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交通志(2001年2005年).doc_第1页
海门交通志(2001年2005年).doc_第2页
海门交通志(2001年2005年).doc_第3页
海门交通志(2001年2005年).doc_第4页
海门交通志(2001年2005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门交通志(2001年2005年) 海门地处长江下游北端,地势平坦,河网交错,十分有利于水陆交通事业发展。民国9年(1920),近代实业家张謇在建设大生第三纺织厂过程中,为解决“大生三厂傤料运机”,出资10万元,修筑了长6.5公路的三厂至青龙港的“青龙港铁路”。同年,县内第一条过境公路南干公路的兴筑,共同掀开了海门交通的发展篇章。到1949年,全县公路里程总计117.7公里。1958年全县90.9的公路改造成晴雨公路。1990年,县内有晴雨公路18条,总长286.95公里,已实现乡乡通公路。全县有公路桥梁114座,3228延米。1994年底,全县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沥青路面)。19962005年期间,全市公路建设快速推进,新增公路里程1352.29公里,新建、重建公路桥梁123座,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0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648.623公里,公路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648公里;全市内河航道32条,通航里程347.99公里;全市拥有各类汽车15778辆,摩托车141044辆,拖拉机2590辆;各类船舶356艘15227吨。其中营业性运输客车573辆,货车2237辆,营运船舶43艘6432吨。第一章 交通设施第一节 公路高速公路通启高速海门段 南通至启东的高速公路海门段,由省交通厅高速公路管理中心总投资40亿元,工程于2001年7月动工,2004年10月建成通车。通启高速为宁启高速的组成部分,西起宁通高速九华立交,东止启东市汇龙镇全长108公里。海门段全长40.015公里,途经我市天补、海门、德胜、常乐、悦来、麒麟、三阳等7个镇24个村。海门段全线设互通式立交桥3座(海门、悦来、叠石桥);分离式立交桥5座(茅呈立交、麒麟立交、包临线立交、锉西立交、阳南立交);特大桥1座(青龙河特大桥)、大桥2座(圩角河、大新河);服务区1个(麒麟服务区)。公路设计时速120公里,双向四车道,桥梁荷载等级汽-20、挂-120。路基顶宽28米、平均填土高度3.835米。通启高速的建成通车使海门到南京的时间比原先缩短了近1小时,是目前境内最高等级公路。省级公路S336线海门段。始筑于民国9年(1920),民国14年12月竣工,取名南干路,列乙等支干,系县内第一条过境公路。民国17年,列为江苏省5大干线之一,更名为浦海路,由江浦经浦口、瓜洲、南通而达海门。民国22年更名为浦启路,经茅家镇、三厂、常乐、三阳、和合镇至启东汇龙镇。民国37年定名为通启路,1975年更名为通启寅公路。1990年全省公路统一编号为苏325线。自南通县川港镇向东进入海门境西海坝,经天补、海门、三厂、悦来、三阳等镇,于塌水桥出境入启东市。2000年全国公路普查过程中,更名为海通复线,统一编号为S336线。该段公路横贯海门全境东西,自启东至海门市临江镇入境,经三厂镇、海门镇、三和镇出境入通州市。1958年前系土路面,以后筑成砂石路面,1975年按二级公路标准改线,由三厂镇向东,经厂洪、临江至决心桥出境入启东市,路基宽13米,路面宽7-9米,次高级渣油路面。1987年起,用3年时间,对海门镇段4公里按一级公路标准改造,1989年10月竣工。1996年对启东交界至瑞江路转盘段进行了改造,1999年-2000年重新改造,为二级公路,沥青砼路面,路基宽22-28米,路面宽20-28米,2001年三和转盘至通州段改线,经三和转盘向西至兄弟村入通州境。该段为一级公路,水泥砼路面,路基25.5米,路面宽22米。2005年海门市段公路全长40.198公里。S335线海门段。原名新通吕线,由启东市吕四镇开始,经海门市东灶港镇入海门境,经刘浩镇、包场镇、正余镇、货隆镇进入通州市境。海门段全长28.88公里,自1980年起兴筑,至1991年10月全段竣工,历时12年,按二级公路标准分6期建设。全段为次高级沥青表处路面。2001年全至2003年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分期实施、改造,沥青砼路面,路基宽25.5-26.5米,路面宽22-23.5米。2005年该段公路全长26.726公里(不含与S221线、S222线重复里程)。S222线海门段。原名掘青公路,民国19年(1940)在县境内筑成土路面,1958年建成碎砖泥结砂石路面,列为省道。1989年命名为海青线(海安至青龙港)。2000年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中,编号为S222线。该段公路由通州市三余镇向南入海门境,途经货隆镇、四甲镇、常乐镇、三厂镇至青龙港结束,沟通全境南北。1988年起,按二级公路标准分期、逐段拓宽改造,2004年全段拓宽改线工程完工,线形走向变自S335线通吕河货隆大桥向南经四甲镇区至合兴路口为合兴路口直线向北至通吕河兴隆大桥与S335线相接,利用S335线向东至货隆镇区与原线路汇合,该段路为二级公路,沥青砼路面,路基宽14米,路面宽12米。2005年该段公路全长29.39公里。S221线海门段。兴建于2002年,由通州市向南进包场镇入海门境,向东经东灶港镇然后沿东南方向至红中村,与S335线交叉后合并,从天汾镇入境到启东市。该线因靠海,列为国防公路,亦称海防路,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施工沥青砼路面。2005年海门段公路全长13.703公里。市、县级公路:吕通线海门段,吕通公路,筑成于民国9年(1920),取名东干路,列为乙等支干。民国17年改名为中山路。民国24年,全线加铺煤屑、碎石。民国37年更名六吕(六合至启东吕四镇)公路,列为国道。1958年改为通吕线,1988年降为县道,2000年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中,更名为吕通线。该段公路自启东吕四镇开始,从海门头甲东400米处入境,途经包场、余东、四甲、国强出海门境至通州二甲镇。1988年分段改造,1990年有10.5公里筑成沥青表处路面,至1994年已全部改造为沥青表处路面,2005年该段公路总长36.143公里。新常线海门段。建于民国12年(1923),为南干路海门段一部分,自掘青公路常乐交叉口向东经麒麟、悦来、三阳至塌水桥入启东市,县境内长26.21公里,路基宽13米,路面宽3.5-5米,1958年加铺砂石。1975年通启公路改线由三厂直线向东后,该段定名为常久线(常乐至久隆)。1989年对公路进行了分段改造,三阳镇区首先拓宽成路面宽18米的油路,随后悦来镇区段相继拓宽,1990年拓宽改造筑成沥青油路13公里。至2003年,全线均为沥青表处路面,2000年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中,更名为新常线,2003年起,海门段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改线重建,在三阳镇区东包悦线路口向南300米直线向西,经悦来、麒麟、常乐,与S222线交叉,过青四河向西至海二线。至2005年末全段完工,全线全长31.76公里,其中改线新建路段长29.81公里,路基宽15-32米,路面宽度12-25米,沥青砼路面。北海线海门段。原名为海二公路, 1979年兴筑,年末竣工。自海门镇健康桥东侧向北,经新海、德胜、瑞祥、国强至通州二甲镇东首,与吕通线交会,县境内长16.93公里,三级公路,砂石路面,路基宽11米,路面宽3.5-5米。1993年把丝绸路向南,至人民路交叉口段1.081公里改造按城市主干道改建成水泥路面,路面宽度24米,列为城区道路。2000年至2001年把德胜向南至海门镇海易大桥5.95公里段,按一级公路改造,路基宽29米,路面宽26米。2000年公路普查时,该线更名为北海线,自通州市北兴镇起经二甲镇入海门境,途经国强、瑞祥,向西经德胜,向南经海门镇至江海路人民路交叉口。2005年全长16.563公里。2002-2003年,新建德胜镇区向北至通州二甲镇段4.7公里。至2005年该线全长16.563公里,沿线途经德胜镇、海门镇,已建成一级公路,南段公路两侧建有绿化景观林带。通海线海门段。2000年公路普查时重新调整的线路。自通州川港镇入海门境,经天补、三和、海门港至海门港港区,总长19.865公里,其中川港镇向东至天补,天补向南至西大兴段为原S325线的一段,1999年改建,2000年全国公路普查后调整为县道,西大兴向南至江心沙农场拐弯处,为原大江公路,1978年通车,碎砖泥基础,砂石路面,路基宽10-11米,路面宽5.5米,1990年三和镇区段拓宽,改造成二级公路1.7公里,1996年完成三和镇区向南至海门港的改造,路基宽24米,路面宽22米,沥青砼路面。东临线。2000年公路普查时重新调整的线路。自东灶港闸桥向南,经刘浩镇、六甲坝,至吕通线交会,与吕通线重复,经卫东闸向南,经海洪,悦来,临江,至S336线相接。其中东灶港闸桥至六甲坝段为原六东公路,1958年从六甲坝筑至刘浩镇区,为晴通雨阻土路。1961年又将土路筑至三门闸。1969年六甲坝至三门闸段改建晴雨公路。1972年筑至东灶港,1985年又从东灶港延伸至黄海大堤,路基宽7-8米,路面宽3-3.5米,碎砖路面。2003年对东方红大桥向北至东灶港4.5公里段按二级公路标准重新改造,沥青砼路面,路基宽12-20米,路面宽9-19米。1993年卫东闸向南至临江镇段新铺筑了沥青表处路面,路基宽7.5-10米,路面宽6-7米。2005年该公路总长29.202公里。三汤线海门段。2000年公路普查时重新调整的线路。自通州市三余镇向南从正余镇北3.3公里处入海门境,经正余、余东、麒麟、三厂(原汤家)至S336线。其中正余至汤家段为原乡道汤正公路,1979年-1982年修筑正余至树勋段10.2公里,1985年修筑树勋至麒麟段5.8公里,该两段于1995-1996年改造,正余至通州交界段筑于1995-1996年,全线沥青砂路面,路基宽10-19.8米,路面宽7-17米。2005年全线长23.444公里。袁天线海门段。原名天袁线,自通州市袁灶镇向南进入海门市境,经三星镇至天补镇与通海线交会。2000年更名为袁天线。 1976年县境内长6.77公里,南段按三级公路标谁设计兴建,公路用地宽11米,路基宽9米,北段1986年-1987年兴建,全线路面宽3.5米,砂石路面,1994年北段改造,沥青砂路面,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2003年按一级公路标准改造南段(天补至三星)5公里,沥青砼路面,路基宽29米,路面宽22米;2005年北段4公里按二级路标准改造,沥青砼路面,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2005年该段公路全长8.15公里.。王川线海门段。原名星海公路,自启东市王鲍镇海东桥入海门市境,经海洪、万年、树勋、平山、瑞祥、德胜、三星、至叠石桥市场出海门市境,与通州川港镇相接。全线按三级公路标准施工,路基顶宽9米,路面宽7米,砂石路面。1985年起分段修筑,至1993年全线建成通车,全长43.93公里筑成沥青表处路面。2001-2002年按一级公路标准对叠石桥至德胜镇区段8公里进行改线新建,路面宽25.5米沥青砼路面。2002年万年镇区段(即该线10.2公里至12.96公里)改造为一级公路,沥青砼路面,路基宽31米,路面宽度26米。2005年,该段公路全线长43.93公里。镇村公路民国10年(1921年)后,乡镇公路和大道主要有牛洪港至张芝山的张洪大道,长10.5公路,曹家镇至中心镇的曹中大道;通济桥至凤凰桥的通凤大道;长春镇至倪家镇的长倪大道;长春镇至八匡的长八大道;浒通镇至大洪镇的浒洪大道;长春镇至海界的界长大道等。到1949年,全县乡村公路和大道总长76公里。建国后,乡村公路得到改造。20世纪50-70年代,结合农田水利建设,乡村骨干道路拓宽至3米左右,大队至生产队的机耕道宽2米左右。80年代,乡村间的道路拓宽、取直。德胜、秀山等乡的乡村骨干路以泥结碎砖作基础,煤渣或砂石铺面,成为晴雨路,小型拖拉机、小型机动客货车均可通行。1990年,全县可通车的乡村公路总长450公里。1992年开始,全市组织实施了镇村公路“黑色化”工程,全市的镇村公路黑色路面得到迅速发展。至1996年,全市所有市至镇、镇至村的公路基本实现路面黑色化,彻底改变了原来镇村公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浆四溅”行路车的状况。2003年下半年起,我市按照交通部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速度的意见,把搞好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为农民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的实事工程。经过2年多时间的努力,全市新建、改建路面宽度3.5米以上水泥路混凝土路面,基本达到四级公路标准的镇村公路437条计661.23公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到2005年末,全市公路按行政等级划分:省道145.115公里(含高速公路40.015公里)、县道及专用公路222.579公里、镇村道1426.044公里。表1-1 海门市1923-2005年若干年份公路情况表年份公路总里程(公里)行政等级分类按路面类型分桥梁(座)省道县道道(乡)村道专用道油路水泥砼砂石路土路192311.9911.9911.991935204.1969.5105.4429.25204.191945144.0453.578.6611.88144.041949117.756.149.7211.88117.7196612.12117.78.42126.12431970130.47117.78.424.35130.47471975143.95117.74.4213.484.354.95139.00541980218.29114.3664.4635.124.3541.67176.180.44871985243.25118.364.4656.144.3542.7196.524.031021990286.398.8896.8191.264.3598.8186.16.41141995294.706102.53896.81491.0054.349233.3812.458.9251182000298.447102.819100.27491.0054.349252.4185.8634.19611820051412.19145.115207.8531037.21622.006834.118535.15942.913661注:1995年、2000年数据为南通市公路处管理公路的数据(不包含已建成未验收由市内养护的市(县)镇(乡)村道),2005年数据为海门市交通系统管理公路的数据,以交通局2006年公路普查数据为准。表1-2 海门市2005年干线公路状况统计表序号线路名称线路类别境内全长其中建成年份线路经过乡镇水泥路油路砂石路合计344.0297.976320.97315.081S221省道13.70313.7032002包场、东灶港2S222省道29.3929.392002货隆、四甲、常乐、三厂3S335省道26.72626.7262001刘浩、包场、正余、货隆4S336省道40.1986.84833.352000临江、三厂、海门、三和5S103高速公路省道40.0152004天补、海门、德胜、常乐、悦来、麒麟、三阳6吕通线县道36.14321.06315.081994刘浩、包场、余东、四甲7新常线县道31.7631.762005三阳、悦来、常乐8通海线县道19.8650.04719.8181999天补、三和、海门港9王川线县道40.88640.8862002刘浩、万年、树勋、瑞祥、德胜、三星10北海线县道16.5631.08115.4822001四甲、瑞祥、海门11东临线县道29.20229.2022003东灶港、包场、刘浩、悦来、临江12袁天线县道8.158.152003三星、天补13三汤线县道23.44423.4441996正余、余东、麒麟、三厂注:该表中数据为省公路局管理省县道,为海门交通局普查数据中一部分。海门市“十五”期间交通工程建设项目一览表(2001-2005)表1-3 汇总时间:2005年11月10日序号项目名称里程(KM)道路等级投资额度建设年行政级技术级万元其中:省补1省级网化工程改造114.031691812680(1)路面养护改造工程100.0313900105801-1苏335线海门段28.53省道一580042802001-20021-2苏336线海门段42.5省道一450034002002-20031-3苏222线海门段29二360029002001-2005(2)新建公4苏221线海门段(海防公路)14省道二301821002001-20022市镇(乡)公路931)新建项目71.45253015212.52-1海二线北延4.8市道一28507202002-20032-2王川公路叠德段8市道一468012002001-20022-3新常线32.1市道二920014402003-20052-4叠港路北段4市道一16074782004-20052-5三纬路4市道一210047820032-6秀山路西延1.17市道二40818020032-7五泰线北延4.16市道二82015820022-8包临线南延2.8市道三300902-9衡山路北延2市道一10009020042-10临东公路南延2市道二6069020032-11长海公路2.9镇道二1450130.520052-12吕通公路包场段3.52镇道三2801582005(2)改建项目21.763282362.52-13六东公路4.5市道二1050102.520032-14天袁线天补三星段5市道一200075020032-15天袁线天补袁灶段4市道二47818020052-16王川公路万年镇区段3.2市道一100048020032-17海二线南段5市道20023镇村公路661.23镇村四1950065352003-20054桥梁改造87座511025003-1通吕河撤渡建桥3座166012002001-20033-2通吕河正余大桥1座11002004-20053-3危桥改造83座235011002001-20055公路绿化42802001-20056崇海大桥前期工作1500合计868.41877893729290说明:1、投资额度依照中标合同或立项概算中的数值。2、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由工程科、质监站提供。3、栏目中的里程数为建设时的合同数据,最终以验收时为准。第二节 航道省级航道 通吕运河海门段 通吕运河为省管理养护的干线航道。海门段为区域性主干河道, 1959年11月5日开挖,1960年4月5日竣工,历时4个月。海门段河底宽25-30米,面宽58-88米,全长28.3公里。流经四甲、货隆、王浩、正余、包场、刘浩等乡镇,与三余线、黄家港河、福利河、包场河、东灶河南北航道贯通。临河建有国强、兴隆、货隆、王浩、正余、新余、包场、包东、东方红、天西10座大桥。1975年拓宽疏浚后,底宽40-45米,面宽70-90米,枯水期水位3.1-2.7米。近几年,由于水上交通超负荷运行不断出现,导致航道变深,底宽变窄,由原来标准可通航300吨级船舶的航道,现通航船舶大大超过原标准。2005年经货隆间隙式连续点观测,每天平均通过货运量达2万至2.5万吨。2005年8月19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复,通吕运河规划等级由原来的五级航道提升为三级航道。市级航道通启运河海门段 该河段全长41.7公里,按6级航道标准设计,底宽15米,面宽42.5-48米。流经天补、德胜、常乐、麒麟、树勋、万年、悦来、三阳、刘浩等乡镇,与浒通河、三余线、大新河、黄家港线、池棚河等南北航道贯通。临河建有天补北桥、常乐大桥、麒麟大桥等16座桥梁。通启运河海门段分三期开挖,首期工程于1958年2月-1959年2月进行,沟通南通县(今通州市)至常乐段;第二期工程于1971年冬至1972年春进行,沟通常乐至启东县(现启东市)界并拓浚西段;第三期工程于1978年春进行,拓浚东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通过水利、交通部门综合治理,枯水期水深可达2.2米左右,航宽10米,常年通航150吨至200吨船舶。三余线 原名三余竖河。该河北起三余与海门交界的四化桥,南至四甲闸。1993年经省航道局统一对省市级航道命名,定名为“三余线”,该线经四甲闸、通启河,进圩角河,南至海门水泥厂,1998年又新辟圩角闸向南至海门港闸航道,三余线全长38公里。四化桥至四甲闸段,长10.8公里,底宽8米,面宽31-33米,1958、1966、1974年三次拓浚,可通航200吨左右船舶;四甲闸至通启河长8.3公里,1957、1969、1982、1985、1990年几次拓浚,航道底宽10-15米,面宽25-48米,可通航250-300吨船舶;德胜通启河口至海门港,全长18.9公里,1998年对圩角河闸以南进行围垦开河造闸,面宽达到40-80米,最宽处达120米,枯水位深度达到2-3米,海门港至海门东洲港区常年可通300-400吨级船舶,最大可通500-600吨,通航状况良好。县级航道 海门河 1976年冬按7级航道标准开挖,东起启东三和港河,西与新江海河交会,全长37公里,流经天补、三和、海门、麒麟、三厂、三阳等10个乡镇,沿河建有东洲桥、海易桥、彦英桥等公路桥5座,机耕桥、人行桥33座。1984年12月至1985年1月进行拓宽疏浚,1988年、1990年两次分段用42套水力冲挖机组疏浚,疏浚后河底宽8米,面宽32米,常年可通航60吨船舶。西段三厂至新江海河段通航较好,常年可通航250吨级船舶。由于中段三厂北侧没有开通,对海门河航道整体作用发挥受到一定影响。青四河 又名青龙河,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民国9年(1920)大生三厂曾出资疏浚青龙港至四杨坝段。解放后,县政府于1952、1955、1974和1985年进行过四次疏浚。该河北起四甲合兴镇,南至青龙港船闸,出闸入长江。沿途经常乐、三厂镇,与海界河、海门河、青西河等贯通与三余线并排形成海门中部的南北水运网。河道全长15.3公里。通启河以北,由于船只较少,航道基本淤塞,时有少量10吨以下小船航行。通启河以南至青龙港段,平均水深在1.5-2.5米,底宽10米,可通航150-200吨船舶,经青龙港船闸,直接进入长江。圩角河 形成于清朝末年,北起海界河,南至圩角闸,全长16公里。民国4-13年(1915-1924)两次进行局部疏浚,1958年拓浚建闸。1986、1987年两次分段用水力冲挖机组疏浚。疏浚后河底宽8-20米、面宽32-56米。沿河建有公路桥8座、人行机耕桥5座。通启河以南至圩角闸段,航道标准为6级,通启河以北至海界河为等外级,通启河以南段常年可通航80吨级以上船舶。圩角河与海界河、通启运河、海门河等干支航道沟通,是船舶进入海门镇、德胜镇等必走的航道,是海门纵贯南北的主要水运通道。大新河 形成于清代,北起余东镇南首,南至三厂镇(原汤家)大新闸。全长15.3公里,流经余东、树勋、麒麟、悦来、三厂5个镇。该河于1949、1952、1956、1966、1974、1979年6次分段拓浚。河道按6级航道标准开挖,7级航道养护,航道底宽18米,面宽32-50米,沿河建有公路桥、机耕桥10座,常年可通航80吨级船舶。在2002年航道重新定级中,大新河航道被定为等外级。黄港线 北起通吕河,南至临江闸,是原黄家港河、十四匡河、十三匡河的合并,全长25.9公里。该线河段最早为1956年开挖,途经包场、万年、悦来、临江4镇,是境内东部地区贯穿南北的主航道之一。河道水深在2.3-2.8米,面宽35-50米之间,航道宽16米,可常年通航100-200吨级船舶。乡村航道 明嘉靖十年(1531),海门境内有可供航运的港河34条,新河2条。民国36年(1947),境内有中心河、海界河、牛洪港河等7条航道,总长285公里,可通航15-30吨级船舶。建国后,各乡村结合水利建设,开挖小型河道,到1990年,全县共有三级河64条,总长648公里,四级河2115条,总长2195公里。1990年后,由于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公路运输的日渐兴旺,内河航道船只日渐减少,不少乡村航道基本堵塞停航,仅作排涝之用。经2002年全国性航道普查,境内32条航道,除通吕运河、通启运河、三余线、黄家港线、海门河、青四河6条计187.8公里为3至7级航道外,其余26条均为等外级航道,共计160.15公里。表1-4海门市航道情况表序号航道编码航道名称航段等级航道里程起点迄吕河3级28.30启海界通海界23206000004通启河6级41.76启海界通海界33206000041海门河7级39.02海启界通海界43206000051三余线6级38.00海门港浒通河口通海界53206840001黄家港线7级25.86临江稻香村(灵甸闸)刘浩城河村63206840002青四河7级15.25三厂镇龙江村四甲镇合兴村73206000052老通吕河等外级16.16余东镇余东村通海界83206840003青西河等外级6.95三厂镇龙江村海门镇日新村93206840004青化河等外级2.06三厂镇龙江村三厂镇厂南村103206840005海界河等外级5.42四甲镇合兴村德胜镇瑞北村113206840006通沙河等外级2.01悦来镇启文村(大新河口)悦来镇启文村123206840007新开港河等外级2.05万年镇万盛村万年镇中圩村133206840008二十匡河等外级7.56三阳镇普新村三阳镇鲜行村143206840009坛口河等外级1.50万年镇射阳村万年镇镇兴村153206840010江家河等外级1.50刘浩镇永康村刘浩镇林英村163206840011池棚河等外级3.56刘浩镇周成村刘浩镇福良村173206840012义新河等外级1.55万年镇定奎村万年镇定奎村183206840013福利河等外级4.56王浩镇王灶村王浩镇德利村193206840014包场河等外级6.24包场镇包场村包场镇浜北村203206840015排咸河等外级5.92海门盐场(东灶港河口)海门盐场(包场河口)213206840016运北河等外级19.76东灶港镇闸北村货隆镇友谊村223206840017新岸河等外级6.93东灶港镇包场镇233206840018浒通河等外级18.09海门市开发区三星镇镇南村243206840019圩角河等外级6.05德胜镇李彬村德胜镇银才村253206840020大洪河等外级6.70三厂镇大洪村常乐镇培才村263206840021大新河等外级14.00三厂镇汤西村余东镇戴青山村273206840022东灶河等外级7.53东灶港镇红中村东灶港镇港新村283206840023宏伟河等外级1.71海门镇人民路海门镇丝绸路293206840024老龙坛河等外级1.51海门镇人民路海门镇城北村303206840025厂河等外级1.30海门镇东风新村海门镇光明路313206840026瑞祥河等外级6.07德胜镇瑞南村德胜镇瑞北村323206840027民生河等外级3.45海门镇中海村开发区利北村第三节 船闸青龙港船闸 青龙港船闸位于青龙河入江处,原名会云闸。民国8年(1919年)由大生第三纺织公司出资42342两银元兴建,荷兰专家设计,民国9年(1920年)建成,建成后由大生三厂管理。闸孔为3孔,通航孔净宽8米,两边孔各宽1.5米,闸底高程为0.5米,闸室长170米,闸门采用钢筋混凝土三角门,油压启闭,电控操作,上下闸首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锅底型钢筋混凝土消力池,浆砌块石立式结构闸室。船闸于1957年大修后改名为青龙港船闸,1962年更名为江苏省青龙港船闸。1975、1985年两次对闸室进行大修,1980年11月,上闸首顶部架设一座横拉式钢木行架电动开启桥,荷载为汽10级,桥面净宽为3.8米。目前,最大通航水位4米,最低通航水位2.8米,可通过150吨级船舶,年通货量为100万吨。由南通市航道管理处派青龙港船闸管理所专管。常乐船闸 常乐船闸位于通启运河与苏222公路交汇处东侧,建于1976年,与常乐节制闸相配套。闸首净宽8米,上、下闸首底高程分别为1.0和0.5米,为浆砌块石结构。闸室长160米,底宽12米,上下引河共长400米。钢筋混凝土人字形闸门,油压启闭。最高通航水位4.0米,最低通航水位2.8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年货物通过量55万吨左右。由海门市水利局常乐闸管所管理。四甲船闸 四甲船闸位于三余航线与吕通公路相交处。建于1969年。闸首净宽7米,闸底高程0.26米,闸顶高程5.56米。经1980年大修,上下闸首均用钢筋混凝土直升式闸门,电动卷扬机启闭。闸顶设有吕通公路公路桥,桥面净宽6米。闸室为混凝式浆砌块石,长200米,底宽10米,最高通航水位4.76米,最低通航水位3.0米。可通过100吨级船舶,年通过货物量50万吨。由水利局四甲闸管所管理。卫东船闸 位于黄家港河与吕通公路交汇处。建于1971年。上闸首净宽为6米,闸底高程1.26米、闸顶高程5.76米。上闸首为钢筋混凝土直升闸门,下闸首为钢筋混凝土一字形闸门,均为油压启闭。上闸首有吕通公路公路桥,桥面净宽5.5米。闸室长90米,底宽10米,可通60吨级船舶,年通过货物量20万吨左右。由水利局派员管理。东灶港北闸 建于1993年,位于东灶港入海口的主海堤上,闸孔径为8米,闸底高程为-1.24米,闸身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安装铁质三角闸门,油压启闭。闸顶设活动公路桥,宽4米,长22.3米,由电动卷扬机启闭,可通航动力为294千瓦的中型渔轮。东灶港北闸的兴建,替代拆除了建于1972年的东灶港套闸。工程设计排涝流量为64.0秒立方米,设计排涝面积35.2平方公里,工程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100年一遇 核,设计潮位6.96米,10级风浪爬高2.1米,安全超高1.00米,挡潮高程10.36米。由水利局管理。附:三余套闸 位于货隆镇套闸村三余竖河上,系货隆、王浩和通州市三余地区高低地分级控制水位与航运交通的主要建筑物,在该闸南3.1公里原建有孔径为5.7米的新街闸,因年久老化,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形势,经海门、南通两县多次协商,拆除老闸,于1966年6月建成三余套闸。闸首净宽6米,闸底高程1.6米,闸室总长80.5米,上闸首设有净宽4.3米的机耕桥,闸门用直升式平板木质门,由10吨连杆式电动机启闭,下闸首木质一字门。套闸由通州市水利局管理。新江海河船闸 位于江心沙农场副业队,1977年兴建。初建时闸的规模为7孔,每孔6米,共净宽42米。设计平均引水流量40立方米/秒,平均排水流量370立方米/秒,最大排涝流量667立方米/秒。1988年将西边孔改建为通航孔。2002年8月至2004年10月在原堤北侧160米处建3孔共32米的新闸,老闸进行了维修加固,现变成船闸。新江海河闸原由南通市水利局管理,1990年移交海门县水利局管理,2001年7月移交通州市水利局管理。第四节 桥梁公路桥 民国初期,公路桥多为木桥,石桥极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公路桥大多受到毁坏。建国初期,全县公路桥梁基本修复。1962年,通启寅公路天补段试建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天补大石桥。1964年,在掘青公路海界河上建造钢筋混凝土桥永安桥。1966年12月,县第一座公路双曲拱桥海门镇西桥(后改名为海春桥)建成,同年,在六东公路通吕河上建造双曲拱公路桥东方红大桥(今刘浩镇),采用深水钻桩、水下灌注混凝土新技术,系南通地区首创。1990年,全县共有永久性公路桥114座,总长3228米。90年代后,由于交通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相继对原有危险桥梁进行了改建和重建,先后建成了包东大桥、包东二桥、天西大桥、兴隆大桥、新余大桥、正余大桥等跨径在100米以上的大桥,兴隆大桥、正余大桥采用了预应力半截面箱梁结构,新余大桥是海门第一座系杆拱结构桥,海易大桥采用了连续箱结构。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永久性公路桥梁398座,总长15306.9延米。航道桥 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在开挖航道和兴修水利中建设的航道桥梁,因当时受经济、技术的制约,大多数航道桥为低等级的拱桥类人行桥、机耕桥,经几十年营运,桥梁大多成为危桥,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2002年起,交通部门实施航道危桥改造工程,拆除危桥,建设既符合航道等级净空高度要求,又适应社会发展的公路桥。到2005年,全市共有航道桥218座,总长7033米。农桥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海门境内有石桥2座、木桥7座。清顺治年间(16441661),境内桥梁增加到23座。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有木、石桥99座。位于长兴镇的长安桥建于道光三十年(1890),桥呈条石结构,3孔,长13.12米,宽2.6米,两端正坐8只石狮。民国元年至24年,全县先后新建、重建石桥39座。建国初期,实行修造并举、以修为主,新建木桥282座。1957年新建平板桥62座、修建265座,到1962年10月,全县有农桥1988座,总长29126米,其中需大修的1411座,1963年全部修复。1965年9月,常乐镇通沙河上建成南通地区第一座双曲砖拱桥,同年,全县70%的公社自筹资金41.37万元,建造砖拱桥、水泥桥356座,县建砖拱、水泥桥195座。随着建桥技术的不断提高,在通吕河上相继出现大跨径双曲拱桥及3孔机耕桥,1990年,全县有县管农桥391座,总长10278米。从2002年起,交通部门先后组织了对全市农村危桥调查,公路、航道危桥调查和镇村公路危桥调查活动,提出了关于农桥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组织开展“创建无危桥乡镇”活动,市交通工程建设部门设立了全市危桥电子信息平台,到2005年末,先后投入3450万元,对84座危桥实施了改造或重建,全市农桥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明显提高,2005年底,全市共有农桥1583座,总长40150米。崇海长江公路大桥(筹) 建设海门至上海崇明岛的长江公路大桥是海门百万人民多年的梦想和期盼。大桥项目前期工作研究起始于1988年10月13日,海门县政府与上海市崇明县政府联合向国务院上报关于要求建设崇海长江公路大桥的请示。1992年6月,海门县政府成立了崇海长江公路大桥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时任副县长高顺昌兼任组长,副组长由时任县计委、县交通局的负责人兼任,时任交通局副局长秦达兼任办公室主任,大桥办设于交通局。1993年6月17日,由国家科委牵头组织的“上海崇明海门”长江口越江通道工程课题研究组专家、学者和上海市、江苏省的领导到海门、崇明考察。经6年的调研于1999年3月,国家科委完成了上海市长江口越江大通道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务院。由于上海与江苏在实施方案中的观点不一,因此,暂缓大桥筹建的前期工作。2001年4月,上海市重新启动长江口越江通道工程。海门获悉后重建崇海大桥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汤仲飞兼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副书记高顺昌、副市长陈水平兼任副组长,市计委、交通局、水利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时任交通局局长席尚俭兼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交通局、水利局的技术骨干组成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交通局。自2001年以来,崇海大桥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积极开展崇海大桥预可阶段技术层面的论证工作,先后邀请江苏省发改委、交通厅、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海市市政管理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来海门考察指导40多次,先后召开评审会、座谈会、协调会60多次,参加的各级领导和专家近700人次,其中院士5人,教授及高工160多人。到2005年12月,与上海市同济大学、长航、长江委等单位共同完成了预可阶段的测绘、工程水文、环保、工程地质、航行、气象、交通工程等7个方面19个专题报告,已经取得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地震局、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上海市环保局等6个单位的批文。拟建的崇海长江公路大桥的桥址北端在长江北支青龙港河以西约600米,南端在崇明牛棚港东约1700米处,江面宽度1800米,北接线与通启高速公路海门段相接,南接线与崇明县的陈海一级公路或北沿公路相接。大桥净空高度以3级航道标准控制,按双向四车道设计。第五节 港 埠海门港 位于长江入海口、白茆沙北水道,是海门通往上海和江南的重要窗口,也是苏中、苏北联接上海的桥头堡。海门港南依长江,处于长江弯道凹岸处,水深条件好,主槽稳定。海门港前身是长江北岸三个各自分割的沙岛,1988年起,县组织两次在东沙、西沙实施促淤工程,使东、西沙两岛加快淤浅和连接成陆;1992年9月,县组织围垦大军以芦苇荡为根基实施围垦,1993年7月,围垦结束。是年秋,经全国各地的15名著名港口专家评审论证,认为在白茆沙北水道建港条件成熟,并一致定名为“海门港”,汽渡码头定名为“海太汽渡”。1993年开始,建港指挥部集中力量实施港口基础设施工程,实现道路、电路、水管、邮电及地面的“四通一平”,邀请水利部上海规划勘测设计院对海太汽渡码头进行设计,邀请交通部上海海上安全监督局进行地质勘探。码头由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第三工程公司和东兴乡劳动服务公司承建。1994年6月27日,海太汽渡码头打下了第一根桩,到1995年1月,汽渡码头主体工程基本完成,5月全面竣工。1995年12月22日,海太汽渡正式通航。2002年11月,青龙港至崇明牛棚港的崇海汽渡迁移至海门港,通光集团于2002年在汽渡码头东侧建的通光海缆码头,900米的栈桥,3台15吨门吊,使海门港的港口业务不断拓展,2005年,海门港有专用于汽渡的码头泊位6个、28车位全回转汽渡船5艘、20车位渡船3艘,汽渡码头年渡运车辆366万辆、人员1000万人次,通光海缆码头最大靠舶能力5000吨,年吞吐量达150万吨。东灶港 位于海门市东北部,濒临黄海,东临启东吕四渔港,是海门市唯一的船舶出海港口。东灶港自光绪初逐渐形成。民国12年(1923),张謇出资在东灶港河出口入海处建闸,时称“东渐闸”,自此,港口逐步兴旺,港区业务以海洋捕捞物资、海产品、食盐及周边企事业单位的物资装卸搬运为主, 1990年,港区有固定码头7座,最大靠泊能力60吨。全港注册捕船553艘。青龙港 形成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位于日盛沙、永阜沙之间。早期码头建于南星镇,因受长江水流影响,港埠5次北移。1951年,迁至会云闸(今青龙港船闸)东侧。1954年3月,国家投资420万元,对青龙港进行块石护岸治坍,1956年竣工,使全长3070米岸线得以稳固。港区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0.5公里,岸线长度3.08公里。1990年,港区建有客运码头2座,趸船舶位3个,码头前沿水深6.9米,最大靠泊能力2500吨,内河装卸码头15座,水陆联运码头1座,码头总长423米。辟有青龙港至上海十六铺码头(青申)、青龙港至太仓浏河港(青浏)、青龙港至崇明县牛棚港(青牛)客运线3条,日进出口旅客8000人次以上,年进出口旅客在309万人次。1993年8月28日青龙港至牛棚港的崇海汽渡开航,为崇明与海门间的客货运输提供了新的方式。由于长江北支水道的淤沙,青龙港与崇明间的江面逐步狭窄,航道越来越浅,青龙港与上海、浏河的航班逐步减少,继1999年4月5日江申118轮最后一班航行后,青龙港至浏河客运、青龙港至牛棚港轮渡相继停航。2002年11月,青龙港至牛棚港的汽渡也因航道淤浅,不得不搬到海门港海太汽渡。水上客运航线的终止,昔日繁忙兴旺的青龙港已成为历史, 2005年末,港区仅剩货运装卸业务,原客运码头已作为货物装卸码头,原先候船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