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玉屏侗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摘 要: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它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北侗文化和南侗文化体系。玉屏侗族是北侗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省唯一的一个侗族自治县,有贵州“独生子”的美誉。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玉屏侗族文化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蚀,汉化、西化现象十分严重。基于此,本文结合玉屏的实际情况,就玉屏侗族文化的源流、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侗族文化 传承 保护 发展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ye”,意思是耕作土地,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有着这样的理解,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包含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玉屏侗族人民在几千年前的历史积淀中,构筑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并形成了独特的侗族文化体系。然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现代经济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日趋加快,玉屏侗族文化受到了各种外来文化的侵蚀,汉化、西化现象十分严重,使玉屏侗族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生存和发展困境。针对这一问题,如何才能实现玉屏侗族文化的自我保护、完善和发展呢?如何才能走出玉屏侗族文化已淡出人们的视野等等认识的误区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实际的调查,并掌握了大量史料。本文现结合玉屏侗族文化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一、玉屏侗族的源流 侗族自称为“金”或“干”,汉文史籍记为“仡伶”或“仡览 ”。由于方音变化,有的地方称为Jaeml、Jeml或Jenl。从语词来说,自称是一致的。侗族在不同时期,其称谓也不一致。据史书记载,今之玉屏等侗族地区,秦称为“黔中蛮”,汉代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魏晋南北朝称为“僚”,到唐代,在称“僚”的同时又称为“僚浒”或“乌浒”。自宋以后,这一地区的居民的称谓更为复杂,分别被称为“仡伶”、“仡佬”、“仡览 ”、“仡偻”、苗、瑶等等。至明代才有“峒、(硐、洞)人”或“洞蛮”之称。清代则多称之为“洞苗”、“峒民”、“洞家”、“仲家”或泛称为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称为侗族。 玉屏侗族以世居为主。据平溪卫志记载,玉屏古名雄溪,在汉未至宋时与樠溪、酉溪、沅溪、辰溪一并统称为五溪蛮。水经注载:“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沅溪、酉溪、辰溪。夹溪悉为蛮族所居”。蛮族(夷、彝)是当时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称谓。唐贞元五年(839),在黔中道任职的吕颂说:这里的自然环境:“素多瘴疬,山峡重深,毒雾蒸云,常在窗户。四时多雨,不识霜雪。终岁阴昏,少见天日。出门无路,举目唯山。猿鸟之心,如在笼槛”;这里的社会状况:“溪洞蛮夷,性本生梗,木石为武,鸟兽同群。宽之,则伏匿山林,不遵王命;迫之,则结聚蜂虿,为患边陬”(全唐文卷480)。明史记事本末载:“峒人,一日峒蛮,散处于牂牁、舞溪之界,在辰、沅尤多。”明王士性广志绛也说:“出沅州而西,晃州即是贵竹地,顾清浪、平溪、镇远诸卫旧辖湖省,其地上借一线之路入滇,两岸皆苗。”“然非一种,曰宋家、曰蔡、曰仲家、曰龙家,曰西苗、曰姜苗”。其时将峒混称为苗,至清代亦如此。 玉屏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不一,春秋战国时期,玉屏为楚黔中地,秦汉时期为黔中郡、武陵郡地。梁为东牂牁郡西平阳县地。隋为寿州地,唐为渭溪县地。宋改雄溪为平溪,并设平溪峒,隶沅州麻阳县,平溪卫志载:“乾道元年(1065),诏平溪峒,互市盐来,价听民便。”元二十一年,设野鸡坪蛮夷长官司,元二十七年,设平溪蛮夷长官司,隶思州、管番民总管府。思州宣慰司亦为至元十八年置。原为思州安抚司,隶湖广行省。至正年间(13411368)分为思州、思南两部,领镇远一府(今镇远县)、婺川一县(今务川县)及14州、52长官司。辖地包括今铜仁与黔东南州大部分地区。思州府志风俗志载:“民性刚悍,祭鬼弭灾,彝风丕变,弘涌洋溢,俗连醇,厐人知畏,法无大奸,顽士频彬彬有文埒于内地,按思地贫瘠吉凶,诸礼大概俭朴,从事惟初在殡,彻夜歌、呼吊者,必醉饱而去,此苗俗之难变者乐”;“后山洞苗男人略与汉人相似,女人多穿青衣花裙,婚嫁不凭媒妁,姑家之女必字舅氏之男,名曰:酬婚不论男女长幼近,奉示革苗俗渐易”。田汝成在行边纪闻中曰:“男子科头徒跣,或趿木履,以缥拏自随,暇则吹芦笙、木叶、弹二统、琵琶、臂鹰逐犬为乐。妇人短裙长衽,后垂刻绣一方若缓,胸亦如之,以银铜锡为线,偏次绕身为饰。富羡者,以金玉不缀耳,累累若珠贯也”。杨、吴、姚三姓是玉屏侗族地区的大姓,从其传承谱系记载的生活习俗几乎与上无异。 “仡伶”乃是侗族的自称,“峒人”或“仲家”则是汉族对侗族称谓。“仡伶”之名于宋代。宋史西南溪洞诸蛮载:“乾道七年(1171)靖州有仡伶杨姓,沅州生界有仡伶副峒官吴自由。”老学庵笔记载:“沅、靖等州,有仡伶,男未妻者,以金鸡羽插髻,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吹笙在前导之”。小方壶斋舆地丛纱载:“苗(侗)童之未妻者,曰罗汉;”“皆髻插鸡翎”。玉屏县志载:明未清初,曹申吉途经玉屏时所写的入黔有述诗中叙有“文身笑白鹇”之句等等,反映了峒人与它族之不同的生活习俗。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建平溪卫,辖平溪屯、麻阳屯、沅州屯,实行“土流分治,军政分管”,卫城由指挥使许升督建。卫为明初军队的编制,明史卷八九兵志序载:“明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三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明史卷九O兵志二:“无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其取兵有从征、有归附、有滴发。从征者诸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戌,其军皆世籍,此其大略也。”明永乐十二年(1414)蕲州卫指挥佥事洪寿从征五溪蛮,升授平溪卫掌印指挥,官兵调戌平溪。玉屏县志载:“卫置有军,而红黑二苗,仍不时出设”。据史料考证,当时平江(今舞阳河)以北的少数民族为红苗,平江以南的少数民族为黑苗,因而派重兵驻守平溪卫,以防蛮夷之乱。 为了加强对玉屏等地少数民族的统治,封建统治者采取军事镇压和文化侵蚀的手段,加速了对少数民族同化的过程。清雍正五年(1727)撤平溪卫,置玉屏县,辖平溪卫全境(含万山特区),隶思州府。实行改土归流,峒人始为流官管理。但是,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激起了玉屏等地的少数民族无数次的强烈反抗,清玉屏县志载:“嘉庆元年(1796),苗民首领石柳邦、石三保起义反清,先后攻占铜仁、石阡、玉屏县城”。道光三十年,镇远苗民起义反清,攻占青溪、玉屏等县城,威丰八年九月,张秀眉领导的黔东南农民起义军,受到玉屏、新晃等地少数民族的积极响应。民国27年12月,玉屏第12保(今朝阳、大湾)少数民族群众起来反抗兵役等等,表现出玉屏侗族人民不畏强暴、顽强奋斗的坚定意志,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使其被迫让步,推动了玉屏侗族社会向前发展。同时,封建统治者为了教化平溪等地的少数民族,明时在平溪卫城紫气山建鸿雪草堂,将一批蛮夷士子吸收进入堂内,一时间,平溪文风四起,先后培养出了侯位、郑逢元、田榕、田起虬、田起图、胡世芳、洪运昌、夏之骥、黄风翔等等一大批文人志士。世宗实录卷39记:“雍正三年八月二十二日(1725.9.29)礼部议复:贵州学政王奕仁疏称:黔省苗人子弟情愿读书者,准其送于义学,一体训诲,每逢岁、科两试,于该学定额外,取进一名,以示鼓励应如所请。”清玉屏县志载:“平溪古为西南彝地,汉唐以来,师旅之事无代无之。自明置军建卫,初尚武功,继修文德,事故浸多。”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强化民族同化,兴儒学、司礼乐,强化汉族礼教。玉屏侗族人民为了避免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逐步建立人身依附关系,在修撰宗谱时,隐其民族成份,把同姓谓为同宗同籍,托籍江西者甚多。至民国时期,民玉屏县志资料称:“县境以前遗留之仲家,现已全部同化,无论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均毫无区别。” 新中国成立后,玉屏侗族人民得到了彻底翻身解放。为了落实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返本归原,还玉屏侗族人民的本来面目。1981年11月12日,玉屏县政府以玉政(1981)78号“关于要求恢复玉屏侗族族称的报告”向铜仁行署呈报,铜仁地区行署年月27日以铜通字(1981)135号“关于要求恢复玉屏侗族的族称的请示”向贵州省人民政府呈报。1982年元月2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以(82)黔府通9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玉屏县数万群众恢复侗族民族成份的批复”文件予以正式批准。批复中指出:“凡居住在玉屏县境内,历史上属于侗族(即侗族的后裔),但未正确表达自己的民族成份而误认为其他成份,如今又有民族意愿,要求恢复其侗族民族成份的,应当予以改正,恢复其侗族的民族成份。”对玉屏侗族予以了完全认定。随后玉屏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3月至5月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民族识别工作,经确认,属于侗族成份的人数达5410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2%。为此,玉屏县人民政府对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规定,认为已具备建立侗族自治县的条件,于是在1982年5月31日拟就关于建立侗族自治县的报告呈报铜仁行署,经铜仁行署、省人民政府层层上报至国务院。1983年9月7日,国务院以国函字(1983)182号文件批复,决定设立玉屏侗族自治县,撤销玉屏县,自治县以原玉屏县的行政区域为行政区域。1984年11月7日,隆重地举行了玉屏侗族自治县成立大会。它标志着经过几千年历史演变的玉屏侗族人民从此走向了康庄大道。 二、玉屏侗族文化的现状 玉屏侗族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后虽经各种外来文化的侵蚀,但至今仍保持着它独有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筑特色方面:侗族村寨主要为山脊型、山麓型、坪坝型,大多因地势而建,层层延伸,错落有致。目前,玉屏侗族地区民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要数新店乡的朝阳、大湾等地,吊脚楼、开口屋等民居建筑是当地主要特征,也是与其他民族的不同之处。同时,在玉屏侗族地区有钟鼓楼、风雨桥等等标志性建筑,而这些建筑特色至今仍保持十分完好。 (2)饮食方面:侗族以大米为主食,大米中尤喜糯米。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请客送礼更离不开糯米饭和糯米糍粑。同时,侗家人喜欢吃酸辣,民间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咾串”的俗语;又有“住不离田、走不离山、穿不离带、食不离酸”之说。而今侗族人家户户都有酸坛,常年腌制盐菜肉、酸鱼、酸菜、腌菜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侗家油茶,又称罐罐油茶,它因制作方法独特,堪称待客的上品。 (3)民风民俗方面:玉屏侗族的婚嫁、丧葬等习俗仍沿习着传统方式,至今仍成为侗家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侗家赶坳、唱山歌、傩戏傩技、斗牛、划龙船等等是最为有趣的民族民间活动,现仍活跃在玉屏城乡。其中,侗族赶坳活动于2007年被省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彰显了玉屏侗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4)民间节日方面:在玉屏,除传统的元旦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之外,广大侗族人民还有自己的过社、偿新节、立夏、六月六、七月半等独具特色的节日来寄托对先祖的哀思、对长辈的尊敬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5)玉屏箫笛。作为玉屏侗族人民的瑰宝,曾于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博览会上获银奖,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是我国第一个获国际大奖的民族民间乐器,它不仅为侗族人民争了光,而且为中华民族争了光。新中国成立后,玉屏箫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获得了国内外许多殊荣。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屏箫笛由此而成为了玉屏侗族文化的一朵艳丽的奇葩。综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玉屏侗族文化体系底蕴深厚,并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日趋发展的浪潮中,玉屏侗族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拍打,有的文化氛围已渐渐淡化、同化,失去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侗族语言、服饰已被同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侗族先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服饰,并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民族间的融合日趋加快等等因素的影响,至今在玉屏侗族地区能够讲几句侗话的侗民已无法寻觅,侗族居民所穿的服饰也已被完全同化了。 二是一些传统的民族活动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传统的侗族活动已渐渐淡化了。如:侗族“赶坳”活动,曾是玉屏北侗文化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活动,虽被省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已无法复制它那浓厚的氛围。玉屏侗族四大坳场依然在,只是已无人再去赶坳了。一些曾参加过这些活动的老人告诉我,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外打工去了,再加之谈恋爱的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赶坳这项活动已越来越难组织了, 三是一些掌握传统侗族技艺的艺人已逐渐老化或死亡,使一些传统民间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玉屏侗族传统手工技艺十分丰富,其中玉屏箫笛、牛角拐枝、杉丫盆、傩戏傩技等等都在县内外、省内外以及国内外都享有盛名。但是,近几年来,掌握这些传统技艺的艺人们有的已经衰老,有的已经死亡,存在着人亡艺绝的现象。 四是传统的文化氛围不浓。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各种文化侵蚀着玉屏城乡,再加上各种传媒的渗透,使传统的北侗文化活动已大幅度减少。例如:正月十五玩龙灯是玉屏城乡群众普遍参与的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活动。在过去,城乡广大群众都要争着接进家,以示来年风调雨顺,家业兴旺。而如今除农村仍保持着这样的节俗外,城里的人们已很少参与,大部分进城玩灯的群众仅只是到一些部门和单位,更有甚者的是少数人将这一活动称为“敛财”,这在一定程度上刺伤了部分侗族群众的积极性。 三、加大对玉屏侗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建议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名片,是一个地方的涵养,是一个地方的脊骨。一个物质丰富的地方,如果没有文化底蕴就犹如没有灵魂。玉屏侗族文化经过几千年传承和发展,铸就了辉煌的文化体系。但是,在新世纪、新时期,由于各种文化不断侵蚀,造成玉屏侗族文化汉化、西化十分严重。所以,传承、保护和发展玉屏侗族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提高对玉屏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把握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首先,要正确认识保护与传承玉屏侗族文化是引导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玉屏侗族文化生长于民间,繁荣于社会,蕴涵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爱国为民、重诺守信、勤劳勇敢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因素,在精神实质上符合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当代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因此,做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抢救与保护工作,是促进新时期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高度出发,将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切实加强领导,切实将玉屏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引导,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形成全社会人人关注、支持和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其次,要正确认识保护与传承玉屏侗族文化对于建设和谐玉屏的重要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玉屏是一个有2000多年文明史、6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由于屡遭战火侵袭以及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侗族文化遗产损毁严重。但玉屏侗族文化一直极具盛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还拥有相当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玉屏箫笛、赶坳等等。因此,建设文化玉屏,增强文化吸引力和县域综合竞争力,就需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切实增强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绝不能让玉屏侗族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萎缩和消亡。 第三,要正确认识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创新性保护”。从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来看,玉屏侗族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允许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从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来看,只传承不创新,玉屏侗族文化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只创新不传承,玉屏侗族文化的发展就会失去根基。保护和传承好玉屏侗族文化,就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即所谓“创新性保护”。在这一点上,玉屏箫笛以“扬弃”的态度挖掘传统精华,坚持技术创新,通过师带徒、原产地保护等一系列保护政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只有这种在保护基础上的发展,才是最具文化延续性和创造力的保护,才是探索玉屏侗族文化传承与合理利用的最有效途径。 (二)进一步完善玉屏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各项保障措施 玉屏侗族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脆弱性,决定了其保护工作是一项耗费巨大的工程,要遵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把玉屏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行政、技术、财政、法律等保障措施,逐步形成玉屏侗族文化的保护体系、宣传推广体系和产业运作体系。 1、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建议加快制订玉屏侗族文化重要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玉屏侗族文化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法规和规章。加大对玉屏侗族文化保护的政策扶持力度,对玉屏侗族文化保护的重点项目优先列入重点建设项目,优先保证用地,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强化玉屏侗族文化保护的法律监督,严格依照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办事,严厉打击破坏玉屏侗族文化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对严重违反玉屏侗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法律法规的重大问题,要依法进行处理。 2、完善经费保障措施。加强对玉屏侗族文化,特别是那些濒危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政府责无旁贷。市政府要切实增加对玉屏侗族文化保护的投入,将玉屏侗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尤其是对一些承担了较多玉屏侗族文化保护项目而目前自身发展艰难的单位、对一些不产生效益更无法使之产业化的玉屏侗族文化项目、对一些无法落实到具体单位部门而由群众社会组织负责申报的玉屏侗族文化项目,政府必须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将它们“养起来”,确保“香火不断”。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政府要加强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投入于玉屏侗族文化的抢救、发掘、保护和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并保证效益。同时,政府还要设法拓宽渠道吸纳民间资本,建议采取公益性项目财政补助等政策措施,使社会资本对玉屏侗族文化保护的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积极争取海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鼓励社会赞助,设立玉屏侗族文化保护发展基金,推动玉屏侗族文化保护项目的市场化运作。 3、完善机制保障措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玉屏侗族文化的保护,做到要有专门机构、专业工作人员、专项工作经费。政府要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培养和发展一支专业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和较强组织能力的玉屏侗族文化保护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充分发挥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馆和新闻媒体的作用,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大力宣传玉屏侗族文化保护工作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凝聚社会共识,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保护工作,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玉屏侗族文化保护的浓厚氛围。建立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的有效机制,扩大公民对玉屏侗族文化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玉屏侗族文化保护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三)逐步深入推动玉屏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有效开展 1、普查建档,摸清家底。要全面普查玉屏侗族文化资源,摸清家底,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它们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保护机构要配备电脑、数码摄像机等现代技术设备;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按照“全面普查、广泛采集、确立重点、建档立卡、分类制作、图文并茂”的要求和“统一软件、统一目录、统一分类、统一格式、统一质量”的标准,建立资料库,编制玉屏侗族文化地图,实现玉屏侗族文化保护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东官洲街道环监所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红十字中心血站人员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安徽蚌埠市怀远县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紧缺专业人才引进(校园招聘)1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中医蒙医医院(新城区保合少镇卫生院)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春季中国东航北京分公司校园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招聘(192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返聘人员重新签订的劳动合同
- 2025股权分配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广东广州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超声科医教研岗位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江苏南京大学医院事业编制和校聘岗位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智能焊接技术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2025新外研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全册课文翻译
- 检验科室内质控培训课件
- 七一党课: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2025年建党104周年“七一”专题党课
- 桥梁拆除施工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 中国电动摩托车行业发展趋势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25-2028版
- 县红十字会日常管理制度
- 2025-2030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习俗民俗简介介绍主题班会
-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题库
-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