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他山之石.pdf_第1页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他山之石.pdf_第2页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他山之石.pdf_第3页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他山之石.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4 年第5 3 卷第2 期数学通报 1 3 数学史融人数学教学的实践 他山之石 吴骏1汪晓勤2 1 曲靖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6 5 5 0 1 1 2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2 0 0 2 4 1 在课堂里 我们学习数学就好像置身于一个 孤岛上似的 每天去岛上 埋头钻进一个纯粹的 洁净的 逻辑上可靠的 只有清晰线条而没有肮脏 角落的书房 学生觉得数学是封闭的 呆板的 冰 冷无情的 一切都已发现好了的 1 这就是B i d w e l l 所说的孤岛上的数学 这种现象在数学教学 中并不少见 如何摆脱这种困窘呢 B i d w e l I 进一 步指出 在数学教学中融人数学史 可以将学生从 数学的孤岛上挽救出来 并将他们安置于一个生 机勃勃的新大陆上 这个新大陆包含了开放的 生 动活泼的 充满人情味的并且总是饶有趣味的 数学 1 H P M 成立以来 特别是2 0 世纪8 0 年代以 来 国外数学教育家 数学教师对于数学史在数学 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积极探索 开发了大量 成功的案例 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 价值 1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方法 国外一些学者 提出了数学史融人数学教学 的不同方法 F a u v e l 总结了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 史的方法 共有1 0 种 z 1 介绍历史上数学家的 故事 2 运用数学史引入新概念 3 鼓励学生理 解以所学概念为答案的数学史问题 4 讲授 数 学史 课 5 利用历史上的数学教材设计课堂练 习和作业 6 举办数学历史主题的展览 7 运用 历史上的主要例子来说明方法和技术 8 探索过 去的错误 另类观点以帮助今天的学习者理解并 解决困难 9 借鉴历史发展设计一个话题的教学 方法 1 0 基于历史信息设计大纲范围内主题的 顺序和结构 T z a n a k i s 和A r c a v i 总结了数学史在数学教 学中的三种运用方式 一是提供直接的历史信息 二是借鉴历史进行教学 即发生教学法 三是开发 对数学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识 3 1 J a n k v i s t 则提出另三种方法 启发法 模块法和基于历 史法 4 3 我们将上述各种方法进行整合与改进 得到 附加式 复制式 顺应式和重构式四类 见表1 这 样分类的目的是为数学史融人数学教学创造必要 条件 即便于选择数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 施方法以及评估数学史融人数学教学应该达到的 程度 表1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方式 类别描述 F a u v e lT z a n a k i s A r c a v iJ a n k v i s t 展示有关的数学家图片 讲述逸闻趣事等 没有 附加式方法1直接运用法启发法 直接改变教学内容的实质 复制式直接采用历史上的数学问题 解法等方法2 8直接运用法启发法 顺应式 根据历史材料 编制数学问题 重构式借鉴或重构知识的发生 发展历史方法9 1 0间接运用法基于历史法 2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案例 国外数学史融人数学教学 迄今已积累了相 当多各层次的实践案例 以下按改进后的分类法 依次对例举的案例作一概述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数学史融人中学统计概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项目编号 2 0 1 2 Y 4 1 1 万方数据 1 4 数学通报2 0 1 4 年第5 3 卷第2 期 2 1附加式 讲述数学历史故事是附加式的一种主要形 式 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 对于启迪学生心智 吸引学生注意力具有不可低 估的作用 在数学课堂中讲述这些故事 不是为了 消遣 而是为体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开启一扇 窗口 F n h e r e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曾几次讲过古 希腊数学家埃拉托色尼 E r a t o s t h e n e s 测量地球 周长的故事 在夏至日的正午 埃拉托色尼在亚历 山大 A l e x a n d r i a 借助于一个垂直立竿及其投射 到地上的阴影 测量出太阳光线与竿的夹角 1 7 1 而同一时间 在埃及的塞恩 s y e n e 今阿 J 1 斯旺 太阳光可以直射井底 如图1 由于7 0 3 6 0 1 5 0 为夹角与圆周角之比 而塞恩和亚历 山大两地之间的距离为5 0 0 0 斯塔德 因此 两地 之间的距离与地球周长之比等于夹角与圆周角之 比 即5 0 0 0 z 一1 5 0 故地球周长为z 5 0 0 0 2 5 2 5 0 0 0 0 斯塔德 按照当时的单位换 算 1 斯塔德一1 5 7 5 米 因此测出地球的周长非 常接近于现代的4 0 0 0 0 公里的结果 5 叫3 图1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的周长 图2 普拉铁阿人的城墙 B a k k e r 在教学实验中 讲述了历史上运用众 数概念的故事 7 3 第一个使用众数的例子 可能出 现在雅典和斯巴达战争中发生的故事 如图2 在 公元前4 2 8 年冬天 普拉铁阿人被伯罗奔尼撒人 和皮奥夏人包围 不久 他们开始出现粮食短缺 处于绝望之中 由于从雅典人那里获得援助已经 没有希望了 也看不到其他安全突围的方法 普拉 铁阿人和被包围的一些雅典人计划弃城而去 他 们打算做梯子翻过敌人的城墙 而梯子的高度要 与敌人城墙的高度一样 因此 可以数敌人城墙上 砖块的层数来计算城墙的高度 在数砖块层数时 大多数人得到的结果可能是正确的 特别是那些 距离城墙不太远 能看清城墙的人多次数的结果 这就是众数 然后再根据砖块的厚度 计算出梯子 的高度 附加式的数学史材料可以用来追溯某一主题 的历史或介绍问题的历史背景 为学习相关主题 做铺垫 这些材料主要为学有余力 有好奇心者提 供探究机会 M c B r i d e 和R o l l i n s 进行了一项为期 1 2 周的H P M 教学实验 在代数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每次上课用5 分钟时间介绍相关内容的数学 史 实验前后采用统一的数学态度量表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史知识 学生学 习数学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 8 1 2 2 复制式 复制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数学教学中直接 呈现历史上的数学问题 通过 做数学 来了解数 学的历史发展 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在阅读原 始文献时也会发现 一些认识论和哲学的思想也 会渗透到其内容之中 这样可以了解作者写作的 真正动机和目的 P e r k i n s 在女子学校通过让学生解决历史上 数学家觉得很难的概率问题来增强她们的学习自 信心 9 1 1 一次同时掷三颗骰子 比较出现9 点和 1 0 点的概率大小 伽利略与图斯坎尼大公 2 一颗骰子掷4 次 至少出现一次6 点的概 率 与两颗骰子掷2 4 次 至少出现一次双6 点的 概率大小 德 梅勒 3 一次同时掷6 颗骰子 至少出现一个6 点 的概率 与一次同时掷1 2 颗骰子 至少出现两个 6 点的概率大小 裴皮斯致牛顿 同时 用1 6 世纪初德国百科全书 知识明珠 万方数据 2 0 1 4 年第5 3 卷第2 期数学通报 1 5 M a r g a r i t aP h y l o s o p h i c a 中的两幅插图来引发 学生对 女性与数学 这一话题的探讨 两幅插图 中 各有一位优雅的女性 一个代表几何学 一个 代表算术 B a r b i n 在法国数学教师培训的课程中 比较 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两个原始文本中的不同证 明 1 叩第一个文本是欧几里得的 几何原本 如 图3 在 A B C 中 延长B C 至D 过C 作C E 平 行于B A 因为么A B C 一么E C D 么B A C 么A c E 即得么A B C 么B A C 么A C B 一 么正 C D 么A C E 么A C B 1 8 0 BLD B1 图3 欧几里图4 克莱罗图5 克莱罗 得的证法 的想象的方案 这个证明有一个困难 即不知道为什么这条 平行线C E 会象变戏法一样出现在读者面前 克 莱罗 C l a i r a u t 的 几何基础 为我们提供了三角 形内角和定理发现的心理过程 正如他在 几何基 础 前言中所说的那样 他要用定理的最初发现者 的方法来引入几何定理 克莱罗在给出演绎证明 之前 让读者作一个想象 在 A B C 中 直线B C 绕B 点向右转动 则么A B C 逐渐增大 而么A C B 逐渐减小 但这两个角的偏离之和是相等的 见 图4 继续转动B C 直到平行于A C 变成雎 见图5 此时 么A B C 与么A C B 之和变成了 么A B E 相对于直线A B 而言 么C A B 与么E B D 有相同的倾角 即么C A B 一么E B D 故三角形 A B C 的内角和为一个平角 2 3 顺应式 顺应式需要对原始文献进行改编 数学史材 料的功能是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这类材料表面上 看已经没有了历史的痕迹 但它们既传承了历史 又顺应了时代 B a k k e r 根据平均数最早用来估计大数这一 历史现象 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作为平均数 教学的起点 7 3 其目的是在学生学习平均数之前 培养他们对平均数的直觉能力 1 在一幅图片中 几百头大象不均匀地分散 在草地上 试估计这些大象的数目 2 一个热气球能承载8 个普通的成年人 如 果只考虑重量 那么这个气球可以承载多少个7 年级的学生 他还根据魁特奈特 A Q u e t e l e t 1 7 9 6 1 8 7 4 提出的 平均人 概念 编制了如下测试题 以考察学生对平均数在现实情境下没有实际意义 的理解 3 你如何理解 某城市平均每个家庭有2 5 个人 这句话 你能给出一些家庭人数 使得这些 家庭平均有2 5 个人吗 V a nM a a n e n 利用荷兰数学家舒腾 F v a n S h o o t e n 1 6 1 5 1 6 6 0 的圆锥曲线作图工具 编 制高中毕业考试题目 1 嵋其中一种椭圆作图工具 如图6 所示 短杆A B 可绕A 转动 A B 一口 长杆 B E 通过B 处铰链与A B 连接 B E 6 B E 上的 钉子D 可沿K L 移动 A B B D 舒腾说 当D 在 K L 上移动时 E 处的笔尖即画出了椭圆 甲 K L 图6 舒腾的椭圆作圄工具 1 若以A 为原点 K L 为z 轴 B E 与K L 的 夹角为9 用口 6 和妒来表示点E 的直角坐标 2 求点E 的轨迹的直角坐标方程 E 的轨迹 是否真的是椭圆 3 舒腾的这一工具是否适合椭圆作图 像用 圆规画圆一样 2 4 重构式 重构式是数学史最高层次的用法 发生教学 法即属于该方式 发生教学法的本质是追溯一种 思想的历史起源 以寻求激发学习动机的最佳方 式 1 2 在运用发生教学法时 需要根据重构的历 史进行教学 呈现知识的自然发生过程 重构的数 学史材料或直接呈现于新概念的引入中 或隐含 于某个知识点的发展过程中 R a d f o r d 和G u 色r e t t e 基于古巴比伦的 原始 万方数据 1 6 数学通报2 0 1 4 年第5 3 卷第2 期 几何 方法 设计了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教 学 并成功地在一些中学课堂实施 其主要教学过 程如下 1 3 1 几何方法之引入 教师先提出如下问题1 已知矩形的半周长等 于2 0 面积等于9 6 问矩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让 学生分组合作 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之后 教师在 黑板上用纸版拼图来解释古巴比伦的 原始几何 方法 取边长为1 0 的正方形 其面积为1 0 0 从中割 去一个边长为2 的小正方形 余下的图形的面积为 9 6 沿虚线割去一矩形 并将其竖直补到右边 于是 得所求边长为1 2 和8 如图7 所示 0 2 圈7矩形问题的几何解法 2 合作讨论与提出问题 教师让学生用几何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 但 此时割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不再是整数 然后 教师 提出问题2 矩形长为1 0 宽未知 在长度未知的 边上做一正方形 正方形连同矩形的面积共为 3 9 求矩形的宽 花拉子米问题的几何形式 教 师在黑板上用纸版拼图来解释解法 设矩形的宽 为z 将矩形一分为二 其中之一粘到正方形底边 上 并补一边长为5 的小正方形 则新的大正方形 面积为3 9 2 5 6 4 故其边长为8 由z 5 8 得z 3 如图8 所示 1 0 皿 xx 5 四四 图8 新矩形问题的几何解法 3 求根公式之再发现 教师提问 根据前面的解题步骤 能否找到一 般公式直接求出问题2 以及类似问题的根呢 引 导学生用字母6 表示矩形的长 c 表示矩形与正 方形的面积之和 z 表示矩形的宽 得到z 2 k 尸c 则 厂 丽6 z 一 c 十I 虿J 一虿 接下来 教师让学生求出方程仳2 k c 的解 再考虑一般方程 2 如 c 一0 得到求 根公式为 z 二詈 去 2 一乏 或r 一二垒 型芝 生竺 一 2 口 为了得到所有的根 需考虑6 2 4 口c 的负根 于是得到公式z 一二鱼三生擘 型坐 类似的案例还有 F a m a k i 等借鉴1 4 世纪法 国数学家奥雷姆 N O r e s m e 1 3 2 3 1 3 8 2 用图 像表示运动的方法 设计了二类行程问题的教 学 1 4 3 P a n a g i o t o u 借鉴对数的历史进行对数概念 的教学设计 并将其付诸实践 1 s 3 综上 本文用 附加式 复制式 顺应式 和 重构式 四种方式 考察了国外数学史融人数 学教学的实践案例 但由于国内外数学教学上的 差异 这些案例未必适合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他山 之石 可以攻玉 我们可以借助于国外成功的经 验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开发出更多数学史融人 数学教学的具体案例 这将是我国H P M 研究的 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B i d w d l J K H u m a n i 弛y o t l fd 鸽s r o l 埘t ht h eK s t o r yo f m a t h e r m t i c S J 缸f m i c s 了k 如 1 9 9 3 8 6 6 4 6 1 4 6 4 2F a u v e l J U s i n gh i s t o r yi nm a t h 锄a t i c se d u c a t i o n J F 0 r k I M f n go 缸t M m f 话s 1 9 9 1 1 1 2 3 6 3T z a n a l i s C A r c a v i A I n t e g r a t i n gh i s t o r yo fm t h m a t i c si nt h ec l a s s r o o m a na n a I y t i cs u r v e y A I n J F a u v e l J vanM a a n e n E d s H i s t o 删i nM a 肋m c sE d 一 i o n T kf C M fs 地d y C D o r d r e c h t K l u w e rA c a d e m i c P u b l i s h e r s 2 0 0 0 2 0 1 2 4 0 4J a n k v i s t U T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o ft h e w h y a n d h o w o f u s i n gh i s t o r yi nm a t h e m t i c s 下转第2 0 页 万方数据 2 0 数学通报2 0 1 4 年第5 3 卷第2 期 课本例1 的教学实施 与预想基本一致 课本 如此简练的证明对学生而言却并不是一蹴而就 如前所述 学生之间相互质疑 探讨很激烈 由此 使他们体会了应用定义证明的难度 也就激发了 探究判定定理的强烈愿望 教材的逻辑意图不言 自明 通过 直观感知 操作确认 并强化了探索过 程 判定定理的得出似乎顺利 但判定定理的应用 则有些出乎意料 巡视学生证明例2 有一种证法 令人意想不到 但却有一定的代表性 简证 连接A 1 C 1 D l c 交B D 于O t 设A C 彳 与B D 交于点0 连 结0 0 因为B D 上D D D D 0 0 所以B D 上0 0 又因为0 0 A A 所以B D 上A A C 所以B D 上平面A A C 这种证法可能是受平面几何思维定势影响 学生对 相交垂直 根深蒂固 异面垂直 总有不 踏实之惑 当然 本例中由A A J 面A B C D 得出 A A 上B D 是应用定义的性质 但部分学生没能 灵活应用 上述问题表明 笔者在教学设计时还没能完 全把握学生的思维 同时也说明 要破除学生平面 几何的思维定势 关键要不断增强空间感和空间 想象能力 本题如果增加一问 求证A A 上面 A B C D 也许会一举两得 以上从分析教材 把握学生认知 设计教学过 程以及反思教学实施等方面 探讨了如何在立体 几何教学中凸显逻辑关联 使教学更具连贯性 合 理性和科学性的问题 总而言之 要搞好课堂教 学 关键还是在理解数学 善于研究教材内在的逻 辑联系 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 在此基础上 设计具有思考力度的问题 促使学生展开探究 在 掌握知识的同时 学会思考 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 思维能力的提高 而理性精神的培养也就蕴含其 中了 参考文献 1 章建跃 构建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思考 口 数学通报 2 0 1 3 6 上接第1 6 页 e d u c a t i o n J E 矗鞋c 口f i o n 4 zS 扯d i e 5i 讹胁 抛 i f s 2 0 0 9 7 1 3 2 3 5 2 6 1 5 F 虹h e r e LH i s t Q r i c a ls t o r i e si nt h em a t h e m a t i c sd 邪s r o 眦 J F 0 r 旃PL 棚i 订go 缸 删疵s 1 9 9 1 1 l 2 2 4 3 1 6 R a m s d e n J M e a s u r i n ga n dm a p p i n gt h ew o r l d J f 口 I I P m n i c s 抽S c o 2 0 1 0 2 9 3 4 0 一4 2 7B a k k e r A D P j 培竹弹s r c i 以s 暑口 i s i f s 耐 c 口 抽 一 竹j j 吼一 6 耐i 剃n gn 雄d m 户 e rf D o z s D P h D t h e s i s T h e F r e u d e n t h a lI n i s t i t u t e U t r e c h t 2 0 0 4 8M c B r i d e C C 8 LR o l l i n s J H T h ee f f e c t so fh i s t o r yo f m a t h e m a t i c so na t t i t u d e st o w a r dm a t h e m a t i c so fc o l l e g ea l g e b r as t u d e n t s J J o l 口z 加rR e j r f f 以M 口I I l e 1 4 t f c s 口 一 f 口 i o n 1 9 7 7 8 1 5 7 6 1 9P e r k i n s P U s i n gh i s t o r yt oe n r i c hm a t h e m a t i c s1 e s s o n si na g i r l s s c h o o l J F o r f eL e n l i gD M n f e m 口 i c 5 1 9 9 1 1 l 2 9 一l O 1 0 B a r b i n E T h er e a d i n go fo r i g i n a lt e x t s H o wa n dw h yt o i n t r o d u c ea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J F b r eL 阳 n i n go A k 旃P m d i f 5 1 9 9 1 1 1 2 1 2 1 4 1 1v a nM a a n e n J S e v e n t e e n t hi n s t r u m e n t s o rd r a w i n gc o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