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匡国及其汉学名著_鞑靼战纪_.pdf_第1页
卫匡国及其汉学名著_鞑靼战纪_.pdf_第2页
卫匡国及其汉学名著_鞑靼战纪_.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今书话 四 一 一一 州协丫叮杯丫 沙月声 一 新世纪 圈书馆 年第期 卫匡国众其试李名著 鞋权战犯 郑辉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摘 要 卫匡国是明末清初来华的那稣会士 十七 世纪欧洲汉学的先驱 历 史学家及地理学家 论文主要介绍其西文汉 学名著 粗担战纪 的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以及版本情况和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英文本的版本价值 关健词 卫 匡国 鞋担战纪 嗯吧 气 盯 明 罗伴 耐 群 以衍 叼 以山以 材 呷 田 州 以厂叮 少比 叼 以助 加 呷 卫 匡国及其历史功绩 卫匡国一 原名马丁诺 马尔蒂尼 字济泰 所取汉名具有 匡扶明室 以济康泰 的含义 意大利人 明末 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 十七世纪欧洲汉学的先驱 历史学家 及地理学家 是意大利继马可 波罗 利玛 窦之后又一位为中 西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友好使者 卫匡国年出生于意大利特兰托城一个航运业家 庭 年离开家乡到罗马求学 同年加人耶稣会 年 随葡萄牙人洛博神父赴远东传教 抵达印度果阿 年只 身前往中国 在澳门停留不久 先后在浙江杭州 兰溪等地 传教 卫匡国 初至浙江之数年中 适当朝代更易之时 因鞋 鞋侵略 内乱 不忘旧主者之举义兵 地方不靖 未能久居一 地 他曾分别于 一年 一年两次漫游中 国 足迹遍及当时中国巧个省中的个省 包括直隶 山 西 河南 江南 浙江 福建 广东 北至京师 抵于长城 所经 数省一一图而测之 定其经纬 年 因 中国礼仪之争 一事 卫匡国奉派赴罗马为中国礼仪申辩 在欧洲游说期 间 卫匡国用拉丁文出版了三部有关中国的著作 即 鞋靶 战纪 中国新图志 中国上古史 这是 自巧年利玛窦的著作 基督教远征中国 问世至 世纪晚期 欧洲读者所可能见到的关于中国最新最全面的 报导和评论 年卫匡国再度来华 年病逝于杭州 享年岁 作为一名汉学家 史学家和地理学家 卫匡国在中国天 主教传教史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 位 自世纪以来 特别是年中意两国建交后 卫匡国 日益引起两国学术界的关注 已有不少中国学者对卫匡国在 华行迹和著述进行介绍研究 意大利政府和学术界还请求中 国有关部门帮助他们寻找卫匡国墓地 提供有关研究资料 年月 意大利特兰托市隆重举行纪念卫匡国的国际 学术讨论会 并于年出版意 英文合刊 卫 匡国纪念国 际会议文件记录册 抖年 月 卫匡国周年诞辰纪 念之际 中意两国学术界联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了 让 西方了解中国 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卫匡国学术研究 会 将国内外有关卫匡 国的学术研究再一次推向高潮 卫匡国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功绩 简要概括起来有 这两方面 一是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维护和推动起了关键 性作用 特别是他继承和发展了利玛窦所开创的适应中国传 统文化的文化接近策略 通过撰写出版 述友篇 真主灵性 理证 等中文著作 竭力推崇孔子和儒家学说 在伦理道德领 域深化了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之间的融合 并通过有关著作 篇章向欧洲读者系统阐释了儒家经典及其在规范礼仪 道德 和管理国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其次 以适应性政策辩护人 身份亲赴罗马为在华耶稣会士的传教策略和行为申辩 捍卫 了中国礼仪 认为这纯属中国文化制度问题 这场历时五个 月的辩论最终威得罗马教廷对传教策略的默许赞同 卫匡国 淞朋林 第期 一 龄 书话 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二是让西方开始真正 了解中国 以在华十余年的亲身 经历和在中国历史 地理方面的学术造诣 为欧洲读者贡献 了三部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的著作 为欧洲早期汉学莫定了基 础 并获得 中国地理学之父 的美誉 成为世纪欧洲汉学 研究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法国之前最后一位伟大的汉学家 其中年出版的 中国新图志也称 中国新地图集首 次以具体而翔实的史料 采用地图的方式向欧洲读者全面而 深人地介绍中国地理 是世纪最有科学意义的地理著作 和制图学著作 被欧洲地理学界视为地图绘制史上的里程 碑 世纪后半叶 关于中国的地理著作仍以它最精确 不 仅如此 这部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还为世纪中欧文化和 贸易交流铺平了道路 使欧洲人更好地了解中国这个神奇的 国度 而年出版的 中国上古史 是西方学者第一部全面 系统介绍中国从盘古开天地始 下迄西汉末年的编年体著作 被公认为年法国传教士冯秉正编译的 中国通史 出版 之前有关中国历史的最佳著作 这部书的另一方面的意义在 于确认中国远古时代伏狡即位的时间比日约圣经 记述的诺 亚时代的洪水早创力年 从而引发了欧洲思想界对 圣经 记 载的可靠性和中国纪年的长期争论 促进欧洲人对中国的认 识 为世纪启蒙思想家确立新的史学观提供了依据 勒粗战纪 的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年出版的 糙粗战纪 亦称 鞋粗战争史 是卫匡 国 中国历史概要 庞大写作计划中完成的成果之一另一成 果即十卷本 中国上古史 全书共页 不分章节 扉页 绘有一张努尔哈赤肖像画 书前附了一张中国参考地图 该 书主要描绘了明清之间的战事 在时间上接续利玛窦所撰 金尼阁翻译 年出版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 自 年清军挞粗人 人关第一次攻占开原城始 止于年清 摄政王多尔衰去世及卫匡国奉召回国之际 书后所附录的 对前段历史的补充 摘引几封中国来信 又将历史事件叙述 的时间延后至年 供粗战纪冲材于作者亲身的见闻 友人与传教士的信 件以及当时史书的记载 是一部笔记体的著作 作者首先简 要回顾了古代挞粗与中国历朝之间的争端 明朝的建立 以及 女真族的扩张 详细叙述了努尔哈赤征战各地 满清人关下 江南与明王朝 南明激战交锋 的战事实况 真实记录了明清 改朝换代之际发生的历史事件 揭露了清军的残基和南明官 徐的腐败 其间还穿插介绍了糙粗的习俗 明清帝王对待基 怪教的政策 传教士及其教徒在战乱时期的活动概况 作者 在书中生动地刻画了活跃在这一历史时期许多著名历史人 物 包括帝王 将士 爱国英雄 逆臣 农 民起义军等众多形 象 如 努尔哈赤 皇太极 多尔衰 顺治 崇祯 毛文龙 袁崇 焕 孙元化 史可法 粗式粕 姜琅 秦 良玉 以及李 自成 吴 三桂 张献忠 郑芝龙等等 并深刻分析了明清战乱及明代消 亡的历史原因 挞粗战纪 作为一部最早真实地反映明末清初改朝易 代这一重大历史转折点的史著 在当时欧洲激起各界巨大反 响 被欧洲学者誉为当时第一部中国现代史和欧洲第一部中 国政治史 卫匡国因此也在史学领域点得较大声誉 该书最 大特点是取材真实 直言不隐 立场客观 具有较高的史料价 值 这主要源于卫匡国在浙江传教活动期间 曾遭遇南下的 清军 之后辗转流离各地 许多事件的描述就来 自于作者耳 闻目睹的亲身感受 以及当时儒生 官员 传教士信件第一手 资料的真实记录 曾任过上海徐家汇藏书楼馆长 撰著出版 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 一书的我国天主教学家徐宗泽 先生对此书备加赞赏 称其 颇能补充中国史料之缺限 盖满 清人主中原 自为史事 无征信之价值 卫公之书 真笔无隐 不愧为信史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出版过 中国天主教史 人物传 的方豪神父也高度评价说 鞋袒战纪 对于清军人 关及南下情形 所记至详 直言不隐 足补我国正史之拥略 该书的学术价值还在于作者来自西方文化背景 摆脱 了明清两朝 满汉 民族之间的政治立场和文化偏见 以外国 传教士特殊身份的立场 冷静而客观地叙述明末清初的具体 史实 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 深刻分析引发明清战乱乃至 导致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 显示了一个历史学家和汉学家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 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作者在书中保存了一些不为人 知 明清战乱时期有关耶稣会士和在华基怪教徒活动情况 的史料 揭示了明末政坛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基督教徒身份 填补了以往史书在这方面的资料空白 加深了人们对明清 中西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总之 这部著作为欧洲读者了 解和认识世纪的中国作了重要贡献 也使从事明清史和 基督教史的研究者对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现实有了进一步的 深人了解 馆藏 鞋胆战纪 的版本价值 挞粗战纪年拉丁文本最初问世后 随即受到欧 洲各国文化界的重视和读者的追捧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 久 就有多种文字版本同时面世 成为当时欧洲的杨销书 其 版本之多在世纪的欧洲极为罕见 仅据现存各种书目统 计 就有拉丁文本 德文本 意大利文本 法文本 英文本等多 种文字版本 如年首次用拉丁文出版于比利时的安特 卫普 卿 原隶属于荷兰 年比利时脱离荷兰独 古今书话 新世纪圈书馆 明年第 期 立 同年又出版拉丁文第二版 该版年和年再次 印行 年在科隆出版德文版 在罗马出版意大利版 在 伦敦出版英文版年和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荷兰 版年法译版面世 年附录于曾德昭的 中国通史 之后再次在里昂出版 拉丁文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内容稍有不同 据戴文达先 生在年发表的 荷兰早期的中国研究 一文中考证卫 匡国在拉丁文第二版增补了一段遭遇清兵的自述 其缘由于 年卫匡国返欧到达荷兰阿姆斯特丹不久 面见荷兰东 方语言学家高利乌斯 两人交谈甚欢 卫匡国讲述了 在浙江遭遇清军 在门媚上贴了七个汉字吓退清兵的故事 后者建议他将之写人 糙粗战纪 当时第一版已来不及补 人 因而这段自述仅见于拉丁文第二版及以后诸版 我馆馆藏的英文本根据第一版的拉丁文本大部分章节 如实翻译而来 年在伦敦 由约翰 布鲁克公司 印刷出版 该书版权页和封底各铃有 私立福建协和 大学图书馆 椭圆形藏书章 北平东安市场中原书店 印章 可见是我校的前身福建协和大学图 书馆民国时期购自北京中原书店的旧藏 年月 糙粗 战纪 中译本已经问世 由戴寅先生翻译 收录于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出版的 杜文凯主编的 清代西人见闻录 从中译 本前言介绍中得知 该书选用的底本与我馆收藏的英文版相 同 中译本略去书前那张参考地图 鞋粗战纪 世纪的各 种版本流传甚少 尤其在我国西文善本中当属珍稀版本 目 前在国内 笔者仅见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与我馆同样的英文 版本 上海图书馆收藏有年安特卫普出版的拉丁文本 由此足见其版本价值的弥足珍贵 令人可喜的是 由意大利特兰托市卫匡国研究中心等 有关学术机构整理出版的五卷本 卫匡国全集 已指日可待 中译本的出版发行也在筹划之中 我们相信 通过这一大型 出版活动 将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西方人的视野中重温那段 历史 也更加深人了解和认识这位意大利友好使者对中西文 化交流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参考文献 费赖之 冯 承钧译在华那稣会士列传及书目 北京 中 华书局 沈定平论卫 匡 国在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 顾卫民 本世纪中国学者对卫匡国的介绍和研究社会 科学 方索方豪文录北京上智编译馆 己 于 作者信息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古籍特藏部主 任 邮编 收稿日期 一 于 编校刘勇定 上接第页松坡图书馆 业内人都懂得 藏书应以藏为源 以用为本 藏用并重 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的需求 杨守敬 自 岁起 曾多次将所藏 古籍整理并刊刻 缺者补之 讹者删之 例如 由他抄补的 太平环宇记 全书卷 经补抄后只差两卷半 使得我国 这一长期散佚 残缺的地理文献珍本几为完壁 再如 他与弟 子经长达年的努力在查阅古籍种的基础上 编纂成 卷万字的巨著 水经注疏 是我国地理 水利研究的 重要文献 他还曾印有 望堂金石集 寰宇贞石图 等图集 并将金石学运用到水利考证 所获良多 清史稿 中这样评 价杨守敬 其学通博 精与地 用力于 水经 尤勤通训话 考证金石文字 为哪学灵光者垂年 这说明 杨守敬 是一位名实相符的藏书家 是一位出色的金石 地理 版本学 大家 而不是一个只藏不用的购书匠 守财奴 他藏书的目的 是藏以致学 学以致用 是为了文化薪传 造福华夏子孙 这 是他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近代史上享有美誉的根本原因 杨守敬以一介寒素之身 淡泊名利 百折不挠 竭尽全力 报效国家 他对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