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荔枝湾概况.doc_第1页
新荔枝湾概况.doc_第2页
新荔枝湾概况.doc_第3页
新荔枝湾概况.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解辞库 团队服务部新荔枝湾概况荔枝湾,又叫荔枝湾涌。荔枝湾涌严格来说不是一条孤立的河流,它是原广州城西,现今的荔湾路、中山八路、黄沙大道(北段)、多宝路(西段)、龙津西路一带的江畔湿地中纵横交错的水系的总称。而史上的荔枝湾涌是珠江边的沼泽地,地势低平,河涌纵横,水塘密布,劳动人民为了与水争地,抗洪防潮,筑基开塘,在堤基边种植荔枝树,形成了“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水乡美景,所以,荔枝湾涌也是广州市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素有“小秦淮”之称。翻阅相关的历史文案可以发现,在许多文人的笔下,荔枝湾对于广州犹如西湖之于杭州、秦淮河之于南京一般重要,在这里,曾经云集了无数富商巨贾、文人骚客以及市井小贩和普通百姓,极盛时期的荔枝湾可以说是浓缩了广州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精华,记录了广州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历程。可惜的是,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随着广州城区的扩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荔枝湾河溪两面成为菜农、贫民聚居之地,居民为建房屋砍掉了荔枝树,再加上40年代末期荔枝湾附近成为了广州市近代工业的基地,造成了河涌污染,水质持续恶化,再也难以适应荔枝树的生长;到了1958年,在荔枝湾附近建立了荔湾湖公园,因此保留了荔枝湾涌部分湖泊和水道,虽然河道仍能通达逢源桥,南至多宝桥,但水系的各条支流均已被填平变成街道;后来,随着周围的工厂建立和人口聚居,荔枝湾水系已经沦为大污水池,1985年前后,荔湾湖至多宝桥的水道被覆盖;1992年,随着泮溪酒家至逢源桥的最后一段水道被覆盖,荔湾涌的名称彻底成为历史。为了迎接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到来,更为了治理河涌污染,还景于民,荔枝湾涌迎来了它的新生:1999年,荔湾区政协提出了关于“复建荔枝湾故道”的提案,并在2009年正式实施,1992年填埋的最后一段河道重见天日。2010年10月16日凌晨,荔湾湖的湖水被引入河涌,曾经的荔枝湾涌迎来新生,曾经的荔枝湾从历史变成现实。还记得2010年4月,当荔湾区政府开始“揭路复涌”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反对,住在附近的居民们纷纷反映道,河涌的上面有马路盖住,但一些地方还有臭气飘出来,如果揭开路面但又治理不好的话,到时候肯定臭气熏天,大家都担心不已。但是,政府治理河涌的决心坚定不移,“揭路复涌”工程在骂声中开始了。荔湾区委书记周亚伟说:“我们有信心治理好荔枝湾涌,因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式都在发生根本改变,荔枝湾涌揭盖后肯定能够做到碧水清流。”雨污分流、生态修复,这个地处广州西部的老城区在骂声中创造了“荔湾速度” :半年时间里,揭盖6687平方米,清淤1.3万立方米,水利堤岸建设1400多米,拆除建筑物2.6万平方米,新种大树727棵,新增绿地面积1.7万平方米。 2010年11月,荔枝湾醒了过来。一湾碧水蜿蜒,几只画舫悠游。岸边,古榕树茂密的根须下,有刚刚栽上的鲜花、曲折的廊桥,还有整饬一新的老屋。 “揭路复涌”完工的那天,岸边挤满了看热闹的老广州街坊。“岸边全是人,侧着身子都挤不过去,有点万人空巷的感觉。”荔湾区老街坊廖新强说。 当初的反对者都说:“水质好多了,晚上涌两边又亮了灯,好漂亮,现在到处是游客,没有一个不拿相机的。” 现在的新荔枝湾已经成了广州的一张城市名片,每天来此游览的客人络绎不绝,除了欣赏这复流的一弯溪水,感叹着政府治理河涌的成绩之外,这河涌两岸的景点也纷纷吸引了不少游人的驻足参观。(两岸景点建筑特色按游览顺序依次介绍,具体讲解内容可参考广州景点导游或广州行,以下为部分景点的简介)梁家祠梁家祠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为三进深的大祠堂,祠内石刻记载始建于明代。2002年经市政府批准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现在是荔枝湾文化休闲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内有荔枝湾历史变迁展览。广州文津古玩城广州市文津古玩城由广州市供销社日杂仓改建而成,容纳400多户商铺。文塔文塔又称文笔塔、文昌塔,坐南朝北,高13.6米,底座为石脚,塔身为大青砖所砌,属明代中期至清代建筑,其整体风格与广州琶洲古塔和香港新界屏山聚星楼相似。文塔旁边有一棵参天细叶榕古树,树龄157年。龙津桥荔枝湾涌上的车行桥为龙津桥。荔枝湾涌共有5座桥:龙津桥、德兴桥、大观桥、至善桥、永宁桥,其中龙津桥为三拱桥,中间过水,两边行人,长57米。龙津桥与文塔相呼应,“一桥一塔”符合中国传统习惯,为荔枝湾重要景观。西关大屋龙津桥桥头有一座具有岭南风格的西关大屋,占地面积150多平方米,房屋主人是新加坡大华银行现任董事长。陈廉伯公馆陈廉伯公馆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主人陈廉伯(18841945)是中国缫丝工业第一人陈启沅的后人。陈廉伯公馆曾是“荔湾俱乐部”,为结交粤系、桂系军阀高官的场所,1946年曾作两广监务公署办公。1993年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蒋光鼐故居蒋光鼐故居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766平方米,建筑风格兼具西关大屋及西式楼房的形式,是近代典型的岭南大宅民居。蒋光鼐故居建于民国初年,民国期间曾用作莞旅中学,1993年被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蒋家后人将其捐赠给荔湾区。仁威庙修建时间: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清代乾隆年间(17361759年)和同治年间(18621874年)都进行过规模较大的修建。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前,仁威庙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3进房舍,重修时增建了后2进建筑和东序。最大规模的一次修葺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开始动工,到乾隆五十年(1785年)竣工,历时5年4个月;清代同治年间的一次修建,历时4年5个月。建筑简介:1963年左右,安排昌华塑料组在此生产;“文化革命”期间,“破四旧”把庙里的神像砸烂运走。以后头门和正殿成为昌华塑料厂车间,东西配殿成为某校办工厂的工场;198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仁威庙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中共荔湾区委、区政府的努力,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有识人士的多次呼吁,昌华塑料厂已经于1993年底迁出。 仁威庙的头门、正殿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