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要义及其历史地位.pdf_第1页
《楞伽经》要义及其历史地位.pdf_第2页
《楞伽经》要义及其历史地位.pdf_第3页
《楞伽经》要义及其历史地位.pdf_第4页
《楞伽经》要义及其历史地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楞伽经》要义及其历史地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生论坛 楞伽经 要义及其历史地位 释满耕 楞伽经阿跋多罗宝经 简称 楞伽经 是印度中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因其思想 以 五法 三自性 八识 二元我 为中 心 又涉及 三界唯心 唯识 种性 禅 定 涅槊 顿渐 等重要思想 所以被视为 唯识学的基础 其中谈到的种性论 指出一阐提 的人可弃恶从善的学说 对后来的中国佛性论影 响深远 据记载 禅宗初祖菩提达磨曾以 楞伽 经 作为印心之法传授与神光慧可 研修此经 者 世称 楞伽师 是为禅宗的先驱 足见 楞伽经 在中国佛教经典中的重要地位 历代 名人如武则天 苏轼专为 楞伽经 手书撰序 金山佛印禅师修刻流通 民国章太炎也都对此经 崇奉倍至 因此 要了解 楞伽经 与唯识 禅 宗之间的关系 以及探讨其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影 响 有必要了解 楞伽经 的思想特色 一 楞伽经 的译本与注疏 楞伽经 梵文原本系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出 现的中期大乘佛典之一 与 解深密经 同为论 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 此经一般认为在无着以 后所成立 它与偏重于信仰并具有浓重的文学色 彩的初期大乘经典不同 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和哲 学的思辨 楞伽经 出现后 很快就传人中国 在我国共有三种译本 最早的是南朝宋元嘉二十 年 4 4 3 求那跋陀罗的译本 即 楞伽阿跋多 罗宝经 四卷 总为一品 题作 一切佛语心品 第一 元魏延昌年中 菩提流支的译本 人楞 伽经 十卷 分十八品 除第一 请佛品 第 十七 陀罗尼品 第十八 总品 外 其余十 五品与宋译相当 唐久视元年 7 0 0 实叉难陀 第三译 名 大乘人楞伽经 共七卷作十品 内容与魏译相当 仅品目开合有所差异 此外 还有藏译本和日本南条文雄校刊的梵本 藏译本 与梵本比较接近 在汉文三个译本中 宋译本依 梵文直出 语多倒缀 不易旬读 但因最忠于原 经 故其影响最大 流行亦最广 相对来说 魏 译本就显得文繁而晦多了 唐译本因重意译 强 调行文流畅 又经过三译 文义明畅 广略适 中 深受佛教界推崇 至于明朝员珂编着的 楞 伽会译 对读者提供了方便 后来 支那内学 院刻印的 藏要 以宋译本 楞伽 为主 并 考订了魏 唐两个译本及梵本 亦不失为研究 楞伽 的范本 而今 楞伽经 收录予 大正藏 第十六 册 续藏 第十六册 龙藏 第三十五册 积砂藏 第十册 高丽藏 第十册 在 楞伽经 注疏方面 主要有法藏 入楞 伽经心玄义 一卷 智俨 楞伽经注 仅存卷 二卷五残本 宋善月 楞伽经通义 六卷 正 受 楞伽经集注 四卷 宝臣 大乘入楞伽经 注 十卷 杨彦国 楞伽经纂 四卷 明德清 观楞伽经记 八卷及 楞伽补遗 一卷 智旭 楞伽经玄义 一卷及 楞伽经义疏 九卷 通 润 楞伽经合辙 八卷 宗泐与如妃 楞伽经批 注 八卷 广莫 楞伽经参订疏 八卷 太虚 万方数据 1 7 2 宗教学研究 2 0 0 4 年第2 期 楞伽经阿跋多罗宝经讲记 曾凤仪 楞伽经宗 通 八卷 焦骇 楞伽经精解评林 一卷等 日 本方面有光谦的 楞伽经讲翼 和养存的 楞伽 经论疏折衷 等 二 楞伽经 要义 楞伽经 全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或 人楞伽经 楞伽 梵语L a n k a 即今斯里兰 卡岛的别名 V a t a r a 意为 入 或 表露 阿 跋多罗 则是不可往 不可入的意思 大唐西 域记 中说 国东南隅有棱伽山 岩谷幽峻 神鬼游舍 在昔如来于此说棱伽经 玄奘传以 楞伽为山名 与本经 楞伽山顶 之说有吻合之 处 然而唐译本 魏译本中同指 摩罗耶山顶楞 伽城中 宋译本则说 为楞伽国摩罗耶山 海 中住处诸大菩萨 因此楞伽又似为国家的名字 宝 魏唐二译没有 似乎为译者所加 唐译 日 此妙楞伽城 种种宝严饰 墙壁非土石 罗网悉珍宝 可见楞伽为众宝所成 故日 楞 伽阿跋多罗宝 又以譬喻本经所说之一乘圣智 如同稀世珍宝 所以称为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经 主要透过大慧菩萨一百零八旬的问法 佛陀揭示了第一义谛真实之理 所说佛法之大 要 围绕 五法 三自性 八识 二元 我 为中心 上述这些 又不外乎 同归一心 若能参透此一心法门 即能达到自证圣智所行之 境界 所谓 大乘诸度门 诸佛心第一 此是 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 性自性第一义 心 因此宋译本之各品皆冠以 一切佛语心 为名称 以此 显示一切说 成真实相 在佛陀宣说离言自性的法门中 主要内容有 三界唯心 的学说 认为一切诸法皆系 自心 所见 自心所现 是 自内证 楞伽经 不仅说明了真妄的因缘 让人们辨明邪正的因 果 而且又分析了去妄归真的旨意及五法 名 相 妄想 正智 如如 三性 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 圆成实性 八识 眼识 耳识 鼻 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 二元我 法无我 人无我 的道理 楞伽经 又主张八识是阿赖耶识大海生起的波浪 阿赖耶 识是 原因 和 根本识 它是元始以来的本 体 尤其指出阿赖耶识也就是 如来藏 其次 佛陀更阐明法身之常住 以及生死 涅盘之平 等 由而昭示藏心自性 以明真妄 生灭 平等 之相 在上述诸法平等的基础上 最后佛陀广说 六度 指出自性之妙行 最后为广决众疑 指出 性戒 以彰显生佛平等的核心思想 楞伽经 主要思想有四大特点 l 统一空 有二呆 二无我 原本是空宗的基本思想 而 八 识 三自性 是有宗的教义 但在 楞伽经 里 空有二宗得到了统一 经中指出世间万有 一切诸法 种种名相都是假名 好比梦幻泡影 干闼婆城 并非真实 产生这种结果完全是人们 妄相分别所造成 所以劝吁人们远离有无 去除 断常等妄想分别之错误知见 在此同时 此经又 解释所谓梦幻 又非一无所有 并以 诸法无 我 非无如来藏法身常住之性 教导人们在断除 对一切外境外法的虚妄分别见时 应以 正智 观察 思维 认识 体证这些现象背后的 如来 藏法师常住之性 又为使众生听闻之后 不生 恐怖 能如实证寂静空法 离惑乱相 入于唯识 理 知其所见无有外法 悟三脱门 获如实印 因此佛陀又 于即静法以圣事说 这表明了 寂静法 与 唯识理 空 与 有 的思想 在佛陀的宣化中得到了统一 2 结合如来藏与阿赖耶识 在传统佛教理论中 真如 如来藏 阿赖耶识 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三者意义也尽 有不同 通常我们理解的 真如 乃指诸法之本 体 如来藏 是标志众生本来藏有自性清净的 如来法身 阿赖耶识 则是唯识学中的一个核 心概念 它含藏一切诸法的种子 所以 三者不 仅没有直接的关联 而其意义也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 在 楞伽经 里 常常提到 如来藏名藏 识 藏识 即 阿赖耶识 并强调 此如来 藏藏识本性清净 客尘所染而为不净 如来藏 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 名为藏识 此说不仅糅 合了 如来藏 与 阿赖耶识 的思想 也认为 如来藏藏识 具有染净二重性的特色 该看法 对后来的中国佛教思想影响甚为深远 3 贯通性 相 无论是印度佛教 抑或是中国佛教 在性相 的思想观念上派别繁多 说法纷纭 计有 有相 宗 无相宗 法相宗 实相宗 等 有 相宗 的小乘细说七十五法 仅提倡 人无我 万方数据 楞伽经 要义及其历史地位 1 7 3 一 一 的 我空 学说 然 无相宗 的般若学却以扫 除一切相 破一切执 主张诸法无自性 主张一 切皆空的论说 至于 法相宗 的唯识学专讲 八识 三自性 提出外境非有 内识非无 万法为识的思想 而 实相宗 则以如来藏缘起 作为其中心 认为一切诸法皆是如来藏之随缘所 显现 但是 楞伽经 却贯通了性 相二者 既说 空 又谈 不空 既关注 如来藏 又 重视 阿赖耶识 在性相问题的建构上 发挥 了其融会调和的重要特质 4 展现佛性之圆融 向来 一阐提能否成佛一直是各派教界争论 的问题 有一部份经典如 瑜伽师地论 佛地 经论 大乘庄严经论 等将众生种性分为五 类 认为断绝一切善根的一阐提不具佛性 永远 不能成佛 反之 大乘经典如 华严经 法华 经 大般涅盘经 等则主张一切众生其中包括 一阐提也皆有佛性 全部都能证悟成佛 楞伽 经 在佛性相关的问题上看法显得十分圆融 经 中同时谈到 五种种性说 又明确表示一阐提 也具有佛性 也能成佛 三 楞伽经 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 楞伽经 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 根 据 楞伽师资记 及 续高僧传 可大师传 等 典籍记载 菩提达磨曾以此经作为印心禅法授予 慧可 并说 我观汉地 唯有此经 仁者依行 自得度世 在 五灯会元 中 达磨对慧可强 调 吾有 楞伽经 四卷 亦用附汝 即是如 来心地要门 令诸众生开示悟人 后来 慧可 对于此经进行了自由阐发 作了许多自由的解 释 慧可的弟子们更携带此经 游行村落 不入 都邑 行头陀行 他们对于 楞伽经 的共同 认识释 在翻译上 文理克谐 行质相贯 在 思想内容上 主张 专唯念慧 不在话言 也 就是说 不重言语 而重观想 以此作为思想的 指导 因此 实行以 忘言 忘念 无得正观 贵领宗得意 为宗旨的禅法 绝不拘守于文字 他们着重口I 3 相传 不重文字记录 就这样 逐 渐形成独立的一种派别 被称为楞伽师 并成为 以后禅宗的先驱者 基于贤首 入楞伽心玄义 论证的依据 更 有力的阐明了教禅的一致性 据说梁武帝读到 楞严经 中 食肉无慈慧 永背正解脱 是 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 皆大罗刹 报终必沉 生死苦海 非佛弟子 时深有感触 遂发心吃 长斋 全力护持佛教 所以中国佛教吃素 是在 梁武帝提倡下开展的 武则天曾令三译 楞伽 宋元丰期间 张安道因 楞伽 而悟入 得清净 觉 为此金山佛印了元特别寻请金石名家修刻此 经流通 因他深信 印施有尽 若书而刻之则无 尽 苏轼也专为 楞伽经 手书撰序 楞伽 四卷又再次流行起来 赵宋以后 楞伽经 的 影响日渐扩大 其影响已超出佛教界 成为产生 心学 的重要因素 作为 化成天下 的治国 佛教典籍 降至明代 宗泐为之写注 明太祖直 叹精确 随之亲下圣谕 以为 心经 金 刚 楞伽 三经 实治心之法门 o 并使流通 全国 明 清之际 先后有憨山的 观楞伽经 记 以及智旭的 楞伽经义疏 到了近现代 随着义学复兴 太虚大师所写的 楞伽义记 欧阳渐的 楞伽疏决 以及邱虚明的 楞伽疏 证 均使得 楞伽 论义愈加精确分明 章太炎更是对 楞伽经 崇奉倍至 在写给 宗仰上人的书信中就赞叹道 楞伽是佛法智无 上宝典 一切经论皆不能及 禅宗既以此经传 授 而智者 杜顺各立三观 皆依仿楞伽三自性 为之 天台空观 华严真空观 即翻妄计自性 也 天台假观 华严理事无碍观 即随顺缘起自 性也 天台中观 华严周遍含容观 即正念圆成 自性也 然若以此质问二宗 彼必不肯谓其出于 楞伽 盖各宗皆欲自立门户 以其初祖为无师自 证耳 是楞伽者 正如阿耨达池 四大河水皆从 此出 岂可泛作教科书观 一番短语 言简意 赅的指出了 楞伽经 的殊胜之处 至于 楞伽经 所提到的一阐提也能成佛之 说 对于中国佛教佛性论的影响尤其重大 另外 点 楞伽经 中说到佛为声闻授菩萨记 也 论及了二乘最终能获如来法身的思想 这对于后 来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的理论提供了重要有力 的依据 也就是说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的佛 性论之所以成为中国佛教佛性论的主流 这与 楞伽经 里的这一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 楞伽经 之会通 融摄性 对于尔后中国佛教 各流派所展现的融合 也是别具意义的 万方数据 1 7 4 宗教学研究 2 0 0 4 年第2 期 四 结语 楞伽经 以离名绝相的第一义心为宗 以 妄想无性为旨趣 以五法 三自性 八识 二无 我为教相 以自觉圣智为体 以斥小辨邪为用 其内容基础扎实 义理深邃 因此特为禅宗所重 视 尤其是它所阐述的 如来藏 禅的四种分 别 即愚夫所行禅 观察义禅 攀缘如禅 如来 禅 宗通 等思想 对禅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 启发意义 该经除被早期禅宗尊奉外 还受到后来的法 相宗之重视 更是法相六经之一 其中 三界唯 心 理论 五法 三自性 八识 二无 我 等大乘思想军不同程度地为法向宗所吸收和 采用 诚如武则天所赞叹 世间最上之法门 体证诸法皆空 洞名境界如幻相 辨析假名之分 别 昭示生死即涅盘 名与相俱为假号 应弃非 别妄想之迷惑 依真实智以契会真如 悟解缘起 以归于微妙之理 境界之风平静之后 藏识之海 方才澄明 三自性皆空 二无我俱泯 入于如来 之藏 游三解脱之门 责任编辑 尹立 佛教中较为刻苦的修行 严遵乞食十二项规则 不许 定居一地 免生贪执 大正藏 3 9 册 页3 4 3 参考书目 1 楞伽经阿跋多罗宝经 4 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大正藏 1 6 册 2 入楞伽经 1 0 卷 元魏菩提流支译 大正藏 1 6 册 3 楞伽经集注 宋释正受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4 中国大百科全书 宗教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5 楞伽科解 上 明 普珍贵述 新文丰出版公司印 行 台湾 6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潋著 中华书局1 9 9 8 年版 7 楞伽经会译 老古文化事业公司 台湾 8 楞伽合辙 释通润编述 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 9 8 7 年元月再版 9 楞伽经阿跋多罗宝经讲记 太虚 善导寺佛经流通 处印行 1 0 经论指南 圆香等着 佛光出版社 1 9 9 6 年2 月 出版 1 1 楞伽经 赖永海释译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行 1 9 9 6 血 1 2 华雨集 一 印顺着 1 9 9 6 年正闻出版社 1 3 楞伽经详解 平实居士 正智出版社 1 4 楞伽经 南怀瑾讲述 老古文化事业公司 简讯 2 0 0 4 年4 月2 6E l 晚7 时至9 时3 0 分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在研究生院3 1 0 4 室 举 行了 中国传统文化之符号象征 的学术演讲会 专门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 民族学研究所著 名学者何星亮教授主讲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泽洪教授主持了学术演讲会 与会听众甚 多 场面恢宏 演讲精彩 听众情绪激昂 何星亮教授还解答了听众 中国传统文化将如何得到保护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之下 中国传统 文化将何去何从 中国传统文化将来走向如何 等问题 使听众为之耳目一新 这次民族 宗教 文化主题的学术演讲 使与会同学获益匪浅 吴之清 万方数据 楞伽经 要义及其历史地位 楞伽经 要义及其历史地位 作者 释满耕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 刊名 宗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 RELIGIOUS STUDIES 年 卷 期 2004 2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 16条 参考文献 16条 1 楞伽经阿跋多罗宝经 2 入楞伽经 3 楞伽经集注 4 中国大百科全书 5 普珍贵 楞伽科解 6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1998 7 楞伽经会译 8 释通润 楞伽合辙 1987 9 楞伽经阿跋多罗宝经讲记 10 圆香 经论指南 1996 11 赖永海 楞伽经 1996 12 华雨集 1996 13 平实居士 楞伽经详解 14 南怀瑾 楞伽经 15 查看详情 16 大正藏 相似文献 10条 相似文献 10条 1 学位论文 卢善焕 楞严经 对中国禅学的影响 2003 楞严经 对大乘佛敎国家 如中国 韩国 日本等国的影响非常深刻 在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中 无论是敎门和禅门 楞严经 都受到广泛的欢迎 中国佛敎分裂为敎门和禅门之前 楞严经 已经提出了融合禅敎的佛敎观点 该经阐述了按照根机的方便修行法 并告诫修行者 在修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扰 兴起在中国的天台 华严 禅宗 也不同程度地与 楞严经 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解 楞严经 的价值 尤其对于禅 敎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 楞严经 的思想来分析该经对于中国禅学发展的影响 尤其显得必要 本硕士论文分成如下部分 第一章 绪论 包括提出问题和研究方法两部分 第二章 楞严经 传译的历史背景以及真伪之争 第三章 楞严经 概观 一 以自古以来使用的科判分析 楞严经 的结构 即序说分 正宗分和流通分 二 介绍唐代以后的 楞严经 注疏 三 阐述 楞严经 的中心内容 也分为序说分 正宗分和流通分三部分 第四章 楞严经 之教学思想 一 叙述佛教认识论 即六处 十二处 十八界 二 阐明佛教世界观和大乘显密思想 前者包括四大 五蕴 四界 后者包括如来藏思想和密教思想 第五章 楞严经 之禅学思想 一 了解奢摩他 三摩提 禅那和 楞严经 之顿渐观 分析 楞严经 之止观思想和顿悟渐修的观点 二 简 述 楞严经 与禅公案的关系 介绍禅学界接受 楞严经 思想而建立的公案 第六章 楞严经 对禅学的影响 列举唐代以后从楞严思想中得到受用的禅学者的例子 强调 楞严经 蕴涵的禅学思想 最后为结论 希望能从中发现在中国和韩国佛敎界广泛流行的 楞严经 的深厚价值 2 期刊论文 杨维中 论 楞严经 的真伪之争及其佛学思想 宗教学研究2001 1 本文对宋代以来盛传的之真伪之争作了总结 对经中的基本思想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作了介绍 3 学位论文 马晓涛 从 楞严经 的真伪辨析看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2008 楞严经 是一部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和影响的佛教经典 从宋代以来一直盛行于禅 教之间 是我国禅宗 净土宗依奉的一部重要经典 由于佛经在由印度传到中国汉地的过程中 经中国人自己伪托而作的佛典不断产生 楞严经 自从在唐代被译出之后 就被一部分佛教学者怀疑是 伪经 其原因是因为该经经文内容与佛教显教的各经论多有分歧冲突之处 一直到近现代 疑伪之论始终有增无减 此经究竟为真还是伪 目前学 界尚不能论定 因此 本文试就围绕 楞严经 所阐发的真伪诸论点进行一番汇总与梳理 以期从中能够发现一些线索 起到抛砖引玉之功 论文共分 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楞严经 概述 这一部分大体陈述一下 楞严经 在中国佛教的大概情况 即普通流通的 楞严经 是以什么面貌出现于世 此经译 者的一般署名情况 全经的结构 主要佛学思想 问世以来各家的注疏阐释情形 在中国佛教史的地位如何 以及疑伪论的产生因由 冀使读者能够对 楞严经 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二部分 楞严经 翻译前的佛教背景 流传过程及真伪之辨 有关该经的传入者 翻译者 翻译之时间 地点及体系 义理等多方面的质疑是 楞严经 真伪经之争论的焦点 涉及问题较多 在这一部分从 楞严经 传入中国前的佛教背景分析入手 通过对携经入华的梵僧般剌密帝 译者怀 迪 笔受者房融的具体分析 该经译出不久在中日两国流传情况的详细介绍 近代以来国内外各界对 楞严经 表述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梁启超 吕潋 罗香林 何格恩 望月信亨等几人观点的逐一介绍这几个主要方面 全方位展示 楞严经 真伪之论争的始末 试图由此得出 楞严经 真伪一案是否 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结论 第三部分 楞严经 佛学思想略析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这一章简略陈述 楞严经 的主要佛学思想及其在中国佛教的独特之处 重点分析其 对中国佛教发展进程的影响 该经的佛学思想既是真伪论争的焦点 同是也是其对中国佛教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亮点和独到之处 第四部分 结语 这一部分对佛经真伪问题作深一层的思索 楞严经 传入中国已一千多年 经过佛教众多佛经目录学家和学者的研究 鉴别 仍然将其收录在佛教最具权威的 大藏经 中 楞严经 是一部有争议 对中国佛教有广泛影响的大乘佛教经典 其内容不仅对中国佛教的研究 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极具启发性 4 会议论文 初晓波 非暴力思想与21世纪国家间关系发展 2004 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战争和流血从来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但是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看 刚刚结束的20世纪所充斥的暴力都是人类历史上 绝无仅有的 两次席卷全球的世界大战 以核武器为代表让千千万万人毁于一旦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制造和使用 高悬的 铁幕 不仅带来了两大阵 营之间冷战和局部冲突 而且给不同制度下的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本文探讨有理由相信 无论是迫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无奈选择 还是基于深藏在内心深处的良知觉醒 非暴力思想尽管非常困难但其仍然会成为未来 人类社会 尤其是国家之间关系准则的最终选择 5 期刊论文 周裕锴 ZHOU Yu kai 诗中有画 六根互用与出位之思 略论 楞严经 对宋人审美观念的影响 四川 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4 唐前中国传统观念是五官各司其职 大乘佛教诸经论主张 六根互用 对此身体哲学尤有发挥 北宋后期 以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和以惠洪为 代表的僧人接受了 六根互用 的思想 并将之运用到艺术审美活动中 形成打通艺术各媒体之间界限的 出位之思 苏轼关于王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的评论 其实是首创了一种利用六根互通的原理来欣赏作品的方法 6 期刊论文 王红蕾 钱谦益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 考论 世界宗教研究2010 1 是钱谦益晚年完成的学术价值颇高的 部佛学著作 的撰写与刊刻是钱谦益返经正学 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的全面 总结 也是其史海钩沉 诂经考据的研究方法的具体实践 钹谦益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代表了明末清初中国学术吏发展的未来路向 7 期刊论文 龚隽 GONG Jun 宋明楞严学与中国佛教的正统性 以华严 天台 楞严经 疏为中心 中国哲学史 2008 3 从中国传统思想史来看 所谓真理通常都是建立在某一传统所形成的权威之中 由这种权威形成了所谓正统性 则具体表现在不同传统所认定的那些经 典当中 佛教经典的撰成也正是为了解决 正统性的问题 questions of orthodoxy 而产生 1 疏解经典也成为思想家们构建其思想的最为基本的方式之 一 解经看似围绕着文本的解释来进行 但那不再只是单纯的文本内的解释活动 而是结合了某种传统所赋予的 正统性 含义 8 学位论文 李东海 程嘉燧诗学研究 2006 程嘉燧 1565 1643 字孟阳 号松圆道人 松圆居士 偈庵等 明清之际著名诗人 画家 文学批评家 徽州歙县长翰山人 侨居嘉定 与唐时 升 娄坚 李流芳并称 嘉定四先生 有诗集 松圆浪淘集 18卷 文集 松圆偈庵集 3卷 耦耕堂集 诗集3卷 文集2卷 辑有 破山兴福寺志 4卷 本文从程嘉燧家世生平及交游 诗歌创作 诗学理论三个方面 采取文献与文学理论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了有重点和较为系统地研 究 除导言和结语外 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 根据诗文本集及相关文献资料如 明史 光绪嘉定县志 嘉靖 新安程氏统宗迁徙注脚纂 等 考述其家世生平 交游等 并且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程嘉燧年谱简编 见附录 第二章 从文学理论上对其诗文进行了有侧重地分析与研究 除概说外 重点选取程嘉燧诗歌中最富特色的 苦雨 和 梅花 两个意象 探讨其 诗歌以自然物象表达和抒写内心苦痛的艺术特点 认为作者通过这两个极具鲜明主体色彩和情感的意象 营构了清丽温婉 澹泊超远的诗歌意境 作者 抓住苦雨与梅花的典型特征 将有感于困顿现实和坎坷境遇的真情融于诗中 借诗陶写性情 耗磨块垒以发 渗泬不平之音 同时宣泄了自己心中的 苦闷和易代之际的末世情怀 而这种特征的形式 又与程嘉燧诗歌同禅学 尤其是与 楞严经 相关 晚明文学和士风深受禅宗影响 而程氏诗歌独特 意境的形成与诗人追求 禅趣 的审美理想也有紧密关系 所以研究其诗思想内容 总体风貌与 楞严经 的具体关系 力求更深刻理解和领悟程嘉燧 诗歌的意境美及艺术特色 通过对程氏诗歌以上三个方面的微观研究 力图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