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年第 3期 现代大学教育 经典重读 收稿日期 2009 02 26 作者简介 谭诤 1972 男 湖南洞口人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从事高等教育理论 高等教育经济与管 理研究 厦门 361005 克拉克 克尔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思想评述 读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 21世纪的问题 谭 诤 摘 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均属于高等教育本质 内在和固有的特征 二者贯穿于高等教育历史 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处于不同的轻重地位 在高等教育的历史长河中 国际化和民族化既是相冲突的又 是相容的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存在着并不唯一的 趋同 的国际化和民族化发展模式 克拉克 克尔对 上述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关系问题的见解和认识对正确处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关系问 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克拉克 克尔 高等教育 民族化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1610 2009 03 0077 05 克拉克 克尔 Clark Kerr 是美国当代知名 教育家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阿瑟 莱文赞誉其 为 当代高等教育转型的设计师 1 克尔的思想 不仅引导美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长期的 校长和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主席任职使得他具有丰 富的高等教育经验和理论 这为他思考 20世纪急 剧变革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名著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 21世纪的问题 一书 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思 想 他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历史发展 二者矛盾和冲突以及 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同 模式等等观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也为我国高等教育 国际化和民族化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本文归纳 克拉克 克尔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思想 并 对其进行评析 一 国际化与民族化贯穿于高等 教育发展史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整 个发展历史 二者均属于高等教育本质 内在和固 有的特征 但二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处于轻重不同 的地位 克尔把古代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描述为 趋同 2 6现象 认为 曾经有过很多时期和地 方 在民族国家和学习的普遍主义之间的冲突并不 明显发生 或者至少十分微弱 在那个时候和地 方 理智的好奇心的自由精神没有国界 2 6 在这 里 民族国家和学习的普遍主义的冲突 指的就 是高等教育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冲突 在古代高等教 育历史发展进程中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特征明显强 于民族化特征 民族化特征显得非常微弱 克尔指 出 学者和学生来自当时和当地文明的整个范 围 不问国籍 他们要学习什么就学习什么 没有 民族国家所预期的外部指导或限制 2 7 那时的高 等教育是真正的国际化时期 包括招收学生 课程 和教学的语言 以及高等教育的结构均十分地相 似 如古希腊柏拉图讲学的学园阿卡德米和亚里士 多德讲学的学园利塞姆等等 克尔把这些学园描述 为 漫游各国的学者的智慧乌托邦 2 7 那时的大 学 无论完善与否 都是世界性的 cosmopolitan 大学 没有单一的民族国家的界限 3 这种状况一 直持续到 16世纪上半叶西欧的宗教改革时期 但是 克尔认为古代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并不是 绝对意义上的国际化 因此他冠之以 趋同 2 6一 词来形容 无论如何 那个阶段的高等教育的真 正历史 几乎并不像现在在天真的回顾中所显露的 那样乌托邦 2 7 它们所缺乏的就是影响或控制 77 谭诤 克拉克 克尔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思想评述 高等教育的明确的国家目的 2 7 克尔指出苏格拉 底的审判以及巴黎 牛津 剑桥大学的早期历史是 典型的例证 高深学习常常受到固定的教会教义以 及国王和王子个人愿望的限制 很显然 那时的高 等教育活动还是有一定的民族国家范畴和统治阶级 的意志限制的 由此可见 高等教育民族化和高等 教育国际化一样 都是高等教育本质 内在和固有 的特征 二者相辅相成 统一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 史长河中 16世纪西欧开始宗教改革 克尔认为从那时 开始 学习世界被扯得四分五裂 2 8 在宗教改 革之后 民族的和宗教的特征导致产生几种模 式 2 8 从此大学的民族化特征开始占据上风 民 族国家发展了自己民族的大学 此时 大学的民族 语言得到发展 大学被分成若干不同的模式 除 其它一些不同的模式以外 有意大利 法国 德 国 英国 苏格兰 美国和日本等模式 不再有一 种课程 三艺和四艺完全消失 2 9 但尽管如此 高等教育的民族化特征也不是绝对的 因此克尔称 之为 趋异 2 8 在这一阶段 高等教育同样具有 国际化的特征 只是民族化特征明显强于国际化特 征而已 众所周知 美国模式的高等教育源于英 国 17世纪建立剑桥学院 坎布里奇学院 和哈 佛学院的温斯罗普和约翰 哈佛均留学英国 而 19世纪上半叶大批美国学生留学德国 1876年仿 效柏林大学而成立的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是取法德 国最集中的体现 宣告了美国现代大学的诞生 日 本模式的现代大学同样源于西方大学 大量的世界 范围内的殖民地国家的近代高等教育均模仿其宗主 国 对于这一现象 克尔称之为世界高等教育的第 一次大转变 他指出 2 10 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 不仅要为民族国家的行 政的和经济的利益服务 而且要成为发展民族身份的 重要方面 不仅要成为国家的一个工具 而且要成为 社会的灵魂和人民大众的组成部分 学习中的普遍主 义为教育中的民族主义所取代 在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社会 大学形成 的过程正是工业经济秩序和民族国家这一最典型 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有 2000年时间 学者首先是一个学者 然后 有 500年时间 学者越来越成为首先是一个公民 现在在一个新的更大的学习化的国际化时期 来自 超越国家 机构的不 断增加的 支持正在发 展之 中 2 34在克尔看来 一个新的学习化世界已经到 来 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在并将继续成为一股不可抵 抗的时代潮流 全球形势的一体化发展要求知识恢 复其普遍的本性 超越国家界限在全球范围内流 动 同时各民族国家为了自身利益 纷纷掉转船 头 推动其高等学校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克尔称 之为 部分重新趋同 2 10和世界高等教育 第二 次大转变 2 10 现在我们明显地正在大学世界走 向部分重新趋同 也许再一次再到学习的普遍主义 途中 普遍大学的世界 2 10 在 20世纪 70年 代 国际教育合作领域最活跃的方面是学生的交 流 尽管世界经济状况有些衰退 但世界各地留学 生总数在 1970年至 1980年十年间增加了一倍 达 100万人左右 5 这种现象正是一个新的教育国际 化时代的具体体现 二 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矛盾和冲 突不可避免 高等教育民族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两种不同 性质的教育倾向 前者注重国家目的和民族利益 后者注重国际交流与开放 克尔指出 今天 世 界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 正在既受到不断增长的学 习的普及化的拉力 又受到不断增长的国家化的拉 力 2 7 然而 这两种拉力是否相容 又在多大程 度上是相容的 克尔认为它们已经比可能被指望的 更加相容 主要的理由是国家的目的愈来愈要求 大学参与学习的世界 特别是为了接近新的知识和 技术 但是也是为了提供给能够在全球学习的环境 中操作的公民 2 1 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愈来愈 被看作世界的一个窗口 让这个窗口进一步开放是 有利的 2 7 在这里 克尔客观地道出高等教育的 民族化和国际化之间的关系 二者是相容的 而且 克尔更加重视当代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秉性 因为教 育民族化是教育国际化的应有之意 6 也就是说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与民族化相对而言的 没有民 族化也就无所谓国际化 而没有国际化也就不能显 现民族化 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 相辅相成的关 系 7 克尔认为 大学按它们对促进普遍知识的承 78 谭诤 克拉克 克尔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思想评述 诺的性质而论 本质上是国际性机构 但是它们越 来越多地生活在一个对它们抱有企图的民族国家的 世界 2 5 民族国家开始时 一个国家进入大学 世界 通常各有其特殊的理由 2 11 克尔分别以 法国 德国 英国 美国 印度 日本和意大利为 例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极大地强化它们对高等教育 的兴趣 主要表现在更多更好的科研 科学和工程 以外的很多技能 更加强调工商管理学院 促进教 育机会均等 给所有高等教育部门更多平等的地位 等等 克尔认为 经济的更加国际化竟然已经导 致大学目的更加民族化 2 14 高等教育几乎是所 有国家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2 15 在高等教育民族化特征凸显的同时 高等教育 的国际化也在进行着巨大的转变 即加速的学习国 际化 克尔把学习比喻为 一种不能被制止的传 染病 2 16 并以 光速传播 2 16 同时 克尔把 高等教育学习的国际化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新知 识的流动 学者的流动 学生的流动以及课程的内 容 根据自己在大学的工作经历把高等教育各领域 按国际化程度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即知识内容具 有全球一致性的领域 知识具有文化内部相似性的 领域和具有国家内特殊性的领域 相应地三类领域 内的教授也有三类 即世界主义者 地方教授和守 校教授 克尔认为在有些领域 学习的国际化遭遇 难以逾越的障碍 如语言 意识形态等 但高等教 育学习的国际化趋势已形成压倒之势 学习的国际 化和目的国家化均已成为推动当代世界高等教育运 动的两个基本规律 克尔在分析高等教育民族化和国际化矛盾双方 的力量消长后认为 尽管各民族国家在不断强化他 们对高等教育的国家目的 但明显倾向于支持其高 等教育走向国际化 他说 总的来说 民族国家 一直是更多地站在学习的国际化这一边 不至于反 对学习的国际化 2 24 因此他提出要积极促进两 者的统一 针对人们所担心的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是 否会给民族化带来灾难的问题 克尔明确指出 国 际化是在民族化 国家化的基础上发展的 教育国 际化的复兴并不意味着教育民族化的终结或毁灭 相反 教育国际化发展之日 也就是教育民族化发 展之时 8 所以克尔指出 纯粹的学术生活模式 的至高无上这个方向和民族国家的合理指导一致 这是非常长期的趋势 2 35 为此 他提出坚持纯 粹的学术行为模式 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提高国 际化的能力和水平 资助学者和学生以及课程改革 的国际化四项促进国际化的具体建议 三 当代高等教育民族化和国际 化的趋同现象及模式 克尔在讨论高等教育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历史和 二者的矛盾冲突后 以极其深邃的眼光探讨了当代 高等教育领域一些较为典型的高等教育民族化和国 际化的趋同现象和模式 以进一步阐述他的高等教 育民族化和国际化思想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长河中 高等教育作为 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 曾经一度是教授和学者的领 地 故被形象地称为 象牙塔 然而随着高等教 育逐步进入国家和社会的中心 肩负民族国家目的 的时候 这种传统受到平等和优秀的挑战 正如克 尔所言 他们想要在同一时间更加强调平等 又 更加强调优秀 而对高等教育内部的传统的吸引力 和价值观并不十分敏感 2 45 正是由于高等教育 对于社会 人们以及国家的重要性 以致国家不能 完全不管 不再有任何被深沟围着的象牙塔 这种 现象既是世界高等教育典型的民族化现象 又是高 等教育的一种国际化的趋同现象 对于传统和平等 优秀的矛盾 有没有虽然不 完善但是合理的解决方法 克尔认为 传统绝不 能忽视 它适应了长时期生存的考验 2 96 因而 传统应加以保护 而对于平等和优秀的矛盾 克尔 给出的答案是各高等学校之间功能的分化 而不是 均质化 故此克尔根据对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 对比研究 提出了一个 21世纪的高等教育趋同模 式 既普遍入学又促进优秀 2 98 当然这种 趋同模式只是作为运动的一般方向 它不需要且几 乎肯定不会是全面单一的标准模式 也不应该是单 一的标准模式 这充分体现出克尔对于当代世界高 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他认为 趋 同是一个过程 不是一个单独的终点 2 100 在 高等教育内部把注意力只集中在传统的大学已经成 为一个时代的错误 甚至是一个有代价的时代错 误 2 100 经济发展需要有大学培养技能型的人才 传统大学是不能满足这一点的 非传统大学恰好能 满足这一功能 这里的 趋同 有两种涵义 从 79 谭诤 克拉克 克尔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思想评述 表象来看 指的是高等教育在学习方式 管理方 式 课程内容 培养目标等方面具有全球相似的特 征 从实质来看 指的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及其哲学 思想具有普世主义和多元主义的特征 9 在克尔提出的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模式里 高 等教育系统分成三级 高深知识和变化中的知识 级 既成的职业能力级 编集的技能级 第一级训 练人们独立工作 指导别人 如医师 律师 科 学家和行政领导人 并开发和组建新的知识 第 二级训练人们在一般的指导下工作 如生产工程 师 学校教师或会计师 使用比较传统的知识 第三级训练人们在比较特殊的指导下工作 如技 术员 低级文职人员或高级秘书 使用公认的技 能 这个趋同模式按学术地位的层次进行分化 不 同的层次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从而共同实现既培养 高级人才 又培养社会普遍需要的职业技能型人 才 以及满足扩大入学机会需求等不同的目标 社 会对高等教育赋予不同的需求 促使高等教育形式 和功能的多样化 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 种普遍的国际化趋同现象 而这种全世界高等教育 系统的结构和政策方面的趋同现象又促使了国际信 息 学者和学生的国际化流动 四 简评和借鉴意义 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脱离经济 政治 文化而孤 立存在的高等教育 也不存在与高等教育毫不相关 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 高等教育总是要受到一定社 会 国家的经济 政治 文化的制约并为其服务 也就是说 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 等教育是与一定社会 国家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 的 每个国家都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培养代表和维护 国家及民族利益 文化传统乃至价值观的专门人才 并为巩固和发展本国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服务 而 决不会允许高等教育摆脱国家经济 政治 文化的 制约 并坐视国家教育主权的旁落甚至丧失 10 这 是由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决定了的 克尔对于高等 教育的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历史诠释是客观而辩证 的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长河中 从来就没有完 全国际化的高等教育 正如克尔所言 铁的事实 是 大学首先是国家的机构 2 34 国际化要依赖 于民族化而存在 而民族化又借助于国际化而发 展 国际化是建立在民族化的基础之上的国际化 人们之所以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怀有恐惧 主要是担 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渗透力 担心高等教育在交流 与合作中被别国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所同化 事实 上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归根结底在于各国的 经济利益 在于增强所在国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 我们没有理由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心存恐惧 11 况且 经济利益是世界各国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动 力之一 以美英两国为例 美国每年从外国留学生 那里收取的学费就有 33 5亿美元 再加上生活费 就高达 80亿美元之多 仅依阿华大学的留学生一 年给当地经济的贡献就达 400万美元 留学生教育 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五大服务产业 12 英国从 1979 1980至 1988 1989学年度 留学生学费收入从 0 46亿英镑增加到 1 02亿英镑 1990年高校总收 入中 留学生学费所占比例在 4 以上 2004年留 学生占英国所有高校学生的 13 不计算校外消 费给英国经济带来的收入 仅学费收入就达 1亿英 镑以上 13 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各国大学会 按照同样的模式发展 更不意味着世界各国大学会 完全 趋同 它必须从具体国家已有的教育发 展 文化背景 民族传统和经济基础上进行创 造 14 克尔所提出的 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同 模式仅仅是一种趋同 不是完全标准的国际模式 克尔自己也坦言 不再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历史性 模式可以模仿 不是一度是这样的意大利模式 也不是法国模式 德国模式 美国模式 更不是任 何别的模式 2 102 美国高等教育学者马丁 特罗 就曾指出 15 我们有必要充分知道美国高等教育系统里有特定 历史 结构性的特征 如果无视这种差异 就可能会 犯把美国的特殊制度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其他国家的系 统这样的重大错误 美国的经验值得学习 但是很有 限 同时 存在着从美国经验中的不适当结论中学到 错误经验的危险性 因此 我们在研究克尔的 21世纪高等教育趋 同模式时要充分注意到他只是建立在对欧美发达国 家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比较中得出的结论 并不一定 具有普适性意义 这是我们必须加以警惕和注意 的 高等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 80 谭诤 克拉克 克尔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思想评述 体 植根于各自民族文化的土壤中 表现出高等教 育的民族性特点 16 我国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 时 必须正确处理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 高等教 育国际化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 甚至被看作高等教育的 第四职能 17 但同时也 应该认识到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一些成功经验并不 一定都适合我国国情 所以只能有选择地借鉴而不 能大规模地效仿 同时在借鉴他国经验时要特别努 力发掘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优秀传统 因此 我 们主张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双向发展的良策应 该是 扬弃 融合并走向世界 18 逐步建设具有 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 使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 逐步走向高等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 Levine A H igher Learning inAmerica 1980 2000 M Balti more The JohnHopkinsUniversity Press 1994 xi i 2 克尔 C 高等教 育不能回避 历史 21世纪的 问题 M 王承绪 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3 K err C International Learning and National Purposes in H igher Education 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991 35 1 17 42 4 W ittrock B TheM odernUniversity theThree Transfor ma tions C Rothblatt S W ittrock B The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y since 1800 Ca mbridge Ca mbridge U niversity Press 1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抗菌药临床应用思路与制定科学的抗菌方案讲课文档
-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科学期中检测卷(含答案)
- 电瓶车维修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北楼中学分班考试试卷及答案
- 2-6-Deoxyfructosazine-13C4-生命科学试剂-MCE
- 电梯安全管理员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家政考试题及答案
- 电热电器知识培训总结
- 高层消防栓安全知识培训
- 2025年云教育项目提案报告模板
-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教案
- 国际投资学(investment)讲义课件
- 施工机具进场检查验收记录
- 二年级健康成长上册教案
- 齿轨卡轨车课件
- 中国监察制度史
- 供水公司主要安全风险公告栏(总)
- 【课件】音响的感知课件-高中音乐湘教版(2019)音乐鉴赏
- 屠宰加工企业组织机构职能分配表正式版
- 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课堂PPT)
- 果胶行业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