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阳关古道苍凉美阅读答案 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阳关古道苍凉美一到敦煌,我就想起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第卷(共27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癸丑(gu)蚩蚩(ch)愆期(xin)侘(ch)傺 B修姱(ku)谣诼(zhu)溘死(k)方圜(gun) C.箜篌(kng)伶俜(png)踯躅(zh)急湍(tun) D.羁鸟(j)靡盬(g)罹(l)难采薇(wi)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哽咽葳蕤遗施蒲纬 B娥眉公姥扶将窈窕 C.思量誓违许和怅然 D.婀娜芨荷嗟叹煎迫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下列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屈心而抑志兮映带左右千万不复全伏清白以死直兮逆以煎我怀天下归心固前圣之所厚谢家事夫婿 A/ B/ C/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八大召开前,媒体上谈论改革的声音不绝如缕,这表明人们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关注。 B莫言小时候生活在山东农村,他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现在他虽然生活在城市了,可是情随事迁,家乡的一切仍让他魂牵梦萦。 C这是一家国家级的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对它趋之若鹜。 D在这次研讨会上,他作为经理首先发言,看上去是说一件比较普通的事,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是有特指的,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妥当得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赋、比、兴、风、雅、颂”被称为“诗经六义”。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乐府原是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种文学体裁名称,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歌词最完备的一部总集,魏晋六朝到唐朝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也统称乐府诗。 D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后人便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为骚体诗。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月夜泛舟记 吴敏树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馀。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馀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 注释君山,在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传说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葬于此,称湘妃。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开”是僧人之名。“超上人”同。湾碕(q):弯曲的岸边。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平生以为胜期胜期:美好的愿望 B偕者二僧一客偕者:同游的人 C因举诵苏赋十数句举:全,一起 D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旋:回转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月下舟中仰视之仰观宇宙之大 B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既替余以蕙纕兮 D既泊,乃命酒肴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9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B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C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D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第卷(共123分) 三、翻译 10翻译上文有关句子。(6分) 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3分) 译文:_ 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3分) 译文:_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6分) 古诗十九首(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1试分析诗歌中“明月”这一意象的作用。(2分)_ 12这首诗歌在抒情方面使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4分)_ 五、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 13、下列各项中对家和复活的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我使她伤心多次,又何止这一件事”。梅的死带给觉新很大的打击,觉新觉得自己亏欠梅太多,所以觉新在处理梅的后事时,包揽全部事情,因为这是减轻他愧疚的最后一次机会。 B“他不再需要理性了,他不再听理性的呼声了。”高老太爷完全不听觉新的求情,一意孤行,扬言说觉慧到月底还不回家,就登报不承认他是高家子弟。而叫觉民代替他应承这件亲事。 C聂赫留多夫在姑姑们家里度过的最后一天当中,前一天夜里的事在他的记忆里还很新鲜,他体会到他自己做了一件很坏的事,这件坏事必须弥补一下才行。为了弥补卡秋莎,他给了她一百卢布。 D“她认出我来了!”他暗想。他仿佛觉得有人要兜头打下来,就把身子往后一缩。玛斯洛娃在女掌班作证时,忽然把眼光转到陪审员这边来,停在了聂赫留朵夫身上,瞧了很久。聂赫留朵夫为此提心吊胆,可是玛斯洛娃并没有认出他来。 E妓院的女掌班基塔耶娃打发一个法警给玛斯洛娃送来三个卢布,玛斯洛娃托一个押解兵用其中的二十戈比买两个白面包和一包纸烟,还找回了零钱。 14、阅读下面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5分)“在那个夜晚以前,她(玛斯洛娃)本来抱着希望?然而从那天晚上起,一切都变了。未来的婴儿也变成纯粹是累赘了。” 那天晚上的事让玛斯洛娃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述。_ 15、阅读下面论语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病:忧虑,犯难,指心力有所不足。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此处谈论的也是“仁”的问题,请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孔子这两处谈“仁”的文字给了你什么样的认识。(4分)_ _ 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流沙掩埋,当年筑城用过的石头也已经风化为红尘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6、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答: 17、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答: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答: 18、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 答: 七、默写和语言文字应用 19、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下列句子(6分) (1)桑之落矣,_。自我徂尔,三岁食贫。采薇 (2)亦余心之所善兮,_。离骚 (3)举手长劳劳,_。孔雀东南飞 (4)明明如月,_?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短歌行 (5)_,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6)是日也,天朗气清,_。兰亭集序 20、根据划横线的句子,将空格处补充完整。(4分)“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又到春天了,被风吹散的杨柳絮,会不会曾落到云游天下、狂傲不羁的李白的肩头: ;。 21、在人际关系中,“同理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指的是能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处境、情绪及感受,并恳切地给予得体的回应。 下面是一位刚刚转入你班的同学对你说的话,要求运用“同理心”的原理,对该同学说一段话,50字左右。(3分)这位同学说:“这个班级的学习气氛比我原来的班级差远了。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班级。” 你说: 。 八、作文(70分) 22、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岁月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以“牵动我心的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少于800字。 篇三:阅读 古镇魅力 1结合文意,简析下列文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冬日的阳光,剪出青石街沿一角温暖的空间。(2分) “剪”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阳光写得富有动感,营造了老人展示糖艺的温暖氛围。 (2)不由自主地被这样的情景凝滞脚步。 “凝滞”有凝固停止的意思(1分),传神地写出了作者被古镇那些充满古代文化气息的情景深深吸引的惊喜(1分)。 2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含意和作用的理解。(4分) 它们有的以文字书本的形式留存着,有的以思想智慧传承着,有的以人文的精神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使我们没有了无根的恐惧,断裂的迷茫。 (1)含意:集中写出了古代文化留存的方式,指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对现代人的重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明的喜爱和感激。(2分) (2)作用:这句话揭示了作者沉醉于古镇的根本原因,起到了总结前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3文章为什么细致描写“做糖艺的老人”和“打铁师傅”?(4分) 作者通过“做糖艺的老人”和“打铁师傅”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点的描绘,和下文点面结合,突出了古镇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魅力(2分);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古镇的喜爱,为作者对古镇文化意义的思考作了铺垫,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2分)。 4结合全文,分析古镇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古镇外在的形式:古镇留存了诸如糖艺、印花布、绣花鞋底、铁匠铺、典当铺、县令、纺车等烙有祖先生活的印迹的物事;(2分) 古镇积蕴的文化意义:它以文化和艺术的姿态走进了现实生活,成为了古代文化(农耕文化)的象征;(2分) 古镇对现代人们的启示或作用:它能够引起人们对“遥远的童年”的甜蜜回忆,引发人们对古代文化的怀想,鲜活人们的现代生活。(2分) 母亲 1.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6分)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2.第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5分) 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 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 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 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一个人的春天 16.方先生的“优雅”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衣着考究,春寒料峭时穿起了格子衬衣背带西裤。习惯在优雅宁静的咖啡馆里谈生意。饮食注重保养。言谈举止儒雅有节制。 17.简析文中画线段落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与上文大家对他的好奇相呼应,引出下文“我”与方先生的对话。 18.说说题目“一个人的春天”的含义。(6分) 当时正是春天,方先生丧妻不久,孤身一人。 尽管方先生痛失爱妻,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方先生关于妻子的美好追忆是属于他自己一个人的春天体验。 看麦熟 1.文中反复描写了关中大地麦熟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作者反复描写麦熟景象,突出了关中大地丰收的景象(1分),表现出关中大地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1分); 贯穿起婆娘们“看麦熟”的过程(1分),充分展现了她们身上的人情美、人性美(1分,如答出孝敬善良、纯朴勤劳、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等其中的两点,便可得分);麦熟景象与婆娘的美好形象交相辉映(1分),饱含作者对我们民族勤劳纯朴本色的赞美之情(1分)。 2.文章结尾说,“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动人的光彩”,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5分) 婆娘们身上所具有的孝敬善良、勤劳质朴等美德(分,“人情味、人性美”),在“看麦熟”的过程中充分彰显(1分), 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人情美、人性美)的传承、弘扬(1分), 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讴歌之情(2)。 3.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请概括本文“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的特点,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谈谈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思考。(10分) 特点:古老而鲜活(传统与现实结合),充满人情味、人性美。 4文章开头比喻手法运用非常有特色,结合第一段内容具体分析这一手法及其好处。(6分) 将小麦比作日渐加厚的绿毡、厚可盈尺的绿绒被、隆起的有着金子颜色的海浪碧波, 从厚度和颜色上展现了麦子日渐长高、饱满、成熟的全过程, 形象地写出了丰收之景和人心情的快乐。 5第五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婆娘们并不懂得的诗经中的诗句?(6分) 婆娘们虽不懂诗经的词句,但是她们懂得理解父母的辛苦,感念父母的恩德,用孝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诗经之歌融入秦腔,在关中平原上传唱,说明中华民族孝顺、回报父母的传统美德依旧具有生命力,这声音能够焕发出民族的纯朴本色; 体现“看麦熟”风俗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 6在文章结尾,作者赞美“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抖着,折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请简要概括“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4分) 勤劳、善良、聪明能干、热情、孝顺、质朴的民族传统美德。 一个人的仪式 2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交代我独自绕道上海拜谒两处墓地的原因(2分),暗示题旨(1分),设置悬念(1分),引出下文自己先后拜谒两处墓地的叙写(1分);并和下文写墓园的“寂静”、无人来访相照应(1分)。 22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默哀时的场景,请简析其表现特色。(4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从听觉、内心感受等方面描写(1分),营造了凄清、肃穆的氛围(1分),表达了内心悲抑、孤寂的感受。(1分)。 23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指出其中的三处。(4分) 作者对夏氏父子、陈子龙的崇敬仰慕和人们对英雄的不了解不熟悉;清代对夏氏父子墓的保护和当代荡湾村民盗掘墓穴、损毁文物;英雄之墓的冷清和才子之墓的热闹。 24本文以“一个人的仪式”为题,请探究其中蕴含的深意。(6分) 作者用“站好、垂手、阖眼、默哀”这样简单而肃穆的一个人的仪式,表达了对英雄行为的肯定、对英雄精神的赞扬; 寂静的墓园中只有作者进行着一个人的仪式,表达了作者为无人拜谒英雄而痛心、为人们漠视英雄而悲伤; 寂静的墓园中只有作者进行着一个人的仪式,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人们追逐经济效益、追逐热闹的行为的否定和批判; “一个人的仪式”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如何准确公正地认识、评价特定时代的历史人物。 一朵午荷 16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分) 【答案】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17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答案】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摩“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 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领起下文。 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6分) 【答案】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命运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19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答案】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 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观照中得到升华。 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 南山雨 1.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文章中申石初先生的人物形象。(6分) 热心助人,渊博冲淡,严谨高明,知识渊博,诚实世故,不求闻达 2.“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这句话流露出申先生丰富的情感,请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4分) 既是对毕九歌诗名不传的慨叹,也是对一己境遇的自我解嘲,更是对困境中作者的安慰与鼓励。 3.请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与前文送我诗集相照应。申先生点头的细节,表明他理解了我交还诗集的用意,暗示了我与申先生情感上的默契。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耐人寻味。 4.请分析本文以“南山雨”为题的用意。(6分) 南山雨是申石初送给我诗册里的词语,象征着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境界。以此为题,纪念我和申先生订交的往事;同时表明作者对安分乐道的人生态度的肯定;点染出浓浓的诗意,增添了文章美感。 祁连雪 12.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xx民族学院外墙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强化训练附答案详解【达标题】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能力提升打印大全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练习备考题含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培优a卷】附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练习题(一)附答案详解【a卷】
- 2025年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工作机构所属事业单位选调1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广东江门市司法局选调公务员2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泸州银行社会招聘(7月)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广东佛山市南海农商银行中层正职管理人员社会招聘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水上服务区(加油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浙江国企招聘2025浙江省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企业招聘7人(第一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儿童出血性疾病诊疗规范
- 2025秋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课件:第一单元第3课 家里的物品
- 单位打车管理办法
- 市级防汛物资管理办法
- 试油操作规程详解
- 婚姻家庭调解课件
- Mg2Sn基多层薄膜的层界面调控与热电性能
- 2025年英语四级考试真题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心理辅导员职业资格考试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