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版小学语文【第8单元】教案.doc_第1页
2014年人教版小学语文【第8单元】教案.doc_第2页
2014年人教版小学语文【第8单元】教案.doc_第3页
2014年人教版小学语文【第8单元】教案.doc_第4页
2014年人教版小学语文【第8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 25 七律长征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理解诗句,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大意。4积累相关词语。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诗句。教学难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困难的艰难险阻。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了解红军长征的故事。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七律长征 七言律诗毛泽东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教学过程:一、学习单元导语,了解单元学习主题1(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说说你了解的毛泽东。老师补充。2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就是“走近毛泽东”。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的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二、谈话导入1 课余,你读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举例(如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等),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 在长征途中发生过许多感人的故事,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长征是艰苦的,长征是伟大的壮举,长征是不朽的丰碑。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挥笔作诗长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长征。(板书)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读课题,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教师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3)介绍这首诗的体裁。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师把课题补充完整:七律长征 七言律诗。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三、范读、教读。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四、再读诗句,质疑解疑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2学生质疑。(字词:逶迤、磅礴、泥丸)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5四人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对每句话的理解。6.交流。(教师不急着否定,鼓励学生的大胆联想。)“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下节课,我们将细细地来研究这首诗的意思以及蕴藏的感情,请大家继续积极开动脑筋!)五、布置作业1朗读这首诗。2完成随堂作业本P56的1、2题。增加积累题:照样子写词语:(万)水(千)山 逶迤 磅礴 千山万水 千( )万( ) 千( )万( ) 千( )万( )课题25 七律长征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等;2. 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板书设计:七律长征毛泽东五岭 细浪乌蒙 泥丸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 暖 大渡 寒 岷山 尽开颜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同学们,上节课,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走近了毛主席,一起走进了他创作的七言律诗长征,让我们按照正确的节奏来读一读吧!全班朗读全诗。谁能试着来背一背呢?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过渡:我们说,红军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过程中可谓是历尽艰难险阻,但在他们的眼中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诗歌中哪一句话概括出了他们对长征的看法?请你读一读,找一找?二、读诗文,明确诗意,感悟语言交流:1.学习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找得真好!让我们仔细来读读首联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生交流,师补充提问:(1)“万水千山”表示山水很多,指红军翻过了一座座山,涉过了一条条水。这个词还可以怎么说?(千山万水)。(2)红军长征除了要征服万水千山,还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遇到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艰难险阻很多,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3)从这万水千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中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板书:难)过渡:红军长征越过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他们又拥有怎样的态度呢?(不怕困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不怕苦难?(只、闲)是呀,一个“只”字、一个“闲”字就把红军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呀?(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乐观主义精神)请你再次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指导感情朗读。2学习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过渡:让我们跟随诗人的思绪,回到长征的开始。(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五岭和乌蒙在书上都有注释,对乌蒙进行补充:乌蒙山在云南和贵州两省之间,最高峰海拔2900米,山势高大、险峻,气势雄伟。这两处都写的是山。五岭写出了山的长,连绵起伏;乌蒙写出了山的高,气势雄伟。面对万水千山中的一部分五岭和乌蒙,红军战士又是怎样的呢?(腾细浪、走泥丸)(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3)练习:把( 逶迤的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把( 磅礴的乌蒙 )比作(滚动的泥丸 )。连起来准确地解释这一联的意思。这句话在写法上运用了哪些手法?(拟物、比喻和夸张)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和它的表现手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体现出了毛主席的艺术成就。)(4)感情朗读颔联。3学习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过渡: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长征途中,红军涉过许多江河,这里,诗人只选了两条,哪两条?你知道长征途中,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什么战役吗?(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1)播放巧渡金沙江片段或图片,插入话外音介绍: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云南出发。快要到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个渡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的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2)请你读一读:金沙水拍云崖暖,你怎么理解这个“暖”字?除了天气的温暖,你认为还写出了什么?(心里暖)(3)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场面吧!播放场面,并加入画外音: 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13根铁索高悬于湍急的河流上,桥长百余米,高达数十丈。你们看,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桥下湍急的河水令人心惊肉跳,桥头的敌人还在疯狂地用机枪扫射。然而,1935年5月25日,红军22位勇士就是在这做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畏艰难险阻,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冲过对岸,夺取了战斗的胜利。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靠着它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然而在英勇无畏的红军面前,他们又一次失败了! 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这个“寒”字?(“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4)再读这一句。体会思想感情。 小结:这句诗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次重要战役,既写出了胜利的喜悦,也写出了惊险悲壮的战斗场面。 4颔联、颈联的小结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1)讨论后回答。(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6)学生讨论自学。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7)自由朗读全班齐读、并背诵。5学习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是当时喜悦心情的写照)更使红军欣喜的是什么? 红军飞夺泸定桥以后北上四川,翻越了五座大雪山,8月间穿过了一望无际的草地,9月17日翻越了海拔4000米左右的岷山,踏上了长征的最后征程(视频显示)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翻越雪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红军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此刻,红军战士会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说是“三军”过后尽开颜?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当时,先到达目的地的是红一方面军,其他的二、四方面军是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的。到那时,才是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让我们也怀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来读读最后一句话吧!三、诵诗文,悟诗情 毛泽东这首诗,被作曲家谱成了曲子,几十年来久唱不衰,曾让我们的祖辈、父辈热血沸腾。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再一次去感受那纷飞的战火、弥漫的硝烟,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1. 播放歌曲;2.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预设:我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场面,红军真是不怕牺牲。我仿佛看到了红军翻越崇山峻岭的情景,红军长征真难啊。我仿佛看到了红军一路欢歌的情景,他们虽然很苦,但一点也不怕苦,非常乐观。我头脑里出现了毛泽东的形象。他高高的个子,此时站在高高的山坡上,两手叉腰,面带微笑,两眼炯炯有神)3.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配乐朗诵或背诵。)四、课外延伸1.谈谈你学完这首诗后的感受。2.毛泽东是怎样看长征的呢?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 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红军长征胜利以后,毛泽东主席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是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长征还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3推荐课外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的优秀诗词: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清平乐六盘山五、课堂作业1完成随堂作业本p56的3、4、5题。2填空。(课件)教学反思:课题26 开国大典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3. 品读典礼前的部分,感受典礼的隆重氛围以及人民群众激动欢乐的情感。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感受典礼的隆重氛围及人民群众激动欢乐的情感。教学难点: 从具体的文字中感受典礼的隆重氛围以及人民群众激动欢乐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相关情况。板书设计:26 开国大典会场 会场布置 群众队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教学过程:一、导入。1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读题。(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2.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二、自读课文,理清脉络。1. 提出学习要求:(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4)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2. 交流。(1)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2)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字音重点:擎(qng)着 电钮(ni) 瞻(zhn)仰 聂(ni)荣臻字形重点:诞生(诞字右边部分)瞻仰(瞻字右边部分)嗓子(嗓字右边部分)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 自由读课文,从课文第一部分中,你感受到这是一次怎样的典礼?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会场布置: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把“架着”改成“有”,把“耸起”改成“是”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改了就体现不出雄伟、庄严的感觉,不能突出开国大典隆重的氛围。)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从哪里体会到隆重、盛大?“大红宫灯”、“红旗”结合看图;动态“迎风招展”、“分挂两边”)群众队伍: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2. 在交流的过程中随机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3作者在进行会场部分的场面描写时,重点抓住了什么来写?重点抓住了参加会议的人员、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等点的方面,总体烘托出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以及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如何进行场面描写是我们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希望下节课我们能进一步来研究,从而学着自己来写好一个场面。四、作业。1.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2. 完成课堂作业本p58的1、4两题。补充题:形近字组词:副( ) 奏( ) 诞( ) 钮( ) 拂( )幅( ) 凑( ) 延( ) 纽( ) 佛( ) 课题26 开国大典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3.总结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结合小练笔进行片段练习。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26 开国大典会场 典礼: 宣告成立升国旗,鸣礼炮读公告阅兵式 检阅部队 群众欢呼群众游行 天上 地上 光明充满北京城副板书:典礼前(静态描写)按方位的顺序描写;典礼时(动态描写)点面结合,突出重点; 不同的场面不同的写法典礼后(动态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活动描写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开国大典的现场,了解了参加大典的人员、会场的布置以及人民群众是如何赶赴这一盛会的的相关情况,你能说说它已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交流说)课文是怎样进行这一场面的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吧!二、重点研究课文重点部分(大会盛况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几个小场面的情感、写法特点 过渡:开国大典的重点部分自然是典礼进行时的盛况啦!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一部分的情感和写法特点。1.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2.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3品读课文第二部分。(1)研读第一部分“宣布成立”(体会四个“一齐”的思想感情。)在第二部分具体有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这几个小场面。我们先看看“宣布成立”。 在“宣布成立”场面中点是什么?(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面是什么?(首都人民欢庆新中国的诞生)师:在首都人民欢呼雀跃的场面中,你认为那些词、句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生交流:“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最能表达首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师:你能联系这段话中的重点词谈一下体会吗?(当学生自由谈感悟说到“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中的“一齐”时)师:“一齐”能换成“一起”吗?请同学们换词对比着读书体会,看看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不能换。“一齐”说的是大家不约而同,齐刷刷的动作一致,首都人民就像一个人,说明首都人民都有一颗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的心。而“一起”没有不约而同这个意思。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一齐”,体现了首都人民的什么感情?(“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一齐”透露了首都人民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崇敬的感情;“三十万人一齐抬起头,一齐脱帽肃立”中的一齐透露了首都人民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启发想象,体会思想感情。师引导学生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体会意思(“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看出毛主席的声音传得很远,使全中国人民都激动、自豪。);启发学生想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了全国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体会、想象 )从而体会全国人民都有一颗热爱新中国、热爱毛主席的心。指导感情朗读。(师:你能通过读表达这种感情吗?)师、生:生练读、试读师激情范读,生评价再练读赏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2)研读“升国旗”升国旗这个场面中点是什么?(升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面是什么?(一齐瞻仰鲜红的国旗)在升国旗这个场面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传神,最能表达首都人民此时的感情?当学生说到“一齐、站、瞻仰、升”等词时,师引导学生讨论,确定“站”用得传神。师:这个“站”有什么言外之意呢?它传神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前收集的新中国诞生前后的资料体会“站”的含义。师介绍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大火燃烧着中国人民的痛苦、屈辱、灾难,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历经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如果此时你在开国大典现场,你想对毛主席、对全国人民说什么?想象说话。小结:这一刻,中国人民能不为此激动和兴奋吗?中国人民从此不用过着受压迫、受欺侮的日子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人了!让我们也一起怀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读吧!齐读。(3)运用学法,自读“宣读公告”。指导学生运用学法,抓住场面中的面“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体会首都人民无比热爱毛主席的思想感情。4回读大会盛况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三个场面,体会写作特点。(作者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地写出了首都人民在开国大典之际对新中国、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5. 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三、品读课文三、四部分。(一)读第三部分。1.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2.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体会他们此时的心情。3. 全场30万人,为_而_;为_而_ ;为_而_。(二)读第四部分。1. 默读,画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2. 朗读第14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3. 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1)“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2)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四、总结全文1. 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四个怎样的场面?2. 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毛主席?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五、总结写法,指导练笔1初步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1)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2)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3)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4)不同的场面用不同的方法: 典礼前(静态描写)按方位的顺序描写; 典礼时(动态描写)点面结合,突出重点; 典礼后(动态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活动描写相结合。(板书)2. 小练笔:回顾我们跳绳的场面,写一则跳绳的片段。要求:请你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有活动场面的描写,更要有个体队员的描写,突出活动的主题。(为本单元的单元习作做铺垫,为学生打好比较扎实的基础)3.交流反馈评价、修改六、作业练习。1.背诵、默写课文第7自然段。2、完成课堂作业本p58的2、3、5题。教学反思:课题27*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板书设计: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伟大 平凡 父亲(中国领袖)毛泽东 毛岸英(“志司”参谋) 儿子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老师将引领大家随作者晓年的笔端去国家领导人办公的地方中南海,到身为中国领袖的毛泽东的卧室,去感受毛泽东作为一名普通人、作为一位父亲的情怀。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略读文章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问题。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拟”,应读“n”, 不要读成“y”;“赴”,应读“f”,不要读成“p”;“躇”,应读“ch”, 不要读成“zh”;“殉”,应读“xn”, 不要读成“xn”。拟定 殉职 奔赴 踌躇 黯然 功勋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殉职:因公务而牺牲。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板书:父亲 儿子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进行的战争。毛岸英: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1950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三、自学课文,体悟情感。1自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2集体交流: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地朗读表达。(1)“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可联系交流的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毛主席对他要求严格,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3)认真体会第七自然段。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A“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 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B“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 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 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4)“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从毛主席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5)“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6)“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小练笔:想象写话:“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请透过这句话写一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要求:(1)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毛泽东、毛岸英的资料,想象毛泽东作为一位父亲得知儿子牺牲的感情。(2)联系上下文,抓住毛泽东的动作、神态描写来体会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世界。总结: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我们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中,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读着这句话,我们心里似乎觉得忽地又一沉,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变得苍白无力。此时收笔,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震撼: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板书:平凡 伟大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五、总结全文。是的,毛泽东,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令人敬佩,让人催泪。请选择你喜欢的语句抄写在学习本上!教学反思:课题28* 毛主席在花山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了解相关背景(花山在哪里,毛主席为什么要去花山?)教师准备:课件、背景资料板书设计:28* 毛主席在花山 请群众回来碾米 关心群众生活 毛主席在花山 请警卫员给群众沏茶 不搞特殊化 帮母女推碾子 密切联系群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板书课题:“花山”是什么地方?学生交流(河北省阜f平县城南庄以北的一个小村子)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在前往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到花山村住过几天。)板书课题2. 齐读课题。 过渡:毛泽东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新中国的建立转战南北,夜以继日,指挥了许多叱诧风云的战役,做出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今天,我们又看到了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音容笑貌,听到了他为群众着想的肺腑之言,读起来既让我们觉得那么亲切近人,又在心中涌起一份感动。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吧!二、整体感知。1. 自学生字词。(1)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己挑出一些生字或词语,考查同桌同学是否能够读准或理解。进行难读字的检查:碾米 簸箕 沏茶 舀水 笤帚词义理解:旮旯:方言指角落,文中指狭小偏僻的地方。2. 感知课文内容。(1)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在进行内容介绍时,抓住介绍的几大要素进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文章记叙了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在花山村发生的几件事。(2)质疑问难三、细读感受。1. 默读思考:让我们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把你体会深的地方画出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在旁边简略地写一写。2. 小组交流。把你批注的感受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找找还有什么你们都不懂的问题。3. 全班交流。明确讲了三件事: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板书)(1)请群众回来碾米 引导学生从毛主席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谈感受。语言描写:“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体现毛泽东对警卫员的关心与教育。语气和蔼,态度诚恳。神态描写:严肃。动作:“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了头,”“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的香烟又放下了。”、“毛主席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说明毛主席在操劳国家大事的同时,也把老百姓做饭、吃饭的事情挂在心头,并且很重视这件事。表现了他对普通老百姓的关心。)板书关心群众生活(2)给群众沏茶喝自由谈,引导学生思考: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板书不搞特殊化(3)帮母女俩推碾子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引导学生质疑。可能的质疑:一位老人为什么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传说,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了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板书密切联系群众4. 总结全文。(1)毛主席是一位领导大事的领袖,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毛主席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可以看出他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些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2)带着感受朗读全文。四、体会写法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详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操劳这件事。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五、作业练习1、小练笔:仿照课文写法,写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人,要突出他某个方面的品质。要求:(1) .浏览全文,看看作者围绕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不搞特殊化、密切联系群众的品质,把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这样安排材料的好处是什么。(2) 学习本文抓住毛泽东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3).写作前先确定写这个人物哪个方面的品质,再通过两三件事写。2. 课堂时间不允许的话,回家作业继续完成。(重视写作效果的评价)教学反思:课题口语交际、习作八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2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教学重点: 交流领袖、英雄人物的故事,把故事说清楚。教学难点: 表达流利,讲故事有感染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观看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选一部介绍给大家。2、准备一个自己听过或读过的革命领袖或英雄人物的故事。结合阅读内容,事先完成表格。影视作品名称、作品年代作品的主要人物作品的主要内容印象深刻的情节自己的真切感受板书设计: 我爱看的革命影视作品 作品的名称、事情 印象深刻的情节 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引入:这个单元,我们一起走近了毛泽东,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多角度地了解了毛主席这一人物的形象,他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伟大的诗人、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好主席。这些人物品质都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来表现的。看来,表现人物离不开事情。本单元,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布置观看或阅读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或书籍,你都看了哪些作品?(交流)板书: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收获吗?二、读课题,再一次明确要求1自读话题,进一步明确交流的内容和要点:(1)作品的名称。主要讲的是谁,讲的是什么事?(2)有哪些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