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金字塔型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金字塔型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金字塔型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金字塔型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金字塔型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交通丈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都是在直接的所有 权结构下进行的 但是研究表明 世界上很多国家终极所有人通过金字塔型持股 结构 交叉持股结构等复杂的持股方式对上市公司进行控制 复杂的所有权结构 使得终极所有人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 其行为动机难以辨别 进而加剧了集 中所有权结构下控制性股东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本文在这一代理框架下 对公司的金字塔犁所有权结构对其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 对直接所有权 结构下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补充 本文以中国家族上市公司2 0 0 2 2 0 0 4 年的数据为样本 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 析相结合的疗法 研究金字塔型所有权结构形成的终极所有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 分离的现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 随着上市公司终极 所有人控制权和现金流权比例的差额的增加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规模上升 随 着其现金流权比例的增加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规模下降 随着其控制权比例的 增加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规模上升 表明上市公司的金字塔型所有权结构对 于其盈余管理的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终极所有人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现 象 加剧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 关键词 盈余管理金字塔结构终极所有人控制权现金流权 分类号 f 2 3 北京变通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磷汀i 认c t m o s ts t l i d i e sa b o u tw h e t h e rc o r p o f a l c9 0 v e m 锄c ep m c t i c c sh 删c 锄e 仃c 斌 o nc a m i n g sm a n a g e m e n tf 醢u s 彻l l l cd i 博c to 啪e r s h i p 姗c 加咒 r e c c n l y 瞄e a 此h 嚣 f i n dt i a t 衲c o n t m s tt ob e r l e 柚dm e a n s s i m a g eo fo w n e r s h i po ft h em o d e m c o r p o r a t i m o s tc o m p a n i c sa r cc o n t l o i l e db yt l ec o n t m i i n gs h a h o l d e r c et ot h e u i t i m 锄co w n e r t h eu l t i m a t eo w n e ft y p i c a l l yh a v cp o w e ro v 盯f i r n l ss i g n i f i c a n t i yi n a c c 豁o ft h e rc 船hf l o w r i g h 峨p f i m a r i l ym f o u g ht h eu o fp y r 跏i d s c s s s h a 融协l d i n g 锄d o n i t sd i f f i c u l tf 断m eo l n s i d es h 眦h o l d e rt 0f i n dw l 眦恤e u m m a 钯讲帆盯 他n 协t od o 伽m u g ht h e m p l e xo w n e r s h i ps n l j c t u 1 1 l ea g e n c y p b i e mb t 出 e nt i l eu l t i m a t eo w r 锄dt h co u t s i d eo w n e r i se v c nw o r 靶 o u r a r c h 黝m i st i t ee f f lo f t l l ec h a 髓c t e ro f o w n e r s h i ps t l u c l 陀 e s p i a j l y1 1 1 cd i v e f g e n c co f c 器hf i o wr i 曲t s 觚dv o t i n g g i t s 伽e a 盯i i n 萨m 锄a g e m e n l 1 r h s 蜘们yb 蹴o nn l cd a l ao fc h i n a sf a m i l yc o n 们l k di i s t e dc o 删i o n sd u r i n g 2 0 0 2 2 0 0 4 w es e tat i l e o 叮m o d e it 0a n a i y s i st h e 陀i a t i o n s h i pb e 帆e nm ed i v e r g e n c eo f s hf l o wr i g h t sa n dv 0 t i n gr i g h t s 扑de a m i n g sm a g e m e n t t h e np 糟c t i c ea ne m p i r i i t 龉tt 0p m v et h et b c o r yh y p o 曲e s i s w bf i n dt h a te a m i n g sm a n a 萨m e n ti ss i g n 讯c a n t a s s o c i 疵dw i t hm ec o r p 0 俺t co 帆体h i ps 岫j c 加托 e a m i n g sm a n a g e m e n ti sp o s i v c l y a 辎o c i a t c dw 曲t i l ed v c r g c n c eo ft h cc a s hf i o wr i g h t sa n dv o t i n gr i g h 协 a st h c s h f l o wf j g h t s i n c 陀8 e a m i n g sm a n a g e m e n td e c 陀瓣 a st l ev o t i n gr i g h t si n c 陀a 鲫i n g sm a n a g c m c n ti 1 1 c 陀a 辩 t h i sr e s u i te x h i b i t 也a tu l 嘲n a t co w n e 体h j ps 加j n 呲 p l a y 柚i m l 砌r t a n t l ci n 姗i n g sm 跏a g c m e 峨t l l ed i v e 噌e n c co fc 船hn o w r ig h t 们d v o t i n gf i 曲t ss i g n 讯伽ti m p a c t m i n g sm 孙a g e m e n t k e y w 0 r d s e a r n i n 簪m 曩n a 铲m e n t p r 憎m 蚶a l 靠m c t 代 u h i m a t eo w n e bv h t l n gr i g h t c a s hf l o wr i g h t c l a s s n o f 2 3 北京交通大学颈上学位论文 表格目录 表格l 变量定义 2 6 表格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 7 表格3p e a m l 相关检验结果 2 8 表格4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3 0 表格5 稳健性检验 3 l 图表目录 图表l 盈余管理的时点和动机 1 8 图表2 金字塔型持股结构示意图 2 4 致谢 本论文的工作是在我的导师马忠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马忠教授严谨的 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 在此衷心感谢三年来马忠 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 马忠教授悉心指导我们完成了科研工作 对于我的科研工作和论文都提出了 许多的宝贵意见 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关心和帮助 在此向马忠 老师表示衷心的谢意 另外也感谢我的家人 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在学校专心完成我的学业 北京变通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l 引言 1 1 研究背景 财务报告足投资者获取企业信息的重要来源 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 依据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投资者和利益相关人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不断提 高 财务报告能台反映公司的真实业绩 成为广大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1 9 9 8 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 e c 主席l e v n 在纽约大学法律与商学中心 发表题为 数字游戏 n 啪b e rg 姗e s 的演讲 抨击公司利用盈余管理任意调整公司 的财务报告结果 使得公司财务报告脱离公司实际业绩 严重影响财务报告的客 观性和公允性 误导撤表使用者 使得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投 资者利益的侵占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s e c 首席会计师l 拥nt u m e r 之后表示 s e c 将会将通过滥用g a a p 粉饰会计信息的盈余管理行为纳入重点打击的范围 之后的安然事件 世界通讯财务丑闻将各界对盈余管理的关注推向极致 我国的 银广夏 郑百文 事件与我国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的行为密切 相关 上市公司通过任意变更会计政策 规划交易 操控应计利润等手段调整盈 利以规避监管 侵占少数股东利益 对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 已经成为影响我国 资本市场发展的巨大障碍 如何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 提高财务报告的 质量 规范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行为成为摆在监管机构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 题 1 2 研究问题 h 龃i y 粕dw 扑i 朋 19 9 9 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综述认为 对于如何抑制盈余管理 的讨论在当时是较为缺乏的 在盈余管理的研究中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并指 出这是盈余管理领域有待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此之后 涌现了大量文献对抑制盈 余管理的机制进行讨论 公司治理机制被认为是抑制盈余管理的重要机制 大量 学者在这方而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内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产生显著的影响 l i u a n dl u 2 0 0 4 发现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受到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特别是所有权结 构的显著影响 随着控制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 盈余管理的规模呈现出先上升 后下降的状态 表明适当所有权结构将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的行为 p e 豁n e l i p o p c 锄dy o u n g 2 0 0 5 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的比例与盈余管理的规模成反比 x i e d a v i d n 彻dd a d a i t 2 0 0 3 的研究支持了其结论 i 进一步指出 当独立董事是由 北京变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财务方面的专家担任的时候 这一关系更为显著 另外 审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背景和其会议的次数 都会对盈余管理的规模产生影响 l 叫z n 硼d a a l l dw y s o c 2 0 0 3 对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认为不同国家的制度 背景 特别是对于投资者提供法律保护的力度对于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影响 财务报告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 根据虚假的鼐利信息作出的投资决策必 然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公司治理机制之所以对盈余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是由于公 司治理的核心在丁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保证投资者获得预期投入相符的利润 s h l e i 衙a n dv i s h n v 1 9 9 7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对经营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企业的所有者不得不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公司 进行管理和经营 最终导致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同时 由于经营者与所有 者的利益不完全一致 产生了代理矛盾 b e r l ca n dm 髓啮 1 9 3 2 公司治理机制正 是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 建立的包括所有权 董事会等一系列机制 良 好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对财务报告的制作和发布过程进行监督 合理的保证了报 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因而有助予抑制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 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 特别是关于公司所有权特征研究的重大发展 公 司治理机制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研究也呈现了新的方向 传统的代理理论关注 基于分散的所有权结构而产生的公司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矛盾 公司的股东 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持股比例来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 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 化 j 锄鲫la l l dm e c k i i n 1 9 7 6 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 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呈现 了不同的特点 大量氽业采用集i 的所有权结构 股权的高度集1 1 1 形成了控股股 东与外部q 小股东的差别 这对代理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m o r c l s h l e j f e ra n d s h n y 1 9 8 8 相对集中的控制权使控股股东有足够的影响力去干预公司的决策行 为 进而谋取控制权私利 但其仅就其所有权比例部分承担因谋取私利而带给一匕 市公司的损失 收 i 与成本的不相配比使控股股东有动机利用手中的控制权去侵 占外部中小股东的利益 在控股股东存在的情况下 企q k 的代理冲突更主要的表 现为控股股东与外部股东之 日j 的矛盾 s h l e i f e r 卸dv i s h n y 1 9 9 7 l ap o m l o p e z d e s 1 卸e s 柚ds h l e i f e r 1 9 9 9 对目前世界各国的所有权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 研究 通过对公司所有权链条层层追溯 识别出企业的终极所有人 开创了对控 股股东研究的新领域 研究发现 终极控股股东采用金字塔股权 交叉持股和双 鼋股权结构等复杂的方式来实现其对上巾 公司的控制 加剧了控制权与所有权的 分离 同时掩盖了终极控股股东对少数股东进行利益剥夺的行为 增加了代理成 本 j o h n n l ap o 陀 l 0 p e 州e s i l 扑e s 鲫ds h l e i f e r 2 0 0 0 目前存公司治理理论下 特别是代理成本框架下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针对 公司的直接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没有向上追溯到终极所有 2 北意变通人学碗士学位论文 人回 终极所有人通过复杂的持股方式控制上市公司 加大了代理成本 这会对终 极所有人掠夺上市公司的动机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上市公司的行为方式会产生何 种影响 都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 目前没有直接的文献对追溯到终极所有人之后 公司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 影响进行研究 但是针对终极产权条件下 复杂的持股结构导致的控制权和现金 流权分离对盈利信息质量的影响的研究表明 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对上市公 司盈利信息质量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 f a n 粕d w b n g 2 0 0 2 认为当控制权超过现 金流权的时候 集中的所有权结构将会降低盈利信息的可信度 他们认为亚洲财 务报告和监管的重大缺陷是使得东亚公司盈利信息含量普遍较低的重要原因 而 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使得这一现象更为严重 f r a 眦i s s c h i p p c ra n d n c c n t 2 0 0 5 对美国公司的研究支持了其研究结论 并进一步指出 即使是在美国这种 被认为具有相对有力和成熟的投资者保护和财务报告机制的国家 现金流权和控 制权的分离同样对盈利的信息含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并且随着所有权的集中 这 种影响进一步加大 盈利信息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盈余管理行为会对其产生直接的 影响 实施盈余管理导致盈利信息不能准确反映公司的实际经营业绩 直接降低 了盈利的信息含量 因此本文试图分析复杂的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中国家族 上市公司具有显著的金字塔裂挣股结构 的特征 终极所有人的控制权 和现金流权普遍分离 因此本文以中国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金字塔型所有 权结构 及其导致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现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 响 1 3 本文的创新点 本文的研究与国内外研究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相对于直接所有权结构框架 下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 本文是在终极所有权 控制权理论框架下 对终极所 有人操纵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分析 能够对终极所有人的行为动机产生更为深刻 的认识 同时为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分离降低盈利信息含量的现象提供直接的证 撤掘l ap o 阻l o p c z d e s i i 彻e s 卸ds h i e i 甜 1 9 9 9 的研究 本文将终极所有人 u t m a t co 枷盯 界定为指由 苴绥拧股股求向i 追溯 对公司拥有最终的所有权的股东 并且该股来小被r 他任何公司或个人所控制 o 家族前 业芷指余业的拧制权掌握相 打j f i l 缘关系或姻缘笑系的人丁中 我嘲的民营企业包括家族企业 但并非 所有的民营介廿都是家族企业 如员i 持股会或i 会拧制的公c 寸以及管用层贫施m b o 后控制的公司 家族 企业是k 营企q k 的正显组成都分 杨兴君锋 2 0 0 3 牟文是以家族企廿为研究对象 噔股股东迅可以采用 外l i f i 种方式寅现控制权 所有权的分离 一种是存在复式投梁权 d 惦ic l a 格s i i a r 的情况 种足存也史义挣股 c m 站o w 雌劬i p 的情况 m 丁我世不存枉艇代投票权 交叉持股的现象并不 多见 因此本文不考虐这两种疗式 北京变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据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 对于金字塔型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建立理论模型并进行推导 针对金字塔型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管理规模的影响 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二 运用实证研究分析金字塔型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利用相 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对理论推导得出的假设进行实证证实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是对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 的回顾 第三部分结合已有的研究 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第四部分 是样本选择和变量设定及说明 第五部分是是实证结果及分析 最后是结论 4 北京雯通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文献回顾 2 1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文献 2 1 1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 长期以来 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平稳公司在资本市场表现的管理手段 被很多 公司的管理层所采用 传统意义上的盈余管理更多的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 对会计结果进行调整 是一种正常地管理的行为 但是1 9 9 8 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 会 s b c 主席脚i t t 在纽约大学法律与商学中心发表题为 数字游戏 n u m b 盱 g a m 髓1 的演讲 抨击公司利用蟊余管理任意调整公司的财务报告结果 使得公司 财务报告脱离公司实际业绩 严重影响公司财务报告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误导报 表使用者 s e c 也表示将会将通过滥用g a a p 粉饰会计信息的盈余管理行为纳入 重点打击的范塑 监管方对于盈余管理行为的表示了明确抑制态度 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界定 h c a i ya n dw 址i c n 1 9 9 9 对盈余 管理进行如下的定义 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 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 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 关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被大量的研 究引用 g ia n dt h a k o r 2 0 0 3 剡认为 盈余管理是一种欺诈行为 财务报告反映 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需要 而非企业的实际业绩 通过粉饰财务报告 使得公司 的利益分配向着有利于公司管理当局的方向发展 进而获取控制权收益 p r i v a t e b e m 位o f c o n 灯o i s c o t t 1 9 9 7 认为 盈余管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 通过对会计政 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人化的行为 s c h i p p e r 1 9 8 9 则 将盈余管理的定义建立在会计数字是 种有用的信息基础之上 认为盈余管理实 际上是氽业管理人员通过有口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 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 的 披露管理 国内许多学者从小同角度 基丁 f i 同的研究目的绘出了盈余管理的定义 魏 明海 2 0 0 0 在从 经济收益观 和 信息观 两个角度分析盈余管理的概念 认为从 信息观 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 盈余管理的信息观假定公司经理拥有私人 信息 在一套既定的委托代理契约下 公司经理不仅可以就会计程序做出选择 而且还可据此程序做出不同的估计 因此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 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 在编制财务报告和 构造 交易事件以改 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顾兆峰 2 0 0 0 认为 广义的盈余管理 北京兜i 蕾丈学磺士学位论文 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 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 如附注等辅助信息的管理 陈建岐 2 0 0 0 认为 盈余管理是指当企业有选择会计 政策的自由时 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姚 婕 2 0 0 1 认为 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对自身利益或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追求行 为 邹小苘和陈雪洁 2 0 0 2 认为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孺利预期的压力 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 利的会计政策 或控制应计项目 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水准 在对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 本文从以f 几个方面盈余管理作了如下的界定 在本文的研究中盈余管理的性质侧重于滥用盈余管理 倾向于国内文献中的提到 的利润操纵的含义 盈余管理的丰体是公司的管理层 手段是变更会计政策 规 划交易 操控应计利润以干预财务报告的编制 后果是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2 1 2国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1 9 年b 惦i n e 鹳w 砒的调查显示 1 2 的c f o 追于压力进行了盈余管理 5 0 的c f o 受到进行盈余管理的压力彳旦没有实簏盈余管理 是怎样的压力迫使管 理层实施盈余管理l 呢 通过大量的研究 国外学术界重要总结了三类盈余管理的 动机 资本市场动机 契约动机和监管动机 l 资本市场动机 资本市场动机源于资本市场对于公司会计信息的反应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 会计信息被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广泛的用来对股票估价 这使得管理当局产生利 用盈余管理来影响公司股票价格表现的动机 主要表现为以权益融资为日的的盈 余管理和为了迎合分析师和管理部门预期为口的的盈余管理 以权益融资为目的盈余管理主要指在资本市场进行股票发行 季节性股票发 行之前为了使的融资行为顺利进行而实施的虚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 国外对于 盈余管理的研究发现 在股票仞始发行前 t e o h 1 9 9 8 t c o h w i l c h 跏dw b n g 1 9 9 8 股票融资收购前 e r i c k s o na n dw o n 舀1 9 9 8 季节性股票发行前f r c o h w b i c h a l dw b n g 1 9 9 8 公司报告了增加收益的非预期应计项目 d 表明公司有虚增利润 的嫌疑 t c o h w e l c h 卸d w b n g 1 9 9 8 同时指出 6 2 的i p o 公司比选定的作为对 照样本的非i p o 公司有更高的非预期应计项目 公司能否达到分析师预测的盈利水平对于公司的股价会有显著的影响 因此 在盈杂管珂 的研究巾认为 公司的应i 十项目有两j i f 分组成 正常应计项目和非预期应计项目 非预期应计 项i l 的规模艘认为反映了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 j i 的非j j j 骨戍计项i j 被认为虚增了公司的盈利 负的非正常 应计项目被认为虚减了公司的i i i i 利 北京交通凡学颐士学位论文 在公司管理当局预计盈利水平无法达到预期的盈利水平时 管理当局有动机利用 盈余管理来调高盈利以避免低于分析师的预测 这就产生了为了迎合分析师的预 测而进行的盈余管理 幽l 唧a l l l c r a n de a m e 1 9 9 8 的研究对此提供了实证的证据 另外 a b 姗l ia n dl 曲鑫v 1 9 9 8 研究发现 褥到分析师 买 的建议的上市公司 倾向于通过孺余管理提高利润以达到分析师的预测 得到 卖 的建议的公司倾向于 利 h j 碾余管理调低利润 2 契约动机 契约动机是指基于管理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动机的盈余管理 管理报酬契约 是指企业与管理当局之问的报酬契约 报酬计划有较大部分是以会计盈余为基础 的 而会计盈余数字是由管理当局提供的 因此管理当局为了获得高报酬 便有 动机通过盈余管珥 操纵会计盈余 研究表明 管理当局为了增加基于盈余的奖金 报酬 具有运用会计判断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g u d 以l 舶 a n d r o c k 1 9 9 9 发现 大型跨尉公司分部经理在无法达到其奖励计划规定的盈余目标时 或者无法达到 按照报酬契约规定的最高奖金限额时 倾向于递延收益以期在下期获得更高的契 约报酬 相对于对经理人的业绩奖金设置未上限的公司 设置上限的公司的经理 人在达到业绩奖金上限后 更有可能采用递延收益的会计选择 管理者的任职周 期的长短将会影响其盈余管理的行为 d e c h o wa n ds l 咖 1 9 9 1 研究表明 公司执 行总裁会在其任期的最后几年采用各种手段增加报告盈余 向外界传达其管理能 力良好的信号 以为其今后的事业发展作准备 债务契约动机源于其企业与债权人签订的债务契约中涉及盈利的条款 企业 与债权人往往签订有债务契约对企业进行限制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如对分发股 刹的限制 对增加债务的限制等等 而负债权益比率是考核企业偿债能力的一个 重要指标 管理当局为了能获取贷款 在其财务报告数字接近限制性条款时 便 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以便负债权益比率等在限定的范围内 张l 拄s 翮d z i m m e m a n 1 9 7 8 指出 上述契约的存在创造了盈余管理的动机 d c f o n d 拍d j i a m b a i v o 1 9 9 4 研究发现 违反契约的公司在其违反契约的前一年有增加收益的 现象 他们将其解释为临近债务契约边界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s 眦n c y 1 9 9 4 提供了关于基于借款合约的盈余管理所发生的频率及其对资源配置 影响的证据 3 监管动机 i 旦 避行业监管 反托拉斯和其他监管也被认为是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 在美 国 实际上对所有的行业都有一定稃度的监管 但一些行业 如银行 保险和公 用事业 的监管是直接与会讣数据挂钩的 银行业的规范要求银行必须满足借助 7 北京变通大学磺士学位论文 会计数字表达的一定资本充足率 保险业的规范要求保险公司要符合最低财务质 量标准 公用事业一直被规定收费率并且只允许赚取其投入资产的正常的回报 通常认为 这种行业监管激发了管理摈益表和资产负馈表的数据以应对监管的动 机 例如 临近最低资本要求的银行高报贷款损失准备 低报贷款往销额 并且 确认非正常的已实现证券投资组合剩得 m 叫c r 1 9 9 0 s c h o i 晰l 洲 卸d w o i f 如n 1 9 9 0 b e 锄吼c h 锄b e r l a i na n dm a g i i o l o 1 9 9 5 c o l l i n s s h 孔k e i f b r da i l dw 抽i 朋 1 9 9 5 财力不足r 具有监管风险的财产保险公司少提理赔损失准备和从事再保险 业务 a n c l 1 9 9 6 其他形式的监管也能够激发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仞如 通常认为易受 反托掩斯监管调查或陷入其他不利的政治程序的公司经理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 使公司呈现较低的获利能力 w a 如a l i dz i m 似柑哪 1 9 7 3 寻求政府津贴或保护 的公司的经理可能有类似的动机 许多研究对监管调查是否增加盈余管理的可能 性进行了检验 c a l l a l l 1 9 9 2 指出 受剑反托拉斯监管调查的公司在被调查当年 报告了使收益减少的非预期应计项目 j 伽燃 1 9 9 1 发现申请进口减免税的行业的 公司趋向于在申请当年递延收益 2 1 3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在中国特定的制度背景下 卒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具典型性 其动 机也更为明显 径上述三类动机中 规避监管动机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体现的最为 明显 r 具有显著的中国特点 主要表现以i p 0 配股与 保牌 为目的的盈余管理 推动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根本动力在丁二权益融资获取的大量资金以及控般股 东可以从中获取的私利 1 以权益融资为动机的盈余管理 a h a 唧 y l 钟a n dw b n g 2 啊究发现 在i p o 当年 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率 达到最高水平 随后逐年卜 降 表明中同的t 市公司在l p o 过程中具有盈余管理 的行为 林舒和魏明海 2 0 0 0 认为 在i i o 之后的公司资产收益率的下降主要是 由公司在破前后运用盈余管理手段大幅美化报告受益的结果 辫义宏 1 9 9 8 孙铮和壬跃章 1 9 9 9 际小悦 f j 星和过晓燕 2 0 0 0 对 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奉的频率分布进行了检验 均发现在配股生命线附近 上 市公司有明显的非常集中的趋势 表明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要求 存在一定的 盈余管理行为 同对研究发现 上水公司以配股为目的的盈余管理对于政笈具有 非常显著的敏感性 以配股政策为例 在1 9 9 9 年之前 证监会要求配股的上市公 司 r o e 每年不低于l o 此时 上市公司的r o 分布呈现明最的 l o 现象 l 北京变通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1 9 9 9 年之后 这一规定改为上市公司获得配股资格必须最近三个完整的会计年度 的r o e 平均在l o 以上 任何一年的r o e 不得低于6 与此同时 上市公司 r o e 的分布呈现明显的 6 现象 由于上市公司 旦连续两年亏损或者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 将会被证券 交易所实施 特别处理 s t 对于净资产收益率的研究还表明 上市公司的净资 产收益率分布存在严重的微利与重亏现象 孙铮 1 9 9 9 表明公司有为了 保脾 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陆建桥 1 9 9 9 对亏损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表明 市公司通过操纵非上e 常应计利润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显著调增了收益 而 在首次出现亏损年份显著调减收益 这也解释了了净资产收益率分布存在严重的 微利与重亏现象的原因 相关的实证研究结论证明了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典型动机是获取权益融 资的资格 同时 由于证监会自1 9 9 3 年以来先后多次颁布的有关上市公司配股资 格 发行新股等权益融资的规定都与净资产收益率有关 因此 中国上市公司盈 余管理的显著特点是通过操纵净资产收益率达剑盈余管理的目的 2 盈余管理的根本推动力 控制权私利 土诗才 2 0 0 2 研究了公司权益融资获取资金后募集资金的使用状况 作者认为 一般而言 上市公司只有在具备一定数量且前景良好的投资项目储备时 才考虑 募集资金或再融资 然而 研究发现2 0 0 0 2 0 0 1 年上市的部分公司前次募集资金要 到2 0 0 5 年才能基本用完 目前的投资额还不到筹资额的3 0 大量资金存放于银 行中 但他们仍抛出新的 增发项目 据统计 2 0 0 1 年以来拟增发的1 1 5 家上市 公司中 有3 7 家在前两年进行7 配股 其中有1 8 家公司2 0 0 0 年刚完成再融资 即使按预定计划进行投资 大部分公卅至少还要三年才能完成预定项目投资 显 然 公司融资的目的并非投入可以提升公 口j 业绩的投资项目 l ua n dl u 2 0 0 4 研究发现 获得权益融资的上市公司 其资金紧张状况并没 有得到缓解 其资金也并未投入好的投资项目 因此 虽然不排除其他的可能性 权益融资获得的资金被控股股东占用是最有能的情况 控股股东通过对上市公司 资金的侵占 获取控制权私利 p r i v a t cb e n 娟to f c o n t r 0 1 是控股股东进行利益 抽取的深层动机 李增泉 2 0 0 4 认为 在我国资本市场成立之初 就确立了为国有企业改革而服 务的目的 我国的上市公司多是南国有企q k 改制而来 为了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 位 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人都采用了国家控股的股权模式 因此国有控股上市 公司所有权人多集中在一个或少数控股股东手中 集中地所有权结构为控股股东 获取控制权收益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同时 这种特殊的上市方式使得上市公司与 其控股股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控股股东有着强烈的动机和足够的能力从上市 9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公司转移利润 同时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家族控股上市公司成为资本市场的 重要组成部分 其控股股东同样具有强烈的利益剥夺的动机 苏启林和朱文 2 0 0 3 研究表明我国家族企业的上市驱动力至少存在掠夺小股东收益的潜在可能性 由 于我国内地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保护小股东权益的机制 加上上市家族企业及其控 股的家族性非上市集团的存在 我国家族氽业已经初步建立起金字塔式的控股方 式 而上市公司通常是在金字塔的最下端 这种股权结构为控股股东对少数股东 的利益侵占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此看出 中围卜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只有掠夺少数股东利蔬的强烈动机和便 利条件 盈余管理成为其掠夺少数股东的一种途径 控股股东通过盈余管理使得 上市公司获取权益融资的资格 在上市公司获得资金后利用关联方交易等内部交 易方式 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以满足其私人的利益勺需要 2 1 4盈余管理的测量模型 针对西方市场频繁使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 传统的盈余管理的测 度方法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应计利润分离法 a g g r e g a t ea c c r u a l sm o d e l s 具 体项目法 s p e c i f i ca c c r u a lm o d e l s 和分布检测法 f r e q u e n c y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p p r o a c h 另外 目前有部分学者采用线下项目法测度盈余管理的规模 应计利润分离法 a g g r c g a t e a 鹏m a l sm o d e l s 是通过回归模型将应计利润 分 为正常性的虑计利润和可控的应计利润 并用可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 度 这种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几种计置模犁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时间序 列摸犁和截面模型 时间序列模犁根据每个公司估计期时间序列上的数据 给每 个公司估计出一个总应计利润和主导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 时间序列模型的使用 条件是样本公司具有较长时问序列的数据 同时要求样本公司在估计期内没有系 统性的盈余管理 截面模型根据事件期 假设的盈余管理发牛期 每个行业的公 司数据 给每个行业估计出一个总应计利润和主导变量之间的同归系数 因此 模型并不要求样本公司有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 截而模型的使用条件是样本公司 在同行业中没有显著的差异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时间只有十儿年 因此 时间 所 f j 应亍 利j f 嘻是指1 直接形成当蛳现金流h 和流入 伊按照权贲发佳制的和冠比原则应计入当明损益帕那 些收入和费硝 或青足净资产的增j 朋或减少的部分 比如折l u 费用 排销赞埘 心收帐款增加颠等 9 根据m c n i c h o i s 2 0 0 0 对1 9 9 3 午 1 9 9 9 午9 月炳问发表在美国的8 个顶级会i i 杂志的5 5 篇盈余管理研 究文献的统计 4 5 4 的文章使 e l j 门噬计利润分离挫 1 8 2 文亭使肘 具体项h 挫 1 8 的文章使用 分椎 检测敬 4 在n 体的研究过稃巾 产乍了 系列的铡度模掣 希覃j 慎犁t h ch 曲l ym o d e l h i 扎t 9 8 5 迪安占洛摸型 1 1 l cd c a g c l o m o d c i d ea n g c i o 9 s 6 i 蕈本j 伽e s 模掣 j o n e s 1 9 9 修正的j 锄e s 模犁 嘶l 0 w s l o 蚰a i l d s w n 锑1 9 9 5j 行卅模型 d c c h o w s i o 锄a n d s w n c y 1 9 截而j o 眦s 模型 d c 州锄dj i 姗b a l v o 1 9 9 4 截面修正的j o 咐模犟 d e f h i d 柚dj i a m b a l v o 1 9 9 4 o 北京室叠大学焉士学位论文 序列模型的使用显然受到了限制 截面模型较好的克服了这一问题 具体项目法 s p e c i f i ca c c m a lm o d c i s 是专门针对具体的应计利润项目进行 研究 例如 对坏账准备的研究 纠 对保险业的索赔损失准备的研究 这种方法 的优点是可以根据对公认会计准则的理解获得对影响应计利润的关键因素的直 觉 并且可以应用于那些业务活动产生大量容易被操纵的应计利润的行业 与其 优点相对虑的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 应朋这种方法需要研究者对制度的背景有深 刻地认识 应用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分布检测法 f r e q u e n c yd i s t r i b u t i 叩a p p 啪c h 是通过检查报告盈余在特定 水平周围的不连续分布来计量盈余管理 这些特定的盈余水平一般是 盈余为零 上年盈余 本年度分析师预测的盈余 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仅仅通过考察盈余 的分布就可以鉴别出哪些公司有盈余管理的行为 但缺点也显而易见 这种方法 并不能获得关于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或者程度的信息 只能用于特定的盈余 管理动机 线下项目法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和审j 度背景使得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 理的手段除了操纵应计利润之外 会计政策的变更和实际交易更为广泛的应用于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过程中 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l n m u d a q i n g d o n g i l u ia n dw u 2 0 0 5 从证券管制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分析发现 上市公司管理者成功地利用了涉及 线下项目 的交易来达到监管部门对收益指标 的要求 相对于管制政策出台前 处在配股边缘的上市公司来自非经常性项目的 收益显著增加 同时 前 年度发生亏损的公司往往通过涉及这些项日的交易在 当年度扭亏为孺 向 当年亏损的公司则以交易方式进 步降低报告期利润 薛爽 2 0 0 4 对1 9 9 5 2 0 0 0 年亏损的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发现扭亏公司中 有5 0 是通过主营业务达到扭亏目的的 另外5 0 是通过进行影响线f 项目的交易安捧 来扭亏的 其中 主要是通过资产重组 债务重组等途径 还有6 的公司是靠政 府补贴摘掉亏损帽子的 陈晓和戴翠玉 2 0 0 4 采用剔除规模影响的线下项目利润 和经过行业调整的线下项目利润代表盈余管理的规模 李东平等 2 0 0 1 认为公司可 以通过投资 联营 资产处置 债务重组 甚至政府补贴等方式管理盈余 因而 采用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补贴收入等作为盈余管理规模的表示变量 为了检验不同模型榆验盈余管理的的有效性 d e c h o w s i o 锄柚ds w e 舶e y 1 9 9 5 的研究结果表明 j o s 模型 修正的j o n 嚣模型 都口r 以成功的探测到盈余 管理行为 b a n o v g u i 跏dt s u i 2 0 0 0 通过检验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的关系对模型 揭示盈余管理的能力进行了检验和评价 检验结果表明 与时间序列模犁相比 截面j o n 嚣模型和截面修正的j o n e s 模犁能够更好地揭示公司的盈余管理 夏市军 2 0 0 3 使用i f l 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应汁利润模型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认为采用分行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业估计特征参数 采用线下项目前的总应计利润作为因变量估计特征参数的基本 的j o n 嚣模型 揭示盈余管理的能力较强 本文采用基本的j o n 髂模型测度盈余管 理 2 2 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 2 1所有权结构及代理问题 随着现代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对经营的专业化要求的提高使得公司的运营 者并非公司的所有人 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的不完全 致 性导致了代理矛盾的产生 b 盯i ea 耐m 嘲 1 9 3 2 所关注的企业的契约性质和委 托代理问题 最终推动了经济学中代理理论 a g c n c yn e o 叫 的萌芽和发展 代 理理论试图回答这样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股东如何确保企业的管理者为股东的利 螽最大化服务 然而 不仅仅是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 近年来 另外一种形式的利益冲突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 即终极所有人往往为了谋取自 身的利益转移企业资源而牺牲中小股东的利益 朗 隧道效应 t u 彻e l i n g 在亚洲 金融危机期间 许多事实都证明了在新兴市场 隧道行为 是一种更加严重的委托 代理问题 而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如安然集团 世界通讯和环球电讯的丑闻 说明即使在经济发达国家 也存在类似行为 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以及终极 所有人理论对基于代理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b 盯i e 锄dm n s 1 9 3 2 创立的了以公司股权分散持有为前提的公司理论 j c n s 翱锄dm e c k l n g 1 9 7 6 则运用代理理论分析了股权分散型企业中的代理问题一 外部分散股东与内部经理层之间的和益冲突 并使代理理论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研 究中的主要框架之一 其后 g m 豁m a n 锄dh a r t 1 9 8 6 等人进行了迸一步推广和发 展 但是之后的研究显示 分散的所有权结构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 相反 即使 在最大的美国公司 所有权也往往集中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d e m s e 1 9 8 6 s h l e i f e r a n dv i s h n y 1 9 8 6 m o r c k s h i e i f e r a n d v i s h n y 1 9 8 8 在其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园家 所有权集中的程度更高 l ap o n a l o p e 翻e s i l 跏e sa n ds h l e i f c r 1 9 9 9 并且当对 少数股东保护的法律环境较差时 所有权集中的特征更明显 s h l e i 勋卸dv l s h l i y 1 9 9 7 l ap o r t a l o p e z d e s i l 柚 卸ds h l c i 衙 1 9 9 9 茸次研究了公司的终极控权 以 包括4 个东亚国家和地区 香港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在内的2 7 个国家中最大 2 0 家上市 公司为样本 沿着所有权关系链进行了层层追溯 对各国的所有权结构 北京交通大学磺士学位论文 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公司的终极所有者重要有五类 个人或家族 国家 广泛持 有的金融机构 广泛持有的公司法人和它们的混合体 其中家族和国家占有主要 地位 c l 扯s n s d j 绷k o v 锄dl a n g 2 0 0 0 以东亚九国为研究样本 研究了亚洲公司的 所有权结构的特点 研究发现三分之二以上的公司控制在控股股东手中 金字塔 结构和交叉持股结构在增强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上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