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全球化的事实与逻辑之再认识 兼论发展中国家因应全球化的策略李运华(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作者简介李运华(1966),男,湖南邵东人,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商法、经济法研究。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对世界历史和各国当前利益均影响至深的历史巨变。它是一种起源久远的必然趋势,到今天更已成为客观的事实。但它并非纯粹的客观事实,而是包含着很强的主观性因素,即它反映的是资本的逻辑和发达国家的意志。对全球化的这些本质特征有了深刻的理性认识后,发展中国家因应全球化的对策就不能是简单拒绝或无条件的跟从,而应当通过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法律等多种途径去争取全球化所产生的利益与风险的更公平的分配。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 对策“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可是人们对于它的定义、范围(如是否应延及政治的、文化的全球化)、利弊、对策等等,仍然没有统一看法,甚至抱有极端对立的立场与观点。既有积极倡导与推动全球化者,如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成员、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等;亦有激烈反对全球化者,如2001年6月在巴西成立的旨在与世界经济论坛对垒的世界社会论坛、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劳工阶层等。赞成者极力赞成,反对者竭力反对,皆因全球化关系人们利益甚巨。小至一个人、一个企业之利害得失,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发展道路的抉择,莫不受其影响。因此,就经济全球化现象做更深入的研究,争取尽可能客观和准确地把握这一历史巨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本文即旨在通过梳理经济全球化的现象与事实,深入剖析其内在的本质特征,从而揭示其客观方面和包含着的主观因素,然后据此说明人们、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们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应持的态度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关于“全球化”,不同学术背景的人们有很不相同的解读。政治学学者看到的是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生成。社会学家们则更多地关注到文化的全球融合和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具体到“经济全球化”领域,意见虽相对趋于一致,但仍有争论。据了解,最早使用“经济全球化”一词的,是现代经济学家T莱维。他于1985年提出这一概念,用以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此后,经济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来定义和使用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有从经济角度提出全球化就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有从体制和经济运行形式角度认为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自由经济,就是市场经济的世界化或全球市场经济化;有从市场角度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一体化;也有人从生产关系角度认为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当前被国际学术界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1997年提出的:“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全球化”的定义尽管各有各见,但大体是指世界各国在生产、分配、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的一体化趋势,主要表现为经济要素在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全球性的自由流动,即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及由此产生的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和融合的现象。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是否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的问题上,迄今一直有两种对立的观点。怀疑论者认为,目前所谓的全球经济是虚构的,只是一种谈论而已,全球化的经济基础根本不存在,全球化更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由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并没有因全球化而发生本质的变化。参见刘曙光: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笔者以为,认同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观点更值得赞同。全球化,姑且不论其是否已经是一种完成了的存在物,至少作为一种历史发展趋势,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起源久远。其真实的起点,我们认为可上溯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确立时期。透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我们发现他在150年前就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尽管他并没有使用“全球化”之类的语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引起了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工具的大规模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转过来促进了工业范围的扩大,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发展,资产阶级也越发发展了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255页。现代研究全球化的学者中,也有不少人把全球化的历史追溯到15世纪开始的环球探险与拓殖时代。全球化迄今为止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5世纪全球化进程起源到19世纪70年代,大英帝国霸权确立,世界市场雏形初步形成。第二阶段,从1880年到1972年美元本位的终结,跨国公司崛起,由美国霸权主导全球化进程,世界经济迈向体系化、制度化。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信息与网络技术主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助推,加之社会主义国家转轨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锐不可挡。因此,可以说,发展到今天,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只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现实存在着的客观事实。这一点由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经济组织提供的统计资料足资佐证:在当今经济生活领域,传统的国际分工已演变为世界性的分工,世界性的生产网络已形成,各国成为世界性商品生产链的一环节。贸易自由化在区域上覆盖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贸易内容从传统的商品贸易扩大到服务贸易领域,2000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达623万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达147万亿美元,两者合计77万亿美元。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1973年全球每日外汇交易量为150亿美元,而目前已升至每日15万亿美元,国际金融市场年交易额达500万亿美元。作为经济全球化最重要因素的跨国公司,目前总数已达63万家,“以世为工厂,以国家为车间”,在全球拥有80万个子公司和附属企业;跨国公司控制着80以上的国际直接投资、6070的国际技术、5060的国际贸易和40以上的世界生产。2000年,全球跨国购并总价值达到11万亿美元。参见吴兴南、林善炜:全球化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5页。从上述经济全球化由微而著、由趋势而事实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具有很强的必然性和客观性的一面。这种必然性和客观性源于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表现形式,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三、经济全球化中的主观性因素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到今天更已成为一种客观的事实。但是,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和纯粹客观的事实,而是包含着很强的人的主观性因素的客观存在。确切的说,它是由人选择、导引出来的人为的存在。倡导、推动、主宰它的主要是经济上先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阶级。经济全球化遵循的是资本的逻辑,满足的是资本的欲望,就其实质来看,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思想和体制的实现与扩张。首先,我们从理论上分析全球化的动力机制,可以看到资本的本质和逻辑是全球化最深刻的内在动因。马克思说资本是用以产生货币的货币,即资本以追逐利润为本质。资本的逻辑自然就是怎样获取利润、怎样获取更多的利润、怎样获取最大化的利润便怎么样行事的逻辑。正是依循这种逻辑,私有制较之公有制更有利于获取利润,因此便选择私有制;市场经济体制较之计划经济体制更有利于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便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依此推论,如果贩卖奴隶或者拓展殖民地或者军事征服能够使利润最大化的话,资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它们。同理,当资本还处在原始积累时期比较弱小之时,即使是封建割据下的小市场也足以满足其获利的欲望;当资本积累(或通过集中)到相当大时,必定要求打破地区割据,建立统一的全国大市场,甚至超出民族国家的范围向海外拓展,因为要使利润最大化,就必须要有更大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或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等等。就全球化的动力机制做理论分析时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不只很早发现了资本世界化的进程,而且还对它进行了解释。他认为,世界化是资本为抵御来自内部的破坏,比如,利润率的下降、资本周转的加速等,而先发制人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他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看到在1850年至1870年间出现了现代方式的借贷,股市、大商业等。由此可见,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使它具有一种不断扩张的本能。这种本能正是经济全球化最深刻的动因。当今时代,国际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已经达到十分惊人的规模,甚至出现了所谓资本过剩的现象(突出表现为游资),舍全球化岂能有他?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一国经济运行的效率无论多高,总要受到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建立区域性的经济集团尽管可以缓和这一限制,但却只能局限于地区的范围内。只有全球资源和市场的一体化才能使一国经济发展在目前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转引自刘曙光: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其次,上述理论分析完全能够从全球化的实际效应及其归属上得到验证。迄今为止的全球化的效应可分两方面观察。就正效应方面说,确实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增加。因为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以最有利的条件生产,在最有利的市场销售”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通过全球统一大市场,它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从而有益于克服资源分布不均和资源使用效率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它促进了生产要素的高速流动,推动着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制度创新。其结果是效率的提高,商品更符合消费者的需要,从而在总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体现在四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是经济领域本身的弊端和风险。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也必然全球化。如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造成经济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经济波动,在全球市场经济化的条件下,可能通过“蝴蝶效应”触发全球性的动荡甚至危机,导致世界范围内市场力量的失衡和失控,使世界各国经济更具不确定性、风险性和脆弱性。尤其是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扩大,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增多,以及投资自由化的发展,在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导致国际投机猖獗,蕴藏着破坏性、传染性很大的金融危机。第二,是造成更为严重的资源危机以及环境与生态问题,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第三是在社会方面,既局部性地加剧失业与贫困问题,更普遍性地扩大了不平等和两极分化,包括各国国内的分配不均和国际范围内的南北差距的扩大。第四是在国际政治领域,削弱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冲击民族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造成小国与穷国对大国和富国的依附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对战争、恐怖主义与难民问题以及国际债务危机也负有责任。令人遗憾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正效应的享有和负效应的承受是极不均衡的。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说,全球化对每个国家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或者各国也确实既有得其利、也有蒙其害的时候。但总体来看,至少在现在这一阶段,全球化的利益主要归属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本家阶级;而全球化的负效应则主要是不发达国家及世界无产者阶级在承担。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000年1月28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会议上说:“受益的不均匀分布,以及在制订全球规则方面的失衡,是当今全球化的特点全球卫生研究预算中只有不到10用于解决影响世界90的人口的健康问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要比对基本人权的维护举措强有力得多。”学者们也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对此做了揭露和剖析。我国学者房宁通过理论研究认为:“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呈现正态分布。”“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西方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第三世界却在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在资本国际循环过程中,作为外围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的对象,发达国家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的不平等交换,获得巨额利润。”房宁等: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德国学者汉斯马丁和哈拉尔特舒曼则依据事实指出:备受推崇的全球化的神话就是占世界15的最富有的国家决定着世界847的社会总产值、贸易额的842、各国储蓄额的855。自1960年以来,这些最富有的国家与世界上15的最贫穷的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了一倍。转引自刘曙光: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据有关统计资料,世界最富有的五个国家与最贫穷的五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1900年时为82:1,而1995年时则为49:1。四、发展中国家因应全球化的策略经济全球化是包含着人的主观性因素的客观事实,更多反映的是资本的逻辑和发达国家的意志,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人们可以选择或反对的对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经济全球化既然是一种人化的存在,本来意味着人是可以享有选择或拒绝的主动权的。然而,由于主导权掌控在强势者一方手中、更根本的由于人的本性的驱使,它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一种客观上的必然。首先,对于不发达国家和世界无产者而言,在全球化中受益很少,蒙害甚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他们是被绑架到全球化列车上的。经济全球化未必是他们情愿的选择。可是,正如安南所说,在制订全球规则方面的失衡,是当今全球化的特点之一。在迄今的国际政治经济领域里,“强者制定规则、弱者服从规则”仍然是残酷的现实。因此,他们别无选择,所谓up or out,即要么上车,努力趋利避害、争取发展机会;要么更快地出局,即被边缘化或淘汰。其次,就发达国家和资本家阶级而言,经济全球化确实是他们导引、推动而产生出来的人化的存在。表面上看,他们应当是握有选择与否的主动权的。然而,由于人的本性的驱使,他们实际上也别无选择。或者说,让他们重新选择的话,他们仍将选择资本主义和全球化。一言以蔽之,既然人性的逻辑选择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资本的逻辑必然选择全球化。资本的逻辑必然会导致全球化,已论述如上文。至于人性的逻辑又为何会导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当中的道理,颇费唇舌,但并不玄奥。现代经济学理论从“自利的精明的理性人”的 理论假设出发,已有堪称逻辑完满的论证。这并非为资本主义张目。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可推论出的一个基本论断就是,历史是不容假设的。应用到这里,即社会发展史已经表明资本主义及其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当今世界大多数的人类依然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自己经济生活的基本方式,那就说明了这种制度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然则这种合理性和必然性是从哪里来的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人和人的社会的经济生活方式,除了从人本身的因素去解释,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答案?因此,恰如英国学者鲍曼所言:“对某些人而言,全球化是幸福的源泉;对另一些人来说,全球化是悲惨的祸根。然而对每一个人来说,全球化都是世界不可逃脱的命运,是无法逆转的过程。”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郭国良、许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页。A New Analysi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s Fact and LogicLI Yun-hua(Center for Social Security Studies of Wuhan University , Wuhan 430072, Hubei, China)Biography: LI Yun-hua (1966), male,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Social Security Studies of Wuhan University ,majoring in civil law, economic law, etc.Abstract: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a historical change, which brings great influences to all countries over the world. It is the will of capitalism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hat propel the globalization to come true. As a counter-measure to cope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not follow its step or oppose it blindly, but fight for a new order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economy.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eveloping country; counter-m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鱼类育种课件教学
- 电路导纳知识培训课件
- 电解电容销售知识培训课件
- 电脑硬件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高考直通车课件听
- 电脑文员知识培训课件
- 基建输变电工程总承包合同
- 电脑听课件多窗口操作
- 电能表计安装及维护课件
- nasmcpt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云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及解析)
- 上海海事大学工程热力学英文课件chapter1 Basicconception
- 2025至2030中国HTCC陶瓷基板市场销售模式及竞争前景分析报告
- 房屋过户买卖合同贷款事宜范本
- 幕墙施工安全课件
-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指南共识
- 2025年陕西高考化学试卷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山西宁夏青海适用)
- 子宫腺肌症教学护理查房
- 中国可见光通信项目创业计划书
- 五金件盐雾测试报告
- JG/T 8-2016钢桁架构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