社会福利之中的博弈论视角.docx_第1页
社会福利之中的博弈论视角.docx_第2页
社会福利之中的博弈论视角.docx_第3页
社会福利之中的博弈论视角.docx_第4页
社会福利之中的博弈论视角.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福利之中的博弈论视角20091020234社会工作赵志东根据福利政策制定者和社会福利之享有者双方来划分,可以将两者广义的看做是局中人,往往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决策者,而福利的享有者未必可以真正在其中扮演好对抗者。后者往往动作是滞后的、默认的、被动的,但最终占优。而在这一过程之中,双方的博弈开始逐渐衍化,又起初的对抗变为合作博弈,而也会从追求均衡到非零和,共同寻求发展。我单纯的认为将政府和最广大的福利享有者以博弈论的视角下来看,两者博弈的狭义应该是从博弈双方变化为博弈内容,也就是说由开始的对抗者追求享有福利的权益,变化为已享有福利者对于福利内容的追求,这里所指的追求可以是保障或是对于福利内容再界定。对抗者往往处于被动,因此对抗者只能寄希望于决策者劣势的策略选择,但是在博弈中不能忽视的是博弈双方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因此对抗者很难通过单纯的对抗来获得优势。因为双方不同的社会作用和地位,在这个博弈之中,几乎不会出现一方打倒一方的情况,只能出现优势的倾斜。参与博弈的对抗者想通过这一过程来扩大自身的福利,或是争取自身的福利。而决策者则要考虑更多,如何寻找到双方博弈的平衡点应该是决策者首先考虑的因素。而决策者要害更多顾虑,由于决策者的政策往往具备了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因此决策者并不能在单纯刨除了自身利益关联及其他因素之后,就能完全的偏向对抗者的意愿,决策者必须使得规则在顾及了全体局中人和参与者的意愿之后,又不存在种种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诱因。决策者与对抗者的种种矛盾决定了两者在社会福利的制定、实施、修改、完善等各方面都充斥着博弈行为,而且这一系列的博弈是不可消除的,同时也是不能逆的,因为在博弈双方不断试探和找寻平衡点的过程中,社会福利也随着进步,无论是哪一方面。福利享有者在享有了福利之后,便不会再忍受福利的倒退,而决策者也必须充分听取最广大社会成员的意见,毕竟那是权利构成的基础。如果将在社会福利相关之中的双方的博弈行为看着是不断发展的,那么中国的社会福利无疑还处在第一阶段的博弈,即社会成员还在追求自身的福利,而同时表现出了不同的博弈者所追求的福利界定还不尽相同。在具体的操作上由政府代表国家提供福利。表面看来,福利的提供主体是政府,实际上,政府只是一个中介机构,真正提供福利的是国民,其基本途径来自于税收。然后相较于knowledge is power 这句名言,power is power 似乎更能说明在中国产生差异的原因。过于注重权力导致了上重下轻的社会结构,大量的资源集中在了掌握权力的人群手中,相较而言,权力缺乏的人群往往得不到福利的保障,或者只能得到可以涵盖绝大多数人的部分福利。而在社会成员充分享有福利的国家之中,福利中体现的博弈视角是来至于福利内容的。经济自由主义者对于社会福利最有力的批判来自于提供社会福利的后果。他们会说,享受社会福利政策的人们会偷懒:一方面,本来能够工作的人也不愿意工作了;另一方面,对富人来说,税收过高会降低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因为多挣的钱给了享有福利却不愿工作的穷人。这样的结果是,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财富减少、社会弥漫着懒汉思想。这确实是有些福利国家存在的现象。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著名的社会福利博弈模型加以了解。这里把政府面对失业者时的博弈称为社会福利博弈。在福利国家,政府对那些失业者进行救济,例如,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免费培训以便再就业,培训对于再就业找到更好工作有帮助。如此会出现三种情况:(1)政府救济,失业者找工作,对于社会来说是最好的选择;(2)政府救济,但失业者不工作,政府的投资没有回报,失业者享受其他纳税人提供的福利;(3)政府不救济,没有经过培训的失业者找不到工作、即便找到工作给社会带来的利益也比较少,这可以理解为政府没有履行其职责。我们来分析该博弈:(1)如果政府救济,失业者最好的选择是呆在家里不工作;(2)如果政府不救济,失业者最好的选择是再找工作,否则就会饿肚子;(3)如果失业者愿意再找工作,政府的最优策略是救济;(4)如果失业者喜欢呆在家里,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不救济。如果把此博弈当成静态博弈,则该博弈没有纯策略纳什均衡解。该博弈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博弈,由政府先决定是否救济,政府会考虑是否救济的总福利。这样选择时,政府的最优选择是救济,可既然政府救济,失业者的最优选择是呆在家里。若出现这种结果,就比政府提供救济且失业者经培训找到工作的社会总福利差得比较远,这不符合社会最优。这就是仁慈政府的悖论,也就是“事与愿违”。仁慈政府的悖论并不能成为否定社会福利制度的理由,关键在于社会福利制度怎样设计,如果我们所设计的福利制度能够使得(救济,再找工作)成为博弈的均衡就可以实现社会最优。我们对此可以采取两种措施:(1)救济时将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再就业培训分开,最低生活保障金或者定得比较低或者随领取时间延长递减,而再就业培训采取发放培训劵的方式,你不参加培训这部分福利就没有。(2)政府还可以将救济分两次分发,一部分等到失业者找到工作后再发。这两种措施都使得失业者在政府救济而自己不找工作时的处境比较糟糕。该博弈与前一种博弈的唯一区别在于政府救济而失业者呆在家里时失业者的利益比较小。通过博弈求解,该博弈的均衡变为救济,再找工作,是社会最优的结果,正是社会福利所追求的目标。教育培训是最有效的社会福利改变社会福利博弈悖论的最有效制度是将福利分为最基本生活保障和教育培训。教育培训不仅能够提高生产者原有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够前瞻性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从而大大提高社会财富。丹麦的经验能够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说起丹麦,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安徒生童话。但是丹麦的社会福利制度同样让人们觉得像是“过着童话般的生活”。丹麦的基尼系数仅为0.247,是世界上贫富分化最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福利国家,丹麦人福利待遇丰厚得令人难以相信。我认为这得益于独特的福利制度设计:丹麦人失业,可以领取相当于失业前工资 80%的失业补助,但条件是必须参加再培训和求职计划。也就是说,丹麦将享受社会福利与培训再就业绑定,与上述第二个博弈相似,其博弈均衡正好实现社会最优。我国教育资源一直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农村,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也就无法普遍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教育培训是关键,否则结构性失业比较普遍,常常与职位空缺并存,因为失业者缺乏新创造的职位所需要的技能,例如高级技工短缺,而一般工人失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为社会福利的教育培训。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育培训是最有效率的社会福利,而且是最有实际效果的社会福利。制度设计与制度实效像仁慈政府“好心无好报”的案例还有很多。例如,对街边乞丐的施舍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乞丐。出现“好心无好报”这种“激励的悖论”常常成为经济自由主义者反对政府干预社会的理由。“好心无好报”的博弈均衡告诉我们,并非好心不对,而是制度设计的问题。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追求好心好报的实际效果,也就是实事求效,因为实效是判断人生和社会的一个很好的标准。要不要进行社会保障、怎么进行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的效果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如果社会保障的实际效果比不进行社会保障要差,那么社会保障就没有必要;相反,如果社会保障能够大大改善失业者的生活,而且能够使得包含所有国民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