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pdf_第1页
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pdf_第2页
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pdf_第3页
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pdf_第4页
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2卷 第 6 期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Vol 2 No 6 2003年 6月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n 2003 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 吴文安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 200083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功能翻译理论及其核心目的理论的源流和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以及 在译员培训中的应用 本文还着重阐述了文学翻译当中如何运用功能翻译理论 最后还提到了功能翻译理论的 作用 前景和有关的问题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 目的理论 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 I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394X 2003 06 0046 05 一 功能翻译理论的源流 功能翻译理论来源于交际理论 其核心是目的 理论 Skopostheorie 历史上对翻译目的有过论述 的有西塞罗 路德等不少人 奈达对翻译的目的也 特别重视 1 P5 该理论的雏形是凯瑟琳娜 赖斯 Katherine Reiss 在 1971 年出版的 翻译批评的可 能性与限制 一书中提出的 赖斯认为 翻译中优 先考虑译文的功能而不是等值可以避免一些传统 的翻译问题 例如直译 意译之争 后来 汉斯 威 密尔 Hans Vermeer 明确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 稍 后的贾斯塔 赫兹 曼塔利 Justa Holz Manttari 又进 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 表人物之一克里斯蒂安 诺德 Christian Nord 1997 年用英语出版了 目的性行为 一书 系统介绍了功 能派的翻译理论 以及目的理论在译员培训 文学 翻译 口译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诺德还针对一些翻 译界同行对目的理论的批评 提出了 功能加忠诚 原则 下面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 目的理论 的主 要特点 二 目的理论的主要特点 一般的翻译理论 以原文为起点 译文为终点 翻译的第一阶段是对原文的分析 然后经过翻译过 程译入目的语 然后译文要按照译入语的常规加 以修改 最后是把译文投入交际情景 完成语用行 为 这样把原文作为起点的翻译过程通常以原文 为标尺 以等值的译文为鹄的 等值往往是追求的 目标 这种方法称作 自下而上 bottom up 的翻 译 而以目的理论为核心的功能翻译理论 其最大 特点是把通常的翻译程序倒转过来 也就是以语用 为起点 以翻译的目的 译文的功能为标尺 来确定 翻译的策略 并且选择把原文中哪些材料传译到译 文中 从语用开始 考虑译文功能 就先要照顾受 众的背景知识 期待 交际需要 再考虑传播媒介 翻译手法以及对原文的理解 这是一种 自上而 下 top down 的翻译程序 这样翻译的标准就 是译文是否实现了原文的功能 或者是否达到了翻 译的目的 从翻译的目的 或者说译文要达到的功能出 发 对译文又可以进行分类 功能翻译理论把翻译 分为两大类 文献式翻译和工具式翻译 这两种翻 译又各自分为几个小类 文献式翻译以再现原文 内容和形式 为基础 工具式翻译以在译文情景中 实现意料的功能为标准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 如此 进行目的明确的翻译 可以避开传统翻译理论的直 译 意译困境 因为译文要达到不同的功能会决定 不同的翻译技巧 同时如果把译文的整体功能作为 目标 就可以不再计较一些细节上的得失 收稿日期 2003 02 18 作者简介 吴文安 1970 男 山东营南人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生 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46 三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 1984年 威密尔和赖斯合著的 普通翻译理论 基础 一书出版 其中详细提出了目的理论 Sko pos 一词是拉丁语 意为目的 该理论认为 决定任 何翻译过程的基本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 的 1 P27 目的决定方式 目的原则就是 以一种方 式翻译 口译 讲话 写作 使得你的文本或翻译在 使用的情景下发挥作用 恰好是想使用它的人期待 它发挥作用的方式 1 P29 翻译行为可能有多个 目的 译者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其一 受话人是决定 译入语文本目的的主要因素 译者 被看 作 像律 师 一样 有 一个 委 托人 Client 并且委托人要提供一个指明需要什么样 的翻译的委托书 brief 译者的责任是根据委托 书决定翻译策略和翻译类型 源语向译者提供信 息 译者根据译文目的和功能对信息作出取舍 如 果译文能够被接受者理解 这样就达到了文本内一 致 原文和译文之间还应该存在文本间一致 译文 的形式由译者对原文的解读和翻译的目的共同决 定 目的原则贯穿整个文本 适用于文本的各个具 体部分 目的性行为 一书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 功能翻译理论在译员培训中的应用 首先 该理论 把文本按功能模式分为如下 4种 即翻译文本有这 样4 种功能 指称 表现 呼唤和交际 然后又依据 文本功能把翻译分为两大类 文献式翻译和工具式 翻译 其下再分几个小项 文献式翻译以再现原文 为目的 类似于传统的直译 工具式翻译以实现原 文功能为目的 类似于传统的意译 文献式翻译包 括隔行对照翻译 直译 语文式翻译 异化式翻译 工具式翻译包括功能相等翻译 功能相异翻译和同 质翻译 如此细致的分类特别方便实用 传统的翻译方法通常把文本按横向切分为一 些单位 即单词 短语 句子 句群 段落 篇章等 功能翻译理论又创新地增加了垂直功能单位 文 本的功能体现在各个层次上 全文 段落 句法 词 汇 形态 语音 语调 信息焦点等 就构成不同的功 能单位 这些层次高低不同的功能单位可以合起 来为同一个功能服务 指向同一目的 把这些因素 连接起来 就形成一些链条或网络 鸟瞰而视 就是 垂直单位 1 P70 译者翻译时可以确定各层次功 能单位的取舍与相应的翻译策略 功能单位分析的 优点是可以把整体目的和小的操作单位同时考虑 在内 把功能单位与文本功能联系起来 可以帮助 译者分辨哪些因素具有多种功能 或者是某一因素 具有哪几种功能 然后据此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 功能翻译理论为译员培训设立的基本原则是 1 翻译的指令要明确 2 弄清翻译中的难点 3 重视母语训练 4 充分了解本族文化特色 5 语 用错误 语用情景不当 比语言错误更严重 1 P78 功能翻译理论还涉及到了文化和文化特色的 概念 认为文化只是一个社会环境中的常规和标 准 规定着人们要 像大家一样 翻译就是进行文 化比较 因为每个人看待其他文化都是从自己的 视角出发的 所以译者也难免有自己的文化视角 功能翻译理论的标准是 合格 adequacy 也 就是译文达到翻译委托书的要求 这是一个动态 概念 译者斟酌译文 选择符号时以完成交际目的 为导向 与 adequacy 相对照 传统的对等 equiva lence 是静态的 以结果为导向 通常指向两个文本 之间的 相等的交际价值的关系 或者是在更低的 层次上 如词汇 句子等方面的等值 然而在目的 理论中 如果从等值方面考虑 是由翻译的目的决 定翻译需要的等值形式 为了回应一些人的批评 诺德在书的最后提出 了 功能加忠诚 原则 有人认为 既然功能翻译理 论以翻译的目的为导向 如果该目的违背原作者的 意图该如何 如果委托人或发起人的要求与原文 的功能相悖又怎么办 应该无条件地让手段服务 于目的吗 针对这一情况 诺德附加了忠诚原则作 为目的理论的补充 忠诚是指译者在翻译互动行 为中对参与各方所应负的责任 忠诚属于人与人之 间的社会关系的范畴 1 P125 对于原作者 发起人 译语读者 译者有协调他们关系的责任 应该以忠 诚赢得各方的信任 如此一方面既不会把目的普 遍化 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激进功能主义 这样的 译文在完成译语情景中交际功能的同时 又符合参 与各方的意愿 忠诚原则使得功能翻译理论更趋 完善 四 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 文学作品与其他的文本形式相比 有明显的差 别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作者意图 一封信件或者某个产品的说明 书都会有明显的交际目的 即互通信息或者介绍某 产品的性能和功用 然而 一首诗歌 一部小说却 未必有明确的目的和意料的功能 例如艾米丽 狄 金森的诗歌生前根本就没有发表 仅仅是自我感情 历程的记录 所以其交际目的和功能难以界定 47 2 文本语言 普通文本的语言 如商业信函 是常规化的或格式化的 译入语文本如果符合译 入语情景就可能完成其功能 而文学语言 除了要 符合一般的体裁特征 如诗歌 小说 外 往往追求 语言的非常规化 要推陈出新 以新奇为佳 然而 在源语中新奇的文本到了译入语中却未必有同样 的效果 文学语言还经常是多义的 模糊的 这给 翻译带来了额外的困难 3 文本世界 一般文本描述的是现实世界 如 有关计算机书籍的描述对象是计算机 无论是国 内还是国外 除了一些具体的品牌和个别功能外 各地计算机大致类似 这样原文和译文就会通过 其所指实物的参照联系起来 完成交际目的 而文 学文本的世界往往是虚构的 如 格列佛游记 西 游记 等 没有准确的现实作为参照 只能依赖对源 语文化的理解来实现文本功能 而文本世界与源 语文化 译语文化还可能存在复杂的关系 4 文本效果 原文的效果依赖于源语接受者 的文化背景知识和阅读期待 而译语接受者的文化 背景知识和阅读期待可能大相径庭 如此要求译文 在译语中达到原文在源语中的效果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译文读者可能对原作者一无所知 也不了解原 作者的预设信息 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也不会与原 文读者的视野完全重合 所以译文很难实现原文功 能 面对文学翻译的特殊困难 功能理论提出了如 下翻译策略 1 作者的意图只能通过译者的解读 来传达 文本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文本的具体形 式由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的目的共同决定 2 以翻译的目的为导向 参照发送者的意图 译者 决定译文要完成何种功能 是采取文献式翻译向读 者提供原文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信息 还是仅仅 求得译文发挥出原文在源语中相似的功能 采取工 具式翻译 3 译文的文本世界要依据意料的译文 功能加以处理 来决定是保持源语文本的异国风 味 维持文化距离 还是进行调整使之符合译语文 化 4 译者先要分析源语文本 然后确定如何模 仿原文才能完成译语环境中的功能 并达到在译语 情景下对读者的效果 比如 是意译让读者感觉不 到是在读译文 还是直译来丰富译语的表达方式 功能翻译理论试图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 回避直译和意译的两难处境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 择 如果译者的目的是原封不动地传递源语文化 甚至是源语的语言特色 那么他就可以采取直译的 手段 甚至是隔行对照翻译 与此相反 如果其目的 是使得译文在译语中发挥原文在源语中类似的功 能 就需要以译语读者的需求为本 采用归化式翻 译 追求译文的流畅 易懂 如果原文如此 增强译 文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效果 简而言 之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文学作品也有不同的目 的 与每个目的对应的是不同的翻译策略 由每个 具体的目的决定翻译手法 就会避开一些固有的矛 盾 如直译 意译之争 功能翻译理论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文本的开 放性 1 P89 这一观点是由现象学理论家英伽登首 先提出来的 他在 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和 文学的艺术作品 两本书中提出 文学艺术作品不 同于科技文章等日常文本 文学文本里有很多 不 定点 2 P731 和 空白 3 P3 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 想象去填补这些空白 才能进入文学文本的世界 复现鲜活的文本情景和人物形象 而不同的读者 从自己的背景走出来 有着各自具体的知识状况 生活阅历和阅读视角 这又构成了不同读者的 前 见 或 先入之见 4 P176 每个读者拥有的文本世 界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文本所构成的具有 不定点 和 空白 的文本世界 另一个是读者所具有的前 见 读者阅读时 如果阅读期待与文本的结构相融 合 达到理解的一致 就会构成读者本人独特的经 过具体化了的想象的虚构空间 每个读者的前见 不同 视角不同 对文本的理解也必然不同 因此 说文学文本是开放性的 目的性行为 一书中并 没有详细说明文本的开放性 只是沿袭了德国诠释 学的传统 海德格尔 伽达默尔 姚斯和伊塞尔 并把文本开放性当作一个不证自明的理论基点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对功能翻译理论作如下理 解 即把翻译过程的两端分为两个区域 源域和目 的域 翻译的种种目的构成一个目的域 而原文的 开放性又使得源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面供译者来 选择 所以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根据具体的翻译 目的选择需要的源域的层面 从而把目的域的某一 目的和源域的某一层面连接起来 连接目的域和 源域的就是不同策略的翻译过程 如图所示 图 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过程 48 如果翻译过程真的如上图所示 那么译者在有了明 确的目的以后 就可以选择文学文本的某一层面作 为传译的对象 这样自然而然就会有相应的翻译手 法 不会再陷入直译 意译之争的困境 当然这只 是一种理想的程式 实际的翻译过程可能更复杂 即使翻译的目的和源域确定后 也仍然不会轻易觅 得恰当的翻译策略 五 综述 功能翻译理论以目的理论为核心 提出了较为 可行的翻译程式 对翻译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这样 译者一旦选定了翻译目的 就会很快确定对原文的 取舍和传译的手法 会使得翻译行为更有目的性 更规范和有据可依 同时 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 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试想 如果我们按照翻 译的目的重新划分翻译的类型 如书中所列的隔行 对照翻译 直译 语文式翻译 异化式翻译以及功能 相等翻译 功能相异翻译和同质翻译 加以分门别 类的整理和研究 并辅以相应的语料库 可能会有 理论上的较大进展 另外 我们的翻译批评也可以跳出直译派 意 译派相互攻诘的圈子 呈现出更大的理论包容性 例如这样的一个例子 5 P32 Why is a river rich Because it has two banks 译文1 因为它有两个银 行呀 注 英语中河岸也是银行的意思 译文 2 因为它总是向前 钱 流呀 前 的谐音是 钱 按照功能翻译理论 译者 1 不必指责译者 2 不忠 实 译者 2不必指责译者 1不照顾读者 因为两种 译法的目的不同 译文 1的文献式翻译是为了再现 源语特色 而译文 2的工具式翻译是为了再现原文 的文字游戏的效果 二者都有存在的理由 不必非 此即彼 互不相容 当然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 功能翻译理论有 一定的理想化的成分 该理论也符合西方人重分 析 细化而有时候会忽略整体的思维倾向 译者面 对的原文 不管是何种题材和文体 总是作为一个 整体出现的 译者根据具体的不同的翻译目的加 以取舍 确定翻译策略 完成翻译行为 是可行的 然而不可回避的问题是 有取就有舍 在译者回避 翻译困境的时候 不知不觉地把原文的整体忽略 了 原文成了一些可以随意拆装的各个侧面 顾此 难免要失彼 读者读到的译文 如果仅仅是原文的 一个侧面 难道不是一种遗憾 实际上 功能翻译 理论并没有彻底解决翻译中直译意译的问题 只是 提供了一种思路 让我们参照一下中国的一些传统翻译理论 例如严复的 信 达 雅 傅雷的 神似重于形似 还有钱钟书的 化境说 这些理论的的不足之处 是过于概括 具体的操作性不强 但它们强调的是 翻译过程中对整体的把握 是为译者提供的一些翻 译原则 德国的斯内尔 霍恩比在她的著作 翻译 研究 综合法 一书中 也利用格式塔理论强调 了翻译中原文整体的重要性 她认为 6 P35 对各 个部分的分析处理不能代替整体 作为语言文字 原文的各个侧面是相互依存的 把它们彻底分离开 来是不可能的 让我们看一个 红楼梦 译文的例 子 第 38回薛宝钗所作的 忆菊 一诗中有这样一 句 怅望西风抱闷思 蓼红苇白断肠时 7 P522 杨宪益 戴乃迭译文 I gazed around in the west wind sick at heart A sad season this of red smartweed and white reeds 8 P559 霍克斯译文 The autumn wind that through the knotgrass blows Blurs the sad gazer s eye with unshed tears 9 P250 按照功能翻译理论 杨 戴译文可以划为文献 式翻译 霍克斯译文可以划为工具式翻译 他们的 翻译策略不同 译文的效果也不同 同时也各有缺 陷 我们主要看一下 苇白 的译法 杨译保留了 white reeds 而霍译只是保留了 knotgrass 严格来讲 虽然 结节草 两耳草 金币燕麦草 也有粉红色的 小花 与 smartweed 相比 显然 smartweed 水蓼 更 符合原文 略去了 苇白 的译文 在中国古诗词 中 白色的芦苇能够起到烘托萧瑟气氛的环境描写 作用 还会有离愁 相思的联想 如在 诗经 的 蒹 葭 诗中 有这样为人熟知的句子 蒹葭苍苍 白露 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霍译省略了 苇白 就失去了原文相关的意象和联想 但是西方读者 面对 white reeds 会有中国读者的类似联想么 他 们可能会感觉到芦苇的画面 但是不一定联想到相 思和离愁 对于西方读者 杨译可能有些生涩难 懂 霍译虽然更多地考虑到了英语读者的易懂 却 没有把相关的文化内涵传递过去 造成信息缺失 因此 这两种译文与原文的整体相比 都有一定的 不足之处 可见 从原文的整体而言 功能翻译理 论并没有完全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 最后 笔者认为功能翻译理论还有一点值得质 疑的地方 就是当译者面对的是长篇巨著时 他即 使有明确的翻译目的 但能否始终坚持前后一贯的 翻译手法呢 对比 红楼梦 前 80 回的两种英语译 49 文 杨宪益 戴乃迭译文和霍克斯译文 就会发现霍 克斯的译文单词数目比杨氏译文多出 15 万多个 由此可见 总体上杨译简洁 霍译繁丰 然而尽管 如此 对于有一些语句的翻译竟然是杨译复杂 霍 译简约 例如 平儿 丰儿等哭的泪天泪地 第25回 7 P35 4 霍 译 Where Patience andFelicity wept piteously 9 P501 杨译 where Ping erh and Feng erh gave way to a storm of weeping 8 P367 这种情况下 我们是把此类实例仅仅当作是例 外呢 还是寻找其内在的原因 那么按照目的理 论 译者如果没有采取前后一致的翻译手法 就是 错误的吗 或者说 如果我们承认翻译策略前后不 一致这样的现实是常见的情况 那么目的理论又该 作何回答呢 这大概有待以后的研究来加以分析 说明 参考文献 1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 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英伽登 罗曼 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A 陆扬 二 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 第二卷 回归存在之源 C 上 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3 英伽登 罗曼 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A 胡经之 张首映 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 第三卷 读者系统 C 北京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4 海德格尔 陈嘉映 王庆节译 存在与时间 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9 5 马红军 翻译批评散论 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 2000 6 Snell hornby Mary Tran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