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伦理与人性善恶.doc_第1页
敬畏伦理与人性善恶.doc_第2页
敬畏伦理与人性善恶.doc_第3页
敬畏伦理与人性善恶.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敬畏伦理与人性善恶郭淑新一、“敬畏”、“敬畏伦理”概念释义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出现了令人堪忧的道德滑坡;随着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却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失衡、能源的危机;随着人类创新能力的提高,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却使得人类犹如坐在火山口上,随时都面临着灭顶之灾人类之所以陷入如此的境地,究其根本原因(之一),则是由于现今时代的人们缺失了敬畏之心。敬畏之心的缺失,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使得人们不再信奉“头上三尺有神明”的古训;不再敬畏客观的规律、神圣的法律、高尚的道德和至高无上的生命;不再拥有一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的“戒慎恐惧”之心。今年4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强调,领导干部应干干净净干事,要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常思贪欲之害)、程序意识和民主意识。日前,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举行的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中也强调,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9月6日新华网) 不仅干部和领导干部应具有敬畏意识,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拥有敬畏之心。“敬畏”一词的含义是既敬重又畏惧。“敬畏”既是一种道德情感,也是一种伦理规范。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也就是说,最初的伦理不是由于爱才产生的,而是在“害怕”、“敬畏”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此意义上说,没有“敬畏”,就没有伦理,敬畏既是伦理的基础,也是伦理的内涵。对具有神圣性的事物或力量的“虔诚”和“畏惧”,产生了最初的“道德”或“善”。换言之,伦理起源于人类对某些与自身生命攸关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这种建立在“敬畏”基础上的伦理,亦即“敬畏伦理”。 “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神秘性对象时形成的警示、约束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它通过确立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神秘性对象的信仰和敬畏,赋予人类以善良的品格与美好的德性。“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促使人类“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发的是一条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可见,敬畏不是愚昧、委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具有必然性或神圣性意味的事物或对象的敬畏与认识,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境界的提升,社会的和谐。对敬畏这种道德情感和伦理规范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为所欲为、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等病态的痴狂加以合理的限制与规约。 伦理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毋庸讳言,社会发展的原初推动力是原始状态中的人的求生欲,求生的欲望必然导致对可能威胁自身生存的事物和对象的“恐惧”和“敬畏”。这种恐惧感和敬畏感迫使人与人之间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达成各种各样的协议建立一些保证人类能够互相帮助、彼此和睦,以维持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则(“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这些最初的“规则”即是最原始的伦理规则,亦是最原初的“敬畏伦理”规范。原始的初民们,出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人类自身生命等神圣对象的敬畏,才集结成群,彼此规约,依靠群体的力量与外界自然力抗衡,以维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也正是由于对各种具有神圣性和必然性对象的敬畏,人类才在敬畏感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探索各种奥秘,从而使得神话、宗教、哲学、伦理学、科学等文化形式得以诞生。对秩序与和谐的敬畏是人性之使然,人性中蕴涵着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诉求,因为秩序与和谐意味着有序、平稳、和平与幸福。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这种对秩序与和谐的敬畏之心,规范、警示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和规范,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曾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其首畏是“畏天命”(论语季氏),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老子十三章)朱熹特别强调“君子之心”应“常存敬畏”;大佛顶首愣严经卷四主张:人们应“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有两样东西最值得人类敬畏,那就是“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德国现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敬畏的是“世界本身”:“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存在与时间第四十节)正是出于敬畏之心、才使得敬畏伦理的智慧之光能够普照大地,人类才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的家园,才得以拥有使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二、中国哲人对人性问题的追问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在此仅限于儒家)看来,“人性”的含义主要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或特性。(荀子:“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然而,这与生俱来的本性或特性,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却有着不同的内涵。 儒家对人性的探讨始于先秦时期的孔子。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虽然既未给人性下定义,也未曾明确提出“性善”或“性恶”的主张,只是留下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记载。正如他的弟子子贡所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但也许正由于此,孔子的大智大慧才得以彰显对人性这一极其复杂的问题,不轻率武断地下结论,恰恰是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印证!也从而给后人认识人性问题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和诠释的空间。由于孔子将人视为有道德的动物(“仁者爱人”、“天生德于余”),因此在基本的价值取向上开创了德性人性论(性善论)的先河。孔子之后,人性问题在诸子百家那里获得较为全面的讨论,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论争论的高潮,从而基本上确立了我国人性论的传统。在人性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性无善恶说(告子);性善说(孟子);性恶说(荀子);性兼善恶说(世硕、董仲舒、杨雄等);天地(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说(张载、朱熹等)。告子的性无善恶说:据孟子记载,告子曰:“食、色,性也”;“性无善与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孟子的性善说:中国哲学史上,孟子对性善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孟子对告子的性无善恶说进行了激烈的反驳:“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又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他还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以至宋代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云:“人之初,性本善。”)荀子的性恶说:和孟子相反,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篇第二十三 )(荀子的门徒李斯、韩非子等,皆是性恶说的支持者。尤其韩非子,更是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并由此毫不余力的主张用严刑峻法来治国安邦。)世硕、董仲舒、杨雄等人的性兼善恶说:主张性兼善恶说的代表人物有周代的世硕,汉代的董仲舒、扬雄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参见王充:论衡本性篇第十三);董仲舒的性兼善恶说体现在“性三品说”中。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圣人之性”善,“斗筲之性”恶。这两者是不可改变的,而“中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是可变的。他认为,性虽可以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通过教育的结果。可见,董仲舒对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进行了一定的整合,既肯定人性向善的可能性,也承认人性作恶的可能性。 因此,其在治国方略上坚持“德主刑辅”(参见春秋繁露中的深查名号和实性篇)。杨雄 在人性论方面,综合孟、荀,提出了人性为善恶混的思想:“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张载、朱熹等人的天地(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说:北宋时期的张载以其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将人性论问题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他看来,“天地之性”禀太虚之气而成,是善的来源,“气质之性”指每个人生成之后,由于禀受阴阳二气的不同而形成的特殊本性,是人性中恶的来源。张载主张“变化气质”,复归“天地之性”。南宋时期的朱熹极力推崇张载的人性论思想,认为其“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 在人性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儒家)无论所持观点有何不同,但是在力图以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去规范人们的言行的价值目标上则始终是“一以贯之”的。即使是主张人性恶,也是力主化恶为善、弃恶扬善。人生所追求的,始终是美好的、向善的,故大学开篇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从“善”字的结构衍绎看,“金文”与“小篆”都以“羊”、“言”合而为“善”,其寓意十分深刻:羊食草、性温,更为可贵的是懂孝道之理。羊自幼每受母乳,必屈膝跪地吸吮,故谓羊有“跪乳”之义。古人认为此敦厚之性灵,可谓纯善至矣!在今人看来,人性,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自我塑造的过程,人类对人性的认识也就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德国的人类文化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性,也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永远是一个动态创造和发展的过程,它只存在于人类不断创造的辛勤劳动之中,人性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类自我塑造的过程。” 就某个人来说,个体死亡是其自我塑造、自我认识的结束,但就整个人类来说,自我塑造、自我认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因此,对人性或人的本质的认识也就成为一个常论常新、魅力无穷的课题。 三、敬畏伦理是善良人性必备的品格 如果说伦理是在“敬畏”的基础上产生的,伦理内在地包蕴着“敬畏”的内涵,那么,拥有“敬畏感”的人性、在“敬畏伦理”范导下的人性,才是真正的人性,反之,则丧失了人性。“敬畏伦理”是“善良人性”必备的品格。对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道德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本性的内在诉求。因为,对自然、社会、历史、生命、真理、传统、道德良知和高尚人格等神圣对象的敬畏,将会使人性逐渐远离狭义的动物性,使世界更加充满人性。人要为善,必须有所敬畏;要人为善,必需使其有所敬畏;有所敬畏,才会有所善举。弃恶扬善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当然要求,也是人性不断完善自身的必然选择。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的人性学说,几乎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宣扬善的思想,引导社会建立善的文化与社会伦理。追问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人性,而认识人性又是为了以敬畏伦理规范塑造人类善良美好的人性。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在儒家看来,天以诚实为其德性,“诚”作为天德,是最大的善,这种大善一定要实现出来,即“诚不可掩”也。至于怎样实现则是人道之事。中庸强调“毋欺天”、“毋自欺”,其实就是主张人类应该把对天、天道的敬畏之心变成自我内在的虔诚、无妄之心,以实现天道之诚。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超越自我而与天地“参”与天地合其德。惟其能与天地“合其德”,才能参赞天地之化育。天道与人道息息相通,人性在实现天道的过程中彰显自身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以达至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对天道的敬畏,既是实现天道之诚的重要条件,也是道德主体应该拥有的品格。心存对天道的“敬畏”以实现天命之性,实际上就是尽人之天职,完成天所赋予的使命,这正是“人道”的“意义”、“价值”和“目的”所在。而人性就蕴涵在人生的“意义”、“价值”与“目的”之中。 对于敬畏伦理与人性的关系,明代大儒王守仁有其独到见解:“君子之戒慎恐惧,惟恐其昭明灵觉者或有所昏昧放逸,流于非僻邪妄而失其本体之正耳。”(王阳明全集卷五答舒国用见义理17页)意即人必须拥有戒慎恐惧的心理敬畏、忧患的意识,才能保证不失“本心”,不失人性。 儒家的“慎独之学”,是将敬畏伦理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范型。 所谓“慎独”,如同朱子所说,是别人不知而“独知时”;就是“敬其在己者”。“在己者”就是明德,就是诚、仁之性,这是需要随时随地谨守而勿失、谨言而慎行的,即使在独处之时,也要如此。这是一种修养实践的自觉、自律,因此,“毋自欺”与“无不敬”共同成就了人的德性和德行,也共同陶铸了美好善良的人性,这种人性是浸润着敬畏伦理的人性。敬畏伦理为人类达至“极好”、“至善”之终极目标奠定了道德基础,成为善良人性必备的道德品格。四、 敬畏伦理为塑造美好人性提供内在动力人性理应是侵染着伦理的人性,善良人性理应折射着敬畏伦理的光辉。敬畏伦理的形成是人性自身演化发展的内在需要。早期的人类对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惊异和好奇,并以其本能的方式释放着自身的各种欲望。尽管当时的人类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其低下,但力图控制自然的欲望却极其强烈。原始巫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并成为人类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特殊方式的。各种巫术活动的盛行,虽然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满足了人们不断膨胀的欲望,但也相应地导致了自身欲望的进一步放纵,这种放纵,带来的是生活的无序、社会的混乱和心灵的恐慌。于是,人们基于对无序、混乱的恐惧,迫切要求通过建立和强化一些迫使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来达到对不断膨胀的欲望的控制,从而使社会生活达至有序与和谐。而这些“规则”在实质上就是敬畏伦理所包含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在此意义上说,敬畏伦理的形成是人性自身演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文化中虽然没有西方的“原罪说”,但荀子的“性恶说”却与其有着相互贯通的意蕴。正因为人性有其弱点,有需要进行约束、规范、教化的因素,所以人类必须“修身养性”。修身养性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即是通过学习,接受教化,成就德性,弃恶扬善,以实现孔子倡扬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在此,弃恶扬善的方法和途径(“仁之方”)即是用伦理道德约束自己,特别是在内心深处保留对神圣事物之敬畏。人类总是生活在希望之中,有希望就会有期盼,有期盼,就会对期盼对象有所敬畏。这种敬畏,既来自于期盼对象自身的美好与神圣,也来自于作为参与自然、社会大化流行的期盼主体(人类)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和敬畏。对有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是人之天性,而有序和谐的社会中的个体、群体绝不能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必须拥有敬畏之心。敬畏生命、善待生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性基础。对生命缺乏足够的敬畏,不懂得善待生命,就会逐渐消弭人性的温情,打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演化史表明,人类一旦缺失了对生命等神圣事物的敬畏,就会处在战争、灾荒、疾病等黑暗的时代。只有当敬畏伦理成为人类的内在需要,具有“绝对命令”的价值,个人才能生活在尊严与秩序之中,人类才能拥有幸福美好的家园,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地发展。因此,对生命以及自然、社会必然性法则等神圣事物的敬畏,彰显的是伦理智慧和人性光辉。人性是人类自我塑造的产物,推动人性自我塑造的内在动力就是在敬畏之心基础上产生的敬畏伦理。是敬畏伦理使得人类拥有了对神圣、美好事物的崇奉和敬畏,对弱小生命和事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