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疗法.ppt.ppt_第1页
天灸疗法.ppt.ppt_第2页
天灸疗法.ppt.ppt_第3页
天灸疗法.ppt.ppt_第4页
天灸疗法.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灸法 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刘建华副教授 天灸疗法 广东省针灸学会秘书长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刘建华副教授 一 灸法 灸法 古称灸焫 是一种用火烧灼治病的方法 汉代许慎 说文解字 云 灸 灼也 从火灸音 焫 即烧 素问 宜法方异论 云 火艾烧灼 谓之灸焫 因此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施灸材料 烧灼 熏熨体表特定部位或腧穴 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 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灵枢 官能 云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 针灸 载 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 说明针和灸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南宋李唐 灸艾图 灸艾图 是我国最早以医疗为题材的绘画之一 此图描绘走方郎中 即村医 为百姓治病的情形 又称 村医图 郎中坐在小板凳上 用艾条薰灼患者背部 患者的痛苦之状跃然纸上 亲属扶着他 不使他动弹 小孩躲在大人身后 又害怕又好奇 另一旁村医的助手手里拿着药膏正在合药 岭南灸法大家 妙手回春虬隐山房传医术 就地取材红艾古井出奇方 仙迹在罗浮遗履燕翱传史话 医名播南海越岗井艾永留芳 灸法的材料 艾叶 艾绒 艾制品 艾炷 艾条 灸法的作用 温经散寒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灸法的种类 二 什么是天灸疗法 又称药物灸 发泡灸 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 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 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 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腧穴中 所以又称 自然灸 或 自灸 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治的方法 又称 无热灸 或 冷灸 二 历史沿革 1 天灸疗法源远流长 最早记载可追溯到 五十二病方 蚖 以蓟印其颠 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部红赤治疗蚖蛇咬伤的方法 2 神农本草经 记载 斑蝥 主恶疮 以其末和醋 涂布于痈疽上 少顷发泡脓出 旋即揭出 3 天灸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公元420 589年 八月朔日收取摩墨 点太阳穴止头痛 点膏肓穴治痨瘰 谓之天灸 八月十四日 民并朱水点头额 名为天灸 4 普济方 记载 目赤肿瘤 红眼起星 生移星草 捶烂如泥 贴内关穴 少顷发泡 揭去 5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 用旱莲草椎碎 置手掌上一夫 当两筋中 间使穴 以古文钱压之 系之以故帛 未久即起小泡 谓之天疚 尚能愈症 6 清代外治名医吴师机 理瀹骈文 对天灸疗法做了精辟的论述 内服汤药与外贴膏药有 殊途同归 之效 凡病多从外入 故医有外治法 经文内取外取并列 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 正可谓 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 亦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且治在外则无禁制 无窒碍 无牵掣 无沾滞 外用 膏中用药味 必得通经走络 开窍透骨 拨病外出之品为引 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 须知外治者 气血流通即是补 不药补亦可 7 古人不仅用该法治疗疮疽疣痣等各种外科疾患 还用于治疗内科病症 肘后备急方 记载 治寒热诸症 临发时 捣大附子下筛 以苦酒和之 涂背上 太平圣惠方 记载 治阳黄 面黄 全身俱黄如桔色 宜毛莨草捣烂如泥 缚寸口 俟发泡 挑去黄水 净帛裹护 8 清代张璐 张氏医通 最早记录了天灸治疗哮喘 夏日三伏中 用白芥子涂法 可防止哮喘病复发 选用白芥子 细辛 甘遂 延胡为药 姜汁调和 白芥子为君药 共奏温肺行气 祛痰平喘之功 四 天灸方法 天灸种类很多 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白芥子灸 将白芥子研末 醋调为糊膏状 取5 10g敷贴穴位上 用油纸覆盖 胶布固定 或将白芥子末1g 放置于5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 直接敷贴在穴位上 敷灸时间为2 4小时 以局部充血 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 适用于风寒湿痹痛 肺结核 哮喘 口眼歪斜等病症 2 蒜泥灸 将大蒜 以紫皮蒜为优 捣烂如泥 取3 5g涂敷于穴位上 敷灸时间为1 3小时 以局部皮肤发痒 变红起泡为度 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 衄血 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 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 3 斑蝥灸 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 以醋或甘油调和 敷于穴位上 斑蝥 主要是其所含斑蝥素 对皮肤 粘膜有发赤 发泡作用 刺激性很强 但其组织穿透力却较小 因此作用较缓慢 仅有中度疼痛 通常不涉及皮肤深层 所成的泡很快痊愈而不留疤痕 主要用于牛皮癣 神经性皮炎 关节疼痛等症 斑蝥有毒 皮肤能少量吸收 经肾脏排泄 肾脏病患者禁用 4 三伏天灸 根据 天人相应 冬病夏治 春夏养阳 等理论 以经络腧穴理论及中医时间治疗学为基础 选用芳香 辛温之品研末调制 在 三伏天 敷贴以治疗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 慢性胃肠炎 风湿性关节炎等顽固性疾病 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天灸疗法 4 其他 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 马钱子粉敷贴颊车 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 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 口腔溃疡 小儿水肿等 葱白捣烂敷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 五 作用机理 中医 通过发泡性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 达到活血化瘀 消肿散结之效 通过发泡药物产生的灼热感起到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 通痹止痛之效 通过发泡以祛腐生新 如唐代孙思邈 千金翼方 载 治瘰疬未溃者 宜天灸 以毛茛鲜者捣泥 缚疬 帛束之 俣发泡弃之 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于穴位或皮肤以治疗疾病 如 素问 皮部论 言 凡十二经络脉者 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 必先于皮毛 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 脏腑联系密切 天灸通过作用于皮部激发人体经络 进而内达脏腑 外至肢节 治疗全身病变 药物本身具有治疗的作用 本草经疏 记载 白芥子味极辛 气温 能搜剔内外痰结 及胸膈寒痰 冷涎雍塞者殊效 其他诸细辛 附子 麝香等药 性亦多温 具有温补的作用 药物本身具有引经的作用 使药物直达病所 理瀹骈文 强调 膏中用药味 必得通经走络 开窍透骨 拨病外出之品为引 六 作用机理 西医 发泡药物的强烈刺激可使局部血管扩张 改善周围的血液供应 同时作用于局部的神经末梢 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药物可通过皮肤的吸收到达病灶 1 以轻粉蒜泥灸阳溪穴治疗牙痛时发现病人口中出现大蒜味道 2 将茵陈蒿汤中12味中药制成乳膏贴在胆囊区不仅可以治疗胆绞痛 且药物进入靶器官的浓度明显高于全身 通过对细胞因子 白细胞 T淋巴细胞 阿片类的调节而作用于免疫系统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七 药物的选择 常用药物有斑蝥 毛莨 巴豆 生天南星 石蒜 生半夏 生草乌 生附子 甘遂 白芥子 细辛 吴茱萸 皂角 威灵仙等 多选用通经走窜 开窍活络之品 如冰片 麝香 丁香 姜 葱 白芥子 细辛 白芷等 多选用气味俱厚之品 甚至力猛有毒药物 如生南星 生半夏 川乌 巴豆 附子等 可选用血肉有情之品 如羊肉 动物内脏 鳖甲有些需用鲜品 如早莲草 透骨草 毛莨等 勿轻易使用蟾酥 大戟等刺激性过强的药物 可引起组织坏死 八 穴位的选择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 辨证选穴 穴位选取重在少而精 选择离病变器官 组织最近 最直接的穴位阿是穴经验选穴 如吴茱萸敷贴涌泉治疗小儿流涎 威灵仙敷贴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天灸是一种内病外治的疗法 既具有穴位刺激的作用 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 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 九 天灸的特点 十 天灸的优点 1 药物浓度处于稳态2 不经过肝脏 首过效应 和胃肠道的破坏3 药物副作用低4 避免多剂量给药 病人易于接受5 能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6 能允许随时移去药源 十一 适应症 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呼吸疾病 虚人感冒 过敏性鼻炎 慢支 哮喘等胃肠疾病 胃肠功能紊乱 慢性胆囊炎等骨科疾病 骨关节炎 颈腰椎病 软组织劳损外周神经病 三叉神经痛 面神经炎等 皮肤病 牛皮癣 神经性皮炎 寻常疣等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 痛经等儿科疾病 遗尿 厌食等 十二 禁忌症 合并严重心脑血管 肝 肾及造血系统等疾病 孕妇 发热者 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十三 三伏天灸 广东省中医院自1984年开展三伏天灸疗法 至2006年累计接受治疗的患者近60万人次 2006年超过10万人 其主持的 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规范化研究 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推广技术 面向全国推广应用 2005年获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三伏天灸是根据 天人相应 冬病夏治 春夏养阳 等理论 以经络腧穴理论及中医时间治疗学为基础 选用芳香 辛温之品研末调制 在 三伏天 敷帖穴位以治疗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 慢性胃肠炎 风湿性关节炎等顽固性疾病 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天灸疗法 一 何谓三伏天灸 二 三伏天灸的几个概念 何谓三伏 三伏指初伏 中伏 末伏三个庚日 按历法规定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 第四个庚日为中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故伏日必是庚日 何谓庚日 庚日是指 天干地支纪日法 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 天干为甲 乙 丙 丁 戊 已 庚 辛 壬 癸 地支为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戍 亥 每一天都由天干和地支按照顺序进行组合排列而成 如 甲子日 庚午日 这样两个 庚日 之间正好相隔10天 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 而二伏有时为10天 有时为20天 当夏至到立秋日有4个 庚日 时为10天 而有5个 庚日 时则为20天了 为何选择三伏庚日 伏者 金气伏藏之日 三伏之日 肺脏气血通畅 药物易于深达脏腑 是治疗调整肺脏疾患的最好时机 五行学说中庚属金 肺亦属金 故庚与肺相配 加之三伏日 是一年中气温最高 阳气极旺的时候 人体腠理开泄 气血趋于体表 此时进行敷贴治疗最易刺激穴位 激发经气 是温煦阳气 驱散寒邪的最好节气日期 三 理论依据 天人相应春夏养阳冬病夏治 1 天人相应 灵枢 邪客 篇 人与天地相应也 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变化 如春温 夏热 长夏湿 秋凉 冬寒 人体阳气随之有升 浮 沉 降节律 形成春生 夏长 长夏化 秋收 冬藏规律 因此 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进行调治 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2 春夏养阳 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 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 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春夏养阳 即养生 养长 秋冬养阴 即养收 养藏 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 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 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 此时扶阳祛寒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另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 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为严寒所伤 3 冬病夏治 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 夏天气候暖和病情缓解 通过伏夏的调养 可以不失时机地补益正气 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扶正而祛邪 以预防其在冬季复发或减轻发作症状 四 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 文献 最早见于清代张璐 张氏医通 选用白芥子 细辛 甘遂 延胡为药 姜汁调和 药物组成中 白芥子为君药 性味辛温 入肺 胃经 有利气豁痰 温中散寒 通络之功用 细辛性味辛温 入肺 肾经 有祛风 散寒 开窍之功用 甘遂性味苦寒 入脾 肺 肾经 有泻水积 破积聚之功用 延胡性味辛苦温 入肝 胃经 有活血 散瘀 理气之功用 生姜性味辛温 有发表 散寒 开痰之功用 白芥子 白芥子为君药 性味辛温 入肺 胃经 有利气豁痰 温中散寒 通络之功用 细辛 细辛性味辛温 入肺 肾经 有祛风 散寒 开窍之功用 甘遂 甘遂性味苦寒 有毒入脾 肺 肾经 有泻水积 破积聚之功用 延胡 延胡性味辛苦温 入肝 胃经 有活血 散瘀 理气之功用 生姜 生姜性味辛温 有发表 散寒 开痰之功用 诸药相配有温肺行气 祛痰平喘之功效 正如清 吴师机 理瀹骈文 云 借生药 猛药 香药开结行滞 直达病所 一 药物制备 以 张氏医通 治哮喘方为基础 将白芥子 细辛 甘遂 延胡按一定比例 白芥子40 细辛40 甘遂10 延胡10 共研细末 80目 新鲜老生姜去皮后 石磨磨碎 再用纱布包裹过滤绞汁 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 8 低温下 用时倒出 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 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有效使用时间为不超过2小时 把药末 姜汁按照1 1比例 如10克药末用10ml姜汁 调和 并制成1 1 1立方厘米大小的药饼 药饼质地干湿适中 并准备5cm2大小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 二 处方 肺俞 胃俞 志室 膻中 脾俞 风门 膏肓 天突 肾俞 定喘 心俞 中脘 三 穴位定位 肺俞 在背部 第3胸椎与第4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 5寸处 胃俞 在背下部 第12胸椎与第1腰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 5寸处 志室 在腰部 第2与第3腰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3 0寸处 膻中 在胸前部 前正中线上 平第4肋间 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脾俞 在背下部 第11与第12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 5寸处 风门 在背上部 第2与第3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 5寸处 膏肓 在背上部 第4与第5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3 0寸处 天突 在颈部 前正中线上 胸骨上窝中央 肾俞 在腰部 第2与第3腰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 5寸处 定喘 在背上部 第7颈椎棘突下 旁开0 5寸处 心俞 在背部 第5与第6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 5寸处 中脘 在上腹部 前正中线上 脐中上4寸 四 方义 肺俞是肺之背俞穴 可宣肺止咳 行气平喘 乃治疗咳喘之要穴 胃俞是胃之背俞穴 可健脾化湿 补气降逆 志室可补肾益精 利水渗湿 膻中为幕穴 八会穴之气会 可调理气机 化痰平喘 脾俞是脾之背俞穴 可健脾化湿 补气降逆 风门有祛风解表 宣肺化痰之功用 膏肓俞有宣肺平喘 舒筋活络的功用 天突可止咳平喘 宽胸理气 肾俞是肾之背俞穴 可壮肾益精 纳气定喘 定喘穴有止咳定喘化痰之功 心俞是心之背俞穴 可宽胸理气 宁心安神 中脘为幕穴 八会穴之腑会 可理气化痰 健脾平喘 三组穴位相配共奏补益肺脾肾 理气平喘之功效 五 操作方法 病人背对医生 采用坐位或站位 暴露背部 要求背部皮肤干燥不湿润 汗液多时可用手绢或卫生纸檫拭干爽 背部穴位均取双侧 1次1组 3组交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