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07年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方案.doc_第1页
甘肃省2007年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方案.doc_第2页
甘肃省2007年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方案.doc_第3页
甘肃省2007年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方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1:甘肃省2007年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方案为准确掌握我省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一、组织实施本次例行监测由省农牧厅统一组织,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具体负责,各市、县(区)农业(农牧)局和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具体实施。二、监测地点全省14个市州所在城市的蔬菜生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三、监测的范围、品种和数量(一)监测范围要求被监测蔬菜生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数量每次分别不少于5个,其中蔬菜生产地中30%为农业部或省级认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0%为规模化或组织化的生产基地,40%为分散种植的农户,具体抽样比例也可根据各城市情况有所调整,但应保证抽样的代表性。凡被确定的监测点不得拒绝抽检,如拒检其产品视为不合格。(二)监测的蔬菜品种监测的蔬菜品种应在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苦瓜、结球甘蓝、生菜、西葫芦、白萝卜、大白菜、普通白菜、青花菜、芹菜、韭菜、花椰菜、菜豆、豇豆、菜心和蕹菜中选择,其中茄果类、瓜类、甘蓝类、白菜类、绿叶菜类、豆类为必检种类。生产基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但所抽蔬菜应属于六类蔬菜。(三)监测数量各城市每次监测样品总数不得低于35个。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监测样品数分别不少于9个。如因为季节原因当地生产基地蔬菜数量少,可适当减少抽样数量,但应增加其他抽样类型的数量。选择在当地每个季节种植规模较大的品种,每一品种每次抽样数量(不同来源)应不少于5个。四、抽样方法和检测依据(一)抽样方法抽样按NY/T762-2004规定执行。(二)监测项目和检测依据1 常规仪器法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氧化乐果、毒死蜱、乙酰甲胺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百菌清、阿维菌素和吡中心啉,共15种农药,每次根据不同情况,检测3个项目。检测依据:NY/T 761-2004规定执行。2 快速检测法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农药残毒。检测依据:NY/T 448-2001。 五、评价依据根据农产品(食品)农药残留限量国家标准GB2763-2005进行判定,所监测项目全部合格者,判定为“该产品所检项目合格”;有一项指标不合格者,即判为“该产品不合格”。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蔬菜按相应产品标准进行判定。六、承担单位例行监测承担单位名单序号监测城市承担单位名称1酒泉市、嘉峪关市、武威市张掖市农产品监测中心2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农产品监测中心3白银市、定西市、陇南市兰州市农产品监测中心4兰州市、平凉市、庆阳市、天水市、临夏州、甘南州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七、时间安排(一)监测时间例行抽检分别于8月、10月、12月三个时段进行,每次抽样开始时间不早于监测结果报送前30天。(二)监测结果报送时间各监测单位分别于9月、11月和次年1月5日前将监测结果及总结分析报告一式三份(附软盘)报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进行统一汇总。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于9月、11月和次年1月10日前将监测结果汇总表和总结分析报告一式三份报送农牧厅发展计划与市场信息处。八、监测结果及总结分析报告 (一)总结分析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监测结果总体概况。2、监测基本情况。包括监测蔬菜品种、样品数量、检测项目,蔬菜生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名称等。3、监测结果分析。3.1不同蔬菜种类农药残留量监测结果比较。3.2蔬菜生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农药残留监测结果比较。3.3不同农药检出率和超标率比较。3.4快速检测结果与仪器法结果比较。4、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5、对策、措施、建议。(二)监测结果汇总表(格式参考农业部蔬菜质量例行监测结果汇总表)九、相关要求(一)监测工作应当保证科学性、代表性和真实性。(二)各质检机构抽样方法、检测方法、溶液标准、判定原则应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