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侵权案的是与非(杨立新).doc_第1页
网上侵权案的是与非(杨立新).doc_第2页
网上侵权案的是与非(杨立新).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上侵权案的是与非杨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上传时间:2002-9-9网民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究竟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是很多网民关心的问题,也是法律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依据大量的证据证明的事实作出一审判决:网名为“大跃进”网民俞某侵权事实成立,被判向原告张某(网名为“红颜静”的网民)在西祠网站上赔礼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害赔偿金1000元。原告张某是一名漂亮女孩,网名“红颜静”,主持管理了e龙网站社区站点里的一个文学版块。被告俞某以“大跃进”为网名,在e龙网站上网活动。去年11月某日,张、俞等网友们在南京聚会交流,并打牌娱乐到深夜。回家之后,张某打开电脑,发现刚刚还在一起玩的俞某以“大跃进”的网名在公开版块上发出侮辱她的帖子,称“红颜静”是网上的“交际花”,以及一些不堪入目的言语,内容极为低下。张某当即回帖要求对方不要乱写、侮辱他人。在此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大跃进”毫无收敛之心,在西祠胡同的“交叉线”等公开版块发表了大量的帖子,侮辱“红颜静”,声称“我和红颜静有一腿”。同时“大跃进”还以另一网名“华容道”的名义发帖,对“红颜静”进行侮辱和诽谤。在法庭上,原告及代理人当庭出示证据证明原、被告的网友关系和被告进行诽谤的事实。被告主张自己不是“大跃进”,并否认侵权事实;同时指出,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网民与网民间的对骂乃至侮辱,与面对面的对骂、侮辱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是虚拟的,所以构不成侵权。法官出示了证明“大跃进”和“华容道”的IP地址及使用的为被告家庭电话号码,以及上网次数、时间等证据。法庭经过合议认定,被告在明知对方网名和真实身份的前提下,在网站的公开版块发帖,对原告进行人格侮辱和诽谤,故侵权事实成立。网络和网名虽含有虚拟的一面,但并不虚幻,网络的虚拟只是针对空间而已,而每一个网名都是一个活生生人的代称。据此,法院作出上述一审判决。我作为以为网络法律人,是支持法院的这一判决的。诚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享有更为充分的自由,可以与网友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但是网络世界是现实社会的延伸,而且在网络世界活动的网民就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中的人,并不存在绝对虚拟的网络主体。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网民在网络世界中进行活动,也必须遵守现实社会的法律,在现实社会中违反法律的行为,在网络社会中实施,同样构成侵权行为,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犯罪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本案被告明知原告的网名和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在网络上对其进行人格侮辱和诽谤,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应当承担侵权民事责任。对于这一判决,有很多对立的意见。针对这些意见做出说明,或许就能够说明本案判决的是与非。争论之一:一方主张网络是虚拟的,与现实生活不同,网上的事情应该网上解决;另一方主张网络是现实的延伸,当然要遵守现实的法则,当在网上解决不了的时候自然应该拿到现实中来解决。应当看到的是,网络是虚拟的,但是网站和网民都是现实中的主体。在网络社会中,最基本的主体就是网站和网民。网站是要经过注册的实体,要由现实中的人或者公司来经营。网民也是现实中的人,并非虚幻的人物。在虚拟的空间中,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人或者很少有人知道某一个网民的具体身份和地位,但是,网民不是虚拟的主体,是有具体的自然人作为其根据的。一个网民可能会有几个网名,或者几个网民共用一个网名,但不论怎样,都是有人在使用这个网名,不存在没有现实社会地位的人的网民。正是因为如此,网站和网民就必须在网络行为中,遵守国家的法律,不能因为网络是虚拟的空间而违背国家法律,侵害他人的权利。“网上的事情应该网上解决”的主张,是不现实的,因为网络只是社会的一个部分,网络没有自己的法律,没有自己的法庭,网络纠纷无法在网上解决,只有在现实社会中,用现实社会的法律予以解决。争论之二:一方主张网络是自由的,任何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如果因为言论不利于自己而闹上了法庭,会使网络自由受到损害;另一方则认为自由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在网上也要遵守相应的法规。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自由的相对性的含义就是,任何人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权利的时候,都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以行使自己的自由、权利为借口而侵害他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规则,也是任何主体行使权利和自由必须遵守的准则。如果认为自由就是绝对的,就是不得限制的,这个社会的基本秩序就没有办法维持,人的基本权利也就不能得到保障。在网络社会中,很多人往往认为网络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可以任意所为,不受法律的约束,因而可以张口就骂人,甚至无中生有,对其他网友进行攻击、谩骂、诋毁、诽谤或侮辱等。这是网络中十分恶劣的风气。这也是破坏网络秩序,败坏网络风气的一种恶劣做法。发表见解和诽谤他人是有原则的区别的,正常发表见解,在任何时候都是允许的。如果以谩骂和诽谤的方式发表见解,并且针对特定的他人,就是侵权行为,应当承担侵害名誉权的民事责任。这样的行为恰恰是破坏网络空间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净化网络空间,也是当前网站和网民的重要责任。争论之三:一方主张原告自己也有和被告一样的行为,骂不赢就告上法院是很卑鄙的;另一方认为无论原告是什么人,她都有权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对此,应当有是非观念。在任何发生争执的行为中,都有是非曲直。按照报道的本案案情看,是被告首先对原告进行诽谤,实施侵害原告名誉权的行为。原告在受到了诽谤之后,在网站上发表意见,要求被告不要再实施这种行为了,是维护自己权利的行为,是应当肯定的行为。在此之中,如果原告自己的言辞有不当之处,在一般情况下是应当谅解的;如果情节严重,或者在此之前原告对被告也有类似的行为,也同样构成侵权行为,被告也可以起诉她,请求法院判令其承担侵权责任。在法律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都平等地受法律的保护。当任何人的权利受到侵害,都同样受到法律保护。争论之四:虚拟的ID究竟有没有名誉权?因为会发生一个ID多人共用,或者一个人使用多个ID的情况。我认为,ID即为网名,实际上是与自然人的笔名、艺名、别名同属于一样性质的东西,都受姓名权的制约和约束。在网名上,特别地体现了自然人对于自己姓名的支配权利,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网名,使用自己的网名,变更自己的网名,而不受更多的拘束。一个人使用几个网名,是姓名权中命名权的体现。一个网民不管使用几个网名,它的主体不变。几个人使用一个网名,是网名的重合。对此,都有相应的法律或者法理调整。提出虚拟的ID究竟有没有名誉权的问题,是对法律不理解。名誉权不是网名享有的权利,而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即自然人享有的人格权。网民都是自然人,当然享有名誉权。网名所标表的主体,就是网民,就是自然人。侵害网民的名誉权,就是侵权行为,就要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争论之五:一方认为被告的言词不构成诽谤或者侮辱;另一方主张被告的言辞构成诽谤或者侮辱。对于这个问题,应当从侮辱和诽谤的基本定义出发来确定。诽谤是无中生有,捏造事实,诋毁他人人格;侮辱是将现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损于人的社会评价的事实予以扩散,使人蒙受耻辱。对特定的人实施这样的行为,使第三人知道,就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就要承担民事责任。本案的被告在网络中所散布的言辞,属于诽谤的性质,对原告的名誉构成侵害。法院判决被告承担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是完全正确的。争论之六:一方认为如果原被告在现实中如果不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