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总论_第1页
方剂学总论_第2页
方剂学总论_第3页
方剂学总论_第4页
方剂学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剂学 方剂学的三个方向 一 出手必有招式 刘志龙教授 刘志龙 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 医学博士 主任中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珠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2012年被评为 广东省名中医 方剂学的三个方向 二 小无相功 刘敏如教授 刘敏如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中国中医药学会妇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中医妇科学学术带头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 被评为第二届国医大师 方剂学的三个方向 三 双剑合璧 陈玄机 梁羽生 还剑奇情录 的男主角之一 天山派开山之祖 方剂无效的 三非 之因 一非 今药非古药 二非 今人非古人 三非 今病非古病 一非 今药非古药 中药的药效 讲究 地道 大黄 肯定是四川的最好 山药 当然是河南温县的最好 可现在的药材 到处乱种 热带的 到东北拉暖棚也种 还大量地 偷偷地使用化肥 以缩短它们的生长期 二非 今人非古人 抗生素发明以来 已影响了四代人类 体质已经今非昔比 用药还按 老规矩 怎么会有疗效 三非 今病非古病 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以来 病种病类 包括病毒 变化已大相径庭 你辨病下药还是 按既定方针办 怎么会有疗效 绪言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 什么是方剂 方剂学 2 方剂学 的性质 学习 方剂学 的目的和任务 3 方剂学 的学习方法 一 方剂和 方剂学 的涵义 方 1 医方 药方 处方 譬医之治病也 方施而药行 2 规定 规矩之意 以规成园 以矩成方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 剂 古文通 齐 整齐 整合 排列 调配 调和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可见方剂是指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成方 方剂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 选择合适的药物 酌定用量 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 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 具有特定剂型的中药处方 辨证 立法 选药 定量 配伍 组成原则 方剂 剂型 用法 因此可见 方剂决不是简单的药物拼凑或堆砌 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 我们在开始学习有关方剂知识时 对此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方剂学 的涵义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二 方剂学的任务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 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 培养学生分析 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 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三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1 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 2 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 3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4 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 5 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 基础方 病机相同的病证的通用方 如 六味地黄丸 滋补肾阴 之基础方 代表方 体现了医学流派或方剂理论的方 如 参苓白术散 培土生金 法代表方 常用方 确实有效的常规用方 如 银翘散 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关于背诵方歌 先诵后背 关于方歌选择 三种类型 长沙方歌括 汤头歌诀 趣味记忆法 第一节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二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1 黄帝内经 初步奠定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2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 略于理论东晋 葛洪 肘后备急方 简 便 廉 效 小品方 刘娟子鬼遗方 四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1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2 唐 王焘 外台秘要 五 宋 金 元时期 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政府编制的成药典2 伤寒明理论 开方论的先河3 各医家流派 医学大家的贡献 小儿药证直诀 等 六 明清时期特点 方 药的共同发展 由博返约的规范 整理 普济方 古代规模最大的方书 医方考 第一部方论专著 医方集解 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 长沙方歌括 七 近现代时期特点 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1 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2 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 中医方剂大辞典 为杰出代表3 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4 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5 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一 概念 在辨清证候 审明病因 病机之后 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黄帝内经 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融理 法 方 药为一体 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二 内容1 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治法 治疗大法 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八法 具体治法 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功用 2 治法具有多体系的特点 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如 六经治法体系卫气营血治法体系三焦治法体系脏腑治法体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辨证病机治法方剂 方以药成 与 方从法出 法随证立 方剂必须 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 第一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 第二节常用治法 医学心悟 医门八法 论病之源 以内伤 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 则以寒 热 虚 实 表 里 阴 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 则又以汗 和 下 消 吐 清 温 补八法尽之 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寒温热清虚补单一治法 七法 汗 实泻吐消和 复合治法 下 八法 八法学习要求 1 定义2 适应病证3 常用分类4 使用注意 一汗法 1 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 调畅营卫 宣发肺气等作用 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2 适应证 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 感冒 麻疹初起 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 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 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3 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 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分类依据体质有强弱 扶正解表 4 使用注意 1 辨清病邪的性质 2 中病即止 慎勿过量 3 兼顾兼挟病证 4 不宜久煎 二吐法 1 定义 通过涌吐的方法 使停留在咽喉 胸膈 胃脘的痰涎 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2 适应证特点 病位居上 病势急暴 体质壮实 内蓄实邪 3 使用注意 1 吐后调养脾胃 2 止吐方法 A 冷稀饭 冷开水 B 姜汁 C 麝香一 二厘 三下法 1 定义 通过泻下 荡涤 攻逐等作用 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 燥屎 冷积 瘀血 结痰 停水等从下窍而出 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2 适应证 大便不通 燥屎内结 或热结旁流 或停痰留饮 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3 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 种类 正气之强弱 分为寒下 温下 润下 逐水 攻补兼施 4 使用注意 1 辨清病情之属性 2 中病即止 顾护正气 四和法 1 定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 使半表半里之邪 或脏腑 阴阳 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和 有协调 平衡 双向调节之义 和为圣度 内经 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 2 和法包括 和解 调和 两类 和解 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即 伤寒论 之 和解少阳 之治法 调和 寒热并用之谓和 补泻合剂之谓和 表里双解之谓和 平其亢厉之谓和 戴天章 广温疫论 和法常用分类 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 五温法 1 定义 通过温里祛寒作用 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2 适应证 里寒证 寒从中生外寒直中 寒邪之来源及治法 外来之寒 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 温必兼补 3 分类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4 使用注意 1 壮火食气 少火生气 内经 以息相火 微微生火 柯韵伯 2 真热假寒 证 不可误用 六清法 1 定义 通过清热 泻火 解毒 凉血等作用 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2 适应病证 里热证 实热热证虚热 经热 郁热 热毒 热结 散漫之热 蓄聚之热 热搏气血 腐败血肉 局部红肿热痛或见脓血热陷心包 心神病变 甚则神昏 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 3 常用分类 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4 使用注意 1 常配生津 益气之品 2 真寒假热 证 不可误用 七消法 1 定义 通过消食导滞 行气活血 化痰利水 驱虫等方法 使气 血 痰 食 水 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2 适应病证 饮食停滞 气滞血瘀 癥瘕积聚 水湿内停 痰饮不化 疳积虫积 疮疡痈肿 消法与下法在适应病证方面的区别 3 使用注意 1 治宜缓图 难以速效 2 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 八补法 1 定义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 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2 适应病证 1 虚证 2 正虚感邪 3 分类 补气 补血 气血双补 补阴 补阳 阴阳双补 4 使用注意 1 辨清虚损证型 不可滥用补法 2 应善用 通补 不宜 呆补 八法运用要求 一法之中 八法备焉 八法之中 百法备焉 医学心悟 医门八法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一 病证分类法二 组成分类法三 治法分类法四 笔画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剂型 汤剂 汤者荡也 优点 吸收快 药效发挥迅速 可灵活加减 照顾全面 缺点 耗费药材 不易携带 不便大生产 某些成份不易煎出 某些成份易于挥发 不便服用 口感不佳 亦不便保存 散剂 散者散也 分内服 外用两类 内服有煎散和细末口服两种方式 优点 制作简便 吸收较快 节省药材 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 口感较差 不便增减 丸剂 丸者缓也 优点 节省药材 药效吸收较慢但药效持久 适合久服缓治 便于服用 保存及携带 同时 亦宜于药力峻猛 有较剧毒性以及芳香类易挥发药物应用 缺点 不便于加减变化 第五章方剂的煎服法 一 服药时间二 服药方法 第六章方剂的组方原则与变化 遣药组方阶段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环节 1 严密的组方结构 2 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 1 配伍环境2 用量特点3 炮制方法4 煎 服方法及剂型选择 第一节方剂的基本结构 一 组方原则方剂学运用配伍手段的最根本目的总体上不外增效 减毒两个方面 具体来说 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作用 一 增强药效二 扩大治疗范围三 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四 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五 防止产生耐药性 中医传统方药运用中控制毒副作用的十种方法 1 多药相配 增效减毒即 避免同性毒力 共振 利用异性毒力 相制 2 药量的控制 3 炮制减毒 4 佐制药的配伍 5 反佐药的配伍 6 煎药方法的要求 7 服药时间 方法的要求 8 道地药材的强调 9 剂型的限定 10 辨证论治的总体把握 二 理论的形成 君 臣 佐 使 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 黄帝内经 主病之为君 佐君之为臣 应臣之为使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后世医家对此讨论颇多 金 张元素 力大者为君 李东垣 主病之为君 兼见何病 则以佐使药分治之 此制方之要也 君药分量最多 臣药次之 佐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 君臣有序 相与宣摄 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明 何伯斋 大抵药之治病 各有所主 主治者 君也 辅治者 臣也 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 佐也 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 使也 三 君 臣 佐 使基本结构涵义 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 1 辅助君药 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2 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 1 佐助药 即配合君 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2 佐制药 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 臣药的毒性 或能制约君 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 3 反佐药 即病重邪甚 可能拒药时 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隔拒 使药 1 引经药 引经报使 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2 调和药 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常用引经药举例 太阳经 羌活 藁本太阴经 苍术阳明经 白芷 葛根少阴经 细辛少阳经 柴胡 黄芩厥阴经 川芎 青皮载药上行 桔梗引药下行 牛膝 君 臣 佐 使运用须知 1 君药不可缺少 药味少 用量大 不是方中绝对用量 是指其作为君药时要比作为臣 佐 使药时用量要大 2 臣佐使药不必具备 且一药可兼多职 3 药味较多的大方或由多个基础方剂组成的 复方 分析时只需按其组成方药的功用归类 分清主次即可 麻黄汤组成麻黄6g桂枝4g杏仁9g甘草3g主治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 无汗而喘 苔薄白 脉浮紧 病机风寒束表 主 肺气失宣 次 配伍意义麻黄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君 桂枝 助麻黄发汗散邪 温经止痛 臣 杏仁 降泄肺气 合麻黄增平喘之力 佐 甘草 调和药性 缓麻 桂峻烈之性 佐使 1 为何麻黄为君 桂枝为臣 2 为何方中无反佐药与引经药 以法统方与君臣佐使的关系 以法统方 即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 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 君臣佐使 理论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是为落实治法 保障疗效的手段 组织好理想有效方剂的重要环节 1 针对病机 正确的立法 2 熟练的配伍用药技巧 3 主次分明 全面兼顾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方剂的变化 为什么方剂运用必须变化 欲用古方 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相合 然后施用 否则必须加减 无可加减 则另择一方 徐灵胎 医学源流论 执方治病论 一 药味加减的变化指在主病 主证 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 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 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 即我们常说的 随证加减 如 麻黄汤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