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淑荣论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doc_第1页
刁淑荣论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doc_第2页
刁淑荣论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doc_第3页
刁淑荣论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内蒙古莫旗尼尔基第三中学 刁淑荣 关键词:创新 创造性 教法 教序内容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要求语文课堂必须创新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教材创新,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处理,会产生明显的创新效果;教法创新,主要是从教材出发,进行巧妙的科学的能动的教学尝试;教序创新,语文教学程序编排上的优化组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独特效果。作者简介:刁淑荣:内蒙古莫旗尼尔基第三中学语文教师。本人自从1994年毕业于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以来,一直在莫旗尼尔基第三中学从事于语文教学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至今已十七年整。其间2001年完成了长春师范学院的中文本科函授学习,并于2004年取得中教一级教师职称。这次,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又撰写了此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就目前语文教学现状来说,大部分老师是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老教法,老教师是这样,新教师向老教师学习也是这样。于是教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语文课,却始终不能脱颖而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一部分语文教师的悲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要求语文课堂必须创新教学。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实施创新呢?一、大胆创新教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处理,会产生明显的创新效果。1.增:增加一个情节阶段,如孔乙己的结尾是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是结局,可以让学生通过想像,再增加一个尾声,就是在某某地方,见到了孔乙己死了的情节。增加一个论据,如想和做中,增加我们身边的事例,或者就直接把自己在“想和做”方面的成功或脱节的例子加进去。增加一个角度,如谈骨气中,都是正面论述,不妨加进一个没有骨气的反面例子,多了一个角度,构成正反对比论证。增加一种描写,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可以在结尾加进一段心理描写的文字,表达对老师的深情。2.删: 就是对课文的局部进行删削,进而体会删削前后的不同效果,以加深对教材某种内容和某种写法的认识。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实施:删去一个对象,如荔枝蜜中1214自然段是写“大黄蜂”的,可以删去,文章同样完整。删去一个细节,如七根火柴中,删去卢进勇在裤袋里搜寻青稞面的细节,它与“火柴”无关,删去也不影响情节的发展。删去一个事件,如魏巍我的老师中共写了7件事,删去教我们读诗这件事,还剩6件事,结构上没有什么变化。删去一个人物,如小橘灯中,删去王春林这个人物,对小姑娘的形象也无多大损害。如此等等。在删削这些形式或内容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删去以后结构有无变化?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删去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对我们的写作有何意义?这样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发问讨论,将教材教活了。 3.换: 就是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换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具体操作内容可以有:改换人称,如舒婷的我儿子一家是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的,而实际上,作者是儿子“我”的妈妈,可以改过来,即将“妈妈”换成“我”。改换结构,如背影中,将开头一段调至结尾,将第2段作为开头,变倒叙为顺叙,变“现实历史现实”式结构为“历史现实”式。改换写法,如驿路梨花采用的是逆向构思,越向后写,就越进入文章深处,离现实时间越久远,这是不合实情的,不妨重新整理,以解放军盖小茅屋作为文章的开头,而至结尾处才是“我和老余”的投宿,改成了顺向构思。改换对象,对教材的改换方面远不止这些,只要用熟了,可以随时发现,进而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二、善于创新教法:主要是从教材出发,进行巧妙科学的尝试。1.独句法: 就是抓住课文中某一句话进行教学,这一句可以是领起句,也可以是总收句,还可以是中间某处的过渡句。无论讲什么都受这一句统辖,都为这一句服务。例如郑振铎的猫,即可以抓住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然后围绕这句话,这样操作:养猫次数,依序编号;猫的名称、特点,摘出关键词语;猫给“我”和家人带来什么;结果如何,死在何处;作者心情怎样。可见,这种教法具有对应性和梳理性,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内容高度集中,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2.课题法: 就是在教学时,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课题上,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通晓课文的窗口。实际上,就是从课文中寻找能够为题目直接服务的具体材料,这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他们概括能力的好方法。3.质疑法: 就是对课文提出疑问,范围可及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等。质疑的角度,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正面质疑,就是对某一个精妙的地方提出疑问,或思考,或讨论,明确作者的匠心,体会其中的深味。例如对我的叔叔于勒这个题目的质疑:既然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不拟题为我的父母,将“于勒”放入题目中是否拟题不妥呢?经过讨论明确,于勒是文中的重要人物,是测量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冷酷自私性格的温度计,是促使主人公思想态度改变的催化剂,又是“我”同情怜悯的对象,将“于勒”作为题目中心,其用意是十分深刻的。二是从反面质疑,就是对课文中确实存在的瑕疵,进行实事求是的认识评改,指出问题所在,提出修改方案。这种教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如果长期运用,养成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极有帮助的。4.表格法: 这种方法涉及的课文至少要有两篇,多则一个单元,还可以将以前所学的课文拿到现在教学的这个单元中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存同求异,以异为主,以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并在比较中加深印象,还可以当作珍贵的资料保存。5.迁移法: 又叫延伸法,就是从课文的某个局部地方跳脱出来,进行与之有关的语文活动。例如孔乙己中有这么一句话:“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是掌柜说的,文中的“我”也有这种印象,出自于孔乙己第一次来店与第二次来店之间,那么孔乙己为什么“长久没有来了”呢?一句问话将教学内容牵向课外,让同学们展开想像,分析原因,各抒己见,拓展思维空间。以上这几种创新方法,可以运用于各种文体的教学,能否运用得好,关键在于运作过程,要始终从学生角度考虑,从效果上立意,在创新方面下功夫。除了这些方法,还可以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创造出新的教法。三、教序创新 教序就是教学顺序,语文教学程序编排上的优化组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独特效果。那么怎样安排教序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实施 :1. 先“课后小知识”后“正式课文”。 新教材中别具匠心地编入了有关小知识,附在相关课文的后面。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看重它,而且要科学地利用它,不能把它放在课文教完之后再接触,要将它提到前面来,或作为教学导语,或作为课前趣话。例如,初二册的“长征中的万水千山”知识,就完全可以作为七根火柴的教学导语,如果我们将它提到起始课来教学,就可以获得极佳的效果。2.先“自读课文”再“教读课文”。可以根据单元特点,先“自读课文”,再“教读课文”。例如,在教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时,先让学生阅读我儿子一家金盒子羚羊木雕这三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易于把握,完成效果较好。然后,再进行教读课文的教学,同时顺带连及另三篇自读课文。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自立的主动精神,而且,教序创新的效果也就充分显示出来了。3.先“练习”再“课文”。 课后“练习”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精心设置的,具有明显的启发性和较强的训练性。在进入正文之前,先领着学生翻至文末“练习”处,通览内容,记住问题,明确目标,然后,在听课中有针对性地去听说读想。例如,在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