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汝官窑-汝瓷发展历程.doc_第1页
近代汝官窑-汝瓷发展历程.doc_第2页
近代汝官窑-汝瓷发展历程.doc_第3页
近代汝官窑-汝瓷发展历程.doc_第4页
近代汝官窑-汝瓷发展历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 代 汝 官 窑 -汝 瓷 发 展 趋 势公元1086年既北宋哲宗元祐年,为汝窑初始生产时期。 (公元1107年1109年)北宋大观年间,徽宗因定窑瓷器有“芒”(未上釉的地方)不便在宫中使用,遂在汝州设立官窑,专门烧制宫廷用瓷器。汝瓷名声大振,成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为汝窑鼎盛期。 1938至1941年(民国27年到30年),资本家李绍初在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窑 ,亦未成功。 1952年,私人经营的严和店瓷厂经过改造成为集体经营,后又转为地方国营县办汝瓷厂(即汝州市汝瓷一厂),产品以粗瓷碗、盆为主,也兼烧瓷缸耐火砖等。 1953年6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 1958年汝瓷研究第一人郭师傅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1964年5月中旬,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来临汝参观汝瓷。先后查看了严和店汝窑遗址 及文化馆汝瓷珍藏。 1969年汝瓷产品首次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所带200多件产品被外商购买一空,汝瓷声誉从此扬名海外。 1971年汝瓷产品在广州交易会上吸引了日本、新加坡、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十七个国家客商的青睐。 1973年,广交会上参展的四箱160件豆绿釉产品,被外商抢购一空,当年开始批量生产出口。 1973年10月,临汝县汝瓷二厂开始兴建。后更名为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 1975年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职工扩充到300多名,增添了设备,主要生产碗、壶、酒瓶、工艺品等日用品。 1980年著名作家李准到临汝县调查研究,并参观了美术汝瓷厂。 1983年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全厂职工达到近千人,汝瓷生产初具规模。 1983年,汝瓷“天蓝釉”烧制成功。 1983年2月6日,河南省省长何竹康到临汝视察工作,参观工艺美术汝瓷厂。 1983年8月在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召开了汝瓷“天蓝釉”鉴定会上,获得了全国24位著名陶瓷专家的一致称赞,无不称汝瓷之精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全国8家报纸、中央广播电台、河南电台报导了这一消息。 1985年3月20日,以菽下薰为团长的日本播州访华团一行35人,拜会临汝县政府,参观风穴寺。 1985年4月13日,以麦克博士为首的美国“中国古陶瓷考察团”一行19人,考察工艺美术汝瓷厂,并参观千年古刹风穴寺。 1985年10月21日,以伊藤光治为团长的日本全友会友好访中团一行19人,参观风穴寺、 1985年12月,临汝县“汝瓷博物馆”建立。 1986年,临汝县委、县政府号召,利用汝州得天独厚的陶瓷原料和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发展汝瓷生产,建立了临汝县中国汝瓷开发公司和中国汝瓷研究所。相继又建立尚庄、马窑、陵头、骑岭、803第三瓷厂、汝州镇等17家瓷厂,从业人员2680人,年产汝瓷1620万件,产值1963万元。 1986年3月20日,以菽下薰为团长的日本播州访华二团21人第二次来访,拜会县政府、访问临汝镇、参观工艺美术汝瓷厂,并赠送200株樱花树。 1986年汝瓷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会上,荣获国家金杯奖。 1986年7月10日汝州牌“汝瓷”商标被国家商标局注册成功获准使用。 1986年9月17日,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系列产品双龙瓶、内花碗、鸡心碗、玉壶春等9种产品在第六届全国“百花奖”评比会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金杯奖”。 1987年8月6日河南省代理省长程维高,视察汝州市美术汝瓷厂。 1987年9月4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杨析综来临汝视察工作,参观工艺美术汝瓷厂。 1987年10月5日,日本味精株式会社代任顾问赖户寿太郎,应全国友协邀请,与常驻北京代理利根川来县参观汝窑遗址和汝瓷一厂。 1988年9月鲁山县段店古汝窑址,发掘出残破天蓝釉汝瓷缸,经鉴定属唐代早期产品。 1988年3月30日,以二木义雄为团长的日本白鹭访华团一团一行20人,拜会县政府、访问临汝镇、参观工艺美术汝瓷厂。 1988年4月历经四年360个配方和上千次的试烧,举世瞩目的一代瑰宝“汝官瓷”天青釉烧制成功。8月28日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和河南省科委共同主持鉴定,一致认为试验成功。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全国16家报刊作了报导。 1988年5月4日,日本陶器考古专家顿所隆一和荒井幸雄,考察汝窑遗址。 1988年6月5日,日本三菱电视株式会社伊丹制作所主事中山正一和主干重浦淳一,日本川山奇重工业株式会社车辆工厂工作后袋科一行22人,来临汝参观 工艺美术汝瓷厂,风穴寺和汝瓷博物馆。 1988年6月24日,日本古陶瓷考察团以出川直行为团长 一行6人,参观工艺美术汝瓷厂。 1988年6月24日,以日本出川直行为团长,岛田幸一为副团长的日本汝瓷考察团一行6人,来临汝参观工艺美术汝瓷厂。 1988年7月21日,日本陶器考古专家顿所隆一第二次来访,考察严和店、清凉寺、汝窑遗址,参观汝瓷博物馆。 1988年8月29日,日本荒井幸雄,考察严和店、大峪、清凉寺汝窑遗址。 1988年9月鲁山县段店古汝窑址,发掘出残破天蓝釉汝瓷缸,经鉴定属唐代早期产品。 1988年10月1日,英国安星小姐姆,参观工艺美术汝瓷厂。 1989年4月7日,日本 荒井幸雄和松田章嗣,考察严和店、寺沟、东沟、陈沟、罗圈汝窑遗址。 1989年10月,上海国际研讨会与会国际专家给予汝瓷天青釉高度赞扬,日本、美国派代表团来汝州参观。 1989年11月6日中央电视台对汝瓷天青釉的研制成功进行专题报导。 1992年台湾中时晚报既(民国81年8月25日星期二第四版刊登:“汝窑三牺尊”以5000万港币割爱成交。据收藏家王兴祖表示,此件“汝窑三牺尊”是他的外曾高祖陶澍于道光十九年间担任两江总督时所留。 2000年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发掘出475平方米的中心烧造区,为汝官窑早期官窑遗址,揭开了汝官窑千古之谜。 2000年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参观汝州市汝瓷开发中心。 2001年4月29日,中国文物报刊登陶瓷香港创天价一文,编者按: 1992年在美国纽约一只汝窑小碟以1.4亿元成交(未说明是何币种)。创造了世界古陶瓷之最(此说虽有争议但足以说明汝窑瓷器之珍贵)。 2001年10月20日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既汝州市首届汝瓷国际研讨会在汝瓷发源地汝州市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专家学者200多名,会聚一堂,研讨汝瓷发展大计。 2001年12月5日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寻瓷访古漫记栏目,刊发了著名古陶瓷专家叶喆民撰写的考察河南窑址见略釉色天青珍同拱壁的青瓷器汝窑。 2002年11月中央电视台10套赴汝州拍摄汝瓷专题节目探寻汝窑。对汝州市区张公巷遗址进行了实地拍摄。 2002年12月河南电视台在汝州拍摄汝瓷专题片汝瓷。 2002年9月河南大学九十华诞,物理系85届毕业生时任汝州市市长吴孟铎将汝瓷开发中心特制汝瓷双龙瓶赠送母校。 2002年3月30号“中国陶瓷汝窑瓷器”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发行,邮票首发式在鹰城平顶山市体育村举行。 2002年汝瓷被河南省旅游局批准为定点旅游产品。 2002年10月,中国古陶瓷学会年会在汝州召开,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2002年12月19日河南日报以“汝瓷期盼辉煌”为题客观报道了汝瓷的发展现状,分析探讨了汝瓷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2003年1月30日大河报探访我省宋代名瓷系列之“汝瓷篇”寻找雨过天青的美丽,对汝瓷作了详细报道。 2003年3月16日域名为 汝瓷国际网站“中华汝瓷网”经过3个多月的资料收集和设计制作正式建成开通。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河南网、河南日报、大河报、新闻出版报、青年导报经济观察分别转发或刊发了开通的消息。从而使汝瓷实现了网上浏览,迈入全球网际快车。 2003年4月6日由汝瓷协会主办的汝瓷研究刊物创刊发行。 2003年5月1日中华汝瓷网被国际知名网站搜狐网站和上海热线、中国陶瓷信息资源网收录入搜索引擎,实现了网上互联互通。 2004年,汝州市政府拨款拆迁居民房7户,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4年2月至4月再次对张公巷东、西两侧分别开挖88米和125米探方两个,发掘面积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房基4座、陶洗池1个、水井4眼、灶6个、灰坑79个,出土一大批张公巷窑生产的完整或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取得张公巷窑址考古的重大成果。 2004年,张公巷窑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9月18日首届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发布。 2010年9月23日至26日首届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在汝州市胜利举办。文化节期间举行了开幕式暨魅力汝瓷欢乐汝州大型文艺演出,民间藏品鉴赏活动,汝瓷精品、18种汝官瓷仿复制品、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获奖作品、中国历史名窑当代名家作品展,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中国历史名瓷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汝瓷烧制技艺国际研讨会等主题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