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基本知识.doc_第1页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doc_第2页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doc_第3页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doc_第4页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2. 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3培养教中学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能力。 课程的性质与学习内容:1、 文字学常识 2、音韵学常识 3、词汇学常识 4、语法学常识5修辞学常识 6训诂学常识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例,“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兼类,是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活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例: “甘其食,美其服。”“食”为名词,食物。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此选自郑伯,公即郑伯郑庄公,之代指颍考叔。“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现代表示这个意思的词已经写做“饲养”的“饲”了。“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 现代汉语也具有这两种词类:“废寝忘食”;“多食蔬菜少食肉”。“从左右,皆肘之。”“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但这只是一种临时性情况。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这是活用。 又如上例的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由于修辞的需要而活用为动词,也只是一种临时的用法,这种用法并没有成为“绿”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也属于活用。形容词、名词活用的一般用法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从原先的描写主语变成叙述主语,并往往带有宾语。例,“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多”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上了宾语“金”,意思是拥有很多。已经活用为一般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善”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上了宾语“张良”,意思是与友善(友好)。也已经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例,“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可以用如动词,而且方位名词也常常用作动词。例,“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远人”)施行“来”的行为。即“使来”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注: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例,“止子路宿。”“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救活他)的意思。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例,“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这是汉书苏武传的一句。句子的主语是单于。从上下文来看,“降武”不可能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逼迫苏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所以是使动用法。“饮余马于咸池”“饮”本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但是这里的“饮余马”不可能按照一般的动宾关系理解,只能是“使余马饮”,即“饮”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注:由于古代汉语有句子成分经常省略的特点,因此使动用法的宾语也可以省略。这就需要阅读理解时加以辨认。例,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在“天不能病”句中,“病”不可能是陈述主语“天”的,因为“天”(大自然)无所谓病不病。所以这里的“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即“使病困”的意思。这从下句“则天不能使之全”的对比可以看出来。 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烧而走”的“走”为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操”,即可以用火攻的办法迫使曹操的军队退兵。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宣子说,乃轻币。”“轻”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币(礼品)轻”,意思是减轻礼品的进献。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庖厨远(离得远远的)”。 不及物动词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例,“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疬。”“腊(x,小动物的整体干肉)之”的“腊”,在这里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成为腊”(把蛇制成肉干)。 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这种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语主观上认为形容词后面的宾语带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远”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的意思。“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美”、“安”、“乐”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认为他们的食物香甜,认为他们的服饰漂亮,认为他们的住处安适,认为他们的习俗快乐。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充当谓语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例,“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做意动用法,即“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孟尝君客我。”“客”为名词用作意动,即把我当作贵客。 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作状语的名词一般是时间名词,普通名词比较少见。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普通名词也都可以用作状语,这是古代汉语里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本不属于活用范畴,有的语法著作就把这种现象看作名词活用作副词。1、 表示方位或处所,相当于“在”、“从”、“向”。例,“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望,不见水端。”“东行”和“东面”,“东”都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向东”。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廷”为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意思是“在朝廷上”。 2、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相当于“用”、“根据”。 例,“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杖”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意思是用杖打死你。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意思是用丹砂(在帛上写“陈胜王”三个字)。 “会天大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法”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依据,意思是依照法令都要斩首。3、 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一样”。 例,“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兄”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兄事之”意思是: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4、 表示比喻,“像一样”。 例,“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嫂在地上像蛇一样爬,匍匐前进,四次下跪谢罪。 “蛇行”的“蛇”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 “射之,豕sh人立而啼。” 射它(豕),豕像人一样站着大叫。“人立”的“人”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人一样站立起来。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 依据语法功能辨识词类活用,可以从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两个方面考虑: (1)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如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凡是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 (2)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果出现其他词,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 1、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修饰关 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 例,“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王”、“天下”为两个名词连用,不是“王和天下”,也不是“王的天下”,而是“王”活用为动词,“王天下”为动宾关系,意思是做天下的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胜”、“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意思是陈胜为王。2、“者”字短语和“所”字短语中的名詞,也都活用为动词。这种结构中名詞活用的情況比较特殊,极易忽略,要特別加以注意。 例,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四“赵王之子孙侯者”,等于说“赵王子孙中封了侯的”。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zn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人所罾魚”,等于说“渔人用网捕捉到的魚”。“者”字或“所”字一般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組成名詞性短語。所以,“者”字短語和“所”字短語中的名詞,一般活用为动词。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 本是名词,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 动词,意思是游水。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农”本是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从事农业生产。 5、 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前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不受名词或形容词修饰)。 例,“既来之,则安之。” 6、 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补语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后)。例,吕氏春秋上农:“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蚕于郊”意为“在郊外这个地方养蚕”,“桑于公田”意为“在公田上种植桑树”。 7、我们还可以利用古人喜用对称句式、并列结构的特点,来判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例,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战国策魏策三)“决荧泽而水大梁”中,“决荧泽”是动宾结构,“水大梁”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水”字活用为动词。8、 名词用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例,“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王”、“霸”本为名词,句中用连词“而”连接,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称霸”(做盟主)。 9、形容词后面如果有名词或代词作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例,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 战国策齐策:“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二、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都是在名词或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前提下进一步加以识别的。从使动和意动的语法意义来看,使动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意念。对比例句: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zhu而小之,则王怒。”“小之”为使动用法,使变小。这是客观的结果。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鲁”,是认为鲁国小,“小天下”是认为天下小。并不是鲁国和天下真的变小了,这只是孔子登上泰山以后居高临下的观感而已。所以这是主观的看法。 连词与“而、则、且、虽”第一、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的词,进而表示连接部分的某种关系。如果单从复句的角度看,古汉语多用“意合法”,秦礼君古代关连词语手册收集200多,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85个。第二、掌握古汉语连词:一是分析所连接的前后成分,二是分析所连接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如何用现代汉语翻译。我本是你脸上的一部分而 一、“而”的名词用法 “而”字产生较晚,在甲骨文、金文中都还没有发现,它最早出现在尚书等古籍中。说文解字:“而,颊毛也。”其本义当是表示人的胡须。二、“而”的代词用法 “而”的实词用法,最为常见的是作代词。只用来表示第二人称,在句中一般作定语,可以译为“你的”、“你”。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三、“而”的连词用法 “而”作为虚词,最主要的用法是作连词。“而”作为连词,几乎可以连接各种语言单位,表示多种语法关系,是古代汉语中运用最广泛、最灵活的连词,现代汉语中没有跟“而”完全相当的连词。例,性贪而狠,党豺为虐。(马中锡中山狼传)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送东阳马生序)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字在单句中的连接作用()表示并列、顺承联系 “而”字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分别描写两种性质、两种情况,叙述两个动作、两种行为,这两部分之间地位平等,不分主次。有的位置可以互换,而不影响意义上的表达;有的位置不能互换,而是有先有后,表示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 例,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注: “而”字连接的具有并列、顺承关系的两部分,在句中多作谓语,如上述两例。例,劳苦而功高如此。(史记项羽本纪)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修饰关系 “而”字连接的前项是修饰语,后项是中心语。这种修饰关系,一般是状中关系。“而”字的这种用法,现代汉语中没有跟它对应的连词。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荀子劝学)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表示主谓关系 “而”字前面是被陈述部分,后面是陈述部分。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主谓关系,它们可以是主谓短语,也可以是小句。 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史记管晏列传)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注:“而”字的此种用法,作用同“之”。祥见词诠。、“而”字在复句中的连接作用()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的可译为“又”、“并且”、“而且”等。例,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表示目的关系,一般可译为“来”,或不译。例, 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战国策楚策一)()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荀子劝学)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yng 。(墨子公输)()表示转折关系,一般译为“但是”、“却”等。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吕氏春秋察今)()表示假设关系,一般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柳宗元捕蛇者说) 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述而)四、“而”的语气词用法“而”作为虚词,除连词用法外,还可用作语气词。“而”字的这种用法,多见于先秦,一般放在句末,表示一种感叹语气,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吧”。 例,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五、复音虚词“而已”“而”和“已”连用,本是“而止”的意思,连用久了,成了一个词,表示一种限止的语气,一般可译为“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我本刻划则一、则的实词用法说文解字:“则,等画物也。”作为实词,它有名词、动词两种用法。名词,是“法则”、“准则”的意思动词,是“效法”的意思。例,愿依彭咸之遗则。(屈原离骚)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周本纪) 二、“则”字的连词用法。 “则”字用作连词,其连接作用比“而”显得更为有力而紧迫。它连接的前后两部分,不论在时间上还是逻辑上,往往紧紧相连。因此,清代学者刘淇说它是“承上趋下,辞之急者也”。吕叔湘先生说:“和而字比较起来,而字是圆的、软的,则字是方的、硬的。”“则”字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表示承接关系 “则”字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事理上的承接:可译为“就”、“便”、“那么”、“那么就”等 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隐公元年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天论)()时间上的承接第一,发生一件事后,紧接着产生了与这件事相关的第二件事,两件事之间用“则”字相连,“则”字一般可译为“就”、“便”等 。例,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沈括活板)第二,实现一件事后,却发现另一件事(或另一种情况)已经出乎意料地产生了,两件事之间用“则”字相连,“则”字一般可译为“原来已经”、“却已经”等。 例,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僖公三十三年)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对举性的承接把两种以上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前后对照着说,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每个分句都用“则”字表示对举关系。这种“则”字可译为“就”、“便”等。 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表示假设关系“则”字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条件,可译为“如果”、“假使”等。 例,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史记项羽本纪)、表示转折关系 “则”字表示转折关系,只表轻转,不表重转。一般用在后一分句,连接的前后项内容不一致或相反,一般译为“却”。 例,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表示让步关系“则”字表示让步关系,往往是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情,预备下句转入正意。“则”字用在前一分句,一般译为“虽然”、“倒是”。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表示选择关系 “则”字表示选择关系,常与“非”配合使用,构成“非则”的格式,表示所连接的两部分二者必居其一。一般可译为“不是就是”。 例,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庄子秋水) 齐国之诸公子,其可辅者,非公子纠,则小白也。(韩非子说林下)三、“则”字的副词用法 “则”字作为副词,主要用在判断、解释说明的句子里面,其强调和确认的作用。经传释词“则犹乃”也。一般可译为“就”、“就是”、“倒是”等。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且“且”字古为“俎”字(清阮元揅经室集释且)。说文“薦也。从几,足有二橫,一其下地也。”作为实词,最主要的用法是作副词;作为虚词,最主要的用法是作连词。一、“且”的副词用法“且”作副词,有“将要”、“将近”、“暂且”、“姑且”等意思,用在动词或数词之前作状语,起修饰作用。1、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或情况将要出现例,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庄外物)不出,火且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短暂 例,县官(指皇帝)且顺群臣言。汉书陈汤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3、用在数词之前,表约数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汤问)匈奴颇杀人民、妇女弱小且千人去。(汉书匈奴传)二、“且”的连词用法 1、表示并列关系“且”字表示并列关系,既可以用来连接动词与动词,也可以用来连接形容词与形容词。连接两个动词,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可译为“一边一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存在两种状态,可译为“又又”。 例,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滕文公上)河水清且直猗。(诗经魏风伐檀)注:“且”字表示并列关系,通常用两个“且”字连接两个动词,形成“且且”的格式,意思仍然是“一边一边”。 例, (李陵军)且引且战,连斗八日。(李将军列传) 且驰且射。(晁错言兵事疏)2、表示递进关系 “且”字表示递进关系,用来连接分句与分句或段落与段落,表示意思更进一步,可译为“并且”、“而且”、“况且”等。 例,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3、表示选择关系 “且”字表示选择关系,一般用于后一分句的开头,表示在两项或多项之间作一选择,一般用疑问句提出选项。“且”可译作“还是”、“或者”等。 例,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邪?李将军列传 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4、表示让步关系“且”字表示让步关系,一般用在偏句主语之后,表示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这种推论又多用反问来表达。“且”字可译作“尚且”。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形似蜥蜴的虽(雖) “虽”本是名词,本义:虫,后被借作连词使用。“虽”作连词,主要表示假设、转折两种关系。 一、表示假设关系“虽”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中,表示假设性的让步,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虽”可译为“即使”、“纵然”等。 例,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二、表示转折关系“虽”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中,其作用是先承认一种事实,然后再转入正意。“虽”可译为“虽然”。 例,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三、虽然 古代汉语的“虽然”和现代汉语的“虽然”不同。现代汉语用“虽然”的地方,古代汉语只用一个“虽”字。古代汉语的“虽然”是两个词,是转折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意思是“虽然如此”或“即使这样”等,有承上转下的作用。例,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滕文公上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副词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 在古代汉语中,副词应用广泛,数量很多。按照副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敬谦和称代七类。 一、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的程度的。 按照副词所表示的程度的轻重、深浅,约可分为三种:程度最高、程度加深、程度较低。 1、表示最高程度,相当于现代的“最”、“很”、“非常”、“特别”、“极其”、“十分”等。 常用的副词有:最、太、至、尤、甚、绝、殊、极、良、雅、颇、孔、尽。 值得注意的副词是:殊、良、雅、颇、孔。 殊。“殊”的本义是“死也”。虚化为副词,表示程度之高、之深,相当于“极”、“甚”、“非常”,“殊”后常有“不”,表示否定之深。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战国策赵策:“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良。“良”的本义是“善也”。虚化为副词,表示两种含义: 1) 表程度,相当于“甚”。例,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默然良久。” 2) 表情态,意为“的确”、“确实”、“实在”。例,史记赵世家:“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 雅。“雅”是“鸦”的古字,本义是一种“小而腹下白,不返哺”的乌鸦。借作副词,相当于“很”、“极”。例,杨恽报孙会宗书:“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 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 颇。“颇”的本义是“头偏也”。虚化为副词,表示两种含义: 1) 表示程度大、深,相当于“很”、“甚”。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书。” 2) 表示程度小、浅,相当于“略微”、“稍微”。这个含义在古代用得较多。例,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孔。“孔”的本义是“通也”,即通达。虚化为副词,相当于“很”、“甚”。例,诗经豳风七月:“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2、 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现代的“更加”、“愈加”、“越发”、“越来越”等。 常用的副词有:愈,益,弥,滋,尤,加,倍。 值得注意的副词是:益、加。 益。“益”是“溢”的古字,本义是水漫出器皿。虚化为副词,表示两种含义: 1) 表示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可译为“更加”。例,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2) 表时间。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缓慢发展,译作“渐渐”。例,汉书苏武传:“(苏)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加。“加”的本义是“语相增加也”,即讲话夸大其辞。虚化为副词,义为“更加”、“愈加”。例,礼纪儒行:“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 孟子梁惠王上:“然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表示程度较浅、较低,相当于现代的“稍微”、“略微”等。 常用的副词有:略,少,稍,微,颇。 值得注意的副词是:略,少,稍。 略。“略”的本义是“经略(经营)土地也”。假借作副词,有两种含义: 1) 表示程度浅,相当于“略微”、“稍微”。例,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梁乃教(项)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2) 表示范围全,相当于“全”、“都”,常同否定词连用,组成“略不”、“略无”的格式(可译作“全不”、“全无”、“一点也不”、“一点都没有”)。例,水经注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少。“少”的本义是“不多也”。虚化为副词,表示程度很小,相当于“稍”、“稍微”、“略微”。例,战国策秦策一:“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奏其效”指秦统一天下的功效。) 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 稍。“稍”的本义是禾末。虚化为副词,表示两种含义: 1) 表程度浅,相当于“稍微”、“略微”。例,虞初新记核舟记:“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2) 表时间。表示逐渐变化,这是古汉语中“稍”的主要用法,译作“渐渐”、“逐渐”。例,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表示行为动作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范围。按照所涉范围大小,范围副词可分为三种:总括范围、限定范围、共涉范围。 1、表示总括范围,相当于现代的“全”、“都”。 常用的副词有:悉,尽,咸,举,毕,胜,皆,具,俱,偕。 这些副词都值得注意。 悉。“悉”的本义是“详尽也”。虚化为副词,表范围之全。其词义特点是强调一个一个单数加在一起而形成的“全数”,可译作“全”、“都”、“一个一个全都”。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悉召群臣议。” 陶渊明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尽。“尽”的本义是“器中空也”。虚化为副词,有两种含义: 一种表示范围之全,其词义特点是强调没有一点剩余或例外,可译作“全”、“都”、“一个不剩地全都”。例,左传襄公十年:“盗众尽死。” 另一种含义,是表程度之高,指达到了最高限度。例,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咸。“咸”的本义是“皆也,悉也”。虚化为副词,表示某范围之内的每一个都具有某动作或特征,没有例外,可译作“全”、“都”、“每一个都”。例,陶渊明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孙讨虏(孙权)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举。“举”的本义是“共举”,即共同举起来。虚化为副词,表示总体概括,强调许多的独体合为一个整体的意思,可译作“全”、“都”、“统统”、“统统都”。例,孟子公孙丑下:“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孟子公孙丑下:“僖子不对而泣曰:君举不信群臣乎?” 毕。“毕”的本义是“田网也”,即打猎捕鸟兽的网。假借为副词,表示范围之全,译作“全”、“都”、“全都”、“完全”。例,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林嗣环口技:“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 胜。“胜”的本义是“任也”,即担当得起。虚化为副词,表示“全部”、“穷尽”之意,可译为“完”、“尽”。“胜”的用法很固定,它的前面是“不可”,后面是及物动词V,构成“不可胜V”的形式。例,史记大宛列传:“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皆。“皆”的本义是“俱” 。“皆”只作副词,它概括表示主语或宾语所涉及的人、物、事的全部,译作“全”、“都”。例,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具。“具”的本义是“共(供)置也”,即准备、备办。虚化为副词,表示某范围内的全部,强调“一个不缺”、“详尽无遗”,译作“全”、“都”、“一样一样全都”。例,史记项羽本纪:“良乃入,具告沛公。” 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俱。“俱”的本义是“共同”、“一起”。虚化为副词,表示总括,可以译成“全”、“都”、“一起”、“一同”。例,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军万弩俱发。” 偕。“偕”的本义是“俱也”。虚化为副词,表示范围之全,译作“一起”、“一同”、“全”、“都”。例,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墨子明鬼:“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 2、表示限定范围,相当于“仅仅”、“只”。 常用的副词有:独,专,特,直,但,徒,第,仅,止,适。 值得注意的副词是:独,特,但,徒,仅。 独。“独”的本义是孤单、孤独。虚化为副词,表示三种含义: 1) 表范围,译作“独自”、“单独”。 例如:左传昭公三年:“寡君不能独任其社稷之事,未有伉俪,在缞绖之中,是以未敢请。” 2) 表范围,译作“唯独”、“只有”、“仅仅”。例如: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 表情态,用于反问句,译作“难道”、“竟然”。例如:孟子滕文公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特。“特”的本义是公牛。虚化为副词,表四种含义: 1) 表范围,译作“只”、“仅仅”、“只不过”。例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2) 表情态,译作“白白地”、“徒然”。例如: 汉书高帝纪:“会羽季父左尹项伯素善张良,夜驰见张良,具告其实,欲与俱去,毋特俱死。” 3) 表情态,译作“特地”、“特意”。例如: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4) 表程度,译作“非常”、“异常”、“特别”。例如: 水经注汝水:“汝南西平县有龙渊水,可用淬刀剑,特坚利。” 但。“但”的本义是“袒露”。虚化为副词,表示仅独之意,把范围往小处说,译作“只”、“只是”。例如: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瘦弱,疲病)畜。” 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注: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义为“不只”,正保留了古义。 徒。“徒”的本义是“步行也”。虚化为副词,有两种含义: 1) 表范围,译作“只”、“仅仅”。例如: 史记魏公子列传:“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 2) 表情态,译作“空”、“白白地”、“徒然”。例如: 古诗源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仅。“仅”的本义是“才能够”、“勉强”。虚化为副词,表示两种含义: 1) 表示范围之小,往少里说,译作“只”、“仅仅”。例如: 史记乐毅列传:“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 2) 表示范围之大,往多里说,这在中古诗文中可以见到,“仅”后多用数词,译作“近”、“将近”、“几乎”。例如: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3、表示共同涉及的范围,相当于“一起”、“总共”。 常用的副词有:共、俱、凡、同、并。 值得注意的副词是:凡、并。 凡。“凡”的本义是“聚括”,即概括之辞。虚化为副词,表“总共”、“共计”之意。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王,凡六月。” 并。“并”的本义是“并排”、“挨着” 。虚化为副词,表示“一起”、“一同”。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尉剑挺(脱鞘),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三、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所发生的时间的,古汉语中的时间副词极多。按照副词所表时态及时间,可以分为七种:过去、现在、将来、短暂、缓急、终结、频仍。 1、过去:表示动作行为曾经发生、已成过去,相当于“曾经”、“已经”、“以前”、“刚才”。 常用的副词有:向,曩,适,尝,曾,业,既,已,既已。 值得注意的副词是:适,尝,曾。 适。“适”的本义是“到”、“往”。虚化为副词,表示四种含义: 1) 表时间,指动作行为发生不久,译作“刚才”、“刚刚”。例如: 汉书贾谊传:“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 2) 表时间,指正巧碰上同时发生的事情,译作“正巧”、“正好”、“恰好”。例如: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3) 表情态,译作“恰好”、“恰巧”、“正好”。例如: 吕氏春秋本生篇:“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 4) 表范围,言其小,译作“只”、“仅仅”。例如: 庄子人间世:“其智适足以知人过,而不知其所以过。” 尝。“尝”的本义是“口味之也”,即辨别食物的滋味。虚化为副词,表示行为已经发生,相当于现代的“曾”、“曾经”。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尝”常与“未”连用,段玉裁说:“凡经过者为尝,未经过曰未尝。”例如: 史记李将军列传:“自汉击匈奴,而(李)广未尝不在其中。” 曾。在古汉语中它作副词用,主要表示两种含义: 1)表时间,读 ,义为“曾经”,这种用法较少(古汉语中通常用“尝”表“曾经”)。例如: 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曾待客夜饭。” 2) 表情态,读 ,表示出乎意料或夸张、加强的语气,可译作“居然”、“竟”、“简直”、“实在”、“还”等。这是“曾”的主要用法。“曾”常同“无”、“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例如: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 曾不容刀。谁谓宋远? 曾不崇朝。” 战国策赵策:“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2、现在: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正巧发生等,相当于“正逢”、“正好”、“刚刚”。 常用的副词有:方,会,适,质,正。 值得注意的副词是“会”。 “会”本义是“合也”。虚化为副词,表示在时间上正好碰到某种情况或事件,可译作“正逢”、“正好赶上”、“正巧碰到”。 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3、 将来: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相当于“将”、“将要”、“即将”。 常用的副词有:行,行将,将,方,且,垂,殆。 值得注意的副词是:行,方。 行()。“行”原是“行走”之意。虚化为副词,表示某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作“将”、“将要”、“即将”。例如: 韩非子有度:“法不信,则君行危矣。” 方。“方”的本义是相并的两条船。借作副词,主要有两种含义: 1) 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可译作“正”、“正在”、“正当”。例如: 左传定公四年:“国家方危。” 2)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译作“将”、“将要”。例如: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4、短暂:表示时间很短,相当于“不久”、“一会儿”、“不一会”。 常用的副词有: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少顷,旋,寻,斯须,少间,无何,未几,既而,已而。 值得注意的副词是:旋,寻。 旋。“旋”的本义是“转动”。虚化为副词,表示前后两种行为间隔的时间很短,可译作“随即”、“马上”、“跟着就”等。例如: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病旋已。”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寻。“寻”的本义是长度单位,八尺。借为副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发生,时间短暂,可译作“不久”、“随即”、“接着就”。例如: 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李密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5、缓急:表示动作时间的缓慢或急促。 表缓慢的副词,主要有:徐,渐,稍。可译作“慢慢地”、“渐渐”、“逐渐”。 表急促的副词,主要有:暴,猝(卒),亟,遽,忽,骤。这几个副词都值得注意。 暴。“暴”的本义是晒太阳。虚化为副词,表示动作时间极其短促,可译为“一下子”、“突然”。例如: 晏子春秋内篇:“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 聊斋志异狼三则:“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猝()。“猝”的本义是“犬从草中暴出逐人也”。虚化为时间副词,书写上经常借用“卒”字,表示两种含义: 1)表示动作行为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而且出乎人们意料,可译作“突然”、“一下子”。例如:荀子天霸:“卒有寇难之事,又望百姓之为己死,不可得也。” 2) 表示动作行为急促匆忙,可译成“匆忙”、“匆匆忙忙地”、“仓促”。例如: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