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西方古典音乐的精神文化内涵摘要:西方古典音乐的兴盛,源于天时、地利、人和,从巴赫离世到贝多芬离世这短短一百年不到的时间内,缔造了一段传奇,它源远流长,从遥远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我们生活的现代,是什么赋予它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什么让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将简要分析西方古典音乐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及它所具有的强大魅力。关键词:西方古典音乐;精神;文化;内涵 Abstract:The rise of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due to the opportune of every thing and every one. In the less than one hundred years from the Bachs death to the Beethovens death, it creates a legend, and it lasts a long time, extended from the distant heretofore to our modern times, what gives it such a strong vitality and makes it permeate our lives? The article will briefly analyze the spirit of the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culture containing such powerful charm.Key words:the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 spirit ; culture ; connotation1. 背景 十八世纪中叶以后, 欧洲正处于巨大变革的前夕。除英国在十八世纪上叶逐渐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外,在其它一切国家依然保留着封建阶级的政权。与其它被压迫阶级一样,新兴资产阶级同样处于被压迫的境地。在这期间,这些被压迫阶级都担负着推翻封建政权, 废除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共同的历史任务。因此,欧洲众多国家先后爆发了民族独立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 宣传“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的先进思想。特别是十八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具有全欧洲性乃至全世界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运动。它的进步思想,直接影响了古典艺术的创作, 成为艺术创作崇尚理性, 主张真、善、美的统一的源泉,因此可以说古典主义是一个崇尚理性的艺术时代。古典主义时期完成了旋律概念上的转变。巴罗克时期的音乐以复调音乐为主。音乐中几条平行的旋律同时进行, 作曲家以对位的手法将它们组合在一个整体中;而到了古典主义时期, 音乐家逐渐改变了旋律概念,他们转回了主调音乐,即在乐曲中只出现一条主要旋律和声作为支持。由于历史背景的作用,即资产阶级革命的潮流,使这一时期的音乐进一步转向世俗。音乐会的公开,音乐出版业的迅速发展,使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喜歌剧的成长,洛奋克的歌剧改革,奏鸣曲式的完善妥北德乐派和曼海姆乐派的诞生以及对交响乐队的改草, 均体现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繁荣景象。1 2. 精神文化内涵解读2.1 精神文化内涵本质现在,有些人一谈起古典音乐,觉得过于古旧刻板,抑或是觉得那是崇洋媚外,但那只能说他们还没有真正地认识西方古典音乐。古典音乐起源于欧洲,出现了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大师。这些音乐大师的出现,使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完美与理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宗教教条的思想束缚,那时的人崇拜上帝,渴望凭借自己的高尚与善良而可以死后升到天堂,而这时的音乐家们对自己的作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亨德尔这样说过:“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快乐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高尚起来。”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音乐态度已经从当成一种娱乐变为一种能够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与身心得到陶冶的生活方式。从这时的曲子也可反映这一点,每首曲子都充满着一种柔美。古典音乐对每个人的整体素质和对美的认识都将起到升华的作用。其实,在十八世纪后半叶,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标志着西方音乐经历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多年的发展,在实现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进一步协调和平衡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他们的音乐中,宗教理念退居到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新的理性精神的、世俗的市民意识和情感体验。他们竭力摆脱成为教会或宫廷的奴仆的地位,以便成为有独立思想的自由艺术家。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作品的价值;他们为能将自己的思想、愿望和情感在自己的作品中完美表露而感到欣慰和自豪。更为豁达的人生理想和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更为世俗化的情感体验相融合,使他们的音乐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达到了一种新的协调和平衡,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气质和音乐审美境界。这一深刻变化的背景显然是发生在当时西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一方面弘扬人类理性,将它视为衡量事物的唯一尺度,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力;另一方面则呼吁向人类的自然本性回归,在崇尚理性和批判基督教原罪说的同时, 强调情感解放,把人类情感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精神内涵中的理性、感性间这种新的关系相适应,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乐派,在风格、技法上最终完成了向主调音乐思维的转变。这种旋律和声式的音乐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奏鸣曲式结构和奏鸣曲交响曲套曲体裁大大地扩大了音乐的情感容量,为情感表现的进一步深化开辟了更为自由、更为广阔的天地。与此同时,形式结构的清晰、明快、严谨和均衡又显示了蕴含于其中的理智和智慧,充满了新时代的理性精神。这种纯净、典雅而又不失激情、富于动力性的音乐风格营造了这个乐派音乐的独特的美,它更加贴近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和新的审美情趣。这一时期的音乐家个人色彩非常浓重,带有鲜明的主观感觉,像是为自己的音乐风格,同时也为古典音乐本身贴上了标签海顿一生经历坎坷,生活道路曲折,但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他用自己淳朴、善良和慈爱的心,将毕生的才华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国家和人民,用美妙的乐符和幽默的情趣、快乐和充满希望的音乐艺术气质,来表现出朴实明朗的感情和乐观的信念。这份潜在于音乐的字里行间的精神,赋予了西方古典音乐难以言喻的一份欢快和清新。就像音乐史家所言,“莫扎特的作品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虽然在生活中并没有获得幸福,但是他有着视患难如无物、超临于一切考验之上的积极的人生观,即使是在自己生活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依然用自己天生的乐观积极谱成乐曲,去激励世人。莫扎特的音乐被人誉为“流着眼泪的微笑”,它带给了西方古典音乐乐观坚强、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这属于他个人、更属于整个世界。在贝多芬的一生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打下的烙印,这烙印鲜明地反映到创作中,人格和风格融为一体。贝多芬鄙视权贵,认为知识、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贝多芬具有一种民主思想指导他的创作,他曾经说过:“音乐应该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如在整个人生中一样。”于是在他的音乐中,英雄总是能够战胜不幸和痛苦,走向胜利和欢乐,而他也将这样的精神文化渗透到自己乃至整个西方古典音乐当中。2.2 精神文化内涵形成原因西方古典音乐音乐之所以具有如此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其原因只能到西方人深层的精神生活领域中去找寻。笔者认为,对于这个现象,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一、理性精神。首先是,西方人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传统。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就有西方的哲学家便强调认识,认识自然并且要认识自我。他们追求真理,崇尚理性思考,锻炼逻辑抽象思维, 重视发展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这种理性精神的传统,即使是在神学统治的中世纪也未曾泯灭。从十七世纪起,特别是经过十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直到二十世纪,体现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这种理性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西方音乐中深刻的理性内涵,严谨的音乐思维,理性化的形式、结构,以及后来高度发展的音乐学术研究这一切,说到底都和理性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二、个性解放。众所周知,西方人追求个性解放,并把它看作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而实际上这正是资本主义针对自身发展而提出的要求,它直接与人们在资本主义环境中产生的自由竞争意识相关。这种对于个性解放的高度要求,早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就爆发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就已经萌生,而到十九世纪发展到了它的高峰。正是在如此的音乐艺术氛围中,这种建立在个性解放基础上的情感表现获得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它所强调的不是“和”,而是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当中展示出每个人的特点,也就是个性。三、创新意识。西方古代哲学当中就己经意识到所有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对世间万物的辩证观念,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随着人们对社会、自然的认识逐步的加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对进取精神的日益重视的客观现实,一种大胆的批判精神在西方人的意识中逐渐形成。在他们眼里,敢于对传统发起挑战和批判,从不被视为离经叛道,而不断进步的精神则早已深入人们的意识。我们从这里可以探寻到西方音乐中,那种高度个性化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越来越频繁的风格演变的社会历史上的、文化上的、精神心理上的深层动力和原因。也许种种因素的综合,在那动荡的时期,带来的不仅是动荡的社会氛围,更是个人思想的集体解放,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音乐家的音乐都被赋予了抑或世俗、抑或革命、抑或慷慨激昂、抑或个人感性的浓重色彩。但是古典主义的大师们以自己的天才,反映了一个旧世界的灭亡和新世界产生的辉煌历史时期;他们真实,有血有肉;那份真实不通过别的表现,仅仅通过跳跃的音符,在古旧的乐器上演绎出一段段精彩壮观的听觉盛宴。而在当时社会中普遍追求的积极乐观、自由平等的文化精神,可以说得上是这个时期西方音乐界总体的精神表现。而这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的文化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标志!3.西方古典音乐的影响西方古典音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够历经时间的考验,成为人类历史当中永不磨灭的文化瑰宝,并且从电影到绘画、从建筑到文学,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除了它音乐本身的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张力。3.1 西方古典音乐对中国的影响西方古典音乐虽然根源于西方,但是其中表现出的精神文化却是整个世界的艺术宝藏。从古典音乐对中国多方面的影响当中,可以看出它的精神文化的魅力。3.1.1 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历史与未来 西方古典音乐进入中国是因为它音乐本身、更是音乐的精神文化扎根在这个中国,而推动音乐进入中国的主要就是蔡元培等人。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理论根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包括德国的伦理思想、人格主义教育流派思想、哲学美学乃至心理学思想等。他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之教育不仅能提升美感、使礼俗升华,而且还可以改变中国人自私的心态,所以应该向全民推广。3蔡元培的观点清楚地告诉人们,西方古典音乐的积极乐观、追求自由平等的文化精神,能提升中国人之素质,并且在完善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他的这些呼吁,很快得到一批曾去国外研习过音乐、接受过音乐教育的新知识分子,以及一些在学堂乐歌活动期间初具现代音乐知识的音乐爱好者们的积极响应。随后,在中华大地上,音乐社团、学校管乐团,以及专业性质的音乐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与此同时,西方教育体制、音乐课程、西方古典音乐也得到了积极地推广。于是西方古典音乐凭借其所含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被当时广大的中国先进分子所发现和接纳,并最终在中国扎根繁荣!而对于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未来,因为世界上所有文化均保持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理论上来看,人们不必担心西方古典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或者说是音乐符号,在未来的中国会存在或者灭亡;追求自由平等等精神思想永远都是人类永不过时的思想、是一直渴望达到的精神高地,包含这种精神文化的西方古典音乐必然可以以一种精神象征的符号留存下来,并继续激励着世人为人类最为崇尚的目标而努力。3.1.2 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唐代诗歌 中国是一个充满诗的国度,不少诗歌作品从体裁形式到思想内容再到艺术风格,皆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中。诗这种艺术表现形式集文学、风格、情感、思想于一身,在唐朝时期达到巅峰。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人在呱呱落地之时,就有了和唐诗第一次邂逅。在牙牙学语时,父母时常教我们“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在幼儿园里,老师带领我们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上了小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育我们要想获得更高的成就,就要让自己站的更高,看得更远直到大学阶段,唐诗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感怀母亲的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抒发豪迈情怀时“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对诗是如此熟悉。我们如果将中国的唐诗与西方古典音乐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共通之处。 喜欢“初唐四杰”的人对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肯定不会陌生: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在送友人到外省任职,离别时刻,王勃所作的一首诗。它一改作为送别诗所特有的离别的忧愁、眼泪和哀伤,有的只是满满的诚挚祝福。正因为诗人有着豁达的思想、广阔的胸襟,他才能节制自己的哀伤,并能转换一个角度去洞察人生: 人生有聚必有散,追求事业必有各自的前程,男儿志在四方。 在西方古典音乐中,莫扎特的曲风,与王勃的诗风是建立在相同的主题基调之上的,那就是热爱生活,赞美生命。莫扎特的作品,完全有资格代表西方古典音乐。在生活经历上,两位同样年少才高,人小志气大,并且从小就周游四方,社会地位低下甚至最后有着共同的命运英年早逝。笔者试着通过对莫扎特的简易奏鸣曲的境界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意境进行探究,来证明二人在性格上的相似,从而更方便、深入地理解西方古典音乐的精神文化与中华诗歌文化的共通之处。这是一首非常流畅的钢琴奏鸣曲。音乐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他的祖国奥地利这个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的国家。小溪在山涧流淌,阳光明媚而柔和;溪中卵石圆润晶莹,溪底的小小暗流欢乐地欣赏着沿途的美丽风景多么美丽清秀的一幅山水画。这么纯净的音乐,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能将它写入人们的心灵。然而,很少有人了解,这是莫扎特生命尽头的一首作品。莫扎特的一生,似乎都在为生活而奔波,尤其是他的人生的最后几年,已经是债台高筑,穷困潦倒。可他还是写出了这样天真活泼、充满诗情画意的音乐。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正是王勃和莫扎特有着相同的生活态度,有着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憧憬,两人才有了相似的思想,并能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艺术的殿堂上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其实还能知道,西方古典音乐的精神文化内核就是那份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向往自由独立的人生追求,而中国诗词的精神文化内核也是这种积极昂扬的思想,所以两者才都能历经时间的淘洗,成为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的文化瑰宝!3.1.3 西方古典音乐对文学(沈从文)的影响文学和音乐都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而两者之间又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中国众多的文学大师当中,沈从文算是一个著名的西方古典音乐迷。“音乐是想象和情绪的体操,可以用来治疗文明人感性机能的退化,音乐也能升华潜意识,并启示我产生一种伟大的宗教情怀。”古典音乐所包含的乐观自由的思想内核使沈从文对人生美学、生命哲学的体验和思考变得更加深刻。以音乐体验和想象为核心成分之一,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美学、生命哲学和人格信仰,他渴望由此探寻生命的健全、完整、自然,寻求灵魂的解脱、人类的联合。与其他数不胜数的浪漫主义“音乐狂”不同的是,沈从文他不仅追寻个体生命发展的健全和完整,并且很好地践行原始感觉的探寻,而且从未将社会、历史的维度忽视,始终渴求人类社会的自然和健康。另外,不像文坛某些音乐崇拜者那样只是空谈,凭借一贯的“乡下人”的踏实和勤奋,以及毫无过多修饰的诗性思维和艺术家般的神奇天赋,他确实从文学中唤起了音乐。在体验音乐的过程当中,情绪得到极度地释放,汉斯力克说:“音乐比任何其他艺术美更快更强烈地影响我们的心情。少量的和弦即能把我们投入一种情调。”在现代的符号论美学看来,音乐的旋律结构与人类的感情形式有很高的一致性。音乐能够激发出所有相应的深层次的灵魂体验,比文学这种受语言限制的艺术更宜于释放千变万化的情绪。音乐接受者拥有情绪体验的广阔空间,为了安顿、疏理自己奔放不羁的情绪,沈从文常常求助于音乐这种情绪“体操”。音乐,这个沈从文想象的“体操”,它放飞了自由想象,“由幻想而来的形式流动不居的美,就只有音乐,或宏壮,或柔静,同样在抽象形式中流动,方可望能将它好好保存并重现。”正如现代美学所指出的,“艺术不是再现,音乐并不表达任何语义性内容和价值判断,只是提供一组合乎美的规律的声音,由听众根据声音效果任意联想和理解,从而激起相应的极为广阔自由的体验。”西方古典音乐帮助沈从文重建信仰。他怀疑理智、文明和知识能够提供信仰所需要的一切,生命有它独有的自然环境。他认为宇宙的目的在人类的思索观念边际以外,应该在科学之外保留一个宗教信仰的领地。音乐启示他找到生命的皈依之所,试想凭一种莫扎克乐曲或可得到救助,将生命从得失哀乐中拉开上升。上升到一个超越利害,是非,爱怨境界中,惟与某种造形所赋“意象”同在并存。一切静寂只有一组声音在动,表现生命纯粹使无分量无体积的心智或灵魂受浣濯后,转成明莹光洁印象。这是一种美的宗教,美的体验是一种宗教体验,音乐感、形式美、人体美、生命深层节奏是美的本质:“这种美或由上帝造物之手所产生,一片铜,一块石头,一把线,一组声音,其物虽小,可以见世界之大,并见世界之全。或即造物,最直接最简便那个人。流星闪电刹那即逝,即从此显示一种美丽的圣境,人亦相同。一微笑,一皱眉,无不同样可以显出那种圣境。”美的体验因此而产生一种宗教性的迷狂。在沈从文所生活的那个失去自由和个性的年代,西方古典音乐的精神文化让他拥有了更为强烈的意愿去追求自由平等,于是,那份信仰深深扎根于他的文学作品当中,并随着自己的作品流传、发扬。3.2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 古典音乐虽然是过去的音乐,但它的精粹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始终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历久弥新,古典音乐作品散发着不灭的魅力,它不仅影响着人们情绪的波动,也引导着人们的思维与精神世界,主要是其中包含的精神文化那种积极昂扬、乐观坚强的文化积淀,是人们所欣赏和追求的。古典音乐的本质,正是流行音乐里普遍缺少的“严谨精致”和不少“古典名曲” 里缺少的内在感染力和思想深度。这种感染力有两方面:理性的一面表现在其曲式结构、和声对位的严谨精致、久经锤炼;感性的一面表现在其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宽广的表现幅度。老资格乐迷都知道,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都是真正的旋律大师,他们的许多杰作曲调并不怎么悦耳动听,然而它们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大多数人都能感同身受的,这些曲目更是具有一种外在、内在美完美结合的更加深层次的美感。在当下社会,流行音乐(大多数是通俗音乐),在很多人眼中的“靡靡之音”,之所以流行并被大众所接受,也就是因为它的风格的主要价值就在于“新”“真”,虽然很多都只是无病呻吟或者是卖弄炒作,但是那份真实、那份对美好的追求还是有西方古典音乐的影子。而且,还有很多流行音乐也具有着古典音乐的精神本质,比如几十年前的周旋所演唱的音乐,直到今天仍然还有很多听众,就是因为那份真实,毫无掩饰,完全包含自己的感情,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琼斯说过,“贪婪的耳朵永远渴望新的和声,并且很快学会容忍,随机把它们当做过时的无意义的东西扔掉了。”笔者认为,这句话形容流行音乐非常合适,流行音乐属于现代,特别属于年轻人的音乐,它随时尚风向不断变化,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或者充当一个不同角色,但它反映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与内心世界,能够触及到每个人最深处那一点敏感的地方。就像近几年的新年音乐会,说明当今人们在物质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精神世界也有了强烈的要求,而古典音乐的精神文化对于当下的人们有着无比的魅力,“博采众长”,很多流行音乐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着古典音乐,对于古典艺术的理解和创新和人们对于自身音乐素养提高的要求都有很大的好处。 流行音乐大行其道,古典音乐稍有门庭冷落,对此人们看法不一;但其实,在古典主义时期,那些古典音乐其实也就是流行音乐,莫扎特他们在宫廷当中为了生计将自己的才华尽情抛洒,除了他们确实是高超的艺术本领之外,还因作品中凝聚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类最真的追求,所以能够闪光,并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欣赏和接受。也就是说,流行和古典之间,除了精神文化内涵方面,还要差一点,那就是时间问题,只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优秀的流行音乐都可以成为经典!3.3 西方古典音乐对人际交往影响 大部分西方古典音乐的主题是歌颂和赞美, 拥有明快美妙的旋律以及欢畅淋漓的乐思。即使某些主题严峻思想深邃的作品,也往往传达出一种“严肃中的快乐”! 贝多芬的音乐大气磅礴, 充满了自由大胆和激情超越的神韵,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意志和气势, 以其戏剧性和震撼性的乐思, 使人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精神力量, 在思想上受到启迪, 在心灵上得到净化, 在认识上得到提高,促使人在情绪低落之时重新燃起激情和希望;再如曾令托尔斯泰听后不知不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俄国浪漫派音乐家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以其优美动听的弦律充分揭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最纯真的浪漫主义钢琴抒情诗人肖邦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夜曲温暖而慈祥, 让人陶醉在宁静与安谧之中, 不再烦躁和不安;莫扎特的摇篮曲体现出人性的光辉, 从内心最柔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部股东合作协议书
- 卫生院医院工作总结
- 员工个人承诺书15篇
- 2025年滁州明光市消防救援大队招聘政府专职消防员1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年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心)第二次公开招聘事业单位编制人员60人模拟试卷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年甘肃省平凉市第二批市直单位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招聘37人模拟试卷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泉州市阳山铁矿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四平市民族宗教事务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公开选调工作人员笔试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选聘专业化管理的大学生村文书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夜班出租车承包合同15篇
- 2025广东房屋租赁合同范本官方版
-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八讲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2025年版
- 2025定制衣柜安装承揽合同范本
- 2025年MicroLED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彩虹》课件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 2025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麻醉恢复室护理要点
- 水下激光探测-洞察及研究
- 7.2 量身高(课件)-2025-2026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
- DB44∕T 2499-2024 海堤生态化建设技术导则
- GWZBQ-10(6)G 型微机高压启动器保护装置产品使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