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概述_第1页
中药药理概述_第2页
中药药理概述_第3页
中药药理概述_第4页
中药药理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药理学 Pharmac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PTCM 小檗 第一章绪论 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一 概念 idea 中药药理学 PTCM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中药 用于预防 治疗疾病的各种物质 植物 动物和矿物 单体 有效部位 单味 复方 机体 人体 动物体 病原体 a 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的联系和区别 b 如何学及如何学好中药药理学 1 中药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ofTCM 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 环节 效应 以及产生作用和效应的物质基础 2 中药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ofTCM 研究中药在体内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特点 定量揭示中药在体内时量 时效关系 二 研究内容 中药毒理学 ToxicologyofTCM 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 机制 安全性评价与危险度评定 龙胆泻肝丸 清肝胆 利湿热 用于肝胆湿热 头晕目赤 耳鸣耳聋 胁痛口苦 尿赤 湿热带下 龙胆 柴胡 黄芩 栀子 炒 泽泻 关木通 关木通 马兜铃酸可引起肾功能损害 肾衰竭 20世纪60年代已发现关木通的肾毒性 引起细胞凋亡与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中药药动学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银杏内酯B 作用及机制 不良反应 中药药效学 中药毒理学 中药 机体 三 任务 task 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如 麻黄具有平喘作用 其有效成分是麻黄碱平喘机理 兴奋受体 阻止过敏介质释放等 提高临床疗效目前中医临床已逐渐趋向于中 西医双重诊断 中医治疗 中药的药理作用已成为临床处方遣药的重要参考 而且愈来愈表现出其重要地位 即在严格按照传统的理法处方的同时 结合选用针对疾病病理机制的有效药物 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 以提高疗效 开发新药 中药药理学在新药开发过程中进行的主要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是确保中药安全 有效的重要环节 中药药理研究可为中药新药中的配伍 工艺 剂型 有效部位 有效成分等的研究 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 中药药理学在开发新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卫生部于1985年6月成立了药品审评委员会 制定了 新药审批办法 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 及有关规定 使申报新药单位在申报和审评人员在审评新药时有了 法规 使我国初步走上了正规的申报新药的道路 即逐步完善了新药 中药 的申报制度 在申报范围内 要求提供必要的药效学和毒理学资料 以保证新药 中药 的安全 有效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通过典型方 药的药理研究 以弄清方 药的作用性质和活性强度 来探讨中医药理论并促进其进步滋阴方 药 研究阴虚证助阳方 药 研究阳虚证活血化瘀方 药 研究血瘀证 发展新药源 发现新药材发展新的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 以扩大药源 但新的药材资源需要通过药理学研究才能说明其药效和毒性 近年来已有不少新药材通过药理研究用于临床 如穿心莲清热消炎 绞股蓝补气降脂等野生药材的人工栽培品 如天麻 需要通过化学和药理研究才能说明其质量的优劣紧缺中药材的代用品 如羚羊角 研究也需要通过药理研究证明确实有效后才能用于临床老药新用 如枳实 注射给药有升压作用 2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一 中药作用及作用原理探索 神农本草经 中的记载 载药365种 南北朝 梁代陶弘景 公元452 536年 著 本草经集注 载药700种 北宋末 公元1118 宋徽宗赵佶 圣济经 中专门设有 药理篇 为中医药最早的药理专论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成 本草纲目 52卷 载药1892种 早在公元前 国语 中就记载 以含乌头的肉喂狗以验其毒 三个时期1 20世纪20 40年代二十年代初 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开始了麻黄 当归药理作用的研究 并于1924年发表了有关麻黄研究的论文 麻黄有效成分 麻黄碱的作用 第一篇中药药理的研究论文二十 四十年代 研究较多的有当归 乌头 延胡索 黄连 常山 防己 贝母 鸦胆子等数十种 二 中药药理的现代研究与发展 2 20世纪50 80年代解放后 党和政府对中医中药的整理研究和发展十分重视 提出 1 继承 发扬 整理 提高中医中药的重要指示 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的中医中药研究机构和各级中医医院 使中药药事和临床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研究范围从单方到复方 研究课题从资源调查到生药鉴定 炮制 化学 药理直至临床 单味药品种之多及研究范围之广 诚属空前 五十 六十年代主要在强心 降压 抗菌 驱虫 镇痛 抗炎 利尿 解热等方面寻找有效中药七十年代主要在抗冠心病 防治慢性支气管炎 抗肿瘤 肌松剂 抗肝炎 中药麻醉 计划生育等方面进行药理研究七十年代后期密切结合中医理论的活血化瘀 扶正固本 通里攻下 清热解毒等治则治法取得进展 复方研究也蓬勃发展八十年代初国家正式把中药药理学列入有关专业的教学计划 至此 其中药药理的作用 从知之不多至知之较多 进而系统化 且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医学实质有所了解七十年代末 在周金黄 王筠默主持下编写了 中药药理学 奠定了中药药理学这一学科的基础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药复方和单味 有效部位及有效单体研究齐头并进 1 继续沿植物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中药方法为 分离化学成分 提取其活性部位 定化学结构 乃至人工合成 如黄连素 青蒿素 然后进行药效学 药动学 毒理学研究 最后过渡到临床研究 目前这种研究思路仍占相当的地位 以单味药为主 然后找到单体 2 突出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该观点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 即中医药的观点 是对中药及其复方进行研究 其特点是遵循中医药理论 结合中医临床疗效 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开展中药和复方药理作用的研究 90年代以后1 应用新技术 膜片钳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 细胞内微电极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和核技术 研究中药对动作电位 跨膜电位 离子通道 钙内流等的影响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 2 应用新方法 免疫组化 PCR 基因芯片 研究中药对分子 基因水平的影响 免疫组化分析肾皮质LN的含量 RT PCR分析肾皮质TGF 1 mRNA表达情况 附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地位1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除中药药理学外 中药学还包括中药 治疗 学 方剂学 中药化学 中药鉴定学等 中药药理学同其他分支学科在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中发展如中药中的化学成分需要通过药理筛选才能确定是否有生物活性中药 治疗学 则更是中药药理的理论指导 是中药药理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2 中药药理学又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除中药药理学外 药理学还包括基础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等分支学科基础药理学 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效学和药动学过程临床药理学 研究药物治疗疾病过程中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 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指导临床合理和安全用药中药药理学以基础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