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讲义.doc_第1页
太极拳讲义.doc_第2页
太极拳讲义.doc_第3页
太极拳讲义.doc_第4页
太极拳讲义.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极拳简介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我国广为流传。它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其特点是动作轻柔圆活,处处带有弧形,整个套路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势势相连。各式太极拳又有大架、小架、开合、刚柔相兼等各自不同的风格流派。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是1956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组织太极拳专家从杨式太极拳中精简出二十四个不同姿势的动作编创而成的。整个套路相比传统的太极拳套路来讲,其内容更精炼,动作更规范,并且也能充分体现出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二十四式太极拳套路结构简单,数量合理,内容充实,易学易练,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太极拳技术原理太极拳是一项身体运动,属于人体文化,通过具体的太极拳动作练习,是实现健身、防身、养身、修身功能的最直接,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可以说这是太极拳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们沿着技术线索,探究太极拳产生的理论基础,何为太极拳,怎样的动作才对,为什么这样做,理论根据是什么,文化内含又是什么,显的非常重要,更具现实意义。产生太极拳理论基础1.拳理基础太极拳是一种拳术运动,符合拳理,具有技击性。这里的拳理是指太极拳动作本身符合攻防规律,具有攻防含义,能够产生一定的攻防实效,这也是太极拳动作与体操,舞蹈,导引等其它运动的基本区别。因为,(1)太极拳在创造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其它武术拳种动作,组编而成,其中,有史料记载的,最为突出的是吸收了明朝戚继光的拳法,戚继光的拳法也是在吸收了众多民间武术而形成的,把戚继光的和陈式太极拳的图诀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不仅动作名称相似,而且架势十分相近,在上也有红拳的记载,即使从现在广泛流传的太极拳中也不难看出与其它拳种相似的动作,如杨式太极拳的搬拦捶与八极拳的落砸捶,栽捶与少林拳小红拳的下栽捶外形动作几乎一致,近来有人研究认为太极拳发源于山西的洪洞通备拳,这些都说明太极拳动作主要取材于其它武术拳种,并保留了武术动作固有的技击性,同样的弓步,作为太极拳由于技击性的要求,上步时前脚要求微内扣,有套锁对方脚跟的含义,而作为体操化的弓步显然并无此意,同样的冲拳,作为舞蹈化的表演则无须做到手背与小臂齐平,而太极拳的冲拳就必须如此,否则违反了攻防原理,不能产生攻防实效,也就不合拳理。(2)太极拳拳谱,拳论中充满技击内容,也反映了太极拳具有技击性。在现存的一百四十多篇文献中,几乎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有关技击思想,战术,方法,训练的论述,被尊称为太极拳经典的中讲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通篇讲技击思想,策略方法唯武事论,其它,等,也都讲的是技击内容,说明太极拳具有技击性。不管太极拳的技击功能是否在衰退,有一点不能否认,从动作属性上来看,太极拳必须是以练习技击动作为手段,来实现健身技击等多重功能,即作为太极拳动作具有技击性,这种技击性必须保留在套路里,体现在动作中,这将成为太极拳区别于其它运动的本质特点,也是衡量太极拳动作对否,必不可少的一条原则,换句话讲就是太极拳动作必须符合拳理,这也正是太极拳之所以称为拳的道理所在。2.哲理基础.太极拳受传统哲学深刻渗透,具有哲理性,充满辩证思想。从哲学角度来看太极拳被誉为哲拳,这不仅由于太极拳的称谓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也不仅由于太极动作要领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而是由于传统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全面渗透,形成了独特的运动思想,特别的技术要求,突出的价值功能,是一种特殊的拳术,正如杨澄浦言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 ,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也,如果说哲学对各门拳术都有影响,那么对太极拳的影响则是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恐怕没有哪门一拳术能与之相媲美,从古老的起到宋明理学止的古典哲学,都对太极拳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有(1)老子学说。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和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技击思想。老子通过不断前进的生产现象与生活实践,看到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疆者莫之能胜,意既看上去柔弱的水却能冲决一切坚强,以草为例: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由此通过大量的生动事物变化现象,终于概括出一般的道理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坚,上升到哲学层次形成贵柔,守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在太极拳中形成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反者的技击思想,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特征,此外老子的一些具体思想对太极的技术要求都产生了深刻作用,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追求虚静的修道思想影响了太极拳的心静神敛要求的形成,老子的道的周行不殆的循环思想影响并形成了太极拳圆的运动特征,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促成了太极拳松静自然,舍己从人的技术要求,老子的虚其心,实其腹的修道状态直接指导了太极拳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的形成,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些,充分说明太极拳的产生离不开老子思想。(2)阴阳学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北宋周敦颐著,创立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构成说,认为一动一静产生阴阳构成世界,后经历代哲学家的发展,形成了运用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古典阴阳学说,对太极拳的影响巨大,不仅太极拳称谓反应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拳理阐释,拳架组成,运动规律,技术要求,攻守原则无不包含阴阳哲理,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可谓一阴一阳谓之拳,太极拳就是由阴阳两大范畴构成运动即:阴:吸蓄屈退落俯来入收化引柔静虚合降下右,阳:呼发伸进起仰往出放打击刚动实开升上左等一对对矛盾之间互根,互用,互换,互立运动。对阴阳学说高度直观概括的太极图,被认为是太极拳的象征,很形象的揭示了此理,概括:太极图中的阴阳哲理太极拳中的具体运用图象寓义具体要求阴阳对立统一刚柔虚实,动静上下,内外统一阴阳相合圆形触处成圆,非圆即弧, 圆活饱满阴阳互根对立一开一合,虚实分明,一蓄一发阴阳互容变化开中有合,合中有开, 动中寓静阴阳螺旋消长弧性运动,内劲潜换, 螺旋缠绕传统哲学对太极拳的影响还有其它哲学流派,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中庸,仁义,对拳的运动思想,身型要求 ,战略战术都有影响,但是,较为突出的是以上两家,任何文化的交融结合都有它的载体和途径,古典哲学对太极拳的渗透也同样,并非无稽之谈,传统哲学对太极拳的渗透载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文化的太极大师,象的作者王宗岳,少时自经史而外,黄帝.老子之书及兵家言无书不读,以及道士出身的张三丰,后来的陈鑫,武禹镶,李亦畲,孙禄堂等,他们著书立说,大大促进了太极拳对传统哲学的吸收。另一类是太极拳的实践者,他们虽然不象前者那样通晓经书哲学,也许目不识丁,但是他们间接的受古书影响很大,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练拳实践中体悟了哲理,要知哲理也是来源于实践的理性总结,他们的体悟虽然是朴素的思想,却也很好的继承了传统哲学内含。传统哲学对太极拳渗透的途径主要有,一条是用哲理说拳理,指导练拳,如就象一篇哲学散文,解说拳理。另一条是通过吸收其它姊妹艺术,间接吸收哲理,如传统医学,兵学等,正象传统的中医学并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而是自然哲学一样,太极拳同样,在创造之初,是建构在传统哲学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传统哲学不仅宏观指导太极拳的形成,而且具体到技术要求,几乎每一个动作从外形到内在都含有一定的哲学意味,这又构成太极拳又一个特征,是衡量动作对否的一条法则。 3 医理基础太极拳吸收了传统医学的经络,俞穴,气血,导引,藏象等理论,符合医理,具有健身性。(1)传统医学的导引吐呐之术被太极拳直接吸收。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重,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乔,所谓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谓抑按皮肉。乔,谓捷举手足,庄子描述导引说:吹嘘呼吸 ,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晋代李颐注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说明导引实际上是呼吸配合动作,活动全身,疏通经络的健身运动,包引体,导气,按摩,存想等内容。太极拳正是吸收了这一特点,要求呼吸与动作配合所谓拳式呼吸,还利用中医经络运行,气血,俞穴理论。中医认为:经络是布满人体的气血通道,发源于脏腑,布流于四肢百骸,脏腑经络气血失和,而疾病生,和则健身益寿,太极拳与之结合要求以气运身,以窍运身,气遍身躯;通过以腰为轴,带动四肢,旋腰转脊,螺旋缠绕,意想劲力传递,循经而动,劲贯窍穴,布流周身,通任.督练带.冲脉,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起到健身作用。(2)形与神俱,不可分离,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医理,被太极拳吸收为形神皆备,内外皆修,以意导动的要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天年,形即外形身体,神为精神心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太极拳理根于此,首重意,讲求意在蓄神,形诸神明,重意,神内在的练习与外形的统一,所谓内不动,外不发,合中医健身之理,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太极十三势歌言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舂。太极拳的健身性理根于传统医理,又合现代科学(后述),可以说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殊的健身机理,这方面还待深入研究但是构成了太极拳的重要特征 太极拳创造之初是根植在传统哲学 ,医学,拳学以及众多的古典文化基础上,沿着哲学全面而深刻的渗透,形成独特的拳术运动思想,同时兼揉并蓄古代医学,兵学,美学等,逐渐形成了容拳,哲,医三理于一身,具有技击和健身等多重功能的优秀传统运动项目,民族智慧的结晶。判辩太极拳的基本标准什么是太极拳?怎样的动作才对?从技术角度来看我们认为起码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特殊的技击性。太极拳是拳不是操不是舞,所以虽然不主张武却能武是文拳,而这种武又不同于一些硬打硬进的武事,非常重视以柔克刚讲求粘连粘随,舍己从人,这是一种极高层次的技击,举例对付冲拳有多种方法有的躲闪不接触,有的以横力拍击,有的以直力阻击,而真正的太极拳则是迎对方的来力而不与其对击(对击的结果是大力胜),反而接对方来力向己身帮助对方打己,同时顺来力划弧(越小越好)改变对方的击打路线,化解来力再借对方的力和自己的劲还给对方,将其击到或击出,这正是太极拳任他巨力来打我,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击特征,不可否认这种方法最好也最难,由此导出了太极拳的一系列练拳要求,外型要符合技击要求如前边讲的冲拳,弓步;内在要通过用意,放松,慢练以及身型,运动要求练习听劲(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变化),发劲(出力的过程,大小,相合)的功夫,实现太极拳的技击性。其次,突出的哲理性。从太极拳的产生到具体动作都有深刻的哲理(前已有述),这种哲理性已上升的理性指导层次,融汇到具体动作形态中,如阴阳辩证哲理,具体为拳中的虚实,开合,动静等等,每动都在此理下运动,和其它运动相比在理论层次,全面程度,都显的突出。再有明显的健身性。在健身方面太极拳的一系列技术要求,理根于传统医学,有符合现代科学 (前有详述),显示了明显的健身性,正如拳论称的若问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丹,现代大量的科学实验正说明着这一点。总之,具有特殊的技击性,突出的哲理性,明显的健身性同时符合太极拳一系列技术要求才算是太极拳,出于不同的练习目得,可以有所侧重,但是作为完整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最佳的练习效果应该是三性有机的统一,虽然我们分而述之,实为一体,如同一棵树上的三个果,这是判辩太极拳的基本标准。太极拳讲义吴公藻拳术一道。不外强健筋骨。调和气血。修养身心。却病延年。实为後天养生之术。太极拳。乃循太极动静之理以为法。采虚实变化之妙而为用。其姿势也中正安舒。其动作也轻灵圆活。故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其动静之理。与道家之坐功。互相吻合。贯道家之行功。在拳理言之故称内家。因与道本为一体老幼妇孺。均可练习。其功用纯任自然。学之毫无痛苦。诚有益无害之运动也。苟能精勤研究。历久不懈。则愈练愈精。愈精愈微。由徵人妙。由妙入神。不但有益於身心。更能增进智慧。获益殊非浅鲜也。太极拳基础太极拳以拳架为体。以推手为用。在初学盘架时。基础最关重要。其姿势务求正确。而中正安舒。其动作必须缓和。而轻灵圆活。此系人门之径。学者循序而进。不致妄费功夫。而得其捷径也。中者。心气中和。神清气沉。其根在脚。即是立点。重心系於腰脊。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精神含敛於内。不表於外。乃能中定沉静矣。正者。姿势端正。每一姿势。务宜端正。而忌偏斜。然各种姿势。各不相同。或仰,或俯,或伸,或屈。非尽中正。是以其发劲。及其用意之方向。而求其重心。盖重心为全体枢纽。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如车轴为车轮之枢纽。若使车轴。置於偏斜。而不适於车身之重心处。则车轮转动。进退失其效用矣。故拳架之姿势。务求正确。则重心平稳。要不自牵扯其重心。而辨别虚实也。安者。安然之意。切忌牵强。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适。乃无气滞之弊。而能气遍身躯矣。此由於姿势安稳。动作均匀。呼吸平和。神气镇静所致。太极拳十三势大义十三势者。按五行八卦原理。即推手之十三种总劲。非另有十三个姿势。五行者。即进,退,顾,盼,定之谓。分为内外两解。行於外者。即前进,後退,左顾,右盼,中定。行於内者。即粘连,黏,随不丢顶。八卦者。亦分内外两解。行於外者。即四正四隅。蕴於内者。即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也。行於外者为势。蕴於内者为劲。学者以拳为体。以推手为用。经曰: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实为太极拳之精义。学者不可不留意焉。慢与不用力之解释太极拳慢而无力。学者多怀疑之。或谓不能应用。徒能锻练身体。盖练拳之道。首宜研究学理。学理了然。再学方法。方法精熟。始能应用。非拳术之不能应用。实功夫之尚未练到耳。如炼钢然。由生铁。而炼成熟铁。由熟铁。而炼成纯钢。非经过长时间之火候不为功。夫太极拳之所以由慢而成者。其练习时间。纯任自然。不尚力气。而尚用意。用力则笨。用气则滞。是以沈气松力为要。太极拳。以静制动。以柔制刚。无中生有。有若无。实若虚。逆来顺受。不丢不顶。均系虚实之变化也。慢者缓也。慢所以静。静所以守。守之谓定。此即心气之中定也。心定而後静。静而後神安。神安而後气沉。气沉而後精神团聚。乃能聚精会神。一气贯通。慢由於心细,心细则神清。神清则气爽。乃无气滞之弊。快由於心粗。心粗由於急。急则气浮。气浮不沉。心急不静。不沉不静。心无所守,则散乱之病生。虚灵二字。更无由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者。由於感觉使然。故其拳架系锻练身心以为体。功夫出自推手而为用。推手之初步。专在摩练感觉。身有所感。心有所觉。感应精微。致用无穷。故能知己知彼。其滋味则心领神会。非笔墨所能形容。其变化之无穷。皆由感觉之灵敏。故能知其虚实。而便利从心。此慢与不用力之义也。舍已从人之解释舍己从人。是舍弃自己的主张。而依从他人动作。在太极拳中。为最难能之事。因两人在交手之时。胜负之观念重。彼我决不相容。何况互相攻击。或在相持之中。而弃其权利。所谓舍己从人。不仅作字面解释而矣。在吾道中。其寓意至深。学者当於惟务养性。四字下功夫。经云。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静为性。阴阳为理。故性理为道之本源。养性之说。是学者应时时致力修养。潜心揣摩。心领神会。久之自能豁然贯通矣。又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懂劲後而市阶级神明。此乃循环之理。归宗之意。盖所谓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功夫练到精微。能造机造势。不愁无得机得势处。能处处随曲就伸。则无往不利。如此乃能舍己从人。太极拳八法秘诀棚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时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被他人乘。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声铿锵。按劲义何解。运用似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澎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人。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你力巨细。权後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方可平。若问理何在。斡捍之作用。列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於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挡。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後。运用始无穷。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中定之解释伸屈开合之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不偏不倚。是为中定之气。亦道之本也。虚实之解释兵不厌诈。以计胜人也。计者虚实之谓。拳术亦然。姿势,动作,用意,运劲。各有虚实。知虚实而善利用。虽虚为实。虽实犹虚。以实望虚。避实望虚。指上打下。声东击西。或先重而後轻。或先轻而後重。隐现无常。沉浮不定。使敌不知吾之虚实。而吾处处求敌之虚实。彼实则避之。彼虚则望之。随机应变。听其劲。观其动。得其机。攻其势。如医者视病而投药。必先诊其脉。观其色。察其声问其症。故曰。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也。问答之解释我有所问。彼有所答。一问一答。则生动静。既有动静。虚实分明。在推手则以意探之。以劲问之。俟其答复。再听其虚实。若问而不答。则可进而击之。若有所答。则须听其动静之缓急。及进退之方向。始能辨其虚实也。虚领顶劲之解释顶劲者。即顶头悬。头顶正直。腹内松净。气沉丹田。精神贯顶。如不倒翁。上轻下沉。又如水中浮漂。漂然不没之意。歌曰:神清气沉任自然。漂漂荡荡浪里攒。凭你风浪来推打。上轻下沉不倒颠。授受之解释夫人之性情。各有不同。大抵可分为两种。曰刚,与柔,是也。刚性急而烈。上者为强。下者为暴。强者喜争。故其学拳时多务於刚。以其性喜争强斗胜。不屈人下也。柔者性和而顺。上者心气中和而笃敬。故其学拳时。多务於柔。以其性喜和平多涵养也。暴者性燥而鲁莽。故其学拳时。专务於猛。而无精细之趣。柔之下者。性柔而弱。意志不强。少进取心。故其学拳时不求甚解。然武人贵志刚而性柔。有智,有仁,有勇。方为刚柔相济。如此乃能进德修业矣。上述性别。关乎学者之本性。应注意之。学者以性情之不同。而所得结果亦异。间尝窃观。学太极拳者。虽同一师承。而其拳之姿势。与理论之解释各异。因而遗下多少窦疑及误会。凡此盖亦教授者因其人之性情而授受之耳。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特表而出之。以解释群疑。而资参考焉。量敌之解释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是故整军行旅之初。当先审己量敌。而计其胜负之情也。诚哉斯言。胜负之机。在知与不知耳。拳虽小道。其理亦然。以己之短。当人之长。谓之失计。以己之长。当人之短。谓之得计。取胜之道。在得失之间。故量敌最关重要也。太极拳之所谓问答。即问其动静。目的在听其劲之方向与重心。即侦察敌情之意。所谓量敌也。彼我在未进行攻击以前。吾应以静待动。以逸待劳。毫无成见。彼未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贵在彼我相交一动之间。即知其虚实而应付之。此均由於感觉。听劲,虚实,问答,量敌,而来。学者应注意致力焉。知机之解释机者。阴阳未分。虚无缈茫。谓之机。先机之谓也。即是无声无臭。无形无象。在应用时。是未有动静。未成姿势。是无机会也。工夫高者。皆能知机。能知机。能造势。所谓无中生有。乘机而动。下者。不知机。故不得势。所谓先知先觉。後知後觉。不知不觉。此为吾道之三大境界。凡属吾门。一经推手。自然领会。彼我之高下。无须相角胜负。譬如围棋。高者每下一子。皆有用意。眼光远大。着不虚发。气俱联贯。而占局势。其胜负之情已定。下者。眼光浅近。心无成竹。不得先手。随人摆脱。而自顾不暇。其必败也已知。推手之理亦然。高者。心气沉静。姿态大雅。逆来顺受。运用自如。下者。进则无门。退则无路。攻之不可。守之无术。此即知机与不知机之分耳。鼓荡之解释气沉,腰松,腹净,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节节舒展。动之。静之。虚之。实之。呼之。吸之。开之。合之。刚之。柔之。缓之。急之。此种混合之劲。乃是鼓荡也。是故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乃生鼓荡之劲。由心气贯串。阴阳变化而来。如飓风骇浪。云行水流。如鸷飞鱼跃。兔起鹘落。载沉载浮。忽隐忽现。大气鼓荡。风云莫测者也。太极推手。最後工夫有烂采花者。“又名采浪花”。全以鼓荡之劲。鼓动对方。使之如海船遇风。出入波涛之中。眩晕无主。顷斜颠簸。自身重心。难以捉摸。即鼓荡之作用也。双重之解释双重者。无虚实之谓也。双重之病。有单方,与双方及两手两足之分。经云。偏沈则随。双重则滞。又云,有数年纯功而不能运用者。率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故双重之病。最难自悟自觉。非知虚实之理。不易避免。能解此病。则听劲,感觉,虚实,问答,皆能融会贯通焉。脚踏车之所以能行动弯转自如者。均力学也。人坐於车上。手拂之。足踏之。目视之。身随之。其重心在腰。而司顾盼,以手辅助之。其轮盘置於车之中心。两足踏於脚磴之上。一踏一提。则轮齿绞练而带动前进矣。若使两足同时用力踏之。则车即行停止前进。此盖双重之病耳。夫推手亦然。对方用力推我。吾若仍以力相抵抗之。因而相持。则谓之滞。此即双方之双重也。若我或彼。各顺其势,不以力抵抗。而顺对方来力之方向撤回。引之前进。然须不丢不顶。则必有一方之力落空。此即偏沉所致。如我拟攻对方之侧面。使其倒地。若以两手直接推之。而对方气力强大。不可挫其锋。须以虚实之法。双手抚其肩。我左手由彼之右肩下捋。同时我右手击其左肩。此时我之两手作交叉之势。同主一方。而发劲成一圆形。则彼可侧斜而倒。因彼同时不能上下相顾。而失利也。此即吾发劲偏沉所致也。学者悟一而知十。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助也。重心之解释凡人有四肢躯干。头为首。其站立俯仰。亦各有姿势。姿势立。则生重心。重心稳固。所谓得机得势。重心失中。乃有颠倒之虞。即不得机。不得势也。拳术,功用之基础。则在重心之稳固与否。而重心又有固定与活动之分。固定者。是专主自己练习拳术之时。每一动作。一姿势。均须时时注意之。或转动。或进退皆然。重心与虚实本属一体。虚实能变换无常。重心则不然。虽能移动。因系全体之主宰。不能轻举妄动。使敌知吾虚实。又如作战然。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太极拳以劲为战术。虚实为战略。意气为指挥。听劲为间牒。重心为主帅。学者。应时时揣摸默识体会之。此为斯道全体大用也。重心活动之谓。系在彼我相较之间。虽在决斗之中。必须时时维持自己之重心。而攻击他人之重心。即坚守全军之司令。而不使主帅有所失利也。感觉之解释身有所感。心有所觉。有感必有应。一切动静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所以互生不已。感通之理。精义入微。以致用也。推手初步。专在摩练感觉。感觉灵敏。则变化精微。所以无穷也。听劲之解释听之谓权。即权其轻重也。在推手为侦察敌情。听之於心。凝之於耳。行之於气。运之於手。所谓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听而後发。听劲要准确灵敏。随其伸。就其屈。乃能进退自如。真传太极拳讲义(吴公藻,马岳梁著)荐者按吴公藻(18991983)为吴式太极拳鉴泉宗师之次子;马岳梁(1901今)为鉴泉宗师之长婿,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吴式太极拳传人。该讲义于1935年首次出版,因文字简要而于太极拳要义阐发详尽,久已遐迩武林。今据1985年香港上海书局再版材料分7部分植入,以飨同好。第一章概论太极拳创于何时?众说纷纭。据明史“方伎传”所载“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三丰不赴。二十五年乃隧入云南。建文元年完璞子访三丰于武当,适从平越归来,相得甚欢。永乐四年侍读士胡广奏曰:三丰深通道法,拳技绝伦。.”此说大致可信,是则太极拳传于世已六百年。清同治()年间吴家太极拳第一代宗师全佑受业于杨露蝉杨班侯父子,受露蝉之命拜于班侯门下,于今已传世五世,亦百有余年。一种学术能流传于久远而不替,且世世代代发扬光大,战后更发展至南洋、美加等地,定有其必传之价值,兹综其要而言之:一、以盘架为体,在强健筋骨,调和气血,合乎现代生理学与病理学之理,能防疾病于未发,亦能疗之于已发,祛病延年,为后天养生之术;二、以推手为用,循太极动静之理为法,采虚实变化之妙为用,合乎心理学和力学之理,以柔克刚,以刚济柔,可以得技击实用之效;三、应敌时随屈就伸黏连不脱,能因人之势,借人之力而致敌于败,非力敌,而系智取;四、太极拳为道家之行功,注意武德修养,每一姿势无不中正安适,每一动作无不轻灵圆活,决无刚猛激烈致敌于死地之意,此为仁;五、以养气蓄劲,柔中有刚,精神内敛,意存丹田,则愈练愈精,愈练愈微,由微入妙,由妙入神,而至形神合一,达到大勇无畏境界。太极拳一不用气,用气则滞;二不用力,用力则断;三不用法,有法则尽(唯初学者则不能无法,须知先有规矩后成方圆;先有法而后无法,则臻最高境界)。而系以棉、柔、巧为行功要旨。其动也,则全身无不动;其静也,则全身无不静,动中寓静,静中寓动,动静互变,无笨重迟滞之弊。男女老幼皆可习练,动作纯任自然,物来顺应,学之毫无困难,苟能精勤研究,历久不懈,获益非浅。第二章太极原理孔子(B.C.)赞易,始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宋周颐撰“太极图”推道体之本原曰:无极而太极,如吾心寂然无思,万善未发,是无极也。然此心未发,自有昭然不昧之本体,是太极也。太极乃宇宙生化之原,虽是无形无象,无声无色,然一切形象,声色皆有太极生化而出。是以拳经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由此可知太极者,动静而已;阴阳者,太极而已。在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之中,太极永处变动开合之状态。举凡天地万物,一往一来,无时不刻尽在变动之中,此即太极之微旨。在拳而言太极者,因其原理由太极之动静、阴阳、开合之变化而来。其基本在动中求静,静中求动。而其动作则主要研究虚实,虚实即是阴阳。是以学者首先应知阴阳动静之理,然后循序渐进。第三章阴阳动静阴阳者,天地之道。为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凡一切立于对等地位之事物,皆曰阴阳。以太极拳而言,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刚者为阳,柔者为阴;攻者为阳,守者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进者为阳,退者为阴;实者为阳,虚者为阴。此乃双方立于对等地位而运用其变化者也。运用变化中,无论在动在静,必须保持中定,否则即有过或不及。过者,过其量也,在势、在力、在劲均超过其本能之谓。不及者,不足也,不足则本能无从发挥。在易理而言,阳盛则阴消,阴盛则阳消。火盛制水,水盛制火,彼此循环不息。在拳理而言,盛是将过其体力与气力合用之极,一过限谓之偏盛、失中,此乃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理。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阴阳消长与物极必反之理;尤须知道满招损谦受益之道,悟阴阳互妙而达中和之本,则规矩方圆得其要矣。第四章入门基础太极拳以盘架为体,推手为用。初学盘架时,姿势务求中正安适;动作必须轻灵圆活。兹将八大要点列述如下:一中:心气中和,神清气沉,立点在脚。重心紧于腰脊,精神含敛于内,乃能中定沉静。二正:每一姿势,务求端正,最忌偏斜。虽或俯或仰,或伸或曲姿势繁多,其重心必须稳定。重心稳定则开合灵活自如,进退有序;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虚实不清。三安:安然之意,切忌牵强。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适,动作均匀,呼吸和平,神气镇静乃无气滞之病。四舒:舒展之意。姿势动作务求开展,使全身关节节节舒展,然非用力伸张,而系自然徐徐松展,自能得到松活沉着之趣。五轻:轻灵之意,然忌漂浮。动作轻灵缓和,往来自由自在,久之能生松沉之劲,进而生粘黏之劲,故轻字是练拳下手之处,入门之径也。六灵:灵敏之谓。由轻灵而松沉,由松沉而粘黏,能粘黏即能连随,能连随而后能灵敏,则可悟及不丢顶。七圆:圆满之意。每一动作务求圆满而无缺陷,则能浑成一气而免凹凸断续之病,推手用劲,非圆不灵,处处能圆则活矣。八活:灵活而无笨重迟滞之意。上述各节融会贯通后,则屈伸开合,进退俯仰皆能自由。第五章身法要义人身可分三部九节,三部即脊椎,两臂与两腿。属于脊椎者:一头顶,二胸背,三腰腹,此三节为人体之主干。属于两臂者:一两手,二两肘,三两肩,此三节为人体之上肢。属于两腿者:一两胯,二两膝,三两足,此三节为人体之下肢。身法分上中下三盘。胸背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膝腿以下为下盘。三盘功夫非每人能兼而有之,因人体之长短,体力大小而不同。所以矮者多取高者之中下盘,高者专打矮者之中上盘。身小灵活者善走,身高体重者善守。力大者多攻势,力小者多守势。初学盘架应走低势,动作开展,进退之间注意虚实转换,缓步而进、缓步而退。如此则肌肉日渐坚实,筋络增强力量,关节曲伸持久,日久自能产生弹力,此种弹力即柔中寓刚之力。腰胯为全身之枢纽,为武功身法主要部分,进退顾盼之时,必须立身中正,四末自然就序。太极拳用腿之时甚多,如单双摆莲、分脚、蹬脚、金鸡独立、胯下势、进步搂膝、退步倒撵猴等等皆是。而用腿之时必须腰胯松沉,上下四平八稳,以两膝两胯旋转之法而出之,所以要涵胸、拔背、松肩、垂肘、裹裆、护臀、松胯及尾闾中正。太极拳身法是由上而下,所以上盘功夫最为重要。每一动作全是圆形,运用连续不断。点有点之转法,线有线之转法,面有面之转法。轴心与车轮之面积虽有大小,而圆周一定是三百六时度,转法分寸全靠自己掌握。人体虽有三部九节,身法亦分上中下三盘,然应用之时则须完整一气,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节节贯穿,自能得心应手。第六章推手法则太极推手是甲乙双方处于对等地位,进行互攻互守,目的虽在战胜对方,然非敌我斗争,而是同门之间互作技术研究,冀理论实践相结合,用以锻炼手法、身法与腿法。也即是锻炼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一升一降、一沉一浮、一屈一伸、一开一合与劲走圆圈之功夫。推手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主动谓之“问”,被动谓之“答”。彼有所问,我必“听”而后“答”,主动采取各种方法进攻,背动者亦采取各种方法以系重心,一攻一守、一问一答,时而反守为攻,反答为问。以意探之,以劲问之,矣其答复,再听虚实,若问而不答,则可进而击之,若有所答,则须听其动静之缓急及进退之方向,始能辨其虚实。互作攻守之时,平面进退状如波浪,有起有伏;立体升降则如螺旋转动,旋上旋下作弹性伸缩;圆圈方位分横圈、纵圈与平圈三种,横圈是上下旋转,纵圈是前后旋转,平圈是左右旋转,再加一种比旋转,用之于周身,就如一颗九曲球,令对方感到针插不进,水泼不入。太极拳讲究阴阳,说对待,论动静。何谓阴阳、对待与动静?则由推手实践中体会得来。当双方对立而未有任何动作是谓静态,阴阳未分。挨一方拟有所动而在将展未展之际,谓之动机。静态象征太极,一动则阴阳已分。由无而有,互相对待,一理二气,四象八卦种种变化随之而生。动者为阳,静者为阴;阳主攻,阴主守;阳以进为长,阴以退为消;阳以变为开,阴以化为合。进退伸缩,盼顾旋转尽在变化之中矣。太极推手有不动步推手,进退步推手。大履步步法于九宫步步法等多种。不动步推手谓之四正,进退步推手谓之四隅,大履步步法又名八门五步。八门者,四正方四斜方,五步者,上三步退两步。九宫步步法所走方位与儿童学习书法之九宫格同,甲乙双方各进退四步,二人互踏中央戊己土。太极拳步法均按五行、八卦、九宫步法变化,其他如川字步、丁字步、八字步、弓腿、坐腿、骑马势全在其中。第七章致学十要一中定:伸屈与开合之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不偏不倚,是为中定之气,道之本也。何以守中?无过不及。何以能定?不为起使,不为利诱。伸屈开合,进退顾盼,互争者中也。中者,以脚为立点,以势为重心,以动作为枢机,故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此虽技之一端,实为全体之纲领。二虚领顶劲:顶劲即顶头悬。头顶正直,腹内松净,气沉丹田,精神贯顶,如不倒翁上轻下沉,又如水中浮标漂浮不没。歌曰:神清气沉任自然,漂漂荡荡浪里转攒;任你风浪来推打,上轻下沉不倒颠。三感觉:身有所感,心有所觉。有感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感应互生,人于精微。推手互相问劲、找劲,即是锻炼感觉与反应,感觉灵敏,变化无穷。四听劲:听者权也,即权衡轻重,推手时侦察敌情谓之听,听之于心,凝之于耳,行之于气,运之于掌,以心行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听而后发。听劲要准确灵敏,随其伸就其屈,乃能进退自如。五量敌: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整军行旅之初,当先审己而量敌,以计胜负也。拳虽小道,其理亦然,以己之短当人之长,谓之失策;以己之长当人之短,谓之得计。量敌应问劲,问其动静,听其来劲方向与重心所在。彼此未进入攻守之时,应以静待动,以逸待劳,不存主见。彼未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当彼此相互承变之间,即知其虚实而应付之。六知机:推手分三个功夫阶段,由不知不觉而后知后觉,由后知后觉而先知先觉。当阴阳未分,动静未明,姿势未成,虚实未知。似有征兆时谓之机,此唯高手能知之。能知机则能造势,所谓无中生有,乘机而动,低手则反之。高手心气沉静,姿态雍容,逆来顺受,运用自如,低手则进无门,退无路,攻之不可,守之乏术,此即知机与不知机之分。七双重:无虚实谓之双重。双重之病有双手与双脚之分。拳经曰: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又曰:有数年纯功而不能运化者,率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是故双重之病最难自知自觉,非知虚实之理,不易避免,能解此病则听劲。感觉虚实。问答皆融会贯通。推手时若对方用力推我,而我用力抗之,相持不下谓之滞,此即双方之双重。若彼此各顺来势,不以力抗而顺其来劲之方向引之前进,使其落空,此即偏沉所致。若以双手按对方之上盘,而对方力气极大,攻之不可,则采虚实之法,以双手抚其肩,左手由彼之右肩下履,右手击其左肩,此时我双手作交叉十字势,同主一方,而发劲成一圆圈,则彼必侧斜而倒地,此即发劲偏沉所致也。八舍己从人:舍弃自己主见,依从对方动作,随其所适,因而取之,顺而成之,合而解之,由被动转为主动。主动能造机造势,而后得机得势,处处随曲就伸,则无往而不利。九鼓荡:气沉、腰松、腹净、含胸、拔背、松肩、垂肘,节节舒展,动之静之,虚之实之,开之合之,刚之柔之,此种混合之劲谓之鼓荡。以心行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鼓荡之劲乃生。由于心气贯穿,阴阳变化顷刻而来,犹如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在同门之中运用鼓荡劲,多是高手指导低手,使对方腰腿生长弹性抵抗力,增强感觉敏锐,久之则感应灵活。在应敌之时则用来摧毁对方之守势,牵引对方之重心,使其立点不稳,扰乱对方步骤,疲劳对方精神。太极拳最高境界尚有名曰采浪花者,全以鼓荡之劲震撼对方,使其如航海遇风,出入波浪之中,眩晕无主,倾斜颠簸,自身重心难以捉摸,即是鼓荡之作用。十重心:研究太极拳劲之平衡作用,即是研究各种姿势与动态之稳定而求其重心。无论站立或俯仰,各有其重心存在,推手原理即在各种动态中研究力之平衡关系。如稳定则重心升高,如为不稳定则重心降低,如为中立则不升不降。更应知稳定平衡之时,重心必须在最低处。第八章应用四则太极拳应用方法有四:发、拿、打、化。用之于周身,无处不可发,无处不可拿,无处不可打,亦无处不可化也。一发劲:发即是发出之谓,或使其跌仆以制止对方进攻,无论主动被动,均可以劲发之。发劲之应用犹如打弹子,持杆者要计算台球之位置和角度,而后决定用高杆或低杆或平杆,或左或右以及用力之大小,既不能快亦不能慢,要恰到好处时发之。二拿劲:拿即截止对方进攻,拿住对方手臂,避开对方之重点,或拿住对方关节,以牵制对方活动,或拿对方重心,使其失中。然此法并非用力抓拿,而是用粘与黏拿之。太极拳拿法与外家擒拿手法不同。擒拿手法系抓关节,拿经络,制穴道,使对方不堪痛楚而就范。太极拳则以劲拿劲,拿对方关节,使其屈伸不得自由;拿对方腰胯,使其进退失据;拿对方重心,使其失中而全身无法控制。三打劲:打即是打击对方,或打出,或打倒,目的在于制敌致胜,使其无反击能力。打劲有打势与打意之分。打势是打对方攻势,一拳一掌可以打人,肩、肘、胯、膝也可以打人。打意是刺激对方精神,或指上打下,使对方感觉本在上部而劲已打到下部,或先重而后轻,或先轻而后重,或声东而击西,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使对方难以捉摸。四化劲:化即是化解对方进攻。以柔化之为主。所谓以柔克刚,有若无、实若虚,因其所适,顺而成之谓之化。并非不抵抗,而是大化小,小化无之意,以期制止对方赓续前进,此即实则泄之,虚则补之,迎而夺之,承变而击之也。第九章十三势解说十三势者,按五行八卦之数,言推手有十三种劲与势也。五行可分为内外两解。行于外者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蕴于内者为粘、连、黏、随、不丢顶。八卦亦分内外两解。行于外者为四正、四隅;蕴于内者为堋、履、挤、按、采、冽、肘、靠。行于外者为势,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与四正、四隅。蕴于内者为劲,即粘、连、黏、随、不丢顶与堋、履、挤、按、采、冽、肘、靠。第十章五行要义一粘劲:粘者,如两物互交,粘之使起,太极拳中谓之劲。此劲非直接粘起,实间接而生,含有劲意相兼两义。如对方实力强大,体质坚实,气力充沛,椿步稳固,似难使其掀动或移其重心,然用粘劲即可使其自动失中。其法系以意探之,使其气腾,全神上注,则其上重而下轻,其根自断。此系对方之反动力所致,我只是顺其反应以不丢顶之劲引其悬空。其劲似松非松,不即不离,主动吸引对方,是为粘劲。粘劲如掌之与球,一抚一提之间,运用纯熟则球不离手,球随手转,粘之即起,所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之谓也。二连劲:连者,贯也。不中断、不脱离,继续连绵,无停无止,无休无息,是为连劲。此劲属被动,其意即在接触之中始终跟进跟退,不自停息。三黏劲:黏者,黏贴之意。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升,彼沉我松,使对方感觉丢之不开,投之不脱,如黏如贴,难解难分。在我是不丢不顶,不即不离,有机则乘,无机则俟。其进也引而困之,其退也截而击之,于被动中争取主动。四随劲:随者,从也。缓急相随,进退相依,不先不后,舍己从人是谓随。拳经曰:因敌变化示神奇,须在随字下功夫。要在对方得意处使其失败,此即被动中取胜之道。五不丢顶:丢者,开也;顶者,抵也。不脱离,不抵抗,不抢先,不落后。五行之源,轻灵为本,是为不丢不顶劲。双方互作攻守时,心要平,气要静。心之所使,意之所达,气之所行,进退变化,攻击防守,粘连黏随,体无不备,用之不赅。第十一章八法之力学原理凡物变换位置,谓之运动。运动之原因则由于力,故论运动之原因者曰力学。古代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博物学家阿基米得(ARCHIMEDES,287212B.C.)说:如能使我于太空中得一立足之支点,则我能使庞大之地球移动。阿基米得是杠杠与浮力原理之发现者,深信利用杠杆。加下力于其上,而能起大力之作用,无论体质与重量如何巨大之物体,亦能使之移动。太极拳四两拨千斤原理与力学杠杆原理不谋而和,同是一小力起大力作用。技击所凭藉者,一身与四肢耳。以手击人或以脚踢人,无论为手为脚必须进行一种运动,此种运动必有一支点和力点。支点被移,用力点之作用即可改变之。故太极拳之应敌,不接触对方之重点,而系移动其支点,使其自己失中,或引导对方之力量,使其落空;或籍对方之攻势,使其作方向之转移。凡此种种,皆力学也。推手八法之堋、履、挤、采、列、肘、靠,兹以机械转动之原理解说如下:一堋劲:此寺轴之上旋作用。对方大力压下,其进攻位置当在上部,则顺其来势与方向,加以向上旋转动作,使对方之力必悬空。上旋作用等于轮带之下加一从动轮轴,可起转移牵引之效,使对方之力落空。减轻重量之滑轮或轴心中之弹丸,以及气之膨胀或浪潮之向上作用均属堋劲。二履劲:此寺轴之左右旋转作用。左旋谓之左履,右旋谓之右模斜上旋谓之堋履,斜下旋谓之采履。若以手掌运用履劲,不必旋转,只是以掌心或手指加以粘黏牵引即可。轻重快慢,全以对方之动向为转移,自己只须不丢不顶,随其所之而之。三挤劲:此乃两个轮轴并行而异向之旋转作用。如压面机之滚轴,同时向内旋转,则面片在两重并旋之中逼挤而出。推手时一方以肘劲或靠劲进攻,另一方则以采履之劲顺而入反出。此劲须用刚劲,即口诀曰:如钱之投鼓,如球之撞壁也。四按劲:此乃轮带之挫动作用。轮带处于发动机与大车轮之间,其动态如水之流泄,能起带动牵引作用。轮带表面属堋劲,里面与车轮接触部分属按劲。大车轮本身是被动,受轮带之挫力而旋转者也。又如制爆竹之挫纸机,半月形车轮下置半月形挫床,将纸筒置挫床上,车轮推过,纸筒即被挫紧,亦属按劲。然按劲并非全力下按,太极拳诸劲全是旋转,是活动力而非死力。五采劲:此寺轴之下旋作用。对方用力进攻,我则在其长臂上加一轴,有牵引其前进之作用,所谓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愈长,退之愈速之意。此劲在平衡对方之力时起杠杆作用,即如秤杆与秤砣,不问物体轻重,仅将极小之秤砣加以牵引转动而已。凡对方之力向前向上时均可以采劲牵引之,其根自断,其身自浮。六列劲:此乃轮盘之旋转作用。平面旋转或离心旋转均属列劲,如投物于旋转中之轮盘,必被摔出也。对方一受列劲非但无法站立,无法维持重心,更有被抛离感觉。列劲包含堋、履、劲、按、采等功能,兼有一股内在之力,形成一浑圆之旋转体,其性极刚而烈。七肘劲:此乃将堋、履、挤、按、采、列等六种劲混合运用于肘臂之上。运用之法完全听随对方之动作而动作之,如崂勾返取无论内圈外圈,或上下左右翻转,肘里捶,肘开花之劲,均由此处。拳经曰:含胸拔背,松肩垂肘,便是运用肘劲要领,要松软柔化也。八靠劲:分为肩靠与背靠。肩靠多属乘虚而入,或顺势而取。利用肩打,如杵之与臼、击而捣之。背靠多用于两人相互抱持或转变方向时,由腰而被扭转旋动之。背靠虽用背打,但与肩靠有连带关系,善用肩打也彼连带用背。靠劲不在于姿势,而在于气之膨胀作用,宛如突然爆炸,使对方感受到强烈震撼也。第十二章顺势借力太极拳不尚用力而尚借力,即借用对方之反应力也。借用之理犹如泅水,谙水性者知水有浮力、压力与阻力;有向上作用、浪潮作用、急流动力与旋转动力等。推手法则亦与泅水相似,在任何攻击下,处处皆以对方为水,而保持自己浮于水面为目的。对方之牡从如水之膨胀,一浮一沉,冲击回泄,应以踩水之法维持自己重心。横过河必须逆上而顺下,始能到达彼岸。尝见沿河赴市者,上行徒步而去,下行徒步而返,一泅数十里,不用力,不用气,物置于顶而不湿,借水浮力而为己用也。推手道理亦复如此,高手能顺势借力,周旋自如;低手则枉用力气,处处受制,且愈动愈沉,非但不能前进,甚至有灭顶之虞。推手之借力亦如行舟,应知行舟之际,无论以桨以撸以螺旋桨,其理皆一,飞机螺旋桨与轮船螺旋桨情形相似,借力为己用也。习太极拳者,能知水之阻力与空气压力,庶几近道矣。所谓借风驶帆,顺水推舟,顺之则浮,逆之则沉,设遇险滩急流,如知撑擎支持,一槁之力可以转危为安,槁之不顺,殆矣。第十三章缠丝劲要旨缠丝者,犹丝之互缠。用之于推手,即彼此互相听劲、互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