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摘要-1关键词-1一、水库移民概况-2二、巴结移民社区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3(一)历史记忆里的巴结-31.巴结村的自然资源-32.巴结村的经济资源-33.巴结村的干栏民居建筑-44.巴结村的社会网络资源-45.巴结村的精神文化资源-4(二)巴结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51.生产方式的差异-52.生活方式的差异-53.人际交往的差异-54.理念文化的差异-55.民族聚居差异-5三、巴结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原因分析-61.贫困是产生各种移民问题的主要原因-62.认识上的失误-73.操作上的失误-74.文化环境的改变和经济生活的中断,加剧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7四、对巴结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反思及对策思考 -81.对巴结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反思-82.对巴结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对策思考-9五、结语-11注释-11参考文献-12成果申明-13致谢-13水库移民社区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及对策思考以兴义市巴结村为个案陈 高 燕(贵州民族学院 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要:巴结村是一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布依族村寨,有着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因南盘江流域天生桥一级水电站的修建,其社区结构迅速瓦解,巴结人民被迫外迁。由于贫困,国家在认识、操作方面的失误,文化环境改变以及经济生活中断等原因,导致了巴结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理念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对此,笔者从文化成本,移民安置方式,移民自我文化保护意识,正确认识文化变迁等角度对巴结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进行反思及对策思考。关键词:水库移民;民族传统文化; 变迁; 对策作者简介:陈高燕(1984),女(汉族),贵州兴义人,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专业,本科毕业生The reservoir immigrant community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culture vicissitude and the countermeasure pondered- - Bajie the village take Xingyi as caseChen Gaoyan(Guizhou nationality college national culture institute,the Guizhou Guiyang 550025)Abstract: Bajie the village has several hundred year historical ancient Buyi na- tional minority stockaded villages, has the unique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culture outside, because the Nanpan River basin inborn bridge level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 construction, its community structure disintegrates rapidly, flatters the people to be compelled to move. Because impoverished, the country in the und-rnding, the operation aspect fault, cultural reasons and so on environment change as well as economic life interrupt, caused to flatter the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vicissitude, like production method, life style, human communication, aspect and so on idea culture changes. Regarding this, the author from the cultural cost, the immigration placement way, immigrates self -cultural protection coosness, understood correctly angles and so on cultural vicissitude to flatter the natnality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vicissitude to carry on reconsidering and the counteasure ponder.Key words: Reservoir immigrant;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culture; Vicissitude; Countermeasure一、 水库移民概况贵州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河网纵横分布,以苗岭为分水岭,贵州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包括八大水系,南盘江水系便是其中之一。全省水能资源可开发量1 780万kW,居全国第6位。 因此,在“西电东送”工程中,贵州水电资源开发无疑占了很大比例,而大规模的移民搬迁也随之而来。南盘江流域人民也未能幸免,随着天生桥一级水电站的实施修建,沿江人民也只能加入浩浩荡荡的移民大潮中去。天生桥一级水电站位于南盘江下游广西隆林县和贵州安龙县之间的斜风村和大湾村,是红水河水电资源梯级开发规划的“龙头”工程,水库淹没区影响最严重的是兴义市和广西隆林县,水库直接淹没乡(镇)、街场11个,村庄居民点158个;水库移民人数48194人,其中贵州省移民23561人,占水库移民总人数的41.4%,其规模之大,影响之严重是不难想象的。 对移民的影响不仅是经济上的,而且还是社会和文化上的;移民的损失也可分为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两大类。有形损失是指因工程建设需要而被迫搬迁的移民,在水库淹没和搬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有形实物的损失,如耕地、房屋、生产设施等;无形损失是指因工程建设需要而被迫搬迁的移民,在搬迁、安置、重建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不易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的损失的总和。 移民无形损失虽然具有一定的潜在性,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在移民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与断层是移民无形损失中最具代表性的。同样,一个经过数百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民族村落巴结村,在不经意中消失殆尽,在水库移民中具有普遍性。二、巴结移民社区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一)历史记忆里的巴结巴结村,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巴结镇滨临南盘江的一个布依族聚居自然村。该村寨形成于明末清初。200多年来,巴结就是贵州南下广西的重要渡口。据兴义县志记载,古镇巴结在县城南37公里,坐落在南盘江北岸的江堤上,海拔650米,地处低热河谷地区,与广西隆林县的革布、祥播隔江相望。巴结古有船渡、码头,历为黔桂边旅要津,历为布依聚居地,布依民居,青瓦木柱的干栏式楼群,层层叠叠,处处凉台上飘着青、蓝、白色的手工麻织品,屋内响着手摇织布机的吱吱声。临江古镇,不仅鱼鲜味美,且产早熟的番茄、辣椒、黄瓜等蔬菜,芭蕉、黄果和甘蔗等时鲜的水果,传统的巴结红糖,均驰名县内外。巴结村是布依族聚居村,同其他布依村寨一样,数百年来,巴结人民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有一套完整的为自己所用的财富民族资源。1.巴结村的自然资源巴结村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山上是茂密的深林,山腰是大片的适宜甘蔗种植的旱地,山脚是成片的芭蕉林,肥沃的水田沿江沿河沿沟分布。村寨坐落在旱地与水田之间,村中古榕遮天,楠竹郁郁葱葱。沿寨前石阶而下的是常年奔流不息清澈见底的南盘江。看上去,山与水、人与物、自然与社会是如此的和谐。2.巴结村的经济资源布依族是我国最典型的农耕民族之一。因此,稻田耕种无疑是其主要生计方式,稻耕收入占人均年总收入的比重极其大。其次是甘蔗种植收入,甘蔗是巴结人民的传统支柱产业,黔西南的红糖基地就在巴结,因此,甘蔗种植收入占到人均年总收入的第二位。渔业生产是重要的生计补充,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巴结人民得到南盘江的眷顾,水里钻浪里行,世代传承的渔业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成为其收入的一部分,占了人均年总收入的第三位。由于其得天独厚的河谷温湿气候,肥沃的土地资源,早熟蔬菜、糯蕉成为农贸市场的抢手货,收入不菲,占巴结人均年总收入的第四位。另外,巴结人利用渡口之地理优势,开展船舶运输业,也大大增加了自己的经济收入。同时,船只也成为人们的日常交通工具。3.巴结村的干栏民居建筑巴结民居传承着数千年的百越“干栏”文化。南盘江、红水河流域是古代“骆越”民族的主要生息繁衍之地。营造和世居“干栏”房屋是百越民族重要的物质文化特征之一。布依族聚居的巴结村是“骆越”干栏文化的传承者之一。干栏民居不仅宽敞舒适,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祖国优秀的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巴结村的社会网络资源数百年来,共同的地域空间、共同的物质与经济生活使巴结村布依人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社会结构文化。通过互助使人们结成亲密的群体。在过去的狩猎,商贾往来中,他们互帮互助,共同的劳动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增厚了彼此的感情;南盘江偶尔的兴风作浪,也是他们团结一致共同抵御的。巴结村既是一个地缘自然村,同时也是一个血缘宗族村,村际婚姻联盟是彼此的关系更加密切。共同的祖先是他们共同供奉的神灵。共同的精神世界使巴结人结成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群体。无论红白喜事,一家人的事就是全村人的事。5.巴结村的精神文化资源巴结村的宗教文化使人们拥有精神生活的一致性:共同的祖灵,山神、树神、水神、农神、灶神等都具有一致性。无论居家、出行、商贸、节庆等无不打上宗教的烙印。 另外,巴结八音坐唱,布依戏等也成为其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八音坐唱,布依族古老的文艺形式之一。通常由1016人组成,有牛腿琴、葫芦、直萧、月琴等十多种乐器,曲牌有正调、长调、倒茶调、吃酒调等,可单独弹奏,也可边奏边唱,曲目多来自民间唱本。在繁忙的劳作生活中,巴结人民自娱自乐,创造出璀璨的民族文化,八音坐唱不仅丰富了巴结人的精神生活,同时,其独特的文化也走出大山,走出国门,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巴结布依戏也是其精神愉悦的一个重要方式。布依戏约在清代中后期已在黔西南地区的布依山寨出现,并建立了一些班社,演出了一批剧目。布依戏产生、流行于民间,始终为业余季节性演出,一般在秋收后至来年春播前的农闲之时,伴随着时令节日和酬神还愿等民俗活动进行。演出场所多为露天广场,或草坪、晒坝、或土台、院落,间或简易搭台。戏班按村寨组成,以寨名命名,艺人代代相传。人员有十几人至三十几人不等,皆为男性,但均为双数,取“双喜”吉祥之意。由于戏班的召集人、戏师和演员全是农民,因此布依戏的演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布依戏演出还有酬神还愿的习俗,如“敬戏神”、“跳加官”等。另外,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等节日庆典也是巴结人重要的文化资源。(二)巴结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1994年,随着南盘江流域天生桥一级水电站的全面竣工和蓄水,巴结村和其他沿江的布依村寨一样,瞬间成了历史的记忆。巴结村3000多布依人除了少部分就地后靠和投靠亲友之外,绝大多数人举家搬迁,就这样成为移民一族。移民外迁对其自身的影响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他们要承受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压力,尤其是外界压力冲击比较大,他们要面临新的文化环境和新的社会群体组合。因此,在新环境中他们的文化差异凸显和文化变迁就在所难免了。巴结人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方式的差异,特别是耕作方式的差异。迁移后,由于生产劳动条件、劳动环境、劳动对象和劳动生产资料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耕作方式的变化。迁移前,他们有肥沃的水田,有成片的旱地,有自养的耕牛,自耕自种;农忙时,邻里间相互帮忙,忙完东家忙西家,欢声笑语充满田间小路,一片祥和欢快的景象。迁移后,由于无地或少地,自己忙完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后,就没事可做了,有的闲赋在家,有的到当地的人家做小工,赚取少量的报酬以补贴家用。2.生活方式的差异。包括饮食习惯差异、节日习俗和婚丧习俗上的差异等。巴结原本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不但充实了巴结人的钱袋子,而且丰富了巴结人的餐桌文化;而节日习俗,如三月三、六月六等,丧葬习俗,如土葬,入土为安等思想也代代相传。迁移后,由于地理环境改变,生活物质资料贫乏,国家对移民精神生活没有予以特别的重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移民饮食结构单一,节日氛围淡化,婚丧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人际交往的差异。包括语言(方言)的差异,交往方式和处理人际冲突方式方法上的差异等。原巴结本是一个古老的布依族聚居村,语言自然是布依语;又由于巴结是一个血缘宗族村,村内是亲堂,村外是老表,彼此间交往甚密,巴结人热情大方,关系融洽;人际冲突极少诉诸法律,多由有声望的长者和村长调解便可了事。迁移后,语言是布依语和汉语并用;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交往方式和处理人际冲突方式也变得复杂多样。4.理念文化的差异。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迁移后,由于受市场经济价值观念,年轻人外出务工所带回来的新思潮、新观念的影响,其原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等方面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5.民族聚居差异。移民后,原有秩序被打乱,出现与其他民族杂居的现象。移民前后巴结民族传统文化差异对比 内容移民前移民后职业农民农民为主语言布依语布依语、汉语土地田多地少,有肥力田少地少,肥力不够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包谷、花生等水稻、包谷(较少)经济作物甘蔗、香蕉、蔬菜、黄果等无房屋大干栏小平房能够从事的工作耕种、养殖等少种地、多打工交通工具车、船、马等公共汽车村民关系团结、紧密平淡、重组民俗活动多,有自己民族特色少、跟汉族没多大区别文艺活动种类多、参与人数多几乎没有心理状态安居乐业安居乐业难生产生活环境富饶、和谐、稳定贫困、艰难通婚范围族内婚族内婚为主民族文化浓厚淡泊从上表中不难看出,巴结移民前后文化差异之大。在调查中当问到他们闲暇时是否还做一些传统活计,如织布、组织人唱歌、跳舞等。他们说都没有了,织布花时间太多,况且又没人穿;唱歌跳舞都没场地了,也都不进行了。迁移才短短几年,除语言外几乎看不到巴结人传统文化的痕迹,“民族文化存亡之秋”的感慨实不为过。三、巴结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原因分析 巴结移民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贫困,国家在认识、操作方面的失误,文化环境的改变,经济生活的中断等,使巴结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成为必然。1.贫困是产生各种移民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巴结移民安置费用低,移民原有经济生活中断,无地或少地,土地肥力不够等原因,导致移民生活贫困,加之社区的冲突,心理压力的增大,使各种矛盾、冲突突出,如移民孩子上学难、移民就医难等。如果贫困能得以消除,各种矛盾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因此,尽力解决好移民的贫困问题,对维系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2.认识上的失误在我国,长期以来,对水库移民的安置,一般只注重物质生活方面,认为只要解决了移民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和劳动就业方面的问题,移民问题也就解决了,对移民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根本不予重视,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到。所以,在大多数电站的移民安置上,从移民的安置规划到具体项目的实施,只强调解决移民的物质生活问题,如为移民建房屋、搞“三通一平”、提高安置、补偿费标准等。巴结水库移民安置同样没有走出这一认识误区,都沿袭传统的解决移民的物质需求的老路,没有予移民精神需求以应有的重视。 诚然,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着重解决移民的物质生活需求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忽视,从而导致“无形损失未纳入经济决策”,也就是说,在利用常规方法对移民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费用中未考虑无形损失部分,使安置费用偏低,从而导致经济评估结论的偏差,使移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3.操作上的失误对大多数移民而言,搬迁对其造成的损失是双重的,如前所述,除物质生活基础及其生产体系遭到损毁和破坏外,其精神文化生活也同样遭受严重创伤。他们要舍弃世代居住的家园、远离历代祖先的安息之地、与朝夕相处、习气相通的亲友各奔东西、原有的民族文化生活秩序被打乱、一些本民族或地方特有的文化节庆活动、礼仪被迫中断和放弃等等,这些都给移民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也需要在移民安置过程中进行治理和抚慰。对移民的物质生活和生产、就业等方面的需求的满足和问题的解决可以使移民“安身”,保障移民搬迁的顺利进行;而对移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的满足和问题的解决则可以是移民“安心”,保障移民在新的环境里安下心来、重建家业。 只有二者兼顾,才能使移民在传承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在巴结移民的安置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忽视对布依族的文化特点及相关的民族文化情感需求,如对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等节日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的特别需求、新搬迁居住社区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融合、社区内民族文化的建设、移民的民族文化与搬迁安置地群众的民族文化的冲突的协调与沟通等等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使移民的民族文化情感和需求长期得不到宣泄和满足,精神生活空虚,从而导致其民族传统文化的维系日益艰难。4.文化环境的改变和经济生活的中断,加剧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该民族的历史、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各自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民族居住环境和经济生活的稳定和持续,任何触动和改变这两个因素的外部力量都有可能导致民族传统文化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巴结外迁移民来说,文化生境的改变和社区结构的瓦解,无疑是给自己文化的持续发展以沉重的打击,加剧了巴结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四、对巴结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反思及对策思考1.对巴结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反思水电库区移民属于非自愿移民,总的来说,水库移民的起因是由于水库的建设不管这种建设是出于水能资源开发的需要还是防洪、灌溉的需要形成淹没,导致淹没区内群众的土地、房屋等生产、生活资料丧失或减少,因而不得不搬迁。巴结移民属于典型的为开发水能资源而搬迁的非自愿移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政府主导搬迁和移民的非自愿性,而这又是导致巴结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1)政府主导性巴结移民是为了国家经济发展大局而被迫搬迁的移民,在移民中,无论是搬迁安置、迁后重建工作和搬迁安置费用的计算方面,政府都没有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的特殊性,没有充分考虑移民意愿,而只是朝着经济利益这一目标出发。以致于在安置过程中没有优先考虑后靠安置和社区集中安置;在重建工作中没有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引导移民提高自我文化保护意识;在安置补偿费用的计算中没有考虑文化成本因素,使安置费用偏低而导致移民迁后的贫困,这更加剧了巴结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2)移民非自愿性巴结移民属于非自愿性移民,这又是导致其传统文化消亡的另一重要原因。世界银行是最早关注包括水库移民在内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的国际性机构之一。它通过自己在世界各地贷款资助的众多水库移民项目的测评和考察,得出结论认为:“非自愿移民引起的文化断层,可用社区结构调整、亲戚关系分裂、文化特色淡化、社会网络疏散、社会凝聚力减弱、神灵祖先护佑削弱等文化含义表示。”“移民失去原有的家园、传统的文化制度、熟悉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圣祠和教堂以及祖墓地,有些族群还要忍受分离的痛苦,他们有强烈的失落感和恐惧感。对迁后的生活,他们不知所措,对新的生活区的居民他们难以信赖,对新的就业方式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甚至长期适应不了。这种状况使他们心灵深处遭受巨大创伤,这种创伤表现为失去家园伤心综合症和非自愿迁移依赖综合症。”在调查中发现,巴结移民已搬迁十余载,闹情绪者任然存在。2.对巴结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对策思考世界银行提出:“要做好移民工作,必须运用经济的、技术的、文化和社会组织的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的方法,要利用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专业知识来准备,评估和监督移民项目的开展和实施。” 因此,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考虑解决巴结移民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问题,具有现实意义。(1)对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要合理、科学,具有预见性,要充分考虑文化成本因素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考充分考虑文化成本因素,是指对水利工程建设地成本规划中,除要考虑建设地的有形实物的损失,如土地、山林、房屋、生产生活设施等的损失,还要考虑建设地的文化损失,如物种损失、名胜古迹损失、民族传统文化损失、资源环境损失等,要把文化损失也纳入建设总成本,权衡好利弊。长期以来,对水利水电资源开发的目标制定和建设规划,主要是从单一的水能资源的经济价值角度来考虑,而忽视水资源的综合价值和科学利用。部门的、地方的短期经济利益仍然主导着人们的行为,在这种利益驱动下,上新项目,特别是上开发性的大型工程项目,仍然是普遍追求并优先考虑的目标。 因此这些项目的经济效益往往被夸大,而环境、社会和文化的负面影响常常被掩盖,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破坏,移民民族传统文化消亡的悲剧。巴结水库移民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现象在水库移民中具有普遍性。因此,在民族文化多样性突出的地方工程建设应该慎重研究,综合权衡。借鉴国际成功案例,这些地方要建水库,规划设计要做全面考虑,应把物种损失、文化损失、环境生态损失等一系列损失列入建设总成本。(2)在水库移民的迁建安置中,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首先,在安置模式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后靠安置,而后才考虑外迁安置;在外迁安置中,也应优先考虑集中安置,而后才考虑分散插组安置。无论何种安置,都要考虑移民的特殊性,巴结布依族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民族,在安置中,就要充分考虑人们对土地的需求,要坚持“以农为主,以土为主”的安置方式,确保移民有一份能够维持基本生活的土地。其次,在移民规划安置中,应尽可能地保存水库移民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建筑、服饰、语言、文字、风俗等标志性文化的保护。在这方面对巴结移民的安置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巴结移民原居住的是通风、干燥、光亮好、占地面积少、利用率高的大干栏建筑,但由于安置点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建房,一律建成粉白的小平房,其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已不复存在,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因此,在对移民的迁建安置中,要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3)加大移民资金投入,着力解决移民的贫困问题,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提供经济基础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充裕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但低于真实移民成本的移民补偿与移民投资导致水库移民普遍贫穷,使水库移民游离在经济发展主流之外,从而极大地加剧了水库移民传统文化的衰落。 据调查,原生活在镇上比较富裕的巴结移民,由于搬迁建房,导致其债台高筑,搬迁已十来年,至今还欠债,想重操就业,没本钱;想种地,没地,他们只能靠捡垃圾和微薄的补助为生,生活贫困至极。因此,必须加大移民的资金投入,确保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恢复到征地前的状况,确保其文化传统不因投资不足而消亡。鉴于此,一方面要对移民的损失进行准确的估算,要充分考虑到移民的无形损失。在对移民的有形损失进行评价,给予物质补偿时,也要对移民的无形损失进行评估,从而得出正确的移民补偿标准,使移民安置费用合理,不至于因补偿费用偏低而影响移民生活;另一方面,要确立专款专用制度,确保移民资金能准确如实地发放到移民手中,严禁挪用公款和贪污现象;最后,要充分发挥水库的经济效益,水库发电虽是为了国家建设作贡献,但同时也应造福一方百姓,因此从水库收益中提取专项资金来解决移民问题,为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尽尽力也未尝不可。如果移民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那么,经济的落后必然导致和制约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4)政府给予正确引导,提高移民自我文化保护意识对移民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能消极被动的保护,应提高移民自我文化保护意识。由于移民的外迁,文化生境发生改变和社区结构瓦解,远离了滋生其传统文化的土壤,新的文化又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冲击着民族传统文化,移民在新的环境中难免会迷茫和不知所措,有的会产生自卑感,对自身文化信心不足、难以定位等。此时,政府就应给予积极引导,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移民传统文化的优点和价值,并加强其特色文化的开发和推广,如借助旅游业的兴起,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就巴结移民而言,布依族传统手工技艺如纺织、蜡染,传统文艺样式八音坐唱、布依戏等,都可充分利用。在把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使移民在其中真正得到实惠,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又自觉保护和传承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样,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民族传统文化,又使移民有意识地去保护自身的民族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5)要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过程文化变迁过程实质就是文化重构过程。移民外迁对其有形文化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如自然坏境、经济资源的改变,房屋建筑、生产工具的变化等。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到一个新的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发生变化也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在新的文化系统的影响下,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等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因此,移民的传统文化想要保持原来的“原汁原味”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他们为了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就自觉不自觉的去改造、去重构自己的文化。所以,要正确认识移民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过程,必须理性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不能有“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全盘否定;也不能持“文化保守主义”的偏颇,全部收下,必须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的东西。 要从传统和习俗中发现民族的精神,发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发现民族生存的根;也要慎重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缺陷;要继承发扬优秀文化,摒弃落后的内容。另一方面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要注重其内涵,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仅仅保护其外在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其外延。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的,深深扎根与民族社会生活中,这才是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源头,源远才能流长。因此,看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发生变迁,不仅要看其外在表现形式,更要看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五、结语从巴结水库移民的实践证明,国家在发展水电经济的同时要兼顾地区移民的发展,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充分考虑移民的特殊性。不能仅从经济成本上来考虑移民问题,要综合考虑水库建设对当地造成的各项损失,权衡好利弊,不然将会出现像巴结移民民族传统文化消亡的悲剧,导致文化多样性锐减。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人文意识逐步觉醒,认识到了要综合考虑水库建设的各种成本,而不仅仅是经济成本。鉴此,因危及世界“双遗产”的都江堰杨柳湖水库被停工,因危及“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破坏“世界仅剩的处女江”和毁坏“少数民族多样性”的怒江13级水电综合开发项目被“喊停”,都可以说是中国水电开发史和水库移民史上值得纪念的标志性事件。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维系着民族的认同与团结、生存与发展,在今天的民族地区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水电开发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不容忽视的。注释: 王应政,吴贵胜.对贵州省“大分散、小集中”水库移民安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爆安全员培训心得课件
- 民法总论梁慧星课件
- 厨师考试题简答题及答案
-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遇
- 保洁年度工作方案
- 保险业新质生产力报告
- 民族课件教学课件
- 企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 银行新质生产力监督路径
- 民族的大团结课件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
-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专家共识
- 电视专题节目授权协议
- 麦尔兹窑工艺培训
- 钻探合同范本
- 福建省漳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化学试卷+
- 垃圾渗滤液处理站运维及渗滤液处理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建筑构造与识图》说课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检测卷(带答案解析)
- 中小学五项管理-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课件-(26张课件)
- 2024年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