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 质 本县大地构造属扬子准地台的次级单位下扬子台坳 地质构造复杂 岩浆活动频繁 一 地 层 境内有大面积酸性岩浆岩分布 出露沉积岩 以早古生界的寒武系 奥陶系 志留 系最发育 其他各系仅零星分布 震旦系 上统皮园村组 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 出露极少 仅酉华乡与泾县接壤 部出露一点 厚度为80米 寒武系 自下而上出露有黄柏岭组 黑色硅质页岩 杨柳岗组 泥质灰岩 团山组 泥质条带灰岩 青坑组 石灰岩为主 都含有三叶虫化石 证明其时是浅海环境 厚度 为628至2027米 主要分布在酉华乡青坑 城东乡沙漠岭 蓉城镇清泉岭等地 奥陶系 仑山组分下中上3段 依次页岩 白云岩 白云质灰岩和瘤状灰岩为主 含 笔石 三叶虫 腕足类和头足类化石 厚度702至1318米 主要分布杨田窦家村 酉华 盖山 五溪至四板桥 南阳西南等地 志留系 自下而上依次为高家边组页岩 坟头组粉砂岩 寨山组细砂岩 沉积岩中 的化石 证实浅海逐渐变成陆地 其厚度为447至694米 主要分布在新河 木镇 乔木 丁桥 五溪至六泉口 沙济南部等地 泥盆系 境内缺失中 下泥盆统 直到上泥盆世才沉积有五通组 其下部为石英质 砾岩 石英砂岩 上部为拗砂质页岩 碳质页岩 并夹有不稳定的劣煤层和硫铁矿层 页 岩中含奇异次鳞木化石 厚度为77至208米 主要分布在新河峙门口 丁桥店门口等地 石灰系 境内下石炭统地层缺失 中石炭统黄龙组石灰岩 上统船山组白云岩 白 云质灰岩 厚度为43至103米 主要分布在丁桥大盖山 新河洪山 团结及蓉城镇同形 圩以西等地 二叠系 下统栖霞组 孤峰组为浅海相沉积石灰岩 含锰页岩 硅质页岩和燧石层 富含蜒类和腕足类 菊花石等化石 厚度为184至510米 上统龙潭组 大隆组 依次砂 岩 炭质页岩夹煤层 硅质页岩 灰岩 厚度为47至150米 主要分布在新河 木镇 丁 桥 童埠等地 三叠系 下统青龙群一 二岩组为钙质页岩夹灰岩 致密灰岩和砾状灰岩 含有菊 石和辨鳃类化石 厚度为67至212米 主要分布在丁桥大盖山一带 34 白垩系 上统大通组紫红砾岩 细砂岩 粗砂岩 厚度为647至2216米 主要分布 在木镇 丁桥 大通一带 第四系 全新统近代冲积层 亚粘土 亚砂土 砂 砾 厚度为0至70米 主要分 布在青通河 九华河 七垦河沿河两岸 出 露 地 层 主 要 情 况 表 二 岩浆岩 本县岩石 主要有花岗闪长岩 花岗岩及岩脉 其面积约占总基岩的75 44 青阳花岗闪长岩岩体 为印支旋回侵入体 绝对年龄测定为2 1亿年 地表近圆形 的岩基 侵入于七都复背斜的北东段 岩体本身又被后期九华岩体侵入破坏而不完整 所 侵入围岩为寒武系上统至志留系下统地层 接触面一般向外倾 岩体北部倾角为43度左 右 南部为21度左右 岩体的流动构造也与之基本吻合 北部的流动面倾角一般为20 40度 而南部一般为9 20度 岩体顶部呈波状起伏 岩体相带发育明显 中心相以二长花岗岩为主 由于九华山岩体侵入 破坏不完整 过渡相以花岗闪长岩为主 占岩体出露面积的75 以上 边缘相为细粒花岗闪长岩 发 育不良 出露宽度仅几厘米至数十米 岩石化学特征主要为二氧化硅过饱和成份 见附表 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以亲铁元素 钛钒含量普遍较高 钛超过0 1 0 3 钒最高可达0 04 铜 镍 钴等元素分布 较普遍 九华山花岗岩体 九华山岩体为燕山旋回侵入体 绝对年龄测定为1 43亿年 位于 蓉城镇以南5至25公里 形成九华山主脉 出露面积为401 2平方公里 为一岩基 岩 体大致沿印支期青阳岩体中心部位侵入 故岩体西半部与青阳岩体呈侵入接触关系 东 半部侵入于黄柏岭复背斜轴部 七都复背斜的东延部分 岩体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 剪切节理十分发育 岩体与其他围岩为皮村组 高家边组地层 均呈侵入接触 接触面向外倾斜 斜 角40 75度 局部地段向内倾斜 如东北部岭花尖一带呈倾角复于寒武系之上 南部岔 泉岭呈50度倾角 复于青阳岩体之上 岩体相变发育完整 中心相以粗粒似斑状花岗为主 局部斜长面集中形成似斑状花 岗岩 该相面积65平方公里 出露于低山丘陵区 过渡相为中粒花岗岩 占岩体面积的 70 以上 构成岩体主体 往往出露于高山区 边缘相为细粒花岗岩 在接触带附近常 有花岗岩或细晶岩 盆泉岭 与细粒花岗岩逐渐过渡 组成岩体的皮壳相 边缘相虽不 宽 但很完整 一般宽度不超过500米 有的仅几米 岩石化学特征 见附表 属铅过饱和类型 二氧化硅过饱和岩 碱质较高 从中心 一边缘相碱质有增高之势 岩体所含微量元素 以亲氧元素与亲硫元素为主 锆 0 04 镱 0 01 铌 0 01 等元素的含量和分布 都超过印支旋回岩体为其特征 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 与付矿物的含量和分布相吻合 岩体大部份围岩为青阳岩体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 未发生明显的变质现象 仅 在南部黄石溪一带见一些绿泥石化 宽10米左右 在东南部的砂岩围岩中见有含电气石 白云母角岩 在北部岭花尖一带 产生宽约210米的矽卡岩带 岩脉岩石 青阳岩体 九华山岩体发育的岩脉有正长斑岩脉 石英正长斑岩脉 花 岗斑岩脉 其走向有近南北和西北 北东向三组 与围岩接触较陡 倾角一般为70度至 80度 54 64 三 构 造 本县褶皱构造 按其形成时间 属印支期 由北向南依次划分地质构造带 永村桥背斜构造 为一两翼不对称之短轴状背斜 背斜轴向变化较大 南西段为70 80度 至北东渐转成30度 北西翼较南东翼倾角陡 背斜之枢纽向北东倾伏 倾角约 5度 背斜区出露地层 自志留系下统至三叠系中统均可见 其中志留系地层组成背斜之 轴部为一负背斜 大通 木镇 南陵向斜带 自本镇向东北延至南陵 向西至大通构成一个向斜 带 向斜核部为白垩系地层 红层 两翼主要是二叠系等地层组成 盛公山背斜 轴部位于粽子店 盛公山 曾形山一带 呈北东50度展布 轴部出露 志留系坟头组 矛山组地层 两翼因受走向断层破坏 地层出露零乱 峙门口 座山背斜 轴部位于峙门口 座山一带 轴向北30度东 轴部为二叠系 孤峰组地层 两翼出露龙潭 大隆组 北西翼地层出露不全 东南翼出露较完整 地层 产状平缓 小褶曲发育 下山口 田里村复向斜 轴向40度东 北东端为第三系复盖 向斜轴部为小凉亭 组组成 两翼依次为二叠系大隆组 龙潭组 孤峰组 栖霞组 泥盆系五通组 向斜东 南翼地层出露比较齐全 北西翼地层被断层破坏 分布较乱 向斜轴部开阔 两翼地层 产状较缓 一般为30度左右 清泉岭 老虎尖背斜 张溪镇 青阳复向斜北东段之次一级褶皱构造 背斜以北 30度东走向 轴面向北西倾 倾角约60度左右 形态较紧闭 沿抽向由南西向北东逐渐 开阔 两翼不对称 北西翼缓 岩层倾角小于50度 东南翼陡 岩倾角55 80度 深度 地标高400米处 岩层有倒转趋势 背斜长约6 5公里 两端被断层切割 宽度南西端 约1公里 向东北渐阔展为2 5公里 背斜轴部由杨柳岗上部岩层组成 两翼依次为上 寒武系 奥陶系下统至志留系地层 其厚度和岩性均有差异 黄柏岭 七都复背斜 七都复背斜的东延部分由寒武系岩层组成 两翼为奥陶系 志留系地层 轴向为北东 西南向 轴部有青阳岩体侵入 第二节 地 貌 本县地处皖南北部 九华山脉蜿蜒境内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南 部中山峭拔 中部丘陵绵延 山丘间散落 小型盆地 北部以河谷平原为主 平原之上 有少数低山 丘陵分布 一 发育简史 现代地貌从发育到形成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 本县大 部处于滨海和浅海地带 由于海水较浅 地壳稍有升降就显得进退频繁 但基本上没有 超越海相环境 这一时期除了由沉积岩厚度反映出来的隆起 凹陷外 基本上没有岩浆 74 活动 也无明显的榴皱运动 三叠纪中 晚期 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 曾发生地史上称之为印支运动的造山运动 本县受此次运动影响甚烈 不仅地层发生褶皱变形 而且海域成为陆地 到中生代晚期 又发生燕山运动 这次运动强烈地波及本县 尤以燕山运动第二期 影响最大 岩浆活动剧烈 导致九华山钾长花岗岩呈岩基侵入印支期的青阳花岗闪长岩 体之中 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深处的断裂向上侵入 在地壳深部经冷凝作用 形成巨大 的花岗岩体 九华山花岗岩体穿插在青阳岩体之中 奠定了九华山的雏形 进入新生代 一度相对稳定的九华山区再度发生间隙性的抬升运动 大约一千万年 前的喜马拉雅运动 使九华山脉数度发生隆起 不仅使本县西南部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显著增加 而且使山地多层状结构 第三纪上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又极为活跃 促使九华山体急剧隆起 在岩体风化 和流水侵蚀的外力作用下 九华山脉才逐渐发育成山地错落 危崖险峰 幽谷深涧和山 间盆地交错的花岗岩地貌 二 地貌类型 中山 主要分布于县境西南 以九华山脉为主体 面积200余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面 积的20 绝大部分属于花岗岩地貌 一般海拔在800米以上 相对高度在500至600米 坡度在50 80度 天柱峰 九子岩的坡度近于90度 成为悬崖峭壁 多数山峰顶部呈笋 状 峰顶陡峭 九华山 绵亘于县西南境 面积100多平方公里 山体由西南向东北延伸 平均高度 海拔800米左右 多为花岗岩地貌 有99峰 以十王峰为最高 海拔1342米 笔架山 座落在县境中部偏西 面积40 5平方公里 主峰双峰海拔分别1171米和 1007米 山体为花岗岩组成 岩石裸露 嶙峋嵯峨 向北延伸至蓉城镇境内有母鸡山 鸡 山 长龙山 老虎山等 天柱峰 痤落在朱备乡境内 海拔1004米 石骨峰峰 如柱倚天 莲花峰 在庙前 朱备两乡与蓉城镇交界处 有上中下三峰 上莲花峰海拔1048米 峻峭凌空 呈紫红色 中莲花峰海拔937米 峰顶险绝 近观如 粮仓 又名 稻积 峰 下莲花峰 海拔666米 峰顶平坦 三峰相依 参差不齐 构成 云冠山 峰出 云 莲花开天庭 等奇观 小天柱峰 在上莲花峰北 海拔1025米 一柱擎天 尤为险峻 狮子峰 座落在九华乡境内 海拔1014米 形似狮子横卧 七贤峰 在分水岭西 海拔1337米 峰顶有七石 端立似七贤聚会 十王峰 座落在九华山脉中部 海拔1342米 为九华山最高峰 钵盂峰 在十王峰西南 海拔1143米 孤峰独踞 峭壁崔嵬 峰顶有凹形巨石如钵 盂 独秀峰 位于庙前 朱备 九华 蓉城四乡镇交界处 海拔1038米 孤峰绝岩 壁 立千仞 84 天台峰 在十王峰北 海拔1306米 危峰耸立 石蹬凌空 莲台峰 在天台峰东北 海拔1218米 五大盘台高叠成峰 形似莲台 峰顶摩崖刻 莲台峰 尚可辨认 中峰 又名大花台 在莲台峰北 海拔1291米 孤峰凌空 会仙峰 一名小花台 位于朱备乡境内 海拔1006米 峰顶怪石嶙峋 石人 石 柱 形态毕肖 飞来峰 在莲台峰北 海拔1066米 峰由巨石累叠 相对高度25米 向东整体倾斜 10度 宝塔峰 与飞来峰隔溪相峙 海拔1229米 远望峰体如柱似塔 又名小天柱峰 绮霞峰 在中峰北 海拔1012米 峰顶三石朝晖夕照时 石罅射光 灿若朝霞 猫碗峰 在绮霞峰北 海拔1086米 峰顶二石 大者似碗 小者似猫 故名 大古峰 位于九华乡境内 海拔1136米 孤峰突起 巍然屹立 峰顶光秃 面积近 3000平方米 云外峰 在九华山乡境内 俗称沙弥峰 海拔1200米 云峰 在陵阳乡境内 一名火焰山 海拔1033米 因黄石溪水蒸气抬升 形成云海 景观 云门峰 在九华乡境内 两阜相对如门 云气出入 翠微峰 在天香阁南 海拔1012米 峰上古木葱笼 滴翠峰 位于翠峰北 海拔1041米 峰陡峻 聚玉峰 在滴翠峰南 梅拔1089米 众峰耸峙 形态各异 宛如深岩韫玉 仙人峰 在陵阳乡境内 海拔1034米 九子峰 在朱备乡境内 海拔1035米 东西排列五小峰 似巨人携子 南北排列四 小峰 状如老翁抚童 罗汉峰 有二 一在 一线天 北 海拔1280米 一在九华乡刘冲东 泉潴峰 位于蓉城镇境内 中莲花峰东 顶有天泉 泉水甘冽 四时不竭 葫芦峰 位于九华街南 海拔1025米 峰状似葫芦 芙蓉峰 在九华街南 海拔900米 峰峦崛起并耸有五 似秀丽莲花 低山 分布于本县各乡镇 面积约342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面积的38 2 一般海 拔为400 500米 相对高度250 300米 坡度多为25 35度 多数山顶吴浑圆形 山 坡较平缓 火焰山 又名霞焰山 座落在城东乡新中村境内 北延伸有青龙山 乌株山 何家 大山 牛形山等 主峰海拔389米 天屏山 横亘于本县与铜陵交界处 主峰海拔5777米 余脉延伸有尖山 寨山 大 盖山 独龙山 团山等 大酉山 在酉华乡二西村境内 主峰海拔407米 岩石裸露 层叠如积书 民似石片 当瓦盖屋 余脉有小酉山等 洪山 在县城东北10公里新河乡境内 与狮山对峙 海拔100米 顶有莲花石等景 94 观 又名云冠山 滨山 在酉华乡境内 与泾县分界处 又名挂榜山 连峰不断 深谷相间 形成飞 瀑高悬 顶峰海拔729米 支脉有大岭山 鸡毛山 虎山 东山 老凹山 狼家山 花园 山 驮山等 翠峰 在朱备乡东桥村境内 海拔738米 清乾隆道光年间余志源聚徒筑舍诵经于此 自诩 翠峰 得名 白家山 古名白鹤山 座落在南阳乡日新村境内 主峰海拔751米 岩壑幽冥 风景 绮丽 单排山 绵亘在县西杜村乡境内 主峰海拔635米 向南延伸与龙王山 龟山衔接 西接扁担山 尖山 丘陵 广布于蓉城 木镇 城东 新河 竹阳 乔木 丁桥 五溪 庙前 童埠等 乡镇 占全县面积的33 绝大部分属剥蚀低丘 剥蚀堆积浅丘 小部分属高丘 浅丘 分布在童埠 新河乡境内 一般海拔50 100米 坡度较平缓 一般为10 20度 低丘 分布在县境东北部 一般海拔100 200米之间 高丘主要分布在九华山脉边缘地带 一 般海拔在200 400米之间 呈带状 青山 位于蓉城镇北2 5公里 海拔177米 面积1平方公里 仙隐山 座落在城南朱备乡旗峰村 主峰海拔266米 有仙崖 仙隐洞等景观 盛公山 座落在童埠乡乌龙村境内 主峰海拔265米 延伸余脉有插花山 狮山 石 山等 长山 绵亘在县东10公里木镇镇境内 与狮子山 金山连接 主峰海拔112 7米 旧志载 范仲淹幼年读书于此 一名读山 平原 盆地 主要分布在青通河 九华河 七星河两岸 较大的有蓉城 杨田盆 地 庙前 九华盆地 陵阳 沙济盆地以及朱备 南阳盆地等 平原 盆地 面积260平 方公里 占全县总面积的22 一般为海拔20 50米 地面平坦 系第四纪河流冲击物 形成 属堆积河谷平原与盆地地貌 多为水稻土和潮土 土层深厚 土质肥沃 湖沼 县境北部青通河与七星河的交会处 辽湾 原为一片湖沼地带 面积3万余 亩 汛期到来 长江水位上涨 江水倒谨 辽湾变成湖泊 潮水退去 即成沼泽 1959 年后 建成特跃圩 1972年更名童埠圩 合心圩 姚家圩等14个圩 造田2万亩 60 年代兴建长山 南河 菖蒲等圩 使湖沼缩小至5000余亩 1987年 为增加排洪需要 县政府决定 将童埠圩7000亩低洼田 退田还水 三 岩 洞 全县名岩30余座 大小溶洞 石窖60余个 九子岩 在朱备乡境内笔架山中部 岩顶为山坳盆地 岩壁矗立 陡峭麟峋 岩后 有飞瀑 碧桃岩 在九华乡浮桃涧上 岩头瀑布高悬 虎头岩 在酉华乡黄岸村境内 岩石状如虎头 海拔568米 05 东岩 又名 宴坐岩 位于回香阁北 岩体方正 高耸入云 岩顶平阔 仙座岩 在天台南百米处 岩石光秃 面积300平方米 中有一石坑 一人恰好落坐 其中 清隐岩 在九华乡刘冲构境内 岩壁刻有宋隐士刘放书 清隐岩 三个大字 观音岩 在刘冲人口处 拾宝岩 在蓉城镇杨冲村境内 传说古代有大盗 抢来金银珠宝埋藏岩下 三斧岩 有二 一在玉甑峰下 岩体断裂如斧劈 其右两石夹一飞瀑 一在龟兔赛 跑石东 县内洞穴星罗棋布 可分两类 一类由石灰岩经水的溶蚀作用形成 另一类花岗岩 节理密集处经崩落和水的冲刷作用形成 前者规模大 景观奇特 后者范围狭小 散落 山间 神仙洞 在南阳乡三溪村东山腰 原名 玉华洞 洞口高2 2米 洞深4000余米 洞分上中下三层 有立交式通道 洞中有洞 洞洞相通 笠帽洞 与神仙洞隔河相望 洞顶一石似笠帽 洞厅高大宽敞 支洞多 钟乳石丰 富 白云洞 在新河乡周桥村境内 又名观音洞 洞分上下二层 相距30米 下洞洞口 上方刻有 白云古洞 四字 洞口高6米 宽8米 洞深200米 钟乳石丰富 上洞有水 钟乳石千姿百态 大龙洞 在酉华乡朝华村境内 洞口高8米 宽16米 山凹溪水流入洞内 穿山出 口在金陵自然村 出口为2平方米的深潭 菜花洞 天然出水洞 在酉华乡黄岸村境内 洞高4米 宽2米 深数百米 入洞30 米 有一深潭 洞内钟乳石密布 八仙洞 在酉华乡黄岸村境内 竖井式洞口径6米 入洞4米处折入洞厅 钟乳石形 似八仙 天坑洞 位于酉华乡金峰村 洞口天坑式 洞深1公里 石钟乳神态各异 朝阳洞 位于酉华乡二西村境内 洞口高20米 宽8米 深26米 洞厅有少量悬挂 钟乳石 青云洞 在酉华乡朝华村境内 洞口高12米 宽15米 深30米 洞厅有钟乳石 燕儿洞 在丁桥乡独龙村境内 洞口窄 洞内开阔 有钟乳石景观 常见乳燕飞入 老虎洞 有五 一在百岁宫北侧 一在酉华乡黄岸村境内 洞口小 高80厘米 宽 60厘米 深数里 有钟乳石 九华乡二圣村与柯村 蓉城镇杨冲村各有一老虎洞 洞厅 较小 观音洞 有六 一在九华山乌龟石西北 洞壁刻有观音佛像 此外 拜经台北侧及 丁桥乡永平 石壁二村 乔木乡凌塘村 庙前乡华阳村境内各有一观音洞 洞厅较小 无极洞 有二 一在五溪乡云山村 洞高2米 入洞向下20米为洞厅 向左7 7米 又有一厅 洞长20多米 有钟乳石 一在螺髻峰西 洞口朝天 道僧洞 在陵阳乡黄石村境内 道僧共居得名 洞厅约30米 栖息大量蝙蝠 15 文殊洞 在书籍峰下 两洞相套 内供文殊像 华严洞 在华严寺东侧 巨石北端上翘 悬空呈窝掌状 深35米 供奉神像 第三节 气候 物候 一 气 候 青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夏热冬寒 春秋温和 雨量充沛 日照时长 无霜 期短 拐雨期40天左右 秋季干燥 冬有冰雪 气温 1956至1989年 34年中年平均气温16 1 1961年平均气温17 为最高 1 957年平均气温15 3 为最低 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8 7 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 3 1 平均年 较差2 5 6 极端最高气 温40 6 1 9 66年8月9日 累计 平均 极 端最高气温38 4 极端最低气温 16 1969年2月5日 累计平均极端最低温度 8 8 地形 地势高程的差异 引起气温在时空上的分布不均 气温的垂直变化是 随 着高度的上升而递减 垂直高度每上升100米 平均气温递减0 5 一年四季不相 同 九华街600米高程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0 9 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5 5 年 较差24 6 大于或等于10 的积温41207 蓉城镇海拔31 1米 比九华街1月 份气温 高2 2 7月 份高3 2 年 平均 气温 高2 7 大 于或 等于1 0 的 积温 多 975 9 本县四季气温递减率为 春季 3 5月 0 44 100米 夏季 6 8月 0 56 100米 秋季 9 11月 0 49 100米 冬季 12 2月 0 38 100米 全年平均 值0 47 100米 春季始于3月16日 终于5月20日 计66天 夏季始于5月21日 终于9月20日 计123天 秋季始于9月21日 终于11月20日 计61天 冬季始于11月21日至次年 的3月15日 计115天 初霜多出于11月上中旬 平均初霜为11月3日 终霜3月28日 最早霜降出现在1962年10月15日 终霜最晚的是1959年4月23日 无霜期多年平均为 218 8天 最长的是1960年有252天 最短的是1966年 仅189天 农作物稳定通过的 5 保证率为80 的生长季一般为320天 积温为5289 2 稳定通过10 的初日是3月 28日 终日是11月15日 初终间日数232 9天 积温5096 6 而大于或等于10 有80 保证率的初日为4月3日 终日为11月10日 初终间日数222天 积温5015 5 双季稻安全生长期 10 的初日 20 的终日 保证率为80 天数194天 积温4510 年平均结冰日30 6天 土壤冻结度一般不超过30厘米 降水 40年 1949 1989 年均降水量1526 5毫米 多锋面雨 西南中山区还有 地形雨 1954年降水2438 1毫米为最多 1978年降水960 4毫米为最少 1977年 降 水日179天为最多 占全年的48 1971年降水日123天为最少 占全年的30 降水 日年平均为151天 累年平均月降水量悬殊较大 降水最少的12月份只有最多的6月份 25 的21 一年四季降水差距更大 春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32 夏季占38 秋冬两季降水 总和比春季还少40多毫米 4月进入雨季 5月梅雨连绵 最长的连续降水达13天 1975年6月24日至7月6 日 5至7月降雨更多 常以暴雨出现 最大的日降雨量在1970年7月13日 降雨180 7毫米 雷雨常发生在午后三时前后 个别地区偶而伴有冰雹 降水量地域性差异也很大 县境以九华山区为降雨中心 丁桥 竹阳雨量明显少于 蓉城地区 仅占九华山区年降水量的70 雨量分布由南向北递减 降水量年际变化有10年相似轮转的特点 如1958 1968 1978等年份降水量都偏少 负距年 旱年 1960 1970 1980等年份都是正距年 降水量偏多 涝年 降雪期短 仅1 2 12月份偶有降雪 雪日较少 年平均只有12天 初雪在12月 16日 终雪在3月8日 最早的初雪为11月11日 1976年 最晚终雪在4月13日 1980 年 积雪日较少 年平均10天 最大积雪为25厘米 1964年2月20日 1977年元月 30日 气压与风向 气压年平均值为1013 1毫巴 1月最高 平均为1023 1毫巴 7月 最低平均为1000毫巴 最高气压极值为1043 9毫巴 1970年1月5日 最低气压极值 为991 1毫巴 1962年8月6日 1971年7月27日 本县风向多为东北到东北偏东 随季节变化 风向也不断变更 3至4月风向不定 5至8月为夏季风控制 风向以东北风力主 9至12月为冬季风控制 风向以西北风为主 秋季常有台风末梢波及 形成猛烈的强风和骤雨 每年至少有2 3次 冬季风速较大 一 般为4至5级 8级以上大风在九华山区时有发生 年平均风速全县为每秒1 6米 九华 山百岁宫为2 6米 无风频率为28 湿度与蒸发 本县年平均相对湿度 水气压 为16 5毫巴 月份变化与气温变化相 似 1月最小 平均6毫巴 7月最大 平均30 6毫巴 年平均蒸发量为1306 3毫米 1月最小 平均在44 9以下 7月最大 平均在207 4毫米以上 月平均蒸发量最大为310 5毫米 1958年7月 最小为22 7毫米 1977 年1月 年最大蒸发量1658 4毫米 1966年 最小1135 4毫米 1980年 云雾与日照 年平均云量为7层 云量最多的5至6月 一般可达8 2层以上 云 量最少的11至12月 在5 8层以下 年平均阴天63天 昙天122天 晴天180天 雾以冬春两季最盛 年平均雾日16 1天 年平均日照为2106 7小时 日照率为48 1962年日照2358小时 为最多 1980年日照1840 2小时 为最少 年平均日照率最多 达60 最少为41 上半年日照短 3月最短为120小时 下半年日照长 8月最长为 250 4小时 土壤温度 土壤表面温度年平均18 2 1月地表3 6 为最低 7月33 1 为最 高 极端最低值零下23 3 1969年2月5日 极端最高值68 1961年7月23日 5厘米深的地温平均为18 1月最低4 7 7月最高32 3 10至15厘米地温为18 35 1 20厘米为17 1 春寒低温 春季年平均有4至6次冷空气侵入 气温骤降 或出现长时间低温阴雨 甚至下雪 每次冷空气侵入时间 间隔5至10天 寒潮 本县每年都有5至6次寒潮入侵 范围广 降温快 48小时连续降温在10 以上 一般出现在11月至翌年3月 1957至1989年共出现179次 其中有58 出现在12 月至元月份 以第二次春寒强度为大 春寒过后 一般有几个连续晴天 温度回升 端 午节前夕 常出现气温低于17 的空气 称 端午寒 端午寒最早出现于5月21日 最 迟是6月1日 建国40年来 春寒严重的是1957 1969 1980 1987等年份 暴雨 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较常见 主要集中在5至8月 暴雨次数占全年的 75 除1月和12月外 2至11月都有暴雨出现 暴雨平均初日是4月21日 终日为8 月16日 初终间隔日数为113天 暴雨出现最早的是1972年2月3日 降雨量为53 6 毫米 暴雨结束最晚的是11月9日 1967年 1972年 其分布山区多于畈区 1956 1989年各月平均主要气象值表 45 1957 1989年各月降水量表 单位 毫米 55 65 二 物 候 本县为山区县 物候受地貌影响大 海拔高程800米以下的中山区与丘陵 平原气温 平均相差2 物候推迟10天左右 植物物侯 正月下旬 柳打苞 二月上旬 柳抽芽 水杉打苞 中旬柳吐絮 三月 中旬桃打苞 下旬桃现蕾 桑抽芽 四月上旬梨花开 中旬杜鹃映山红 茶采滴 五月 上旬牡丹花开 六月上旬枣花旺 中旬乌桕花开 下旬桃李成熟 七月上旬莲花怒放 中 旬菱结实 八月中旬枣成熟 下旬梨上市 桂花香 九月上旬石榴开口笑 中旬柿子黄 板栗上市 菊花黄 十月芙蓉花开 芡实收获 十一月柳叶落 下旬枫叶红 十二月中 旬草枯萎 下旬腊梅打苞 梧桐叶落尽 动物物侯 正月中旬野鸡鸣 二月下旬猫叫春 三月下旬青蛙鸣 蛇出洞 四月上 旬蜂出笼 燕飞来 黄鹏鸣 下旬雁北飞 春蚕上架 五月上旬布谷叫 蚯蚓出 中旬 蚊 蝇孳生 六月上旬蝉初鸣 七月上旬鹁鸪叫 乌龟下蛋 中旬萤火虫飞 八月上旬 母鸡脱毛 下旬秋蝉鸣 九月中旬秋蚕上架 十月中旬蝉终鸣 十一月中旬蛇冬眠 下 旬蚯蚓结 十二月蜜蜂入笼 非生物物侯 正月寒潮侵 挂冰凌 二月春雷响 闪电始发 四月倒春寒 连阴雨 三月始见虹 七月骤雨狂 常夹冰雹 十月雷声息 闪电止 十二月雪花飘 霜似银 第四节 水 文 本县水系以九华山为分水岭 山南陵阳河 三溪河 属青弋江支流 入太平湖 山 75 北育通河 九华河注入长江 水文特征 主要受降雨量支配 旱期流量小 汛期 雨季流量大 一 地表水 青通河 为本县主要河流 发源于九华山东部岔泉岭 源头芙蓉溪 由东阳涧 游 龙涧 菖蒲涧 垂云涧 石船涧等会流成溪 溪长约10公里 成树枝状分布 至双溪寺 纳九子溪 沿山谷北流 穿越蓉城镇 至元桥 又名永桥 会东河 东山河 于童埠新 河口会七星河 北流至铜陵县大通镇入长江 全长53公里 河底高程 吴淞 蓉城高阳 桥处为9米 重埠处3米 河床宽20至80米 河口宽200米 流域面积388 7平方公里 蓉城以上属山涧溪流 水位暴涨暴落 河床多砾石 卵石 粗砂 中游 蓉城 童 埠 河床弯曲 流势变缓 下游经湖沼洼地 浅水不畅 淤积较剧 汛期江水倒灌可抵 蓉城 据水文资料载 青通河常年流速0 5至1 5立方米 秒 最大流速450立方米 秒 1983年7月4日 最高水位达19 24米 1970年7月13日 1958 1966 1978等年 份 夏季河水断流 河床干涸 青通河水质良好 含有铁 锌 汞等微量元素 支流有七星河 东河 东山河等 七 星河为最大支流 有南北二源 北源出自南陵县河湾乡水龙山老虎头 称水龙溪 至钱 桥会芭茅溪成北河 南源出自青阳 泾县交界的黄柏岭乌潭溪 与玉狮等4溪会流成南河 至木镇 南河 北河汇流成七星河 河床宽20至30米 至新河口入青通河 东河源出分水岭 长18公里 河床宽10至20米 属常流砂河 东山河源出酉华乡东山 流入七星河 1954年洪水改道 后开挖新河入东河 全长 12 5公里 河床宽15至25米 属常流砂河 九华河 古称五溪河 主要支流有八都河与九都河 八都河出自小天台 由濂溪 曹 溪在宗文罗会缟溪成河 九都河源出十王峰与分水岭 由龙溪 缥溪 双溪 舒溪 澜 溪等溪水会流而成 龙溪出自分水岭北 长10公里 落差800米 缥溪源出大古岭 长 8公里 双溪源出天香岭 长11公里 舒溪源出翠盖峰 长15公里 澜溪源出莲花峰 长8公里 落差300米 九都河在庙前与八都河交会 北流至贵池梅埂入长江 上游山溪 呈树枝状分布 中下游河床宽 流速减缓 入江段又称梅埂河 全长39公里 县境长27 公里 上游河床较窄 中下游河床宽30至60米 流域面积206平方公里 庙前至五溪 一般流量1 5至2 5立方米 秒 最大流量312立方米 秒 灌溉面积2 5万亩 支流 上建有小型水库和水电站 水质纯净 含有微量元素铁等 陵阳河 古称博山河 源出分水岭南侧 仙姑峰东的兰溪 经所村与南流溪会流成 河 南流经沙济至广阳入太平湖 全长19公里 县境内长15公里 河床宽15至40米 流域面积94 8平方公里 支流有所村溪 姚村溪等 属常流河 流量一般在0 4至1立 方米 秒 最大流量180立方米 秒 三溪河 源于天台山南侧的清溪 经南阳湾 会黄石溪 东溪 考坑溪诸水 向 东南至六都入太平湖 长28公里 河床宽8至15米 属山涧溪流河 水位暴涨暴落 一 85 般流量0 2至0 6立方米 秒 支流喇叭河落差大 建有多级 梯 电站 七溪河 源出方四堰 胡田一带 南流经沙济杨梅村至石台启田入太平湖 长15 3 公里 县境内长8 9公里 属山涧溪流河 河床宽5至12米 二 地下水 按地貌单位划分 本县地下水属山丘类型 多为岩溶裂隙水和岩基裂隙水 地下水 的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 并以泉和渗流的方式排入河道形成河川径流 县内浅水层下地 下水主要分布于青通河 九华河河谷平原及支流两岸 蓉城 城东 木镇 新河 庙前 酉华 五溪等乡镇 一般在地面深约6至7米可见水 属地下水丰产区 地下水储量未经 勘查 本县清泉密布 其中以潮泉 间歇泉 为奇 另有瀑布与深潭 清泉 潮泉 在新河乡新建村龙王山下 为间歇泉 每日数潮 平时流量有限 潮 来猛涨数十倍 清泉 在城西五里清泉岭下 泉从石罅中涌出 清澈透明 涌泉 在酉华乡梯云山下 泉水扬出 即流入石罅中 潜行数百米 又冒出地面 珍珠泉 在酉华乡地名阁下 池水沸出 昼夜不息 六泉 在庙前乡六泉村口 水从6个泉眼涌出 金沙泉 有二 一在上禅堂西 泉涌入池 石上刻有 金沙泉 三字 一在无相寺 西 流量较大 舒姑泉 在翠盖峰下 石洞珠连 洞中有穴 欠中有泉眼 泉挂石壁 下有潭 地藏泉 在神光岭南侧 相传唐贞元年间 建金地藏肉身塔时 揭石而得此泉 芙蓉泉 在芙蓉峰西 泉水涌流 今筑有畜水池 为九华街天然自来水站 珞泉 又名璎珞泉 在九华乡钓鱼台旁 泉水遇巨石阻碍 喷激冲泻 白龟泉 又名灵源泉 在杜村乡长垅村境内 古崇觉寺北 相传古寺开工时 白龟 现于庙基 瀑布 百丈岩瀑布 有二 一在杨田乡五梅村 盘台岭东约1公里 瀑宽7米 落差 48米 飞流直下 上有600平方米蓄水潭 一在黄石溪站鱼潭上 宽5米 落差27米 盘台双瀑 在盘台岭下 双瀑间隔30米 落差42米和60米 瀑宽20米 似秀发辫 挂于岩上 百丈潭瀑布 在朱备乡戴家岭西北200米处 飞瀑直落巨石 宽3米 落差25米 百丈箭瀑布 在朱备乡天柱峰侧游龙涧中 瀑自悬崖飞下 高百余米 注入嘉鱼池 碧桃瀑布 在大古岭西北 溪水自桃花岩飞流直下 瀑宽2米 落差30米 龙池瀑布 一名五龙瀑 位于甘露寺东侧五龙湾 瀑分三级 相对落差80米 中段 入石穴 激扬数十米 跌入龙池 七布泉瀑布 在九子岩东北侧 涧水七折前行 一折一瀑 每瀑落差10米 深潭 映峰潭 旧名碧潭 在沙济乡琉璃岭下 潭面方圆50平方米 深数十米 诸 峰倒映潭中 景色如画 95 百丈潭 在朱备乡将军村境内 水自峰顶直下 落入潭中 潭面方圆200平方米 深 数十米 鲇鱼潭 在陵阳黄石村西 为锅穴式深潭 潭中产贴鱼 玉龙潭 在陵阳乡耀紫岩下 溪水飞入潭中 深数十米 久旱不竭 天池 有二 一在化城寺东 天池庵内 水从石罅出 入池 一在天门峰南侧 池 平阔 白鹤池 在五溪乡云山村山腰 他宽30米 长50米 古时 常有白鹤入池戏水 龙池 在赫云峰下 燕子洞北侧 诸涧水会流峰峡 飞瀑注入成池 深数十米 白石池 在庙前乡十字村 池白如雪 嘉鱼池 在天柱峰东龙池涧中 面积50平方米 第五节 土壤 植被 一 土 壤 根据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 全县土壤面积161 4万亩 按纲目分类 可分为 5个纲 8个土类 13个亚类 40个土属 75个土种 现将8个土类 分述如下 红壤土类 红壤是本县分布最广的地带性土壤 面积64 6万亩 占全县土地面积的 39 9 成土母质为花岗岩 泥质岩的残坡积物和零星分布的第四纪红土 因特定的生 物气候条件 形成黄红壤和红壤性土两个亚类 黄红壤遍及县境中山650米以下及低山丘陵中下部较为平缓的地段 面积61 3万亩 占红壤土面积的94 9 坡度小于35度 一般分布在红壤性土和耕种土壤之间 上层 厚30至121厘米 酸碱度4 5至6 5 有机物含量为3 47 氮丰缺钾少磷 土壤多 呈黄红或橙色 红壤性土分布在东堡 陵阳 沙济 南阳 九华 丁桥 乔木 酉华 新河等乡 海 拔高于黄红壤 坡度陡 除东堡乡连片外 其余各乡均呈零星斑状块状分布 被覆率低 土壤侵蚀严重 面积3 3万亩 占红壤土的5 1 上层薄 厚度10至26厘米 砾石 含量为31 局部母质层裸露地表 土壤酸碱度为5 6至6 2 表层有机质含量5 8 全氮0 306 速效磷4 PPM 速效钾403 PPM 土体呈红黄 黄红或橙黄 棕红 色 黄棕壤土类 面积5 2万亩 占土壤总面积的3 3 主要分布陵阳 朱备 九华 3个乡的中山650米以上地带 平均海拔820米 北部丁桥 童埠两乡部分低山也有零星 分布 成土母质是花岗岩的残坡积物 上层厚25至85厘米 酸碱度为4 8至5 5 有 机质含量5 15 至15 4 呈黄棕 淡黄棕或红棕色 砾石含量9 4 全氮0 233 缺钾 少磷 根据母质类型及土壤属性划分粘盘黄棕壤 黄棕壤性土 暗黄棕壤3个亚类 紫色土土类 面积17 6万亩 占自然土壤面积的10 8 分布在县境北部岗丘 成土母质是紫色岩类的残坡积物 土层厚30至120厘米 土体呈紫色或紫棕色 按其属 06 性划分酸性紫土一个亚类 酸性紫土面积17万亩 占酸性紫色土类的96 8 分布在木镇 丁桥 竹阳 乔 木 新河 杜村等乡镇的岗丘 处于幼年发育阶段 矿物风化浅 酸碱度为4 6至6 5 缺磷少氮少钾 有机物含量为2 9 局部已辟作旱地 石灰 岩 土类 面积24 6万亩 占土壤总面积15 2 分布蓉城 庙前 东堡 等12个乡镇的低山 丘岗 是石灰岩类风化物发育形成的岩性土 按其土类划分黑色石 灰土和棕色石灰土两个亚类 黑色石灰土 面积1598 4亩 占石灰土类的0 7 分布于东堡乡北部低山顶部 成土母质为石灰岩残积物 岩石裸露占60 土壤多处于岩石隙缝中 土层浅薄 砾石 含量54 酸碱度2 6至2 8 缺磷 富钾 速效磷3 至4 钾44至253PPM 有 机质量含量0 37至6 57 棕色石灰土 面积24 5万亩 广布于丁桥 乔木 酉华 城东 蓉城 杨田 庙前 杜村等11个乡镇 碳酸盐岩类的低山丘陵岗地 成土母质是碳酸盐岩类风化物的残坡积 物 土层厚在20至100厘米 土体呈暗棕色 有机质含量4 59 含氮0 264 缺 磷 富钾 石质土土类 面积7404亩 占土壤总面积的0 4 分布在陵阳 九华 朱备 西 华等乡的中山顶部 岩石裸露占65 以上 坡度陡 一般在40至70度 土壤处于初期发 育阶段 石质土划分硅铝质石质土一个亚类 粗骨土土类 面积12 1万亩 占总面积的7 4 分布在东堡 杨田 朱备 陵 阳 沙济 南阳 酉华 丁桥等10个乡的低山上部 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的残坡积物的风 化碎屑层 土层浅薄 平均厚度12 5厘米 含有机质3 95 少氮缺磷缺钾 潮土类 面积8651 1亩 占土壤总面积的0 5 分布于青通河 九华河 陵阳 河两岸 成土母质为近代河流冲积物与地下水水化作用和长期旱耕熟化而成 土层深厚 平均2至4米 按成上条件划分灰潮土一个亚类 土层有机质平均含量2 41 酸碱度5 8至7 8 砾石含量低 保肥力强 易种 花生 豆类 水稻土类 水稻土类俗称水田 是本县主要耕作土壤 面积35 6万亩 占耕地面积 95 以上 广布于全县各乡村 水稻土是在长期水耕速化条件下形成的土壤 因水分状 况发育阶段附加成分过程有别 划分为循育型水稻土 潜育型水稻土两个亚类 潴育型水稻土 面积27 4万亩 占水稻土77 38 广布于各乡镇的冲 畈 圩 区 成土母质为花岗岩 泥质岩 碳酸盐岩和紫色岩的近代河流冲积物 是地表水与地 下水作用的结果 易排易灌 土壤发育良好 肥力较高 呈灰黄色或棕灰色 潜育型水稻土 面积8 02万亩 占水稻土面积的22 6 分布各乡的冲 垄 沟 谷 低畈和圩区 成土母质为湖相沉积物与河流冲击物 属滞水型水稻土 地下水位高 排水困难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串连 导致土壤常处还原状 水性冷 质地粘重 泥脚深 呈灰色或青灰色 16 县土壤纲目土类土种分类表 26 36 二 植 被 县境原始植被无存 除耕作地带外 多为天然次生稀疏乔木 灌木丛和草本植物群 落 或由人工栽培的用材林 经济林 防护林及部分天然的薪炭林 根据1986年普查资 料 森林覆盖率26 3 全县被覆可分6种不同类型 次生针叶 集中在海拔600米以上的中山 低山地带 呈带状 块状分布于全县 以自然生长的马尾松为主 人工营造的杉 黄山松林为辅 被覆度低 林下有茅草 蕨 类植物 灌木丛及人工栽培的茶 油桐等 杉木纯林以陵阳 杜村 南阳 酉华 庙前 46 等乡为多 马尾松全县多数乡镇都有块状分布 全县有纯林6万余亩 金钱松 黄山松则 多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区 多集中在九华山峰顶一带 天台老常柱 百岁宫附近 及南阳林场三天门工区均有小片纯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阔叶林在县境植被中占位较小 多集中在海拔400米以下低 山 丘陵地带 常见树种有青冈栎 苦槠 面槠 甜槠 枫香 木荷 小叶栎等 竹阳 乡的曙光 慈云 酉华乡的宋冲 童埠乡的老山等地长势茂盛 杨田 东堡 陵阳等乡 也有零星分布 九华山老爷顶 神光岭 肉身殿侧有小片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丛 面积 5000平方米 林相比较完整 生长着高大乔木面槠 灯台树 枫香 华桑紫树和金钱树 等 一般高达20米 胸径40厘米以上 最粗的约100厘米 林冠相当郁闭 总盖度约 0 8 针阔叶混交林区 在海拔200至400米的山腰或坡地 丘陵 大都是经过封山育林或 人工栽培后发育起来的松 杉 毛竹 枫香 青冈栎 青栲 木荷等针叶阔叶混交林 林 间生长着铁箕芒等蕨类植物和灌木丛及茶 油桐等 栽培植被区 广泛分布于低丘 河谷 平原地带 农耕历史悠久 原有植被因开垦 农田已荡然无存 被覆地表为人工栽植的农作物 今分布的林木主要是人工栽培的用材 林 经济林和防护林 如桑 茶 果及刺槐 杨柳 楝 榆 苦槠 水杉等 此外 在 村庄附近常见高大的枫香 黄檀 楝 榉等南方落叶树种 灌丛区 灌丛在全县植被类型分布中最大 这是森林长期被破坏的结果 多是落叶 灌丛 在山坡 丘陵随处可见 灌丛高度不一 发展情况亦视人为的影响程度不同而有 所不同 一般生长茂盛 盖度在70 80 之间 其中不乏乔灌木树种混生 乔木以板栗 山槐 化香 黄檀 晌叶杨 枫香等为主 由于屡遭砍伐 有些乔木树种长期沦为灌木 状态 灌木种类以竹 胡枝子 映山红 六月雪 羊踯躅 水冻绿 华白檀 野山楂 算 盘珠等居多 常绿的如马银花 乌饭树 乌药等 草本植物 由于郁闭 多不发达 以 禾科的五节芒 金茅 野枯草 莎草科及菊科植物 蕨类植物占大多数 草层低矮 盖 度在20 30 之间 天然植被区 分布于县境北部圩区及沼泽地带 以童埠 丁桥 新河和木镇等乡镇 圩区居多 呈零星分布 常见植被有芦苇 野茭白 蒲草等 此外河道与湖汊中生长着 水浮莲 风眼莲 水葫芦 空心莲 水花生 及荷叶 芡实 野菱等 第六节 自 然 资 源 一 土地资源 全县现有土地总面积177 09万亩 其中耕地26 61万亩 含水田24万亩 旱地2 61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15 3 林业用地98 1万亩 含有林地41 3万亩 宜林 地56 8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55 4 园地4 91万亩 含茶园1 3万亩 麻园0 68万亩 桑园2 53万亩 果园0 1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2 8 草山8 7万亩 56 占土地总面积的4 9 水域8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4 5 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7 5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4 3 交通用地1 6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0 9 未利用 的土地21 45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12 3 二 动 植物资源 县境生物资源较丰富 种类繁多 据调查有植物资源1200余种 动物资源300余种 但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 原始森林消失 以原始森林为栖息地野生动植物有的逐渐减少 有的已经消亡 明 清时期常出没山林的华南虎 今已绝迹 金钱豹的头数大为减少 野 生中药材种类产量均显著下降 野生植物 树木类 杉 松 柏 槠 枫 檀 柳 杨 檫 槐 椿 桃 杏 李 栗 梨 樟 柿 桂 漆 橘 栎 榧 槲 柘 梓 桐 桑 木入 榛 楝 榆 枣 橡 柞 楸 椴 栲 乌桕 棕榈 银杏 梧桐 杨梅 杨桃 猕猴桃 枇杷 棠梨 石榴 石楠 油桐 泡桐 冬青 樱桃 葡萄等 竹类 猫竹 水竹 紫竹 箬竹 淡竹 竹 老竹 班竹 四季竹 观音竹 毛 竹 苦竹等 花类 木芙蓉 杜鹃花 野菊花 野兰花 野玫瑰 牡丹 芍药 海棠 木犀 金 凤剪 紫荆 玉簪 苎兰 红罗丽春 山茶 踯躅 金钱 栀子花 结香 蕙竹葵 鸳 鸯菊 幅氏绣球菊 西边莲 虞美人等 草类 藻 萍 苔 蒿 艾 莎 茅 蒲 稗 莠 芦苇 龙须草 佛指甲等 药材类 芍药 茱萸 紫苏 茴香 苍术 桔梗 黄连 黄精 半夏 南星 薄荷 茵陈 苦参 柴胡 细辛 葛根 白芨 瓜蒌 前胡 茯苓 香附子 何首乌 地骨皮 五加皮 车前子 蒲公英 金银花 白菊花 杜仲 厚朴 黄柏 银杏 白果 木瓜 天门冬 明党参 紫丹参 沙参 防已 半边莲 墨旱莲 蓄 益母草 地丁 五味 子 夏枯草 鱼腥草 莲子 芡实 藕节 芦根 百合 麻子 淡竹叶 枇杷 薏苡仁 七叶一枝花 灵芝 木通 八角莲 山胡椒 乌药 山苍子 紫蓬 还魂草 夏天无 复 盆子 白扁豆 佛子 香园子 金桔 紫胡 芫荽 蛇床子 枸杞子 玄参 白术 金 佛草 泽泻 白茅根 石菖蒲 谷糟草 土麦冬 贝母 黄药子 山姜 天麻 盘龙参 半春莲 桑白皮 青木皮 乌梅 常春藤 鹿衔草 南烛子 百两金 紫金牛 满天星 连翘 女贞子 龙胆草 藿香 白苏子 石见穿 黄茶 龙葵 生地 八仙草 一见喜 兰花参 太子参 散血莲 珍珠莲 松节 花椒 山海罗 蛇根草 猪苓 三尖杉等 食用菌类 黑木耳 银耳 白木耳 石耳 香菇 冻菇 平菇 地皮菇等 此外 还有野生麦 豆 稻等 野生动物 兽类 豹 狼 豺 灵猫 獐 麂 鹿 野兔 豪猪 鬣羚 黄羊 青 羊 獾 狐狸 獭 猴 刺猬 松鼠 田鼠 褐家鼠 野猫 黄鼠狼 蝙蝠 穿山甲 扬 子鳄 1988年乔木与南陵接壤溪水中发现药死1条 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851.5-2025道路车辆液化天然气(LNG)燃气系统部件第5部分:气瓶用压力计
- 应急安全培训考证要求课件
- 秋季腹泻疫苗
- 新生儿休克的分型与抢救流程
- 拨款合同(标准版)
- 九江市公租房合同(标准版)
- 数字系统设计与VHDL(第3版)教案-3版-第6章 VHDL基础语法
- 2025年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高频难、易错点题附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5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报告001
- 2025年康复医疗器械市场增长动力分析及产品创新技术应用案例报告001
- 峥嵘岁月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 必修 音乐鉴赏
- 《用户体验设计导论》
- 税务法律服务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三年行业发展报告
- 职业本科《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 血常规室内质控模板
- YY/T 1943-2024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的包装实施和应用
- 盾构施工基本原理及操作常见问题与处理方法
-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超级演说家
- T-CUWA 20059-2022 城镇供水管网模型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
- 雅典帕特农神庙古希腊建筑典范与历史见证
- GA/T 2019-2023公安视频监控视频存储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