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初级篇21 历史介绍21.1文字历史21.2篆刻历史71.3印章种类82 工具及印材152.1工具152.2 印材193 篆刻介绍233.1印稿243.2刀法26 3.2 边款333.3 钤印41初级篇1 历史介绍1.1文字历史中国文字史是中国文字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依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基本可以分为秦、汉以前文字、汉、唐时期文字、宋、元时期文字、明、清文字、中国近代文字和中国现代文字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从上古至近代的悠久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优越的文字文化。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上延续至今仍为全球华人广泛使用的文字。中国文字在当今世界上的各种文字系统中是绝无仅有的表意系统的文字,按年龄计算,恐怕有四、五千岁了,因为远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它已经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体系了。在地球上,只有几种文字比中国文字早,最出名的是在另外两个古老的文化策源地上出生的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已经很发达了,它们记录了古埃及帝国,古代苏末王朝,巴比伦王朝,古波斯王朝的有声有色的历史故事。不过这两种古老的文字,早在公元前后已经被埋在滚滚黄沙和断垣残壁之下了,是近代的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才使它们重见天日的。它们都是躺在历史博物馆里的文字,是文字的化石了。甲骨文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河南安阳,有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从此,中国殷商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按中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 、形容词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记叙文。所以学者们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中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了。 中国老一辈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于省吾曾认为中国文字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郭沫若认为半坡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于省吾也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但根据一些学者的再研究,以为半坡符号以及在此以后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尊上的刻划符号,“跟汉字的形成大概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中国的“汉字形成过程”,是“在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则认为中国文字“在人民中萌芽”为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几种字体的通行时间有时并非截然有前后明显的划分,而是并行或交叉的。 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它从商朝后期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至西周时发展起来。大体上商后期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超过50字,西周末年的毛公鼎上铸的文字则长达497字。现在先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大约有1万件以上。金文据古文字学家容庚所编金文编统计,大约单字共3000多个,其中2000字已经认识。金文的形体和结构,同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种字形。大篆,六国古文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文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时的文字趋向简化,各诸侯国因不相统一而形成“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大体上秦国用大篆,六国用“六国古文”。六国古文也是一种“篆”,从字形上看比秦国文字与西周的金文有更近的亲缘关系。篆的意思就是把笔画拉长,成为一种柔婉美化的长线条。小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规定通行全国的标准字形。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体,由李斯书写出标准字体仓颌篇,赵高作出爱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让全国统一用他们简化后的字体书写,这就是小篆。 隶书小篆又逐渐被更方便更简化的隶书所代替。据说隶书最初是由下层低贱的人们使用的,当时“隶”指“徒隶”, 本来隶书这种简便的字是写给他们看的。后来在民间用得多了,盛行起来,连统治阶级也不得不用这种字书写了,到汉朝时就成为全国范围的正式书写体。现在流传下来的汉碑,就是由这种隶书写成的。草书,楷书,行书隶书后来又演变成草书。这是一种隶书的快写体,它发展成为独立字体,大约始于东汉。与草书同时兴起的还有楷书,它又名“正书”或“真书”,成熟于东汉时期,盛行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最后出现于东汉末年的一种字体是行书,基本上是楷书的样子,可以说是楷书的一个支派。楷书、行书和草书,一直流传至今。小结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现在的电脑字体。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省简、具规模的汉字了。汉字是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在世界文字体系中有着独特而又崇高的地位。首先,汉字是世界上通行面最广的文字。一种文字通行面的广瞎,是要由它通行地区的大小和其使用人数的多少来共同决定的,我国领土面积世界第三,人口也有十亿多,而其中事业汉语的又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这是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所不能比的。 其次,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楔形文字,距今5500多年,又一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约距今4100多年。而我们的汉字呢,从近年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而且汉字的寿命是最长的,我们至今仍在使用它。 汉字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是独立创造,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对照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它们大都是依傍着其他民族的文字改造的。而汉字则是由图画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跟埃及文走着不同的道路,埃及的象形文字最终变成了拼音字母,而发展成为一种拼音文字。汉字却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用一种独创的方法把音行义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字体系。 由于汉字的通行面特别广,历史特别长,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靠它保存下来的也特别多。包括哲学的、科学的、历史的、文学的,代表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全部结晶。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状况,听到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总之,汉字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莫大的贡献。同时,汉字是唯一可以成为艺术品的文字。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成为一种线条文字,而线条结构是可以表现一种构图美的。所以,汉字除了可以记录汉语以外,还可以成为一种高级的艺术品。历代都出过以书法名家的人,如汉代蔡邕的八分书,晋代王羲之的行草,唐朝张旭的狂草。在我国历史上,书法与绘画齐名,不分轩轾。其他民族的文字虽也讲究书法的工拙,却没有哪个民族把书法列为艺术品。这就是中国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的基础。1.2篆刻历史篆刻起源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中国文字随著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1.3印章种类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古玺先秦印章之通称。古铃玺印面文字为当时六国的篆书,风格奇特,章法多变,不易辨识。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大都以铜制作,亦有用银、玉等;浑穆古朴,形式多样。 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 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风格苍秀。与汉印并为后世篆刻家所取法。 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革命文物。 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级作用,为书画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未无初的书画家赵孟俯对篆刻艺术人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一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也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汉时期下级官员所用之印,其形为直长方,约为正方官 即之半,故名。扬雄法言孝至谓五两之纶,半通之铜,其纶指印 授,铜指官印。私印亦有长方形的。 吉语印 揩以吉祥的词语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长荣、长富、宜千金、 宜子孙一类的言语入印。秦有小玺作:百疾除,永康休,万寿宁。也有姓名上下加附吉语的。多见于汉代的两面印中。 穿带印 私印的一种。印体左右有孔,可以穿带,故名。印的上下两面都刻有印文, 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号,故又称两面印。盛行于汉代。朱白相间印 私印的一种。以朱、白印文相组合的印彰多见于汉代之两面印中,有一 朱一白、一朱二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一般左右分朱自,也有上下分朱自的;笔画少者作朱文,笔画多者为白文,并把白文列成满白,使朱白之间,各适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调和。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于东汉,盛于魏晋六朝。一般 铸有兽、龟等钮,外大印为母,钮作图兽空其扰,内小印为子,钮作子 兽,可套入大印内,合成母抱子状,因称子母印。有母印钮作兽身,子印钮作兽首,套合成为完整兽形者,故也称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母三子的二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 套印 由大小数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汉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层,有多至五六层者,每层(即被套的每方)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层为小方 印,可刻六面。明清以后,为便于携带,套印多以铜、石、牙等制成。 象形印 亦称图案印、肖形印。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铸 有人物、动物等图像,取材宽广,浑厚古朴,简练生动。多白文,一为纯图画,一为图画中附有文字,今所见者以汉代居多。 图案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祥的四灵(龙、虎、雀、(凤、龟)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凿印 刻印的一种方法。指在预制的金属印胚上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到成的印章,文字错落有致,大都为将军印和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其起源相传因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大都仓促凿成,故别称急就章。此法为后世篆刻家所仿效。 铸印 制作金属印章的方法。通常先刻蜡模,用黏土作范于模之四周,熔金属浇注 入泥范而成,故也有将铸印称为拨蜡的。古代铸印,有只铸印胚,后刻凿印文的;有印胚印文同时浇铸的。印文精巧工整,别具一格,为后世篆 刻家所取法。2 工具及印材2.1工具篆刻印刀篆刻印刀是主要的工具。它的粗细、长短、轻重和刀角的大小、锐钝、平斜,都将直接影响到刻印的效果。选用印刀如同写字时选用毛笔一样,都会影响书写的表现力。当然其中还有一个熟练掌握的过程,因此在远用时要考虑自己的喜爱与习惯。 (1)刀口,一般刻石章都用平口刀。两面开口,刀口两角需成九十度角。若刀口大于九十度,刻时易滑刀,不易刻准、刻直。 (2)刀刃的利钝,与两面开口的斜面高低成正比,斜面高则锐,斜面低则较钝。从刀角侧视,刀口出锋角度不宜太锐或大钝,一般以45度至15度为宜。角度小则太锐,刻出的线条易光滑、缺乏含蓄之韧劲;角度大则较钝、刻出的线条易碎涩,往往缺少爽利的感觉。(3)刀杆的粗细与轻重、厚薄,一般根据自己的习惯与喜好所定。一般刀杆较粗者重,刀杆较薄者轻。粗重者,坠力大,有助力;但过重则欠灵活;轻薄者,易执使,较灵便,但若过轻薄,则不易执运,不易发力。一般可备轻重二把,粗重者,可宽一厘米左右,二、三毫米厚,较小者可六至七毫米宽,一至二毫米厚即可。 (4)刀杆一般长约十五厘米左右,略高出于之虎口即可。若过长,刻运时摆动大,影响运刀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若过短,执运不方便,也不易着力。初学时,一般可上书画社选择成品。如有条件自制,可根据自己喜好而做。刀杆上可用细线绳(塑料绳,藤皮或市条等均可)裹缠,以利于镌刻时紧握着力,同时可免刻时刀柄滑动,伤指或伤印石。笔、墨、砚 用于临摹,起稿,拓款等用。 (1)笔一般应备狼毫或兼毫小楷二支,一支新,一支较旧,用于摹印、起稿、反书上石等用。羊毫大小各一支,大者用以临写印稿,小者用以拓边款时蘸清水用。 (2)墨油烟墨一锭,或用较好的书画墨汁一瓶(如中华墨汁、曹素功墨汁等)。用时需磨浓,不致渗开为宜。朱砂墨磨出后用于涂抹在深色印石上,再书上墨稿,清晰可见便于镌刻。有时虽稿误写、亦可以来笔修改之。一般用此法的较少。 (3)砚可备二小块,如不用磨朱砂,一块砚亦可。砚选用一般的青石砚即可。但要光平、滋润、易发墨。若有梢好的歙砚、端砚当然更好。平常要保持砚的清洁,尤其是拓款时用墨,一定要事先将砚洗净,然后研磨,否则托出印款,墨色灰暗。着用宿墨拓款,裱托后易渗化出墨晕。 砂纸用于磨印石,一般可备粗细各一张,更细者可备有水砂纸一张。若无砂纸时,较平坦质细的水泥板或砖石亦可利用。现在也有金刚石磨盘和油石,更高级的还有自动打磨机 印 床 印床是用来固定印章的,以便镌刻时省力,尤其是刻较坚硬质地的,或较小的印材时更为有效。一般刻质地较软印材,如青田,寿山石等,或较大的印章,以左手扶持,也可以不用印床。印床有木制和金属制二种,一般以木制者为好,既适用,又容易买到,即使市上买不着,也可自己仿做,最简单的可以采用两块木板及两个蝴蝶螺栓自制而成。 印 刷 印刷用以刷涤印面。一是在刻时刷去石屑粉末,因石粉不宜用口吹,口吹石粉容易导致粉尘吸入肺中,而且伤气。二是在铃印时,先刷净印面,以免石屑等脏物带人印泥。一般以小毛刷或以牙刷代用即可。 棕 帚 一般称“棕老虎”,用以拓制边款时用。大城市书画社有卖。不过一般市上所卖,棕丝粗细未经挑剔,用时容易损破纸面。买时应挑选其较细匀者。初用时过硬,可在热铁板上,或砂石、水泥地上摩擦,使之变软,棕丝变得较细尖,再擦上少许菜油,使之光滑。若市上难卖,亦可自取棕丝,选其圆直细劲者捆扎成直径粗约2一4公分,长约5一8公分的棕帚,两头略留一公分不扎,用诀刀切齐,亦可使用。如没有棕刷也可采用牙刷代替,或者用较软的橡皮亦可作拓边款用。拓 包 为拓边款时用。拓包制法:先取硬版纸,剪成如硬币二分大小的圆块,外包以新棉花,底部略厚,再裹以塑料纸和加哗叽布一层,最后再用软细缎包扎一层(或用的确良代之亦可),使成扁圆球状,其颈部用线扎紧即成。拓包要求包扎得紧,表面光滑。拓包不用时应洗净,以便再次使用,否则将会硬化结墨块。另外还有一种简易的方法,使用手指蘸墨拓,或者用一小块宣纸对折两下点上墨,也可作为简易的拓边款工具。印 规 印规是在铃印时用以框正印章的位置,使之不偏不至。或是复印用之,即第一次铃印时不够清晰厚重,可以重复钤二遍、三遍,使之印文更加厚重,鲜艳夺国。木或全属等制成的印规均可用。只要规角成九十度,两边各长约三至四厘米,厚约五至十毫米即可。铃印时,先以印规定位,印章紧靠印规内侧铃盖。复印时,印规掀压住不要移动,蘸印泥后再依原印规内侧复铃下即成。一般铃盖熟练后,也可以不用印规。对于文人雅士而言,使用印规则意趣全无,建议不必使用。印 筋 用以调拌印泥用。印泥久不用,油会沉渍渗出,使油泥分离,故用一段时间后,或无冷时易冻,应常搅拌,使之匀润,用之如新。印筋一般用骨质或玉石材料制成,高级印泥盒内一般配有印筋,不必另外制作或购买。若散装印泥,则需另备印筋。 玻璃小镜 用以检查印石上印文的正反及准确时用。一般市上出售之小玻璃镜即可用。 其 他 如保护印章的印盒(或印套),铃印用的硬橡皮垫板;裁锯印石的钢锯条,擦拭印章的软布(或小毛巾)等等,都可根据情况来备,不一定要马上备齐。有些东西可用可不用,或取它物代用亦可。2.2 印材篆刻用材有印石、印泥、纸张等。 1、印 石 印章材料,有铜、石、全、玉、木,牙、骨、砖、有机玻璃制品等。但现在作为篆刻艺术用材,还是以石质材料为主。因为石质印材,柔、脆、腻、坚适中,易于受刀,并能表现出特有的金石韵味,故明清以来多为印人所喜用。同时也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印石由于产地很多,质地也各有差别,其中以青田、寿山石等为好,产量也较多,价廉物美,到处可买,现将有关印石概略介绍如下: (1)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石质细腻、温润、不硬不燥。易于镌刻。色有黄、白、青、绿、黑、灰等,其中以有冻者更为珍贵。即石质呈半透明状,如灯光冻、鱼脑冻、封门青等即是。一般青田石虽不如冻石佳妙,但亦可称为印材中之佳品。为学习篆刻的理想材料。 (2)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为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被誉为“中华瑰宝”。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石质较青田石微腻,受刀不如篆刻最常用的石材青田石爽决,但细润光洁,亦为印材中之佳品。色彩较丰富,有黄、白、红、蓝)青等。其中较珍贵的如田黄,而田黄石又与芙蓉石、浙江鸡血石并称为“印石三宝”。田白、牛角冻、瓜瓤红等,为世所宝。 (3)昌化石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色多呈储、黑、黄、自等杂色,质地温润可刻。但略有腻涩、走刀不如青田石爽诀。其中有鲜红色如同鸡血者,俗称为鸡血石,最为名贵。一般底色较燥,多砂钉与石筋,石质坚硬刀不可入。 (4)巴林石产于内蒙赤峰市巴林右旗,又叫赤峰石为近年来所发现,石质与寿山、昌化石类似。尚可刻。其中有的红似鸡血,有商贾冒充鸡血石的。 (5)其他产于浙江的尚有:宁波的大松石。色灰黑,间有黑斑,石性较腻,近似寿山石。天台之宝花石。形、色如同寿山石,比较粗松、易脆,温州之平阳石。形、色近似青田石,质地不如青田石脆,萧山之红石。质较粗,一般尚可作练习用另外还有如册山掖县之莱石,福建蒲田之蒲田石,湖南之楚石,陕西之煤精石,河北之房山石,丰润石,以及各地所产之印石,只要质地软、脆、坚、腻兼备者,皆可作为练习用。 青田石 寿山石(田黄) 寿山石(鸡血) 巴林石2、印 泥 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表达的效果。质地好的印泥,铃印出来则色彩鲜美而沉着,有立体感,显得有精神。质地差的印泥铃印出来,则显得色泽灰暗或浅薄,有的油迹浸出,使印文模糊,更加难看。印泥的品种很多,红色的一般分朱砂、朱膘、广膘等。 (1)朱砂印泥色深紫红,有人称为紫红砂,是漂制朱砂时沉淀在乳钵最下层的一种朱砂,制成的印泥,鲜红带紫,厚重沉着,最为美观。 (2)朱嫖印泥略现红黄色,比较清雅,是漂制时较上层的朱砂细未与文丝、油等调制而成。朱砂或朱膘也有加银朱的,也有加调洋红或其他原料的,故其名称有八宝、魁红、镜面等。不管何种名称,只要以厚亮细腻、色彩鲜明沉着者为上品。市上一般较好看有三、四十元一两的,一般初学练习,买三至五元一两的即可。现制作印泥的城市很多,以上海、樟州,杭州、苏外等地的产品较好,可供选择,只要色沉着而不渗油者即可应用。过去有人喜自治!印泥,其原料是“艾”叶的纤维、杀砂和炼制过的菜油(或蓖麻油)等调制而成,方法较复杂,现多不自傲。 (3)还有仿古印泥(深褐色)和黑色、蓝色、绿色等印泥,作为特殊场台用外,)般较少用。若有兴趣者,亦可备用。印泥的保管,应放置在瓷盒内为好。不要放在金属盒内,因印泥与金属物接触,日久会变黑,影响质量。印泥用一段时间后;要用印筋调拌,使之油、砂、艾绒拌和在一起,否则易结板。印泥日久会变干,也可适当调人一些印油(印泥店有加工或出售),搅拌后再用。冬季天冷,印泥容易受冻,变得较硬,用之前应在太阳下晒一些时间,使之变软后再用。 3、印 纸 用于写印稿,拓边款和蜕印等。 (1)印稿纸一般的白报纸、毛边纸等均可。 (2)拷贝纸纸质薄,半透明,用于事印和拓边款。 (3)生宣纸可用于拓边款时吸水用,或作铃印印花、起印稿等。 (4)连史纸用于拓边款、铃印花。纸质较薄而匀细,最好的是江西的六吉绵连, 篆刻者拓款及保存自己作品的自留印谱(5)印谱纸 一般书画社有卖的,可供迁用。如自制,可迁用边史纸,其次是罗纹纸、或较薄的宣纸。主要用于铃盖印章和拓款留存。 (6)卡纸近来有入喜用白卡纸作为粘贴“印花”用,口同常用的卡片纸一一样。可随时抽检观审或修改,或分类保存之用。此根据习惯,不用亦可。3 篆刻介绍篆刻的全部过程主要为:写印稿,篆刻,刻边款三个步骤。 3.1印稿写印稿有很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反写法,水印上石法两种,直接反写是通过大脑的转换,直接用刻刀轻轻的在印面上划出笔画,或者在半透明的纸上写好对照反面的字写到石头上,使用镜子也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不过对于初学者不易把握。这里仅介绍最基本的水印上石法,也是最能体现笔意的方法。另外还有使用复写纸,指甲油等难登大雅之堂的方法,就不一一介绍了。一、用水砂纸将印底磨平(也是将腊、油磨掉),一定要新磨,磨后的一些白色的粉末不要擦去,否则不易上墨。 一 二二、将印稿纸复在石面上,用铅笔将印的边缘擦出来。选好用的印稿纸是关键,印稿纸必须薄、韧、半透明(方便覆在上面修改重写)。一般采用连史纸。也可用卷烟纸的。一般的宣纸太厚,太吸墨,而且压印时会化开,效果不好,但刻的印如果大也可以用。三、将擦好边缘的印稿纸反过来(记住对应印石的上下左右),如果四方印石平分四份,可以用折叠的方法分。用小楷毛笔写稿(可用7、8块钱的双羊牌“写卷小楷”)。此步墨是关键,不能用现成的墨汁,一定要现磨,但墨砚上有宿墨(旧的干墨)则不怕,甚至可以用小木棍将宿墨重磨使用。墨要浓。墨条最好用旧墨,或松烟墨,油烟墨胶太重。如果一次没写好,可以另取一张稿纸重擦印边,再覆在原稿上修改重写,反复写到满意为止。可以初稿细心经营,最后一稿纵情笔意。投机取巧的方法可以最初用铅笔经营再写墨稿,好处是节约稿纸。篆刻追求的“笔、墨”二品几乎全赖此步。写好就要上石,适当干一会儿,完全干透就不好了。 三 四四、将写好的印稿反扣在印面上,四边对准,两边拉下来用手捏紧,用干净的笔在纸上均匀地蘸上清水(稍微湿润即可,不可太多),用一张裁好的小宣纸覆在上面用手掌上的拇指肚轻压,要能够均匀地看见水痕,否则要在宣纸面上补蘸稍许水。再覆一张小宣纸,两边拉下来捏紧,用指甲或光滑的硬物压磨。要在宣纸面上模糊看见墨痕。 四(2) 四(3)五、趁稿纸未干轻轻揭下来,反字就留在印石上了。待水分完全干了就可以刻了。可以在墨痕干后用红色的油性记号笔将印面涂一层透明红色(深色的石头不行),刻起来效果鲜明。写稿的过程显示了篆刻是一个艰苦的艺术创作过程,没有任何“碰彩数”取巧的成分。在纸上写稿,能最大限度地将篆书的艺术特征显现出来,因此能追求古人所说的篆刻“笔墨刀石”四品中的“笔墨”二品,至于“刀石”则因直接的工具和材料的原因不难表现。 3.2刀法篆刻既然是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雕刻技术的高明与否,当然是作品优劣的重要关键。於是自文三桥何雪渔倡导篆刻艺术之后,就有人提出刀法之说,因为明末清初之际,篆刻风气甚盛,经过若干名家的传述,把刀法大致分为十三种,分条叙述,语词玄虚,使后来初学的人,往往便被这些刀法的名称搅得莫名其妙。殊不知刻印用刀,归纳起来,也只不过是冲刀与切刀两种方法而已,如果将此两种刀法运用得宜,则任何面目的印章,均可应手而就。 执刀学书法的人,大都知道在学习书法之先,必需要懂得执笔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学习篆刻亦要先知道执刀的方法,才能进一步地去刻印。古人讲执刀的方法多用双钩法与写字的方式相同,这道理当然是对的,但执刀的方式,不一定就是一种,历代篆刻家执刀的方式也各自不同,而他们的作品,则各有所长,兹就所知,将执刀分为三式:即掴刀式、推刀式与拽刀式。 推刀式 搜刀式 掴刀式 (一)掴刀式: 用手掌紧握刀干,五指外里而向内用力,刀锋内斜,如握拳状,刻时自前方向怀内刻。这种叫做全掴式。另一种是抵掴式,以食、中、无名、小指四指握住刀干,大姆指与四指相对,抵住刀干,如此,握刀的力量更实更大,刻起印来,当然就更方便。这种执刀的方式,适于刻大印和气派滂薄的写意印,但不适宜刻制小印或精细的印。齐白石先生便是用此种方式刻印,祝乐山兄亦惯用此法。 (二)搜刀式: 这种执刀的方式与写字执笔的方式一样,有双钩式与单钩式两种,双钩式是以姆指食指中指三指相对,撮住刀干,以无名指抵着中指,小指抵着无名指,刻印时的方向与掴刀式相同,是目前方向内刻的。无名指在刻制时,可以紧贴印石边缘,使力量容易由大食中三指贯注于刀锋。而小指则可于每一笔划刻就后,将石粉扫于已刻的空隙间,这样,可以使印面上的字迹,黑白分明。这种方式适于刻制一寸左右大小的印章,因为指兴腕的力量,在这种执刀的方式下,可以得到高度的发挥,所以,古人便把双钩式的执刀法列为刻印执刀的不二法门了。单钩式与写字的单钩式是一样的,是双钩的变样,一般人都不采用。 历代篆刻法采用双钩式执刀方式的人最多,皖浙两派便多用此法,近代印坛巨擘吴昌硕先生也是使用此种方法刻印的。 (三)推刀式: 这种执刀的方式是和现代拿硬笔(原子笔、钢笔等等)的方式相同,用大食中三指自刀干四周撮定刀干,自怀内的方向向前推出,这叫做直推式。如果是横推,就叫做平推式。这种执刀的方式,刻平直的笔划容易得到很好的效果,刻精细的印也可以,所以采用的人也很多,而且,自从硬笔流行以来,用这种方式刻印的人愈来愈多了。赵之谦制印便采用直推法,记得有一篇文章记载了王二南先生(王映霞的外祖父)看到赵之谦刻印,就是使用这种方式,可见古人早已用过这种方法,不是最近才如此的。据说黄牧甫制印是用平推法,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尤其是边款,可以看出他用刀的方式。 以上所述三种执刀方式,只是将执刀做了一个归纳,若干地方,尚有牵强之处,但古人谈执刀,又太简单,使学者只知其一,不能融会贯通,所以才不惴浅鄙,列举各法,俾便初习之人,有所领会。即以掴刀式而言,它又可以适于凿印,左手以掌握刀,右手以小锤凿刀顶,这是古人凿印的固定方式,如果说执刀只一法,则凿印之术,亦是篆刻之一部份,其执刀式又将安属?故列举历代印人执刀法以阐明其不同,而篆刻之优劣,端赖作品之佳否,执刀犹其次也。运刀 欲明了用刀之法,必先知道刀的结构;平常我们把刻刀分为三部份,用力时最下面的部份称为刀口(或称刀刃)。刀口上面的一侧或两侧乃至三侧四侧渐锐的斜面称为刀锋,(刻印用刀,普通用平口双锋刀,简称平口双刀,便是两面开锋,刃是平口的刻刀。)刀锋以上的部份称为刀干。刀口有平口的也有斜口的;平口的用来刻石,斜口的普通用以刻竹木。刀锋有薄厚之分;薄的较为锐利,可以刻工细一类的印,厚的较钝,宜於刻苍拙一类的印。刀干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圆干易於把持,方干的需要在干上缠以棉线或藤皮条,便不会格手了。至於刻石所用刻刀的大小,普通准备两种即可以了;一种较大的,刀口宽度约半公分。一种小的,刀口只要两公厘左右即可。因为石章的大小,最常用的是一公分半至三公分左右见方的印,用这两种刻刀,当可应付裕如。 其次我们所要知道的,是用刀的偏与正。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运笔的方法有中锋与偏锋之说,那麼,用刀的偏正,便与运笔的偏正有著极相类似的现象。为了与书法的中锋与偏锋便於区别起见,我们把用刀正的叫正锋,把用刀偏侧的叫侧锋。普通刻石章,绝大多数,都是用侧锋,用正锋的很少。所谓正锋是持刀入石,刀口与石面接触时,百分之八十的刀口均刻划在右面上,而且刀干与石面向前或向后倾斜八十度角。当用力刻划时,刀口行割於字划的中央,於是刀口两侧的刀锋,随著刀口的割断,向外挤压,而使刻出来的笔划两面呈斑剥之状。侧锋则是召口著石后,刀干向左或向右倾斜七十五度角,於是刀口在石上刻划时,只有一面刀锋贴近印石,而另一面则毫无作用,刻出来的笔划,一面光洁,一面斑剥。用正锋不易刻出粗的笔划来,用侧锋则刻出的笔划较宽。刻印不是仅一刀即可了事,必需善用刀法,因字置宜,才能把印刻好。 现在我们来说刀法,所谓冲刀法是持用正锋或侧锋,向前推进,因为一般皆用侧锋,所以刻出来的笔划均甚爽利劲健。切刀法是持刀向下压切,随著压切的力量,稍微前进之势,每一刀只能刻出刀口二分之一左右的长度,必需若干刀相接连,方可以刻全某一笔划。与冲刀一刀可以刻出一笔的长度完全不同。用切刀刻出的印,较为平实,用冲刀刻出的印,较为流畅爽利。但也要看使用之妙,因为有的篆刻并不是与上面所说的相同;像吴昌硕惯用冲刀而面貌苍浑,徐三庚惯用切刀而印风宛通,便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以一般学习的过程来说,应该先学切刀,后习冲刀,因为切刀划短易刻,只要是一刀接一刀的刻,虽然刻不好,毛病也不会很显著。但冲刀就必需熟练不可,初学的人,不易一刀刻就,中间一有阻碍,则刻划必不佳。又常常刻斜,或走刀,刻斜当然即无笔意,走刀很容易伤手。所以治印应由切刀入手。用切刀和冲刀刻完一印之后,仍有未到之处,我们可以用冲切之法,再去修正。这种修补之法,古人称作补刀,其实,补刀亦是用切用冲,只是一个名称,并不是一种刀法。为了学者了解古人刀法,今将其分条例后,并加注解,以求会通。 正入正刀法:正锋入石,刀干与石面略有角度。单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划。双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两刀成一划,方向相反。复刀法:侧锋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划时,向同方向再刻一刀。冲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向前推进。切刀法:侧锋入石,向下压切。稍具前推之势。涩刀法:侧锋入石,磨擦前进。迟刀法:侧锋入石,用力重,稍退即进,行动缓慢。舞刀法:侧锋入石,一左一右,回荡前进。轻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力轻浅刻。埋刀法:正锋入石,刀锋压低,贴近石面。平刀法:刀口平贴石面,铲平底地用。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无刀可言,只用於转折处之虚笔。 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经解释后,即知实在没有多少玄奥之处,而只是切冲两式刀法的活用,正锋与侧锋的不同而已。 最后需要谈的是刻朱文与白文的方法,普通刻朱文与白文,如用冲刀,均系两刀成一笔,运刀方向相反;刻朱文则刀口沿印文的外侧刻划,而留下刻出的笔划。刻白文则是刀口沿印文的内侧向内刻划,并且把划内的余滓清除,成了下凹的笔划。但也有运刀的方向相同的,如齐白石所刻朱文,便是相同方向运刀的。刻白文如果一刀刻一笔,普通称为单刀,如果运刀方向相同用一刀以上的方法刻成,称为复刀,与前述法则又不同,白石老人亦惯用此法。这裏所举的,是通常学习时的一般法则,至於若干特殊的运刀法,在技巧成熟后,其运用之妙,端在一心。刀法的要与不要一、三要点:1、要“准”,在用刀时仔细看准笔划的边线,不能马虎。2、要“狠”,用刀要像大力士举重一样,要有气魄,一气呵成,稳狠用力刻。3、要“匀”,刻印要和写字一样,要有起笔收笔,在行刀时力要用匀,一刀到底。在收笔(刀)时,要稳要慢,一则合乎收笔要求,二则避免失刀。二、六不要:1、“肥不臃肿”。2、“瘦不细弱”。3、“划不全破”,笔划若全破,便减弱了笔划的力量,甚至看不出笔划来。4、“不中途停刀”,每划要一刀到底,要大胆要肯定,不能中途停刀,这样会形成笔刀弯曲无力之病。5、“不随意修改”,刻印非不得已不修改,若随意修改,会造成做作无力之病。6、“不刮削重复”,不明篆刻艺术真意的人,在用刀时不是以刀代笔来写(刻),而是描画做作;再加胆小怕刻坏了的思想,结果刻法是刮削重复,这种刻法容易死板匠气,刻不出书法的意味来。 3.2 边款 边款边款艺术是整个篆刻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边款,一般泛指刻于印侧或印背的文字、题记。它起源于隋唐。当时制印部门的工匠,只是在一些官印周围刻上制印年记、编号和释文等内容,虽然还称不上艺术,但已形成了边款艺术的雏形。正是有了这些简短而又草率的原始边款,后来明清乃至当今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边款艺术才得以发展起来。历史传承边款艺术的发展与石质印材的发现、应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隋唐宋元时期,官印边款之所以文字简短,可能所用质地坚硬的金、玉等印材有关,与当时印章仍以实有关。而随着印章至明清时已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品t艺术性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可以这样认为:边款艺术几乎是与流派印章的兴起步的。明代的文彭、何震在这一领域内是杰出的拓贵了邓石如、丁敬之后,历代篆刻家在边款创作中以用刀风格及种类的变化而各显神通。这一时期的边款风书水准之高,堪称空前,并因此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荣局面,成了边款艺术史上最光彩夺目的一页。 边款在形式上有阳款与阴款之分,在用刀上有单刀、冲刀、切刀及冲切兼用之别,在书体上融真草隶篆、一体,在风格上雄强与婉约并存,在内容上则由作者单刻印的年月和署名,发展为或有感而发,或叙事抒情,考辨,涉及面极其广泛。这样,边款就成了一门集书法章法、绘画及文学、史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边款刻法先将印章要刻的一面用墨涂一遍,这样能看清用刀的效果。如刻一面边款,应当是刻在印面的右边,盖印时其款就在左边,这样只要根据边款方向也可以避免印章位置盖颠倒。 具体的刻法是:用刀角切刻下去,“点”以刀上锋侧势切刻,“横”以刀锋由右向左下行刀,下刀时略重,“竖”下刀时略重,“转折”一般单刀刻,转折处分两刀完成,有时看起来像一刀。懂得单刀楷书边款刀法后,多临多练即可掌握。至于行草印款可取法邓石如、吴让之,魏碑可取法赵之谦,篆书可取法吴昌硕诸家。下图为一些常用边款笔画的刻法。印款的创作应注意两点:一是文字可记事、记兴、记时,也可发表艺术体会与见解,但文句要清雅有味;二是印款的章法与形式要考虑与印面搭配的效果,使其相得益彰。 边款拓法工具需有棕帚、拓包、砚台、墨、羊毫笔、清水、拷贝纸、连史纸等。 先将印款面擦干净,然后用毛笔醺水涂石面使其微湿,水中也可以加少许浆糊。然后将连史纸(或薄而匀的宣纸)蒙在石上,正面朝上,这样纸贴石面部分全湿。然后将拷贝纸覆盖在连史纸上,用棕帚在拷贝纸上刷,开始要轻一些,不能因湿而把纸穿透。换纸仅覆在上面按擦,使连史纸完全陷进边款字口内,锋芒清楚,然后用拓包上墨。其墨必须是新磨的墨或新鲜的墨汁,不能用宿墨。拓包要少蘸墨,使其受墨平匀,可先在纸上试一试(墨不可太浓),然后在纸上快速地拍打(不能平拖),墨色逐步加深。墨色浓厚发光的称“鸟金拓”,淡墨浅浅地匀拓的,称作“蝉翼拓”,但都以字口清晰为要点。拓好后等墨干即可将连史纸揭下,拓款就完成了。下面将图文并茂的介绍一下边款的刻法:工具/原料 准备好拓边款工具(连史纸、拷贝纸、棕刷、印章石、干净毛笔、白芨水或浆糊水、拓包、墨汁、毛边纸)步骤/方法1. 用干净毛笔蘸白芨水或浆糊水均匀涂在边款面上。2. 在石面上覆上连史纸,然后用毛笔蘸清水涂在纸上,使纸和石面粘在一起。3. 使用毛边纸或宣纸将纸上多余的水分吸走,可以手拿毛边纸按压;4. 吸走多余水分后,在拓纸上覆一层薄薄的拷贝纸5. 持棕刷在拷贝纸上来回平刷,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也不宜过轻。可以多换几张拷贝纸重复刷。6. 棕刷刷过以后,拷贝纸上会出现明显字的凹糟,这时再把拷贝纸取下,然后持拓包在拓纸上拍打,建议先从没字的地方拓起,以试墨的浓度。7. 全部拓好以后,稍等几分钟,等墨干以后慢慢揭下连史纸,如揭不下,可以在纸上哈哈气,增加湿度,以便揭下。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集体土地整治及功能改造工程合同
- 迁徙路线气候变化响应-第2篇-洞察及研究
- 生物陶瓷支架力学行为-洞察及研究
- 用户情感与信息接收偏好-洞察及研究
- 郁金病虫害防控-洞察及研究
- 脂褐素细胞外基质沉积-洞察及研究
- 餐厨垃圾清运协议合同书
- 餐饮二次复购合同协议书
- 餐饮店股份转让协议合同
- 转基因作物侵权认定-洞察及研究
- 2025新高考英语Ⅱ卷真题听力原文
- 2025年中国数位式照度计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T/CIE 167-2023企业级固态硬盘测试规范第3部分:可靠性测试
- 2025至2030年中国珠光颜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如何审查合同文件中的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
- 项目走账协议书
- 2025-2030酒吧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美发师的职业道德》课件
- 《智能变电站工程应用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