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方案.doc_第1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方案.doc_第2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方案.doc_第3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方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成员:张莉萍 张英 李珍 教学目标1能结合页下注或借助工具书,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大意。2能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想像诗人的艰难处境并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3通过反复诵读,揣摩朗读技巧,能准确流利并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他艺术创作的颠峰时期,写下的一首万口传诵的名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并学习诗歌朗读的技巧。二整体感知下面首先请同学们放声地把课文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稍后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根据要求进行点评。课件显示:初读 读得正确要求:1.读准字音。怒号 ho 三重茅 chng 挂罥 jun沉塘坳 o布衾 qn 俄顷 qng丧乱 sng 广厦 sh 大庇 b 突兀 w 见此屋 xin 2.把握好节奏(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3)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三解读文本刚才同学们按照要求把诗歌读了读,很好。但学习一首诗,仅仅读准字音和节奏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理解它的内容。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页下注或借助工具书,用现代汉语逐句逐段地说出它的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或小组其他成员讨论。再读读懂大意要求:结合页下注,用自己的话逐句逐段地说出它的意思,并用四字短语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如有疑难,可与同桌或小组其他成员讨论。四字概括:屋破茅飞群童抱茅长夜难眠直抒胸臆四阅读领悟1刚才大家带着想像读,把简练的诗歌就读得丰满起来了。如果我们能再一边读一边思考,那就能让诗歌从丰满走向深刻。下面让我们再读诗歌,看看诗中还有没有你不理解的地方,请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并与老师与同学讨论。进行小组讨论。(1)第一节诗写:“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为何几根茅草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2)诗人写这首诗时只有四十多岁,正当中年,为何在第二节中说自己已经“老无力”?是指年纪真的大了吗?(3)杜甫一向怜民爱民,为何对于不过抱跑几根茅草的顽童要骂其“盗贼”?这是愤激之词吗?(4)有人认为,全诗中写得最为传神的地方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为何要将被子比喻为“铁”而不是冰?为何称小孩为“娇儿”?小孩为什么会“恶卧”呢?刚才大家就老师出示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思维难度,这是因为诗是文学中的文学,作者思维的跳跃性很大,诗歌语言又高度凝练,所以往往会使读者陷入迷宫一般。但是,如果我们对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当时创作的处境有所了解的话,无疑就是获得了一把开启迷宫大门的钥匙。那么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文中有没有暗示呢?相信大家都已注意到了自经丧乱少睡眠这一句话中的“丧乱”一词。丧乱指的就是安史之乱,这是由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引发的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呢? 我在这里举两个数据,会给大家一个更直接更具体的认识。一是安史之乱前,全国人口有五千多万。但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从五千多万锐减至一千多万。二是安史之乱前,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但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受到重创,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仅以米价为例,就比安史之乱前涨了几百倍,斗米万钱。那么,杜甫写这首诗与这场丧乱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请同学们看看诗歌的创作背景。杜甫是安史之乱的经历者和受害者。他丢了官,坐过牢,冒死出逃之后又无以谋生,只得不远千里,举家从中原出发,流亡到四川成都,在一个叫浣溪江的地方暂时落定脚跟。但是即使要盖一间简陋的草屋,他也是求亲告友、东借西凑、费劲周折。安顿的日子没过多久,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又把这临时的居所也给毁了。面对无情的凄风苦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儿挨冻受饿,那种痛心、无奈、悲愤,可想而知。一位曾经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豪言壮语,满怀理想、满腹才华的诗人,却落得如此境地。正是在这样穷困潦倒的艰难处境下,杜甫长夜难眠,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伟大诗篇。原来,我们心目中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1982年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杜甫,当时的处境竟是如此的穷困潦倒?这真叫我们万万没有想到啊。假如我们就是杜甫,自家的房子被狂风暴雨摧毁,一家老小只得在凄风苦雨的茫茫黑夜中煎熬,我们最急切的想法一般是赶快想办法修补房屋,好让全家人有个安居之所。这就是“安得广厦好几间,大庇全家俱欢颜”吧!合情吗?合情。合理吗?合理。那么,此时此刻,杜甫心里想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节。虽然自家屋顶被掀,屋漏床湿,但杜甫心里想的却是虽然自家布衾似铁,娇儿恶卧,但杜甫心里想的仍是虽然自己仕途失意,穷困潦倒,彻夜难眠,老泪沾湿,但杜甫心里想的还是不仅如此,为了实现天下寒士得广厦的夙愿,他甚至还发出了这样的呼号有这样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说,穷困的时候保全自己、完善自己就可以了,飞黄腾达的时候则再关心和帮助天下贫苦的人。这是古代很多文人奉为至理的人生追求,这在封建社会已经难能可贵。但是,杜甫有没有超越这一境界呢?我们称杜甫为“诗圣”,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创作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艺术水平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吗?学到这里,同学们能再给出一个理由吗?对,关键在于他即使自己穷困潦倒,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仍然想着天下寒士,仍然不改兼济天下的良好夙愿。他就圣在这里。2多么可敬、可叹、可佩的诗人!同学们,了解到这里,难道你就不想对杜甫说点什么吗?假如杜甫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请大家听听某位同学的发言,然后请你也表达一下自己的心声。示例:杜甫,我读你的诗不止十遍,但每读一次,我的心都会不能自已地为你轻轻颤动。如果,只能用一句话表达我此时的感受,我要说大声地说: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之中,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五尝试诵读今天我们不但要说,而且还要唱,好好地唱。因为诗名就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既然是歌,当然要学古人唱出来。古人是怎么唱的呢?实际上就是带着感情大声地诵读。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深情并茂呢?朗读点拨:1.抑扬顿挫(语调高低、语气强弱、语速快慢、音量大小、音色明暗)2.想像画面。诗歌是极富想像的艺术。我们也要带着想像来读。3.揣摩感情。一首好诗不会是无病呻吟,它是诗人情到深处的产物。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起势稍高,语速较慢。前两句语气偏重,“怒号”、“卷”等应重读,读出风之猛烈。后三句应边读边想像诗人视线紧紧追随茅草远去的情形,最后一句语调低沉婉转,读出诗人的痛心之情。)南村群童 / 欺我 / 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前两句应读得短促,音色浑浊,读出老弱之态和气愤之情。读后三句要边读边想像诗人想要大声疾呼却喊不出来的情形,“呼不得”的“呼”和“自叹息”的“自”,字音可拖长,“息”字却要读得短促又略带感叹气息,读出诗人的痛惜和无奈之情。)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读前两句,想像乌云翻滚、大雨即临的情景。“定”“黑”等字可读得短促有力。读三到六句,想像布被似铁、屋破雨滴的艰难处境,语调戚戚,“铁”“裂”等韵脚要读得干脆有力。最后两句中,“何由彻”三字的音调可作拖长处理,读出诗人凄苦、激愤之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 / 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读这几句话,语调要高,语气要强。“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词句要读得粗犷有力、铿锵雄壮,“死亦足”三字要特别用力,“足”字咬字要饱满,气息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