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镍氢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pdf_第1页
车载镍氢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pdf_第2页
车载镍氢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pdf_第3页
车载镍氢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l 8 卷 第3 期 2 0 0 4年 9月 湖 北 汽 车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Au t o mo t i v e I n d u s t r i e s I n s t i t u t e Vo 1 1 8 No 3 SC p 2 0 0 4 车载镍氢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 赵慧勇 一 罗永革 杨 启梁2 佘建 强 1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系 湖北十堰 4 4 2 0 0 2 2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 湖北武汉 4 3 0 0 8 1 摘要 论述了国内外关于车载电池 S OC计算方法及 电池管理 内容 方法与策略研究 特别是电池热管理研究的 现 状与 发展 针 对每一 部 分 提 出 了个 人 的看法 与观 点 并指 出应 当根 据系 统论 的观点 主动 的管 理电 池 关键词 电池管 理系 统 S O C 动 态监 控 热管 理 f 中图类 号 U 4 6 3 6 3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8 5 4 8 3 2 0 0 4 0 3 0 0 0 1 0 4 S i t u a t i o n a nd De v e l o p me n t o n t h e Ve h i c l e Ni M H Ba t t e r y M a n a g e me nt S y s t e m Z h a o Hu iy o n g L u o Y o n g g e Y a n g Q i l i a n g 2 S h e 唧 1 D e p t o f A u t o mo ti v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H u b e i A u t o mo ti v e I n d u s t r i e s I n s ti t u t e S h i y a n 4 4 2 0 0 2 C h i n a 2 C o l l e g e o f Me c h a n i c a l A u t o ma t i z a ti o n Wu h a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nd T e c h n o l o g y Wu h an 4 3 0 0 8 1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 h e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he me tho d s o f v e h i c l e Ni MH b a t t e r y S OC S c o mp u t e s t u d y o n the c o n t e n t me tho d s a n d s t r a t e g y o f b a t t e r y ma n a g e me n t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r mal ma n a g e me n t An d the n i t p u t s u p p e r s o n al i d e a s o n e a c h p a r t o f the man a g e me n t a n d p o i n t s o u t b a t t e rie s s h o u l d b e ma n a g e d b y me a n s o f s y s t e mi c i d e a Ke y wo r d s b a t t e ry ma n a g e me n t s y s t e m S OC d y n a mi c c o n tro l l i n g a n d mo n i t o rin g the rm al man a g e me n t 随着电池能源的广泛应用 对电池运行状态的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所谓电池管理 就是对电池组 电 池单元运行状态进行动态监控 精确测量电池的剩余容7 S O C s ta t e o f c h a r g e 同时对电池进行充放电保 护 并使电池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充分发挥电池的功能 电池管理系统就是实现该功能要求的管理系统 由 于电池工作方式的特殊性 电池的管理特别是电池剩余电量状态S O C 的测定十分困难 本文结合国内外对 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的现状的分析 提出关于电池管理系统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1 国外对 电池管理 系统的研 究 能源枯竭 环境污染 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电动汽车以其独特的节能环保的优势引 起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 在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发展上 车载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制造占据着重要 的位置 他们在车载电池管理上做了大量的实践和理论工作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 美国的福特 通用 及 日本的丰田等为其小批量生产混合动力汽车 电动汽车配套的车载电池管理系统已经达到相 当高的精 度和水平 在车载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上 国外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1 1 车载 电池S OC 的测量 车载电池S O C 的测量是电池管理系统设计的难点和重点 国外关于电池S O C 的研究大多是通过测量 电池的电流电压等外界参数找出S O C 与这些参数的关系 以间接的测出电池的S O C 值 目前常用的有开路 收稿日期 2 0 0 4 0 4 2 2 作者简介 赵慧勇 1 9 8 0 男 河南沈丘人 硕士研究生 从事汽车电子方向研究 维普资讯 一 2 一 湖北 汽车工 业 学 院学报 2 0 0 4年 9月 电压法 容量累计法 电池内阻法等 将来的S 0 C 预测一定是模糊判别和精确计算的有机结合 而这些方法 都可以成为模糊判断或精确计算公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路电压法是最简单的测量方法 主要是根据电池组开路 电压 的大小判 断S OC 的大小 由电池工作 的特性可 知 电池 的 开路电压和电池的剩余容量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即随着电 池容量的增加 电池的开路电压 约等于其电动势 增加 由此 可以根据一定充放电比率时电池 的开路电压 一 s 0 C曲线 通 过测量电池开路 电压 的大小通过插值找出电池S O C 的大小 这 种方法简单易行 但是由于不同充放电比率时 一 s 0 C 曲线不 重合 如图1 这种测量方式的测量精度十分低 容量 累积法 是根据 电量定律得 到的 设电池满充状 态下 电 f 量为Q 完全放 电后 电池 电量为零 则有 S O c Q m J o i d t Q m m 这种计算方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是由于电池放电的特殊性 不同放电比率状态TQ 的值不同 在大电流放电时候 电池电 1 2 0 2 0 2 0 4 0 6 0 8 0 i 0 0 Q 环境温度 2 5 充电 O I C i O h 图 l 电池放 电量与放 电电压 电流 曲线 器 8 0 6 0 4 O 2 0 压下降到电池工作截止电压以下 但显示的S O C 计算值大于零 i 0 2 0 3 O 40 5 0 而在小电流放电时 电池的S O C 计算值减小到为零时电池还能 工作 同时 由于电池的 自放电与存放时间和温度有很大关系 图2 电池自 放电与温度 存放时间关系曲 线 如图2 虽然在后来的修正公式中 他们考虑了电池的温度影响 但是由于电池的自放电率和充放电效率的 影 响 其测量结果还 是很不理 想 后来 人们发现电池的内阻与荷电状态S O C 有很大关 系 他们通过测出的电池电压和电流参数 计算 出电池的内阻 同开路电压法一样 画出电池的内阻 一 s 0 C 曲线 通过测出的电池电流电压值计算电池 的内阻 通过插值查表求出电池的S O C 由于电池内阻是电池的固有特性 计算结果 比开路电压法精确 1 2 车载 电池的动态监控 电池 运行状 态 的好 坏关系到整个 电动车辆的运行与否 故 电池管理 系统 的另一个 功能是 对车载 电池 进行动态监控 但是由于运行电池的性能不能直接观测 其性能还是要通过电池的外在电压 电流 温度等 参数判断其运行状态是否正常 因此常用的方法是设计 电池模糊诊断系统 通过模糊判断确定电池的运行 状态 找出工作不正常的单元电池 但是由于模糊系统判断过程缓慢 且需要大量实验数据组成专家系统 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 电池正常工作时 在一定 电流下其电压和温度变化平稳 也就是说 电池工作温 度 内阻 内压等都在一定范围内平稳变化 当某个 电池出现故障时 其工作温度 内阻等会产生巨大的变 化 具体表现为温度快速升高 内阻 内压增大 研究者运用遗传算法通过交叉 繁殖 变异等方法对该系统 优化得出电池运行状态图 找出工作不正常的废电池 遗传算法是近几年发展的一种新型全局优化算法 其特点是 群体搜索 不需要 目标函数的导数 遵循概率转移准则 遗传算法的基本结构为 1 按照问题的特点随机产生一个拥有 个染色体的种群 2 用适应度 函数厂 计算 种群每一个基 因的适应度 3 按照种群中的各个基因的适应度从中选择两个父代基因 适应度越大 机会越大 4 以一定的交叉概率交叉两个父代的基因以产生子代 交叉完成之后 子代完完全全是父代的复制 5 以一定的概率对子代基因的的每一个位点 L o c u s 进行变异 6 把这个子代放到新的种群中去 7 对新产生 的种 群进行更深 入的算法运算 8 判断 如果终止条件满足 则停止 并且把当前母体群中最好的解输出 否则 转4 继续 在研究中 作者的态度是将该方法与局部优化法相结合进行动态诊断 并运用热源和温度场的原理直 接判断受损的电池位置 维普资讯 第 1 8卷 第 3期 赵慧 勇等 车载镍 氢 电池管 理 系统研 究现 状 与发展 一3 1 3 车载 电池 的热平衡管理 随着对电池的使用 人们发现周围工作环境温度会对电池的性能产生很大影响 高温或低温对电池的 寿命和容量都不利 2 O 世纪9 O 年代 美国研究者使用装备8 0 A h O v o n i l N i M H 电池的电动汽车E V 1 3 分别在 环境温度1 4 和一 2 2 C 下进行了6 5 英里的测试试验 其结构表明 在低温下 N i MH电池 即使在一 2 2 C 时还能 提供接近其设计 容量 的能量 但是 总电压 下降 了 9 2 总电压波动增加到4 0 2 如图3 单体模块的最 2 0 0 大充电电压与其最小充电电压相 比 产生了3 0 3 的 2 2 0 0 增加 原因是电池活性物质的活性变差 这种由单体 2 1 0 0 电池的S O C 的波动引起 的总电压的降低对电池的性能 2 0 0 0 和寿命都有害 同样 当环境温度高于4 O 时 电池负 1 9 0 0 极 的储氢合金很容 易析 出氢气 在 此温度 下工作 特 1 8 0 0 别 是进行充 电 充 电反应 是 放热反 应 时 会对 电池寿 o 0 命和性能产生不可恢复的致命性影响 此外 电池系 统 的热量 表现形式为 温度 也是 管理系统在S OC 估 算 电池运行监测中的重要参数 因此电池的热平衡 管理是将来 电池管理 系统 研究 的一个 重点 0 5 0 0 1 0 0 0 l 5 0 o 2 O0 o 2 5 0 o 3 0 0 0 3 5 0 0 t s l 4 时的总电压 2 2 时的总 电压 图 3不同环 境温度 下 的电池 电压 电池热管理系统是电池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功能是通过风扇等冷却系统和热电阻加热装置 使电池温度处于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 电池热管理的重点是 通过分析传感器显示的温度和热源 电池 场 的关系 确定电池组外壳及电池模块的合理摆放位置 使电池箱具有有效的热平衡与迅速散热功能 通过 温度传感器测量 自然温度和箱内电池温度 确定电池箱体的阻尼通风孔开闭大小 以尽可能的降低功耗 2 国 内对 电池管理 系统 的研究 随着 国家将 电动汽 车作 为8 6 3 重点 攻关项 目的确 立 我 国科 研人员对 电池管理 的研究越 来越 多 并开 发 了多种管理 系统 总 的来说我 国关于 电池管理 的研 究是在学 习国外 已有成果 的基 础上有所创新 国内 研究重点放在 电池荷 电状态S O C的确定 判断 电池放 电 中止 的方法 和行车充 电器的设 计 2 1 车载 电池S OC 的测量 通过研读论文发现 国内 的文章都参考 了国外 文献 同时都加 以改进 提 出了 自己的测 量方法 常见 的 方法有S O C 定义修正测量方法 S O C 模糊测量方法以及通过电压容量梯度法判断放电终点 S O C 定义修正方法是根据电池特点将其 电荷状态设定为标称电荷状态S O C s 和动态电荷状态S O C D S O C s 特指某一恒定温度下 一标成的恒定电流放电时所放出的标称容量为基准所确定的S O C 值 S O C 是指 随放电电流 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电池荷电状态 它与S O C B 的关系为 S O C tr S O C s x K w x f I 其中 K w 为温度 影响系数 为当前及以后一段时间稳定的实际电流 其测量方式为首先根据容量积累法测 出S O C s 然后根 据开路电压对S D C B 进行校正 最后根据S O C B 出S O C D 随着模糊技术的广泛应用 研究者利用模糊预测技术测定电池S O C 取得了较高的测量精度 将来 电 池S O C 计算方法的研究将是精确 模糊与神经网络的结合 即按照电池系统参数的不同状态进行模糊分 类 在每一类的范围内设计 电池S O C 的数值计算公式 通过模糊运算求 出电池的S O C 最后在每一次充放 电结束时通过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模糊算子和计算公式的优化以提高S O C 计算精度 在研究电池荷电状态的测量时 如何确定电池放电终点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传统 的方法如固定电压 法 放电曲线斜率法等都存在不足 我国的研究者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电压容量梯度法来判断放电终点 通 过研究容量的变化与电压的变化翟关系 可以发现 电池在放电终点的时候电池放出电量的变化d C 很小 但是电池组的电压变化很大 该电压容量梯度法就是根据这种关系 确定放电终点常数C 其计算公式为 C d V d C l 放 电 终 点 其实电池作为一种化学能源 在其充放电过程中 它的电压 温度 内压等都会发生很大 维普资讯 4 湖 北汽 车工 业学 院学 报 2 0 0 I4年 9月 的变化 如图1 图4 通 过图4 可以知道 在电池充 电终 点 电池 的电压会有一个 下降 温 度会 上升很 多 因 此 应 当综合 电池 的 电压 温度参 数变化 通过模糊判 断得到 电池 的充 放电终点 2 2 车载 电池充 电器 的研 究 车载电池管理系统 其功能之一就是当电池放电结束后及 时报警 并进 行行车 或停车充 电 在充 电器设计 中 要 考虑 的问 题是充电的效率 电池电压的均衡及进行车载能量回收充电 蓄 电池的充 电方法 主要分 恒流充 电 恒压充 电两种 恒流充 电蓄电 池 组 中流过各个 蓄 电池 的电流相 等 有助 于容量不均 的蓄 电池 得到均衡充 电 恒压充 电 电流 比较 大 可 以使 蓄电池组 的容量 在 较短时间得到补充 充电时间比恒流充电要短 但是充电电流往 往超出蓄电池的接受能力 造成充电效率下降 甚至影响其寿 图4 电 池充电特性曲线 越 赠 脚 命 根据蓄电池充电电流接受能力 曲线 充电电流与蓄电池容量之间存在指数关系 充电初期蓄电池容量 较低 可用较 大电流快速 补充蓄 电池容量 随着蓄 电池 容量 的上升 可接受 的充 电电流下 降 故我 国研究者 采用 了多段定 电流充 电 定 电压充 电 涓流充 电 间隙充 电综 合控制模 式 取得 了 良好 的效果 3 电池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 电池管理 系统发展 至今 已经 比较 完善 生产 的车载 电池 管理系统 已经广泛应用 于混 合动力 汽车 电 动汽车上 但是研制 的产品还远远达不到所期望的要求 今后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应以系统观念为基础 根据电池的内部反应机理提高电池S O C 预测精度 降低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耗 改善电池的工作状况和存放 环境 即主动地进 行电池管理 特别是 电池 的过度充 放 电保 护 热平衡 和电池 的工作 环境 的管理 电池作为化学电源其输出功率和发动机有明显不同 若精确预测电池S O C 首先应分析研究电池放 电 的机理 理解 化学活性物质数 量及其反应速度与充 放 电量之间 的关 系 然后才能精确预 测S OC 同时电池 管理系统作为一个系统 其 内部结构是相互联系的 电池的工作电流波动很大 如能通过辅助电容放电使 电池既以近似恒流工作又能满足车载要求 通过改变电池工作温度提高电池的充 放电性能 通过改变电 池存放温度 湿度降低电池的自放电 那么电池荷电状态S O C 的精确预测也就不再是难题了 参考文献 1 J B r a d l e y Ad v a n c e d B a t t e r y Mana g e me n t and T e c h n o l o g y P r o j e c t R V e r m o n t V e r mo n t E l e c t r i c V e h i c l e 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P r o j e c t A g e n c y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