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义辅导材料三 第三章 第三节练功的动态要求前面讲了各部身形在安静时候的正确姿势要求。对这些要求,即使练动功,动的部分也要结合动势体现出来,而不动的部分则仍需保持身形的正确姿势。至于说练动功的那些具体姿势,以及姿势的转换,那属于功法部分的内容。下面讲的是练动功的动态要求,是总的原则,不是具体的姿势。、形松意充在智能动功的预备姿势的口诀里有“形松意充”这句话,它和这儿要讲的内容有相同的地方。为了让大家加深理解,把动作、姿势做得更加合度,所以在讲动态要求的时候有必要再把“形松意充”具体讲一讲。一、形松意充的内涵形松,指形体放松;意充,指意念要充到身体里面去。这是两个内容,一个是形,包括气在里边;一个是神,包括意在里边。智能功就是强调一个神、个形。当说形松意充的时候,要从形体和精神这两方面去注意。()形松:这个形更确切地说还应该包括形体里面的气,因为气相对神来说是比较粗的,所以形和气都应该有。形包括皮、肉、筋、脉、骨以至内脏。说得更加具体点,形包括肌肉、血管、皮肤、肌腱、韧带、神经、神经结缔组织等,每个组织外面都有膜。做到形松要注意由表及里、层层地放松各组织。当然,身体要真正做到松,首先精神和意念必须要放松。换句话说,形体的放松是在意念(精神)放松的前提指导下达成的。如果我们精神非常紧张,就做不好形松。如大家刚见到我时,心情很紧张,那时让你放松,你就不好放松。有的人初次上台讲话,让他放松,他怎么也放松不了,甚至紧张得腿都颤抖起来,说话也不听使唤,就是精神没有放松,精神和形体是互相制约的。精神紧张了,形体放不松;形体真放松了,精神也不容易紧张。以前练气功讲松静,我们现在讲形松意充,神意不是要静,而是要充,这就把过去的松静原则具体化了。放松主要指形体的放松,而形松是以意念放松作为前提的,要在意念引导下进行:皮肤放松,肌肉放松,关节放松,骨骼放松,内脏放松不能囫囵吞枣地一个“放松”就完了。一般的人可以这样说,对师资班的学员得要求深一点、细点。可以把解剖学那些知识都用过来。如放松关节的时候,把关节的韧带、关节囊里面都想一想,让它们放松。当放松腰的时候,想一想脊柱、脊间韧带、脊上韧带、黄韧带等,让它们都松开。放松时注意不要用僵劲,不用绷劲,不是使肌肉使劲绷着。一般保持形体的紧张度都是靠肌肉、肌腱的紧张收缩来维持的,现在让你肌肉不要绷劲,那动作怎么做呢?人的两条腿支撑着形体已经习惯了,平时我们站立的时候并不觉得绷劲,但是有的地方还紧张着。你把肌肉使劲绷着,胳膊使劲用力伸,伸肌和屈肌都绷劲,那是什么感觉?形松是把形体轻轻地放着,能够维持那个姿势就可以了,但是又不能松松垮垮,应该是“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要松,但不能懈怠。过去农村有句俏皮话:卖肉的把你骨头剔去了。像没有骨头一样一耷拉,那是懈怠,松不能松成那个样子。同时还得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没有紧张度,胳膊就抬不起来了,肌肉还得有适当的维持平衡的力量,但不能僵硬。如胳膊飘飘悠悠地一字平伸着,肌肉需促持一定的紧张度以维持平衡,若肌肉用力收缩,使劲绷劲,这样虽也保持着姿势,但那样就僵了。“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是放松的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该怎么去做?看二至五岁的小孩,他们走路、拿东西的动作就是“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如小孩子弯腰拿东西,腿下蹲,整个身体也放松着下去,身体是活的,腰是圆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你让小孩子僵他也僵不了,他的肌肉没经过很好的锻炼,力量还不够强。跟小娃娃玩一玩,逗一逗他,从中能学到很多东西。我特别喜欢小孩,握手和照相的,我对小孩特别关照,一方面小孩子好接气,另一方面小孩子特别天真无邪。抱着他也好,搂着他也好,都很自然。你说“走走”,他就跟着你走了。大人就不这样了,“哎呀,栽倒怎么办?”小孩子没有这个想法。没事多看看他们,小孩一抬胳膊、转身都是放松的,都不僵,尤其看他们弯腰下蹲,拿东西。当然,不到一周岁的小孩子,拿东西时手还晃晃当当地拿不准,那是意念和形体还没很好地结合上,气还过不去。小孩子睡着了,胳膊、腿一摊,那是典型的松懈状态。成年人也是这样。睡着后,你抬起他的胳膊,然后松手放开,他的胳膊只要不是对着身体,就“啪嗒”一声栽下去了。(你把他的胳膊往他身上放,它就慢慢地下来。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性反应。)(二)意充:意充是将意念充到形体里面去。形体放松了,如果意念没有跟着充进去,这就是松懈。你只要放松后把意念跟上了,它就不会松懈了。形松和意充是相互为用的,你不能光放松,意念得跟着。拿推揉来说,推揉时形体要放松,如果什么都没有你怎么去推,怎么去收?把形体放松不绷着劲,关节放松肌肉放松胳膊抬起来,意念充到里面,一推一收,用意念支配着形体动弹,这么搞起来就不会松懈。如果使劲绷着,意念就不好充,只是支配的肌肉紧张了。练气功不是这样,而要意充,要让意念渗进去,渗到里面去。捧气贯顶法练通透,怎么去透?意念得进去,得透过去。意念充到里面,像给气囊打气一样,“呜”就充上气了。实际说得更简单一点,意充就是意念和形体相结合。你只要结合了,它就有不同程度的充。智能气功科学功法学中讲了,神形并重练法分几个步骤:神念形、神观形、神入形、神形合、神形妙。当你神念形时,意念注意这个形,就有一个意念在充。当你做到神观形的时候(观是感觉、体察),能观,必须是意念能充进去才行。做到神入形,那是更高层次了。二、形松意充的作用 ( 略)三、形松意充的方法(一)意想放松法。这是意识用放松的指令使形体放松的方法。1、三线放松法三线即体前中线、体后线、体侧线。前面一条线,松松从头到躯干到腿到脚;后面一条线,从百会向后沿督脉带着背部到腿到脚上去;再放松侧线。至于线到底在哪,差不多就行,大概一个路线,一步步往下想“放松放松”。你们要注意,放松时不要将人催眠了。下面将讲到的放松法都能催眠,因为都是从上向下放松的,意念从上向下导着走,气血随意而行,头上气血少了,再加上个单一的意念,就能进入催眠状态。催眠术,听起来很玄妙,其实做起来很简单。组场放松,按三线放松法反复讲,“安静,安静”,十几分钟左右,50以上的人能被催眠。1987年,北京海淀区智能功研究会搞过实验:大约十几个人,组场,“头部放松,面部放松,颈项部放松,胸背放松,腰胯放松,腿放松,脚放松”,反复这么导,一般十几分钟之后,场中的人的脑袋慢慢耷拉下来,别人捅他都捅不醒。2、自上而下的分部放松法闭目凝神,意念发出指令:头放松、颈放松、肩放松、胸背放松、腹放松、腰放松、胯放松,从肩到肘部放松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意想放松。这既是放松的方法,也是练功集中精神、入静的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你真要认真做,它就可以达到一般练功的效果。过去搞松静就这么放松,反复想,精神集中了,也就入静了。越入静,越容易放松。如果你自己发命令自上而下放松,内在很灵明,就不会被催眠。为什么?因为内心明着哩!自觉地发命令放松,放松了,感觉很明显,里边气多了,也感觉到了。练功和催眠哪里不一样呢?练功时你有体察,体察放松没放松,气怎么样,体察就成为明觉,有明觉就催眠不了。很多人对催眠术和气功入静二者的区别、机制不清楚。有的搞催眠术的就讲自己搞的是气功,实际二者是不一样的。被催眠的人只有被动觉,他能接收,而没有主动明觉。练功有主动的明觉,里面有个主人翁。被催眠者的主人翁跟催眠师连上了,被动地听,他只接受催眠师的信息,对别的不起反应。而练功的人有时高度入静之后(入大定),甚至将他胳膊砍掉了,他都没有反应,也不流血。为什么没有反应?他集中到一点上去了。那跟催眠有什么区别,被催眠后不是也没有反应了吗?被催眠者对催眠师的信息起反应并和它保持一致;练功者入大定后虽然对外面所加的刺激没反应,但他里面是明的。意想放松法实际上是把形和神很好地结合起来的具体运用。实质是:形体放松,意念集中,用意念来指挥着形体放松。实际来讲,任何的放松都贯彻着意想放松,都需要通过意想来放松,只不过有些人不会那么做。有的人想头部放松,他越想越紧意念太实、太执着。怎么办呢?需要再讲些具体方法。(二)深呼吸放松法此法不是在练功中老呼吸。练功中一时松不了,或来个事使你紧张松不了,就用深呼吸法,鼻吸口呼。一般集中精神搞三五个呼吸,精神及上半身的形体便放松了。过去有好多功门,练功之前先练几个呼吸,所谓“吐出浊气,吸进清气”。还有人练此法时(尤其坐着),一吸气到肚子那儿一沉,腰放松向下一坐,再呼出来。民间宗教里面,有时一吸气屁股还颠一下。像跳大神的都会蹦哒蹦哒,实际有的是用深呼吸往下催一催呢。(三)发声放松法 有的人用深呼吸放松法也不行,绷着劲,憋得慌,所以方法还要多点。“教人之患,患在方法少”,我们多学点方法,教人时这个方法不行,可以换另一个。“学人之患,患在方法多”,学学这个,学学那个,最后什么也学不会。多学点方法,你不要都练,专练一个,一门深入进去,那也可以。但人们往往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这就坏了。 发声放松法发什么声?能用来放松的发声比较多,我们用一个比较规整的、从过去的发音学来讲是比较受推崇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周潜川老先生搞出来的,即发“松”字音。上海陈涛他们搞的“放松功”也念“松松”,同时意识里面让它放松。“松”是一声,属刚音。一念松,气向上直冲额头,所以周潜川把“松”字音改了改:不能光念“松”,要从“松”变成“送”,从一声滑到四声。发“松”字音,气上去了,念“送”,气又降到下面。“松送”,这样反复地发一发,加之“松”的意境又很好,身体就放松了。一般地来说,对放松不了的人,尤其是练静功放松不了的,练这种方法比较合适。(四)贯气放松法捧起气来向前面贯,捧起气来向后面贯,再捧起气来向侧面贯,就跟三线放松差不多。三线放松用意念想,这里有意念,手还在外面导引。侧面的贯气放松要注意手这么下:先象捧气贯顶一样,手经颜面至胸,再移至腋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虎口张开,沿两胁向下导引。在过去民间宗教里有个口诀,“南海大士是观音,观音菩萨真慈善”。它是这么做的:两手捧气至头上再向下贯,同时口里念这个口诀。念“观音菩萨真慈善(拖音渐弱)”时,手沿两胁向下导,气一下子就下去了。而且当你生气气得胸闷胀饱的时候,用这个口诀也非常灵。(大庭广众我没有讲这个,怕被误解为宣传迷信。)发此音既能够放松,又能够调气,还能够舒肝。、神为主宰不管是动功还是静功,练气功的任何一个原则,任何一种方法,都必须以神为主宰。有的人说他的功不需练,不需要意识。不需要意识?没跟他学功之前,怎么成不了气功啊?(我们讲清静法门也讲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你接受了他的功理之后就可以练功了?实际是你将这个气功道理接受了,按气功道理去做了。他教功法,讲讲理,让大家跟着他练一练,然后才说:“我这个功随随便便。”可这一句话就主导着你了。“你看电视也行,看电影也行,把胳膊腿动一动就行了。”你不也得动一动吗?一边看电影,一边动一动,那不是气功生活化吗?这本身也是一种练功方法,怎么能说可以不练、可以随便?这叫气功生活化!但气功生活化也不能代替专门练功,你还必须要有专门练功。有专门练功,再加上气功生活化会更快一点。而且要做好气功生活化,得通过专门练功养成气功习惯。神为主宰讲两个方面。一、神与形合神为主宰,主宰谁?其中一方面就是主宰形体的运动。怎么主宰?神与形合。第一步是神念形。意念想着形体,发出运动指令,指令要从深层意识发出,把一个深的意念直接贯穿到形体里。这跟形松意充联系到一起了。形体要松,加上特殊的动作,意念充进去带着形体动。一开始,神念形运用的是概念思维,“我要动”,“要推,要拉”,脑子里出个概念。一推,把“推”的指令发出去作用到形体上。第二步,神观形。观是闭着眼睛“看”,实际上是体察。体察思维主导着形体。当然你也得发出指令,让形体运动,闭着眼“看”它怎么动。第三步,是神入形神到形里面去。简单的神入形是直接用运动思维。如推拉时,意识光注意推拉的动作,没有推拉的概念,但又和形体运动结合得非常好。这叫神入到形里面去了。小孩刚会说话时,他脑子里没更多的概念,脑子里一发命令,形体就直接动了,这叫运动思维。成人教小孩子走路,命令他“走走走,迈迈迈”,他不懂得什么迈不迈,一说迈,直接就迈出去了。拿东西,说拿,他就直接去拿,没有拿的概念。运动和思维相结合而统一到一起了。但是这个统一到一起是被动的、自然的、不知不觉的。我们的意识已经成为独立的了,形体活动也独立了,形体和意识分成了两家。我们现在要把这两家再合成一个。传统气功讲:本来性命是一家。性,指精神活动;命,指人的形体的这种生命活动。它俩本来是一个。为什么这么说? 小时候,形体一动,脑子的感觉是和形体及其运动联合到一起的。命和性是这么统一的。慢慢有了独立的思维称之为神;有了独立的形体活动,称之为命。然后再通过练功,把精神活动和生命活动结合到一起,这就称为性命相合。所以古人说练功就是练性与命,什么青龙、白虎,铅和汞,有好多名词,实际就是身和心或精神和形体生命活动。两者相合就是丹。但要真正做到相合也不那么容易。神入形,入宏观的形容易,入微观的形比较难。入局部的形容易入进去,而神形合(神和整个形合住,把整个形都充起来)就非常难了,因为我们的神还没有这么大的力量。过去练功达到神形合是结大丹、出神、演神之后的事。结婴儿演神之后,把神收回丹田静养,再充斥周身,丹光外放进入各个毛窍,最后粉碎虚空,这时才是真正的神形合一,而且是内外合一。真正微观的神形合是非常难的。大家现在能真正做好神念形就不错了。如练一遍形神庄没跑神。我们平时练一遍形神庄还不知跑多少次神呢,如“分分撑”,“啊呀,这么酸”,跑神了。应该是:发出“分”的指令,手就分;“撑”,手就撑;“合”,手就合。单一的意念和动作结合到一起,念着形,不跑神,不能出现与它无关的念头。一开始练动功要把姿势练熟,如果姿势不熟,打着打着,“练到哪了,下面怎么练?”你还想神为主宰?主宰不了。必须先把形体动作路线、动作要求记熟、练熟。你只有真正做到动作合度了,才能谈得上神为主宰,主宰形体活动。你动作不合度,“翘掌,成丁字掌”,翘不直,“它没有翘起来呀”,这样一想,脑子就不够了。只有动作姿势比较规范、熟练了,你才能很好地运用意识。练功为啥叫练呢?光懂得这一套不行,必须得练。尤其动功,好多动功要求你都懂得,你就懂得多深刻,不去练也不行。智能气功科学功法学第章讲得比较细致,大家可以看看。二、神与气合神主导气分两个阶段。你对气还没有感受的时候,就作意想像(以理作意);有了感受、有了感觉了,你就用意念去主导感觉到的那个气。这是总的原则。一开始练外混元,用手拉一拉还能感觉着气,身体晃荡晃荡感觉不到它。那就得想像有气。首先从道理上懂得气非常细微,恍恍惚惚、模模糊糊的。然后按照这种体性去想像。练外混元时,随着一推一拉,想像有气在出入。“这么一想,不就不虚了吗?”你想的是恍恍惚惚的东西,不是具体的,这样出不了毛病。等有了气感,意念再和它合住并主导它。感觉到气后,该神观气了,该体察那个气了。实际你一旦感觉到气,体察到气的不同特性(有的没看到颜色,但有特殊的感觉,里面有个感觉,外面有个感觉),这本身属于神观气。传统功法一般要练周天,它有个一定的路线。即便身体里的气起来了,也不允许领着气跑,领气容易出毛病。练智能动功,一旦对气有了感觉,经常做动作,你哪动,气就往哪去。这就和传统气功练周天不一样了。周天功就走任督二脉,以后打通奇经八脉。智能功呢?有了气感后练动作,但这时练动作和我们平时练动作不一样。我们平时练神形合时,做动作是按形体走的,意念和形体相结合,形体一动,带着气动。当神气相合主于气的时候,就光管气,不管形体了,意念只注意支配气的运动,形体会自然地跟着动。这不和自发功一样吗?不一样。这样练功完全是靠你自己主导着:我想这么动,意念一想就这么动;我想那么动,意念一想就那么动,你怎么支配怎么动,不管形体只管气,头脑里只想气,把形体都忘了,注意里面的气,气一动,形就跟着动起来。这完全是神作主宰的。自发功不是。自发功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姿势重复活动之后,身体里面的气动起来了,里面的气一致了,之后,气有个冲动力量,形体不通,气被憋着过不去,这么一冲,意念跟着过来,这是神跟着气动的。如果神不去加强这种动势,光静静地看着它也还可以。可一般的人,这么一动,意念就动,精神就向那儿集中,越集中气越多,冲得越剧烈。真正的自发功是要帮助冲开不通的关窍,这儿通不过去,冲一冲。可是,一加意念气更多了,冲得更厉害。这还是好的。而有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就害怕了,一害怕,容易得神经病。另外,有的人用意念带着气走,把气引跑了。本来气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身体里面各处都是平衡的,他用意念把气的力量加大了,气冲开一个决口跑了,管不住了表现为自发功不能控制。这个气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动了中宫之气。这有一个好处:使气整了,但是,中宫气一动,把神也动了,叫中宫闯黄(黄,意念)。中宫之气相当于混元窍的气。本来脏真之气是不往外跑的,他在整体动的时候,把中宫之气连起来,走到浮络上去了。遇到不通处冲不过去,加个意念往外一引,意念控制不了了,那就疯了。控制不了也叫闯黄,是小的闯黄;意念闯黄是大的闯黄。这种情况的自发功属于“神为气役”(神为气所奴役),神没能主宰气,而为气所主宰,成为奴仆,神和气的关系变了。在传统功法里有好多功法开始先练自发功。一开始先虚静,里面气一动,马上神作主宰,不能让它自己随便想怎么动就怎么动。1964年,有位老师在北海教一个徒弟。徒弟自发功一动(这是一位女士,她出自发功时能悬起三尺高),老师就来了。老师拿着把宝剑,让徒弟也拿着把宝剑,两个对打。只要自发功一出,一打,她就会迎、会破。老师打这儿打那儿,就这么引着她动。所以搞自发功不是随随便便地发,要以意念引导着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这样就不会出问题。现在有的人千方百计地出自发功,不发强着发,大家帮着催,“发呀,发呀”,这么一催就催疯了。那就不是神为主宰,功法也没了,他就片面追求出自发功。本来自发功一般来说发得对、发得好,三个月(最多不超过半年)就可以将身体关窍基本打通,通了以后就不怎么动了。好的自发功也是神和气合到一起了,但它是属于神合于气、气为主动的,气怎么动,神跟着怎么动。神为主宰的神气相合是神作主的,神先发命令:这么动,那么动。两者有这么点区别,机制不完全相等。 、调整虚实调整虚实这一原则也是很重要的,是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的练功必须要注意的。练动功的时候,主要讲重心的虚实,重心关键在于姿势方面;还有神(意念)气的虚实;再有,身体里的气脉还有虚实。随着动作的变化,里面的虚实经常在转化。这个动作中这个脉实,那个脉虚;那个动作里,那个脉实,这个脉虚。我们现在练混元气功不太重视脉,所以对这个虚实我们就不讲了。我们要求整,把虚实处理好了,一个整体才容易出来。如果对虚实处理得不好,就不好保持整体的平衡,整体就受影响。一、从重心(中心)分虚实 重心(中心)所在为实。重心在哪,气就向哪去聚,力和气是一致的,力量就集中到这地方上,这儿就是重心。不是重心的地方,那里的气和力就虚。一般练功要求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但是,作动作时,总会有重心向一边偏转的变化。拿站着来说,直着站时,你的重心就在肚脐下面的正当中;如果一弯腰,重心就变了。你两脚平行直身站立,重心在正当中,两脚的重心比便为五、五;可你把重心往一边一挪,这个脚重心重了,就变为四、六;再一挪,变为三、七;变为二、八;再一挪,这边一、那边九;再一挪,全部重心落在一个脚上了。咱们练弹腿翘足时,就是重心在一个脚上。这个脚是个实,抬着的那个脚是个虚,这样人就不平衡。一开始练动功要多注意调整姿势的虚实。两边平衡了称为双重,一边重多称为单重。一般地我们不主张搞单重。那我们搞弹腿翘足这个功干什么?不主张搞单重的意思是不让你去偏,练弹腿翘足时形体偏了,但你还要保持平衡,这是增加平衡的难度。过去讲,练功要“曲中求顺”。本来练功要练得顺,可当你练的时候加上个曲,不让你顺。当你曲的时候也还能够顺,那你的顺的能力就增强了。练动功中“曲中求顺”以八卦拳最为明显,他们练功身体拧着,上肢也扭,腰也扭,腿也扭(原为腿),叫“三扭”。但它最后得“曲中求顺”。练完了“三扭”,还得练三顺。不能光走圈,还有直面走,在直当中求曲。练功的目的是保持平衡、中正,可有时在练功动作当中故意搞得不平衡,在不平衡当中让你求得平衡。这就需要调节它了。 调节虚实的关键是要懂得分清虚实。重心所在为实。怎么调节呢?你先要把两只脚的重心调一调(往当中调),使身体左右平衡;用脚来调整:根据具体情况把重心放在脚掌、脚心或脚后跟,使身体前后平衡;通过整个身体的平衡调整虚实。不同的动作当中有不同的姿势来互相平衡。如站三心并站庄时,有的人两只脚放得不对称,这样就有微细的不平衡。先要把脚放得对称,再动一动重心,找一找平衡。怎么找呢?把百会提起来,头要中正。头往哪边偏,重心便往哪边偏。头中正了,再调节平衡就容易了。比如说,站庄站得很矮,手在前面和在体侧就不一样,手在前面还抻着点呢,容易点,如手在体侧,往下就不好蹲,手放在身后往下蹲更难,和放在前面差很大力量。这都属于根据你那个不平衡,彼此之间的互相牵扯,通过姿势体态来调整平衡;通过意念调整平衡,在下面讲它。二、从意念分虚实意念往哪放,气就跟着过来往哪儿集中,这儿就是实;相反的方向气少了,那边就是虚。别人推你,你将他一拉,他就不平衡了。他一推,整个的平衡力(一个整的力)往前来了,你若从前边和他对顶,他不怕,他有力量,可以把你推出去。你带着他顺势轻轻往前一拽,一个“顺手牵羊”将他牵过去,若从后面推就更容易。他往前一推,你从后面或从旁边一碰,他就倒了。所以武术里有“一巧拨千斤”的说法。“竖来横破”,竖着来的力量,横着破。他往前推,意、气、力前冲,后面与侧面就空了,你从侧面或后面一顶就会使他失去平衡跑出去。意念所在处为实,意念不在处为虚。练功中要多注意这个问题。要保持练功的整体性,怎么办呢?你要会意守全身,一口钟似地把全身都罩住,意念都有。再一个,练功如果有往前的力量,意念得向后。太极拳称之为坐力,向下坐,往前一推,后面向后一坐,身体前后分开。爆发力是这么坐,不是爆发力呢?后面用意念。如练捧气贯顶法,前面一捧,后面也捧;往前一推,后面也推,这就把身体拉开了,成整的了。意念要照顾全身,身如一口钟一样。“坐如钟,站如松”。圆圆的大松树的周围都是一样的,这么用意念来罩住周身。但是总有一个前、后的问题呀?后面不要全空就行。往前去要注意后面,往左去要注意右面,你总是个整的。意念一罩就实了,不虚了。我们练动功时要时时刻刻注意照顾全身。在怎么练好捧气贯顶法、怎么练好形神庄里,有的地方结合具体动作谈了这些问题。希望同志们多想一想这个问题,多动一动。如果我们把意念的虚实(意念所在处为实,意念不在处为虚)和重心的虚实重心所在处为实,重心不在处为虚)一交合,就可以出好多变化。比如一抬腿,重心全部落在支撑腿上,抬起来的那条腿是虚的。可你加上意念,那条腿又实了。那个实是虚中之实。本来这条腿着力,力量全在这儿,变成全实了,可意念不往这儿放,注到另一条腿上,重心拉过去,它这儿又虚了。这样相对地形成了平衡。同学们在单腿站立不能平衡的时候,把另外那条腿加上意念,一衬,它就好平衡了。因为气不仅靠形体来引动,还靠意念来引动,要通过形体和意念互相结合来调节虚实。我们真能随时注意调整意念、形体,身体平衡就容易达成,整体性也容易做到,神形相合也容易做到。在调整虚实的时候,既要发挥神的主宰作用,又要发挥形松意充的作用。这几个原则既相互平行,又相互制约。神为主宰是最根本的,形松意充也得神为主宰。还有一个比较高级、复杂点的虚实(书上没有):意念和人体的气的虚实、意念和大自然界的气的虚实。下面结合着松透、神为主宰来讲讲这个问题。智能功虽然一开始着重于通过形来练气,但更强调意的作用,所以练功里面就有意念和气的虚实问题。若从这两种物质的质量来看,人体的混元气含有的“物质”性多一点,它相对于实体性物质来说是很虚的,但若对意念来说它又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比方一练功,觉得里面气在动,皮肤上的气的流通(簌簌地)也感觉到了,这是实实在在的。那个意念是虚的,虚而灵。我们练功时要避免光去练那个气,光注意气和气随形体的运动,那样练气、练气,把气练得很踏实,称为踏实之实。把练功都注意到气上去了,就偏了,这个气就不灵通了。有的人练气功练出了毛病,气结住了,把那个气太固定了。但是,如果你不注意气,光注意意念,这个意念往往就跑了、飞了。他们虽然说要把心定住,可一般人不好定,神得不到气的留恋,就跑了。所以好多和尚、有些大法师讲起理来一套一套的,但他们的身体也不好。他参禅、打坐,按说打坐应该起功夫吧,但他打坐时光注意意念,不注意气,那个意念是虚而灵的,没有气神就乱了,跑了、飞了。有的人光练气,不行;有的人光注意意念,也不行。这样都不能达到很好的结果。智能功要解决过去的弊病,练内气外放、外气内收,让你把意念和气结合起来,那个气是个实,意念是个虚,意念和气一结合,就成为实而虚实中有虚。这个实是有主宰的实。意念的虚是有气留恋的虚,跑不了了;实呢,称为有主宰的实,不是非常踏踏实实的、挤着的实了(那样实就出毛病了)。有的人练硬气功练出了毛病,晚年身体不好,那是气太实了,不够灵动。有主宰的实,怎么去想,怎么去练呢?如果你感觉到气出去了,那就可以了。如果你感觉不到呢?就得凭想像,你想模模糊糊、雾气沼沼的气在向外冒,一收,又进入人体。你用意念一想,这实际是意识造形。但你不要故意造成什么样子,要造得模模糊糊、恍恍惚惚才行。一具体,那就不是气了,成有形的东西了。你造的形是模模糊糊的,你的精神本身也是模模糊糊的、恍恍惚惚的,这两个恍恍惚惚一结合,它就强化起来了。所以我们练功时不能光“推收推收”,你得想这么一推,恍恍惚惚的气出去了,恍恍惚惚的人体,恍恍惚惚地一开一合,气出来进去。要注意意念为虚而气为实,跟前面所讲的虚实中的意念不一样了,这儿分虚实是为了使我们的气更好地灵通。那个气是实有的,而神是虚灵的,这样的虚实相合而使人的气机变得灵透,使我们的气机有了主宰。再有,意念和大自然界的气也有一个虚实的问题。练功时意念不是想各种事物的气,而想最原始的混元气、混元子。那个混元气、混元子非常非常地虚,它在某些方面和意元体有相仿佛的地方。意元体也是个虚,但跟大自然原始混元气、混元子的虚不一样。那个虚是自然的虚,而人的意元体的虚有灵动之性。它里面有个灵,还有个动,能主动地动,它主动地一动,这个情况就称为实。大自然的混元气不会自己灵动,那称为虚。练功时,一推意念出去,跟大自然界的混元气结合。混元气非常虚灵,相当于虚无(是虚的,但不是无)。意念跟虚结合后,大自然界的混元气有了灵动之性,有了生命力,可以为人所利用。人体里面的气是实,意念是虚,意念和气一结合,气的实就变成有主宰的实,而不是真正的实;大自然界的原始混元气是个虚,我们的意念是灵动之实,意念和大自然界的混元气相结合,使大自然界的混元气变得有灵动之性,能为我所用。我们要经常注意这两个虚实。意念和这两个气结合后,身体里的气是实而虚,外面的气是虚而实,这个虚和实当中用意念结合到一起,这么一结合,为人所利用。要随时这样想:自身的气本来浓厚一点、纯厚一点,外面的气清虚一点,用意念把这两者往一块一媾合,就成了你自己的了。这一点很关键,我们要经常这么来体验。如果你经常这么体验,那就属于高层次的练功方法。这相当于以虚空为炉鼎,以自身的精神气意为药材,大自然界清虚而且灵动,它来陶冶你,你自己到里面去锻炼。、开合出入书中没有这一项原则。智能气功讲动功,这一动本身就带着气在动。开合出入最根本的是气的开合出入。我们在讲混元气的时候还要讲到,气的运动形式有开、合、出、入、聚、散、化这么七种,它和我们这里讲的开合出入原则不能划等号。开合出入的目的是为了气的开合出入。分以下几个方面:一、形的开合形体往外一展为开,向心(向心脏)一收为合。一般地,肢体往外展的时候,形体开,气跟着开;往里收的时候,形体合,气也往里合。开的时候,气就出;合的时候,气就入。形体各个部分都一样。口开,气也开,往外出;闭口,气往里合,眼睁开,瞪大眼睛就跑气。大至形体动作,小至小的毛窍穴道、五官七窍,都是如此。我们一开始练功就得练得会开:大的动作会开;微观的毛窍也会开。毛窍得用意念来开,意想毛窍开了,气出来了。意念和气相合,气要来回出入。怎么去出入呢?通过开合带动出入。开的时候气往外跑,合的时候气往回收。加上意念,开的时候让气往里进,合的时候让气往外出行不行?合的时候气不好出去。这是通过形体的开合来练气的开合。但是我们要注意,经常开的地方要让它合。口经常开,闲话少说,注意合着;眼睛经常往外开,你注意通过意念往回收着(不是闭着眼睛)七窍要经常向里面收,向里面合。不是让形体合,是让意念往里合住。一合,气就进去了。前后二阴也要合,经常注意这个合。经常开、开惯了的地方,你不要让它开,让它合;平时不会开的地方,要锻炼让它开。天门不会开,想着让它开;劳宫不会开,让它开;涌泉不会开,让它开;命门不会开,让它开;神阙不会开,让它开对大的穴道,意念让它开。如十三门,形体往外一展开,意念一冲,想着让它开。大的动作是形动开合,形体各部分的小动作也是开合。像掌心一凸、一含,脚心一腆、一收,不都是开合吗?各个地方都要注意。二、意念的开合意念的开合即意念往外想、往回收。智能功的第一步功“捧气贯顶法”的外推、内收,就是让你一开一合。这个意念的开合对智能功来讲非常关键。智能功为什么效果那么突出?它就那么几个动作,气功界里面没有练过智能功的谁也瞧不起它。“练捧气贯顶,就那么比比划划就管事?”它能管事就在于这一开一合。捧气贯顶法都是开合,尤其做小动作时。如手一推一拉,掌心一凸一含,形成有节律的按收按收,这一推一收就是个简单的重复;一出一进、一出一进练气功就是入静、集中,使脑子里有序了。有序就是有秩序。你的脑子里不会什么东西也没有,一定会有小的波动,但是大的波是有秩序的就行了。智能功给你加一个秩序,一开一合,一开一合,很有秩序,你一练一重复,就叫做混沌。混沌就是单一的无限重复。现代物理认为什么事物都有它自身的混沌。它那个混沌是它里面一个特殊的东西,即无限的重复,这就是它本质的混沌。都达到统一上来混沌。我们一推一收,内气外放,外气内收。内气外放不就是开吗?外气内收不是合吗?意念一开一合、一开一合,脑子里面这么一反复就达到混沌状态了。混沌状态就是高度静境啊。1992年开学术交流会时,广州中山医学院搞的脑电图混沌动力学试验,就是一般的内气外放、外气内收,很快混沌脑电图就出来了。我们用意念搞开合,意念一开,气跟着出去;意念一合,气跟着回来。三、发声的开合一般来说,开口呼是开,合口呼是合。拼音里面没有i、u、这三个字母的,发的音基本上属于开(口要张开发);有i、u、这三个字母的,发音都是合,发音时嘴要闭上点。有u、的合得更多一点。i是合中开,u和是合中合。四、呼吸的开合一般的呼气是外开,吸气是内合。这个开合是指人和外面的气相通。一吸气,外气进来;一呼气,体内气进去。身体里面往外开的时候,往往就不是这个样子,但是和外面自然交换的时候是这样的。关键是意念。意念怎么支配它,它就怎么动。我们在没有学气功理论之前,人体生命活动都是自然进行的,学了这些理论之后,要主动去运用它,主动地运用意识,靠意识来发挥作用。练气功就是要用意识统帅整个生命活动。你统帅生命活动统帅得越多、越广泛、越彻底,统帅的能力越强,你的功夫就越高。智能功练功没那么多神妙的东西,就让你的精神来统帅你的形体活动。咱们也不成神,也不成仙,就成人。你统帅生命活动统帅得好,你的层次就高;反之,你的层次就低。 一开始我们不讲调息,为什么? 第一,一开始练功,动作、呼吸不易很好地配合;第二,如果腰、腹松不开,含胸拔背做不好,调息就调不好。真正有了这个基础,练功熟了之后,它就自然而然会配合呼吸了。尤其是练捧气贯顶法,一呼,气推出去;一吸,气收回来。这样将通透度就加大了。一开始教时,按步就班有规矩,熟了之后就灵活地运用。咱们讲了这么多内容,你觉得哪一个对你更加有利,你就用那一个。但你教功的时候,对初学者就得按最简单的去教才行。 、动势要圆活、绵连、和柔以上讲的是总的练功原则。下面讲做动作时的要求。这个原则讲的是总的动作要求,它有三个内容:一是圆活,一是绵连,一是和柔。 一、圆活首先讲圆,圆有几方面的意思。一是按动功的要求来说,在整个动功套路的前后安排之间,每个动作运动的过程,都应该有圆的内容在里边。一有圆,里边就有活,活就是在动作运行过程中没有停滞。只要动作运行路线走的是圆的,动作是圆的,那么姿势就活了,气就自然通起来了。再一个是你本身整个形体各个部分要圆,这样里边气就活了。本来肢体是一截一截的,关节一动应该有个角,但是我们要求要圆。尤其是有点衣服遮着,从远处一看,要是个圆的。一圆它就能空,一空里边的气就能发生运动、变化。若不圆就容易死,一死气就停滞了,就不通了。即所谓“圆空法生”。怎样才能做到是圆的呢? 从里边往外要有圆撑的力量。拿站庄来讲,两臂在体前环抱,两个胳膊应是抱着个圆;在两手相接的地方也是一个圆;虎口张开,也要有个圆在里边。另外,身体站着也要圆,形体其他各部分也都应该注意圆:腋窝不能挤着,要虚腋,拿气往那一撑一充,要有圆的意思;两个大腿相夹的裆部也要圆,叫调裆,也叫圆裆。裆怎么才能圆?要有点力量,用意念往外撑。练太极拳讲“勒腰束气把裆撑”,就是要裆圆;喉头往回收,是要把喉后壁往外撑,把喉张开,让里边圆。身体各个地方都圆了,周身的气才能更好地通畅起来。要圆,就必须用意念去充。这是总的要求。但是,智能功有的动作不圆,譬如形神庄。形神庄是要把气练到发肤指端去,好多动作都是直来直去的,立掌分指整个胳膊直了,弹腿翘足腿直了。这样,你做小的动作就要圆。比如说立掌分指,分指的动作要圆一些,力点要圆一些;弹腿翘足一翘足的时候,动作要圆一些。这样要求就更深了。一开始肢体的端头能用上力就不错了,能够直着用上力,慢慢才能放松一点。当然,形神庄有的动作就是要你保持90度,如展臂动作,所以做这些动作,就要注意保持外方而内圆外面是90度,里面圆撑着,而且不是每个动作都到了位,见棱见角,才做下一个动作,是在这个动作将要到位时,一拧一带就走到下一个动作了。好多动作都可以用内圆来解决外面那个角,能时刻注意它,里边的气就始终是通的,如果你一挤压,气就不好过去了。你一摆姿势,手一动有没有气魄,就看你有没有把意贯进去,动作圆不圆。意念能够充起来,就是圆的,从外面看起来气魄就大。另外,有的动作要注意肢体角度的转换,动作一转变,也应是个圆。譬如很简单的起式中开始的翘掌动作,本来两手是下垂的,一翘掌不是随便起,而往外一转拧开,往外一拧整个臂是个旋,是个圆。按分解动作,先转掌心向后,臂一转,轻轻一拧,手就自然而然划了四分之一圆。还有运用一出一回要注意圆,不是直去直回,当一回来时有个小的螺旋,但注意不是故意使劲那么做。譬如你往外一推,推到头了,胳膊已经直了出不去了,再把腰往后松一下手就往前去了,腰再往前一塌手又回来了。要体会用腰带着手动。如果练功的时候,是用腰这么带着做,手就会出现往复折叠,动作的出去、归来就不会是死的了(开始站着练不好体会用腰带,坐着好体会些)。这种练法、这个诀窍,本来是太极拳讲出来的,可各种功法都可以用。太极拳练功讲沾、粘、连、随。手一出动,腰一长,之后再回来,沾、粘、连、随就在姿势变换这一点上体现出来。动作的一出一回,里面有圆,有圆之后才能连到一起,不是断的了。拿腰这么一带,它会自然地形成个小圈圈。当然,腰不会旋转,但腰那儿有气连着。在讲腰为主宰时还要谈这些问题。在这个方面,同学们须慢慢体会圆活,在绵连中也还要讲到它。二、绵连连绵不断我们说绵连不断,为什么说绵连而不说连绵呢?我认为,连绵不断使人想到好像有些绵线连着,一般容易有丝丝拉拉、有丝存在的感觉,有这个意思。绵连不断就不是了,很绵软地连着不断,从意念当中更浑厚,里面连得更多一点。比较来说,连绵就是用丝连着不断就行了,它的气意就小、就少。(一)动作的绵连。动作绵连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普通运行的绵连。一个动作、一个姿势,无论怎么动,在运转过程当中要绵连不断,也就是动作要均匀。一个动作,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就不容易连上了。我们要求将来逐步做到慢也绵连,快也绵连。一般练功练得慢的时候容易绵连,但太慢了不会做得非常匀,就会动一动,停一停。你真做到非常慢时还总在动,那就比较难了。所以开始练的时候以中速度稍稍偏快一点来体会绵连比较好一点,逐渐走向中速度,再到中慢速度,以后更慢。动作运行要非常均匀,就是快而不断,慢而不停。绵连就要求动作虽然很快,但是里面没有停,应该是快而无停,慢而无断。绵连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动作间的转换要绵连。有时快的一个动作打过去,一换姿势就停了,要求快的动作变换也应该非常快,也得连上;慢也不能停住。一个动作打快容易,但要总是连着,不让它断了,这个姿势出去到回来就不好做了,所以绵连跟前面的圆又连上了。一个姿势运行到变势子的时候,若直线出去,直线回来,当中必然要停一下。往前去一折回来,方向变了,当中就有个停。所以要用腰去连。姿势或动作断了,可拿气连上了,这就是形断而气不断。有的时候一个动作气跟不上了,但意念不能断。从形的绵连应这么去搞。(二)气的绵连。每做一个动作,不能光想着形体,还得考虑气。气本来是在身体里边自然流通的,我们只是没有认真去体察它。比如这么慢慢一抬胳膊,应该不是光胳膊抬,至少觉得跟肩、胸、背连着,慢慢体会一动跟两个肋、跟丹田、跟腰也连着。先能觉得跟丹田和腰连上了,可以进一步体会丹田气怎么往外出。做动作很匀,丹田气出来就是均匀的出,回的时候也要是均匀的回去,不要一股一股的,不能绷着冷劲,应该使里边的气跟外面连着。这样就是人体内气的绵连,就是绵绵不断,总是很均匀地出来,这一点比较难一点,需要慢慢去体会。坐着比站着好体会一点,另外,躺在床上,举胳膊的时候,胳膊容易放松,这样放松一动,首先是上臂的气好体会,再稍稍用肩一动,往往就连着胸。但是连到腰上的可能性比较少一点,因为躺着整个上半身都作为支点了。有的同学问放松了是什么感觉,你没事就仰躺在床上,除非有意绷劲,一般上肢都是松的。躺着这么比划,动慢点去感觉。能体会到松,再让它很均匀、很绵软地动,这么去多体会、多做、多练,从形体到气就都能感觉着了。 (三)意的绵连。它是通过意念来实现的,得作意去想。一开始不好连,得用意念想着形体和气是连着的。比如做捧气贯顶,你随时随地都要想两个手连着,要想:我捧着个气球,气球是一层非常非常绵软的薄薄的皮,只要稍用点力“扑嗤”就破了,要很放松地托着它,这样来做意。我记得大概在1964、1965年,我跟一个正骨老师学习正骨时,他就讲,他们老师是练八卦的,老师教他的时候,说练正骨手上是要有劲,但手还得练得非常软。怎么办呢?他们老师不是让想,而用非常薄的油棉纸弄个球,就直接拿着它,你稍稍用点力,它就扁了,就这么捧着,左边转,右边转,升起来,落下去,这么搞。他们老师还让拿手摩挲油单纸空棉球,一点也不许空下了。这一摩挲可不容易了,你只要稍用点力气一按,它就瘪了。我想他们老师可能不光是让他们把手练软,关键是为了把两手的气练整。这是个绵连。原来我练拳时,我老师讲,两手一动一拉开,想着里边有球,跟着胀大,一撒手就掉了,一按就破了,这么连着动。如果你这样做意,再捧气贯顶,往上捧起个气球来,那感觉就不一样了。练捧气贯顶的推收时,你加上意念想着手上拿着个球,两臂和身体当中还是个球,手外和天边还有一个球,肩膀轻轻一推一收,这些球都连着动起来,内气外气连上,绵连不断,就自然而然起变化了。同学们要这样去体会,不要把它光当个姿势,练功时把意念加进去,想着整个都是气球连上。在周身一家中还要讲这些问题。绵连要用气、用意连上。当然,练动功要靠姿势的变化来完成这些内容。、周身一家周身一家就是在练功时要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在过去练功夫,坐功是庄法,站庄也是庄法,练静功的时候,要求你用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来,周身都得有气,以前讲“头顶佛世尊”,意念头;“口中念观音”,面部;“身后是真武”,身后真武大帝;“身前是老君”,讲身前;“左边是青龙”;“右边白虎神”。其实是干什么呢?就是一打坐,加上意念,周身像一口钟罩起来。你想头顶,顶头悬;面部,观世音嘛,面带微笑,很慈祥很慈善;身后真武大帝,把背拔起来放松了;身前,开胸;左;右;意念放在正当中当中是个钟锤,里边随便摆,打哪都行气往哪走都行。这样练起功来。静功是这么走,练动功也同样要注意到这些东西。练动功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形上走整体。一、身形的整体性。用意念罩住的整体是从意上走,练动功的关键是要有身体的整劲。这个整劲就需要我们上下左右相合。无论是练武功的动功还是练气功的动功,脑子要有个概念:肩和胯是相对应的,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同样,肘和膝用意念连上,手和脚连上。意念这样一连,再百会一提,感觉就不一样了。加个意念就能使我们统帅周身的力量强化起来。安静呆着好做,动的时候就容易忘了。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都是从形上走的,然后再把躯干解决一下,这就是练气功所讲的“三圈相摞”。(咱们完全讲气功的,因为武功的“三圈相摞”和气功的还不完全相等。)“三圈”是:两个髂骨最高点一连算个直径,平着作个圈圈,这是一圈;经两个肩胛骨的下角(约在乳房下面)那儿,平着这么一圈;经两个耳尖,平着作一个圈。一般腰不会放松时这个“三圈相摞”不好做,咱们坐着时腰部都会放松,因为体重拿骨盆支撑着。而站起来后,臀部不着地,身体靠胯关节支撑,后面脊柱绷上劲,不好往下放松,所以坐着好做。(下边庞老师带功)把身体坐正了、坐直了,百会往上提,先放胯骨那个圈,着了地,放平了;肩胛骨那个圈往胯骨上放,往下一摞;头这个圈往胸上放,往下一摞。注意百会上悬,头要正,眼看着前面,头低得太多就提不起来了。目要很自然地平视前方,额头是放松的,这样用百会往上领再来一遍(略)。这就是“三圈相摞”,这样气就整了。将来坐功也好,站庄也好,如钟、如松都是这么调整,这么一调,里外的气都变样子了。记得1980年我在北京讲身形要求时讲了“三圈相摞”,当时有位70多岁的老人家,满面红光的,听了课后说;“庞老师,我练了几十年没解决的问题,这下解决了。”他练拳一辈子,就是气整不了,里外的气不能整地连到一起,听我这么一讲解决了。所以形体的整体,一个是从肩、肘、腕和胯、膝、踝这外三合上去做,再就是通过三个圈往一起摞来解决。这是从形上走的,你要经常注意这么练,这么整。二、局部带动全身。在练形神庄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体会以局部带动全身。讲动作要领,每一个动作都讲的是动的部分,它怎么样和全身联系呢?有些节我们讲了,比如龙头鹤首。龙头鹤首本来是头部的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招入职培训课件
- 垃圾焚烧面试题及答案
- java基础类型面试题及答案
- 综合保管副班长考试试题及答案
- 骨性关节炎考试题及答案
- 针织技术考试题及答案
- 道具趣味测试题及答案
- 检察遴选面试题及答案
- 政治试题联考试题及答案
- 胡萝卜考试题及答案
- 医院综合门诊部综合管理体系建设
- 2025至2030年中国SCADA行业市场运行现状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5年宜昌市猇亭区招聘化工园区专职工作人员(6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年山西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取证考试题库(含答案)
- GB/T 9869.2-2025橡胶用硫化仪测定硫化特性第2部分:圆盘振荡硫化仪
- 厂区参观流程规范
- 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2025公需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与高质量发展》20学时题库及答案
- 采气工技能操作题库
-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小升初数学试卷
- 高压氧治疗相关知识
- 外科学麻醉专题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