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卫星城规划建设及发展的分析与探讨.doc_第1页
都市卫星城规划建设及发展的分析与探讨.doc_第2页
都市卫星城规划建设及发展的分析与探讨.doc_第3页
都市卫星城规划建设及发展的分析与探讨.doc_第4页
都市卫星城规划建设及发展的分析与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城市交通规划作业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ity Planning Assignment都市卫星城规划建设及发展的分析与探讨 李奕譞 (北京交通大学 10301013)摘 要:在城市规划历史上,田园城市理论可以说是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而其概念的分化“卫星城”也被城市规划者广为认同。发展卫星城市是缓解城市规模过大问题的有效途径。当下,都市圈新型卫星城不再只是疏散母城的部分职能,而是具有较完善的生产、消费、和居住等复合型功能,并与整个都市圈的经济社会发展联合互动。本文说明了卫星城的特征,梳理了它的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从卫星城规划的历史,规划发展、出现的问题等方面入手,对卫星城发展提出建议,从而希望能对中国卫星城规划发展起推动作用,最终促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卫星城、历史演变、规划建设、问题分析、未来发展、改进探讨The analyzing and discussion of urban satellite city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Li Yi-Xuan(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the garden city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eories, whose differentiation“satellite city” is also widely accepted by city planner. The development of satellite cities is an effective way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oo big scale of a city. Now, new satellite cities in a metropolitan circle are no longer only decentralizing part functions of a central city but have complex function of complete production, consumption, dwelling and so on, and are united and interactive with the whole metropolitan circle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article, their characters have been illustrated, development of satellite cities has been summarized, introduced the function of satellite cities in urban construction. Through expounding the satellite cities histor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and problems exposed, proposes some advices on development of satellite cities planning, try to give the satellite citie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n enormous impetuosity, at last facilit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ving environment.Keyword: satellite city; history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development; problem analyzing;Future anticipation;Discussion of improvement前言:发展卫星城,协调城区与卫星城的关系,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区的各种问题。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已提出了重视卫星城发展的理论,但是由于很多原因,卫星城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协调中心城区和卫星城的关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从目前来看,卫星城的建设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于是本文从历史演变、发展建设展望、问题和改进探讨四方面来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协调中心城区和卫星城发展建设提供一些帮助。1 卫星城的理论依据和历史演变1.1 卫星城的理论依据1898年,在明天通过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英国学者爱德华提出“田园城市”概念,芬兰建筑师沙里宁在1917年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英国人阿伯克龙比在1946年制定英国新城法中首次使用“新城”这个名称。为城市发展中将人口、产业等从中心城市疏散到卫星城市提供了理论基础。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外的一些学者提出了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紧凑型城市,形成区域多中心开放式的城市或城市群网络。1.2 卫星城的历史演变1.2.1 卫星城产生的背景20世纪初期,西方发达资本进一步集中,垄断大城市工业畸形发展,人口极度集中,使生活的空间、土地的使用、城市的环境,都面临日趋严重的困境。之后十几年,城市矛盾显得更加突出,大城市的工业集中,人口爆炸,城市规模臃肿,公害污染成灾,人民居住环境持续恶化。1.2.2 卫星城演化发展从1903年,英国在伦敦以北56公里的郊区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田园城市式的卫星城市莱奇沃斯开始,卫星城市的发展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以人口郊区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卫星城、以产业郊区化为特征的第二代卫星城、完全独立的第三代卫星新城和第四代从单中心的城市结构过渡到多中心开敞式城市的“带城”。四个阶段卫星城市的特征与功能比照如表1所示。 表1 卫星城市的发展演变名称人口/万人母城距离/公里卫星城功能交通连接方式与其他城市联系第一代卫星城:卧城610居住、生活公交、私人汽车基本无第二代卫星城:辅城81020居住、生活、部分就业公交、私人汽车、地铁很弱第三代卫星城:新城25406080居住、就业、服务公交、私人汽车、地铁、高速公路一般第四代卫星城:带城4010080100综合多功能公交、私人汽车、地铁、高速公路、铁路较紧密1.2.3 卫星城的未来发展在我国都市圈在未来发展中,卫星城市将承担更复杂的功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仅仅解决中心城区的人口稠密的问题,还将优化环都市圈的综合环境,弥补城市带外缘地区贫困带的不足,使之趋于有序化,使其转变为经济欣欣向荣,演变成城市的新型地带。在同时也可解决农村地区人口就近就业以及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提供等一系列问题,传统城市化中的卫星城市与都市圈体系成长下的新型卫星城市预期差异见表2。 表2 传统卫星城与新型卫星城情况对比分类传统卫星城新型卫星城成长背景工业化时代信息技术时代城市规模一般30万人口以下4060万人口动力机制母城膨胀发展带动以内生循环增长为主发展目的疏散母城部分职能实现与都市圈的互动联合城市职能以居住和少量的生产为主具有完善的复合型功能2 卫星城的发展现状和建设进展以北京为例2.1 卫星城的职能定位现今卫星城市发展,主要以单一职能定位为主,分别为以下几种模式:卧城:主要为在市区工作的人们提供住宅,以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产业转移城:主要为接受从市区转移出来的产业。投资创业城:主要为营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大批新的投资,发展与市区现有支柱产业相适应的产业部门及部分高层次产业,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旅游休闲城:主要为利用自身特有的良好环境或某种旅游资源,吸引市区和其他地区的居民旅游度假。2.2 卫星城发展现状早在1957年,北京市就提出了发展卫星城的思路,城市总体布局采取“子母城”的形式,在发展市区的同时,规划了昌平、顺义、门头沟、通县等40多个卫星镇。1958年,北京市将城市布局的原则修改为 “分散集团式”。1982年建设燕化、通县、黄村、昌平4个卫星城。1993年,明确了建设14个卫星城的格局,这个格局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北京卫星城有了较大的发展。怀柔、平谷、密云、延庆等卫星城结合自身特点,建成了各有特色、相对独立的新城。通州与黄村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已经被确定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卫星城。其中,亦庄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建设。良乡、昌平、顺义等卫星城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近年来,北京市和各相关区县加快了市区与卫星城间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的建设,卫星城的基础设施在不断改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大,对周边地域的吸引作用和吸纳城市中心扩散人口的作用也在不断地得到加强。2.3 卫星城的建设进展2.3.1 规划基本完成,基础设施改善卫星城建设用地规模从157平方公里发展到超过260余平方公里,并且都在区县域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成了规划编制和修订,其中大部分已经得以付诸于实践,卫星城的水、电、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或已建成。2.3.2 分担城区功能的作用在提高平谷、密云、延庆、房山、门头沟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努力寻找自身的区位特色;通州、黄村等卫星城位置优越,随着道路建设发展,吸引力进一步提升;由于机场和良好的工业基础,顺义成为了北京卫星城发展的领头者;至于昌平也开发了大学科教的新基地。2.3.3产业支撑增强房山、长辛店等地都在形成产业集聚,有些卫星城更实现了第三产业附加值占到GDP一半左右,大部分卫星城都实现了良好的产业格局,开发区和工业区的建设,也正在成为卫星城强有力的产业支撑。2.3.4 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大作为区县城的京郊卫星城不仅是各自区域内的科、教、文、卫、体中心,而且对周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在不断地增强。同样,其他卫星城也在投资、技术等方面带动了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整体城市外缘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水平提高。3 卫星城出现的问题分析以北京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的卫星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而且发展很不平衡。 3.1 社会融合方面存在主要障碍 农村外来人口自身素质较差,迁入卫星城后,生活方式将会全面面临改变,而中心城区迁出人口则不可避免的将卫星城条件与中心城区相对比,而卫星城原住民则会与外来人口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冲突。3.2 发展方向不够明确 从总体上看,目前卫星城的发展还处于较弱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卫星城的发展规划雷同,没有卫星城和城区之间、卫星城之间的有力的协调,卫星城经济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有些卫星城产业结构雷同,存在重复建设现象; 3.3 发展不均衡 发展不平衡与卫星城的建设时间长短有很大关系,比如,通州、昌平、黄村等卫星城是1982年就确定的卫星城,而良乡和顺义则晚了11年,是1993年确定的卫星城。由于通州、昌平、黄村卫星城的建设起步较早,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在城市规划、投资环境、城市管理水平、卫星城的承载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因此这三个卫星城的发展要快于其他地区。 3.4 卫星城管理职责划分模糊现有城市管理体制中,没有哪个部门认为自己有建设和管理卫星城建设的职责。农委、建委、区县政府职责划分不清,各自为战,难以围绕主城区明确的实现自身的功能。卫星城必须要纳入北京的整体城镇体系之中,需要有更高层次的协调和管理来加以约束。3.5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一是缺乏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居民每天要花费数小时的时间在路上;二是文教、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的水平和方便程度与市区存在不小的差距。3.6 没有充分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北京市卫星城的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投资意向与资源不相符、不考虑企业技术水平、污染问题等等,并且土地利用方面过于浪费,没有提前的集约意识。3.7 失地农民问题较为严重为了招商引资,部分卫星城出现零地价现象,在对投资方给予各种优惠的背后,实际上是让农民承担了卫星城发展的土地成本,主要表现与补偿标准低、难以兑现、仅采用货币安置方式等等,一些农民生活完全依赖于政府,这不仅仅严重侵害了农民的礼仪,还是北京市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3.8 不能有效吸引市区人口 卫星城有效分担市区功能,但吸引市区人口的功能远未达到预期目的。虽然迁入5个卫星城的人口在不断增加,但是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卫星城所在区县和外省市,这一比例高达九成,而来自本市其他区县的人口则在一成左右,其中来自城近郊区的人口甚至不到一成。卫星城与中心市区的人口规模差距过分悬殊,致使大多数卫星城经济实力有限,功能不尽完善,与中心市区相比缺乏吸引力。4 卫星城的改进探讨都市总体规划的布局思想一贯是在市区外围建设卫星城镇,与市区形成子母城形式,随着卫星城的建设思想完善,郊区城市化的进程将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卫星城的发展和建设也将面临历史性机遇。4.1 交通系统政策制定原则促进卫星城及中心城区交通协调发展中心卫星城间的交通发展涉及众多因素,应综合从内容维、时间维、空间维去把握见图1.而为了措施的更好实施,必须坚持从以下角度设计制定相关政策。 图一 交通运输的三维发展4.1.1 可持续发展原则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从单一的数量、规模、速度型转化为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从粗放的消耗性结构转化为集约节约结构、从单纯重视经济效益转向多方面统一,同时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该领域,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最优先的原则,并通过政策手段鼓励交通科技向环保、低排量方向转变。4.1.2 以人为本原则全面推动“以人为本”的规划和建设理念,加大力度建设无障碍交通设施,对乘坐环境进行美化,建立安全、快捷的出行换乘和等候空间,并坚持绿色、环境友好的交通运输体系。4.1.3 公共交通优化原则整合中心城区和卫星城间的公共交通系统,提升服务品质,并向多元化转变,同时整合相关的交通线路,整合运营管理的主体,推行弹性线路及弹性票价等等。加强运营管理的科学性,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4.2 构建有特色的主体产业区建设主题产业城区,构建主题鲜明的、能够自我完善和自我循环,并参与区域中心城市大循环的“主题产业城区”。以其作为一个地区的产业基础。使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源在有限的空间里高度聚集,形成集聚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主题产业”常常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经济特色,成为区域性的龙头产业。主题产业城区由于产业高度集中,可以使相关信息高度汇聚,迅速交换,同时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作用,有效利用广泛的外部资源。4.3 卫星城社会融合的对策探讨4.3.1 提高迁入人口适应能力迁入人口只有适应卫星城社会体系,才能够实现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变,从而真正的融入社会中。应集中政府资源,尽量协助迁入居民扩大社交范围,并利用相关资源协助迁入者实现自身在卫星城的发展,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4.3.2 减少居民间的偏见与歧视通过政府力量开展宣传工作,是民众整体认识到迁入人口对卫星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消除彼此之间的抵触,营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才会有利于居民高效率的投入工作中。对弱势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物质援助,并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4.3.3 福利政策的改变 改变现行依托于户籍制度的福利政策,减少居民之间的福利待遇差距,若条件允许,最好可将全体卫星城居民纳入社会保障之中来,并解决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必要时,也可通过税收手段调节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减小其带来的落差感受。4.4 发挥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培植卫星城的支柱产业体系。 工业集聚可以有效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努力把卫星城建成集工业生产、居住、生活娱乐、商业、教育于一体的社区型开发区,带动卫星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比如,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带动了郊区一批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成的新型卫星城的发展,成为规范的新型城区。4.5 加快卫星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直接决定卫星城的档次和水平。高标准卫星城应该是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服务业发达、环境优良的多功能的现代化城市。首先,要重视医疗、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商业、邮电通讯等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其次,要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要发挥卫星城的特色优势,建设具有自然魅力的绿色代化城市。4.6 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卫星城组织模式和体制要重新审视卫星城发展思路,从而构建“大都市区域”的整体发展框架,发挥各自特色,形成多层次的城市群或组团式的卫星城市结构。加快远郊卫星城的建设步伐,建立有主导的产业结构,有良好的人居环境的综合性功能城市。并多渠道筹措卫星城及其辐射圈建设资金,改变投资建设主体单一局面,进一步完善卫星城的经济投资局面,加快卫星城的发展步伐。4.7 适应逆城市化趋势,适当分散中心城区职能近几年,北京“逆城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根据调查显示,有 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