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论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境建设与发展比较研究.pdf_第1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境建设与发展比较研究.pdf_第2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境建设与发展比较研究.pdf_第3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境建设与发展比较研究.pdf_第4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境建设与发展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旦大学硕士论文长征三角洲城市群环境建设与发展比较研究 融资渠道,加大环境建设与保护投入;积极发展服务经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 率;加强区域合作共建,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多元化发展格局;建议行政区划 再设置,强化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协调性;普及和发展环境教育,努力提 升公民环境意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塑造城市文化精神。 四、以建设长三角国际大都市圈发展构想为立论,提出城市环境建设与发展 的可行性措施及建议,为城市设计、决策与管理者提供实践依据:发展循环经 济,创建节能型社会。以绿色技术为支撑,推动节约型能源消费模式,以循环经 济示范区建设为依托,以体制和制度创新保障循环经济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加 强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健康社区。强化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管、环境管理建 设,做好“三废”的管理和处置,美化市容,提升城市住区健康度。重视发展 卫星城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 以人为本,构建城市生态安全系统与网络,提升城市环境生态的和谐性与人的适 居度,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以环境美学提升城市魅力。特别关注人群居住心理, 深化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魅力,塑造城市精神,满足居民精神生活需求。 关键词:城市环境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健康城市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x 2 2 复旦大学硕士论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境建设与发展比较研究 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i t yg r o u p si nt h e 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 a b s t r a c t c i t yi s i d e a li n h a b i t a t i o np a t t e r no fh u m a nb e m g c i t i e sa r ee x w a n r d i n a r yi m p o r t , tt o h u m a n k m di nh m n a nh l s t o l y a st h em o s tc i v i l i z e dh u m a nh v i n ga “触t h e yb e a rt h eo mh u m a n i n t e r e s t s ,a n dt h e yh a v ew i t n e s s e dt h ed e v e l o p i n gs t e p so f h u m a ns o c i e t ya n de c o l l o m y a n dt l i 掣 h a v ea l s ow i t n e s s e d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h a n g e so nt h ee a r t h h o w e v e r , s i n c et h ei n d u s t r i a l r e v o l u t m n , m a n yc i t yp r o b l e m sh a v et a k e np l a s u c h o v e r c r o w d i n gc o r n m 嗽o v e r u s e d l a n d s m i x e d 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s ,e x c e s s i v e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i n f e c t m n sd i s e a s e s , d e t e r i o r a t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o l l u t i o nl $ u 魄a n d o n a l lt h e s ec i t y d i s e a s e s h a v ed o n eh a r mt o t h eh n w o v e m e n to fh 哪雒l i v i n gs t a n d a r d s a n dt h e yh a v et h r e a t e n e dt h eh u m a n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o v e ni t se x i s t e n c eb a s e do nt h et u r r e te n v i r a n m a n m ls i t u a t i o n sa n de m p l o y m g a d v a n c e dc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 o r i e s ,i t st h ei n e v i t a b l ed e m a n do ft h et i m e st op u tf o r w a r dt h e s t r a t e g i e sa n da p p r o a c h e st ot u r nt h ee x t e q q s l v ee c o n o m i cg r o w i n gm o d ei n t oc y c l ee c o n o m i c m o d ea n dt oc a r r yt h r o u g ht h ep l o o fh e a l t h ya n de c o - f r i a n d l ym b a n i z a t i c og r a d u a l l y , w i t h a i m st os o l v et h ec o n f l i c tb e t w e e n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m l d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i m p r o v eh u m a nh f eq u a h t y a st h es h a n g h a iw o r l d sf a i rw i l lb eh e l di n2 0 1 0ms l l a l i g h m ,t h ec e n t r a lc i t yi nt h ey 柚g t z e r i v e rd e l t a , w h m hi so f l eo ft h em o s td e v e l o p e de c o n o m i cm 瞄i nc h m a t h i sp a p e ra i m st o p r o v i d ei n f o m u m o nt od e v e l o pl o n g - t e r md e v e l o p i n gp l a ni nt h ec i t i e si nt h i sa r e a , e s p e c i a l l yi n t h ef i e l do fc o n s t r u c t i n gah m n a n - o r i e n t e d “g r e e n 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 t oa c h i e v et h i sg o a l , k n o w l e d g eo fm a n ys u b j e c t si su s e d , s u c ha s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c i e n c e , e c o l o g y , s o c i o l o g y , p s y c h o l o g y , m t r o l o g y , a n d s oo i lm a n y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a g ee m p l o y e d , s u c ha s s o c i e t y i n v e s t l g a t m n ,s c e n a r i o sc o m p a r i s o na n a l y s i s ,e t c ,a n dw eh a v ed o n ed e t m l e dr e s e a r c ho nt h e c u r r e n t a n v l r o n m a n t a ls i t u a t i o n s i n s h a h g h a i h a n g z h o u , s u z h o u a n d n a n t o n g , w i n c h 搬t h e m o s t t y p i c a lc i t i e si n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 t h em a i n w o r kw eh a v ec a r r i e dt h r o u g hm c l u d e s : f l r 盹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b a c k g r m m d so ft h ee c o n o m y c u l t u r e , r e s o l u v a s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m et r e n d so fe c o n o m i cg l o b a h z a t i o l l , u r h a n i z a t t o na n di n f o r m a t t c or e v o l u t i o n , w ed i s c u s st h ec t l l t a n tc h a n c e sa n dc h a l l e n g e si nt h ee n v w c o m e n t a lc o n s t r u c n o nf a c e db yt h e 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境建设与发展比较研究 c i u e si n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 b yu s i n ga d v a n c e dt h e o n a so fu r b a nc o n s t r u c t l o n , w eh a v e b r o u 【g h tf o r w a r df u t u r es t a g e sf o ru r b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i sa w h i c hs e r v e sa saf o o t h o l df o r d i s c u s s i n gf u t u r eu r b a np l a n n i n g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e n , w eh a v ed o n eaq u e s u o n n m r es u r v e yo ne n v i r o n m e n ti s s u e si ns o m et y p i c a lc i u a si n 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d c 航b a s e d0 nt h es u r v e yr e s u l t s w ea n a l y z e ds o r e ed m 帕m 啦c 俘o fd i f f e r e n t g r o u p s ,s u c ha st h e i rs a t i s f a c u o nw i t hl i v i n g , e n v i r o n m e n tp r o t e c t i o nc o n l o u 蚰韶5 h e a l t h y s i t u a t i o na n dt h e i rn e e d sa n dd e s i r e sf o r f u t u r eu r b a ne n v l :r o n m e o t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r e s u l t sh a v e s h o w e dt h a t ;( 1 ) p o l l u t i o ni s s u a so i lw a t e r , a i r , s o u n da n ds o l i dw a s t ea r co n n s j d e r e dt h em o s t s e r i o u sp r o b l e m s , y e tn e wt y p e so fp o l l u t i o nh a v e n ta t t r a c t e dm u c ha t t e n t i o n , ( 2 ) t h e m 丘鹅蚋i c t i l 坞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a r en o ts om u c hg o o dy e t , a n dt h e r ea r eb i gg a p sb e t w nm b 弛a n d r u r a l 嘲( 3 ) e n w r o n m e n t a lc u l t u r ei sr e l a t i v e l yl e s s - d e v e l o p e d , ( 4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e n v f f o n m e n t a lk n o w l e d g eh a v en o tb e e np o p u h a t z e dy e tc i t i z e n so i 舱- * l ls h o w c o l i c c r d so n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i s s u e s 。b u tt h e yd t d n td o n ee n o u g ht oc h a n g et h ec m t e n ts i t u a t m n s , a n dt h e yp a ym o r ea t t e n n o nt ot h e i ro w l p r i v a t ee n v i r o n m e n tm s t e a do f t h eo v e r a l ls i t u a t i o n f u r t h e r m o r e , b a s e do nt h ea b o v er e s u l t s , w eh a v ep e tf o r w a r ds es r a t e g i cc o n c e p t so n e n h m n m e n t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 i n c l u d i n g :( 1 ) b u d d i n gah u m a n - e r t e n t e d g r e e n 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 , ( 2 ) e n f o r c m gt h ef u n c t i o n so ft h ec e n t r a lc l t y , i e s h a n g h a i , a n d r e a h z m gt h ep r o c e s so fh e a l t h y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 3 ) i o t r o d u c m gm o r et - m a n c i n gc h a n n e l sf o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曲o nf a c i l i t t e sa n d 凼i n ge n w r o n m e n t a ii n v e s t m e n tf o r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p m 把曲,( 4 ) a d j u s t m gt h ei n d u s t r ys t r u c t u r e , e s p e c i a l l yd e v e l o p i n gt h et h i r d i n d u s t r ya n do p t i m i z i n gt h el a n du s ee f f i c i e n c y , ( 5 ) s t r e n g t h e n m gt h ec o o p e r a t i o na m o n gd i f f e r e n t c r i e sa n dr e g i o n so ne n v t r o n m e n t a li s s u e sa n du r b a ne c o l o g yc o n s t m m o n ;( 6 ) s e t t i n gu pm o r e r a t i o n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r e g i n l 墟, t om a k et h es o c i a l , e c o n o m i c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m o r eh a r m o n i o u s ,( 7 ) p o p u l a t h a n ga n dd e v e l o p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e d u c a t l o nt oe n h a n c ep u b l i c e n v w o n m e n t a lw o t e c t m nc o u s c i o u s n e s s , ( 8 ) l e a r n i n gf l o r ao u ra n c e s t o i _ a n dt h ew e s t e r n e r st o s h a p en c wc 酊c u l t u r e f i n a l t y , b a s e do na l lt h ea b o v e , w eh a v ep r e s e n t e ds o m ef e a s i b l em p , & q l r e sa n ds u g g e s t i o n s , w i n c hm a ys e r v ea sar e f e r e n c ef b r 出eu r b a np l a n n e r s , g o v e r n o r sa n do t h e r s , i n c h d m g :( 1 ) d e v e l o p i n g 矗c y c l ee c o n o m ya n db u i l d i n g 丑e n e r g y - s a v m g 。蛔吼t oa c h i e v et h i s , w eh a v et o d e v e l o pm o r eg r e e nt e c h n o l o g i e sa n d 舭i d em o r er a t i o n a la n de n e r g y - s a v i n go f f n s u m p t l o nm o d e w em a yc o n s t r u c td e m o n s u a t l v ea r e a st oa c c u m u l a t ee x p e r i e n c a s a n dw eh a v et os e tl l pe f f i c i e n t s y s t e m st og u a x a n t e e 枷t h e s ew o c e s s a s , ( 2 ) r e m f o r c i n gt h ep r o g r e s so fc o m w e h o n s t v e i m p r o v e m e n to f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 a n ds e t t i n gu ph e a l t h yc o m m u n i t i e s w eh a v et oi n t e u s i f y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m o n i t o r i n ga n dp o l l u u e nh e a d s t r e a mm a n a g i n g , a n dc o n s t r u c t a ne f f e c t i v e 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长江三角堋城市群环境建设与发展比较研究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a n dw eh a v et oe f f e c t u a l l yt r e a tt h e t h r e ew a s t e s ”。i c - w a s t e g a s ,w a s t ew a t e re n dw a s t er e s i d u e s ,a n dt om a k eo a rc l t i n sm o r eb e a u t i f u la n dh e a l t h y , ( 3 ) a t t a c h i n gi m p o r t a n c et ob u t i d m gs a t e l h t ec i t i e se n dt o w n s ,o p t i m i z i n gt h es p a c es u u c t u r ea m o n g c i t i e s , r e n l i z m gt h ei n t e g r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u r b a na n dr u r a l 蝴se n di n c r e a s et h ec a n y i n g c a p a c i t yo f t h eu r b a ne c o s y s t e m , ( 4 ) f o n n d m gu r b a ne c o s y s t e m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e o p l eo r i e n t e d s p i n t , u p g r a d i n gt h eh a r m o n yo ft h eu r b a n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y s t e me n dt h eh v i n gc o n v e n i e n c eo f t h er e s i d e n t s ,a n db o o s t i n g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h e a l t h yc i t i e s , ( 5 ) e l e v a t i n gt h ec i t yc h a r mb y e m p l o y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a e s t h e t i c s , e s p e c i n l l y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i n h a b a a t i o np s y c h o l o g yo f t h er e s i d e n t s t os a n s o yt h em e n t a ln e e d so ft h er e s i d e n t s w eh a v et oc a r r yf o r w a r dt h el o c a l c u l t u r ea n dm o d ean e w , a c t i v ea n do p e nc j 啦s p m t k e yw o r d s :c i t ye n v i r o n m e n t , e n v t r a n m e n t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c y c l ee c o n o m y , q u e s t t o n n a i r es u r v e y , a n d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e 嘶s e s 复旦大学硕士论文长江三角堋城市群环境建设与发展比较研究 ( 二) ( 三) 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 促进循环经济体制与机制创新 二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环境健康住区8 3 ( 一) 、严格加强对“三废”和垃圾的管理与处置8 3 ( 二) 、加强市容整治与环境卫生设施建设8 3 ( 三) ,实施“健康住区”工程8 4 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建设现代化卫星城镇8 4 ( 一) ,加快乡镇与城乡结合部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8 4 ( 二) ,加速城市卫星城镇建设,分流疏散市中心区人口8 4 ( 三) ,发展多中心网络城市,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8 5 四,关爱生命,构建城市生态安全体系8 5 ( 一) 、树立城市生态安全意识,建立与完善城市生态安全规划8 5 ( 二) 建立公共事件突发预警系统,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8 6 ( 三) ,公众和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健康城市建设8 6 五,培植文化艺术精神,彰显城市人文环境魅力8 6 ( 一) 、拓宽环境保护朵道,增加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8 7 ( 二) ,重视历史文明发掘保护,扩大文明的积累与传播8 7 ( 三) ,适应公众环境审美心理,还城市以自然怡人空间8 7 第六部分结语8 9 参考文献9 0 附录调查问卷及原始数据9 6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1 0 6 致谢1 0 7 图目录 圉l 长江三角州区域行政区刘固1 图2 上蓐市能幕消耗随人均g d p 走势2 0 图3 上每市中心城区空气指标年际动态2 2 圈4 上每市历年t - 亚,生活污水摊放情况2 4 图51 9 9 7 2 0 0 4 年长三角区域噪声达标面积( 单位:平方千米) 2 6 图61 9 9 5 2 0 0 4 年长三角区域人均绿地面积变化趋势图( 单位:平方米) 2 7 图7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环境质量评价多因素对应分析3 1 图8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时突出的环境问题的关应3 3 图9 长三角区域城市对突出环境问题认识的分析3 4 复旦大学硕士论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境建设与发展比较研究 图1 0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职业与突出环境问题的对应分析3 5 图1 1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空气环境满意度分析3 6 图1 2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水环境满意度分析3 6 图1 3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声环境满意度分析3 7 目1 4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时应分析4 0 图1 5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居住区域与生活满意度分析4 1 图1 6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年龄爱教育程度,经济收入与生,舌满意度分析4 2 图1 7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居住年限与生詹满意度对应分析4 3 田1 8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与环境质量评价对应分析4 4 图1 91 9 9 0 2 0 0 3 年中国城市前十位疾病死亡原因与构成4 6 图2 0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健康状况地域差异对应分析4 7 图2 l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健康状尻影响因素对应分析4 7 图2 2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职业与环境保护态度时应分析4 9 图2 3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职业与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对应分析5 0 图2 4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多因素分析5 1 图2 5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环境保护态度多因素对应分析5 1 图2 6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职业特征与环境行为对应分析5 2 图2 7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处理废旧电池方式分析5 3 图2 8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对垃圾收费的意见5 4 图2 9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年龄别环境意识影响因素对应分析5 5 图3 0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职业剐环境意识影响囡素对应分析5 6 图3 1 长三角区域不同地区居民环境意识影响因素对应分析5 7 图3 2 长三角区域居民职业别对环境保护问题根幕时应分析5 8 图3 3 长三角区域不同地区居民对城市环境改善情况对应分析6 0 图3 4 长三角区域居民年龄与环境改善情况对应分析6 l 图3 5 长三角区域居民对理想的居住城市选择6 2 图3 6 长三角区域不同地区居民对居住环境选择时应分析6 2 图3 7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居住环境选择多因素对应分析6 3 图3 8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居住环境选择多因素多重对应分析6 3 图3 9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时政府环境意识综合评价对应分析6 5 表目录 表1 发达国家与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比较1 1 表21 9 9 9 年部分国家2 5 6 4 岁人口受教育程度与中国上每对比1 5 表31 9 9 0 2 0 0 3 年上瘴市人均6 d p 及能景消耗,1 9 表42 0 0 0 - - 2 0 0 4 年全国空气污染中主要污桌物排放量比较2 l 表52 0 0 5 年长三角部分城市空气质量优艮天数2 2 表6 浙江省历年八大水系内陆河流和湖库断面水质监测统计2 3 表71 9 9 8 - - 2 0 0 3 年浙江省废水排放情况比较2 3 表81 9 9 9 2 0 0 4 年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及处理情况( 单位:万吨) 2 5 表91 9 9 8 2 0 0 2 年我国3 1 9 个城市环境噪声污染情况分析2 6 表1 02 0 0 0 年部分国际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比较( 平方米人) 2 7 复旦大学硕士论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境建设与发展比较研究 表1 l1 9 7 7 2 0 0 0 年美国污染控制费用及其占g d p 比重2 8 表1 2 长三角城市受调查者性别与年龄分布3 0 表1 3 长三角城市受调查者教育程度屠住区域,经济收八瑗岳住条件分布3 0 表1 4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职业刺对突出的环境问题选择3 5 表1 5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比较3 9 表1 6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居住区域与生活满意度比较4 0 表i 7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居住务件与生后状态满意度情况4 3 表1 8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居住年限与生舌满意度分析4 3 表1 9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生詹质量影响因素分析4 4 袁2 0 长三角区域居民健康状况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4 8 表2 1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职业别环境保护态度分析4 9 表2 2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职业与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比较分析5 0 表2 3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职业特征与环境行为分析5 2 表2 4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对环境保护建设赍金来 孱的选择5 4 表2 s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年龄别环境意识影响因素比较5 5 表2 6 长三角区域城市居民职业别环境意识影响因素比较5 6 表2 7 长三角区域不同居住区域居民对环境问题根棵的认识5 7 袁2 8 长三角区域居民职业别时环境保护问题的根原分析5 8 表2 9 现代国际化城市功能特性分类5 9 表3 0 长三角区域居民年龄与环境改善情况分析6 l 表3 1 长三角区域城市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差距“ 表3 2 长三角江新沪三地产业分工特征区域优势7 5 表3 31 9 9 4 年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状况7 5 表3 41 9 9 8 年日本消费者团体关事项分析7 8 复旦大学硕士论文长江三角州城市群环境建设与篾展比较研究 导言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长江三角洲区域( 下简称长三角区域) 地处我国东南部,跨越江苏、浙江和 上海三省市。地理位置大致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东海和 黄海每岸,通常包括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杭州、 宁波、泰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和台州等1 6 城市,以上海为核心【l 】。长三 角地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四季分明,由 地势坦荡低平的太湖平原和长江携带的泥沙在长江口形成的堆积平原组成。长三 角区域水网密布,西南部散见小山丘,平均海拔高度约4 米,交通便利,腹地宽 阔,自然条件优越;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体,经济基础良好,产 业布局得天独厚,区位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绵延数千年的良 诸文化、青墩文化、吴越文化与近代的海派文化交相辉映,人文底蕴深厚;现代 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达,人才资源丰富,管理功能完善,在现代化城市打造 与和谐社会建立方面更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田1长江三角洲区域行政区划图 复旦大学硕士论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境建设与发展比较研究 自1 8 4 3 年上海成为国际通商口岸城市,打开沟通世界窗口的1 6 0 余年来,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在此汇集、碰撞、扬弃和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海派文化,“海纳百川”是历经百年的风雨洗礼城市精神的浓缩。“江南佳丽地, 金陵帝王州。”南京境内山水环抱,物产资源丰富,曾拥有6 0 0 0 多年文明史和 2 4 0 0 多年建城史,先后有十个朝代和政权在这里建都,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遗产。南通“据江海之汇、扼南北之喉”,隔江与上海相依,是中国近代工商业 发祥地之一,传统民俗浓郁,工农业发展迅速,教育发达、文化底蕴丰厚,基础 教育在中国长期处于领跑地位。杭州与苏州自古来就有人间天堂之称,温文婉约 的西子湖,气势磅礴的钱江潮,妩媚幽雅的虎丘,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这片土地被誉为中国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发达,驱动能量最高、发展前景最 好、人民生活最富裕的城市带经济区。长三角区域土地面积约l o 万平方公里, 人口7 5 3 4 万人。正是在这片仅占国土面积约1 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国2 6 的 国内生产总值( g d p ) ,增速均值达到1 5 6 ,完成了全国3 7 的外贸出口额, 吸引了全国5 2 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 洲区域和环渤海区域( 京津唐地区) 【l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长三角区域己 初步形成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综合运输体 系。2 0 0 5 年1 2 月,洋山深水港隆重开港,标志着国际航运中心及枢纽在此确立, 推动了长三角区域更广泛地融入全球经济活动近年来,苏、浙、沪三地凭借深 厚的文化底蕴、高速发展的产业经济支持以及广泛的文化、教育和人才交流活动。 已成为中国文化,教育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据2 0 0 5 年上海、江苏、浙江三 地文化事业发展统计,文化产业平均增长率比2 0 0 0 年增加1 7 个百分点;文化市 场购买率上升2 4 。以上海为例,根据2 0 0 4 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的最新统 计结果,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 5 ,比2 0 0 3 年上升2 个百分点,继续位 居全国首位。根据国际标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 0 0 , 6 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由此可见,上海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综上,作为中国经济 版图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长三角区域将吸引全球越来越多的目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有关专家预测未来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将会大大超过日本东京大城市群。日 本是世界经济大国,位于亚洲东部的太平洋,由四个大岛及约7 0 0 0 个小岛组成, 面积3 7 8 万平方公里,人口1 2 7 6 8 亿,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2 1 日 本文化精髓源自中国,两国有着相近的文化纬度,特别是日本信奉神道和佛教, 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日本又是亚洲地区城市群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白上世纪 7 0 年代就已形成世界第三大城市群“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格局,这一 2 复旦大学硕士论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境建设与发展比较研究 区域包括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和神户等日本的大型城市,面积达 7 2 2 万平方公里,约占日本国土面积的2 4 ,人口近7 0 0 0 万,占日本全国人口 的6 l ,属于日本经济最发达地带,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近7 0 ,这里分布着 日本8 0 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信息和研究开发机构p j 与其相比,我国长 三角区域是正在崛起的世界第六大都市群,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带。长三角区 域核心城市一e 海正努力打造世界金融、贸易,经济、航运中心之一。日本予 上世纪8 0 年代完成工业化过程,实现现代化,步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上海的 发展起步于上世纪8 0 年代中后期,目前正朝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 2 0 0 4 年世博会已在日本爱知省谢幕,2 0 1 0 年世博会即将在上海亮相,日本特别 是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与我们长三角区域城市群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具有较 强的可比性。因此,以日本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借 鉴,研究我国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将会具有更高的思维、理论 立点,具有学习和超越的可比性。 长三角城市群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区域内的社会、经济以及管理机制密切 相关,在充分考虑区域内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空闻布局的整合中,必须形成各城 市间空间耦合和联动发展的目标。目前,正在编制的长三角城镇群规划将新增浙 江省的温州,江苏省的盐城、连云港,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等共 7 个城市,长三角区域范围将由过去1 6 个城市增加到2 3 个城市。但依据我国行 政区域在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认为长三角主体区域是江浙沪 两省一市,因此,本文也以此区域空间为研究对象。 2 0 1 0 年上海世搏会的成功申办及长三角经济区一体化趋势的推进,将为长三 角区域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带来重要契机。未来十年,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 角”区域,将会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亚太地区最活跃的经 济发达地带,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它的发展将不仅 引领2 l 世纪中国城市发展建设的方向及趋势,而且对亚洲城市建设模式与发展产 生深远影响。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开展上海及长三角区域城市环境建设研究工作, 为现代化城市发展提供优质的环境保障,不仅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准、生存质量, 塑造和谐城市功能与形象的客观需要,也是上海城市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事业的 重要内容本研究主要结合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上海 2 0 1 0 年建成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重点对上海及周边城市环境状况、环境文化、 社会心理、居民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以问题为中心,找出 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揭示城市环境建设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内在关联性,明确城市 环境因素对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依据长三角区域城市不同 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及与国际大都市的差距,分析城市环境建设对构建生态城 复旦大半硕士论文长江三角堋城市群环境建设与靛展比较研究 市的影响力,了解城市人群对城市环境满意度及未来城市发展的期望,进而探索 构建长三角城市群未来发展模式,提出适合都市型生态城市环境建设的综合性的 对策、措施和建议,旨在为各级政府制定长三角生态城市环境建设发展战略提供 借鉴与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丽存在的。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 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某中心事物的环境由其周围所有相关事务构成。 对于人类来说,环境是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 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1 4 j 城市是人类重要的生存场所城市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 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它是个典型的受自然、经济 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地域综合体,其组成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