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團體回顧與展望-給中原早療父母成長團體所有成員的一封信-早療團體的媽媽、爸爸、關心特殊教育的成員、曾老師、劉老師:平安團體已結束一個多月了,這一個多月大家都好嗎?常想著你們,也想著你們在面對孩子、家庭與自我總總的課題與當中所展現的生命力量。很高興這個團體透過大家自主性的發動,將會繼續發展下去,看見大家願意在忙碌壓力生活中,撥一段時間彼此分享,提供資源,相互支持,關心幫助,真的很感動。深深覺得這是一個重要的開始,透過這樣一群有著相同處境與生命課題的同伴相聚,你們漸漸可以清楚你們的需要,發展你們自己的知識,協助別人來理解這群特別的天使以及照顧小天使們的大天使的經驗與需要,你們的心情故事與帶領陪伴孩子經驗的整理,對妳們自己或是對這世界都是一份寶貴的禮物。這個暑假,透過曾老師與劉老師的邀請,能夠陪伴你們一小段路程,是我很重要的學習與經驗。但一如我第一次團體分享的,其實我很惶恐與擔心,因著我對於特殊教育並不熟悉,對早療孩子與家庭接觸不多,加上我自己沒有小孩,這使我在團體之初感到壓力,因為不確定自己可以給什麼,不確定故事敘說的帶領,是不是你們現實的需要?同時我知道大家當務之急是想幫助孩子發展,可以對一些行為有所改變,因此如何協助大家有不同的學習與思考,也是讓我思索與困惑的。帶著困惑,隨著團體進行與發展,一路與大家前行,看見大家展現的生命動力與勇氣信心,真的是我深深感動與佩服的。要跟大家說謝謝,謝謝你們的分享,讓我們彼此有這樣豐富彼此生命與相互學習的機會。閱讀此信時,是大家第一次自主聚會與思考團體發展,我想藉這封信,表達我的問候與感謝,同時也分享我對團體未來發展的想法,期待這樣的整理與呈現,提供大家在團體未來的發展上一些方向與思考框架。我對早療父母成長團體的想法與帶領方法承接帶領這團體時,我的假設與想法如下:1. 創造一個聆聽與敘說空間,透過相互的支持與理解,讓生命放鬆。2. 在幫孩子成長改變時,也別忘了自我(父母)的成長與改變,而自我的成長與改變,不僅僅是聽演講,而是透過自我敘說開始。每一份的親子關係都是獨特的,孩子的狀況與自我的狀態,當中許多的衝突、壓力、擔心與困惑,都有著屬於我們自己的限制與可能,因此不僅僅向外尋求協助或聽別人的建議與理論,同時也可透過敘說與聆聽自己與他人的故事,使我們更得到力量,更知道如何面對生命的艱難。3. 透過說故事,理解與疼惜自我,在付出養育孩子,給孩子最好的一切照顧,也貼近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有需要、軟弱、恐懼。擁抱內心的孩子,不急著否定自己,試著更多的貼近與理解4. 故事的敘說,不在於解決或矯正問題,而在覺察與放大我們生命過程中的種種掙扎、矛盾、困惑,以及當中仍然展現的生命力量與美善,幸福與溫暖。5. 盼望透過故事與生命經驗的敘說,讓自己有新的眼光認識自己、對待自己,發現生命力量與不簡單的自己,可以重新看見與發現生命(自我)的力與美。6. 透過敘說與覺察,我們可以找到改變的起點,找到出路7. 向自我與孩子學習的學習經驗。原先希望可以帶領大家進入生命故事與歷程的敘說,但團體的發展與分享,我發現大家在面對與陪伴帶領孩子的過程中,有著總總受挫受傷、困惑、壓力的心情與實際面對的種種難題的經驗,這樣的心情與經驗是需要先被看見與有出口表達。因此我選擇不那麼快進入生命故事,讓大家的經驗可以先彼此看見與聽見,也許才能更知道大家的需要與前進成長的方向。對團體未來發展的的想法:先前幾次的團體,是一個開始與經驗,如果可能,可以更細緻的、有主題的經驗與心情敘說與書寫整理,比如給自己一個題目,如:知道孩子特殊的那一天、尋找幼稚園、早療經驗等,然後透過經驗敘說,再來看看自己的生命故事,如何在當中影響著你,也許是過去的安全感支撐或是過去的恐懼,讓你無法信任一切與未來。早療父母經歷與一般父母不同的陪伴帶領孩子的歷程,這當中面對調適的歷程(為什麼?生命的困惑與提問,想要有答案),早療資源的尋求,陪伴治療的時間與心力、面對孩子特別行為的社會眼光或家族壓力,還有對孩子未來發展與社會適應的種種擔心。同時面對與教養早療孩子,也深深影響著夫妻、家族、一般人際的生活與關係。因此,可以分成幾個主題,深入去經驗與整理。 妳們在團體中所提到的各種經驗,令我印象深刻,許多的歷程不是他人可以理解與體會,像孩子就學階段,承受許多的挫折、無力與委屈:受到學校的拒絕、老師的忽略或接納、孩子的適應困難與哭泣、找不到合適的學校學習,就醫歷程中承受的痛苦:如孩子診斷過程受的因各種檢查帶來身體疼痛、復健過程陪伴的辛苦(時間身心體力)、復健師的傷害、找不到合適的復健機構等。就醫與就學過程中,承受的不公平對待與傷害,卻不知道或不敢申訴,害怕被貼標籤,害怕孩子失去僅有的一點資源。這樣的經驗反映著許多議題(現實與限制),比如我們的特教資源機構不足與大家對早療孩子的認識不夠,都需要這社會更多的學習,更多的關懷與理解。還有父母身心的壓力。許多的經驗也涉及性別議題,像有些母親孤軍奮戰,先生與夫家無法面對或者陪伴孩子成長與學習的歷程,多落在母親的肩上或先生為工作打拼,與孩子互動少,令母親感到更加孤單與無力失落。婦女除了教養陪伴孩子成長的艱辛外,同時也與自己的婦女疾病奮戰著,如果先生不能體諒,甚至埋怨指責,婦女其實受著多層的痛苦。這社會需要向你們學習,同時也需要更多聽見你們的聲音,這是我對團體未來可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