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初稿 (3).doc_第1页
论文初稿 (3).doc_第2页
论文初稿 (3).doc_第3页
论文初稿 (3).doc_第4页
论文初稿 (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号 20090105050126 密级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中西方婚俗文化差异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学 院 名 称:文学院专 业 名 称:对外汉语学 生 姓 名:路亚存指 导 教 师:达正岳二一三年三月Number 20090105050126ClassificationThe graduation thesis of Undergraduates in Lanzhou City College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chool Name: ArtsProfessional name: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Student Name: Road and saveGuiding teacher:Da Zhengyue Two, one three March郑重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本次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 进行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将成果撰写成本毕业论文。文中除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和明确指出的与同组同学合作完成的部分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未公开发表的成果。本人对此声明负责。 作者签名:路亚存 2013年3月1日摘 要 古往今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都把婚姻看作是人生中的大事,因此婚俗礼仪文化,成为民俗文化中最美妙的部分,它展示了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价值观、宗教观和民族心理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自古以来中西方在文化方面交流频繁,相互借鉴,但又不失其本色。古今中外,婚俗礼仪文化的探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席晓的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龚丽霞的也谈中西方婚俗、马芳的从传统婚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等都对中西方的婚俗礼仪文化差异介绍较为详细,但是,对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探索甚少。本文通过搜集有关中西方婚俗文化的文献资料,在对比分析中探究中西方婚俗文化,总结其背后的婚姻观念、男女地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暗含的人类文化共性,同时研究出这些文化异同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变化和影响。所以,不断了解中西方文化有助于中西方人民相互沟通和理解,更能促进两方人民的友谊和文化繁荣。关键词:中西方;婚俗;差异;跨文化交际;影响Abstract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peopl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re marriage as an event in life, so the marriage etiquette culture, become the most beautiful part of folk culture, it shows the features of social life of ethnic groups and aesthetics, ethics, values, religious and nation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culture achievements and spiritual wealth created by mankind. Since ancient times, in the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 activities, learn from each other, but it does not lose its color.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explore the benevolent see benevolence, wedding etiquette culture wise, as I know o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lture differences, Gong Lixia on the western marriage custom, Ma Fang from traditional marriag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so on, marriage customs in the Wes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tiquette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however, little exploration the influence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relevant literature in western marriage custom culture, explore the western marriage custom culture i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summarized its cultural differences behind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the status of men and women, aesthetic aspects and its implied human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of change and the impact of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estern culture is helpful to the western peoples 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can promote the two party peoples friendship and cultural prosperity.Keywords: in the West; marriage; differenc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luence 目 录一、引 言 1二、中西方婚俗礼仪概述11. 中国的婚俗礼仪1 1.1中国的传统俗 1.2中国的现代婚俗 2.西方的婚俗礼仪三、中西方婚俗礼仪背后的文化差异1.人们的婚姻观念 2.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地位 3.人们的审美情趣 4.中西方婚俗礼仪背后的人共四、中西方婚俗礼仪背后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五、结语 9六、注释 七、参考文献 13八、致 谢 11 引 言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风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是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制、志趣、信仰、礼仪、风尚的总和。民俗生动的体现着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民族心理、价值观、宗教观和民族心理等,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世界上的文化学家,几乎都是通过风俗习惯的考察来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如我国穆子尧学者写得中外传统习俗1001,从生长劳作、交通居住、服饰装扮、饮食习惯等方面来谈中外人民的风俗习惯,并向我们展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一位美国学者约瑟夫.布雷多克写得婚床,则是从婚姻方面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化。因此观察、了解和比较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则成为研究和认识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便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婚俗礼仪伴随着婚姻产生,是民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面貌,而且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伦理价值。中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而西方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随着中西方交流日益加强,中西方风俗区别也日益明显,特别是在婚俗礼仪上更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婚俗礼仪的研究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这在中西方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中西方人民相互理解和沟通,而且能促进两国的友谊和文化繁荣。 一、中西方婚俗礼仪 1、中国的婚俗礼仪 1.1中国的传统婚俗礼记.昏义对婚姻的描述是:“婚礼着,合二姓治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记后世也,故君子重之。”1 礼记.昏义M.张树国.青岛出版社.2009因此,婚礼则是人生礼仪中最受人们重视的礼仪,人们对婚礼的程序也就颇为讲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种族的婚礼都存在差异,但是占大多数地区的汉族婚礼程序则大致可定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举行的仪式礼节。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2“请期”(加上“亲迎”成为“六礼”)。“纳采”即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后,女方家同意议婚,男方家备礼去女方家提亲的仪式。“问名”即女方家长同意提亲后,男方以书信形式托请媒人询问女方的年龄、排行、相貌、健康等,女方以书信形式告知,后发展为交换写有姓名、八字及家庭的庚帖,即龙凤贴。“纳吉”即对男女双方的生辰进行占卜,确定可以成婚后,媒人带礼物告诉女方吉兆,婚姻关系确定,也就是订婚。“纳征”也称“纳币”、“过大定”,也就是关系确定后,男方向女方家送较重的聘礼,此时婚姻进入正式筹备阶段。“请期”即送完聘礼之后,男方选黄道吉日定婚期,同时备礼物请媒人告知女方家并征得女方家同意的仪式。正婚礼是指“亲迎”,即新郎亲自去女方家把新娘迎娶回来的过程中举行的一系列礼仪活动。这是正式的婚礼,相当于后世的完婚。新郎将礼物送给女方家长,让后行礼而出,新娘则化好妆,穿好红色婚礼服由其兄长抱至轿中。起轿后,一路鼓乐齐鸣。新娘到了新郎家后,还要举行拜堂、入洞房等仪式。拜堂即新郎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的仪式。拜堂完毕要“闹洞房”,即新郎新娘在洞房接受亲朋好友的祝贺、嬉闹、恶作剧等仪式。闹洞房时,新娘还要给亲戚朋友散发准备好的枣儿、花生、桂园、莲子、喜糖等。婚后礼,即新妇成为南方家的一分子,为了与男方家亲族融合所行的礼,如妇见舅姑、妇馈舅姑、归宁(新婚后一至三天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等。1.2中国的现代婚俗在这个信息通达,交流便利的社会,人们讲究婚姻自由,尤其是在城市。传统婚姻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不再是双方必须遵循是准则。更多年轻人求新求变,在自己的婚礼中加入了西方的元素,所以中西合璧的婚俗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中国的现代婚俗,一般要经过自由恋爱、订婚、结婚这三个步骤。 (1)自由恋爱现在人们的婚姻关系是建立在自由,平等之上的。年轻人根据自己的志向、爱好、性格等找到自己爱慕的对象,不再受“三书六礼”程序的约束,而是经过多则几年,少则几个月的自由恋爱后,双方建立一定的感情基础,并觉得对方可以做自己打终身伴侣,于是就谈婚论嫁,即使自己的父母不同意,也会为爱而坚持。当然父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因循守旧,坚持己见,为了子女的幸福,一般都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意这门亲事,这时婚俗就进入了订婚阶段。 (2)订婚 订婚的实质是一种婚姻约定,现在的订婚仪式比较简单,但是在农村和城市的表现不同。在农村,订婚仪式比较隆重,女方家往往要带上家里的亲戚同行亲自去男方家看看,同时还会带些必要的礼品作为见面礼。当双方家长对对方情况满意时,两方则会高高兴兴的喝订婚酒,商量结婚事宜,最常见的就是举行一次宴会,作为庆贺。宴会上的礼仪不外乎是由家长宣高子女订婚的消息,男方给女方戴上订婚戒指,来宾们予以祝贺。宴会结束,女方离开时,男方家长不但给未来的儿媳送上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合称“三金“),还会送上,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的彩礼。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贫困的家庭无力承担彩礼钱,成年女子也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即使愿意去,也是要加上比一般多许多的彩礼,所以许多男子娶不到媳妇。有时候,即便是双方家景殷实,但因彩礼数额不能达成一致,而大伤感情,反目成仇,婚事告吹的事情也有所闻,送彩礼已经成为农村青年男女幸福的绊脚石,是农村婚俗的陋习,亟待新一代农民去改变它。订婚时,除了送彩礼外,男方还要给女方同行的亲戚送一份礼物。若女方家爷爷奶奶健在,还要给他们送一套衣服,有时候,直接折合人民币当做彩礼送。所以订婚对男方家庭来说,花费很大,一旦订婚,女方不能反悔, 否则会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而且还要赔偿必要的经济损失。 在城市,订婚仪式渐渐被弱化,常见的就是男方家长带一些礼物去女方家拜访其父母,女方家一般都会热情款待对方。通过这次见面,女方的父母对单方家庭进一步的了解,并对婚期、买房及结婚物品的置办事宜等进行商议。当双方达成一致后,男方就会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戒指,亲自给女方戴上。以前,一般都是金戒指,现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审美思维的变化,大部分会送钻戒。当然,女方也不会不懂人情世故,为了表示一定的诚意,也会给男方回赠相应的礼物。订婚仪式结束后,这桩婚事也就定下来了,不能随意更改或反悔。 (3)结婚倘若说两情相悦是结婚的前提条件,那么结婚登记就是婚姻的法律保障。我国的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法规定,在举行婚礼前要完成法律规定的登记手续。所以,男女双方必须进行婚前体检,若体检适婚,则带身份证,户口本等证件到相应的婚姻登记部门去申请登记,领取结婚证。不管从法律还是从礼仪的角度看,这都是人们无条件必须遵守的。 婚前筹备完成就进入了结婚的高潮举行结婚典礼。这一天很早新娘子就会到美容院化好妆,梳好头等待新郎迎娶,新郎在八点左右带数辆贴有大红喜字、装扮一新的礼车来接新娘,车辆数目一般是双数。中午十二点之前新郎和新娘会带着红花站在酒店前迎接亲朋好友并接受他们的祝贺,等到所有嘉宾都到齐坐好后,结婚仪式正式开始。新人踏着婚礼进行曲步入仪式现场,主婚人为新任主婚后,司仪则会向宾客们介绍新人的恋爱史,有时还搞恶作剧,这时婚礼仪式进入高潮。接下来喜宴开始,新郎新娘给来宾敬酒行礼,直到结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很大转变,越来越多年轻人重视自己的婚礼形式,他们精心设计自己的婚礼,如水上婚礼,空中婚礼,旅行婚礼等。 2、西方的婚俗礼仪 宗教的产生是西方婚俗礼仪进化以及确定的关键,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指出:“从此以后,婚姻就不能随意缔结了,它只能以一种公共权力机构,即教会为中介。”2 社会分工论M.涂尔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2由此,宗教的产生把西方婚俗礼仪推向文明化进程,教会不仅仅是公证人,同时也是婚姻关系的确定者。与中国传统婚俗相比,西方婚俗礼仪更加简单、浪漫。如在西方的主要英语国家中,英国是一个较开放的社会,男女可以自由交往,互相表示爱慕之情。当感情稳定后,就会告知双方父母,并在报纸上登出订婚启事。订婚时,双方的亲朋好友在女方家欢聚一堂,共同祝贺两位新人。在众人的欢笑声和祝福声中,新郎将自己准备的订婚戒指给新娘戴在左手的中指上,表示新娘从此归属于他。由于英国的传统习俗,婚礼的准备工作(寄送请柬、联系牧师、布置教堂等)由女方承担。男方则负责布置新居、准备新娘和伴娘出席仪式的花束、相伴娘和侍童赠送酬金和礼物以及支付教堂的费用。当婚前筹备完成就到了举行婚礼,根据英国的法律规定,属于英格兰教会的青年男女在举行婚礼之前应该在地区的教会里发不结婚预告,倘若在规定的期限内大家都没有异议,方可按期举办婚礼。婚礼一般在圣公会的教堂举行。当婚礼正式举行时,新浪身着礼服,由男宾相伴,站在圣坛前等候新娘的出场。这时新娘身着白色婚纱,手挽父亲的右臂踏着结婚进行曲缓缓走向新郎,站在其左边。主婚的牧师,向参加婚礼的人阐释基督教婚姻的含义和意义,并询问新郎和新娘是否愿意以对方为妻(夫),当两人都肯定地回答后,牧师会把新娘的右手放在新郎的手里,新郎吟诵结婚誓词,这时新娘也会握着新郎的手吟诵结婚誓词。随后,新郎会拿出结婚戒指放到打开的圣经上让牧师祷告祝福,祝福后,新郎把戒指戴在新娘左手的无名指上,牧师说过“阿门”后,两位新人由结婚见证人和亲朋陪同来到法医室在,结婚登记簿上签名,签名完毕,乐师再次演奏婚礼进行曲,新郎新娘走出教堂,婚礼仪式结束。 倘若新郎新娘不属于英格兰教会,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必须先提出结婚的书面申请,填写相关表格,再由“注册官”核查后公布等待期限,如果在等待期限内没有任何异议,新郎和新娘便可以请“注册官”为他们主持婚礼仪式。婚礼仪式结束后,新娘的父母会邀请来参加喜宴,喜宴上最主要的活动是新郎新娘一起握刀切蛋糕,先是互喂对方蛋糕一块,然后给来宾分着吃。吃过蛋糕后,新的新娘。这娘会站在中间的一把椅子上把手中花束抛给未婚女子,接到花束就是下次要结婚时,婚礼接近尾声,新郎新娘相中亲戚朋友告别,开始他们的蜜月旅行。 美国人和英国人在婚姻问题上讲求感情第一、交往自由、择偶自由、爱情自由。男女恋爱一般都不需要媒人介绍,父母也很少干涉。他们重视婚姻合同,即结婚前男女双方去律师事务所签一“婚姻合同”,主要内容是婚后财产的归属、家务分担、离婚的前提条件等。他们还讲求离婚自由。美国的传统婚俗也是要经过婚前筹备,订婚,举行婚礼这三个程序。但婚礼无奇不有,他们的婚礼着重突出“新、旧、借、蓝”的特点。“新”,即新娘身着崭新的白色婚纱,以示新的开始。“旧”,即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旧的(一般是其母亲结婚时用过的),以示不忘父母的恩情。“借”新娘的手帕是向女友借来的,以示不忘友情。“蓝”,新娘身披的缎带必须是蓝的,以示她已获赤诚的爱情。和英国一样,婚礼结束也要摆喜宴、吃蛋糕、抛花束等。2、 中西方婚俗礼仪背后的文化差异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婚姻作为整个封建社会尊卑等级制度的基础,它的缔结往往是以儒家“阴阳尊卑”学说为依据,以宗法制度为准则,并贯穿于整套婚俗礼仪当中。而在以个人本位主义为主的西方,婚姻伦理观则是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文化的交融,他们讲究以宗教神学为权威的婚俗礼仪,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人的理性选择。1、 人们的婚姻观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形成了传统的婚姻观念,认为婚姻的目的是结缘和继统,即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和为男性家族继承家庭的血统、传宗接代。男女结合喜“天作之合(婚姻乃承天地阴阳之性配合而成)”、“门当户对”、“五行相生、和谐八字”,忌“三、六、九冲”、“龙虎斗”等等,婚礼上还要“拜天地、拜高堂”。 也就是在这样浓厚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婚姻的“爱”的元素越来越少,相反“礼” 的成分不断增加,最终导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苦命婚姻。即使在21世纪的几天,这些婚姻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与国人心中。西方人的心中,婚姻是神赐予的礼物。人们借助婚姻体验神的爱,实现神与人的盟约盟约是无条件的相互委身,而不是基于互惠的原则,这个可以从新人婚礼吟诵的誓言中看出。西方婚姻观念发展到今天,已是自由恋爱的婚姻伦理关系。西方社会注重个人独立性的培养,因此西方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极强。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结婚是两个个体的结合。结婚的基础是爱情和两情相悦。所以,男女在生活中由相识、相知到相爱,甘愿将自我奉献给对方,将生命贡献出来,为爱情而努力,为婚姻而牺牲。虽然许多研究表明,婚姻的选择倾向于在相等或相近的声望阶级之间发生,但不同阶级间的“通婚”并没有严格的法律限制,当事人拥有较大的自由性。2、 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地位说文解字说:“妇人伏于人者也。”白虎通解释说,“妇者服也,以礼屈服”。3 说文解字M.许慎.九州出版社.2006婚俗礼仪是男女结婚之大礼,在整个婚俗礼中,以礼屈服妇人,是封建婚礼、婚俗的当然之义。这反映到婚姻关系,男女双方的地位极不平等。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君权、族权、夫权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反映在“六礼”中的不论是纳采、问名、纳吉,还是纳征、请期、亲迎,男性都处于主动地位,而女性则处于被动承受地位。“聘则为妻”、“无币不相见”的婚姻原则中,聘礼成为女子的身价筹码,有的“以貌按岁”论价,有的按“分等按级”论价,有的按“以身论价”,这就把女子受支配的地位进一步强化。还有,在传统观念中,妇女属阴。据说,阴卑容易招引邪恶,新娘也就不例外。因此,男方往往要采取种种方法,在婚礼中祛除新娘身上的邪恶。如在传统婚礼结束入洞房时,新娘脚不履地,履青布条或麻袋到洞房,避免触犯地神,到新房前,跨马鞍以示平安,这种做法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也渗透着歧视女性的观念。所以,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男尊女卑”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则认为婚姻中的男女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用他们的话说:“Husband and wife should be equal partners。”从恋爱到结婚整个过程男女双方都处于平等地位。婚前,女方尤其是女方的父母往往处于主动地位,求婚、订婚、发请柬请宾客都由女方家长能够来操办。女方负责婚礼费用,男方负责蜜月费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男权社会男人固有的优越感。加之教会通过“结算预告”和“办结婚证”等程序对新人的资格进行审核,及防止了重婚,又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从而维护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同时,也以神的名义保证了夫妻关系的对等性,使夫妻双方产生了道德的制约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婚姻关系的质量和恒久性。3、 人们的审美情趣中国婚礼给人的感觉是热闹、隆重而喜庆的。从声音上讲,中国传统婚礼偏爱宏亮有气势的音乐。婚礼上常常要邀请许多民间乐器演奏者为婚礼奏乐,尤其是喇叭和唢呐更是不可或缺的表演乐器,因为它们的声音高亢雄浑,给人激奋愉悦之感。与中国高亢乐不同,西方婚礼上所演奏的一般是十分轻柔和舒缓的曲目。这主要是为了与教堂环境相协调的庄严肃穆气氛保持一致。从新郎新娘的穿着和婚礼布置上讲,中国人偏爱红色。新娘脚穿红绣花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帕,坐着红花轿去新郎家。新郎在家中贴上红色喜字、红对联,身着红色婚礼服,胸戴大红花骑着马来接新娘。红色不仅给人以喜气洋洋、吉祥如意的感觉,而且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而西方英语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庄严,而且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高尚,同时,也是为了向神表示纯洁和真诚。由于婚礼在神圣的宗教氛围里举行,西方人装扮婚礼时用的鲜花也偏向白色,他们认为白色即纯洁无暇,既与唯美的爱情吻合,又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4、 中西方婚俗礼仪背后的人文共性透过以上的的婚俗礼仪,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各种文化,还是源远流长的社会制度,都对社会群体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生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虽然中西方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和发展模式不同,但是无论是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婚姻,还是传统儒家礼教渗透下中国婚姻,都体现着对美满幸福婚姻生活的盼望和追求。因此,看似迥然相异的婚俗背后,其实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共性。几千年来,中国深受封建伦理道德和儒教文化的影响,“礼”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统治的工具,充当着一个类似“法”的角色。同时,“礼”作为道德规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礼法”一词,即可体现“礼”的法制化功能。当法律和道德相结合时,便会产生一种迫力,来约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在西方国家,人们几乎都有宗教信仰,所以,“神学”一词在西方国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以“神学”治天下,认为他们的婚姻是神所赐的礼物,并且对婚姻都是独特的。这时,宗教和法律便有着与“礼”一样的功能。其实,不管是宗教、法律,还是“礼”,当它们与道德规范相结合,其本质上还是会产生一种极具力量的迫力,并作为一社会规则、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来主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中西婚俗所体现的社会认可及宗教诉求,都是由于整个社会集体在漫长生产活动中所缔结的一种社会规约,也是组织必不可少的精神统治力量。这种社会规约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充当着统治工具的角色,是统治者统治百姓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透过中西婚俗礼仪,我们不仅看到了不同民族对婚姻的重视,而且看到了在这背后的人类社会所共有的“统治逻辑”。4 中西方婚俗文化比较J.李莉丽.群文天地2012(3) 参考文献1郭兴文.中国传.统婚姻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2鸿宇.婚嫁J.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03张劲松.红白喜事礼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4潘晓梅.婚俗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6张建邦.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特点论述J.学术界,1999(6)7范明生,陈超南.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致 谢 弹指一挥间,大学四年已经接近了尾声。当自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自己也从当年一个懵懂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青年,回想自己的十几年的求学生涯, 虽然只是一个本科毕业,但也实属不容易。首先,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当然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都是农民,没有他们的勤勤恳恳和细心安排,我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我的大学生活。当然,一个农民家庭要同时供两个大学生上学,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接济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我要感谢那些在我求学时对我经济和精神上帮助的亲戚、 朋友、 老师和同学们,我的生活因你们而精彩和充实。这里严谨的学风、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我大学四年过的很充实和愉快。我们的自学能力在这里得提升,我感谢所有的恩师:是您赋予我们最有意义的收 获;是您带领我们走进知识殿堂,使我们不但丰富了知识;是您给我们一个全新 的角度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给我们美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感悟生活 的美;是你教会我们珍惜友谊和时间;是您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是你们用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奉献在这篇论文构思和写作过程,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达正岳老师,对我论文的完成更是功不可没,达老师每次给我的疑问给予细心的解答并给出写作建议,对我的论文进行细心的修改,使得我的论文结构一步一步的完善,内容日趋丰满。没有王达老师的细心指导,这篇论文是不可能完成的。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还非常的欠 缺。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3、 中西方婚俗礼仪背后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西方社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