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料学.doc_第1页
中国古代史料学.doc_第2页
中国古代史料学.doc_第3页
中国古代史料学.doc_第4页
中国古代史料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料学 主讲人:概论一、史料学和史料的功用:史料学就是研究史料的搜集、鉴别和运用的科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史料学可大体区分为两类:一类研究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可称为史料学通论;另一类研究某一时期或某一史学领域史料的来源、价值和利用,可称为具体的史料学。研究历史,主要凭借史料。而史料一般可分为史迹遗存和历史文献两类。“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宋元之际马端临,名其著作曰文献通考,他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怪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文献通考.总序)司马迁写史记,一方面要“ 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另一方面,又做了大量实地的调查工作,所谓“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为撰写史记作了大量实地调查的工作。在史记中,可随时看到司马迁“探访耆旧”的痕迹。比如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魏世家:“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言曰:”,郦生陆贾列传:“平原君子与余善,是以得具论之。”等等。现代“文献”的定义:“文献是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见1985年1月31日国家标准局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根据这一定义,文献不仅包括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包括博物馆、声像馆及至家庭私人所收藏的一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二、历史文献的产生、形体及内容性质的分类一、历史文献的产生:我国现存最早的典籍当推尚书。该书保存了世界是最早的历史文献。其中虞书、夏书是春秋战国时人根据相传旧说综合整理而成。商书5篇,其中除汤誓被认为是后人追记的以外,其它都是原始的档案文献。盘庚三篇,写作时间最久,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距今已有3700多年历史。尚书多士“维殷先人,有典有册”。说明商代已经出现典册。 二、记录文献的载体:在我国纸张尚未发明之前,各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书写材料,比如印度人用棕榈叶抄写佛经,巴比伦人用泥板,埃及人用纸草,小亚细亚人用羊皮。 我国在纸发明之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文献载体(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2)金石:“金文”指商代至秦汉时期青铜器上面铸上或刻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秦以后,普遍以石刻代替金刻。“石鼓文”是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行各地。刻石记功。共刻了峄山、泰山、芝罘、东观等七块刻石。东汉灵帝“熹平石经”、三国齐王曹芳“正始石经”、唐文宗“开成石经”(现存西安碑林)。甲骨文毛公鼎毛公鼎铭文简牍长沙马王堆帛书 (三)简牍:古代以木为牍,以竹为简,合称简牍。古代发现竹木简牍,见于史书记载的,如:汉书艺文志记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战国竹简,有书、论语、孝经等。晋书束皙传记两晋太康二年(281)汲郡(今属河南)人不准盗发魏王古墓,发现简书数十车,整理出古书75篇16种。其中竹书纪年、穆天子传保留至今。近代以来有以下几次重大发现:居延汉简:甘肃额而济纳河流域,古代泛称“居延”。汉武帝时起,建立烽火台,屯戍部队。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发现西汉木简1万余枚,获得大量有关烽燧制度、兵制、屯田制等珍贵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永元兵器簿(77根木简组成)内容是关于烽火台兵器现状的报表。 19721976年,再次发掘出2万多枚木简。整理出70多个完整的簿册,对研究汉代历史和文档制度,具有重大意义。云梦秦简: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1100多枚秦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和文书。有秦法律三种,秦治狱案例(关于审讯、调查及法医检验的具体记录)和南郡守腾文书、为吏之道、日书等,还有一部类似历史年表的大事记(53根竹简)按年系事,记载了自从秦昭王元年(前306)到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将近100年间的大事。据考证:约为秦始皇三十年陪葬理入的。司马迁写史记时没看过这份重要材料,可用来订正、补充史记的内容。临沂银雀山汉墓简:1972年4月出土竹简4900多枚,多用隶书书写。绝大部分是兵书,如孙子十三篇、六韬、尉缭子等,特别可贵的是发现了失传已1700余年的孙膑兵法,以及管子、晏子、墨子残简。两部孙子兵法的发现,解决了历史上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孙膑兵法现存223简,11000多字。其中有的记载可以订正史记的错误。里耶秦简(四)缣帛:在竹简盛行之时,缣帛已用于写书。墨子鲁问“书于竹帛,镂于金石”。应劭风俗通义“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改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太平御览卷606引)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轪侯利苍儿子的墓中出土了30多种12万多字的帛书,其中有老子甲本、乙本,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周易、战国策等古籍,还有用帛绘制的导引图、地图、驻军图、街坊图等。(五)纸:纸字本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于箧上的絮渣。汉书外戚传中记解光奏“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蹏书”。应劭注:“赫蹏,薄小纸也”。当指缣帛。1957年5月在西安市灞桥古墓中发出一片长宽各10CM的大麻纤维纸。该墓葬不晚于汉武帝。三国志文帝纪裴注引胡冲吴历“帝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遍与张昭”。北堂书钞引崔瑗与葛无甫书“今遗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说明纸发明三、四百年后,东汉、三国时期帛书仍在流行。1957年在西安灞桥出土的纸三、历史文献的内容、性质的分类:我国历史文献从内容体裁上可分为:著作、编述、抄纂三大类。著作:凡是前无所承,而是个人的创造才称作“作”、“著作”。顾炎武日知录“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卷19)清焦循“人未知而已先知,人未觉而已先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数人,俾人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雕菰集卷七“述难”)(2)编述:集合各种文献资料,重新加以编排整理,“述而不作”,称为“述”,也称“编述”。(3)抄纂: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为抄纂。丛书:丛字具有总括、聚集之意。汇集各种单独著作,汇编成一套大书,而自立名称的书,称为丛书。 类书:汇集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俪词骈语,按照类别或韵部编排,以供检索的书,为“类书”。它把许多古籍中的原文,按其性质内容,分门别类的编排、摘录,汇集成书。四、史料的考辨: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无论做哪门学问,总须以别伪求真为基本工作。因为所凭借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而虚伪,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中国旧学,十有九是书本上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以辨伪书为整理旧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事。”郭沫若也曾指出:“无论做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伪书的种类:(1)全伪:子部居多。如鬼谷子三卷,旧题周楚鬼谷子撰。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此书,隋书经籍志始有著录,列于纵横家。其书文体不类战国。明代胡应麟认为此书为东汉人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苏秦三十一篇、张仪十篇(唐修隋书经籍志时亡佚)两书之言荟萃附益而成。清代姚际恒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认为乃魏晋六朝人所未作;又如孔丛子旧称陈涉博士孔鲋撰,然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无著录,宋中兴书目始有。该书还记孔鲋之死,甚至记至东汉安帝延光三年(124)事。11(2)部分内容伪:如管子,原题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撰。内容庞杂,包含有道、名、法等家的思想。宋代刘恕的通鉴外纪引晋傅玄语曰:“管子之书过半变事后世好事者所加,乃说管仲死后事”。其中记载管仲将死对桓公之语,书中还提到西施、吴王,均为春秋末年人物。并有批评墨子兼爱、非攻的话,而墨子学说战国初年才兴起,这些内容均为后人续作。此书显系后人采拾管仲言行,附以它书汇集而成。又如商君书,旧题商鞅撰。其中记载了商鞅变法的某些史实,阐述了商鞅的政治和哲学思想。但其中多附会后事。(3)本无其书,后人臆造:如亢仓子,因庄子提到亢仓子(一名亢桑子)其人,故后人伪造此书。子华子则无一点根据之空造。朱熹“(该书)其理多取佛、老、医、卜之言;其语多用左传,班史中字,其粉饰涂泽,俯仰态度,但如近年后生,巧于模拟者所为”(朱文正公文集卷71“偶读漫记”)。(4)曾有其书,因佚而伪:比如晋史乘、楚梼杌,孟子离娄下曾提及两书,到元代,吾衍伪撰此两书。陶宗仪辍耕录明载吾衍著此书。再如列子,汉志存有其目(共八篇),东晋时张湛搜集道家之言凑合而成,并为之作注。书中多讲两晋的佛学思想并杂以佛家神话。(5)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人名皆伪:如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为独立的一本书,今名春秋左氏传,成为“春秋三传”之一。是经西汉刘歆整理后,名称及内容都有变化。内容也有后人伪托的成份。商君书、管子本非商鞅、管仲作。前者为战国时法家的杂著,后者为无名氏的丛抄。需要阅读的书目:张心澂的伪书通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该书共收录论辩之书1104部,是一部集古今考辨之大成的大型辨伪工具书。80年代,台湾学者郑良树作续伪书通考(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并作有古籍辨伪学(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90年代,杨昶辨伪学讲义(见李国祥主编的国学知识指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杨绪敏中国辨伪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邓瑞全、王冠英编有中国伪书综考黄山书社1998年),均为当代有影响的辨伪学专著和辨伪工具书。第一章先秦史料一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汇集了夏商周历代统治者的部分谈话记录、讲演词、命令和宣言,此书所记之事,上起尧舜,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二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选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间的事隔305篇。相传是孔子从三千多首诗中选择编辑而成。从内容上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主要是民间歌谣,分为周南、召南、邶、鄘等十五国风,160篇。比较具体地反映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对于社会生活、农业生产以及民情风俗也有真实地描写。雅分为大雅、小雅,是宫廷和京畿地区演唱的乐歌,105首,大雅全是贵族的作品,产生于西周,反映了西周王朝的兴起和当时农业生产的部分情况。小雅大部分是贵族的作品,产生于西周末与东周。颂分为周、鲁、商三颂,世宗庙祭祀的乐歌,为歌颂祖先神灵之词,40篇。三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西汉刘歆“治左氏,引经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汉书楚元王传)四、多种史著的撰述:A、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排史实的史体。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元年,或作二年(280年或281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完整的68篇),共10万余字。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明嘉靖年间出现一本竹书纪年二卷,为伪作。近代称之为今本竹书纪年。清末朱右曾始辑原书佚文为汲冢纪年存真二卷,王国维据以撰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二卷,可资参考。穆天子传:汲郡魏墓发现的竹书之一。内容记周穆王西巡之事,有日月或寻,并详记所行里数。名虽曰传,其体裁实属编年,晋郭璞曾为本书作注。该书有助于了解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周穆王西行所到之处,各部落或献良马、牛羊,或献美酒,而穆王赐给他们黄金之鹿、白银之麇等物,这说明远在张骞之前,中原和中亚间早有个人和团体的交往接触。B、谱牒类: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等。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春秋。从今所见佚文看,实际已记到战国末年,并称赵王迁为“今王迁”。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商务印书馆世本八种为清代八家的辑本,可资参考。C、语类:以记语为主的史著。国语:作者:司马迁报任书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晋韦昭在作国语解叙时说,左丘明作完左传,又作国语,因此国语又称为左氏外传。国语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它与左传的区别在于:左传采用编年,而国语则按国别编写;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左传详载事件的过程,国语则侧重于对事件发表议论。全书21篇,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记录了上起周穆王征犬戎(前967)下迄智伯灭亡(前453)前后约500年各国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策是战国时各国纵横家游说诸侯国君或互相辩论时所发表政治见解等言论的辑录。原称作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后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33篇。记事起讫: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5年的历史。战国纵横家书也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说客辩士言论的史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部内容性质与战国策相同的帛书,共27章,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有11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另外16章为久已失传的古佚书。D、其他史著:逸周书:连序共71篇,今缺11篇,尚存六十篇。与尚书性质相类。包括了西周至春秋间约600年左右的事迹。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士相见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的史料。其中记载的冠、婚、丧、祭各种礼节一般为后世所承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下设360个官。所记各种政治制度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山海经:性质相当于地理志。全书共18篇,三万零八百字。全书通过神话形式,记录了全国的山川矿藏共226处,现在可以得到证实。还记载了260多种动物,130多种植物。还记载了古代的一些社会情况。对研究自然科学史和中国原始社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五、先秦诸子著作:儒家:(1)论语:是孔子和他高足的言行录,为语录体。是研究孔子思想比较可靠的资料。可参见杨树达论语集解和杨伯峻论语译注。(2)孟子:是一部关于孟轲言论及其与诸侯王、时人、弟子的谈话汇编。共七篇。可参考杨伯峻孟子译注。(3)荀子:为荀子自著。其中有些篇目为汉儒杂录。现存32篇。本书保存了先秦时期许多可贵的材料,是研究荀子思想和先秦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道家:(1)老子:也称道德经。书中保存了春秋末年老子的思想。分为81章,约5000字。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两种老子写本,一是汉初写本(甲本),一是汉文帝时写本(乙本),是目前保留下来的最古的本子。(2)庄子:此书是庄子与道家后学所作。唐玄宗时,诏改为南华真经。可以提供战国时思想学术史料。法家:(1)管子:24卷,该书托名管子著,其实非一人所作,也非一时所作,书中提到“毛嫱”、“西施”、“吴王好剑”,均为春秋末年之人。是中国早期最长的政论文献之一,多达135000字。(2)商君书:托名商鞅撰,实为战国后期秦国法家所撰。其中有五篇作于商鞅死后:更法错法徕民弱民定分。垦令靳令外内开塞、耕战可能是商鞅的遗著。高亨商君书注释中华书局1974年可作参考。(3)韩非子:是战国后期著名法家韩非的著作。集上商鞅、慎到、申不害三家政治权力学说之大成。书中主要论述了:一、非道德主义政治思想。二、君主中心论。 三、法治与术治: 他主张运用严刑苛法,制止人民犯罪。所谓“术”,是指君主驾驭群臣、考察群臣的手段。法是用来统治全体人民的工具,而术的对象是群臣百官。法律是公开的,强调的是制度;而术是藏于胸中的,强调的是君主个人权力运用中的技巧。陈奇猷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58年可作参考。第二章秦汉史料一、基本史料:(1)史记:(一)史记的史料来源:史记的撰写,起意于司马谈。史记太史公自序:“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史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当时流行的先秦古籍;(2)皇家收藏的文献档案;(3)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漫游生活,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在游历的过程中,他注意考察史迹、观察民俗和古代遗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采集书本以外的珍贵资料。如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赵世家:“吾闻之冯王孙曰”;魏世家:“吾适大梁之墟,墟中人言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樊郦滕灌列传:“余与(樊)他广游,为言高祖功臣之兴时若此云”。李将军列传“余观李将军,恂恂如鄙人“。(二)记事起讫、内容及其史料价值:起讫: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一说太初,一说元狩,一说天汉,一说汉武帝末年)。如屈贾列传云:“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再如司马相如列传“太史公曰: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余采其语可论者著于篇”。所记人事均在司马迁死后。据史通古今正史记载,为史记作续补的有褚少孙、刘向父子、冯商等十五六人。因此现存史记中有不少内容的记载并非出自司马迁之手。本纪:采用编年形式,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主要是记载历代帝王和在政治上起主导作用的人物的事迹(如项羽)。表:以时间为序,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历史大事,分世表、年表、月表。如三代世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等,提纲挈领,使人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一览无余。书:以叙述社会制度和自然界现象为主体,对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发展和现状加以系统的记述。具有典章制度的性质。如礼书、乐书、历书、天官书河渠书等。世家:主要叙述世袭贵族王侯或某一类重要人物的事迹。如陈涉世家、孔子世家外戚世家等。列传:记载将相大臣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事迹(刺客、游侠、商人等)以及国内外各民族的事迹。又专传、合传等。如伯夷列传游侠列传西南夷列传朝鲜列传等。 梁启超中国之旧史“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臣而作,曾无一书为国民而作者”是不当的。(2)汉书:(A)史料来源:武帝以前绝大部分用史记原文。赵翼廿二史札记对汉书所用史记的材料作过一番对勘的功夫,汉书对史记作了三个方面的增补:增篇目,比如增加惠帝纪、蒯通传、伍被传、地理志、艺文志等;增事实,如韩信、楚元王、萧何、卫青、公孙弘等传中都增加了史料。增文章,如贾谊传载治安策,晁错传载贤良策等。武帝以后的史料:班彪史记后传,汉书中元帝纪、成帝纪及韦贤翟方进、元后三传均为班彪作。各家续写史记的材料。其他方面的记载,如汉著记、汉大年纪等。(B)内容及史料价值: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制全袭史记而略有变更,如改“书”为“志”,(如河渠书改称沟洫志)“世家”并入“列传”。全书由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组成,共百篇,80余万言。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计230年的历史。使一朝一代的历史内容保存得更加完备。(3)后汉书:共120卷,其中纪传90卷,为范晔所著;志30卷为晋司马彪所著。记载了上起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下迄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共196年的历史。由十纪、八十列传组成。范晔原本作志十篇,并已托谢俨收集资料,可惜由于他过早离开人世,致使十志独缺。梁刘昭取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八志三十卷与纪传合成一部。二、其他文献资料:A综合性的史料:(1)荀悦汉纪;(2)袁宏后汉纪;(3)东观汉纪(4)应劭风俗通义。此外三国志、资治通鉴中也保留了一定的秦汉史料。一些类书,如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都保存了不少秦汉史料。清朝严可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清汪文台辑佚的七家后汉书,均可提供重要史料。B、农业和其他经济史料:(1)氾胜之书:西汉成帝时氾胜之作。原书已经散佚。清洪颐宣有辑佚本。今人石声汉有氾胜之书今释、万国鼎有氾胜之书辑释。该书是我国农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2)四民月令一卷,东汉崔寔撰。清人严可均有辑佚本,收在全后汉文中。今人石声汉有四民月令校注、缪启愉有四民月令辑释。(3)盐铁论十卷60篇,西汉桓宽撰。四部丛刊本。郭沫若盐铁论读本,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可作参考。C、职官制度史料:主要有:汉官,作者失考;汉官解诂,东汉王隆撰,胡广注;汉旧仪(汉官旧仪),东汉卫宏撰;汉官典仪,东汉蔡质撰;汉仪三国吴丁孚撰。诸书均佚,清代孙星衍有辑佚本,收在四部备要等丛书中。其中卫宏汉旧仪专记西汉一代职官制度,兼记皇帝起居、皇后亲蚕、西汉祀典、皇帝诸侯丧葬制度等。其他五书专记两汉的官制。此外可参考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 D、政治思想史料:(1)新语:今本12篇,西汉陆贾撰。四部丛刊、诸子集成本。(2)新书(贾子)西汉贾谊撰。四部丛刊本。今本有10卷58篇,其中2篇有录无书。(3)淮南子(淮南鸿烈、刘安子)今本21篇,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所收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为较好版本。(4)春秋繁露:董仲舒撰,今本17卷,82篇。四部丛刊本。(5)法言:13卷,扬雄著,诸子集成本。(6)新论:桓谭著。四部备要本。(7)论衡:东汉王充著。今本85篇,其中一篇有目无文。原书100多篇,在南朝宋以前便只存85篇。该书对儒经及诸子百家学说进行了大量“订其真伪,辨其实虚”的工作,如书虚儒增等篇对儒家经传中不实之词进行考辨。问孔刺孟对孔孟言论中前后自相矛盾的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验符讲瑞中力斥瑞应的虚妄,并具体批判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刘盼遂论衡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可作参考。(8)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4卷,四部丛刊本、汉魏从书本。(9)潜夫论10卷,东汉王符著,四部丛刊本。魏晋南北朝史料一、三国志及裴注:三国志全书65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记载了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黄巾起义(184)西晋灭吴(280)(220曹丕代汉建魏280)前后共60年的历史。特点:(1)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用本纪来记述魏国君主行事,记蜀、吴二国事称传。(2)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3)三国志反映了魏晋时期士大夫中间流行的品题人物的风气。(4)叙事简约,以致疏略。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补缺:如魏书武帝纪注中全文抄录了曹操述志令(让县自明本志令),这是一篇自述作者55岁以前生平抱负变化的重要文章。再如武帝纪记屯田之事只有“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13个字。裴注补充了有关屯田的事迹140字,在任峻传注中又补充了182字。又如马钧是三国时著名的科学家,三国志中只字未提。裴氏从魏书明帝纪注、杜虁传注中引了有关著作的记载共1200多字,对马钧的生平事迹和创造发明作了详细的交待。 纠谬:如官渡之战,魏书武帝纪“兵不满万”,裴注引荀彧传所云“十万之众”,辨明“官渡之役不得云:兵不满万也。”评论:一是裴氏自己评论,如蜀书.关羽传注中有对曹操听任关羽投奔刘备而不去追赶的评论;吴书.张昭传注中有张昭劝迎曹操的评论;二是引录其它史家评论,如魏志.武帝纪注引王沈对于曹操的评价,蜀书.诸葛瞻转注引干宝对于诸葛瞻的评论等。备异:对各种不同的记载,暂无法下结论的,采取备异的手法。所引用的古书有159种。二、其他纪传体史书:据隋书经籍志著录,本时期的纪传体史书约有80余部,同时还有大量的编年体史书问世。其中除三国志外还有宋书、南齐书、魏书共五部为“正史”。A、宋书: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朝,任吏部尚书、尚书令等职。487年,奉齐武帝诏修宋书,历时一年完成纪、传两部份,其后续成志文。计本纪10卷,志8篇30卷,列传60卷,合为100卷。记事起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刘裕掌东晋大权时,下迄宋顺帝昇明三年(479)萧道成篡宋建齐,共75年史事。其中“八志”不以本朝为限,往往追溯三代,尤其详于魏晋,可补三国志无志的缺憾。B、南齐书:萧子显(489557),字景阳,南兰陵郡南兰陵县(江苏常州西北)人。仕梁任国子祭酒、吏部尚书、吴兴太守等职。得梁武帝恩准,撰写齐书60卷(现存59卷)。(有别于唐李百药北齐书,称其为南齐书)南齐书记事起自宋顺帝昇明三年(479)萧道成专权,终于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共30余年史事。史料价值较高,列传中保存了大量史料。如祖冲之传全文引用了祖冲之上“大明历”表,记载了他创造指南车、千里船、水碓磨的过程和机械特点。檀超传著录了檀超所上的修史议例。这些史料都是相当珍贵的。C、魏书:魏收(506572),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先后担任太学博士、中书令并一直保持兼修国史的职务。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551)奉诏撰魏书,至天保五年(554)完成。全书多次修改,现共130卷,其中帝纪14卷,列传96卷,志20卷。记事上起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68),下至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包括183年史事。魏书本纪十二篇,记载了从拓跋珪建魏到东魏灭亡12个皇帝事。视东魏为正统,而关于西魏的历史基本上是空白。三、唐修南北朝各史:(1)梁书、陈书的修撰:姚思廉(唐初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在其父姚察(陈朝吏部尚书,入隋受命修梁、陈二史)梁史、陈史草稿的基础,扩充内容而成。陈书姚察传云:“梁、陈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亡之时,仍以体例诫约子思廉,博访撰续”。今梁书中题名陈吏部尚书姚察所撰篇目有26篇之多,陈书中提此名号者有2篇。(2)北齐书的修撰:李百药在隋任东官学士、礼部员外郎,入唐任中书舍人、散骑常侍等职。他在其父李德林所撰齐书的基础上“仍其旧录,杂采他书,演为五十卷”。(史通古今正史)今本北齐书,李百药原文的只有十八卷(共50卷),其余大致是取北史、高氏小史补充的。因此出现书法不同,称谓不同的混乱现象。(3)周书的修撰:令狐德棻历任唐初丞相府记室、秘书丞、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等职。令狐氏主要依据牛弘周史而修撰。刘知几批评道:“不能别求他述,用广异闻,唯凭本书,重加润色,遂使周氏一代之史,多非实录者焉”。(杂说史)该书仅有纪传而无志表。作者仿尚书文体写成,语虽典雅,却难免失实。该书至宋代多残缺,多取北史、高氏小史补充。()隋书的修撰:该书总监是魏征,同修的尚有房玄龄、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名臣。魏征主撰序论,颜师古主撰纪、传。是唐设馆修史以来第一部成于史馆众家之手的史书。五代史书(梁、陈、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641),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五代史志”共卷十志: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十志原为单行本,后合入隋书。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齐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弥补“五代史”无志之缺憾。因此“五代史志”也称为“隋志”。(5)晋书的修撰:贞观十八年(644)诏令房玄龄、褚遂良、令狐德棻等重撰晋书(在此之前,有十八家晋史)书成后总题“唐太宗文皇帝御撰”。实际上唐太宗只拟定了其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四篇纪传末尾的“论”。真正主修者,令狐氏为首,房玄龄为监修。该书从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记起,讫于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凡156年历史,共130卷。除帝纪、志、传外,还增设了“载记”30卷。以记载各族统治者在北方建立的“十六国”史事。是研究五胡十六国极其宝贵的史料。(6)南史、北史的修撰:李延寿,相州(今河南安阳)人。贞观中任崇贤馆学士,迁符玺郎,兼修国史。其父李大师曾着手撰写一部编年体南北朝通史,书未成而卒,延寿承其业,改编年为纪传。耗十六年时间,撰写南史、北史。南史记事起自宋永初元年(420),止于陈祯明三年(589),记载了南朝宋、齐、梁、陈四朝170年的历史。有本纪10卷,列传70卷,共80卷。四、其它史著:A、如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卷12为本书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B、郦道元,字善长,今河北涿州人,生活在北魏,官至东荆州刺史。著有水经注40卷,记大小河流水道1252条,几乎是水经(记137条河流)的十倍。注文达30万字,是水经的20倍。对中国现在各省的主要河流有详尽的记载,是考察古代水道演变的重要资料。同时该书还以山川自然条件的联系,扼要地叙述各地的史迹沿革、风土民情及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该书引用书多达375种,所录碑石达302块。近人杨守敬著水经注疏(科学出版社1955年)可供参考。C、洛阳伽蓝记:杨衒之,北魏北平人。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胡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的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今人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文学古籍出版社1958年)可供参考。D、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史评著作。如南朝齐梁的刘勰,山东营县人,世居京口(镇江),作文心雕龙50篇。它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其中史传篇则专论史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对刘知几史通有较大影响。其中反映了刘勰的一些史学思想,如他认为史学的功用在于“彰善瘅恶”、“表征兴衰”,主张“直笔”等。E、世说新语,虽为文学作品,但却具有很高史料价值。作者刘义庆,彭城人。是宋武帝刘裕侄子。他广集门客编纂该书。该书记载了从汉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趣事。分为三十六门。梁刘孝标为之作注,所引书达400多种。是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裴注三国志,郦注水经),刘注本身也具有较高史料价值。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的影印本是较好的版本。F、颜氏家训:隋朝颜之推撰。初仕梁,任散骑侍郎,后投奔北齐,任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招为学士,不久病卒。本书成于隋朝仁寿年间。分为20篇,多述立家治身之法,并考证典故,品评文艺,从中可以考见当时们法贵族的处世方针和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许多情况。四部丛刊本可供参阅。G、抱朴子:东晋葛洪撰。本书分为内篇20卷、外篇50卷。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去祸”之事。思想内容属于道家,是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材料;外篇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思想倾向于儒家,是研究当时社会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同时在外篇中,对当时管厂内幕、贵族的贪婪以及社会的伪善,揭露颇多。四部丛刊本可供参阅。H、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撰。100卷。本书属于纪传体晋代北方十六国史,每国各为篇卷,叫作“录”,如前赵录、后赵录、前燕录、前秦录等;个人曰“传”。原书在北宋时已经散佚,今流传的有两种本子:一是明朝人屠乔孙等辑佚本,一是清朝人汤球的辑佚本,可以互相参读。明清史料学第一章、明代的史学和研究史学的史料一、明代史学的特点:从明初到明中叶,史学出现了一个低潮。万历以后,史学才开始摆脱困境,出现新的发展趋势。明朝官修的史书仅有元史、永乐大典、明实录、大明会典、大明一统志等。从嘉靖到明末,私家修史之风盛行,涌现出一大批知名的史学家。如王世贞、焦竑、李贽、胡应麟、谈迁等。稗史著作空前增多,内容非常广泛,有近5000人的别集。方志撰述十分兴盛。二、明史研究的基本史料:(1)明实录:明朝定制,翰林院设置史官掌修国史,老皇帝死后,新皇帝即位,即命令史官为前朝修实录。纂修实录的主要依据起居注、时政记、档案,因此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一般记载比较准确。明代保存下来的共有自太祖到熹宗共十三朝,(建文附太祖,景泰附英宗)实录及崇祯朝的辑补本。记载了15位皇帝的事迹。1940年汪伪时期,梁鸿志根据江苏省国学图书馆本影印,是现在通行的本子。共500册,2925卷。1962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黄彰健等校勘,影印出版。正文133册,校勘记29册,附录21册。 (2)明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后的一部,也是官修正史中编纂时间最长的一部,前后达90余年。早在顺治二年(1645),即命冯铨、洪承畴等负责此项工作。因政局未定,史料不备,而没有什么成效。康熙四年(1665),重开史馆,但翻译明实录为满文。康熙十八年(1679)再次开馆修史。因在这前一年开“博学鸿词科”,网罗明末逸民中不应科试的。结果使得朱彝尊、潘耒、尤桐等近五十人进入史馆。万斯同以布衣的身份参与修史。当时以徐元文为监修,叶方霭、张玉书为总裁,后总裁调动频繁。康熙末年,初稿大部完成。此史稿的编纂,出力最大的首推万斯同。雍正元年(1723)七月,续修明史,总裁张廷玉、朱轼等,即以“王稿”为蓝本,增删修改,到雍正十三年(1735)全书告成,由张廷玉领衔进呈,即今之通行本明史。全书共336卷: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目录4卷,记载了明代近300年的史事。 (3)明会典:是专记明朝一代典章制度的。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设馆修纂大明会典,由李东阳、焦芳、杨廷和任总裁,到弘治十五年修成。共180卷。正德四年(1509)重修刊行。明会典的材料是根据洪武二十六年(1393)公布的诸司职掌为主,并参考皇明祖训、御制大诰、大明令、大明集礼、洪武礼制、礼仪定式等。体例: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纲,分别叙述个行政机构的职掌、事例、冠服、礼仪等,并附有插图。内容较明史诸志记载为详。(4)谈迁与国榷:谈迁(15931657),原名以训,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枣林人。他耗时三十余年撰成108卷、500多万字编年体史著国榷。国榷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首四卷汇集了明朝的典章制度,分门别类做综合性的叙述。正文则按年月日编载史实,上起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终于南明弘光元年(1645)。在叙述的过程中,间附学者及史学家的评论以及自己的评论。三、明清时期关于明朝历史的著作:(1)王世贞弇山堂别集100卷:王世贞字子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弇山堂别集)是其编撰纪传体史书的素材,分“述”、“考”、“表”三大类。“述”记明朝有关重大事件。如卷1至卷19,有皇明盛事述、皇明异典述、皇明奇事书等,内容涉及朝章典故、君臣事迹、社会经济、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等。卷20到卷30为史乘考误11卷,主要考证国史、野史、家乘之误。卷31到卷6是关于明代帝王世系及宗藩的记述。卷37到卷64为史表,较之明史史表更为完备。卷65到卷100为亲征、巡幸诸考,主要记载典章制度。可参阅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的弇山堂别集。万历四十二年(1614),其门人董复表又编有弇州史料。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8卷,将嘉靖到万历初年的内阁首辅如杨廷和、蒋冕、杨一清、张璁、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等都包揽进去。在记载首辅事迹的同时,揭示了嘉、万时期内阁政治的发展概貌。(2)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计六奇,字用宾,江苏无锡人。明季北略24卷,上自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下迄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记载“北都时事大略”,故“题曰北略”。明季南略18卷,始于福王弘光元年(1644)五月,止于康熙四年(1665)记载南明福、鲁、唐、桂四王兴亡史。本书大体按年叙次史事,而又各标事目,合编年和纪事本末为一体。南略中主要记南明四朝史事。363篇中,涉及农民战争的有33篇。(3)李贽续藏书:取材于明代传记和文集,载录了神宗以前明代人物400名。李贽按照自己观点将这些历史人物分类,各立名目并写有叙论,如开国诸臣总叙、开国名臣、开国功臣、逊国名臣(记载建文时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内阁辅臣、大臣总论、富国名臣总论、智谋名臣总论等。两书对人物的评价体现了李贽的历史观。他主张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要“一切断以己意”,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标准。(4)郑晓吾学编69卷:是仿史记而作的明史著作。作者郑晓,浙江海盐人。内容包括:皇明大政记、建文逊国记、皇明同姓诸王表、传、皇明异姓诸侯表、传、皇明名臣记、皇明百官表述、皇明北虏考等共14篇。其中在百官述土官、地理志夷官考中详细地记载了土司制度。在北虏考中详叙明王朝与蒙古间的和战关系。(5)何乔远名山藏:何乔远,福建晋江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出任过刑部主事等。该书是一部分类体明史著作,似纪传而又似非纪传,它不分纪、传、志、表,而一律称“记”。把全书分为37记,109卷。其中卷129典谟记,是洪武至隆庆13朝的编年史;卷3032为坤则记记载后妃事迹;卷3640分藩记记明代分封之事;卷4555为典礼记、刑法记、漕运记、马政记、盐法记等,相当于书志。卷59109为类传,如臣林记、儒林记、宦者杂记、货殖记等。(6)朱国祯皇明史概:朱国祯,浙江乌程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做过南北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该书原计划写“五记”:大政记、大训记、大事记、大因记、大志记;“五传”:开国臣传、逊国臣传、列朝臣传、类传、外传;今本唯有大政记、大训记、大事记三记、开国臣传、逊国臣传“二记”。其中大政记36卷,记载国家典制,大训记记载“列圣典谟”。是编年体明史,起洪武迄隆庆,将编年史内容分为言与行两部分。大事记50卷,是纪事本末体。开国臣传13卷、逊国臣传6卷,分别记在洪武、建文两朝的大臣事迹。 (7)张岱石匮藏书、石匮书后集:张岱,浙江山阴人,是明清间浙东的一位才子。学问渊博而多才多艺。崇祯元年(1628)开始撰写石匮藏书,顺治十一年(1654)五易其稿,最后定稿。顺治十三年(1656)谷应泰任浙江学政,邀请张岱编写明史纪事本末。张得以阅览史料,于是续写崇祯一朝事迹,成石匮书后集。石匮藏书220卷,仿史记体例,分为本纪、表、志、世家、列传。记载了从洪武到天启的史实。石匮书后集63卷,仅有本纪、世家、列传,记载了明朝崇祯朝及南明史事。(8)查继佐罪惟录:查氏,为浙江海宁人,崇祯十一年(1638)举人。明亡后,曾参加鲁王政权的抗清斗争。晚年在家乡讲学、著述。 罪惟录是纪传体明史,近人张宗祥校订本为102卷,有纪、志、列传。帝纪始自明太祖,迄于安宗(福王朱由崧),凡南明诸王皆列入本纪,不过鲁王、唐王、桂王、韩王都是以附纪的形式出现而附于安帝纪后的。见四部丛刊三编中。 四、各种专题性的史料:(1)记述主要历史事件:如记录汇编中有平胡录、北平录、平吴录、平汉录等记载朱元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