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关于氹字的规范研究论文.doc_第1页
2020年关于氹字的规范研究论文.doc_第2页
2020年关于氹字的规范研究论文.doc_第3页
2020年关于氹字的规范研究论文.doc_第4页
2020年关于氹字的规范研究论文.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氹字的规范研究论文 自从通用规范汉字表xx年正式发布以来,对于其重要历史贡献,人们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撰文,就其存在的不足提出商榷意见如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特色栏目“语文现代化”专栏,以及其他学刊近年来就陆续刊载了不少此类文章。这充分说明,对于政府支持的学术行为,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一味唱赞歌,而是能够予以客观理性的评价,同时充分说明,“汉字规范人人有责”如今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任何字表都是通过不断讨论和反复打磨而日趋完善。有鉴于此,为促进我国字表建设,提升我国汉字规范水平,在此,笔者拟就该表有关“氹”字的规范处理,谈谈自己建立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的不同看法。 一、我国辞书以及通用规范汉字表对于“氹”字的规范意见 汉语工具书普遍将“凼”与“氹”视为异体字(variantformsofthesamecharacter)关系。所谓异体字关系是指发生在字样(glyph)有别而字音、字义、字用全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符之间的自由变体(freevariant)关系。因为其存在毫无益处,只是给有关学习和使用徒增麻烦,故而“留一弃余”成了这类文字规范处理的基本原则。 “凼”和“氹”属于使用年头有限的后起字。以下两点事实可资证明:一是古代出版的词典字典(包括康熙字典)中找不到这两个字,二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古代汉语语料库中也寻不到其踪迹。据现代版词典和字典提供的信息,“氹”的形成时间先于“凼”。 xx年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在前述二字处理上倾向认肯“凼”否弃“氹”。通过前文讨论大家已经知道,目前绝大多数词典和字典都持这一态度,通用规范汉字表以上做法具有广泛代表性。当然我们相信,该表绝非只是随大溜,其研制者都是文字学专家,在“凼”和“氹”的规范处理上,会将字理及其他相关因素考虑在内,不会仅仅照搬“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二、通用规范汉字表处理意见引发的反弹以及有关调查与思考 就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次年,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长商伟凡明确发出不同声音。在“海峡两岸地名应用无障碍”构想一文中,他对留“凼”弃“氹”做法提出不同意见。他指出:“氹”常被用于地名,如澳门有个岛屿叫“氹仔岛”,地名用字有其约定俗成的“习惯”,应予尊重。他主张将“凼”与“氹”视为不同字种(characterspecies),概言之,他不同意废除“氹”。仅就该文看,商先生主张保留“氹”是出于对老百姓用字习惯的尊重,即所谓“名从主人”,而实际理由并非仅限于此。笔者研读过商先生有关地名规范的几乎所有文章,了解其观念和观点。在地名用字规范上,商先生一直秉持慎之又慎、呵护有加的态度。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从传承文化保存历史的需要出发。 首先,“氹”作为地名符号使用分布区域相当宽广,意欲将其剔出历史舞台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氹”作为地名符号使用主要见于我国南方。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氹”的本义是指规模不大的“水坑”“水洼”,在我国这样的自然景观多见于雨水丰沛、地势跌宕的南方,而难得见于雨水稀少、地势平坦的北方。表上各区域均举四例,就实际使用频率看,“氹”作为地名符号使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粤语区,其次是湘语区,再次是北方方言的西南方言区。 其次,“氹”已经产生与其字形相吻合的形容词性引申用法,留“凼”弃“氹”将大大削弱有关表达的形象感和生动性。多年来在粤语地区一直流传着叫作“氹氹转”的童谣。试看下面这首名为月光光的“氹氹转”: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一池塘,有条麻绳八尺长,剪开麻绳两长短,短的拿来呃酒粮,长的拿来呃姑娘,呃个姑娘矮屯屯,早早起来打屎忽,打到屎忽红卜卜,家姑拿去喂田螺,田螺壳,吉倒阿公脚,阿公啊啊叫,新抱哈哈笑。 再次,“氹”已经产生与其字形相契合的动词性引申用法,以“凼”代“氹”将大大削弱有关表达的幽默感以及地域色彩。xx年11月23日午后,台北“商业电台”、新加坡联合早报等东南亚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香港特首梁振英关于“占中事件”的讲话,二者的报道都提到特首强调对青年人不能只靠“氹”。这里的“氹”乃是“哄”的意思,梁先生认为须让非法占中学生“是其是,非其非”,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此场合不宜通过“氹”解决问题。前述报道都是根据香港大公报当日早晨发布的题为梁:对青年不能只靠“氹”的新闻。即此可知,“氹”这个汉字以及它所负载的动词性意义亦即“哄”,已为东南亚华人社会普遍熟知。“氹”作为动词使用除了表示“哄”以外,还表示“套(骗)”之义。 我们已知“氹”的本义是指规模不大的“水坑”“水洼”,“哄”和“套(骗)”之类动词意义与此风马牛不相及,可以肯定“氹”的以上动词意义并不是由其名词意义直接派生。那么它何处?愚以为是由“氹”的形容词意义引伸出来的。如前文所述,在童谣“氹氹转”语言形式及其表达效果的影响下,在“氹氹转”语言组合的语流义变作用下,以及在“氹”第一笔曲折圆转笔势的隐喻下,“氹氹”产生了“团团”之类的形容词意义。由于字组意义与单字意义之间常会出现由此及彼的转移(如火伴伙;昏姻婚),加之汉字字形本身具有表意性(“氹”第一笔的后半部分原本表示水坑或水洼的半圆形底部,与圆转义有着直接象征关系),这就使得单独出现的“氹”在特定语境下很自然地有了“团”的形容词意义。英语中与“团”意义相近的round具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汉语中的“团”其实亦如此。在“把泥巴搓成团”的表述中作为名词使用,在“把铁丝团成铁环”的表述中作为动词使用,在“人都长团了”的表述中作为形容词使用。原因在于:“团”所反映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从实体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是它的名词性;从过程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是它的动词性;从性状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是它的形容词性。因为“团”既可作形容词又可作动词使用,一旦“氹”有了“团”的形容词意义也就自然地有了向“团”的动词意义转移的潜能。而该潜能事实上业已转变为现实,于是有了“氹”表示“哄”和“套(骗)”的用法。 总体上看“氹”属于方言成分,因为迄今它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而并不为北方人所熟悉,但语言工作者对此则不能不予珍惜。从事规范化工作不仅应当具有前瞻性,同时应当具有人文情怀,对于那些尽管仍属方言范畴但传布甚广的语言成分,对于那些富有表现力且极可能成为普通话后备军的语言资源,对于那些作为地名符号使用因而记录着历史反映了文化的语言现象,则还是多加呵护为好。 三、结语 往在汉语异形词(wordswithnon-standardizedvariantforms)的规范处理上,我国学者始终沿着“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思路考虑问题,近年来逐渐意识到这样做不甚妥当。如今在异体字的规范处理上,我国学者其实也已有所改变,如对于“哲”与“喆”、“渺”与“淼”之类异体字,业已放弃“留一弃余”的简单做法。(参见通用规范汉字表)不过在如何处理“凼”与“氹”之类的异体字上,却未能摆脱“留一弃余”原则的束缚,表现得不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