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藻与瓢沙对水体中N`P吸收性能比较.doc_第1页
金鱼藻与瓢沙对水体中N`P吸收性能比较.doc_第2页
金鱼藻与瓢沙对水体中N`P吸收性能比较.doc_第3页
金鱼藻与瓢沙对水体中N`P吸收性能比较.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鱼藻与瓢沙对水体中N、P吸收性能比较 摘要:利用漂浮植物瓢沙、沉水植物金鱼藻、及两者混养体系,对水体中TN、TP、氨氮吸收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瓢沙吸收效果最好,去除率依次为89.8%、73.12%、86.50%,对于净化低浓度污染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关键词:金鱼藻 瓢沙N、P吸收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严重,如何治理或修复氮磷污水已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相关技术种类繁多,从原理上来看,可以粗略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和生态方法等。水生植物修复作为一种生物、生态方法相结合的通用技术,以其具有的投资少、风险小、不产生再次污染的优势,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沉水植物金鱼藻、漂浮植物瓢沙去除氮磷作用的比较分析,力求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提供相关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供试品种在溧阳市郊采集金鱼藻、瓢沙,均为苏南常见水生植物。用江苏省淡水研究所内池塘水进行扩大培养,两周后使用。1.2实验用污水按TN含量10mg/L标准,加入(NH4)2HPO4,人工配置12组模拟氮磷污水。1.3实验方法实验设置瓢沙(A组)、金鱼藻单种植物体系(B组)和瓢沙-金鱼藻混养(C组)三种体系,并以不加入植物的各水样为对照组,每组设置3个平行试验,共12组实验。实验从2009年8月31日开始,选用健康的瓢沙、金鱼藻植株。经自来水去除杂质后,分别按瓢沙10g鲜重和金鱼藻15g鲜重投放到254570培养箱中,培养箱置于室内,设置光照时间为5:00至18:00,每周取水样一次,测定其TN、TP、亚硝态氮、氨态氮及浊度。数据结果取各平行组平均值。并根据取样量补充一定量的原供试污水,实验过程中,每天用蒸馏水补充培养箱中蒸发消耗的水分。实验结束后称量每组鲜重。1.4测量方法TN采用碱性过硫酸钾-紫外分光光度法;TP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氨氮采用水杨酸分光光度法;亚硝态氮采用分光光度法。植物鲜重的称量办法:采用国内外相关研究采用的办法,用滤水网兜将所需测定的植物从水中捞起,滤去自由水(无水滴出现),将待测植物平铺在吸收纸垫上,吸收5min,用精度为0.01g的电子天平称重。2. 结果与分析2.1 TN的变化从表1可知,A、B、C三种体系水生植物对TN的去除率不同,漂浮植物瓢沙去除作用更为迅速、明显,去除率高达89.8%。与此同时,混养体系也表现出来较好的去TN的能力。而沉水植物金鱼藻表现不佳,与瓢沙相比,其在水面的覆盖面不高,可能是制约其吸收TN性能的瓶颈。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空白组中即使没有水生植物的存在,也有16.8%的去除率,这是由于水体的降解作用、微生物作用也会引起TN下降。表1 水体中TN的变化实验组水样TN浓度(mg/L)一周两周三周四周总去除率(%) 0周 1周 2周 3周 4周A10.006.564.822.631.0289.8B10.007.935.994.683.4965.1C10.007.646.094.672.3077.0D10.009.569.338.788.3216.82.2 TP的变化结合表2可看出,对于TP的吸收效果各体系情况与TN类似。吸收效果依次为瓢沙、混养体系、金鱼藻。由于漂浮植物浮生水面, 在光照竞争中占绝对优势,生长力很高, 能够高效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在试验设定的浓度下,表现出了良好的吸收TN、TP的能力。表2 水体中TP的变化实验组水样TP浓度(mg/L)一周两周三周四周总去除率(%) 0周 1周 2周 3周 4周A9.717.696.684.972.6173.12B10.138.937.786.235.6444.32C10.208.677.526.365.0350.68D9.989.548.998.468.0319.533.3亚硝态氮的变化从表3可知,水生植物对于亚硝态氮的去除作用显著。从去除速率上分析,混养体系明显高于其他单种体系,从高到低依次为:混养体系金鱼藻瓢沙。表3 水体中亚硝态氮的变化实验组水样亚硝态氮浓度(mg/L)一周两周三周四周总去除率(%) 0周 1周 2周 3周 A3.232.762.430.9769.97B3.102.661.390.7476.13C3.262.541.350.6978.83D3.163.033.983.921.4氨氮的变化从表4可知各体系对于氨氮的吸收能力有明显的差异,瓢沙表现出了良好的去除作用,去除率高达86.50%。其次分别为混养体系的80.26%和金鱼藻体系的58.10%。对照组氨氮含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表3 水体中氨氮的变化实验组水样氨氮浓度(mg/L)一周两周三周四周总去除率(%) 0周 1周 2周 3周 4周A6.374.652.861.210.8686.50B6.665.694.213.542.7958.10C6.135.933.351.691.2180.26D6.736.405.995.685.7514.563讨论水生植物对水体的修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吸附、吸收、转移、降解、挥发等,但对于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植物的修复过程也不尽相同。如本实验中采用的瓢沙为漂浮植物,金鱼藻为沉水植物都没有发达的根系,因此,植物的茎叶也可能是吸收氮磷的重要器官,这点也得到了刘佳等相关研究的证实。由于本次试验设置的浓度为TN10mg/L,在此浓度下,瓢沙表现出了十分理想的去污能力,各项指标都高于其他体系植物。原因可能在于瓢沙体积小,覆盖水面,获得了充足的阳光,从而更易增重,因而在低浓度污染下繁殖增重迅速,去除N、P的能力也明显优于金鱼藻及其混养体系。而沉水植物能够从底质沉积物中补充不足的营养,这种特性使其在低营养条件下也能生长,这使得沉水植物在水生植物群落中占据营养竞争优势。以上两点是必须在实际应用中加以注意的。另外在试验进行过程中,空白组中由于没有水生植物的存在,出现杂质沉积以及藻类着生。利用水生植物的抑藻作用从而降低藻类的现存量,这也为水生植物的利用开辟了新的思路。参考文献: 1 种云霄,胡洪营,钱易. pH及无机氮化合物对小浮萍生长的影响 J . 环境科学, 2003, 24 (4) : 35 - 40. 2 蒋志学, 邓士谨, 环境生物学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9.179- 181. 3 刘建武, 林逢凯, 王郁.水生植物净化萘污水能力研究 J .上海环境科学, 2002,21( 7) : 412- 415. 4 刘建武, 林逢凯, 王郁.水生植物根系对萘的吸附过程研究 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3, 26( 2) : 32- 34。 5种云霄,胡洪营,崔理华,等. 浮萍植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6, 7 (3) : 14 - 18. 6 Cheng J, Bergmann B A, Classen J J, et al. Nutrient recovery fromswine lagoon water by Spirodela punctata J . B ioresource Technology,2002, 81: 81 - 85.7 Dalu J M, Ndamba J. Duckweed based wastewater stabilization pondsforwastewater treatment( a low cost technology for small urban areas inZimbabwe) J . Physics and Chem istr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