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的专业课教学大纲.doc_第1页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的专业课教学大纲.doc_第2页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的专业课教学大纲.doc_第3页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的专业课教学大纲.doc_第4页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的专业课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的专业课教学大纲地貌学教学大纲(本科用)2000年10月;自然地理教研室适用于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教学任务有二,其一是使学生掌握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二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地貌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其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绪 论 地貌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地貌学在地理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章 构造地貌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貌的等级洋底与陆地地貌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一、 大陆与洋底的特征二、 全球构造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第二节 洋底构造地貌一、 洋底构造地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二、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第三节 陆地构造地貌一、 陆地地貌的五大基本类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二、 陆地构造地貌分区三、 地质构造地貌水平岩层地貌,单斜岩层地貌,褶曲地貌,断层地貌,岩浆岩地貌第二章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倒石堆和坡积裾的特点和形成条件.第一节 风化作用和风化壳一、 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二、 风化壳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风化壳的类型与剖面特征第二 节 坡地重力地貌 一、崩塌及其形成的地貌崩塌的特征,崩塌的条件,崩塌的类型及其堆积地貌二、滑坡地貌滑坡地貌的特征,形态组合,形成条件;滑坡的类型、发展阶段及防治第三章 流水地貌 基本要求:使学生着重掌握河流地貌的特征和成因。第一节 坡面流水地貌与沟谷流水地貌一、 坡面流水地貌 坡面径流与坡地发育,浅凹沟,冲刷带,坡积裾二、 沟谷流水地貌切沟,冲沟,坳沟,冲出锥,洪积扇三、 泥石流及其形成的地貌 第二节 河流地貌一、 河谷的基本形态二、 河床 河床纵剖面:侵蚀基面,平衡剖面;河床地貌:浅滩和深槽,边滩,心滩;河床平面形态:顺直型,曲流型,散乱型三、 河漫滩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河漫滩的沉积结构,河漫滩的类型四、 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态要素,阶地的成因,阶地的类型五、 河谷的不对称构造与岩性的影响,构造运动的影响,地球偏转的影响,地球总倾斜方向的影响六、 三角洲与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沉积结构和类型,冲积平原的形态、物质构成和类型七、 流域地貌水系的发展,分水岭的迁移,河流的袭夺,河流地貌的发育第四章 喀斯特地貌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和形成条件。第一节 喀斯特作用一、 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二、 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水的溶蚀性和流动性三、 喀斯特水的动态垂直渗透带,季节变动带,水平流动带,深部滞流带第二节 喀斯特地貌一、 地表喀斯特地貌石芽与溶沟,漏斗与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与盲谷,峰丛、峰林与孤峰二、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的发育、类型、特征与堆积,地下河与岩溶泉第三节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一、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二、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第五章 冰川与冻土地貌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冰川与冻土地貌的特点。第一节 冰川作用一、 冰蚀作用二、 冰川的搬运与堆积作用第二节 冰川地貌一、 冰蚀地貌冰斗,角峰,冰川谷,峡湾二、 冰碛地貌冰碛丘陵,冰碛堤,鼓丘三、 冰水堆积地貌蛇形丘,冰砾阜与冰砾阜阶地,冰水冲积扇与冰水冲积平原第三节 第四纪冰期一、 第四纪冰期划分的主要地貌标志二、 第四纪冰川的主要分布区第三节 冻土地貌一、 冻土的分类与分布二、 冻土地貌 石海,石河,多边形构造土,石环,热力喀斯特第六章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基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的主要特点和类型。第一节 风成地貌一、 风成地貌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二、 风蚀地貌 风蚀作用,石窝,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雅丹,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三、 风积地貌 风积作用,沙堆,横向沙丘,纵向沙丘四、 荒漠类型岩漠,砾漠,沙漠,泥漠五、 荒漠化问题荒漠化,沙丘的移动,沙漠的治理 第二节 黄土地貌 一、黄土的分布与特性二、 黄土的成因三、 黄土地貌类型 切沟与冲沟,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桥,黄土柱第七章 海岸地貌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的成因和类型。第一节 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一、 海岸线与海岸带的划分二、 海岸带的动力作用 波浪作用,潮汐作用,海流作用三、 其它影响因素 第二节 海蚀作用与海蚀地貌 一、海蚀作用 海浪侵蚀与磨蚀作用,海水溶蚀作用二、 海蚀地貌 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蚀柱第三节 海岸带泥沙运动与海积地貌一、 泥沙横向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泥沙横向运动,海岸剖面的塑造过程,海滩,海岸堤,水下沙堤,离岸堤,水下堆积阶地二、 泥沙纵向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泥沙纵向运动,沙嘴,拦湾沙坝,连岛坝,堡岛泻湖第四节 海岸分类一、 按岩性分类基岩海岸,泥质海岸二、 按地质构造与原始陆上地貌分类纵海岸,横海岸,断层海岸,峡湾海岸,岛礁海岸,溺谷海岸,三角洲海岸三、 生物海岸的分类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三、素质教育措施根据本课程的特点,主要应采取下列素质教育的措施:1. 通过野外实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通过阅读地貌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3. 通过有指导的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4. 通过做课下作业培养学生自学、发现、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说明二、 本课程计划授课48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 实习课8学时。五、学时数分配明细表(学时) 章节 内容 理论课(学时)习题课(学时) 实习课(学时)上机(学时) 自修(学时) 备注 绪论 0.5 第一章构造地貌 3.5 2 第二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4 2 第三章流水地貌 10 2 第四章喀斯特地貌 6 2 第五章冰川与冻土地貌 4 第六章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6 第七章海岸地貌 6 合计 40 848六、本课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地质学的知识。七、推荐的教材及参考书一、 推荐的教材陈世斌主编:新编地貌学教程,气象出版社。二、教学参考书杨景春主编:地貌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地貌学实习教学大纲主编:王纯岩编写日期:2004年8月教研室(实验室):地理综合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其主要教学任务是:1、使学生加强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2、使学生初步了解地貌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运用地貌学知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对地貌学的情趣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二、教学原则与方法遵循科学性、选则性原则。采取讲解法、绘图法等三、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猴石山野外实习1、目的通过野外考察,将流水地貌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内容(1)首先考察猴石山自然状况,了解猴石山形成的原因、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等(2)第二考察猴石山河流河曲、迂回扇、阶地的形成原因并分析地貌物质组成。3、写出猴石山地区考察报告四、素质教育措施根据本课程的特点,主要应采取下列素质教育的措施:1、通过野外实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阅读地貌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五、实习方式与时间安排方式:实地考察;时间:九月末六、实习地点和学时数章节内容实习地点学时第二章流水地貌猴石山流水地貌考察猴石山2七、实习组织管理(对师生的要求)每次实习由老师亲自带领学生到实地考察并讲解,并提出要求,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在现场绘制草图,回来整理和修改,并写出实习总结。八、本课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地质学、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九、推荐的教材及参考书推荐的教材:严钦尚等主编: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1、杨景春主编:地貌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陈世斌主编:新编地貌学教程,气象出版社3、陈业裕等主编:应用地貌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十、成绩评定实习内容有记载,给出成绩(按优良中差),并记录在期末总成绩中。地球概论教学大纲二零零零年十月 地理系综合教研室 适用于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地球概论是高等地理科学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阐述了行星地球整体的知识,揭示制约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宇宙因素。包括地球的天文学和地球的物理学两大部分。具体地说要使学生充分掌握地球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月地绕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和理化特性。地球的宇宙环境和有关的天文学知识。掌握观测天象,测定坐标和一定的计算技能。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基本要求本章主要内容是星系、太阳系和地月系,其目的在于说明地球的宇宙环境,为讲述地球的天文学提供基础知识。1 明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了解各级天体系统及各种天体对于地球的影响。2 了解恒星、太阳、月球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数据、公式,熟悉主要星座。3 树立发展、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第一节 恒星和星系一、恒星、星云和星际物质1 恒星和星座恒星的含义和运动、星座、恒星命名2 恒星的距离和质量天文单位、光年、秒差距、质量3 恒星的发光和光谱4 恒星的光度和亮度5 恒星的多样性和演化多样性:双星、聚星和星团,变星和新星,巨星和超巨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演化: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归宿阶段6 星云和星际物质二、星系1 银河和银河系银河、银河系概念、银河系结构、大小2 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3 河外星系和总星系星系分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结构:星系群、星系团和总星系4 无限的宇宙第二节 太阳和太阳系一、太阳1 太阳概说2 日地距离 平均距离、测定方法3 太阳的大小和质量 视半径、线半径、表面积、质量、密度和重力4 太阳的热能、温度和能源 太阳常数、地球所得太阳热能、太阳温度及其垂直分布、太阳能源过程、产能机制、产能中心 5 太阳的结构 内部结构: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外部结构:光球、色球和日冕6 太阳的活动 太阳黑子、光斑、耀斑和日珥7 日地关系二、太阳系1 太阳系的发现2 太阳系的组成3 太阳系的主要特征及其运动规律4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假说第三节 月球和地月系一、月球1 月球对地球的作用2 月地距离 平均距离、距离测定3 月球的大小和质量4 月球的表面状况 环形山和月海 无大气、水分和生命5 月球的演化二、地月系1 地月系的绕转运动 月球的公转轨道、月球公转周期、速度2 月相 定义、月相变化的决定因素、月相变化过程3 月球的同步自转第四节 人造天体一、人造天体的发展二、人造天体的发射三、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规律四、人造卫星的应用和分类五、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六、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第二章 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基本要求本章的内容是地球上和天球上的球面坐标,其目的在于为说明位置和运动提供必要的工具。1 理解每种球面坐标系的经度和纬度。2 学会表示点在球面上的位置和运动的方法。3 掌握各种坐标之间的关系,熟练计算各种坐标。第一节 地球和地理坐标一、地球及其经纬线1 地轴和地极2 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3 地球的方向和距离二、经度和纬度1 经度 定义、度量和表示方法2 纬度 定义、度量和表示方法三、地理坐标 定义、度量和表示方法四、地理坐标的应用1 地理位置的确定2 地球上方向的判定3 地面上距离的测定第二节 天球和天球坐标一、天球1天穹和天球 定义、天穹和天球的区别2天球上的圆圈和点3 天球上的方向和距离二、天球坐标1 球面坐标的一般模式 基圈、辅圈、基本点、纬度和经度、球面三角形2 地平坐标系 高度和方位3 第一赤道坐标系 赤纬和时角4 第二赤道坐标系 赤纬和赤经5 黄道坐标系 黄纬和黄经6 各种球面坐标系的区别和联系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基本要求地球的运动是由多种运动综合的结果。本章主要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相互关系,其目的在于为讲解四季、五带、历法和时间创造条件。1 熟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2 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从现象到本质的演化过程。3 掌握地球运动规律性及产生的后果。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一、地球自转及证明1 地球自转定义2 地球自转的发现3 地球自转的证明 地球形状 落体东偏 水平运动的偏转 傅科摆的偏转二、地球自转的规律性1 地轴和极移 极移原因、周期、轨迹和结果2 地轴的进动 定义、成因、后果、极移和地轴进动的区别3 地球自转的方向4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5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线速度、自转速度的变化三、地球自转的的后果1 天体的周日运动 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 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2 水平运动的偏转 原因和偏转规律第二节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及其证明1 地球公转的发现 太阳周年运动的发现2 地球公转的证明 恒星周年视差位移 光行差 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1 地球公转轨道和方向2 地球的轨道面和黄赤交角3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 回归年 近点年 食年4 地球公转的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面积速度 速度变化的物理意义三、地球公转的后果1 太阳的周年运动2 行星同太阳的会合运动 3 月球同太阳的会合运动第四章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基本要求本章是上一章的继续,阐述地球运动在自然地理学上的内容,即四季和五带、历法和时间,其目的在于为气象学和气候学、综合自然地理的地带性提供基础知识。1 理解、掌握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原因。2 了解历法的起源、分类,掌握阳历和中国旧历编排的基本原理。3 了解时间的测定,熟练进行历法、时间的计算。第一节 四季和五带一、太阳的回归运动1 太阳回归运动概说 定义 二十四气和十二宫2 太阳赤纬的周年变化3 地球公转和太阳回归运动二、昼夜长短1 晨昏圈和昼夜交替2 昼夜长短的计量3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4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5 影响昼夜长短的其他因素6 晨昏蒙影三、太阳高度1 太阳高度概说 正午太阳高度 计算2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3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四、地球上的四季1 季节变化的性质2 四季的递变 四季递变的四个阶段 递变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3 四季的划分 天文四季 气候四季五、地球上的五带1 五带的性质 2 五带的划分3 五带分论 第二节 历法和时间一、历法1 历法概述 产生、分类2 阴历 原则 方法3 阴阳历 原则 方法4 中国旧历 组成部分 特点 编历方法5 阳历 原则 方法 现行公历二、时间1 时间的含义和时间单位2 天体时角和时刻3 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4 恒星时 视太阳时 平太阳时 时差5 地方时和标准时 地方时和经度 理论时区和区时 法定时区和法定时 北京时间 日界线和日期变更6 世界时 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第五节 地球和月球基本要求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变化和相互吸引形成的自然现象。1 掌握日食和月食的分类、形成过程和条件。2 了解日食和月食的重要周期性因素。3 掌握海洋潮汐的类型、规律。4 了解海洋潮汐的复杂性。第一节 日食和月食一、日食和月食现象二、天体的影子 本影 伪本影 半影 三、日食和月食的种类 1 日食的种类2 月食的种类3 日食和月食的区别四、日食和月食过程1全食过程 三个阶段:偏食 全食 偏食四个食相:初亏、食既、生光、复圆2偏食过程3食甚和食分五、日食和月食的规律性1 日食和月食条件2 日食和月食限角3 食季4 日食和月食的周期六、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意义第二节 海洋天文潮汐一、潮汐现象1 海面的潮汐涨落2 潮汐类型 半日潮、全日潮、混合潮二、潮汐的形成1 引潮力及其分布 前提条件、定义、大小和分布2 潮汐的形成 潮汐的变形、潮汐的形成3 太阴潮和太阳潮三、海洋潮汐的周期性四、海洋潮汐的复杂性第六章 地球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基本要求本章的内容是地球的物理学知识。1 认识地球的形状、掌握成因。2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表面结构及其形成和演变。3 了解地球的理化特征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一、地球的形状1 地球是一个球体2 地球是一个椭球体3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二、地球的大小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圈层结构1 地球的外部结构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2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震波 地壳 地幔 地核二、地球的表面结构1 海陆分布及其地理意义2 地表起伏及其地理意义第三节 地球的理化性质一、地球的质量和密度二、地球的重力和压力三、地球的内部温度和热源四、地球的磁性五、地球的化学性质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一、地球内部的圈层分化二、地球外部圈层的形成三、地球表面的变化三:素质教育措施据本课程技能性强的特点,着力对学生进行以下能力培养。(一) 通过辨认北极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 通过实验室的观测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三) 通过实际制作教具,制作地理教具的能力。(四) 通过阅读各类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四:说明地球概论计划规定为64学时,理论课58学时,实习课6学时。五:学时数分配明细表章节内容理论课(学时)习题课(学时)实验与实践(学时)上机(学时)自修(学时)备注绪言第一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章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第三章地球的运动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五章地球和月球第六章地球的结构和理化特征合计观测与实习内容1 认识主要星座,辨别主要天体。2 天文望远镜观测月面,木星卫星和土星光环。3 球面坐标计算。4 辨认北极星,简易测定本地纬度。5 测定子午线,观测正午太阳高度。6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计算。7 历法的编排及其计算。8 测定地方时,计算当地经度。9 地方时、标准时的计算。六:本课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自然科学的一般知识。七:推荐教材及教参推荐教材:地球概论,第二版,金祖孟,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地球概论,徐庆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地球概论,郭瑞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地图与测量学教学大纲二零零零年十月 地理系区域教研室 适用于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地图与测量学是高等院校本科地理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地图与测量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它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学科。掌握地图与测量学的知识与技能是学习地理知识,研究地理问题,传播地理知识的条件,同时地图学的知识与技能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组成部分。所以开设地图与测量学不仅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的基础,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 据本课程的性质和专业培养目标,地图与测量学的教学任务是:(一)使学生掌握地图与测量学的教学任务与知识;(二)使学生掌握平面图测绘的基本技能;(三)使学习具备熟练应用地图的能力;(四)使学生掌握绘制简单教学挂图的基本技能。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第四章 导论 第一节 地图的基本概念1.1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1.2地图的构成要素1.3地图的简要制作过程第二节 地图学的定义及学科体系2.1地图学的定义2.2地图学的结构及学科分支2.3地图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三节 地图的历史与发展3.1地图学历史回顾3.2现代地图学进展第五节 现代地图学的作用与类型4.1地图的功能4.2地图的应用4.3地图的类型知识要求:了解地图学的学科体系.发展.现代进展;理解地图的定义.特征.构成要素,功能。智能训练与思想教育要求: 1.自学能力:通过让学生阅读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了解地图学进展。 2.通过阅读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第二章 地图学的数学基础第三节 地球体第四节 地球坐标系与大地定位2.1地理坐标2.2我国的大地坐标系统第五节 地图投影3.1地图投影的意义3.2地图比例尺3.3地图投影变形3.4地图投影方法3.5地图投影分类3.6地图投影变换第六节 地图投影的应用4.1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4.2地形图投影4.3区域图投影4.4世界地图投影知识要求:理解地球的数学表面地球椭球体的建立过程.原理;理解我国的大地坐标系 统;理解地图投影的概念.变形.构成原理。了解地图投影的应用。智能训练要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及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建立平射方位投影的构来实现。第三章 平面图测绘第一节 平面图测绘的基本方法1.1方向测量1.2距离测量1.3高程测量第二节 平板仪测图2.1平板仪的构造和安置 2.2平板仪控制测量2.3平板仪碎步测量知识要求:理解平板仪测图方法,原理。能力要求:形成方向.距离,用水准仪测高程的基本技能,掌握平板仪测图方法。第四章 地图概括第一节 地图概括概述1.1地图概括的性质1.2实施地图概括的步骤1.3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第二节 地图概括基本方法2.1分类2.2简化2.3夸张知识要求:理解地图概括的实质.步骤.制约因素;了解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第五章 地图符号第一节 地图符号的基本功能第二节 地图符号的构成因素第三节 地图符号的种类知识要求:理解地图符号的构成要素,了解地图符号的种类。第六章 地图类型第一节 普通地图1.1普通地图的类型及内容1.2普通地理图的要素表示1.3普通地图的应用地形图第二节 地形图2.1地形图的类型与功用2.2地形图的符号2.3地形图的应用第三节 专题地图3.1专题地图的特性与类型3.2专题地图的应用3.3专题地图的编制知识要求:了解各类地图的特点,理解各类地图的要素表示方法。能力要求:(一)读图能力:掌握阅读普通地图.专题地图.地形图方法。 (二)地图量算能力:掌握在各类地图,尤其地形图上进行各种量算,以解决制图区域内的相关地理问题。(一) 综合分析能力:掌握通过分析制图区域各要素,概括其区域特征的方法。(二) 野外考察能力:通过地形图的野外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地形图获得考察区地理信息,记录考察成果得能力。第七章 教学地图第一节 教学地图种类和特点第二节 教学挂图的编绘方法知识要求:了解教学地图的特点和种类。能力要求:具备熟练绘制挂图的能力。思想教育要求:通过编绘教学挂图实习,培养学生的坚韧性。第八章 现代制图技术简介第一节 遥感制图第二节 数字地图制图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知识要求:了解现代地图制图技术的发展。三:素质教育措施据本课程技能性强的特点,着力对学生进行以下能力培养。(五) 通过方向.距离.高程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六) 通过阅读地理图.地形图.专题地图,在地形图上的量算培养学生在地图上获得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七) 通过平面图测绘.专题地图编绘.教学挂图的编绘,培养学生在地图表达地理研究成果的能力,制作地理教具的能力。(八)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四:说明地图与测量学计划规定为56学时,理论课44学时,实习课12学时。五:学时数分配明细表章节内容理论课(学时)习题课(学时)实验与实践(学时)上机(学时)自修(学时)备注第一章 导论4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10第三章平面图测绘64第四章地图概括4第五章地图符号22第六章地图图形84第七章教学地图44第八章现代制图技术简介4合计42122总计56六:本课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立体几何与微积分的知识。七:推荐教材及教参推荐教材:新编地图学教程,蔡孟裔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地图概论,褚广荣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地图学,许耿等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习地图学,陈逢珍等编著,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地图与测量学实习教学大纲2000年10月 地理系区域地理教研室 适用本科地理教育专业 一、教学目标 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平面图测绘的技能;具备熟练应用地理图、地形图、 专题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掌握绘制教学挂图的基本技能。 二、实习内容 实习一:距离、方向测量 实习二:高程测量 实习三:小平板仪测图 实习四:普通地理图阅读 实习五:专题地图阅读 实习六:地形图上作业 实习七:教学挂图编绘 三、素质教育措施 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独立、亲手操作的机会、环境。 四、说明 由于学生多,仪器数量有限,实习时分组进行,需占用学生部分课外时间。 五、学时分配表 实 习 内 容学 时实习一:距离方向测量2 实习二:高程测量2实习三:小平板仪测量2 实习四:普通地理图阅读1实习五:专题地图阅读1实习六:地形图上作业2实习七:教学挂图编绘2 合计12 六、推荐参考书 新编地图学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本科用)主编 陈 智修订日期:2004年7月教 研 室:自然地理教研室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有二,其一是使学生知道地壳是什么样的以及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其二是使学生在认识地壳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绪 论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地质学研究的对象的特点第一章 地球概况基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岩石圈的宏观物质表现和地壳的结构类型,知道地内圈层的划分依据。第一节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1、地球的密度和压力地内物质密度的变化规律,地内压力的变化规律2、地球的重力地表重力的变化规律,重力异常3、地热地内温度的变化规律*,地表热流,地热异常4、地球的磁场地球磁场的特点*,剩余磁性,地磁异常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1960年以前对地内圈层的划分了解地内情况的途径,地内圈层结构的确定,莫霍洛维奇和古登堡的发现,对地内圈层的划分*3、1960年以后对地内圈层的划分软流圈的发现,对地内圈层的重新划分*,软流圈的地质意义第三节 地壳的物质成分和内部结构1、地壳的物质构成化学元素,矿物*,岩石*2、地壳的结构岩石在地壳中的纵向分布特点*,岩石在地壳中的横向分布特点*3、地壳结构特点反映出的问题外界因素对岩石变形的影响,地壳结构特点反映出的问题第四节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作用的特点第二章 矿物基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晶质与非晶质矿物的区别和晶体长大的条件,能认出矿物的主要形态和物理性质。第一节 矿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1、矿物的存在状态2、矿物的内部结构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3、晶质矿物的形成晶质矿物的产生,晶质矿物长大的过程,晶质矿物长大的条件*4、矿物的外部形态矿物的单体形态(晶形和晶面条纹),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双晶,晶簇,粒状集合体,板状、片状、柱状和针状集合体,块状集合体,分泌体,结核与鲕状体,钟乳状体,土状体等) 第二节 矿物的化学成分类型1、化学组成基本固定的矿物2、化学组成不固定的矿物类质同象矿物,含吸附水矿物,胶体矿物3、化学组成相同的不同矿物(同质多象)第三节 矿物的物理性质1、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2、矿物的力学性质解理*,断口,硬度3、矿物的其它物理性质密度,磁性4、矿物的肉眼鉴定第四节 主要矿物简介石墨,金刚石,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赤铁矿,萤石,磁铁矿,石英*,褐铁矿,绿泥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云母*,正长石*,斜长石*,滑石,高岭石,方解石*,白云石,磷灰石,石膏,重晶石 第三章 岩石基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各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特征,能认出各大岩类的主要特征,了解各大岩类的相互转化条件。第一节 岩浆岩1、岩浆冷凝现象岩浆,熔浆,挥发分,岩浆的化学成分类型2、岩浆岩的形态岩体,岩体的形态类型(岩基*,岩株,岩床*,岩盘,岩墙*,岩脉,熔岩被,熔岩流),岩体的产状,岩体形态所反映出的岩石形成环境3、岩浆岩的构造块状*,气孔状*,杏仁状,流纹状,岩浆岩的构造与其形成环境的关系4、岩浆岩的结构描述矿物结晶程度的结构*,描述矿物颗粒大小的结构,描述矿物颗粒均匀程度的结构,描述矿物自形程度的结构,岩浆岩的结构与其形成环境的关系5、岩浆岩的物质成分特点岩浆岩的化学成分特点,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特点,岩浆岩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和共生组合*6、岩浆作用岩浆作用的成因、类型和产物7、岩浆岩的分类和主要岩石岩浆岩的分类,主要岩浆岩简介(玄武岩*、安山岩*、花岗岩*、闪长岩、流纹岩、浮岩等)第二节 沉积岩1、沉积岩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点沉积岩的地理分布和垂直分布,沉积岩的形态,2、沉积岩的构造特点层理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粒序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生物痕迹),结核构造3、沉积岩的结构碎屑结构(砾状结构,砂状结构,碎屑的磨圆度),泥质结构,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4、沉积岩的物质组成特点矿物组成特点(继承矿物、分解矿物和自生矿物),化学组成特点5、沉积岩的颜色原生色及其特点,次生色及其特点6、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先成岩石的风化(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风化的产物),风化产物的剥蚀(机械剥蚀、化学剥蚀),剥蚀物质的搬运(流水的机械搬运、风的机械搬运、冰川的机械搬运、海洋的机械搬运),被搬运物质的沉积(机械沉积、化学沉积、生物沉积),沉积物的成岩(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7、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岩石沉积岩的分类,主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泥岩、页岩、石灰岩、火山角砾岩等)第三节 变质岩1、变质岩的空间分布特点变质岩的地理分布,变质岩的垂直分布2、变质岩的构造特点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变余构造、条带构造)3、变质岩的结构特点变晶结构,变余结构4、引起岩石变质的外部条件引起岩石变质的物理和化学条件(高温、高压、定向压力、变质热液),引起岩石变质的地质条件(岩石发生断裂错动、岩浆发生侵入活动、地壳遭受挤压活动)5、变质岩的分类和主要岩石变质岩的分类,主要的变质岩(石英岩、大理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混合岩)6、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原因,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过程第四章 矿床基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矿床有关概念的含义,知道矿床是怎样形成的和形成一个矿床的基本条件。第一节 矿床的有关概念1、矿产和矿产资源2、矿床、矿体和矿石3、品位和最低工业品位第二节 矿床的形成作用1、内生矿床的主要形成作用结晶分异作用,气态分异作用,熔离分异作用,交代作用,充填作用,火山堆积作用2、外生矿床的主要形成作用蒸发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聚集作用3、变质矿床的主要形成作用重组合作用,交代作用4、一个地方形成矿床的充分条件第五章 地质构造基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构造运动的基本类型、主要研究方法和主要地质构造,了解描述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和地质构造的地理效应。第一节 岩石变形的痕迹1、岩石变形的过程岩石变形的基本过程,岩石在不同外力下的强度2、岩层原始产状的改变岩层产状的概念,岩层的原始产状,岩层的产状类型(水平的、倾斜的、直立的、倒转的)3、褶曲的基本类型和要素背斜,向斜,核部,翼部,转折端,顶角,轴面枢纽,轴4、褶曲的形态分类根据轴面和两翼产状分类,根据枢纽产状分类,根据平面上的长宽比值分类,褶曲的主要组合类型5、褶皱构造的主要地理效应使地层出现特殊分布,形成地貌的骨架,控制矿产的分布6、节理的概念和类型7、断层的概念和要素断层,断层面,断层线,断盘,位移8、断层的分类根据它与两盘岩层产状的关系划分,根据它与褶皱轴向的关系划分,根据其两盘错动方向划分,常见的断层组合9、断裂构造的主要地理效应改变地层分布,使构造不连续*,形成特殊形态的地貌和水系*,影响矿体的分布,控制地震带位置第二节 岩石变位的现象1、沉积相的垂直变化沉积相的概念和类型,沉积相的垂直变化及其反映的问题2、岩层的厚度及其反映的问题3、岩层的接触关系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4、地形变化(地面上升现象、地面下降现象、地面错动现象)5、大陆移动及其反映的问题第三节 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与构造运动的概念2、地壳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方向分类(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根据发生时间分类(新构造运动与老构造运动)3、地壳运动的地质效应水平运动的地质效应,垂直运动的地质效应4、地壳运动的特点表现形式多样,水平运动为主,地区差异明显,运动性质可变,无时不在发生第六章 火山和地震基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火山的形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火山的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效应、地震的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地震的传播方式、构造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第一节 火 山1、火山现象火山的概念,火山的结构(火山通道、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喷发的过程,火山喷出物2、火山的分类按目前活动状态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按火山口形态分类(裂隙式火山、中心式火山),按喷发强度分类(宁静式喷发的火山、爆烈式喷发的火山、中间式喷发的火山)3、火山的地理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洋中脊火山带,东非裂谷火山带4、火山活动的地理效应改变中、小地形,影响天气状况,形成矿产和旅游资源,造成灾害第二节 地 震1、地震现象地震的概念,地震现象,地震的地理效应2、地震的有关概念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地震波,地震的传播,震级*,烈度*3、地震的分类根据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根据烈度分类(无感受地震、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根据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4、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在全球的分布规律(在一定地带发生、在地下浅处发生)*,构造地震在局部地区的分布规律(呈周期性发生、呈序列性发生、多沿断裂带发生、多在地下浅处发生)*,构造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5、地震预报预报的内容,预报的类型,预报的方法(历史地震分析、地质构造分析、地震序列分析、地震前兆分析)*第七章 地壳运动的原理基本要求:能说出地槽和地台的基本特征、相互关系和主要类型,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板块边界类型和海洋演化的过程,了解槽台说和板块说的形成过程以及板块说对大陆地质现象的解释。第一节 地槽地台学说1、地槽地台学说的形成地槽的提出*,地台的提出,地槽地台学说的确立2、地槽褶皱带褶皱带的概念,褶皱带的地质特点*,褶皱带的发展过程,地槽的分类3、地台地台的地质特点*,地台的发展过程,地台的分类4、地槽地台学说对地壳发展规律的看法5、对地槽地台学说的评价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1、大陆漂移说的兴衰魏格纳的发现和猜想,大陆漂移说的证明,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点,大陆漂移说存在的主要问题2、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海底的新发现,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海底扩张学说的证实3、板块构造说的诞生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新证据,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板块运动的含义、板块的边界、一个海洋的发展过程、板块运动的驱动力)4、板块构造学说对重大地质现象的解释复理石建造,混杂堆积*,蛇绿岩带,双变质带,褶皱山脉的形成,大陆地壳的形成*,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5、对板块构造学说的评价第八章 岩石圈发展史基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各地质时代地壳和地理环境的特征,了解地壳的演变趋势第一节 地史的有关概念1、地层和化石地层的概念和特点,化石及其形成条件,标准化石和指相化石2、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地层单位的概念,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的概念,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地质年代单位,构造层和构造阶段,地质年代表第二节 各代地史概况1、太古宙地史概况大陆地壳开始形成,地壳薄且较软,海洋出现,大气圈与水圈缺少游离氧,生命开始萌芽2、元古宙地史概况陆壳不断扩大,地壳日趋稳定,地壳的地温梯度降低,藻类开始繁盛,大气圈和水圈中出现游离氧,震旦纪出现冰期3、早古生代地史概况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北方地台海侵,陆壳继续扩大,劳伦古陆形成4、晚古生代地史概况蕨类、鱼类和两栖类空前繁盛,陆壳面积继续扩大,联合古陆形成,全球气候分带现象明显5、中生代地史概况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空前繁盛,陆壳面积继续扩大,联合古陆分裂,地理环境多样化6、新生代地史概况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空前繁盛,陆壳面积继续扩大,现代海陆格局形成,第四纪出现冰期7、地壳演变的趋势整个地壳从洋壳型向陆壳型转变,陆地与洋底的高差逐渐增大,地壳的厚度和硬度逐渐增大,地壳表层岩石在向沉积岩转变第九章 地质图基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主要地质现象在地质图上的主要表现普通地质图的构成,主要地质现象的图上表现,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三、素质教育措施根据本课程的特点,主要应采取下列素质教育的措施:通过矿物、岩石和化石的实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阅读地质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有指导的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做课下作业培养学生自学、发现、创新和解决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