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的研究.doc_第1页
对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的研究.doc_第2页
对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的研究.doc_第3页
对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的研究.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的研究 在我国国民经济评价体系中,GDP和财政收入是两个最核心的指标。作为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这两个指标之间从理论上看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从不同时期和不同范围观察,又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两个指标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定量关系,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之间到底有哪些相互影响因素?这是各级政府、经济管理和研究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历年的数据资料,对国家和地市两级的GDP与财政收入的总量规模、增长情况、比例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描述和分析,以寻求GDP和财政收入之间相互适应的增长程度和相对合理的比例界限,为在宏观层面上判断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作一些新的探索,为政府决策和经济管理提供参考。 一、对GDP与财政收入及其关系的理论阐述 (一) GDP和财政收入的一般定义 GDP:中文译名为国内生产总值(对地方核算范围来说,即为地区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活动最终成果的总量指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辖区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所新创造的价值,对于各产业部门来说,这部分新创造的价值称为增加值,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货币收入,是整个国民收入中属于国家(政府)所有的部分,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财政收入所包括的内容几经变化,目前主要包括:各项税收、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以及国有企业亏损补贴,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是税收收入。 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按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政收入又划分为中央本级收入和地方本级收入。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后,属于中央财政的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辆购置税、船舶吨税、增值税的75%部分、证券交易税(印花税)94%部分、个人所得税中的利息所得税、利息所得税之外的个人所得税中央分享的部分及海洋石油资源税等。属于地方财政的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利息所得税之外的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的部分、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镇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增值税25%部分、证券交易税(印花税)6%部分和除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 (二)GDP与财政收入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GDP做为国民经济的最终成果,经过初次分配和一系列复杂的再分配过程之后形成最终分配,大致呈三部分的流向,其中一部分以单位和个人上缴工商税收、所得税、罚没收入等形式上交财政部门,形成国家所得(其主体部分即财政收入);第二部分是企事业单位以净利润、公益金、提取的折旧基金等形式留成,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形成单位所得;第三部分是以劳动报酬、福利费、各类津贴、利息等形式向居民支付,形成个人所得。 从宏观上观察,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对应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国家收入,财政收入是国家收入的主体部分。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一般将扣除国家退税和其他补贴后的财政收入等同于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家收入,实际上政府通过预算而集中起来的财政收入就是归国家使用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地方财政收入与国家财政收入有所不同,它是本地区创造的国家收入通过不同时期不同的分配方式在国家和地区之间分配后,留给本地区使用的财政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财政收入来源于国内生产总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越大,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的财源就越丰富,而合理的财政收入及其分配使用对于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支持政府职能实现,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促进GDP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2、区别:从宏观上讲,GDP与财政收入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程度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是社会经济运行状况的直接反映和体现。财政收入虽然从总体上看包含在国内生产总值之中,但地方财政收入还体现着与国家财政的分配关系,在不同时期,由于分配政策、分配方式等变化,会带来财政收入中非经济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的变化,进而影响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2)核算原则的差异。目前,我国GDP主要是依据统计资料、行政管理资料、会计决算等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得出的。由于企业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因此,GDP也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即生产的产品,无论当期是否销售,都应计入当期的地区生产总值中。而财政收入的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即只核算当期实际缴入国库的资金,对于当期生产出来但尚未实现销售的产品,或虽然实现了销售,但由于企业拖欠税款等原因而导致的税收不能入库,政府都不能得到相应的收入。因此,由于核算原则的不同,会产生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差异。 (3)构成项目的变动趋势的差异。从GDP的分配角度来讲,由于财政收入只相当于GDP中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的一部分(所得税)之和,其规模大小与企业的收入水平、经营状况和税收政策直接相关,因此其弹性较大。而GDP中不属于财政收入的劳动者报酬和固定资产折旧属于企业的刚性支出,与企业的收入水平和经营状态相关程度较低,尤其对于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由于地理位置、投资环境和经营水平等原因,企业的生产规模、盈利能力和缴税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在其所创造的增加值中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所支付的刚性支出(劳动者报酬和固定资产折旧)所占的比重就相对较大,体现在财政收入方面的增加值(生产税和所得税)所占的比重就相对较小。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GDP和财政收入在发展趋势上的差异。 由于以上各种差异的存在,使得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虽然是GD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之间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未必存在相同的发展速度和确定的比例关系。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从上述的错综复杂的两者关系中找出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准确描述财政收入与GDP这两个指标的经济联系呢?通常情况下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数学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及相关程度分析。二是通过动态数列得出两者比例关系的一般变动区间。 二、财政收入与GDP关系的定量分析 (一)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回归分析 1.相关分析 描述客观事物相互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并用适当的统计指标表示出来,这个过程就是相关分析,是统计学上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的一种方法。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通过相关系数r来表示,相关系数r的值在1与-1之间,但可以是此范围内的任何值。正相关时,r的值在0和1之间,负相关时,r的值在0和-1之间,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两变量的关联程度越强,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0,两变量的关联程度越弱。为了准确把握财政收入与GDP的相互关系,我们把财政收入和GDP作为两个变量,通过财政收入与GDP的数量模型进行相关分析,从而测定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通过对2000-2005年资料的测算,我们得到了国家级和地市级两级相关系数:国家级为0.974,地市级为0.962。根据相关理论,相关系数大于0.8即视为高度正相关。从数据计算结果来看,无论是从全国角度还是从地方角度来看,财政收入与GDP都保持着密切的正相关,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2.回归分析 意在研究变量之间存在但又不确定的相互关系以及密切程度的分析叫相关分析.如果把其中的一些因素做为自变量,而另外一些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做为因变量,研究他们之间的非确定因果关系,就是回归分析。 由于在上面相关分析中已经测定财政收入与GDP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把GDP做为自变量(x),财政收入做为因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 通过对全国及30个地级城市2000年至2005年财政收入与GDP数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可得以下回归方程: (1) 国家级:Y=0.192X-1847.017,参数a=-1847.017,b=0.192. (2) 地市级:Y=0.113X-7.339,参数a=-7.339,b=0.113. 从财政收入对GDP的边际贡献率来看,国家级为0.192,表明全国GDP的单位边际贡献为0.192,即全国GDP每增加100亿元,财政收入相应平均增加19.2亿元,地市级为0.113,表明GDP的单位边际贡献为0.113,即GDP每增加100亿元,财政收入相应平均增加11.3亿元。 (二)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分析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又称为国民经济的财政负担率,它综合反映出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占有和支配社会资源的关系,反映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能力和影响社会资源配置的程度。由于在单个核算期内GDP的变化与财政收入可能不“同步”,因此以单个核算期来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会上下波动。但从较长时期来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变化趋势。为此,我们分析了2000-2005年全国和地市两级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比例关系,得到以下两个结论: 1、从全国来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攀升。2000年-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5.0上升到17.4,五年间上升了2.4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公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逐步扩大和经济承受能力的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增长也在不断提高。 2、分区域看,不同地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差距较大。我们收集了近几年来全国部分中等城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数据资料,经对比,不同地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差较大,以2005年为例,比重最高的芜湖市与比重最低的四平市相差4.76个百分点(详见下表)。市名称 GDP(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唐山市 2027.6 77.6 3.83 潍坊市 1471.2 70.7 4.81 南通市 1472.1 72 4.89 临沂市 1211.8 49.1 4.05 襄樊市 601.5 18.4 3.06 绵阳市 482.5 18.8 3.9 桂林市 536.9 24.8 4.62 秦皇岛市 501.4 25.8 5.15 德阳市 462.2 18.7 4.05 焦作市 578.8 32.1 5.55 遵义市 402.3 22.2 5.52 开封市 407 13.9 3.42 湘谭市 367 15 4.09 咸阳市 432.5 10.8 2.5 芜湖市 400.7 27.8 6.94 锦州市 384.7 17.3 4.5 牡丹江市 302.8 12.6 4.16 柳州市 517.5 28.2 5.45 四平市 330.7 7.2 2.18 蚌埠市 311.3 12.8 4.11 自贡市 275 10.1 3.67 内江市 254.8 7.6 2.98 淮南市 263.6 15.5 5.88 葫芦岛市 299.5 17.2 5.74 景德镇市 193.6 8.4 4.34 邯郸市 1166.5 43.2 3.7 九江市 428.9 22.5 5.25 丹东市 326 16.8 5.15 三、影响财政收入与GDP关系的因素分析 从上面的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GDP与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是不一样的,那么,可以说,除了我们在第一部分时所指出的两者在经济内涵方面所存在的区别之外,在实际经济生活当中还有以下这些因素会影响到GDP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1、财政级别和行政级别 从财政收入角度来看,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级财政体制,行政级别越高,所掌握的财政资源就越多,例如中央级财政掌握了增值税的75%、海关关税的全部以及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税种的大部分,而对于地方财政来说,能够完全掌握的只有地方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以及其他一些小税种。另一方面,财政收入采取的是所属制原则,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中省直企业的大部分税收和利润是由其所属级别的财政来掌握,而不是由其所在地的财政来掌握。而GDP所采用的则是所在地原则,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只要是在本地区的辖区范围之内的单位,不管其税交到哪儿,不管其主管机构是谁,都在GDP的核算口径之内。这就造成了财政收入与GDP在同一行政级别上数量的不匹配,在客观上形成了地方财政收益率明显低于中央财政收益率的现状。 2、经济发展程度和整体经济效益 由于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收入,而税收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一地区纳税企业的数量以及企业纳税能力的高低。如果一个地区的市场经济活跃,辖区内的纳税企业数量多、规模大、效益好,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无税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相应就小,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自然也就高。从对全国部分中等规模城市的定量分析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详见上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较高的城市,大部分是区域优势明显、经济发达程度比较高的地区,而排在后面的城市大多数都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3、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 虽然从宏观上讲财政收入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等于说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就代表着财政收入的水平。严格地说,在GDP的收入分配构成中只有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的一部分(主要指所得税)构成了财政收入。由于地区生产总值中各个产业部门的行业构成不同,各行业盈利水平也不同,因而在同样的生产规模和增长速度的条件下,不同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会形成不同的税源状况和盈利水平。只有当高附加值、高税率的产业部门(行业)在整个地区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并占据一定优势时,税源才有保障,财政收入与GDP的发展水平才有可能同步,个别产业规划较好的地区财政收入会超过GDP的增长。 四、对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研究的现实意义 GDP与财政收入之间存在着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财政收入增长的根本保证,财政收入的健康增长又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源动力。研究GDP与财政收入关系对实际经济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实际工作中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GDP与财政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