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doc_第1页
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doc_第2页
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doc_第3页
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与文本的对话有三种姿态:一是作者崇拜。即“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文本阐释学,西方亦如此;十九世纪,欧美、英美新批评的崛起,“文本一旦完成,作者已经死亡”,文本完成后,作者已经没有说话的权利,而由文本来说话了。文本细读就是研究语言的最基本的一种方法,这就是文本崇拜。20世纪,德国接受注意美学的出现,和文本对话出现了第三种方式读者崇拜。这样的转变哲学家把它称为“扬弃”,破中有立,立中有破。文本细读也应是“扬弃”的姿态。每一个读者面对文本的时候都会遇到三个主体:文本之母一定是作者。作者在创作文本的时候一定有一个预期的理想境界,我们必须面对。第二是读者主体。读者对文本也会有一个理想的预期。第三个主体是文本。文本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把流动的思想和精神用文字固化下来,它同样有话语权。此时谈文本细读是当代意义下的文本细读。语文教学的诗意。第一要素是文本的诗意;第二要素是教师的诗意;第三要素是学生的诗意。三个要素的交集才是语文教学的诗意。什么是诗意?赫尔德林、海德格尔的语论中翻译过来“诗意的栖居”应该是一种“美”。语文教学的美是很广泛的:语言的美、结构的美、语意的美语言是什么?语言就是诗。语言拥有诗性。语言的存在本身就是诗意的流淌。诗意的语文、文本的诗意更多的是在广义的层面来理解。一、直面文本,体验原初的诗意文本细读的第一要义就是直面文本。在第一时间、第一空间与文本本身直接晤面。但现在,往往第一时间是查阅资料,第二是匆匆与文本打上一个照面;第三就是想该怎么设计。违背了课程生发的逻辑。课本是第一手的课程,教参是第二手的课程。舍弃第一课程而去关注第二课程,这不是逻辑错误了吗?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有一位教师这样设计:第一步:老师范读文章的第一段,提问:小村庄美吗?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美的印象?随着孩子们的回答,教师出现“森林( ),河水( ),天空( ),空气( )。”然后让孩子们读,读出感情、读出典雅精致的诗歌的味道。第二步:小村庄那么美,还想去看看吗?自己读第一自然段,指明读第一自然段,渗透读法的指导。第三步:假如真有机会,你去了那个美丽的小村庄,你最想做什么?孩子们的发言表现了对小村庄的憧憬和向往。读出憧憬和向往。教师的处理干净利落,没有一句废话。老师们在评课时夸奖“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我提出一个疑问,按照这位老师的教法,有一个词是多余的“早先有过”。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篇,在文章的第一句话要安插这么一个词?一个好的文本是完型的、是全息的,每一部份的变更都会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文本的有机生命体从什么地方开始?当然从题目开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故事传递的信息或许是比较模糊的,但是文章的情感基调就是从第一段开始奠定,作者要言说的那一份情怀是从第一句开始的。作者的情怀是饱经沧桑后的忧患感,文章的第一句后就流露出了文章生命的气息。作者对村民的情感借用鲁迅的话就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这个文本的情怀基调第一是“哀其不幸”,第二是“怒其不醒”啊!“所有的天灾都是人祸”,从这个意义上讲,执教者就是把这个字眼给忽略过去了。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教参也把这个词眼忽略了。怎么改?只需在孩子对小村庄充满憧憬和向往时加一个问题:你们真的想去吗?你们去得了吗?孩子们就会去直面文本去寻找理据“早先有过”。你去不了,于是你的脑海里自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么美的小村庄到哪里去了?是谁让小村庄不见了?这样的解读才是到位了。用叶老的话来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原初就是自己的最初始的、最纯洁的体会。语文老师要珍视自己面对文字的第一感觉,第一感觉是来自灵魂的语言。二、沉入词语,品味精微的诗意文本细读要指向语文的最小的意义单位,品味文本细小、细微、细致、细腻的诗意。“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海明威“沉入词语”,词语是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语文教学当中很多很经典的做法和教法都和水有关系,比如“涵咏”、“滋养”等词汇都和水有关,再如课堂的最好状态是“让每一个孩子浸润其中”,也是如此,没有水,如何“浸润”?文字也罢、语言也罢,都像水,汉语当中很多意义的关联都是基于联想。而这里的“沉入语文”,这是一种心态,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面对文本,不是“扑通”一个猛子扎下去;第二是全心投入的心态。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9课七颗钻石。与其说是一个童话,不如说是一个关于爱的寓言。故事的第一部分,女孩找水昏倒在地,作为读者第一反应就是“孝感动天”(这是二十四孝的第一孝“孝感动天”,即讲虞舜的故事),这是爱的第一境界,是一种小爱,是一种私爱,是基于血缘的爱。故事的第二部分,女孩回家的路上给了小狗水喝。这时奇迹再次发生,木罐变成了银罐。罐子这个道具就像爱的境界的体温表,水就是爱。当小姑娘把水给小狗喝的时候,爱的境界提升了。故事的第三部分,女孩回到家里,母亲面对生与死的考量,母亲把生的希望给了小姑娘,把水推给小姑娘喝,水罐再次变化。故事的第四部分,把水给过路人喝。这是爱的最高境界,是钻石之爱!救地球、救世界、救人类的只能是“爱”,在生死考量面前,小姑娘把生的希望给了“过路人”,这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大爱!所以这个“过路人”是关键,“过路人”是一个抽象的人,是人人,是人类。不管他是高高在上的国王、地位卑贱的奴隶,只要经过她的门前,她都会给水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爱的面前人人平等”,这才是博爱、大爱,能够无条件地把爱施给每一个身边的人。这个“过路人”就是需要“沉入”的词语,很不起眼,会稍纵即逝。 “沉入词语”是需要修炼的。三、互文参照,彰显深层的诗意拿两个以上的文本互为印证、互相阐释,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文本所体现的不同色彩、质感和情调,从而彰显文本各自深层的诗意。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5课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很自然产生互文的关系。第一层:都写到了人。“游人”、“遗民”,“游”本身就是生命的象征。第二层:游人的状态是一个“醉”,是烂醉如泥、是纸醉金迷、是醉生梦死;遗民的状态血泪斑斑、以泪洗面;第三层:遗民之所以泪是因为游人之“醉”,我们能感受到两首诗互文所产生的悠远和深层的历史沧桑,我们能感受到“兴,百姓亡”,最好能找几个互文的文本读,当一类文本放在一起作为参照的时候,我们才能读出文本的这一个。四、擦亮语言,揣摩形式的诗意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语文老师要练就第三只眼睛形式之眼。细读不仅指向内容,更应指向形式,指向语言。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1课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的小艇有七八米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弯弯的新月;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浙教版的语言非常干净、简洁、灵动。中国人的思维是当下的、直觉的,所以简洁。很多人没有去过威尼斯,没有见过贡多拉,用打比方的方式让人很清楚、明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不板滞,读起来有一种变化的美。其次,语言富有变化的节奏美,明快、轻快、跳跃、灵活。而人教版“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就差之远矣。文本的细读是基于内容的细读,还是基于含义的细读,亦或基于形式的细读,细读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五、还原比较,感悟潜在的诗意文本的生成状态和文本存在的状态进行比较,体悟修改的过程。细读文本,不仅要将目光投注到现实文本、显性文本上,也应该有还原和比较,深入到与之对应隐性文本上。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3课一夜的工作“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里的“极其简单的陈设”相对于建国初期物质的匮乏来说,这样的陈设不算简单,似有矫情之感。但是,细读之,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带来的想象预期相比较,这种还原以后的比较,才会感叹:确实极其简单!通过还原,会发现极其简单的是陈设,极其不简单的是总理的人品和人格。六、寻找缝隙,挖掘蕴藉的诗意缝隙就是破绽、矛盾。这个破绽和矛盾不是作者的笔误,而是作者有意为之。文本的诗意,往往藏在这些缝隙之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就是一个破绽,怎么可能只有“一片孤帆”?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段话中的破绽就是“老太太”,为什么前面一直没有写老太太?如果写老太太,会出现什么状况?当小伙子被老汉从队伍中揪出来的时候,老太太肯定看到了;当小伙子被老汉推上木桥时,老太太也一定看到了;当小伙子和老汉被洪水吞没时,老太太也一定看到了。对文本诗意的开掘是一个无限开放的过程。细读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以小珊迪为例,解说整篇文本细读。小珊迪,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小说。阅读的期待就是阅读时关注人物的表现,关注人物所在的环境。接着,发现题目当中的破绽,阅读完文本后,发现破绽:文本中5次出现珊迪,但没有一次是说小珊迪。为什么作者要用“小”?再细读,发现珊迪年龄小、身体小、地位微小,这叫欲扬先抑,正话反说,正是衬托其人格之大、人性之大。文章开始就介绍环境。“天气很冷”,珊迪后面的一系列表现都和天气很冷有关。接着就集中和典型的笔墨上下勾勒珊迪的外貌,“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看得出天很冷,而且冷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因此才会如此“发青”、如此“又红又肿”。一哭!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二哭!一盒火柴有多少利润?竟然一下子打了对折,对珊迪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损失!财富和时间一样,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受!“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三哭!“我”买火柴竟然不是因为珊迪,而是为了不再被纠缠。但正当我想买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零钱,于是又找托辞“明天再买”。珊迪的命运在这一起一落中,我们才知道珊迪打对折卖火柴的原因是“饿极了”,小男孩“乞求”,像“乞丐”那样的“求”,这儿用一个词就是“饥寒交迫”。“我”给了他一个先令,他转身就跑。这一个“跑”字,背后有多少辛酸!一个饿极了的人还有什么力气跑?珊迪为什么往回跑?因为先生在等我,先生眼神中的不信任,这个孩子想用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