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文化的起源与发展.doc_第1页
毛皮文化的起源与发展.doc_第2页
毛皮文化的起源与发展.doc_第3页
毛皮文化的起源与发展.doc_第4页
毛皮文化的起源与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皮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毛皮服饰的起源毛皮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服装产生的原始社会时期(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毛皮服装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已无从考证,但动物毛皮是人类最古老的衣料之一,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我国众多古代典籍中都有相关的记载。如礼记礼运篇记载: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丝麻,衣其雨皮;后汉书舆服志称:古人“衣毛而冒(覆盖)皮;尚书禹贡中提到:冀州岛夷皮服,扬州岛夷卉服。意为北方天冷夷族衣皮,南方天热夷族衣草;墨子辞过也有“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植物名)”的语句;韩非子五蠹中也提到:古者,妇人不知(织),禽兽之皮足也。在埃及古书旧约圣经(公元前1440年)中,也记载了上帝将亚当、夏娃用毛皮遮体,逐出伊甸园的故事。西汉时期淮南子齐俗中关于古人着衣原则有“民童蒙不知东西,貌不羡手情而言不溢乎行,其衣致暖而无文(文即修饰)”的描述,可见防寒护体是人类早期穿着毛皮服装的主要动机,体现了实用的着衣原则。考古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早期服饰诞生于距今四五万年前的“远古冰川时期”,当时全球大部分地区十分寒冷,原始人出于生存本能,产生了对服饰的需求,开始披挂兽皮御寒保暖。考古学家对旧石器时代中期,在法国西南维泽尔河岸穆斯特文化遗址发现的石器做出分析认为:“古人修整三角形石片制作刮削器,主要用作切刀,割制兽皮,制作服装”,说明了五万年前的穆斯特型古人已经开始用兽皮缝制衣服了。缝制兽皮服饰是人类本能的需要。将兽皮直接披挂在身上,对于需要进行狩猎、采集等活动的古人来说是十分不便的,并且身体的许多部分仍然暴露在寒冷之中,人类出于本能,开始想把毛皮制成一定的形状穿在身上。逐渐地,原始人类学会了用石刀裁割兽皮,缝制衣服。在中国,毛皮被用于服饰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出土的骨针,证明了距今大约2.4-3.4万年前的中华祖先已掌握了缝缀兽皮的技术。稍晚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又发现大量缝衣用骨针,说明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的先民已经普遍掌握缝制皮衣的技术了。在最古老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可以找到“裘”字,说明那个时代已经有了毛皮的生产。然而,天然的动物毛皮干燥后皮质发硬并且易遭虫蛀,同时带有臭味,且易折断,难以合体,甚至会磨损人的皮肤,穿戴极为不便。毛皮制作的初衷是使之柔软,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原始人采用将毛皮用力揉、捏、搓的方法使之变得柔软。居住在北极的爱基斯摩妇女至今还采用这种方法,她们用牙齿啃咬毛皮使之柔软便于穿戴和折叠。另外就是浸泡兽皮,再用木槌敲打,两个程序不断交替进行,以除去粘贴在兽皮上的肉。后来人们发现了比较先进的方法,即把油或动物的脂肪搓揉进皮里,已使动物的皮张保持较长时间的柔软性。再后来又发现了最为实用的揉皮方法:把枥树或柳树中的鞣酸提取出来制成酸液,再将兽皮浸泡其中。通过这种方法,兽皮就会永久性变软,并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这一原始的技术一直沿用至今。皮草外套新款:整理提供2.毛皮服饰的阶级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由原始社会步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开始,人类便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人类历史由蛮荒步入文明。大约在6000-10000年前,麻纤维打破了毛皮衣料一统天下的局面,继而世界各地陆续出现了丝、毛、棉等天然纤维。据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前五千年古埃及最早使用了麻纤维,公元前约四千年中华祖先发明了蚕丝生产技术,并很快开始利用蚕丝制作服装。人类逐渐使用麻纤维织物和棉纤维织物,并从自然界获得染料,对织物进行染色。当时在文化发达地区已经普遍使用纤维衣料,而只有在未开化的原始地区还在大量使用毛皮衣料,因此身着毛皮服装的人常被看作野蛮人。根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中华祖先已经掌握了制造熟皮的方法,可将兽皮制成柔软的裘服,还可以依据社会等级做成不同的花色和款式。周朝时设有“金、玉、皮、工、石”五种官吏来管理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可见毛皮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官方还特别设立了“司裘”专门负责为王室贵族制作优质华贵的裘皮礼服,这在当时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在我国,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宰相比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明熟皮制裘工艺的人,被尊为“裘皮祖师”。毛皮从业者至今仍在门店及家中设有比干神位,并且每年祭祀比干祖师。据史料记载,商朝末年宰相比干曾在广郡(现河北大营)为官,他发明熟皮制毛工艺,造福庶民,为人称道。后比干进朝为相,因纣王荒淫无道,听信妲己谗言,比干被害致死。乡民对其感恩戴德,为纪念他,曾于公元前841年于大营村北修建“比干庙”,祭祀比干祖师的习俗由此而来。在奴隶社会里,毛皮服装的功能除了原先的御寒保暖,更加入了许多精神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内容,如:宗教、图腾崇拜、等级地位象征等。相应的,裘皮服饰也随着人类社会的等级分化而被分出高低贵贱并赋予不同的象征和含义。在古埃及,野兽皮被认为具有“魔力”而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当时的统治者法老、祭司常穿着狮子、豹子等动物毛皮制成的服装,且佩戴雄狮的尾巴,借此向民众显示他们的权威和力量。因为在古埃及人们认为野兽凶猛善斗的天性和威力附着在毛皮上,将其穿戴于身就可获得野兽的灵性,从而使自己拥有无限力量。而且这种具有的“魔力”的兽皮服装是特权阶级的专利,一般人是不允许穿着佩戴的。实际上古埃及地处热带地区,气候炎热,他们崇尚清爽的亚麻面料,只对具有“魔力”的野兽皮情有独钟,而认为其它毛皮(尤其是羊皮)肮脏,不可接受。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即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的五百多年是我国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变化发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貌和文化精神的时期。统治者提出以“德治”作为治国方案,确立了礼仪制度,在社会现实、政治、思想各方面实践着礼治,也是在这一时期确立了我国服饰制度的基本精神。思想家荀子将这一精神表述的很清楚,他说:“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主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不能相事,两贱不能相使,是天数也。执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荀子王制)分清贫富贵贱的等级,不仅是封建社会制度之本,也是服饰制度之本。于是根据这一基本精神,确立了“衣服有制,虽有贤身贵体,毋其爵不敢服其服”的服饰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裘皮服饰的功能由原先的御寒保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不同的裘皮服饰,可以用来标识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的身份;也可以区分隆重和闲暇的场合,诗经有:“羊裘逍遥,狐裘以朝”之句;也可以象征中秋、季秋等不同时令。同时,是否适宜着裘还要视穿着者的年龄而定。玉藻称:“童子不裘不帛”,裘帛并举,是把裘视作与帛一样只有长者才有福消受的贵重之物,反映古代尊老的风俗。皮草外套新款:整理提供在裘皮服饰制度化的情况下,人们根据毛皮种类及不同特征,按等级划分,配于各个阶层。中国最早使用动物毛皮在先秦文献中已有羊、狐、虎、狼、青秆(古代北方一种野狗),豹、狸、犬、黑貂等,其中羊皮又分为羔裘和羊裘。关于羔裘,周礼司裘云:“掌为大裘,以共(供)王祀天之服。”郑众注:“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质。”所谓质,即朴实无华,由此可见羔裘是供君主祭天时穿戴的。而王室成员、大夫、贵族穿狐裘,狐裘中又以白狐裘最为珍贵,成语“集腋成裘”即反映了白狐裘复杂的制作工艺。关于白狐裘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了,史记孟尝君列传云:(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裘皮服装的发展相对与丝绸而言,显得迟缓,汉代以后裘皮在章服中的比重也逐渐降低,裘皮服饰渐渐成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象征。古代存在着大汉民族主义偏见的中原将北方和南方蔑称为“蛮夷之地”,于是裘皮服饰被视作“绒狄之服”。随着中国历史上几次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裘皮服装也随之进入中原,并以此代表着尊贵,以皮革矜富夸富的风气在金、元,特别是清朝尤为盛行。 贵族穿裘,在讲究礼仪的场合,裘不能用作外套还要罩上裼衣以增加服饰的文采。裘上加衣,衣加文饰是一种礼仪的要求,礼记玉藻说:“君在则裼(即加穿裼衣),尽饰也”。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君子狐青裘豹褎(同袖),玄绡衣以裼之犬羊之裘不裼。”意为国君和贵族穿狐皮的裘,都要罩上与狐毛颜色相宜的裼衣;庶人穿犬羊之裘,不加裼。这种穿法一般要在领、襟、袖、摆等部位露出部分裘皮称为出峰或“出风”。出峰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与衣边镶滚有异曲同工之妙。古希腊时代,罗马人喜欢用毛皮做床上用品和垫子来表达 “东方情调”,但他们又反对把毛皮穿在身上,因为居住在罗马帝国边境的未开化民族一般仍穿着原始的毛皮,罗马人非常蔑视他们,称其为“毛皮人”。自此之后,毛皮在西方世界被贴上了野蛮的标签。到3世纪后,罗马的特权阶级才又将毛皮穿在身上了。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欧洲因封建割据带来的频繁战争陷入黑暗时期,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毛皮也就少了。毛皮在欧洲再次受到青睐是中世纪后期的13世纪。这段时期毛皮服装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毛皮除了王族在仪式上穿用的斗篷或大袍子以外,当时一般的毛皮主要用来作帽子、披肩等的小东西,或者用于做衬里和镶边,贴身穿着,藏而不露。这大概是受到古罗马文化的影响,当时人们存在着这种意识,大面积的毛朝外穿着毛皮不是文明人的穿法。毛皮在欧洲的阶级化相对较晚,直到14世纪的1337年英国才颁布第一部限制性法律规定了“高贵的毛皮服装只允许贵族穿着”,只有皇室、贵族和僧侣中的特权阶级才能穿着高级毛皮。此后又通过一系列限制性法律使毛皮服饰拉开了穿着者的身份和档次,这种强制性的政令和裘皮自身的稀有价值使裘皮成为一种奢华的用品,成为上流社会彰显和炫耀地位的标识。在皮质品种上,绵羊皮、山羊皮、狼皮等是穷人穿着的,而松鼠皮、紫貂皮、猞猁皮、狐皮等是特权阶级的专利,其式样也更时装化。3.毛皮服饰的时尚化和平民化裘皮的时装化源于近现代社会欧洲的流行风尚。14-16世纪,兴起于意大利,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 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了科学与艺术革命,揭开了欧洲现代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后来的服饰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男子服装开始强调体现阳刚之气,毛皮被大量运用在男子的大衣和斗篷上并在领口、袖口、衣边处显露毛皮材料,既增加了着装浑厚感,又起了很好的装饰效果。女子服装则用毛皮材料衬饰于外裙和袖口部位,强调了女子纤细的腰部,突出了裙摆的宽大感觉。工业革命后,男子的社会形象发生了变化,纷纷以投身科学技术、改造社会和自然的伟大事业为荣,华丽奢侈的服饰不再被当作衡量其社会地位、能力的主要标志。因此大量珍贵的毛皮材料更多的出现在贵族女子的服装上。20世纪初期,毛皮服装开始登上流行时尚的舞台,逐渐从社会阶级地位的标志开始步入时装阶段。1900年的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对毛皮服饰的流行和时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享有声誉的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师帕昆夫人在博览会上展示了一件由300块加拿大水貂皮制作的大衣。从此在时尚潮流的推动下,毛皮与高级时装设计师结下了不解之缘。毛皮服饰就成了时装发布会上的常客,许多著名设计师纷纷推出自己的毛皮服饰作品。此时形成的“流行”、“时尚”概念,为毛皮服装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大量的毛皮服装不再把毛皮作为衬里,而是直接暴露在外面,因此更加注重毛皮本身自然外观的表现和拼合的图案效果。而在中国,这个时期发生的政治变革改变了原来的封建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西方文化迅速地渗透进来,中国服饰发生了历史上的第五次变革,裘皮服装的政治功能也随之消退,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利,它的标识和象征意义由原来的炫耀等级和地位变成炫耀富有和时尚。从民国时期的期刊、画报、杂志上所登载的穿着裘皮服装的人物照片结合民间收藏可以分析此时的裘皮服装呈现大众化和时装化的两大趋势。一类裘皮服饰的形制延续了传统的袭皮服装的制作方式、工艺和款式,仍然是以裘皮为里子,但穿着者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同的行业的富有者,洋行中方买办、工商业者、富裕的工薪阶层等成为这类裘皮服装的主要消费者,此时裘皮服装已是经济实力和财富的标志。另一类则成为服装设计的装饰手段和服装公司的重要产品,以毛皮的饰边和镶拼来体现时尚的个性风格,款式基本上是西式时髦的礼服和长短大衣,消费群体主要是上流社会的妇女、大家闺秀及妓女、舞女、交际花等。她们对于裘皮服装的热衷,除了炫耀财富外,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裘皮服装已融入了西方艺术和流行时尚的理念,既时髦又高贵。毛皮服饰开始突破近代晚礼服的固有模式源于20世纪60年代爆发的席卷欧洲的“青年运动”。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年轻一代开始奉行一套与其父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人们称这个时期为“时髦放纵的六十年代”。连服装也反映出青年人新的思想方式,传统的着装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毛皮服装逐渐丧失了它的神秘性,打破了以往用于晚礼服的华贵,从高雅的殿堂步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人们穿着毛皮服装出现在公共场合,甚至出现了休闲型和运动型的短外衣、短夹克、背心等毛皮时装。皮草外套新款:整理提供随着毛皮动物养殖业的发展,毛皮生产的规模化,加工制作工艺的提高,毛皮服装实现了从预约定制到成衣化的跨越,价格进一步降低,裘皮消费逐渐显露“大众化”的端倪,以往显示财力、身份、地位的“千金裘”向越来越多的人敞开消费大门。制裘原料皮主要来自野生动物,人工饲养的毛皮兽和家畜皮张。19世纪60年代,毛皮动物人工养殖始于北美洲,随后在北欧也得到大力发展。人工饲养的毛皮兽皮张,不论在数量上、质量上和色彩上均有明显的优势。现在人们使用的毛皮,90%来自养殖场,毛皮的供给手段从捕猎向人工生产时代推移,价格也较以前便宜了。随着毛皮生产的农业化,毛皮昔日象征身份的地位开始动摇,在不久的将来,“衣轻裘”对普通消费者来讲,再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4.现代毛皮文化4.1现代毛皮业4.1.1反裘运动毛皮业发展到现在因其特殊的材料来源,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在现代农业和工业快速发展的数百年间,人口数量成倍增加,毛皮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对毛皮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野生毛皮动物资源被大量开发。但正如景松岩、张伟等在国际裘皮市场的剖析及展望中所言:“毛皮业的真正灾难也许是来自人类本身【6】。”由于过度利用以及栖息地破坏和污染等原因,野生动物资源正逐步成为稀缺资源,濒危动物越来越多。我国曾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野生动物毛皮输出国之一,这种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最终导致了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面临严峻形势。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野生动物皮张来源的不足,人们开始饲养毛皮兽来满足市场的需求,给裘皮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对野生毛皮动物的过度利用给近代毛皮业的发展打上了残酷和疯狂的标签,也为后来极端主义者的“反裘运动”留下了依据和隐患。20世纪80年代末,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裘皮运动”在欧美爆发,对毛皮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以美国为例,1987年美国的毛皮市场销售额曾高达18亿美元,但由于“反裘运动”的肆虐,到了1990年,竟剧减到1亿美元。反裘运动的最激进团体PETA(理性看待动物组织),不断在美国各地发起袭击毛皮动物养殖场和焚烧毛皮店的过激行为。90年又掀起了“与其穿毛皮,还不如裸体”的运动,超级模特们全裸着做反毛皮广告,在世界各国引起轰动。另外,在纽约的高级饭店、米兰的歌剧院也不时发生毛皮衣服被涂上涂料的事件。10多年间,每届的芬兰毛皮拍卖会上,都可以看到一幕奇特的反裘景观:裸体游行者聚集在拍卖会周围,以至于参会人员有时不得不从“后门”进入会场。一些动物保护组织及有关人士不仅极力反对捕杀野生动物,而且也反对穿着人工饲养的动物毛皮,不断制造事端,攻击毛皮从业者、消费者,对整个毛皮行业造成巨大冲击。4.1.2毛皮业的复苏然而,毛皮业并没有因为一系列“反裘运动”的冲击而萎靡不振,而是在“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斗争中继续发展。到90年代末期,尽管动物保护运动仍然很盛行,但针对毛皮的过激破坏活动终于收敛了,毛皮业逐渐复苏。96年起,曾一度绝迹的毛皮时装又在巴黎、米兰一些颇受消费者欢迎的设计师发布会中登上时尚舞台。毛皮又开始受到人们欢迎,穿毛皮意味着“野蛮”和“残酷”已成为过去式。毛皮具有的原始美、自然美、野性美、色泽美、肌理美、文化美【7】是人们始终热衷毛皮的根本原因。毛皮之美,始于人类文明之始,流行于当代,也将流传于后世。而这些是人道主义理由所无法轻易否定的,他们最应该反对的只是部分毛皮从业者的某些不人道行为而不是毛皮业本身。只要人类还在利用动物,还在吃动物的肉,就没有充分的理由反对毛皮业。正如美国时尚杂志VOGU编辑长安娜温塔说的“为生产汉堡包在农场饲养动物与制作大衣而养殖水貂有什么不同?”毛皮业的迅速复苏一方面源于毛皮自身无法阻挡的魅力,而另一方面则源于反裘运动本身的理论矛盾及后期的复杂动机。4.1.3反裘运动的矛盾和实质反裘运动已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它的产生和存在与仿裘皮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仿裘皮亦称为人造毛皮是20世纪50年代由鲍尔格(George W. Borg)发明的。人造毛皮张幅较大,可染成各种明亮的色彩;另外,它具有动物皮草的外观,可仿制各种野生和养殖的皮草种类,且价格低廉,但在其性能上绝不能与天然裘皮相媲美。在极端动物保护主义者所叫嚣的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的表象之后,与某些地区某些集团的经济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裘运动的动机越来越复杂。这场运动在理论依据本身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自我矛盾。极端的动物权益保护者认为动物与人一样拥有自由生存的权利,人没有理由去宰杀它们,更没有理由穿着它们的皮张,这种观点实质上是企图以动物本身的感觉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他们甚至提出要保护苍蝇、蚊子、老鼠在内的一切动物,而这些极端的观点和行动已遭到越来越多的谴责和反对,也充分暴露了这个理论本身的矛盾:如果我们承认猫和老鼠的不平等,就没有理由主张猫和人的平等。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人(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动物)都只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进行价值判断。狮子吃羚羊不需要考虑羚羊是否“恐惧”和“痛苦”,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也只能从动物对人的利益影响出发来决定。人与动物的关系是不可能从本质上平等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已经离不开对动物的利用和依赖,动物和动物产品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实际上,我们所应当提倡的是合理利用动物资源,而不是彻底禁用。4.2毛皮文化与动物福利对于毛皮业,动物福利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也是反裘皮运动紧追不放的问题。从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待动物的态度和方式上就可以反映出它的文明程度,善待动物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国际上通常将动物福利理解为几大自由,即让动物享有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免受痛苦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动物福利基本的内容是先保证动物的健康,然后就是动物的安乐,总结起来即是动物的康乐。4.2.1动物福利与我国毛皮业近年来,极端的反裘运动虽然有所收敛,但仍然不断以新的方式出现,其中最常见的是打着动物福利的口号,甚至演变成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毛皮业贸易国及深加工大国,随着中国裘皮产业设计能力、加工能力的不断提高,世界毛皮贸易结构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近年来针对我国出口皮革产品的“反裘运动”正是贸易壁垒的体现。2005年2月,瑞士等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发表了一篇题为有趣的裘皮的文章,并在多个国际电视台播放与此相关的电视节目,文章和相关短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客观上抵制了中国毛制品进入欧洲市场。4月5日新京报以“两亿皮草收入背后的杀戮”为题作了类似的报道,并迅速被国内多家媒体、网络转载炒作,这些炒作,有意无意地为国际动物保护组织提供了佐证,使我国毛皮行业在国际上处于尴尬的局面,并且已经出现了中国毛皮制品在欧洲受阻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尽快采取有力措施改善这种被动局面。4.2.2针对动物保护组织“反裘运动”的措施首先应该尽快颁布动物福利法。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不少国家已将动物福利作为贸易壁垒,我们国家迫切需要这样的法律,既为了动物福利的改善,更为了自身的发展【8】。但关于是否为动物福利立法目前仍存在很多争议,一个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