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当涂新市来陇村南朝墓群发掘简报.pdf_第1页
安徽当涂新市来陇村南朝墓群发掘简报.pdf_第2页
安徽当涂新市来陇村南朝墓群发掘简报.pdf_第3页
安徽当涂新市来陇村南朝墓群发掘简报.pdf_第4页
安徽当涂新市来陇村南朝墓群发掘简报.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稿日期 97 3 A 5 BC39DE649F G 9 6 53H9F 9D54 E3495 87 567 C9 9 6 9 87 I83J 9E7K 3 A L8 5654 C 3A 78J39 9 7 8C 23456789 N 97 M3CC3H7O P9 K 6 M 9O 9D O LC 567 7 8C 9O C3O A7C39D 53 56 L78 3O H 56 9 56 87D 39K 387 56 9 M E5 H787 M349OF E6 397 7C A38 57O E 9OC7 5 9O 3M E7N 8E 9 6 F 9D5423456789 97 3 A 3 A I39T78E 考古学 长 厚 米的石灰岩石板 疑其为墓志 但整体风化严重 表面坑凹不平 未见字迹 移动 后即发生破碎 墓室 左右两壁微外弧 平面微呈腰鼓形 内 长 前内宽 中内宽 后内宽 残高 米 墓壁砌法为三顺一丁 墓室四角各 有一个边长 高 米的角柱 后壁中部有 一道宽 厚 高 米的加固墙 角柱 加固墙和墓壁砌法相同 墓室东西两壁距甬道 后壁 铺地砖 米处各有两扇长 宽 深 米直棂假窗 假窗上均砌 一长 高 深 米的 凸 字形龛 距 甬道内口 米处 席纹铺砌棺床 高 米 墓砖色泽青灰 形制两种 均为素面 一为长 方形砖 长 宽 厚 米 一为在墓室 填土中发现的楔形砖 长 宽 厚 米 应为券顶所用 二 位于墓地最西侧 被施工机械破坏殆 尽 墓壁均已不存 仅见 凸 字形平面形制 由甬 道和墓室组成 均铺一层斜 人 字纹铺地砖 总长 米 墓向 甬道 平面呈长方形 长 内宽 前 端为残高 米 青砖平铺叠砌的封门墙 墓室 东西两壁微外弧 平面呈腰鼓形 内长 前内宽 中内宽 后内宽 残 高 米 因扰乱严重 无法判断是否有棺床 墓砖为长方形砖 形制同 一式 三 平面呈 凸 字形 由甬道和墓室组 成 均铺一层斜 人 字纹铺地砖 总长 米 墓 向 墓壁坍塌 仅存两组 三顺一丁 图三 甬道 平面呈长方形 长 内宽 残 高 米 前端为青砖平铺叠砌的封门墙 残高 米 墓室 东西两壁微外弧 平面微呈腰鼓形 内 长 前内宽 中内宽 后内宽 残高 米 距甬道 米处 席纹铺砌棺床 高 米 墓砖形制两种 均同 四 平面呈 凸 字形 由挡土墙 甬道和 墓室组成 均铺一层 人 字纹地砖 总长 米 墓向 图四 挡土墙 筑于甬道出口顶部上方 残长 宽 高 米 甬道 平面呈长方形 券顶 长 内宽 内高 米 前端为封门墙 长 宽 高 米 砌法为 三顺一丁 两壁砌法同 封门墙 砌六组 三顺一丁 后以平砖起券 墓室 东西两壁外弧 平面微呈腰鼓形 券顶 内长 前内宽 中内宽 后内宽 米 内高 米 墓壁砌七组 三顺一丁 后 安徽当涂新市来陇村南朝墓群发掘简报 东南文化 年第 期总第 期 以平砖起券 南段墓顶坍塌 疑该墓早期被盗所 致 东西两壁距甬道 后壁 地砖 米处 各有两扇长 宽 深 米的直 棂假窗 假窗上面各有一个长 高 深 米的桃形龛 后墙壁正中距棺床 米处 也有一直棂假窗和桃形龛 形制与两壁的相同 距 离甬道 米处 砌高 米的棺床 前端平铺 一排锁口砖 余皆铺席纹 棺床之上有青石棺座 东侧竖置 块 每块长 宽 厚 米 西侧竖置两块 每块长 宽 厚 米 两排青石棺座之间相距 米 墓砖形制两种 均同 其中楔形砖用于券 顶砌筑 二出土器物 由于这 座墓葬均早期受扰 加之公路施工 墓葬破坏严重 发现遗物总计 件 以残碎为多 为叙述方便 现按墓号分述如下 一 棺木 尸骨全朽 仅见 枚锈蚀严重 的铁质棺钉和一些红色漆皮 出土文物 件 集 中在棺床前 按质地可分为青瓷器 陶器 银器 铜 器 滑石器 青瓷器 件 青瓷盘 件 一式 两件完整 撇口 圆唇 斜 壁 平底 内底及底沿各饰一道弦纹 通体施青泛 黄釉 均有剥落 内外底均有支烧痕 盘径 底径 高 厘米 图六 彩版四 青瓷碗 件 二式 式直口微残 圆唇 口沿 和内底各饰一道弦纹 弧壁 饼足 施青泛黄釉 不 及底 口径 底径 高 厘米 图六 式口残微敞 圆唇 内底饰一道弦纹 弧壁 饼 足 施青泛黄釉 不及底 口径 底径 高 厘米 图六 青瓷唾壶 件 口腹残 敞口 圆唇 束颈 溜 肩 圆鼓腹 假矮圈足 微内凹 通体施青泛黄釉 口径 底径 高 厘米 图六 三足砚 件 二式 式完整 直口圆唇 砚池 平坦 平底 饰一道弦纹 粘附 个支烧点 底沿 附三兽足 从口沿外施豆青色釉 口径 池径 底径 高 厘米 图六 彩版四 式口残 直口尖唇 平肩 砚池微内凹 有残 留墨痕 平底 底沿饰三道弦纹 并附三兽面纹足 残一足 兽面突目圆睁 耳呈圆环状 刻划生动 从口沿外施豆青色釉 口径 池径 底径 高 厘米 图六 彩版四 陶器 件 陶盘 件 一式 完整 件 泛黑灰色 撇口 圆唇 内底饰两道凸弦纹 斜壁 平底 口径 底径 高 厘米 图六 图五 陶凭几 件 一式 几靠作弧状 三足 破碎 严重 无法提取 银器 件 器型为钗 锈蚀严重 无法提取 铜器 件 铜镜 残存小半片 宽缘 厚 厘米 滑石器 件 滑石猪 件 一式 猪呈卧状 短吻 背部划 有鬃毛 整体刻划简单 通长 厘米 图六 二 破坏最为严重 仅见 根锈饰严重的 铁质棺钉 三 棺木 尸骨全朽 甬道内发现许多红 褐色漆皮 棺床前散落大量陶瓷残片及 件石足 棺床上出土两枚锈蚀严重的铁质棺钉和 件滑石 猪 经过修复 粘合 出土器物 件 青瓷器 件 青瓷盘 件 一式 均残碎 粘合不完整 撇 口 圆唇 盘面微凸 斜壁 平底微内凹 底沿饰一 道弦纹 施青泛黄釉 盘径 底径 高 厘米 青瓷碗 件 二式 式残碎 粘合不完整 口 微敛 圆唇 内底饰一道弦纹 弧壁 饼足 施青泛 黄釉 不及底 口径不详 底径 高 厘米 式残碎 粘合基本完整 口微敛 圆唇 弧壁 饼足 施青泛黄釉 不及底 口径 底径 高 厘米 图六 三足砚 件 完整 敛口 圆唇 砚池平坦 平 底 底沿附三兽足 从口沿外施豆青色釉 口径 池径 底径 高 厘米 图六 陶器 件 陶甑 件 通体泛黑灰色 敞口 圆唇 斜直 壁 平底 有 个箅空 口径 底径 高 孔径 厘米 图六 陶盘 件 一式 残碎 粘合不完整 泛黑灰 色 撇口 圆唇 内底饰两道凸弦纹 斜壁 平底 口 径 底径 高 厘米 石器 件 滑石猪 件 猪呈卧状 长吻 尖耳 背部划 有鬃毛 刻划生动 体形状较大 通长 高 宽 厘米 图六 彩版四 石足 件 石灰岩质 方柱形 风化严重 边 长约 长约 厘米 疑其为石案足 但未发现案 面 四 在 座墓葬中墓形保存最为完整 但由于早期被扰 棺木全朽 尸骨无存 仅出土青 瓷器 件及一些青瓷器残片 根据青瓷器残片推 断 器型有碗 盘 盘口壶 瓶 器形高大的鸡首壶 等 青瓷托盏 件一式 图六 彩版四 盏 托可分离盏 均灰白胎 内外施豆青釉 托有积 釉现象 盏侈口 口沿处有两道凹弦纹 弧壁 外饰 双层六瓣莲花纹 饼足 托口沿外撇 内壁饰双层 六瓣莲花纹 饼足 内心置盘口用于承盏 彩版四 件完整 通高 盏高 口径 底径 托口径 底径 厘米 一件口沿微残 通 高 盏 高 口 径 底 径 托 口 径 底径 厘米 青瓷碗 件 完整 直口 圆唇 口沿和内 底饰一道弦纹 弧壁 假圈足 底内凹 施青黄釉 口径 底径 高 厘米 图六 青瓷洗 件 残碎 粘合不完整 直口 圆 唇 卷沿 弧壁 假圈足 底内凹 施青黄釉 口径 底径 高 厘米 图六 长颈器 件 残 不完整 器型不详 长颈 溜肩 肩刻塑两重莲花瓣 圆鼓腹 下内收 足外 撇 残高 厘米 图六 三结语 当涂县毗邻南京 六朝时期 含今天的马鞍山 市 属南京的畿辅之地 六朝墓葬发现较多 此次 发掘的墓群位于马鞍山市最高峰横山南麓向南延 伸的土坡上 地势北高南低 据调查 此处约 平 安徽当涂新市来陇村南朝墓群发掘简报 东南文化 年第 期总第 期 方公里范围内的来陇 横山 澄心村地下有大量的 砖室墓 可惜许多墓葬已被破坏 根据散落于村庄 的墓砖判断 该区域砖室墓的时代跨度为东吴至 南朝 年底这一区域已被列为马鞍山市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座墓葬平面均作凸字形 其中 均出 土楔形砖 而 券顶保留基本完整 像这种长度 超过 米的凸字形券顶墓 为南京地区常见的东 晋晚期至南朝的大 中型墓葬形制 此次抢救性 发掘虽然没有发现墓志 或与墓主身份相关的文 字 但 座墓葬的墓向几近平行 分布集中 除 介于 位置偏北外 其余 座墓距均在 米左右 出土的器物也多为东晋至南朝常见器型 其中 出土的青瓷盘 三足砚 式 出土的 三足砚与南京司家山东晋谢球 王德光夫妇合葬 墓出土的造型基本相同 出土的陶盘和 石案足与南京隐龙山南朝墓群 号墓出土的相 比 陶盘只是内底多一道凸弦纹 而石案足造型及 尺寸几乎一致 出土的滑石猪体形较大 刻 划细腻 形象生动 在已发现的滑石猪中较为少 见 除头部造型外 身体与姿态与南昌火车站东晋 墓群 号墓出土的基本相同 出土 的碗 唾壶等符合东晋至南朝时期的演变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 在 中出土的青瓷长颈器和青 瓷托盏都刻划了成熟的莲花纹 受佛教艺术影响 在青瓷器物上装饰莲花纹是南朝时期出现的 根据六朝时期 士族门阀生前聚族而居 死后仍旧 聚族而葬 按辈排列 的规律 不难推断这 座 墓葬为东晋至南朝的家族墓群 除 被破坏殆尽 无法明确砌法外 其余 座墓葬墓室侧壁均外弧 墓壁外弧 在南京地区多 流行于晋穆帝永和晚期至废帝泰和年间 但此时 这类墓葬 不见东晋晚期到南朝刘宋早期常见的 直棂假窗 直棂假窗的兴起 从已发掘的六朝 时期的墓葬看 始于东晋 延续至南朝 墓 室侧壁中部对称分布 个直棂假窗 假窗上均有 凸字形龛 与南京隐龙山发掘的南朝墓群相似 但 甬道内设置的为木门 墓室也仅铺砖砌棺床 这与 南京司家山谢珫墓 刘宋永初二年 类似 印证了 文献中宋初礼制沿袭东晋之旧的记载 而隐龙 山南朝墓群甬道内设置的为石门 且砖砌棺床上 出现石棺座 这是东晋墓制向南朝转变时的重要 实例 隐龙山南朝墓群时代为刘宋中 晚期 因 此 时代应为刘宋早期 与隐龙山南朝墓群 一样 砖砌棺床上也出现了石棺座 只是壁龛呈桃 形 甬道无石门 刘宋以后 墓壁上的直棂假窗没 有什么变化 假窗之上的凸字形龛逐渐被桃形龛 所取代 加之 出土的青瓷器上出现了成熟 的莲花纹 因此 时代应晚于隐龙山南朝墓群 时代为刘宋以后则更为妥当 虽破坏严 重 形制不明 但因属家族墓葬 在 南分列左 右 排列紧凑 规则 符合六朝时期家族墓群 以辈 份排列 或北长南幼 或前幼后长 的规律 故 时代同属南朝 与 时代相去不远 甬道中设置的一道木门 因潮湿和土壤酸 性强而腐烂不存 仅留门槽 甬道中设置木门为 南京地区东晋时期大 中型墓葬所习见 甬道 内有无木门及木门一道或两道应属墓葬等级的差 别 一般官品身份较高者 甬道内往往设置一 道木门 南朝沿用了东晋时期甬道内设门的 墓制 这在南京地区发掘的南朝墓葬中多有发现 但多数已变为石门 目前还没有确切资料显示木 门沿用到什么时候结束 但最迟在南京司家山一 号墓 南朝 中仍出现过 中的一道木门和 出土的两件三足砚说明 墓主应为刘宋早期统治 阶层的上层文职人员 甬道中的孔洞位于甬道中 后部 与南京市铁心桥王家山东晋晚期墓相似 根 据其所处位置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