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pdf_第1页
宁波市鄞州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pdf_第2页
宁波市鄞州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pdf_第3页
宁波市鄞州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pdf_第4页
宁波市鄞州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 摘要 分层教学 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和需要 设计不同的目标 要求和教学手段 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强调教师的 教 一定要适应学生的 学 分 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也符合掌握学习理论 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 以及教学与发展 理论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有利于面向全体 学生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1 问题的提出1 问题的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难点在如何面对一个由个体差异悬殊的学 生组成的群体 在基础教育高中阶段 班级授课集体教学组织形式无疑是一种传授系统知识 技能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形式 在这样的班级授课下 用同一目标要求全体学生 必然与相 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不相适应 使一部分学生达标过易 另一部分学生难以达标 难 以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这种教学大都是以同一种模式面向全班学生 很难 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很少考虑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 智力水平差异 势必造成优生吃不 饱 学困生吃不了 中等生吃不好的尴尬局面 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而 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规律存在于每一个生活中 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 因此物理的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和掌握物理规律 以便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知 识和技能 我校处于小城镇 招生范围广 择校生比较多 同一班级的学生个体差异非常大 进行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时候 很难使每一个学生满意 物理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实际 情况实施分层教学 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 同时 以人为本 的教学理念也承 认学生的差异 张扬学生的个性 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为了让学生 有积极的求知欲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采用不同的教学进度 进行有针对性 科学 性 可行性的个性化的分层教学更具现实意义 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分层现象促使我们努力探 索一种能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着眼于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 分层教学 2 分层教学 的理论依据2 分层教学 的理论依据 2 1 布鲁姆的 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认为 教学中应克服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偏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学生 学习成绩呈 正态曲线 分布的影响 教师开始已经用 正态分布曲线 去预期学生的成绩 通过教学和评分制度传递给学生 结果学生成了 自我实现的预言 对学生的分等符合 预先的预期 布鲁姆认为这种固化的预想不仅遏制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努力和创造 性 而且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 布鲁姆还认为 学生在学习 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 但是 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 绝大多物理生都有能 力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布鲁姆理论观点使我们认识到如果采用某种适当的组织形式 给予 不同的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情感上的关怀 我们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 2 维果茨基的 最近发展区 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 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 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他认为学 生有两种水平 一是现有水平 即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能达到的水平 二是潜在水平 即在教师帮助下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平 维果茨基把现有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发展区 域称为 最近发展区 在班级教学中 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 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同一难 度问题 对一部分学生是符合 最近发展区 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属于现有发展水平 对 有些学生可能超越 最近发展区 的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 最近发展区 实施分层教学 结合学生的实际 分层次提出教学目标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分层次提供教学辅导资料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各类学生在各自的 最近发展区 内得 到充分发展 能充分发掘各类学生的潜能 3 高中物理教学分层的具体实施策略3 高中物理教学分层的具体实施策略 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分层分班后 在各班的教学中也应做到分层教学 在学生分层方面 有几种策略 3 1 多元分层 参照学生学科成绩和中段考前的总体表现 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将学生分为 A B C 三个层次 A 层次是物理基础薄弱 学习成绩较差 对物理学习兴趣不浓 意志品质 不够刻苦的学生 B 层次是物理学习成绩在中游左右 学习兴趣不稳定 时好时坏的学生 C 层次是学习成绩好 学习兴趣浓 学习毅力强的学生 A B C 层学生的比例在 25 50 25 左右 3 2 动态分层 对学生的分层不是固定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调节 使学生 能处于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中 3 3 隐性分层 学生的分层的具体情况教师应清楚地掌握做到心中有数 但又不向学生公布 保护学 生的自尊心 减少分层对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 3 4 课堂分层教学 3 4 1 教学目标分层 确定各层次学生实际可能协调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订要满足适度性 层次性和阶 段性 即目标的难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既能实现又不是轻松实现 有利于发展他们的 最 近发展区 层次性是在统一目标的前提下 设计不同层次目标 以分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阶段性是指各个阶段应具有目标 通过具体目标的依次 不断调整目标的适度性 动态管理 各类目标 促进目标的提升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3 4 2 课堂设问分层 在课堂上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问要求 对于 A 层次的学生提出较基础的问 题 对于 B 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较灵活的问题 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巩固基础知识 对于 C 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 如 一滑快放在斜面体上面 可以从 多角度和不同层面提出问题 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第一层 如果斜面粗糙 m 不动 可以问 为什么不动 m 对 M 的合力是多少 指向哪里 第二层 如果斜面粗糙 m 不动 给 m 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动不动 在 m 上放一个物体动 不动 第三层 如果斜面粗糙 m 放上去加速下滑 可以问 加速度怎么求 第四层 如果斜面粗糙 m 放上去加速下滑 给 m 加一个向下的力加速度怎么变化 给 m 上放一个物体加速度怎么变化 3 4 3 作业分层 教学过程中的堂上和课外作业分成三个层次 A 层次的同学做基础训练题 B 层次以基 础训练题为主 同时配以少量提高题 C 层次的同学完成基础 灵活性和综合性题目 作业的 分层使每个学生感到完成作业轻松愉快 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2 3 4 4 辅导分层 对于 A 层次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和讲解 帮助他们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鼓 动他们大胆思考和提出问题 努力去解决问题 对于 B 层次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点拨 让其思 考和讨论 而对于 C 层次的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和探究 如在复习 弹簧专题 时 对于 A 层次的学生要掌握弹簧特性 弹簧是个储能元件 弹力的计算公式 对 B 层次的 学生要掌握碰撞后粘合在一起 系统动量守恒 系统损失的能量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C 层 次的学生要掌握 1 当弹簧伸长到最长或压缩到最短时 相关联物体的速度一定相同 弹簧 具有最大的弹性势能 2 当弹簧恢复原长时 相关联物体的速度相差最大 弹簧对关联物体 的作用力为零 3 若物体受到阻力 弹力与阻力相等时 物体速度最大 附相应练习如 1 如图所示 质量为m2和m3的物体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两者之间有压缩着的弹 簧 一个质量为m1的物体以速度v0向右冲来 为了防止冲撞 m2物体将m3物体以一定速度弹射 出去 设m1与m3碰撞后粘合在一起 则m3的弹射速度至少为多大 才能使以后m3和m2不发生碰 撞 2 如图所示 光滑水平面上有A B C三个物块 其质量分别为mA 2 0kg mB 1 0kg mC 1 0kg 现用一轻弹簧将A B两物块连接 并用力缓慢压缩弹簧使A B两物块靠近 此过 程外力做功 108J 弹簧仍处于弹性范围 然后同时释放 弹簧开始逐渐变长 当弹簧刚好 恢复原长时 C恰以 4m s的速度迎面与B发生碰撞并瞬时粘连 求 1 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 B与C碰撞前 A和B物块速度的大小 2 当弹簧第二次被压缩时 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 3 如图所示 质量均为 2 0kg 的物块A B用轻弹簧相连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 B 与竖直墙接触 另一个质量为 4 0kg 的物块C以v 3 0m s 的速度向A运动 C与A碰撞后 粘在一起不再分开 它们共同向右运动 并压缩弹簧 求 1 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E能达到多少 2 以后的运动中 B也将会离开竖直墙 那么B离开墙后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E 是多 少 3 4 5 测试分层 1 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 平时阶段性和期中考试 分别设计适合各层次学生的试题 将一份试卷分为必做和选做题两部分 必做题是全体学生都做 而选做题对应同一知识点 按不同能力要求分ABC三个小题 分别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选做 如 广州一模 09 年 17 题 的计算题 1 为了安全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 已知某段高速公 路的最高限速 108km h 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止 后面车辆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起 经操 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经历的时间 即反应时间 t 0 50s 刹车时汽车受到阻力的大小为 汽车重力的 0 50 倍 该段高速公路上以最高限速行驶的汽车 至少应保持的距离为多大 取g 10m s v 2 用心 爱心 专心 3 2 如图 20 所示 在绝缘的光滑水平面上有A B两个点电荷 A带正电 B带负电 电量都是q 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 为使两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都处于静止状态 必须在水平 方向加一个匀强电场 求 两电荷都处于静止状态时 AB 连线的中点处场强大小和方向 已 知静电力常数为k 1 题的检测题可分层次 A层次 1 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 108km h 30m s 2 反应时 间是表示汽车在这时间内保持匀速运动行驶的距离为 B 层次 汽车刹车时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kmg ma 得 a 5m s 2 刹 车过程中汽车运动的距离为 汽车到达前车速度为零时所 求距离为 2 题的检测题可分层次 A 层次 点电荷电场的场强 B 层次 知道场强 叠加原理A点电荷在AB连线中点处产生的场强为 方向由A指向B B点电荷在AB连线中点处产生的场强为 方向由A指向B根据电场 叠加原理 方向由A指向B C 层次 电荷受力平衡 F电 F 库 得 方向由B指向A 根据电场叠加原理 方向由A指向B A层次为基础题 速度的单位转换 反应时间的物理 意义 点电荷电场场强的公式 要求全体学生完成 B层次 这一层次为提高题 汽车刹车 时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并理解位移关系 知道场强叠加原理A点电荷在AB连线中点处产生的场 强 要求B C层次学生完成 C层次为提高题 电荷受力平衡和电场叠加原理 学生完成在 本检测的基础上 对没有达标的学生 针对答卷中反映的问题 分层归纳整理 进行个别指 导 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帮助查缺补漏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稍高的要求 鼓励他们多学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点 同时解决 吃不饱 和 吃不了 的问题 就能使全班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使学习更加 主动 3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效果 3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效果 分层教学思想 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把学生分为不学而知的叫 天才 即上等 把学 而后知叫 次等 他是分层教学的先驱者 现代的高中物理教学中 实施分层教学在各地 大力推广和实验 其效果十分明显 我校也进行大量的实践 在教学中 我对我所教的班进 行多次对比分析 在 2008 届高三时 我所教学的班在学校是属 A 层次的班 在刚接手高三时 班内学生的物理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差异大 且学生对物理的悟性 也差别明显 在高三的第一学期 采用传统的 班级授课 模式组织教学 在期中考试中 68 人参考 有 8 人得分在 100 分以上 有 32 人得分在 80 分到 99 分之间 有 33 人得分在 80 分以下 其中最高分为 128 分 最低分为 17 分 平均分为 74 分 总分 150 分 到第一学 期的期末考试中 68 人参考 有 12 人得分在 100 分以上 有 30 人得分在 80 与 99 之间 有 26 人得分在 80 分以下 其中最高分 135 分 最低分 21 分 平均分为 78 分 总分 150 分 在整个这一学期中 中等生和基础较弱的学生普遍对物理学习感到吃力 还有不少学生对物 理科的学习渐渐地显得信心不足 有的基础较弱的学生对物理科的学习已经失去兴趣 针对 这种情况 在高三的第二学期 我大胆地对所教学的班进行分层教学实验 将学生按学习物 理的实际情况分成 A B C 三个层次 A 层次是物理基础薄弱 学习成绩较差 对物理学习兴 趣不浓 意志品质不够刻苦的学生 物理的考试成绩在 70 分以下的 B 层次是物理学习成绩 在中游左右 学习兴趣不稳定 时好时坏的学生 物理成绩在 70 分到 90 分之间的 C 层次是 学习成绩好 学习兴趣浓 学习毅力强的学生 物理成绩在 90 分以上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 8 个大组 每一个小组 8 至 9 人其中三个层次的学生比例为 左右 课堂教学从目标 提问 作业布置 辅导以及平时的单元检测 按照上述操作办法进 行分层处理 在复习过程中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渐渐浓厚起来了 基础较弱的学生的学习 信心也不断提高 中等层学生在后面同学的促进下也有更大的提升 优生更加努力钻研 对 整个班起着带头作用 形成了比学赶帮的态势 通过高三第二学期的物理分层教学实验 所 教学班在高考考试时 68 人参考 130 分以上的有 8 人 60 分到 90 分之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