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荟萃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 美,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落花纷纷。渔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到了尽头,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约好像有光亮。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由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起来。土地平坦宽广,房舍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 闻。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那里的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老人和小孩并怡然自乐。个个都安闲快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那里的人)看见渔人,竟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绝 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这渔人一一对桃花源的人详细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他们都感叹惊讶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停 数 日, 辞 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人告诉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到了郡城, 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到太守那里,报告了像这样的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不复得路。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寻病终。后遂 无问津 者。不久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一、 本文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二、 解词: 缘:沿,顺着。 鲜美:鲜嫩美丽 缤纷:繁多的样子。 异:对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尽头。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悉:都,完全。 并:都。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要:通“邀”,邀请。具言:详细地说出。咸:都。 妻子:妻子儿女。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云:说。 乃(不知有汉):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请。 语:告诉,嘱咐。不足:不值得。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志:做标记。诣:到。 如此:像这样。 遂:终于。 遣:派。 规:计划。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三、背诵默写: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表明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四、课文分析:1、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2、段意:第一段(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段(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段(45):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3、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4、“乃大惊”说明了什么?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5、桃源人为什么会“来此绝境”?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用白话回答也可)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都说了些什么?众人为何“叹惋”?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渔人说的应是秦以来的历史。众人听后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7、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与世隔绝,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8、最后两段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9、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是什么样的?如何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在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这种社会具有明显的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7、写出与本文相关的成语: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世外桃源陋室铭山不 在 高,有 仙 则 名。 水不 在 深,有 龙 则 灵。 斯是陋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 这是简陋的室, 惟 吾 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笑 有鸿儒, 往来 无 白丁。 可以调 素 琴,阅 金经。 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无 丝竹 之乱耳, 无案牍 之劳形。 南阳 诸葛 庐, 西蜀 子云 没有奏乐的声音 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 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一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二重点词翻译1名:著名 2斯是陋室:这 3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谈笑有鸿儒:大 5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6可以调素:弹琴 7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 使身体劳累三理解背诵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写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7用类比赞美陋室的句子是(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四简答题1、文中先说斯是陋室,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2、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本文描绘作者居室的情景,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3、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以反问作结,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又巧妙回应开头,是点晴之笔。爱莲说水 陆 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 陶渊明独爱 菊。 自李唐来, 世人盛 爱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予独 爱 莲 之出淤泥 而不染, 濯清涟 而不妖, 牡丹。我惟独喜爱莲花 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中 通 外 直, 不 蔓 不 枝, 香 远 益 清, 亭亭 净 植, 茎)中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 远 观 而不可 亵玩 焉。(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玩弄啊。予谓 菊, 花 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 之爱, 陶 后 鲜有闻。 莲 之爱, 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 宜乎众矣。好,人该是很多了。一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二重点词翻译1可爱者甚蕃:多 2盛:普遍 3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 4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5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6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7陶后鲜有闻: 少 8宜乎众矣:应当三理解背诵(1)从生长环境方面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3)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4)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或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5)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7)概括本文主旨句的是:莲,花之君子者也。(8)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四. 简答题:1、本文写作特点?托物言志。2、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将莲比作花中君子,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3、本文写菊和牡丹,有何作用?衬托莲花的高洁品质。4、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爱莲、爱菊、爱牡丹各代表了怎样的人生态度?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三峡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略无:毫无 阙:通“缺”,缺口。 自:如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襄:上 陵:丘陵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虽:即使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 :极高的山峰 良:实在 飞漱:急流冲荡 荣:茂盛在春季冬季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急流冲荡。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初:刚 旦:早晨 肃:寂静 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每到天刚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清凉寂静。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接连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本文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文章选自水经注疏。二、课文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段):总写三峡地貌第二部分(2-4段):分写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象。第2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象。第3段:描写三峡春季和冬季的景象。第4段:描写三峡秋季的景象。三、理解背诵1、总写三峡的地貌时,表现了山具有连绵不断特点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描写山势陡峭,雄伟挺拔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3、侧面描写山高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第2段中描写水大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5、第2段中正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朝发白帝,暮到江陵。6、第3段中对三峡景物进行动态描写的句子:悬泉瀑布,飞潄其间7、第4段中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的句子:空谷传响,哀转久绝8、“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归舟顺流而下时的神速,这与三峡中哪句意思一样: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四、内容分析。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2、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3、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4、结尾引诗的作用。增添了诗的意境,渲染了秋季悲凉肃杀的气氛,突出了山高峡长的特点。5、本文是如何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分写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本文的景物描写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6、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7、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答谢中书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水底。两岸的石壁,各种颜色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地叫着;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气力景色的人了。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南朝时的陶弘景,他被称为“山中宰相”。二、重点词翻译谈:谈论、赞叹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备:都有 歇:消散乱:此起彼伏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与:参与,这里只欣赏 奇:奇丽四、文章理解1、描写山中早晨和傍晚美丽景色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面对美景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3、于古今名人比肩,抒发自己喜悦得意之情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角度、形象、状态、时间)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待时间由朝而夕。5、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管理学原理中级自考试题及答案
- 了解中医考试题及答案
- 广东法律自考试题及答案
- 控制原理考试题及答案
- 客舱清洁考试题及答案
- 铝电解综合工主管竞选考核试卷及答案
- 带式球团焙烧工入职考核试卷及答案
- 中药合剂工专项考核试卷及答案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1套附答案详解
- 钽钠还原火法冶炼工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场景速写课件讲解
- 2025广东惠州惠城区招聘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66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秋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2025年新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考核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第8课 西溪湿地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地方、校本课程浙教版(2021)人·自然·社会
- 江淮十校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网络货运行业知识培训课件
- 人体十二经络系统解析
- 1.8《天气的影响》教学设计-教科版三上科学(新教材)
- 消防系统信号传输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