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理篇_观点余华-深圳人天天都在“读书”_部落第73期20090522.doc_第1页
生活哲理篇_观点余华-深圳人天天都在“读书”_部落第73期20090522.doc_第2页
生活哲理篇_观点余华-深圳人天天都在“读书”_部落第73期20090522.doc_第3页
生活哲理篇_观点余华-深圳人天天都在“读书”_部落第73期2009052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活在此处之”观点” 余华:深圳人天天都在“读书”(图)著名作家余华余华,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先锋派小说代表人物。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战栗、兄弟等。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日前,著名作家余华在深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深圳读书月、自己的阅读生涯、兄弟的外文版和自己创作计划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余华说,1984年,他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从此走上文学道路,他认为25周年对他来说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深圳是市民读书最多的城市之一记者首先与余华聊起深圳读书月。2005年11月14日,余华做客第六届深圳读书月,在读书论坛上演讲“阅读的乐趣”,许多深圳读者记忆犹新。作为深圳的著名文化品牌,读书月转眼已经进入第十年,记者问及余华的感想,他说,只要我们走进图书馆的阅览室,就可以看到深圳人读书已成风尚,现在不是读书月,而是读书日,深圳人天天都在读书。余华与深圳有缘,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他就曾来深圳参加过一次笔会,当时是与苏童、格非、蒋子丹等同行,印象十分深刻。现在应该是第六次来深圳,深圳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日新月异,余华每次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余华说,除了北京之外,中国有两个市民读书最多的城市,一个是杭州,一个是深圳。他说,从讲座即可见市民的读书程度,在杭州和深圳举办讲座,听众总是不少,而在其他城市却不是这样。他认为,城市文化的重要性不在于有多少文化名人,而在于市民是否真正喜欢文化。他说,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市民文化素质都很高,如果说深圳没有文化,那也可以说纽约没有文化。记者让余华为读者就怎样读书、读怎样的书提供一些参考,余华说,他以前是为没有书读而痛苦,现在是为书太多而痛苦。有一段时间他也是问朋友哪些书不错,然后再去网上买回来读。余华认为,书评是不太可靠的,他建议读者去书店站上两个小时,看见哪本书好再买回去。兄弟的海外市场让我吃惊余华可能是中国当代拓展海外市场最为成功的一位作家。从2006年以来,他的兄弟已经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出版了十多种文字的外文版,仅英文版就有美国、英国和中国香港的亚洲英文版。余华称自己是“空中飞人”,他从去年下半年起一直在国外为自己的作品做宣传推广。去年下半年,兄弟的法文、意大利文、日文版出版,今年英文、西班牙文、德文版也已经出版。今年2月底到4月初,他一直在美国,4月后跑了欧洲的7个国家,参加完都灵世界作家圆桌会议后,又到德国为8月份出版的兄弟做宣传。10月份,他还要再赴德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谈及兄弟外文版的翻译,余华称,从报纸评论和读者采访时所提问题来看,他感觉到法文、英文和意大利文的翻译非常成功,中文的味道完全表达出来了。意大利都灵书展时,他接受了11位记者的采访。德文版8月份发行,但书已经印出,他在德国也已经见了十多位记者。余华说,中国的文学作品在海外的销售很困难,但兄弟的成绩确实让他感到吃惊。法文精装本700多页,已经印刷了十多次;美国的经济十分不景气,大量书店倒闭,但兄弟加印了三次。法国最大的两家报纸世界报和解放报都以两个整版的版面来报道和评论,引发五六十篇评论,翻译称这一现象十多年未见;美国的纽约时报更是以6个版破天荒地来报道。德国费舍尔出版社告诉余华,所有的记者几乎都一致对此书称好。这个社会需要大家共同推进记者问及余华是否在刻意追求世界口味,余华说,兄弟在西方引起很大反响,有论者把它与巨人传、老人与海、大卫科波菲尔相提并论。这个问题西方人有另外一种看法。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说,余华总是不能照顾到西方人的口味。余华认为,兄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它的叙述方式很重要,“我们刘镇”,这是一个全景式的叙述方式,可以表达一种众声喧哗的效果和两个时代的躁动不安。他认为,如果一定要为兄弟找一个定义,那它就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今天的时代与19世纪完全不一样了,巴尔扎克的时代还是很单纯的,还可以寻找一个叙述角度,但今天已经不行了。叙述者是位医生,社会是病人。今天这个社会已经没有医生,全体都是病人。因为这个社会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推进,它的问题也是大家的弊病。他说,有些人总是无端地指责别人,其实他们自己的问题可能更多。余华说,中国的批评家不能接受兄弟,一些读者也不能接受,可能跟他的这种叙述方式有关。而在西方,他的这种叙述方式却受到广泛好评,时代周刊的评论说,余华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批评之尖锐和野蛮无人可比。谈到自己今后的创作,余华坦言自己的胆子越来越大,胆子越大,好东西就越多。没有想过诺贝尔奖余华的作品近来在国外频频获奖,但在国内从未获过大奖。记者问应如何理解获奖与作品获认同的关系。余华说,我写了二十多年小说,我有经验,我的主要任务是把一部小说写好,至于它出来后能否受欢迎,作者控制不了,能否获奖,更控制不了。余华说,鲁迅和茅盾文学奖受到社会上广泛的批评,我虽然没有拿过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但我认为中国作协的这两个奖项还是十分严格和公正客观的。而中国一些所谓的民间的文学奖,他们的评委总是那么几个,没有客观、公正可言,黑箱操作一下就出来了,他们反而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批评鲁迅奖和茅盾奖,这是没有道理的。记者问,你有没有想过参评和获得鲁迅文学奖或茅盾文学奖?余华回答,我在中国已经不需要什么奖了,我有那么多读者,文学界对我不错,很友好,我的作品已经进入高中教材,大学更不用说了。记者又问,那有没有想过拿诺贝尔奖?余华憨厚地笑着说,那更是不可控制的事。他接着又说,一个连鲁迅奖和茅盾奖都拿不了的人更不能想诺贝尔奖。有理想就值得尊敬深圳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在文学已经式微的时代,深圳却有着众多的文学青年,他们希望藉文学创作跻身主流社会。深圳的一批打工文学作家都很喜欢余华,视其为偶像。谈及深圳的打工文学,余华认为,深圳的打工人群聚在一起,其中有一批人喜欢文学创作,于是有人便把他们命名为“打工文学”,但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异可能与我跟他们的差异一样大。其实作家之间总是有区别的,早些年人们称我为先锋作家,把我与苏童、格非并列,其实我与苏童、格非的差距就像我与王安忆一样大。打工作家也一样,他们越往前走,差距会越来越大。余华对打工文学作家寄予希望,希望他们坚持写下去,有些人半途而废,很可惜。他劝这些作者要对自己负责,同时对读者负责,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千万不要拿出来。很多人想用文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余华说,这很正常,就像有人想用政治或科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样。他说,有理想就值得尊敬,他自己刚写小说也曾受别人嘲弄,他从来不会嘲弄有理想的人。阅读还在延续记者问余华是否还在写音乐评论,余华说现在没有时间写了,但音乐还在听。至于阅读,他还一直坚持着,每天都有读两三个小时。他笑言自己眼睛已经开始老花,配了三副老花镜,从75度到150度,轮换着戴。余华讲自己的文学生涯,阅读与写作是并重的,没有阅读的滋养,就没有他写作的成功。余华记忆中的第一个图书馆是1973年开放的海盐县图书馆,里面的书籍非常少,文学类书大概就二十来种,包括艳阳天和金光大道,故事内容都是阶级斗争。余华早期的阅读是一种宽泛的阅读,他甚至从“文革”后期的大字报中读到很多有趣的内容,这可能也是他能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诱因。进入上世纪80年代,余华开始大量接触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余华最喜欢的10部作品是:青鱼、在流放地、伊豆的歌女、南方、傻瓜吉姆佩尔、孔乙己、礼拜二午睡时刻、河的第三条岸、海上扁舟、鸟。记者问余华最近在读什么书,他答:读马悦然的我的老师高本汉,我带在身上一路上都在读。马悦然是当代著名汉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