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审能力探析_第1页
受审能力探析_第2页
受审能力探析_第3页
受审能力探析_第4页
受审能力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受审能力探析 受审能力探析 【摘要】受审能力是被告人接受法庭审判的能力。我国对受审能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立法上还有许多空白之处。本文从评定标准、提起、确认与法律后果等方面对受审能力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受审能力;评定标准;确认;法律后果【中图分类号】 d919 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 9297(2005)03 0237 04analysis 0f competence to stand ai nin song law school,zhejiang police occupation cb , hangzhou city,zhejiangprovince, china,31o017【 abstract】 competence to stand trial is the accused s ability to accept trial by court analysis of competence to standtrial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a stage of beginning, and there is lots of blank space in legislature this article analyses competenceto stand trial from such aspects as evaluation criteria, law consequences and so on【 key words】 competence to stand trial; evaluation criterion; ratify; law consequence受审能力的概念最先出现于英国普通法,它专属于在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刑事被告人。受审能力不同于诉讼行为能力, 也不同于刑事责任能力,三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受审能力是指刑事被告人参加庭审、接受审判的能力,具体是指刑事被告人能否理解自己在诉讼中所处的地位, 自己诉讼行为的法律后果,能否行使诉讼权利以及接受刑事审理和裁判的能力。 “ 审判那些不知道法庭辩护本质的被告人是不公正的。 ” 因此,探析受审能力对于保障刑事被告人的辩护权捍卫刑事司法公正乃至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我国现行的法律对受审能力的提起、确认、鉴定、法律后果等方面的问题都缺乏详细、科学的规定,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规定,致使受审能力成为刑事司法实 践中的一个盲点 这种立法上的滞后甚至空白与刑事司法公正的价值取向是相违背的,在此,笔者拟对刑事被告人的受审能力作一探析,以抛砖引玉。一、英美法系关于受审能力的规定作者简介 宁松 (1972 一 ),男,法学硕士,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应用法律系讲师,主要研究刑事诉讼法学。 张钦延等精神病患者的受审能力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3 第 1 期,第 57 页 我国仅在1989 年 7 月 11 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联合颁布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 >;和 1998 年9 月 8 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 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很少的法律文件中涉及刑事受审能力。而且其内容非常空泛。 238 英国的预审法官在预审阶段必须对被告人的行为能力加以考察并要依法判定其是否具备答辩的能力。被告人如果患有法律所规定的精神病,就应当将其视为不具备答辩能力,此时预审法官就应当以女王的名义将其送往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被告人是否具备受审的能力可以由被告方、起诉方或者法官提出,然后再由陪审团根据医疗方面的证据做出裁决,确定其是否能够理解审判活动是否能对他所希望回避的陪审员提出回避申请以及是否具备 辩护能力。如果是由被告人自己提出不适于受审则他必须向陪审团提出可能的理由以举证证明自己不适于受审,陪审团应该在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对刑事被告人的受审能力问题依法做出裁定。如果被告人不适于受审的问题由起诉方或者法官提出的,那么就必须由起诉方、法官拿出足以证明自己主张的合法证据最后 陪审团来裁定。对于是否适于受审问题的裁决,可以上诉。依照英国(1964 年刑事程序法第 4 条的规定,在被告人是否适合受审的问题提出之后必须在审判开始之前解决该问题但是法律还有例外规定即为了防止被告人在有权获得对所控罪 行宣告无罪开释的情况下因被判定不适于受审而被剥夺参与审判的权利。第 4 条第 2 款规定审判法官为了便于审判和有利于被告人可以推迟解决被告人是否适于受审的问题直到被告人开始陈述时为止。在推迟解决时,如果控诉证据不足以定罪那么法官就会指导陪审团开释被告人,而不再解决被告人是否适于受审的问题。如果证据足以定罪就需要在被告人开始陈述之前确定被告人是否适于受审。通常,不能由同一陪审团来裁决被告人的受审能力问题和刑事责任问题。英国 (1964 年刑事程序法中关于精神病人不适于受审的问题的规定其根本目的是 为了维护无行为能力的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害。 在美国刑事案件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受审能力的鉴定占了较大比重被告人、公诉人和法官都可以在承担相应举证责任的基础上提请鉴定鉴定申请一般向法庭提出并由法庭委托鉴定人。 1984 年通过的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5 年第 12 卷 (第 3 期 )美国刑法精神健康标准对受审能力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该法第 1 条规定: (a)对精神上没有受审能力的被告,不得审讯: (b)确定被告是否有受审能力的标准为:其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与自己的律师交换想法是否有足够的理智来理解和配合律师在辩护中 帮助自己,是否能在理性上和事实上理解诉讼程序。 (c)无受审能力可由被告的精神病、躯体疾病、能力丧失、精神发育迟滞或其他发育上的能力缺失以及其他疾病所引起,只要它们导致被告无能力与自己的辩护人合作,不理解诉讼程序,就成为无受审能力的原因。美国最高法院认为受审能力不仅仅是患有精神病心理能力也应当纳入受审能力的范畴这种心理能力主要是辨认能力和对某些重大问题的判断能力例如是否放弃 ” 保持沉默 ” 的权利和是否放弃 ” 被公开审判 ” 的权利,被告只有在 ” 理智的有判断能力 ” 的状态下对有关决定有实质性的理解和认识出于真正的 意愿所作出的决定才有法律效力。实践中精神科医生设计了一些受审能力标准细则、问卷以帮助鉴定。鉴定为无受审能力者要被送去治疗待受审能力恢复后再继续开庭审理。对于住院治疗期限美国最高法院规定不能超过合理和必要的时限在此时期内必须对恢复的可能性做出评估。如果不可能在可预见的将来恢复受审能力被告或被释放或被引人民事强制住院程序进而可被无限期地监护于医院中。二、受审能力的判定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受审能力的评定标准不过理论上认为受审能力的评价标准包括医学要件和法学要件两个方面。从医学要件的角度来说受审 能力要从被告人的精神状态、智力发展程度、 记忆能力、性别、年龄以及所处的社会状况等多方面来考虑。关于其法学要件,有学者认为应当包括 5 个方面:被告对审判有否正确的理解;能否与辩护人合作;在法庭上能否正确地回答问题;能否解释作案情节及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受审能力是否与犯罪情节及其严重性相一致。 西方国家对于刑事被告人受审能力的法学要件规定了 3 个标准:理解对他起诉的目的和性质,理 程荣斌外国刑事诉讼法教程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一般而言,智力的发育程度对于受审能力是没有多大影响的,完全 因为智力低下而 导致无受审能力的情况很少。但是,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美国曾经发生过 “ 只因智商底,竞坐冤枉牢 ” 的事件:据 1999 年 2 月 10 日新民晚报的新华社专电报道。一名男子由于智商较低 (其智商为 59,低于正常人的下限 70),不知为自己辩解和指证另外两名嫌疑人,被迫招供,被法院以一级强奸罪和谋杀罪判处终身监禁,在服刑 7 年之后,真正的罪犯因偶然的事件被抓获,该弱智男子才于 1999 年 2 月重新获得自由。 李丛培司法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第 167 页 刘协和法医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第 6l 62 页 张钦延等精神病患者的受审能力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3, (1)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5年第 l2 卷 (第 3 期 )解自己的情况与这场诉讼的关系,能帮助辩护人为他辩护。 此外。西方国家的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建设性的探索,例如, 1971 年 bukatman 等设计出受审能力的法律标准, lippist 和mc garry 等设计了受审能力筛选量表 (cst)。 我国对于受审能力评定标准的探讨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国外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科技发展水平和法治进程方面因素,我们又不能盲目地移植。根 据我国法律制度的特点,笔者认为刑事受审能力的法学标准首先应当包括被告人能否理解自己的诉讼地位和自己诉讼行为的法律后果。有受审能力的被告人能认识到自己正被检察机关指控犯罪。能理解认罪与不认罪的差别,能知道自己的言行在诉讼中的意义。其次应当包括被告人能否行使诉讼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了被告人一系列诉讼权利,如被告人有申请回避、发问质证、申请调取新证据、申请重新鉴定、获得辩护、上诉等权利。要行使这些权利,必须具备相应的心理、生理条件。如果被告人因病而神志不清或精神病正在发作而无法行使这些诉讼权利,包括自己行使或 委托行使,则不具有受审能力。至于具体的医学标准尚待法医界的专业人士作进一步的探索。三、受审能力的提起与划分刑事被告人有无受审能力的问题可由被告人自己及其辩护人、近亲属、检察人员以书面形式向法庭提出,并应当提出相关的事实依据,由法庭对该申请进行审查,法庭在审查过程中应当委托专业部门例如具备鉴定资质的医院, 由其专业人士进行医学鉴定。审判人员也可依其职权,按照程序直接将刑事被告人提交鉴定机构进行司法鉴定。各主体如果对鉴定结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怀疑的,则可以委托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重新鉴定。关于受审能力的划 分。学术界占主流地位并且在实践中通常采用的是“ 两分法 ” ,即有受审能力与无受审能力。 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对受审能力实行三分制,即完全受审能力、限定受审能力和无受审能力,并进一步指出,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够了解诉讼的意义与后果,有自我辩解的要求,愿意与律师等 239 人合作以尽量证明自己无罪或者罪轻,但不能具体的了解自己在诉讼中有哪些权利及合理地行使这些权利时,应该评定他们为限定受审能力,在此情况下审理可以照样进行,但是在程序上应当设立指定辩护制度。 笔者认 为 “ 两分法 ” 的观点过于绝对化,相比之下三分法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可取性。因为尽管受审能力与刑事责任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程度的适应性。按照刑法第 l8 条第 3 款的规定: “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 ,这里的 “ 精神病人 ” 是介于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与完全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中间状态的精神障碍人, “ 两分法 ” 实际上把这种中间状态的精神障碍人要么划分为无受审能力,要么划分为有受审能力。而这种划分方法都会使有受审能力和无受审能力的范围得到不合理的扩大。一方面有可能 使某些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确定为无受审能力,从而使他们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不应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被错误地认定为有受审能力,进而有违刑事诉讼的诉讼目的,也违背了诉讼的公平原则。采用 “ 三分法 ” 则可以避免要么有要么没有的绝对化观点。可以防止有受审能力与无受审能力的滥用,是一种符合实际的划分方法。四、受审能力的法律后果刑事被告人不同的受审能力会产生不同的诉讼法律后果,法庭应针对被告人不同的刑事受审能力采取不同的法律措施。对于经鉴定确认具有部分受审能力的刑事被告人,法庭应向鉴定人及医务人员详 细了解相关医疗措施及其病情,以便采取相应的审判步骤和采取必要的准备工作。对无法出席法庭的被告人,法院根据方便审判原则可以考虑变更审判地点,让有关的诉讼参与人甚至医护人员一起到被告人所在地开展法庭审理。同时应当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上关于指定辩护的规定。按照刑事诉讼法第 34 条之规定,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以及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如果没有委托辩护人,则法院应当为他们指定辩护律师。该法条对于维护上述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立法却明显忽视了有部分受审能力的刑事被告人的辩护权的保障问题,客观上会损害这部 胡泽卿等在现代法学 l994 年第5 期发表了精神病人的受审能力及其相关因素的定量研究,张钦延等在法医学杂志 2004 年第 3 期发表了精神病人受审能力评定标准的制定,这些文章为受审能力的医学评定标准做出了许多极为有益的探索。 郑瞻培司法精神病学基础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第 35 页 管唯等试论精神病人的受审能力中国司法鉴定, 2002, (4) 240 分被告人的辩护权,所以对于有部分受审能力的刑事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立法上要补充规定实行强制辩护,要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 为其提供辩护。没有受审能力的被告人自然不能参加诉讼,此时该如何从实体上与程序上处理该案呢 ?1984 年 2 月 4 日最高人民法院曾做过司法解释: “ 关于刑事案件被告人在审理过程中患精神病或精神病发作应否中止审理的问题,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我们意见,仍可按本院 1957 年 9 月 30 日研字2032 号关于案件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中止审理问题的批复办理。即:当事人在审判过程中精神病发作,应中止审理,待精神病好转后恢复审理。中止审理的时间,不计入刑事诉讼法第 125 条和 142 条规定的审判期以内。 ”1989 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 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其中第 21 条第 1 款规定:被鉴定人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致使不能行使诉讼权利的,为无诉讼能力。最高人民法院于 1998 年 6 月 29 日通过的关于执行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