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10G GPON技术试验测试方案.doc_第1页
中国联通10G GPON技术试验测试方案.doc_第2页
中国联通10G GPON技术试验测试方案.doc_第3页
中国联通10G GPON技术试验测试方案.doc_第4页
中国联通10G GPON技术试验测试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B/CUXXX-200X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2009-xx-xx实施2010-xx-xx发布中国联通10G GPON技术试验测试方案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中国联通10G PON技术试验测试方案目 次目 次I前 言III中国联通10G PON技术试验测试方案1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缩略语14 测试方法24.1 测试环境24.2 测试仪表25 PON性能测试25.1 PON接口测试25.1.1 OLT侧光接口指标25.1.2 ONU侧光接口指标35.2 ODN能力测试55.2.1 最大分路比和最大传输距离OLT侧光接口指标55.2.2 最大差分距离65.3 PON基本功能测试75.3.1 ONU自动发现75.3.2 ONU设备认证75.3.3 FEC功能测试85.3.4 DBA带宽分配测试95.3.4.1 带宽预留功能(T-CONT TYPE1)95.3.4.2 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2)105.3.4.3 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3)105.3.4.4 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4)115.3.4.5 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5)125.3.5 光链路的监控和告警功能125.3.6 时间同步和时钟同步测试135.3.6.1 内部时钟频率准确度135.3.6.2 漂动产生145.3.6.3 保持性能155.3.6.4 牵引入/出范围155.3.6.5 相位瞬变165.3.6.6 时间同步方式检查175.3.6.7 时间输入/输出接口功能验证185.3.6.8 时间传递相对精度185.4 二层性能测试195.4.1 组播业务测试195.4.1.1 单拷贝广播功能195.4.2 OLT VLAN功能测试205.4.2.1 VLAN映射功能205.4.3 PON口吞吐量215.4.4 语音基本功能215.4.9.1 注册功能215.4.9.2 VoIP基本呼叫业务测试225.5 可靠性测试235.5.1 主干光纤保护倒换235.6 管理功能测试245.6.1 GPON和10G GPON的共存管理245.7 后向兼容性测试255.7.1 GPON和10G GPON的跨板共存测试255.7.2 GPON和10G GPON的ODN共存测试265.7.2.1 带宽预留功能(T-CONT TYPE1)265.7.2.2 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2)265.7.2.3 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3)275.7.2.4 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4)285.7.2.5 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5)295.7.2.6 FEC功能测试295.7.2.7 光链路的监控和告警功能305.7.3 GPON到10G GPON用户平滑升级315.8 功耗测试325.8.1 OLT功耗测试325.8.2 ONU功耗测试336 设备一般参数测试项目列表34III前 言本标准是中国联通10G PON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名称与结构如下:1.本标准是中国联通10G PON技术试验测试方案。本标准是在充分研究和分析中国联通网络现状和业务需求,以及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主要依据IEEE、ITU相关的10G PON技术标准进行制定。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市场需求,本标准将会适时进行修改。本标准由中国联通技术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联通技术部。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通公司。中国联通10G PON技术试验测试方案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10G GPON的PON接口物理层参数、ODN能力、PON基本功能、与2.5G GPON共存要求、VLAN功能和业务性能的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中国联通网络环境下的10G GPON系统的OLT、ONU设备以及配套的网元管理系统。本标准可用于指导中国联通现有10G PON测试。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IEEE 802.3avITU NGA1 XGPON1ITU NGA1 XGPON2ITU NGA23 缩略语AAbcdefgt中文解释BERBit Error Ratio误码率DBA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动态带宽分配GPONGigabi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吉比特无源光网络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前向纠错FPSFrames Per Second每秒帧数FTTBFiber to the Building光纤到楼宇MDUMulti-Dwelling Unit多住户单元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光分配网络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线路终端ONUOptical Network Unit光网络单元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网络TOSType Of Service业务类型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4 测试方法4.1 测试环境中国联通10G PON系统测试的网络结构如下图:图1 10G PON测试结构示意图4.2 测试仪表光功率计、光谱仪、图案发生器、网络数据测试仪等5 PON性能测试单一厂商组网情况下的测试。5.1 PON接口测试侧重于PON口物理参数测试。5.1.1 OLT侧光接口指标测试拓扑:图2 OLT发射波长/激光器边模抑制比/发送光功率测试配置图3 OLT接收机灵敏度/过载光功率测试配置测试编号:5.1.1 测试项目: PON接口测试测试分项目:OLT侧光接口指标测试目的:测试10G GPON-OLT的PON接口发射波长、激光器边模抑制比、发送光功率、接收机灵敏度、接收机过载功率。测试仪器:光功率计、光谱仪。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发射波长、激光器边模抑制比测试:1. 如有必要,在被测OLT设备和光谱分析仪之间串接可调光衰减器,调整光衰减器,使输出光功率在光谱分析仪(或光波长计)要求的范围内;2. 调整光谱分析仪(或光波长计),找到并读出主模中心波长、边模抑制比;3. 记录中心波长值、边模抑制比,并保存光谱图形。发射光功率测试:4. 如有必要在OLT的网络侧接口接上图案发生器发送测试信号;5. 光功率计设置在被测光波长上,待输出功率稳定,从光功率计读出并记录发射功率。接收机灵敏度、接收机过载功率测试:6. 向被测OLT的PON输入端口发送测试信号;7. 调整光衰减器,逐渐加大衰减值,使误码测试仪检测到的误码尽量接近但不大于规定的BER;8. 测量此时OLT的接收光功率。9. 调整光衰减器,逐渐减小衰减值,使误码测试仪检测到的误码尽量接近但不大于规定的BER;10. 测量此时OLT的接收光功率。预期结果: N1N2N2aN2b发射波长(nm)157515801575158015751580边模抑制比(dB)303030发送光功率(dBm)+2.0+6.0+4.0+8.0+10.5+12.5接收机灵敏度(1310nm)-27.5-29.5过载光功率(1310nm)-7.0-9.0测试结果:备注:5.1.2 ONU侧光接口指标测试拓扑:图4 ONU发射波长/激光器边模抑制比测试配置 图5 ONU发射光功率测试配置图6 ONU接收机灵敏度/过载光功率测试配置测试编号:5.1.2 测试项目: PON接口测试测试分项目:ONU侧光接口指标测试目的:测试10G GPON-ONU的PON接口发射波长、激光器边模抑制比、发送光功率、接收机灵敏度、接收机过载功率。测试仪器:光功率计、光谱仪。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发射波长、边模抑制比(如果采用DFB激光器)或者RMS谱宽(如果采用FP激光器)测试:1. 如有必要,在被测OLT设备和光谱分析仪之间串接可调光衰减器,调整光衰减器,使输出光功率在光谱分析仪(或光波长计)要求的范围内;2. 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3. 如有必要,在被测OLT设备和光谱分析仪之间串接可调光衰减器,调整光衰减器,使输出光功率在光谱分析仪(或光波长计)要求的范围内;4. 调整光谱分析仪(或光波长计),找到并读出主模中心波长、边模抑制比(如果采用DFB激光器)或者RMS谱宽(如果采用FP激光器);5. 记录中心波长值、边模抑制比或者RMS谱宽,并保存光谱图形。发射光功率测试:6. 如有必要在ONU的用户侧接口接上图案发生器发送测试信号;7. 测量并记录ONU的突发功率。接收机灵敏度、接收机过载功率测试:8. 向被测ONU的PON输入端口发送测试信号;9. 调整光衰减器,逐渐加大衰减值,使误码测试仪检测到的误码尽量接近但不大于规定的BER;10. 测量此时ONU的接收光功率。11. 调整光衰减器,逐渐减小衰减值,使误码测试仪检测到的误码尽量接近但不大于规定的BER;12. 测量此时ONU的接收光功率。预期结果: N1N2发射波长(nm)1260128012601280边模抑制比(dB)3030发送光功率(dBm)+2.0+7.0+2.0+7.0N2aN2b接收机灵敏度(1577nm)-28.0-28.0-21.5过载光功率(1577nm)-8.0-8.0-3.5测试结果:备注:5.2 ODN能力测试5.2.1 最大分路比和最大传输距离OLT侧光接口指标测试拓扑:ONU1SmartbitsOLTSplitter1:16光纤ONU n图7 分路比和传输距离测试配置测试编号:5.2.1 测试项目: ODN能力测试测试分项目:最大分路比和最大传输距离测试目的:OLT与ONU正常工作情况下,OLT与ONU间光纤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和同一个OLT-PON接口下能同时接入的ONU个数。测试仪器:网络数据测试仪。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光分路器的分支比N系统支持的最大分路数;2. 根据10G GPON系统的传输能力连接OLT和ONU之间的光纤,配置ONU、OLT和Smartbits;3. 启动OLT,同时接通所有ONU电源;4. 验证是否所有ONU成功注册到OLT,验证业务是否正常;5. 记录测试中实际使用的分路比、实际连接的ONU数量、实际光纤长度。预期结果:如实记录测试结果。测试结果:备注: 5.2.2 最大差分距离测试拓扑:见图7 测试编号:5.2.2 测试项目: ODN能力测试测试分项目:最大差分距离测试目的:OLT与ONU正常工作情况下,不同ONU与PON接口之间光纤距离差的最大值。测试仪器:无。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光分路器的分支比N系统支持的最大分路数;2. 根据10G GPON系统的传输能力连接OLT和ONU之间的光纤,使得ONU间的光纤距离差为X公里(根据系统能力确定X值),配置ONU、OLT和Smartbits;3. 启动OLT,同时接通所有ONU电源;4. 验证是否所有ONU成功注册到OLT,验证业务是否正常。预期结果: 如实记录测试结果。测试结果:备注:5.3 PON基本功能测试5.3.1 ONU自动发现测试拓扑:见图7 测试编号:5.3.1 测试项目: PON基本功能测试测试分项目:ONU自动发现测试目的:测试ONU的激活注册机制。测试仪器:无。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在一路OLT的PON接口下配置n个ONU,其中一个支路使用20km光纤,主干光纤使用短距离光纤;2. 启动OLT;3. 接通所有ONU电源,等待ONU上线,在OLT上检查是否能显示新上线ONU类型;4. 依次关闭、打开一个ONU电源,等待该ONU上线,在OLT上检查是否能显示新上线ONU类型;5. 断开OLT PON接口光纤,然后接通,等待所有ONU成功注册,在OLT上检查是否能显示新上线ONU类型;6. 断开一个ONU接口光纤,然后接通,等待ONU成功注册,在OLT上检查是否能显示新上线ONU类型。7. 记录系统是否具备网管操作和显示界面,以及显示内容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预期结果:在步骤3)、4)、5)、6)中,ONU的工作状态应与OLT中ONU的显示状态一致,OLT上应能显示新上线ONU类型。 测试结果:备注:5.3.2 ONU设备认证测试拓扑:见图7 测试编号:5.3.2 测试项目: PON基本功能测试测试分项目:ONU设备认证测试目的:测试OLT对ONU接入系统时的设备认证。测试仪器:无。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在OLT上配置正确的ONU MAC地址/口令;2. 检查ONU正确完成注册,通过OLT查看ONU注册信息;3. 通过网络分析仪发送上下行流量,检查是否能被正确接收;4. 在OLT上配置错误的ONU MAC地址/口令;5. 检查ONU注册是否失败;6. 通过网络分析仪发送上下行流量,检查是否能被拒绝。7. 详细记录厂家使用的认证方式(MAC地址、口令、MAC地址+口令等)。预期结果:在步骤3)中,ONU应注册成功,流量正常;在步骤5)和6)中,ONU应注册失败,无法发通流量。测试结果:备注: 加密?5.3.3 FEC功能测试测试拓扑:图8 FEC功能测试配置测试编号:5.3.3 测试项目: PON基本功能测试测试分项目:FEC功能测试测试目的:测试被测10G GPON设备上下行是否支持FEC功能,以及FEC功能对光通道预算的提高能力。测试仪器:网络测试仪、可调衰减器。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可根据设备情况决定是否使用PDH业务。测试步骤:1. 配置设备为不启用FEC功能;2. 根据设备支持的最大光通道损耗,将可变衰减器置于略小于的位置,等待ONU注册完成;3. 发送数据(IP或PDH)流,观察设备的丢包率或误码率,此时应无传输损伤;4. 缓慢增加衰减值,直至刚出现误码或丢包,记录此时的衰减值为A1;5. 启用ONU和OLT的FEC功能;6. 误码或丢包现象应消失,再度缓慢增加衰减值,直至再次出现误码或丢包,记录此时的衰减值为A2;7. 分别测试上行、下行的FEC功能,测试时通过分/合波器隔离上下行光信号,可调光衰减器仅衰减被测方向的光信号。预期结果:测试OLT和ONU的发送光功率。测试并记录FEC开启前和开启后OLT和ONU的接收机灵敏度值。测试结果:备注: 5.3.4 DBA带宽分配测试T-CONT类型定义时延保证T-CONT类型Type1Type2Type3Type4Type5固定带宽是保证带宽否非保证带宽否尽力而为带宽否注:对于T-CONT类型3、4和5,其可获得的总带宽不应超过对这些类型配置的最大带宽参数。5.3.4.1 带宽预留功能(T-CONT TYPE1)测试拓扑:见图7 测试编号:5.3.4.1 测试项目: DBA带宽分配测试测试分项目:带宽预留功能(T-CONT TYPE1)测试目的:测试上行带宽动态分配(DBA)中T-CONT TYPE1预留带宽的功能。测试仪器:网络测试仪。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ONU的数量和ONU的用户端口速率的配置应能保证N-2个ONU就可以把PON口上行带宽拥塞。待各ONU注册成功且工作正常后执行以下操作;2. 为所有ONU分配T-CONT TYPE4上行带宽,保证上行总流量大于10G GPON上行最大带宽;3. 利用网络分析仪为所有ONU发送最大可能上行流量;4. 记录流量的值;停止发送5. 为ONU1和ONU2分配上行固定带宽(T-CONT TYPE1)各为90M;6. 网络分析仪测试ONU1和ONU2的上行带宽(包长随机,发送流量应大于90M);7. 停止向ONU1和ONU2的流量发送;8. 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其他所有ONU可同时发送的最大上行流量。预期结果:在步骤6)中ONU1和ONU2各自只能获得90M的上行带宽,且带宽调度精度小于5%。在步骤8)中,ONU1和ONU2的带宽被预留后,不应被其它ONU共享。测试结果:备注: 5.3.4.2 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2)测试拓扑:见图7 测试编号:5.3.4.2 测试项目: DBA带宽分配测试测试分项目: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2)测试目的:测试T-CONT TYPE2动态带宽分配功能。测试仪器:网络测试仪。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ONU的数量和ONU的用户端口速率的配置应能保证N-2个ONU就可以把PON口上行带宽拥塞。待各ONU注册成功且工作正常后执行以下操作;2. 为所有ONU分配T-CONT TYPE4上行带宽,保证上行总流量大于10G GPON上行最大带宽;3. 利用网络分析仪为所有ONU发送最大可能上行流量;4. 记录流量的值;停止发送5. 为ONU1和ONU2分配上行保证带宽(T-CONT TYPE2)各90M;6. 用网络分析仪测试ONU1和ONU2的上行带宽(包长随机,发送流量应大于90M);7. 停止向ONU1和ONU2的流量发送;8. 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所有其他ONU可同时发送的最大上行流量。预期结果:在步骤6)中ONU1和ONU2各自只能获得90M的上行带宽,且带宽调度精度小于5%。在步骤8)中,在ONU1和ONU2没有上行流量时,其释放出的带宽可以被其它ONU共享。测试结果:备注: 5.3.4.3 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3)测试拓扑:见图7 测试编号:5.3.4.3 测试项目: DBA带宽分配测试测试分项目: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3)测试目的:测试T-CONT TYPE3动态带宽分配功能。测试仪器:网络测试仪。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ONU的数量和ONU的用户端口速率的配置应能保证N-2个ONU就可以把PON口上行带宽拥塞。待各ONU注册成功且工作正常后执行以下操作;2. 为所有ONU分配T-CONT TYPE1上行带宽,保证上行总流量等于10G GPON上行最大带宽,其中ONU1和ONU2的所分配的固定带宽各为40M;3. 利用网络分析仪为所有ONU发送最大可能上行流量;4. 停止ONU1和ONU2的流量发送,并删除原有的T-CONT类型配置;5. 为ONU1分配上行最小保证带宽20M,最大带宽100M(T-CONT TYPE3);为ONU2分配最大值为100M的T-CONT TYPE4带宽。6. 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ONU1和ONU2的上行带宽(包长随机,发送流量各为100M);7. 停止向ONU1的流量发送;8. 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ONU2可发送的最大上行流量。预期结果:在步骤6)中ONU1获得的上行带宽应当大于47M,而ONU2获得的上行带宽应该小于33M。在步骤8)中,在ONU1没有上行流量时,其释放出的带宽(包括最小保证带宽)可以被ONU2共享(ONU2此时可获得80M上行带宽)。测试结果:备注: 5.3.4.4 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4)测试拓扑:见图7 测试编号:5.3.4.4 测试项目: DBA带宽分配测试测试分项目: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4)测试目的:测试T-CONT TYPE4动态带宽分配功能。测试仪器:网络测试仪。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ONU的数量和ONU的用户端口速率的配置应能保证N-2个ONU就可以把PON口上行带宽拥塞。待各ONU注册成功且工作正常后执行以下操作;2. 为所有ONU分别分配最大上行带宽相同的T-CONT TYPE4,保证上行总流量大于10G GPON上行最大带宽;3. 利用网络分析仪为所有ONU发送最大可能上行流量;4. 停止向ONU1和ONU2的流量发送;5. 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所有其他ONU可同时发送的最大上行流量。预期结果:在步骤3)中ONU1和ONU2和其他所有ONU应当同时获得相等的平均上行带宽,且带宽调度精度小于5%。在步骤5)中,在ONU1和ONU2没有上行流量时,其释放出的带宽可以被其它ONU共享。测试结果:备注: 5.3.4.5 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5)测试拓扑:见图7 测试编号:5.3.4.5 测试项目: DBA带宽分配测试测试分项目: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5)测试目的:测试T-CONT TYPE5动态带宽分配功能。测试仪器:网络测试仪。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ONU的数量和ONU的用户端口速率的配置应能保证N-2个ONU就可以把PON口上行带宽拥塞。待各ONU注册成功且工作正常后执行以下操作;2. 为所有ONU分配T-CONT TYPE1上行带宽,保证上行总流量等于10G GPON上行最大带宽,其中ONU1和ONU2的所分配的固定带宽各为40M;3. 利用网络分析仪为所有ONU发送最大可能上行流量;4. 停止ONU1和ONU2的流量发送,并删除原有的T-CONT类型配置;5. 为ONU1分配上行固定带宽为10M,最小保证带宽20M,最大带宽100M(T-CONT TYPE5);为ONU2分配最大值为100M的T-CONT TYPE4带宽。6. 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ONU1和ONU2的上行带宽(包长随机,发送流量各为100M);7. 停止向ONU1的流量发送;8. 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ONU2可发送的最大上行流量。预期结果:在步骤6)中ONU1获得的上行带宽应当大于47M,而ONU2获得的上行带宽应该小于33M。在步骤8)中,在ONU1没有上行流量时,为ONU1分配的固定带宽(10M)不能被释放,而ONU1占用的其余带宽可被释放为ONU2所共享(ONU2可获得70M上行带宽)。测试结果:备注: 5.3.5 光链路的监控和告警功能测试拓扑:图9 光链路测量和诊断功能测试配置测试编号:5.3.5 测试项目: PON基本功能测试测试分项目:光链路的监控和告警功能测试目的:测试ONU是否支持光链路参数测量(包括五个参数:供电电压,偏置电流,工作温度,发送光功率,接收光功率)。测试仪器:网络测试仪、可调衰减器、光功率计。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在PON接口下连接一个ONU,利用数据网络分析仪产生上下行数据流量(例如上行和下行流量各50M),调节光衰减器使PON光功率计显示功率值为-10dBm左右。在EMS上观察ONU是否支持对OLT的PON口的下行光功率的测量,实现光链路的故障诊断。2. 将PON光功率计的读数和OLT查询的读数进行比较,计算其精度。3. 调节光衰减器,使PON光功率计显示的功率值为-15dBm左右,重复步骤3验证其测量精度。4. 调节光衰减器,使PON光功率计显示的功率值为-20dBm左右,重复步骤3验证其测量精度。5. 调节光衰减器,使PON光功率计显示的功率值为-25dBm左右,重复步骤3验证其测量精度。6. 调节光衰减器,使PON光功率计显示的功率值为-30dBm左右,重复步骤3验证其测量精度。7. 调整光衰减器,逐渐加大衰减值,当ONU接收到的OLT的下行光功率过低(低于所设定的光功率阈值,例如-20dBm),在OLT上观察ONU是否产生相应的光功率越限告警。8. 测试ONU是否支持自身光模块的工作温度、供电电压、偏置电流和发送光功率的实时测量。预期结果:步骤1中,OLT能够支持对PON接口下ONU的上行光功率的测量。步骤26中,在-10dBm-30dBm的范围内,OLT对ONU的上行光功率测量的精度为2dB。步骤7中,ONU支持接收光功率越限告警,且光功率阈值可设定。步骤8中,ONU支持自身光模块的工作温度、供电电压、偏置电流和发送光功率的实时测量。测试结果:备注: 5.3.6 时间同步和时钟同步测试5.3.6.1 内部时钟频率准确度测试拓扑:图10 时钟频率准确度测试配置测试编号:5.3.6.1 测试项目:时间同步和时钟同步测试测试分项目:内部时钟频率准确度测试目的:测试被测设备内部时钟自由振荡输出的频率精度。测试仪器:漂动分析仪。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在被测设备时钟模块重新上电并工作在自由振荡状态后,开始测量;2. 连续测试约1小时,得到频率变化曲线。预期结果:频偏应优于4-6E-6。测试结果:备注: 5.3.6.2 漂动产生测试拓扑:图11 漂动产生测试配置测试编号:5.3.6.2 测试项目:时间同步和时钟同步测试测试分项目:漂动产生测试目的:漂动产生满足相应MTIE、TDEV模板要求。测试仪器:漂动分析仪。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在被测设备正常锁定于来自铯钟的外定时输入信号2小时之后,开始测量;2. 设置漂动分析仪以1Hz的抽样率对外定时输出信号进行测量,连续测量12000秒。预期结果:漂动产生满足相应MTIE、TDEV模板要求。测试结果:备注: 5.3.6.3 保持性能测试拓扑:见图7 测试编号:5.3.6.3 测试项目:时间同步和时钟同步测试测试分项目:保持性能测试目的:在设备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断掉所有输入信号,测试设备在保持状态下输出信号的定时性能。测试仪器:漂动分析仪。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在被测设备正常锁定于来自时钟源的外定时输入信号约半天之后,开始测量;2. 断掉被测设备的外定时输入信号,使被测设备时钟进入保持状态;3. 连续测试12小时以上,得到频率变化曲线,测试结果应满足标准的要求。预期结果:在理想条件下,1天末的频偏优于6-0E-8,在变温条件下,1天末的频偏优于2-0E-6。测试结果:备注: 5.3.6.4 牵引入/出范围测试拓扑:图12 牵引入/出范围测试配置测试编号:5.3.6.4 测试项目:时间同步和时钟同步测试测试分项目:牵引入/出范围测试目的:测试被测设备能够锁定的频偏范围。测试仪器:漂动分析仪、SDH分析仪。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在被测设备正常锁定于来自传输分析仪的外定时输入信号后,开始测量;2. 将传输分析仪输出信号的频偏慢调至所要求的正向牵引出范围(例如4-6e-6),直到被测设备时钟出现失锁现象,从通用计数器上可读出输出信号频偏已经跟踪上输入信号频偏。重复上述步骤,可以得到反向牵引出范围;3. 将传输分析仪输出信号的频偏慢调至0,断掉被测设备的定时输入信号,使时钟处于保持状态至少1000秒;4. 设置传输分析仪输出信号的频偏为规范要求的正向牵引入范围(例如4-6e-6),并重新恢复被测设备的外定时输入。观察被测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测试数据,在1000秒内被测设备应能跟踪外定时输入信号并进入锁定状态,此时得到正向牵引入范围,否则减小传输分析仪输出信号的频偏。重复上述步骤,可以得到反向牵引入范围。预期结果:最小牵引入范围为4-6E-6,牵引出范围为4-6E-6。测试结果:备注: 5.3.6.5 相位瞬变测试拓扑:图13 相位瞬变测试配置测试编号:5.3.6.5 测试项目:时间同步和时钟同步测试测试分项目:相位瞬变测试目的:在设备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当进行参考定时源的倒换时,测试被测设备输出信号的相位变化。测试仪器:漂动分析仪、SDH分析仪。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设置被测设备的定时源分别来自外定时输入口、E1、STM-1等,在被测设备正常锁定于来自铯钟的外定时输入信号约1000秒后,开始测量;2. 设置漂动分析仪以50Hz(即0.02秒/抽样值)的抽样率对外定时输出信号进行测量,每次倒换的测试时间至少为1000秒;3. 通过网管或人工插拔完成以下定时源间的倒换测试:外定时1外定时2、外定时E1信号、E1STM-1、STM-1 外定时。预期结果:满足相应MTIE模板要求。测试结果:备注: 5.3.6.6 时间同步方式检查测试拓扑:图14 时间同步方式检查测试配置测试编号:5.3.6.6 测试项目:时间同步和时钟同步测试测试分项目:时间同步方式检查测试目的:检查被测设备采取的时间同步方式。测试仪器:时间分析仪。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对被测设备采取的时间同步工作方式进行检查;2. 通过时间分析仪检查时间同步传送是否正常,并记录被测设备所支持的时间同步方式。预期结果:被测设备采取的时间同步方式包括PTP或NTP。测试结果:备注: 5.3.6.7 时间输入/输出接口功能验证测试拓扑:见图14 测试编号:5.3.6.7测试项目:时间同步和时钟同步测试测试分项目:时间输入/输出接口功能验证测试目的:检查被测设备支持的时间输入/输出接口类型。测试仪器:时间分析仪。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对被测设备支持时间输入/输出接口进行检查;2. 配置被测设备的时间通过相应的输入接口跟踪时间源,通过时间分析仪利用时间输出接口测试时间输出精度,并记录被测设备所支持的输入/输出接口类型。预期结果:被测设备支持多种时间输入/输出接口,包括:1PPS、FE等。测试结果:备注: 5.3.6.8 时间传递相对精度测试拓扑:图15 时间传递精度测试配置测试编号:5.3.6.8测试项目:时间同步和时钟同步测试测试分项目:时间传递相对精度测试目的:测试时间经过多个网元传送后的传递精度。测试仪器:时间分析仪。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时间源从被测设备1注入,经过中间网元被测设备2,在被测设备3输出;2. 通过时间分析仪测试被测设备3输出的时间精度,测试时间在12小时以上。预期结果:输出时间应满足一定精度要求,具体数值待定。测试结果:备注: 5.4 二层性能测试5.4.1 组播业务测试5.4.1.1 单拷贝广播功能测试拓扑:图16 组播测试配置测试编号:5.4.1.1 测试项目:组播业务测试测试分项目:单拷贝广播功能测试目的:测试OLT对组播流的单拷贝广播功能。测试仪器:无。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OLT上运行IGMP Proxy协议;2. 配置组播上行端口和IGMP客户端的IP地址;3. 增加一个组播节目P1,节目流大小为5000Mbit/s;4. 配置2个支持10 GE接口的ONU,每个ONU上一个无需认证的组播用户,对应数据仪表两个端口;5. 2个用户均点播节目P1;6. 观察2个用户接收组播节目流的情况。预期结果:步骤6)中,2个用户接收到的组播节目流大小均为5000Mbps。 测试结果:备注:5.4.2 OLT VLAN功能测试5.4.2.1 VLAN映射功能测试拓扑:MDUSBU/SFUOLTS流量发生器1流量发生器21234图17 VLAN映射功能测试配置测试编号:5.4.2.1 测试项目:OLT VLAN功能测试测试分项目:VLAN映射功能测试目的:OLT应支持基于PORT-ID和EtherType类型的VLAN映射。测试仪器:无。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基于PORT-ID的VLAN映射:1. 配置OLT为不同PORT-ID分配不同的VLAN,配置MDU为端口1和2的流分配不同的PORT-ID,或按照业务类型或优先级映射PORT-ID;2. 流量发生器1发送3条untag的上行流到流量发生器2;3. 流量发生器2发送3条Tagged的下行流到流量发生器1(流量总和大于1.5Gbit/s),其中vid应与收到的对应上行流相同;基于Ethertype的VLAN映射:4. 配置OLT将IPoE和PPPoE的帧映射到不同的VLAN;5. 流量发生器1向端口1、2、3同时发送IPoE、PPPoE帧;6. 流量发生器2按照OLT配置的Vid和对应的帧类型发送反方向的下行流,流量总和大于1.5Gbit/s;预期结果:在步骤2)中,3条流应分别携带不同的Q-tag;在步骤3)中,流量发生器1的3个端口应收到对应的untag的流;在步骤5)中,流量发生器2应收到6条流,其中同样类型的帧应携带同样的VID;在步骤6)中,流量发生器1的3个端口应收到对应的包含2种类型的untag的流。 测试结果:备注:5.4.3 PON口吞吐量测试拓扑:见图7 测试编号:5.4.2 测试项目:二层性能测试测试分项目:PON口吞吐量测试目的:测试设备PON口的线路容量大小。测试仪器:无。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同一OLT PON接口下连接n=2个ONU,其中1个10G GPON ONU支路使用20km光纤,主干光纤为短距离光纤;2. 配置每个10G GPON ONU的profile为使用最大数据带宽,每个ONU的用户位于不同的VLAN中;3. 测试下行吞吐量,发送相应的单层tag报文到每个ONU,包长为68、516、1522字节,测试时间60s,精度为0.1%;4. 测试上行吞吐量,发送单层tag报文,包长为68、516、1522字节,测试时间60s,精度为0.1%;5. 同时测试上、下行双向吞吐量,发送相应的单层tag报文到每个ONU,包长为68、516、1522字节,测试时间60s,精度为0.1%;6. 分别计算上、下行、双向系统L2总吞吐量(Mbps)。预期结果:记录吞吐量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备注:5.4.4 语音基本功能5.4.9.1 注册功能测试拓扑:图18 注册/注销功能测试编号:5.4.9.1测试项目:语音基本功能测试分项目:注册功能测试目的:验证ONU的注册功能。SIP协议的注册应支持基于MD5的认证过程。测试仪器:无。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测试组网中的设备正常运行;2. 协议测试仪串接在ONU和软交换设备之间;3. 将ONU重启;5、跟踪ONU和软交换设备之间的消息流程预期结果:ONU重启后向软交换设备发注册消息。测试结果:备注: 5.4.9.2 VoIP基本呼叫业务测试测试拓扑:见图18 测试编号:5.4.9.2测试项目:语音基本功能测试分项目:VoIP基本呼叫业务测试测试目的:验证ONU能否正确处理基本音频通话业务。测试仪器:无。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用户A和用户C在软交换完成注册;2. A音频呼叫C建立音频会话;3. A挂机;4. 重复呼叫B挂机;预期结果:用户拨打正常。测试结果:备注: 5.5 可靠性测试5.5.1 主干光纤保护倒换测试拓扑:图19 主干光纤保护倒换测试配置测试编号:5.5.1 测试项目: 可靠性测试测试分项目:主干光纤保护倒换测试目的:验证系统是否支持主干光纤保护倒换并测试倒换延时。测试仪器:网络数据分析仪、E1性能测试仪。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按测试配置连接设备(n=3),主干光纤为1km和5km,各ONU注册成功且工作正常;2. 为每个ONU分配上下行带宽,保证带宽为100M;如果ONU/ONT支持,则为其一配置E1业务,连接E1性能测试仪;3. 流量分析仪为OLT到每个ONU发送双向流,FPS148810,帧长为64Byte;4. 断开主干主用光纤,记录保护倒换到备用光纤每个流的丢包数(和E1业务倒换时间);5. 重复测试5次,分别记录5次的倒换时间;6. 针对同PON板PON口和跨PON板PON口分别测试;7. n个ONU中应包括目前支持的ONU类型各一个,分别记录每种类型ONU的业务中断时间,如果有多个同一类型的ONU,则该类型ONU的业务中断时间取多个同类ONU中断时间的最大值;8. 如果ONU的单个以太网接口吞吐量小于线速,则以ONU的单个以太网接口实际吞吐量为发送速率。预期结果:IP业务的倒换时间为:(最大丢包数/FPS)s,分别记录上、下行IP业务的倒换时间;E1业务倒换时间根据仪表显示记录,分别测试并记录上、下行E1业务的倒换时间。测试结果:备注:5.6 管理功能测试5.6.1 GPON和10G GPON的共存管理测试拓扑:图20 GPON和10G GPON的共存管理测试编号:5.6.1 测试项目: 管理功能测试测试分项目:GPON和10G GPON的共存管理测试目的:验证网管系统对GPON和10G GPON的共存管理。测试仪器:无。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光分路器的分支比=系统支持的最大分路数,10G GPON ONU为MDU类型;2. 在同一个OLT PON接口下至少连接3个10G GPON的MDU,至少3个GPON的ONU,其中1个10G GPON MDU和1个GPON ONU连接20km光纤,其余为短纤;3. 通过网管系统管理PON下的所有ONU。预期结果:支持网管管理GPON和10G GPON ONU。测试结果:备注:5.7 后向兼容性测试5.7.1 GPON和10G GPON的跨板共存测试测试拓扑:图21 GPON和10G GPON的跨板共存测试配置测试编号:5.7.1 测试项目:后向兼容性测试测试分项目:GPON和10G GPON的跨板共存测试测试目的:验证GPON和10G GPON共用机框的业务测试。测试仪器:无。预置条件:按测试配置图连接电路。测试步骤:1. 光分路器的分支比=系统支持的最大分路数,10G GPON ONU为MDU类型;2. 10G GPON接口下至少连接3个10G GPON的MDU,GPON接口下至少3个GPON的ONU,其中1个10G GPON MDU和1个GPON ONU连接20km光纤,其余为短纤;3. 观察各ONU能否同时上线;4. 通过网络分析仪向每个10G GPON MDU发送2Gbit/s下行IP业务流(下行总流量可均分到各UNI接口)和100Mbit/s上行业务流,向每个GPON ONU发送100Mbit/s下行业务流和100Mbit/s上行业务流,检查上下行IP业务流是否能正常接收。预期结果:10G GPON MDU和GPON ONU均能正常收发数据。测试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