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doc_第1页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doc_第2页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doc_第3页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doc_第4页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老子的姓名、生活的时代、老子的主要著作和老子创立的学派。理解老子的的基本思想。2、记住孔子的姓名、生活时代及集中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理解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贡献。3、记住孙子的姓名、生活年代及其主要著作。二、过程和方法:学习从历史人物的言论中提取有用信息、认识其思想的方法。学习评价思想家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和提高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培养和提高阅读和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崇敬孔子等文化名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优秀文化遗产;通过认识孔子等文化名人及其成就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孔子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老子思想的朴素辨证因素。难点:1、孔子的政治思想。2、老子思想的消极性【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孔子与诸子的故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学术思想,群星璀璨,光耀千古。西方社会学家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有长足的发展,还得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去寻找智慧。引入。燃起学生的热情。2、 老子1、 老子其人课件展示(老子像),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图中的人物生活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子是古代对尊敬的人的称呼。传说老子一出生就白发皓首,所以人们称他为老子。2、 地位教师提问:老子创立的学派叫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道家学派。3、 著作教师展示线装本的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思想的结晶,全书充满了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到今天。4、 思想 (1) 、朴素的辩证因素老子提出了“对立的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2) 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诸候国的兴亡,个人贫富贵贱的变化在他的思想中得以体现。(3) 消极方面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景丧失信心,甚至幻想倒退他理想的“小国寡民”社会。二、孔子1、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公认的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指导学生观察书上关于孔子的介绍。然后叫学生介绍孔子的生平及事迹2、要求学生读书,找出“历史上怎么样评价孔子?”后叫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再说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3、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论语”中的话,理解“仁”的含义。然后教师简介后来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一些情况4、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教育的作法的意义所在。并引导学生阅读小字,以理解因材施教。5、关于孔子的这些评价是如何得出的呢?引导学生引出“论语”。然后问学生是否是孔子所著?学生看书、认真思考、寻找、发现形成整体认识三、孙子1、 其人孙子,姓孙名武,春秋未期齐国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2、 著作他著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著名的兵书,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多种语言,成为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书中阐述了“知彼知已,百战不殆”“避实击虚”等军事观点。后世尊称孙子为“兵圣”。4、 课堂小结在春秋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产生了三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孙子,他们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仍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辉。战国时期也有这样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学识依旧闪耀着光芒,这些内容,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5、 作业完成P54学习测评6、 教学反思 第10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适当背诵春战国思想家的名言名句。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知道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着重培养和提高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能力和方法:学习从历史人物的言论中提取有用信息、认识其思想的方法。学习评价思想家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和提高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培养和提高阅读和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内容及影响的理解,帮助学生认识到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诸子百家创立的思想体系和提出的很多理念是世界文化的瑰宝,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1、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的学术思想。 2、“百家争鸣”的含义及代表性思想家。难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战国各学派的基本观点。【教学过程】导入课件展示:春秋战国文化地图,与此同时教师讲述道:这是思想之河的星宿海。在这里,聚集着掌控古代中国思想的人。他们是中国第一批知识精英,他们共同构成中国最早的思想界。他们并立,著书,高谈阔论,彼此辩驳,史称“百家争鸣”。他们的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新课讲授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课件展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的原因请同学们回忆前面所学,战国时期出现了哪 些明显的变化?由学生阅读教材、回忆并讨论,然后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私学的兴起、代表不同利益的知识分子群体及不同学术思想的出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的原因,那么它为什么会补称为百家争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诸子”百家(课件展示)“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尊称。战国时出现众多杰出的思想家,历史上称为“诸子”。他们的学说和观点各有不同,形成众多的学派,历史上称为“百家”。其中代表性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和法家,此外,还有纵横家、阴阳家、农家和兵家等。、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那时,各个学派围绕治国方略、统一方式、天人关系等重要问题彼此批评,相互论辩,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领域空前活跃。战国著名的思想家(一)、墨子1墨子及墨家组织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墨翟,墨子创立了严密的组织,成员被称为墨者。墨者团体的领导人称巨子。墨子是第一个巨子。墨者的行动必须遵从巨子的指挥。(举例刘德华主演的墨攻)2思想主张(1)“兼爱”(哲学的中心概念)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但与儒家的“仁”有本质的区别:儒家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普遍的无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2)“非攻”墨子的“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奔波呼吁。小字部分介绍了墨子劝阻公输般为楚国造云梯试图攻宋的故事生动说明了墨者团体对“非攻”思想的具体实践。(3)“尚力”、“节用”、“节葬”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3墨家思想地位的变迁(由“兼爱”和“尚力”可以看出)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二)、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孔子代表的奴隶主阶级,而孟子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小字部分介绍了孟子的生平和孟子一书的来历2思想主张(1)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发展: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还认为“天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顺从人民的意志就是敬天。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2)性善说(道德思想,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理由: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小字部分介绍了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比喻(3)义利观(道德思想)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重义轻利”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3地位及影响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们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三)庄子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隐士,道家的的主要代表。教材小字部分特别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鄙视富贵利禄。2思想主张(1)“齐物”(哲学思想)“齐物”就是齐一万物。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教材引用了“朝三暮四”的典故,对“齐物”的观点进行形象的说明。(2)“逍遥”(人生态度)“逍遥”的人生态度是对“齐物”观点的发展;“逍遥”的具体含义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达到“逍遥”的方法是“无所恃”,不要受各种外在条件左右。(小字部分进行了生动的补充说明)(3)天与人“不相胜”(哲学思想)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属于自然的东西本来就有,是人所不能改变的,人为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教材引用“混沌”的典故进行说明(注:庄子的思想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庄子和荀子的天命观是相反的:庄子主张天与人“不相胜”,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3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的成就表现在: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小字部分列举了后世的司马迁、李白、鲁迅、郭沫若对庄子文学成就的评价)(四)、荀子1荀子其人荀况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小字部分介绍了其生平2思想主张(1)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哲学思想)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他思想的最精华的部分。社会背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科技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2)“性恶论”(道德思想)理由:人生来好利欲,好声色。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并指出顺从人的本性就会引发争夺和暴乱,所以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思维拓展:孟子和荀子同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为何在人性善恶问题上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3)“礼法并施”(政治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来源:继承儒家,吸收法家(阅读延伸: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其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所以历史上一直把荀子看作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五)、韩非子1韩非其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国贵族出身,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文字阅读框还详细介绍了战国时期法家的基本状况。2思想主张(1)法、术、势相结合目的: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各自含义:(所谓“法”,就是法律、法令)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所谓“术”就是指统治的权术)权术是君主控御君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是君主的“筋力”。关系: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实权,有了巨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权术;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众的,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2)变法革新理由: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因此,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是不正确的。3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注:历史学家一般把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特点概括为“外儒内法”)三、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