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演义读后感历时三十多天,约五十个小时(每一章回约2530分钟),第一次将三国演义一字不漏地看完。逐字逐句,将第一句话看懂,第一个字看清。看完后,感触良多。关公战死引发的连锁反应,孔明六出祁山为何无果?魏延果真是被逼反?廖化为什么屡作先锋?吴蜀灭亡的原因,姜维连年伐魏分析在阅读三国过程中,这些问题总是萦绕在心间。个人感觉关飞羽死亡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他的死亡预示着关羽这一辈人的相继没落。关羽死后,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是吕蒙因关公显圣附身离世,曹操夜梦关公感风疾头痛而死,随后是张飞哀痛关公而醉酒鞭下属而被戳,并致使刘备白帝城托孤。随着关公的逝世,与之同辈的曹操、张飞、刘备相继离世,开启了老一辈的离歌。继关公死后到白帝城托孤,三国的故事情节相对比较清晰。首先是诸葛孔明的七擒孟获,随后出师表问世,开始了孔明的六出祁山,姜维的连年伐魏,司马的三国归晋。其余事件尽皆穿插于这几条脉络之中。这一次总览三国,对三国的历史演变有了一次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想法,对总体的脉络把握也有更透彻一些。但经常出现看完后面内容遗忘前面内容的情况,有种得之东隅失之西隅的感觉。而三国演义这类的名著,仅读一遍是完全不够的,相信每一次的通读都会有新一层的感悟。魏延之反在三国中,关于魏延的造反,可谓众说纷纭。大多的说法都在于,诸葛孔明没有善待魏延,反而处处抵防甚至刁难,最终将魏延逼反。而魏延的反叛,是真的被孔明逼出来的吗?遍观三国后,个人觉得魏延的反是其性格使然,而孔明只是将他提前逼反并制服。魏延的反,源于性格,其人虽有勇有谋,是大将之才,然而却傲慢无比、自私自利,做事率性而为,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颇有些刚愎自用,并无忠诚可言。在三国时期,一个忠诚的将领,应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将忠君爱国排在首位,自我利益放在后位,而魏延此人,通过其性格分析,显然不在忠臣之列。孔明若在,魏延不敢有反意,而其勇武谋略,注定他能是一名攻城掠地的良将、大将;而孔明若亡,此时的蜀汉则无人能制伏魏延,倘若魏延与蜀汉朝堂的关系和谐,魏延倒是能够安于统帅之职,然而倘若后主听取奸邪而有负于魏延,以魏延的性格则将必反无疑。魏延的初次登场,是在刘备携民渡江途经襄阳时。当时刘琮不愿开门放刘备及百姓入城,魏延引数百人砍死守门将士打开城门引刘备入城。此时的魏延,敬慕刘备仁德,认为玄德是可追随之主,且兼有怜爱渡江百姓的爱民之心,故率性反叛刘表意欲投刘备。当寻不到刘备时,便投长沙太守韩玄。当黄忠与关羽大战几百合而互生惺惺相惜之心,韩玄欲斩黄忠时,魏延挺身而出,救黄忠、斩韩玄、投刘备。此时的魏延,依旧是敬慕刘备兼有怜爱长沙百姓之心,认为救黄忠斩韩玄是义举。平心而论,魏延的先后反刘表、韩玄,皆是良禽择木而栖之举,兼有怜爱百姓之心,两次反叛而投刘备倒也无可厚非。而初投刘备时,诸葛孔明便欲斩魏延,认为魏延脑有反骨。个人以为,这仅是对孔明未卜先知能力的又一次神话,未卜先知到了解魏延的傲慢、恃勇、率性、刚愎等性格而知其必反。魏延与孔明的初次见面,便有这么不和谐的一幕,也为以后两人之间的矛盾打下了基础。纵观魏延的军旅生涯,可知其人骁勇善战、且善谋略,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在人才凋零的蜀汉后期,此时的魏延的才能被凸显出来,有勇有谋,悍勇不输马岱,谋略不下于姜维。而确然,此时的魏延也身居高位,在大军之中职位仅下于孔明,居于杨仪、姜维之上。按理而言,孔明死后魏延是最适合总揽兵权之人。然而魏延的性格缺陷,却令他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反叛身死。魏延与孔明的矛盾,历有渊源。孔明第七次擒孟获时,为火烧藤甲设下示敌以弱之计,令魏延限半月内连输十五阵,对于傲慢、争功的魏延而言败阵是莫大的耻辱,何况是连输十五阵,故“心中不乐,怏怏而去”。孔明初伐魏时,魏延建议兵出子午山而孔明不从,这对于自我感觉良好的魏延也是一大不快,因此“怏怏不悦”。三出祁山时,孔明假意退兵以伏魏军,需一骁将引伏兵截魏军后路,此时魏延是最好的人选,孔明暗示魏延领命前往,而“延低头不语”。魏延觉得若领命前往,需以一挡十则九死一生,不愿冒险前往;而孔明则处于无将可点的尴尬境界,此时的孔明可能已对不服将令的魏延暗藏杀机。四出祁山时,魏延与陈式不遵将令而擅自出战以致兵败,此时斩陈式而留魏延,孔明杀机已现。六出祁山时,廖化献司马懿金盔而录头功,魏延心中不悦且口出怨言,魏延的恃勇争功之心可见一斑,而孔明只做不知。魏延此人,骁勇善战,富有谋略,魏延之才,在孔明死后足可统领三军。然而其人性格傲慢,恃勇争功,刚愎自用,韩玄怪之傲慢无礼而不用,孔明称之天生反骨而素有抵防,孙权称为“其心不正”。当孔明身死时,魏延听知杨仪代理丞相大事,姜维被授予兵法,而自己则引兵断后,魏延说“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魏延藐视杨仪,小觑司马仲达,其人傲慢无礼、骄纵轻狂、自大心态毕露无疑。而后走上反路,烧毁栈道,引兵拦路,并上表污蔑杨仪,最终被孔明遗计诛杀。有人说魏延的反,是被孔明被逼。确实如此吗?假设孔明与魏延之间,没有这些矛盾,而是如姜维一般友好相处,甚至死后将丞相大事与兵法都交于魏延,那么结果会如何呢?按照剧情推演,魏延确实会如姜维一般,兴北伐魏国之兵,而且攻城掠地之能胜于姜维。然而当司马懿设下反间计,令后主召回伐魏大军,魏延回成都后会是一番怎样的情形?以其傲慢的性格定会恼羞成怒,继而诛杀宦官,威震后主,成为如曹爽、孙綝一般的权臣,甚至取刘禅而代之。综合而论,魏延的反,是其性格所使,而孔明的行为只是将其提前逼反而已。蜀吴灭国之因浩浩荡荡的三国历史,从黄巾起义、董卓乱京致使天下纷扰,到三国鼎立,最终到三国归晋,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蜀魏吴三国,是什么原因最终归晋呢?个人认为,蜀亡是由于孔明六出祁山、姜维连年伐魏的穷兵黩武,且后主平庸以致黄皓蒙蔽而贤退奸进;吴亡是诸葛恪、孙綝先后乱政,且孙皎凶暴无道、民心所背。对于蜀汉,孔明在世时,便战乱不息。先平南蛮,七擒孟获;后伐北魏,六出祁山。孔明在时,犹能注意休养生息,连年征战虽不致民怨,却也是劳民伤财。孔明逝世后,姜维连年兴兵,多次伐魏,不知抚恤军民,导致蜀汉民怨极大。蜀汉常年征战,穷兵黩武,致使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兼之后主刘禅平庸,荒淫无度,亲近宦官黄皓,贤退奸进。当晋兵入汉境时,蜀汉国力大损,甚至人人思降。至于孙吴,先后有诸葛恪、孙峻、孙綝把持朝政,败坏朝纲,孙綝甚至骄横到废贤君孙亮,权臣弄事,孙吴朝堂一片败坏。后有吴主孙皎,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