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第六届学生学术交流会论文经济结构、迁移成本与区际人才流动对东北地区人才流失问题的两个解释姓名:侯勇志学校:吉林大学专业:经济学南开大学经济学系二00六年十一月经济结构、迁移成本与区际人才流动 对东北地区人才流失问题的两个解释侯勇志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4级经济学基地班.信箱:.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经济学院吴宇晖教授、邵学峰老师的指导,在此一并致谢。但文责自负.摘要:自从亚当斯密(17231790)在国富论中把人才这种特殊的要素作为资本提出以后,有关人力资本在长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区际之间的人才流入流出等问题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由于东北相对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滞后,东北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人才流失,人才流失是不是想像中的那样严重?本文将从区域经济结构和人才流动的迁移成本角度进行分析,试图给人们揭示东北人才流失的真正原因。关键词: 东北地区人才流失 经济结构 迁移成本 人才供求均衡分析引 言本文对落后地区和先进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选取了两个视角即地区经济结构差异和人才流动过程中的迁移成本收益比较对人才流动状况进行了解释。本文的经济结构是广义的概念,即包括三次产业结构、重轻工业结构、经济中的外资经济成分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经济成分;而关于迁移成本收益的分析本文借鉴了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Todaro.M)的人口流动分析方法,即分析较长时期内的预期人口流动成本收益。本文的结构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相关文献理论的回顾分析;第二部分为基本的理论框架;第三部分选取了当今中国落后地区和先进地区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政策建议。本文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合,给出一个地区人才流失问题的解释。一、相关文献以及论文概述分析对于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可以分为结构化的分析理论和非结构化的分析理论。结构化分析理论主要指以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为主要的假设条件的分析方法,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Lewis WS)。 刘易斯. 再论无限劳动供给. 曼彻斯特学派经济与社会研究. 1958年1月,P.26刘易斯的人口流动理论是其著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一部分,他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了以现代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城市工业部门和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导致了两个部门劳动报酬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农业生产部门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主要原因。 费景汉、拉尼斯. 劳动力剩余经济的发展. 华夏出版社,1989年拉尼斯(RainsG)和费景汉(FeiJ)对刘易斯的人口流动理论进行了深化,但同样是建立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析基础上,他们比较重视农村劳动力流出后农村农业的发展,并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积累,城市工业的资本劳动比例(K/L)会逐步提高,从而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继续转移和就业状况的改善。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TodaroM)提出了托达罗模式,从人口流动中的比较收益与成本、就业概率、预期收益角度阐释了人口流动的原因在于一段时间内总收益的贴现值大于迁移过程中的成本。而非结构化的分析理论是从一般意义上的人才流动来讲的,主要指从纵向的角度分析人才流动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威廉配第在其所著的政治算术中提出不同产业间的收入差距导致了人口的迁移。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lark)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在经济上变得更为先进,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制造业的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服务业的人数趋于下降。美国经济学家ES李于1966年在美国人口学上发表的人口迁移理论一文从迁出地因素、迁入地因素、中间障碍因素、迁移者介入因素四个方面综合的分析了人才流动的原因。总之,当今关于区际人才流动理论的着眼点要么是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假设前提发展而来,要么是从经济发展的纵向过程分析。研究也逐渐走向深化,从宏观的概论走向了具体的数理模型。目前,对于我国来说,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劳动力转移问题依然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同时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地方决策层和学者的注意。由于传统的人才流动模型缺乏对流动人口的分类,而不同类型的人口有其不同的流动原因和条件,因此对流动人口进行分类分析对研究当今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有着特殊的意义。二、基本的人口流动理论和模式分析基于我们的分析重点为当今中国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动模式,我们将分析的对象只定为人才。对于人才的定义有很多,在此我们定义人才为具有稀缺的劳动技能、能够胜任一定的社会工作并在劳动力市场上有较强的择业竞争力的人。基于这样的定义和现实分析的需要,我们去除特殊情况,将一个地区的人才分为应届毕业生和已就业的社会在职人员。我们定义的应届毕业生主要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包括专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和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于以上的两类人才我们给出不同的分析框架。(一)对于应届生的分析:1.假设条件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分析我们给出以下假设:(1)应届毕业生面对的是完全竞争、完全自由流动的人才市场,不存在由于户籍等因素而导致的人才流动壁垒;(2)完全“理性经济人”假设,即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就业地区的时候只会考虑就业职位给自己带来的物质上的收益和职业发展空间,只会到那些可以实现自身长期人力资本收益最大化的地区;(3)应届毕业生愿意花费在择业上的金钱是其接受教育所花费的成本的增函数,即花费在接受教育上的成本越高,其愿意投入的择业花费就越多;(4)完备的就业信息假设,即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可以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充分就业信息,此假设基于现今大学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2.基于以上假设条件的就业取向分析依据上述条件,应届毕业生在择业时会综合多种因素,利用各种手段获得就业信息,并通过对就业信息的权衡,分析较长时期内的预期收入因素、职位升迁发展因素、个人兴趣因素等,最后做出个人收益最大的就业选择。应届生就业选择中对较长时期内的预期收入因素的考虑是最多的,而与收入直接的相关的就是工资的差异。 日本经济学家岛田晴雄. 劳动力经济学.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日本经济学家岛田晴雄对工资差异进行了分类,他将工资差异分为七类:人种工资差异、年龄工资差异、学历工资差异、职业工资差异、企业工资差异、产业工资差异和地区工资差异。在就业主体确定的情况下,影响工资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后四种因素。(1)基于工资水平,毕业生在三大产业之间的就业选择:我们首先考虑产业工资差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到表一:表一、19992002年我国部分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单位:元)行业年份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保险、金融业党政机关、国家机关社会服务业1999年48327521779412046897892632000年5184834087501347810043103392001年5741958697741627712142118692002年63981101711001191351397513499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统计数据从以上我国较有代表性的部分行业的工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工资水平最低;以采掘业和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工资水平处于中游;保险金融业、国家党政机关、社会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工资水平最高。基于这样的分析,毕业生倾向于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工资水平较高的行业中就业。这样的就业取向会导致高工资行业的毕业生供给增加,而工资较低的行业和部分却成为毕业生的最后选择。(2)三大产业内不同部门工资水平对就业选择的影响,以工业为例:下面,我们以中国工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以及部分行业的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工资水平差异作为对象进行分析:表二、中国工业内部部分行业的平均工资差异(单位:元)行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业计算机业软件业平均工资1687414033218054772542835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统计数据从表二可以看出,基于工资水平,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到工业内部的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就业。这样的就业选择也会导致计算机等高工资行业毕业生供给增加,而采矿等行业毕业生供给减少。(3)同一部门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收入差距对就业选择的影响:表三、中国工业内部部分行业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平均工资差异(单位:元)行业所有制经济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传输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国有经济17304144861828329131275221772016869城镇集体单位87728598884618153165891306411772私营外资等单位17345145692153744683371412004524855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统计数据从表三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同一行业由于从属于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形式,由生产率、投资主体等方面的原因也造成工资水平的差异,这些会导致毕业生收益最大化条件下选择到私营外资等行业就业。3.单个地区人才的供给需求均衡分析:这里设这些高工资部门以及所有制经济形式为集合(,),其中代表工资较高的行业或者所有制经济。基于我们的假设(4),将一个地区的产业区分为优势产业集合(,)和弱势产业集合(,)。对于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而言,由于其具有先进生产设备,巨大的市场份额,在全国市场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吸引毕业生就业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对于弱势产业,其在全国同行处于劣势,因此在吸引本地区毕业生就业方面能力较弱。下面分几种情况加以讨论:假设1:,此时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恰好符合应届毕业生的求职取向。给予假设(5),本地应届毕业生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会选择留在本地区就业。而对于弱势产业集合,由于其良好的薪酬,也将吸引一部分本地毕业生留下工作。这将导致本地区人才需求旺盛,本地人才以及部分外地人才将满足旺盛的人才需求,因此不存在人才流失现象。假设2:, 对于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在本地区的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其不能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足够的发展空间,使得其在吸引人才就业方面弱势明显,但由于其主导产业地位,加上地方政府的干预,依然会有毕业生前来就业。而弱势产业在吸引人才就业方面更显无能为力。这样在一个地区的人才就会出现人才供给充足,而需求萎缩的现象。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如求职者不愿降低工资预期,那他就会选择到外地就业,导致本地区的人才流失。假设3:,此种情况下,优势产业刚好符合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取向,本地区的应届毕业生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会选择在本地区就业,导致这些优势行业毕业生的供给数量和质量都比较高,从而有利于发挥本地区优势产业的比较优势。而对于弱势产业,应届毕业生不会选择到本地区弱势产业就业,而选择会到其他地区就业。综上,这样的产业结构会使本地区经济中强的更强,弱的更加弱,但是却达到了人才的最佳配置效率。假设4:, 此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比较小,切分析意义不大,暂且不予讨论。(二)对于社会在职人员的分析:1.假设条件,对于社会在职人员我们给出如下的假设条件:()在职人员已经完成第一次的职业选择,且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再变换职业。()影响在职人员迁移的因素除了工资导致的经济利益方面的因素外还包括机会成本、就业概率、家庭、年龄等因素,在职人员在权衡各个因素后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在职人员的流动迁移不存在体制上的障碍,他们在就业上有选择自由。2.基于以上假设的社会在职人员的迁移选择。基于假设,我们将影响在职人员迁移的因素分为三个:收入因素、就业概率以及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包括年龄、家庭、自然环境、职场环境、政治因素等,在此我们引用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TodaroM)在其欠发达国家劳动迁移与城市失业模型中所设定的模型。 Todaro,Michael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rch 1969)托达罗的人才流动模型是用来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问题的,我们对模型中的部分变量进行改进,用代表单个社会在职人员迁移流动的概率,表示劳动者迁移概率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函数关系。代表不同的工作状况下的收入差距,包括同地区的同一的所有制经济之间、不同地区的同一所有制经济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我们得到如下的简易的方程:,其中为新的就业部门的实际工资水平,为在迁移主体所在行业的就业概率,为旧的就业部门的实际工资水平。而,此处为迁移主体所在行业的工作岗位创造率,且,代表工业产业增长率,代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迁移主体所在行业的总就业人数,为社会中有此行业就业取向的总劳动力规模。代表劳动者的个人人力资本的稀缺度,在此可以被看作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不可模仿程度,且。因此我们得到在有限的个时期劳动者选择迁移的总的预期收益为:其中表示迁移成本 表示时期内劳动者取得新工作的累计概率, (其中, 。通过p(t)的计算式我们可以得到,和呈正相关关系,单期的大的就业概率也会引致长期的大的就业概率。和 分别表示t期新的就业部门、旧的就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表示计划范围内的时期数,。依据我们改进的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1)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不同的就业状况的收入差距越大,即对于总的预期收益函数来说,扩大了它的被积函数,则劳动者迁移的概率就越大。(2)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累计概率越大,则总的预期收益就越大。由于累计概率和单期概率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增大导致的增大。由我们得到当迁移者所在行业的工作岗位创造率较大或者劳动者的个人人力资本稀缺度较高时,劳动者的单期就业概率越大,从而劳动者总的预期收益就越大。(3)当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劳动者实施迁移的成本越大,则劳动者的迁移概率就越小。影响迁移成本的因素有机会成本、劳动者在原单位的累计的工作经验、迁移花费等,选择迁移的机会成本为不迁移的情况下在原单位的总收益,这些因素与劳动者的迁移概率成反比。因此,当新旧就业部门的收入差距很大时,如果迁移成本也非常大,劳动者依然可能选择不迁移。三、基于中国东北三省实际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一)选择东北地区进行实证分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和粮食基地,工业结构的重型化较为明显。 衣保中. 建国以来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 长白学刊. 2002,(3) 由于“一五”“二五”期间国家对东北地区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强化了原材料工业和机器制造业,陆续有一大批国家重点企业落户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随之加剧,表现为三次产业中工业发达,农业、服务业落后,工业内部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逐渐调整,农业和服务业逐渐发展,但是占整个经济的比重以及影响力依然较小。而外资经济虽然发展较快,却只集中在辽宁沿海地区。从人才的保有量来看,东北地区是全国的人才高地之一,其巨大的人才生产保有量和特殊的产业结构正符合我们可能性分析的要求。从分析的必要性来看,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的发展逐渐在全国落伍,从经济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工资待遇以及思想意识上都与沿海地区拉开了差距,导致了近年来东北地区人才的大量外流。 孙常毅. 加快形成东北地区的人才优势. 党建研究. 2005,(3)以黑龙江省为例,1992年至1996年共毕业博士研究生802人,留在本省仅246人,只占31%,硕士毕业生7770人,留在本省仅2160人,仅占总数的26%,而流出人才多为科技管理人才,这就进一步限制了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东北地区由于背负计划经济的阴影,人才的利用机制不健全,导致人才的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高层次人才匮乏。(二)对东北地区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实证分析:1.从应届毕业生供给面的考察: 我们仅仅考察高校毕业生,且从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两方面去考察。从高校毕业生的供给总量来看,东北地区拥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11所,“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4所,普通高等院校近两百所,每年培养大学毕业生有八十万人之多,仅吉林大学每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就将近10000人,博士研究生3000人左右,所以应届毕业生的供给总量是非常大的。从毕业生供给结构上看,东北地区高校毕业生的供给结构比较合理。在理工科毕业生的供给中,有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的人才,既包括计算机、软件、材料科学等热门专业学生,又包括船舶设计制造、地质工程等相对偏冷专业的毕业生。从人文社会科学毕业生的供给上看,东北地区既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比较强的大学,又有东北财经大学、长春税务学院等经济管理学科比较突出的院校。2.从应届毕业生需求面的考察: 对于毕业生需求的考察,我们主要选取东北三省的经济结构数据,从产业结构、同一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业以及经济中的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比例进行分析: 东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其人才需求特点:(表四) (表五)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统计数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从图表上看,在1995年以前东北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95年以后,由于外资经济和沿海地区私营经济的冲击,东北地区制造业生产能力逐渐萎缩,但是去除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成分的影响,东北地区第二产业的萎缩只是加强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特点,这是因为没有竞争力、对地方经济影响不大的企业最先破产或者被改制。这样的偏重化工型产业结构决定了东北地区人才需求以工程技术型人才为主。东北地区三大产业内部不同经济部门发展情况以及其人才需求特点,以工业为例:从第二产业内部的不同部门来看,东北地区工业内部基础性行业和重型设备制造业比重较高。2002年底,东北三省由中央直接管理的913户企业(不包括大庆)中,基础行业281户,占总资产64.1%,销售收入占59.0%。同时我们看到,东北地区三个省份的工业均是由重点行业支撑的,2003年辽宁黑色金属冶炼及制造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4.6%,销售收入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7%,占全国同行业的10%,石油加工业占辽宁工业总产值的16.3%,销售收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占全国石油加工业的1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吉林工业总产值的39.7%,其销售收入占全省GDP的35.7%,占全国同行业的11.7%。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是黑龙江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5.1%,GDP的10.3%。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第二产业中重点行业的重要支撑作用,且这些重点行业以基础能源和装备制造业为主,这就决定了东北地区的人才需求集中于这些重点行业,如汽车、石油、采矿等。而从我们的表二看出这些东北地区的优势行业大多属于工资较低行业,不能吸引足够数量、质量的毕业生就业。东北地区不同所有制经济发展概况以及对人才就业选择的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一直较高。2003年,东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的比重为67.5%,其中辽宁为58.1%,吉林为75.8%,黑龙江为79.4%,远高于全国37.5%的平均水平。 王洛林,魏后凯. 东北地区经济振兴的战略思路及政策措施. 中国2005年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总报告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推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但没有表现出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反而表现出一种排斥作用。在1998-2003年这六年中,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有5年出现负值,平均为-0.12。东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较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下图是2003年我国各个地区外资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的比较:表六、2003年我国各地区外资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比较项目地区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外资依存度(%)出口(亿美元)GDP或GRP(亿元)出口依存度(%)东北地区33.364211.576.6211.8112955.1613.5京津冀鲁地区108.4211001.788.2574.4325645.2518.5长三角地区210.1312472.4113.91498.0528106.6444.1珠三角地区100.934813.2017.41537.1013625.8793.4其他地区102.9123067.643.7560.8955206.22498.4全国555.7655566.608.34382.28135539.14126.8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统计数据 从表六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外资依存度只有6.6%,低于全国8.3%的平均水平。出口依存度为13.5%,也远低于全国26.8%的平均水平。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单位无法发挥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同时外资企业发展缓慢,更加剧了这种经济所有制格局在吸纳人才就业方面的弱势。3.初步结论:从我们对东北地区实际经济情况的考察发现,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与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不符,虽然东北地区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但是其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沉重的“企业办社会”包袱以及较低的工资水平都使其在吸引毕业生就业方面较为无力。外资经济作为能够提供有竞争力薪酬、能够吸引毕业生就业的部门在东北地区发展缓慢,服务业在东北地区的滞后发展也使其不能在拉动就业方面贡献力量。以上分析说明了东北地区就业需求与供给方面的矛盾,这种经济结构与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不一致导致了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外流,其实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假设3,既,。(三)对东北地区在职人员迁移取向的实证分析:1.东北地区在职人员的基本状况: 从表五及前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改革开放前国家对东北地区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东北地区建立了一批重点工业企业,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技能熟练、业务精湛的技术工人队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沿海地区经济的冲击以及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东北地区工业产能逐渐萎缩,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也使国有企业下岗人员逐渐增多,形成了沉重的社会包袱。而仍然在职的人员普遍都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以及企业效益逐渐变差,这些在职人员对生产的拉动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形成了比较严重的隐性人才失业和人才浪费。2.东北地区在职人员迁移流动的可能性分析: 从收入差距上来看:从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出发,我们主要考察制造业、采掘业、计算机软件业、金融业、教育行业的地区收入差距,取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东北三省相同行业的工资水平进行比较:行业省份制造业 采掘业计算机软件业金融业教育行业黑龙江1508415084285542047316151吉林1301315777248061749314323辽宁1409916596369762419815787北京2233820392574128078532625天津1843128193382573145422582上海2745651226588744626929111浙江1472215646476904199631835江苏1514618059367542925618850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统计数据 (表七)从表七我们可以看出,东北三省在制造业和采掘业上的工资水平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而在新兴行业如计算机、金融行业与沿海地区差距较大。从迁移的机会成本上来看: 迁移的机会成本是指在职人员如果不选择迁移而留在原工作单位的收益。而机会成本一定程度上可以由原工作单位的工资收入来表示,这点我们已经在上一部分进行过论述。但是对在职人员来说,除了工资收入以外,还有在原单位工作形成的人脉关系、熟悉的工作业务环境、由于工龄而形成的额外收入以及其他因素,但是东北地区由于国有企业效益变差而导致这样的额外收入减小,因此对于迁移者来说,迁移的机会成本减小。从影响迁移的就业概率来考察: 在前文的人才流动模型中我们设定的就业概率为,对于在职人员所在行业的工作岗位创造率来说我们知道新兴行业有更高的工作岗位创造率,因此对于计算机软件、金融服务业来说更高。但是由于这些行业的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而东北地区在这些行业上与沿海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会相应减小迁移者到新部门就业的概率。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投资的很大的一部分流向了重工业领域,因此对于重工业和制造业领域来说,工作岗位的创造率较大,随之就业概率增大。对于迁移者的个人人力资本稀缺度来说,个人的人力资本稀缺度越高,就业概率就越大,而东北地区的产业工人普遍拥有比较熟练和精湛的技术,因此人力资本的稀缺度较高,选择迁移后的就业概率增大,导致在职人员的迁移概率增大。从影响迁移的其他因素来考察: 影响迁移的其他因素主要指家庭、气候、年龄等因素。从家庭因素来讲,迁移对大龄的在职人员来说负影响往往较大,他们会考虑家庭其他成员的工作及生活问题。气候因素搀杂有个人偏好的影响,但客观来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拥有比东北地区更适合居住的气候条件。从年龄因素考虑,年轻者比年长者更容易迁移,主要是由于年轻者的适应能力更强,对旧环境的依赖性较弱,而年长者对原环境会有一定的依赖,导致他们的迁移概率要小于年轻者。四、政策建议 本文以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劳动者实施迁移的迁移成本为解释变量,进行了人才流动原因的初步探讨。我们的初步结论是由于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导致了应届生在选择职业以及就业地区上的“趋利倾向”。对于社会的在职人员,同一行业内部的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上的工资水平的差异以及选择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导致了在职人员的迁移选择。(一)在这个重视技术、重视人才的时代,对于各个地区而言,人才的供给相对都是不充裕的,过剩只是结构性的过剩。通过本文的分析,建议各个地方行政当局从地方的经济结构出发,更加理性的分析本地区的人才流失状况。如果抛开了本地区的经济结构,盲目的认为本地区缺乏人才或者盲目的引进人才,都将导致错误的认识或者人才配置效率的低下。(二)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经济学考研备考心得分享
- 降低化学工业排放标准方案
- 企业员工激励方案调研
- 工作总结:计划执行与目标实现
- 仪表工业故障诊断预案
- 年终总结:别具一格风采独特
- 2025浙江丽水缙云县壶镇中学招聘代课教师4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分析初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 2025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面向社会招聘公益性岗位1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面向社会招聘社区工作者13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花艺沙龙合同协议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课件
- 新闻采编基础知识课件
- 2025年乡村医生考试题库:基础医学知识及公共卫生试题卷
- 规划自然资源局土地储备中心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遴选招录129人完整版及完整答案(历年真题)
- 部队用电安全
- 软件测试师面试题及答案
- 《机械基础(第二版)》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表(带音标)
- 女生青春期生理健康教育课件
- 2024年全球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